2021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8章立体几何第6节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教学案理北师大版

巡山小妖精
549次浏览
2020年08月16日 06:0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公共场所禁烟令-廉洁从政心得体会


第六节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最新考纲] 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直线与直线、直线与 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夹角的计算问
题,了解向量方法在研究立体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a

b
分别是两异面 直线
l
1

l
2
的方向向量,则

范围

关系

a

b
的夹角〈
a

b


0<〈
a

b
〉<π

l
1

l
2
所成的角
θ

π
0<
θ

2
|
a
·
b
|
cos
θ
=|cos〈
a

b
〉|=
|
a||
b
|
a
·
b
cos〈
a

b
〉=

|
a
||
b
|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设直线< br>l
的方向向量为
a
,平面
α
的法向量为
n
, 直线
l
与平面
α
所成的角为
θ
,则
|
a< br>·
n
|
sin
θ
=|cos〈
a

n
〉|=.
|
a
||
n
|
3.二面角
(1)如图①,
AB

CD
是二面角
α
­
l
­
β
的两个面内与棱
l
垂直的直线,则二面角的大小
θ
=〈
AB

CD
〉.
→→

(2)如图②③,
n
1
n
2
分别是二面角
α
­
l
­
β的两个半平面
α

β
的法向量,则二面角
的大小
θ满足|cos
θ
|=|cos〈
n
1

n
2
〉|,二面角的平面角大小是向量
n
1

n
2
的夹 角(或
其补角).
[常用结论]

点到平面的距离
如图所示,已 知
AB
为平面
α
的一条斜线段,
n
为平面
α
的法向量,则
B
到平面
α



|
AB
·
n
|
距离为|
BO
|=.
|
n
|



一、思考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两直线的方向向量所成的角就是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
(2)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所成的角就是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
(3)两个平面的法向量所成的角是这两个平面所成的角.( )

π
 
π

(4)两异面直线夹角的范围是

0,

,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范围是

0,

,二面角的
2

2

范围是[0,π].( )
[答案] (1)× (2)× (3)× (4)√
二、教材改编
1.已知向量
m

n
分别是直线
l
和平面
α
的方向向量和法向量,若cos 〈
m

n
〉=-
1
,则
l

α
所成的角为( )
2
A.30°
C.120°
B.60°
D.150°
1
A [由于cos〈
m

n
〉= -,所以〈
m

n
〉=120°,所以直线
l

α
所成的角为30°.]
2
2.已知两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
m
=(0 ,1,0),
n
=(0,1,1),则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
( )
A.
C.
π

4
π3
或π
44
3
B.π
4
D.
π3
或π
24
C [∵
m
=(0,1,0),
n
=(0,1,1),

m
·
n
=1,|
m
|=1,|
n
|=2,
m
·
n

∴cos〈
m

n
〉==,∴〈
m

n
〉=.
|
m
||
n
|24
π3
∴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或π,故选C.]
443.如图所示,在正方体
ABCD
­
A
1
B
1
C
1
D
1
中,已知
M

N
分别是
BD

AD
的中点,则
B
1
M

D
1
N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A.
C.
30

10
30

30
B.
D.
30

15
15

15
A [以
D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D
­
xyz
,如图, < /p>



AB
=2,则
N
(1,0,0),
D
1
(0,0,2),
M
(1,1,0),
B
1
(2,2, 2),


B
1
M
=(-1,-1,-2),
D
1
N
=(1,0,-2),
→→

B
1
M
·
D
1
N
=-1+4=3,
→→
|
B
1
M
|=6,|
D
1
N
|=5, →→
330
∴cos〈
B
1
M

D
1
N
〉==>0,
30
10

B
1
M
D
1
N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30
.故选A.]
10

4.如图,正三棱柱(底面是正三角形的直棱柱)
ABC
­
A
1
B
1
C
1
的底面边长为2,侧棱长为22,

AC
1
与侧面
ABB
1
A
1
所成的角为_ _______.

→→→
π
[如图,以
A
为原点,以
AB

AE
(
AE

AB
),
A A
1
所在直线分别为
x
轴、
y
轴、
6
z
轴(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
D

A
1
B
1
的中点,
→→

A
(0,0,0),
C
1
(1,3,22),
D
(1,0,22),∴
AC
1
=(1,3, 22),
AD
=(1,0,22).

C
1
AD

AC
1
与平面
ABB
1
A
1
所成的角,
cos∠
C
1
AD

→→
|
AC
1
||
AD
|

1,3,22·1,0,22
12×9< br>=
3

2
AC
1
·
AD
→→
π

又∵∠
C
1
AD


0,


2

π
∴∠
C
1
AD
=.]
6

考点1 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用向量法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一般步骤


(1)选择三条两两垂直的直线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2)确定异面直线上两个点的坐标,从而确定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
(3)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求出向量夹角的余弦值.
(4)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余弦值等于两向量夹角余弦值的绝对值.
(2017·全国卷 Ⅱ)已知直三棱柱
ABC
­
A
1
B
1
C
1
中,∠
ABC
=120°,
AB
=2,
BC
CC
1
=1,则异面直线
AB
1

BC
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A.
3

2
10

5
B.
15

5
3

3
C.D.
C [在平面
ABC
内过点
B

AB
的垂线,以
B
为原点,以该垂线,
BA

BB
1
所在直线分别

x
轴,
y
轴,
z
轴建 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B
­
xyz
,则
A
(0,2,0),B
1
(0,0,1),
C

1

3

,-,0


2

2


C1



31


1

3
,-,1


AB
1
=(0,-2,1),
BC< br>1


,-,1


2

2
2

2
→→
210
cos〈
AB
1

BC
1
〉===,故选C.]
→→5
5×2
|
AB
1
|·|
BC
1
|
[母题探究]
1.本例条件换为:“直三棱柱
ABC
­
A
1
B
1
C
1
中,
AB

BC

AA
1
, ∠
ABC
=90°,点
E

F
分别
是棱
A B

BB
1
的中点”,则直线
EF

BC
1
所成的角是________.
AB
1
·
BC
1
→→

60° [以B
为坐标原点,以
BC

x
轴,
BA

y
轴,
BB
1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如图 所示.

AB

BC

AA
1
=2,则
C
1
(2,0,2),
E
(0,1,0),
F
(0 ,0,1),
→→→→

EF
=(0,-1,1),
BC
1
=(2,0,2),∴
EF
·
BC
1
=2,

< p>
→→
∴cos〈
EF

BC
1
〉=
1
=,则
EF

BC
1
所成的角是60°.]
2×22
2
2

2.本例条件换为:“直三棱柱
ABC­
A
1
B
1
C
1
中,底面为等边三角形, < br>AA
1

AB

N

M

别是
A
1
B
1

A
1
C
1
的中点”,则
AM

BN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________.
7
[如图所示,取
AC
的中点
D
,以
D
为原点,
BD

DC

DM
所在
10
直线 分别为
x
轴、
y
轴、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不妨设< br>AC
=2,

A
(0,-1,0),
M
(0,0,2 ),
B
(-3,0,0),
N


→→

31

所以
AM
=(0,1,2),
BN

< br>,-,2


2

2
7
→→
2
→→
AM
·
BN
7
所以cos〈
AM
,< br>BN
〉===.]
→→
5×5
10
|
AM
||
BN
|


31

,-,2


22


π

两向量的夹角
α
的范 围是[0, 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
θ


0,

,π ],
2

当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为锐角或直角时,就是该异面直线的夹角;当 异面直线的方向
向量的夹角为钝角时,其补角才是异面直线的夹角.
[教师备选例题] 如图,四边形
ABCD
为菱形,∠
ABC
=120°,
E

F
是平面
ABCD
同一侧的两点,
BE
⊥平

ABCD

DF
⊥平面
ABCD

BE
= 2
DF

AE

EC
.
(1)证明:平面
AEC
⊥平面
AFC

(2)求直线
AE
与直线
CF
所成角的余弦值.

[解] (1)证明:如图所示,连接
BD
,设
BD

AC

G
,连接
EG

FG

EF
.
在菱形
ABCD
中,不妨设
GB
=1.
由∠
ABC
=120°,
可得
AG

GC
=3.



BE< br>⊥平面
ABCD

AB

BC
=2,可知
A E

EC
.

AE

EC
,所以
EG
=3,且
EG

AC
.
在Rt△
EBG
中,
可得
BE
=2,故
DF

2
.
2
6
.
2
232
222
,可得
EF=,从而
EG

FG

EF

22
在 Rt△
FDG
中,可得
FG

在直角梯形
BDFE
中,由
BD
=2,
BE
=2,
DF

所以
EG

FG
.

AC

FG

G

AC

FG
平面
AFC

所以
EG
⊥平面
AFC
.
因为
EG
平面
AEC
,所以平面
AEC
⊥平面
AFC
.
(2)如图,以
G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
GB

GC
所在 直线为
x
轴、
y
轴,|
GB
|为单位长度,
建立空 间直角坐标系
G
­
xyz

由(1)可得
A
(0 ,-3,0),
E
(1,0,2),
F

-1,0,
→→< br>
2

所以
AE
=(1,3,2),
CF


-1,-3,

.
2

→→
→→< br>AE
·
CF
3
故cos〈
AE

CF
〉==-.
→→3
|
AE
||
CF
|
所以直线
AE
与直线
CF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3
.
3


2



C
(0,3,0),
2


如图,在四棱锥
P
­
ABCD
中 ,
PA
⊥平面
ABCD
,底面
ABCD
是菱形,
A B
=2,∠
BAD
=60°.
(1)求证:
BD
⊥平面
PAC

(2)若
PA

AB
,求
PB

AC
所成角的余弦值.
[解] (1)证明:因为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所以
AC

BD
.
因为
PA
⊥平面ABCD
,所以
PA

BD
.


又因为
AC

PA

A

所以
BD
⊥平面
PAC
.
(2)设
AC

BD

O
.
因为∠
BAD
=60°,
PA

AB
=2,
所以
BO
=1,
AO

CO
=3.
如图 ,以
O
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O
­
xyz
, < br>则
P
(0,-3,2),
A
(0,-3,0),
B
( 1,0,0),
C
(0,3,0).

所以
PB
=(1,3,-2),

AC
=(0,23,0).

PB

AC
所成角为
θ
,则



PB
·
AC

66
cos
θ


==.

→→

22×234

|
PB
||
AC
|


PB

AC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6
.
4
考点2 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利用向量法求线面角的2种方法
(1)法一:分别求出斜线和它在 平面内的射影直线的方向向量,转化为求两个方向向量
的夹角(或其补角).
(2)法二:通 过平面的法向量来求,即求出斜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所夹的角(夹
角为钝角时取其补角),取其 余角就是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2019·深圳模拟)已知四棱锥
P
­
ABCD
,底面
ABCD
为菱形,
PD

PB
,< br>H

PC
上的点,过
AH
的平面分别交
PB

PD
于点
M

N
,且
BD
∥平面
AMHN
.
(1)证明:
MN

PC

(2 )当
H

PC
的中点,
PA

PC
=3< br>AB

PA
与平面
ABCD
所成的角为60°,求
A D
与平面
AMHN
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 (1)证明:连接
AC

BD

AC

BD

O< br>,连接
PO
.因

ABCD
为菱形,所以
BD

AC


因为
PD

PB
,所 以
PO

BD

因为
AC

PO

O

AC

PO
平面
PAC

所以
BD
⊥平面
PAC

因为
PC
平面
PAC
,所以
BD

PC

因为
BD
∥平面
AMHN

且平面
AMHN
∩平面
PBD

MN

所以
BD

MN

MN
⊥平面
PAC

所以
MN

PC
.
(2)由(1)知
BD

AC

PO

BD

因为
PA
PC
,且
O

AC
的中点,
所以
PO

AC
,所以
PO
⊥平面
ABCD

所以
PA
与平面
ABCD
所成的角为∠
PAO

所以∠
PAO
=60°,
13
所以
AO

PA

PO

PA

22
因为
PA< br>=3
AB
,所以
BO

3
PA
.
6
→→→

OA

OD

OP
分别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
标系,如图所示. < br>设
PA
=2,所以
O
(0,0,0),
A
(1,0, 0),
B

0,-


3

3
 
,0


C
(-1,0,0),
D

0 ,,0


33

P
(
0,0,3
)

H

-,0,

1

2
3


2



23



33



3

所以
BD

0,,0


AH


-,0,


AD


-1,,0

.
32

3

2

设平面
AMHN
的 法向量为
n
=(
x

y

z
),



n
·
BD
=0,
所以




n
·
AH
=0,

23


3
y
=0,


33

x


22
z
=0,



x
=2,则
y
=0,
z
=23,所以
n
=(2, 0,23),

AD
与平面
AMHN
所成角为
θ

< p>


n
·
AD



3< br>. 所以sin
θ
=|cos〈
n

AD
〉|=< br>


4


|
n
||
A D
|

所以
AD
与平面
AMHN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3
.
4
22
若求线面角的余弦值,要注意利用平方关系sin< br>θ
+cos
θ
=1求出其值.不
要误认为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 量所成夹角的余弦值即为所求.
(2019·浙江高考)如图,已知三棱柱
ABC
­
A
1
B
1
C
1
,平面
A
1ACC
1
⊥平面
ABC
,∠
ABC
=90°,∠
BAC
=30°,
A
1
A

A
1
C
AC

E

F
分别是
AC

A
1
B
1
的中点.
(1)证明:
EF

BC

(2)求直线
EF< br>与平面
A
1
BC
所成角的余弦值.

[解] 法一 :(几何法)(1)连接
A
1
E
,因为
A
1
A
A
1
C

E

AC
的中点,所以< br>A
1
E

AC
.
又平面
A
1ACC
1
⊥平面
ABC

A
1
E
平面
A
1
ACC
1

平面
A
1
AC C
1
∩平面
ABC

AC

所以,
A< br>1
E
⊥平面
ABC
,则
A
1
E
⊥< br>BC
.
又因为
A
1
F

AB
,∠
ABC
=90°,故
BC

A
1
F
.
所以
BC
⊥平面
A
1
EF
.
因此
EF

BC
.

(2)取
BC中点
G
,连接
EG

GF
,则四边形
EGFA
1
是平行四边形.由于
A
1
E
⊥平面
ABC
,故
A
1
E

EG
,所以平行四边形
EGFA< br>1
为矩形.
由(1)得
BC
⊥平面
EGFA
1,则平面
A
1
BC
⊥平面
EGFA
1
所以
EF
在平面
A
1
BC
上的射影在直线
A< br>1
G
上.
连接
A
1
G

EF
O
,则∠
EOG
是直线
EF
与平面
A
1
BC
所成的角(或其补角).
不妨设
AC
=4,则在Rt△< br>A
1
EG
中,
A
1
E
=23,
EG
=3.


由于
O

A
1
G
的中点,故
EO

OG

A
1
G
2

15

2
EO
2

OG
2

EG
2
3
所以cos∠
EOG
==.
2
EO
·
OG
5
3
因此,直线
EF
与平面
A
1
BC
所成角的余弦值是.
5
法二:(向量法)(1)连接A
1
E
,因为
A
1
A

A
1
C

E

AC
的中点,所以
A
1
E

AC
.
又平面
A
1
ACC
1
⊥平面
ABC

A
1
E
平面
A
1
ACC
1

平面
A
1
ACC
1
∩平面
ABC

AC
,所以
A
1
E
⊥平面
ABC
.
如图,以点
E
为原点,分别以射线
EC
EA
1

y

z
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E
­
xyz
.

不妨设
AC
=4,则
A
1
(0,0,23),
B
(3,1,0),
B
1
(3,3,23),
F
(
33
,,23),
22
C
(0,2,0).


33


因此
EF

,,23


BC
=(-3,1,0).

22

→→

EF
·
BC
=0,得< br>EF

BC
.
(2)设直线
EF
与平面
A
1
BC
所成角为
θ
.
→→
由(1)可得
BC
=(-3,1,0),
A
1
C
=(0,2,-23).
设平面
A
1
BC
的法向量为
n
=(
x

y

z
),



BC
·n
=0,





A
1
C
·
n
=0,


-3
x

y=0,



y
-3
z
=0,



n
=(1,3,1),


|
EF
·
n
|4
故sin
θ
=|cos〈
EF

n
〉|==,
→5
|
EF
|·|
n
|
3
所以cos
θ
=,
5


3
因此,直线
EF
与平 面
A
1
BC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
5
考点3 求二面角
利用向量计算二面角大小的常用方法
(1)找法向量法:分别求出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所在 平面的法向量,然后通过两个平面
的法向量的夹角得到二面角的大小,但要注意结合实际图形判断所求角 是锐(钝)二面角.
(2)找与棱垂直的方向向量法:分别在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内找到与棱垂直且以 垂足为
起点的两个向量,则这两个向量的夹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的大小.
提醒:判断二面角的平面角是锐角还是钝角,可结合图形进行.
(2019·全国卷Ⅰ)如 图,直四棱柱
ABCD
­
A
1
B
1
C
1< br>D
1
的底面是菱形,
AA
1
=4,
AB
=2 ,∠
BAD
=60°,
E

M

N
分别是
BC

BB
1

A
1
D
的中点.
(1)证明:
MN
∥平面
C
1
DE

( 2)求二面角
A
­
MA
1
­
N
的正弦值.

[解] (1)连接
ME

B
1
C
< br>∵
M

E
分别为
BB
1

BC中点,

ME
为△
B
1
BC
的中位线, < br>1

ME

B
1
C

ME

B
1
C

2

N

A
1
D
中点,且
A
1
D

B
1
C

1

ND

B
1
C

ND

B
1
C

2

ME

ND

∴四边形
MNDE
为平行四边形,

MN

DE
.

MN
平面
C
1
DE

DE
平面
C
1
DE
,∴
MN
∥平面
C
1
DE
.



(2)法一:设
AC

BD

O

A
1
C
1

B
1
D
1

O
1

由直四棱柱性质可知:
OO
1
⊥平面
ABCD
.
∵四边形
ABCD
为菱形,

AC

BD
.
则以
O
为原点,可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A
(
3,0,0
)

M
(
0,1,2
)
,< br>A
1
(
3,0,4
)

D
(0,-1,0) ,
N


AB
中点
F
,连接
DF
,则
F

1

3
,-,2

.
2

2

31

,,0

.

22

∵四边形
ABCD
为菱形且∠
BAD=60°,
∴△
BAD
为等边三角形, ∴
DF

AB
.

AA
1
⊥平面
ABCD

DF
平面
ABCD


DF

AA
1
.

DF
⊥平 面
ABB
1
A
1
,即
DF
⊥平面
AMA< br>1
.
→→

33


DF
为平面
AMA
1
的一个法向量,且
DF


,,0

.

22

设平面
MA
1
N
的法向量
n

(
x

y

z
)

→→

33


MA
1
=< br>(
3,-1,2
)

MN


,-,0
.
2

2




3 3
n
·
MN

x

y
=0,
< br>22

∴cos〈
DF

n
〉=

n
·
MA
1
=3
x

y
+2
z< br>=0,



3


x
=3,则
y
=1,
z
=-1 ,∴
n

(
3,1,-1
)
.
DF
·< br>n
|

DF
|
·
|
n
|
1 5
=,
5
15

10
∴sin〈
DF

n
〉=,
5


∴二面角
A
­
MA< br>1
­
N
的正弦值为
10
.
5

法 二:由已知可得
DE

DA
.以
D
为坐标原点,
D A
的方向为
x
轴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D
­
xyz
,则
A
(2,0,0),
A
1
(2,0,4),
M
(1,3,2),
N
(1,0,2),
A
1
A< br>=(0,0,

-4),
A
1
M
=(-1,3,-2 ),

A
1
N
=(-1,0,-2),
MN
=( 0,-3,0).



m
·
A
1
M< br>=0,

m
=(
x

y

z
)为平面
A
1
MA
的法向量,则




m
·
A
1
A
=0,
→→


-3
q
=0,




p< br>-2
r
=0.


x
+3
y
-2< br>z
=0,



-4
z
=0.


所以可取
m
=(3,1,0).


n
·
MN
=0,

n
=(
p

q

r
)为平面
A
1
MN
的法向量,则



n
·
A

1
N
=0.

可取
n
=(2,0,-1),
m·n
2315
于是cos〈
m

n
〉===,
|
m
||
n
|
2×5
5
所以二面角
A
­
MA
1
­
N
的正弦值为
10
.
5
[母题探究] 本例条件不变,求点
C
到平面
C
1
DE
的距离.
[解] 法一:(几何法)过
C

C
1
E
的垂线, 垂足为
H
.由已知可得
DE

BC

DE

C
1
C
,所以
DE
⊥平面
C
1
CE
,故
DE

CH
.

DE

C
1
E

E

从而
CH
⊥平面
C
1
DE
,故
CH
的长 即为
C
到平面
C
1
DE
的距离,
由已知可得CE
=1,
C
1
C
=4,所以
C
1
E
=17,
417

CH
=.
17
417
从而点
C
到平面
C
1
DE
的距离为.
17法二:(等体积法)在菱形
ABCD
中,
E

BC
中点 ,所以
DE

BC
,根据题意有
DE
=3,
C1
E
=17,


因为棱柱为直棱柱,所以有
DE
⊥平面
BCC
1
B
1

1
所以
DE
EC
1
,所以
S

DEC
1
=×3 ×17,
2
设点
C
到平面
C
1
DE
的距 离为
d

根据题意有
V
C
1
­
CDE< br>=
V
C
­
C
1
DE

1111
则有××3×17×
d
=××1×3×4,
3232解得
d

4
17

417

17< br>417
所以点
C
到平面
C
1
DE
的距离为.
17
本例(2)在求解中给出了两种常见的建系方式,建立便捷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是
求解本例的关键.
1.如图所示,二面角的棱上有
A

B
两点,直线
AC< br>,
BD
分别在这个二面角的
两个半平面内,且都垂直于
AB
. 已知
AB
=4,
AC
=6,
BD
=8,
CD
=217,则该二面角的大小
为________.

→→→→
60° [∵
CD

CA

AB

BD


∴|
CD
|=

CA

AB

BD
→→→
2

→→
116+2
CA
·
BD
=217.
→→36+16+64+2
CA
·
BD

→→→→→→
∴< br>CA
·
BD
=|
CA
|·|
BD
|·cos 〈
CA

BD
〉=-24.
→→
1
∴cos〈
CA

BD
〉=-.
2
→→
又所求二面角与〈
CA

BD
〉互补,
∴所求的二面角为60°.]
2.如图,
EA
⊥平面
ABC

DB
⊥平面ABC
,△
ABC
是等边三角形,
AC
=2
AE

M

AB
的中
点.
(1)求证:
CM

EM;

(2)若直线
DM
与平面
ABC
所成角的正切值为2,求二面角
B
­
CD­
E
的余弦值.



[解] (1)证明:因为△
ABC
是等边三角形,
M

AB
的中点,所以
CM

AM
.
因为
EA
⊥平面
ABC

C M
平面
ABC

所以
CM

EA
. < br>因为
AM

EA

A
,所以
CM
⊥ 平面
EAM
.
因为
EM
平面
EAM
,所以
CM

EM
.

(2)以点
M
为坐标原点,< br>MC
所在直线为
x
轴,
MB
所在直线为
y
轴 ,过
M
且与直线
BD

行的直线为
z
轴,建立空间 直角坐标系
M
­
xyz
,如图所示.
因为
DB
⊥平面
ABC

所以∠
DMB
为直线
DM
与平面
ABC
所成的角,
所以tan∠
DMB
==2,

BD
=2
MB< br>,所以
BD

AC
.
不妨设
AC
=2,又
AC
=2
AE
,则
CM
=3,
AE
=1.

B
(0,1,0),
C
(3,0,0),
D
(0 ,1,2),
E
(0,-1,1).
→→→→
所以
BC
= (3,-1,0),
BD
=(0,0,2),
CE
=(-3,-1,1),< br>CD
=(-3,1,2).
设平面
BCD
与平面
CDE的一个法向量分别为
m
=(
x
1

y
1

z
1
),
n
=(
x
2

y< br>2

z
2
),



m
·
BC
=0,





m
·< br>BD
=0,
BD
MB



3
x
1

y
1
=0,



2
z
1
=0.


x
1
=1,得
y
1
=3,所以
m
=(1,3, 0).



n
·
CE
=0,





n
·
CD
=0,

- 3
x
2

y
2

z
2
=0,


-3
x
2

y
2
+ 2
z
2
=0.
323

z
2
=.
33



x
2
=1,得
y
2< br>=-


所以
n


1,-
所以cos〈
m

n
〉==0.
|
m
||
n
|
所以二面角
B
­
CD
­
E
的余弦值为0.




323



.
33

m·n

秋天作文400字-寄售行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地址-辽宁医学院医疗学院


幼儿案例-肄业是什么意思


科技小报资料-场地租赁协议范本


刘圆圆-四川会计电算化考试试题


交通事故赔偿协议书范本-工作计划范文


贝克汉姆中文纹身-技术工作总结


青年志愿者-加拿大留学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