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05年高考立体几何试题汇编-人教版[整理]

温柔似野鬼°
828次浏览
2020年08月16日 06: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打草惊蛇的典故-生活中的小数


1990——2005年高考立体几何试题汇编
(90全国) 如图,在三棱锥S ABC中,SA⊥ 底面ABC,AB⊥BC.DE垂直平分SC,且分别交AC、SC于D、
E.又SA=AB,SB=B C.求以BD为棱,以BDE与BDC为面的二面角的度数.

(90)解法一:由于 SB=BC,且E是SC的中点,因此BE是等腰三角形SBC底边SC的中线,所以SC
⊥BE.
又已知 SC⊥DE,BE∩DE=E,∴SC⊥面BDE,∴SC⊥BD.
又 ∵SA⊥底面ABC,BD在底面ABC上, ∴SA⊥BD.
而SC∩SA=S,∴BD⊥面SAC.
∵DE=面SAC∩面BDE,DC=面SAC∩面BDC,
∴BD⊥DE,BD⊥DC.
∴∠EDC是所求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SA⊥底面ABC,∴SA⊥AB,SA⊥AC.
设SA=a,

又因为AB⊥BC,
∴∠ACS=30°.
又已知DE⊥SC,所以∠EDC=60°,即所求的二面角等于60°.

解法二 :由于SB=BC,且E是SC的中点,因此BE是等腰三角形SBC的底边SC的中线,所以SC⊥BE.
又已知SC⊥DE,BE∩DE=E∴SC⊥面BDE,
∴SC⊥BD.
由于S A⊥底面ABC,且A是垂足,所以AC是SC在平面ABC上的射影.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得BD⊥
AC;又因E∈SC,AC是SC在平面ABC上的射影,所以E在平面ABC上的射影在AC上,由于D∈AC ,所
以DE在平面 ABC上的射影也在AC上,根据三垂线定理又得BD⊥DE.
∵DE面BDE,DC面BDC,
∴∠EDC是所求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以下同解法一.

(91全国)已知ABCD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E

F分别是AB、AD 的中点,


GC垂直于ABCD所在的平面,且GC=2.求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
(91)解:如图,连结EG、FG、EF、BD、AC

EF、BD分别交AC于H 、O. 因为ABCD是
正方形,E、F分别为AB和AD的中点,故EF∥BD,H为AO的中点.
BD不在平面EFG上.否则,平面EFG和平面ABCD重合,从而点G在平面的ABCD上,与题设
矛盾.
由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知BD∥平面EFG,所以BD和平面EFG的距离就是 点B到平面
EFG的距离. ——4分
∵ BD⊥AC, ∴ EF⊥HC.
∵ GC⊥平面ABCD,∴ EF⊥GC,
∴ EF⊥平面HCG.
∴ 平面EFG⊥平面HCG,HG是这两个垂直平面的交
线. ——6分
作OK⊥HG交HG于点K,由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知OK⊥平面EFG,所以线段OK的长就是点< br>B到平面EFG的距离. ——8分
∵ 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GC=2,
∴ AC=4
2
,HO=
2
,HC=3
2

∴ 在R t△HCG中,HG=

32

2
2
2
22< br>.
由于Rt△HKO和Rt△HCG有一个锐角是公共的,故Rt△HKO∽△HCG.
∴ OK=
HOGC22211


HG11
22
211
. ——10分
11
即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为
(92理)两条异面直线a、b所成的 角为θ,它们的公垂线段AA
1
的长度为d。在直线a、b上分别
取点E、F,设A< br>1
E=m,AF=n





(92) 解法一:设经过b与a平行的平面为α,经过a和AA1的平面为
β ,α∩β=c,则c∥a.因而b,c所成的角等于θ,且AA1⊥c(如图)。
∵ AA1⊥b, ∴ AA1⊥α.
根据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β⊥α.
在平面 β内作EG⊥c,垂足为G,则EG=AA1.并且根据两个平面垂直的性
质定理,EG⊥α.连结FG ,则EG⊥FG.
在Rt△EFG中,EF2=EG
2
+FG
2
。 ∵ AG=m, ∴在△AFG中, FG
2
=m
2
+n
2
-2mncosθ.
∵ EG
2
=d
2
, ∴ EF
2
=d2
+m
2
+n
2
-2mncosθ.
如果点F(或E)在点A(或A1)的另一侧,则
EF
2
=d2
+m
2
+n
2
+2mncosθ.
因此
解法二:经过点A作直线c∥a,则c、b所成的角等于θ,且AA1⊥c.
根据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AA1垂直于b、c所确定的平面a.
在两平行直线a、c所确定的平面内,作EG⊥c,垂足为G,则EG平行且等于AA1,从而EG⊥α。
连结FG,则根据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EG⊥FG.
在Rt△EFG中,EF
2
=EG
2
+FG
2

(以下同解法一)
(93全国)如图,A
1
B
1
C
1-ABC是直三棱柱,过点A
1
、B、C
1
的平面和平面ABC的交线记 作l. (Ⅰ)
判定直线A
1
C
1
和l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 (Ⅱ)若A
1
A=1,AB=4,BC=3,∠ABC=90°,求顶点A
1
到直
线l的距离.
(93)解:(Ⅰ)l∥A
1
C
1
.证明如下:
根据棱柱的定义知平面A
1
B
1
C
1
和平面ABC平行.
由题设知直线A
1
C
1
=平面A
1
B
1
C
1
∩平面A
1
BC
1
,直线l=平面A
1
BC
1
∩平面ABC.
根据两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有l∥A
1
C
1
.

(Ⅱ)解法一: 过点A
1
作A
1
E⊥L于E,则A1E的长为点A
1
到l的距离.
连结AE.由直棱柱的定义知A
1
A⊥平面ABC.
∴ 直线AE是直线A
1
E在平面ABC上的射影.
又 l在平面ABC上,根据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有:AE⊥l.
由棱柱的定义知A
1
C
1
∥AC,又l∥A1C1, ∴ l∥AC.
作BD⊥AC于D,则BD是Rt△ABC斜边AC上的高,且BD=AE,
从而AE=BD=(AE×BC)AC=(4×3)5=125
在Rt△A
1
AE中, ∵ A
1
A=1,∠A
1
AE=90°,





故点A
1
到直线 l 的距离为135。
解法二: 同解法一得l∥AC.
由平行直线的性质定理知∠CAB=∠ABE, 从而有


Rt△ABC∽Rt△BEA,AE:BC=AB:AC,
∴AE=(BC×AB)AC
以下同解法一。

(94全国)如图,已知A< br>1
B
1
C
1
-ABC是正三棱柱,D是AC中点.
(1)证明AB
1
∥平面DBC
1

(2)假设AB
1
⊥BC
1
,求以BC
1
为棱,DBC
1
与CBC
1
为面的二面角α的度数.

(94) (1)证明: ∵A
1
B
1
C
1
-ABC是正三棱柱,
∴ 四边形B
1
BCC
1
是矩形.连结B
1
C,交BC
1
于E,则B
1
E=EC.连结DE.
在△AB
1
C中,∵AD=DC, ∴DE∥AB
1
,













∴AB
1
∥平面DBC
1
.
(2)解:作 DF⊥BC,垂足为F,则DF⊥面B
1
BCC
1
,连结EF,则EF是ED 在平面B
1
BCC
1
上的射影.
∵AB
1
⊥BC
1
, 由(1)知AB
1
∥DE, ∴DE⊥BC
1
,
则BC
1
⊥EF, ∴∠DEF是二面角α的平面角.
设AC=1,则DC=12. ∵△ABC是正三角形,
4,CF=DC·cosC=14 ∴在Rt△DCF中, DF=DC·sinC=
取BC中点G. ∵EB=EC, ∴EG⊥BC.
在Rt△BEF中, EF
2
=BF·GF,又BF=BC-FC=34,GF=14
∴EF
2
=(34)·(14),即EF=4. ∴tg∠DEF=DFEF=1 ∴∠DEF=45°.
故二面角α为45°.


(95全国)如 图,ABCD是圆柱的轴截面,点E在底面的周长上,AF⊥DE,F是
垂足。(1)求证:AF⊥DB
(2)如果AB=a,圆柱与三棱锥D- ABE的体积比等于3π,求点E到截面ABCD
的距离
(95) (1)证明:根据圆柱性质,DA⊥平面ABE,
∵EB平面ABE, ∴DA⊥EB,
∵AB是圆柱底面的直径,点E在圆周上,
∴AE⊥EB,又AE∩AD=A,故得EB⊥平面DAE,
∵AF平面DAE,∴EB⊥AF,


又AF⊥DE,且EB∩DE=E,故得AF⊥平面DEB,
∵DB平面DEB,∴AF⊥DB。
(2)解:设点E到平面ABCD的距离为d,记AD=h,因圆柱轴截面ABCD是矩形,所以AD⊥AB。

由题设知

,即d=a2。
.(96全国) 如图,在正三棱柱ABC-A
1
B
1
C
1
中,E∈BB1
,截面A
1
EC⊥侧面AC
1
.
(Ⅰ)求证:BE=EB1; (Ⅱ)若AA
1
=A
1
B
1
;求平面A
1
EC与平面A
1
B
1
C
1
所成二面角
(锐角)的度数.
注意:在下面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使之成为(Ⅰ)的完整证明,并解答(Ⅱ).
(Ⅰ)证明:在截面A
1
EC内,过E作EG⊥A
1
C,G是垂足.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G⊥侧面AC
1
;取AC的中点F,连结BF,FG,由AB=BC得BF⊥AC,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F⊥侧面AC
1
;得BF∥EG,BF、EG确定一个平面,交侧面 AC
1
于FG.
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E∥FG,四边形BEGF是平行四边形,BE=FG,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G∥AA
1
,△AA
1
C∽△FGC,
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解:
(96) (Ⅰ)②∵BE:CF=1:2, ∴DC=2DB, ∴DB=BC, 1分
③∵△ABD是等腰三角形, 且∠ABD=120°, ∠BAD=30°,
∴∠CAD=90°, 3分
④∵FC⊥面ACD, ∴CA是FA在面ACD上的射影,
且CA⊥AD, 5分
⑤∵FA∩AC=A, DA⊥面ACF,DA面ADF


∴面ADF⊥面ACF. 7分

(Ⅱ)解: ∵V
A1-AEF
=V
E-AA1F
在面A1B1C1内作B
1
G⊥A
1
C
1
,垂足
为G.
BG=
面A
1
C,
∵E∈BB
1
,而BB
1
∥面A
1
C, ∴三棱柱的高为
S
△AA1F
=AA1·AC2=
a2 9分
a
4
4 12分
a2 面A
1
B
1
C
1
⊥面A
1
C, ∴B
1
G⊥
a
2
2 10分 ∴V
A1-AEF
=V
E-AA1F
=

(97全国)如图 ,在正方体ABCD-A
1
B
1
C
1
D
1
中,E、F分别是BB
1
、CD的中点.
(Ⅰ)证明AD⊥D
1
F;
(Ⅱ)求AE与D
1
F所成的角;
(Ⅲ)证明面AED⊥面A
1
FD
1
;
(97) 解:(Ⅰ)∵AC1是正方体, ∴AD⊥面DC1.
又D1F面DC1, ∴AD⊥D1F. -------------2分
(Ⅱ)取AB中点G,连结A1G,FG.因为F是CD的中点,所以GF、AD平行且相 等,又A1D1、
AD平行且相等,所以GF、A1D1平行且相等,故GFD1A1是平行四边形,A 1G∥D1F.
设A1G与AE相交于点H,则∠AHA1是AE与D1F所成 的角,因为E是BB1的中点,所
以Rt△A1AG≌Rt△ABE, ∠GA1A=∠GAH,从而∠AHA1=90°,
即直线AE与D1F所成角为直角. -------------5分
(Ⅲ)由(Ⅰ)知AD⊥D1F,由(Ⅱ)知AE⊥D1 F,又AD∩AE=A,所以D1F⊥面AED.又因为D1F
面A1FD1, 所以 面AED⊥面A1FD1. -------------7分
(Ⅳ)连结GE,GD1. ∵FG∥A1D1, ∴FG∥面A1ED1,
∵AA1=2,






(98全国)已知斜三棱柱ABC-A
1
B
1
C
1
的侧面A
1
ACC
1
与底面ABC垂直,
∠ABC=90°,BC=2,AC=2,且AA
1
⊥A
1
C,AA
1
=A
1
C。



(Ⅰ)求侧棱A
1
A与底面ABC所成角的大小;
(Ⅱ)求侧面A
1
ABB
1
与底面ABC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Ⅲ)求顶点C到侧面A
1
ABB
1
的距离。
(98)
解:(Ⅰ)作A
1
D⊥AC,垂足为D,由面A
1
ACC
1
⊥面ABC,得A
1
D⊥面ABC,
∴∠A
1
AD为A
1
A与面ABC所成的角。„„2分

∵AA
1
⊥A
1
C,AA
1
=A
1
C,∴∠A
1
AD=45°为所求。 „„4分

(Ⅱ)作DE⊥AB, 垂足为E,连A
1
E,则由A
1
D⊥面ABC,得A
1
E⊥ AB。
∴∠A
1
ED是面A
1
ABB
1
与面A BC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6分

由已知,AB⊥BC,得ED∥BC。又D是AC的中点, BC=2,AC=2, ∴DE=1,AD=A
1
D=,

tgA
1
ED=A
1
DDE=。故∠A
1
ED=60°为所求。 „„8分

(Ⅲ )解法一:由点C作平面A
1
ABB
1
的垂线,垂足为H,则CH的长是C到 平面A
1
ABB
1
的距离。 „10分

连结HB,由于AB⊥BC,得AB⊥HB。 又A
1
E⊥AB,知HB∥A
1
E,且BC∥ED, ∴∠HBC=∠A
1
ED=60°。

∴CH=BCsin60°=为所求。 „„12分

解法二:连结A
1
B。 根据定义,点C到面A
1
ABB
1
的距离,即为三棱锥C-A
1
AB的高h。 „„10分
由V锥C-A< br>1
AB=V锥A
1
-ABC得12S△AA
1
Bh=12S△ ABCA
1
D,

即 13×2h=13×2×,∴h=为所求。 „„12分




99全国)如图,已知正四棱柱ABCD—A
1
B
1
C
1
D
1
,点E在棱D
1
D上,截面EAC∥D
1
B,且面EAC与底面
ABCD所成的角为45°, AB=a
(Ⅰ)求截画EAC的面积;
(Ⅱ)求异面直线A
1
B
1
与AC之间的距离;
(Ⅲ〕求三棱B
1
—EAC的体积。


(99)(1)解:如图,连结DB交AC于O,连结EO。

∵底面ABCD是正方形 ∴DO⊥AC。 又∵ED⊥底面AC,
∴EO⊥AC。
∴∠EOD是面EAC与底面AC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2分
∴ ∠EOD=45°。 DO=(2)
12
2a, AC=(2)
12
a, Eo=[(2)
12
a·sec45°]2=a.
故 S
△EAC
=(2)
12
×a
2
2

4分
(II)解:由题设ABCD-A
1
B
1
C
1
D
1
是正四棱柱,得A
1
A⊥底面AC, A
1
A⊥AC。
又 A
1
A⊥A
1
B
1

1
A是异面直线A
1
B
1
与AC间的公垂线。 ----6分
∵D
1
B∥面EAC,且面D
1
BD与面EAC交线为EO, ∴ D
1
B∥EO。
又 O是DB的中点, ∴E是D
1
D的中点, D
1
B=2ED=2a。
异面直线A
1
B
1
与AC间的距离为(2)
12
a。 ----8分
(III)解法一:如图,连结D
1
B
1
。 ∵D
1
D=DB=(2)
12
a,
∴BDD
1
B
1
是正方形。 连结B
1
D交D
1
B于P,交EO于Q。
∵B
1
D⊥D
1
B。 EO∥D
1
B, ∴B
1
D⊥EO
又 AC⊥EO, AC⊥ED, ∴AC⊥面BDD
1
B
1

∴B
1
D⊥AC ∴B
1
D⊥面EAC。
∴B
1
Q是三棱锥B
1
-EAC的高。 ----10分
由DQ=PQ,得B
1
Q=3B
1
D4=3a2。
∴V
B1

EAC
=(13)·[(2)
12
a
2
2]·(320=(2)
12
·a
3
4.
所以三棱锥了-EAC的体积是(2)
12
·a
3
4. ----12分 < br>解法二:连结B
1
O,则VB
1
-EAC=2VA-EOB
1

∵AO⊥面BDD
1
B
1
, ∴AO是三棱锥A-EOB
1
的高,AO=(2)
12
·a2
在正方形BDD
1
B
1
中,E、O分别是D
1
D、DB的中 点(如右图),
则S
△EOB1
=3a
2
4.
∴VB
1
-EAC=2×(130×(3a
2
4)×[(2)
12< br>a2}=(2)
12
·a
3
4.
所以三棱锥B
1
-EAC的体积是(2)
12
·a
3
4.----12分。 (00广东、全国)如图,已知平行六面体ABCD—A
1
B
1
C
1
D
1
的底面ABCD是
菱形,且∠C
1
CB=∠C1
CD=∠BCD,
(Ⅰ)证明:C
1
C⊥BD;
(Ⅱ)当
CD
的值为多少时,能使A
1
C⊥平面C
1
BD?请给出证 明。
CC
1
(00广东)(Ⅰ)证明:连结
A
1
C
1

AC

BD
交于
O
,连结
C
1
O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C

BD

BC
=
CD

又∵∠
BC
C
1=∠
DCC
1

C
1
C
=
C
1
C


C
1
BCC
1
DC,∴
C
1
B=
C
1
D,



DOOB

C
1
OBD
, 3分

ACBD,ACC
1
OO
,∴
BD
平面
AC
1


C
1
C
平面
AC
1
,∴
C
1
C
BD
。 „„„„6分
(Ⅱ)当
CD
1
时,能使
A
1
C 
平面
C
1
BD

CC
1
CD
1
,∴
BCCDC
1
C
,又
BCDC
1
CBC
1
CD

CC
1
证明一:∵
由此可推得
BDC
1
BC
1
D
。∴三棱锥
C C
1
BD
是正三棱锥。 „„„„9分
A
1
C

C
1
O
相交于
G
。 ∵
A
1
C
1
AC
,且
A
1
C1

OC2
:1,

C
1
G

GO
=2:1。

C
1
O
是正三角形
C
1
BD

BD
边上的高和中线,∴点
G
是正三角形
C
1
BD
的中心,

CG
平面
C
1
BD
,即
A
1
C
平面
C
1
BD
。 „„„„12分
证明:由(Ⅰ)知,
BC
平面
AC
1


A
1
C
平面
AC
1
,∴
BD A
1
C
。 „„„„9分

CD
1
时,平行六面体的六个面是全等的菱形,同
BDA
1
C
的正法可得
BC
1
A
1
C

CC
1

BD

BC
1
 B
,∴
A
1
C
平面
C
1
BD
。 „„„„12分


(00两省一市)如图,直三棱柱ABC-
A
1
B
1
C
1
,底面ΔABC中,CA=CB=1,BCA=
90

,棱
AA
1
=2,
M、N分别是
A
1
B
1

A
1
A
的中点。
(I)求
BN
的长;
(II)求
cosBA
1

CB
1

的值;


(III)求证
A
1
BC
1
M

(00两省一市)如图,以C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I)解:依题意得B

0, 1, 0

,N

1, 0, 1



BN

10

2


01

2


1 0

2
3
——2分
(II)解:依题意得
A
1

1, 0, 2

,B

0, 1, 0

,C

0, 0, 0


B
1

0, 1, 2



BA
1


1, 1, 2


CB
1


0, 1, 2



BA
1
CB
1
3

BA
1
6

CB
1
5
——5分

cos
BA
1

CB
1
 
BA1
CB
1
BA
1
CB
1

130
——9分
10

11


11

(III)证明:依题意得
C
1

0, 0, 2

,M

, , 2


A
1
B

1, 1, 2


C
1
M

, , 0



22


22


A
1
BC
1
M

11
00
,∴
A
1
B C
1
M
——12分
22

(01广东、全国)如图,在底面是直角梯形的四棱锥
S—ABCD
中,

ABC
=90°,
SA
⊥面
ABCD

SA=AB

BC
=1,
AD

(Ⅰ)求四棱锥
S —ABCD
的体积;
(Ⅱ)求面
SCD
与面
SBA
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切值.
( 01广东)解:(Ⅰ)直角梯形
ABCD
的面积是
M
底面
=
=
1

2
1
(BCAD)AB

2
10.53
1
2分
24
1131
∴四棱锥
S—ABCD
的体积是
V SAM
底面
1
4分
3344
(Ⅱ)延 长
BA、CD
相交于点
E
,连结
SE
,则
SE是所求二面角的棱 6分

AD

BC

BC
=2
AD


EA=AB=SA
,∴
SE

SB


SA
⊥面
ABCD
,得面
SEB
⊥面
EBC

EB
是交线.

BC

EB
,∴
B C
⊥面
SEB
,故
SB

SC
在面
SEB
上的射影,∴
CS

SE

所以∠
BSC
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10分

SB

SA
2
AB
2
2, BC1,BCSB


∴tg∠
BSC

BC22
,即所求二面角的正切值为

SB22

(01两省一市)如图,以正四棱锥V-ABCD底面中心O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其中
Ox∥BC,Oy∥AB.E为VC中点,正四棱锥底面边长为2a,高为h
→→
(Ⅰ)求cos;
(Ⅱ)记面BCV为

,面DCV为

,若

BED是二面角

VC

的平面角,求

BED


(01两省一市)




(02全国)如图,正方形
ABCD

ABEF
的边长都是1,而且平面
ABCD

ABEF
互 相垂直。点
M

AC
上移动,点
N

BF
上移动,若
CMBNa

0a2

(1)求
MN
的长;
(2)
a
为何值时,
MN
的长最小;
(3)当
M N
的长最小时,求面
MNA
与面
MNB
所成二面角

的大小。
(02全国)解:(1)作MP∥AB交BC于点P,NQ∥AB交BE于点Q,
连接PQ,
依题意可得MP∥NQ,且MP=NQ,即MNQP是平行四边形。
∴MN=PQ由已知, CM=BN=a,CB=AB=BE=1,
ACBF2
a
CPaBQa
∴即
CPBQ

,
1
2
2
1
2

MNPQ(1CP)
2
BQ
2
(1
a
2
)
2
 (
a
2
)
2
(a
2
2
1
) (0a2)
(2)
22


MN(a
由(1)
所 以,当a
2
2
1
)
22
22
时,MN
22
2
2

即M,N分别移动到AC,BF的中点时,MN的长最小,最小 值为
(3)取MN的中点G,连接AG、BG,
∵AM=AN,BM=BN,∴AG⊥MN,BG⊥MN,∴∠AGB即为二面角α的平面角。

AGBG
6
,所以由余弦定理有
4
6
2< br>6
)()
2
1
1
1
44

。 故所求二面角

arccos()

3
3
662
44
(
cos




(02 两省一市)如图,正三棱柱ABC—A
1
B
1
C
1
的底面边 长为
a
,侧棱长为
2a

(1) 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并写出点A、B、A
1
、C
1
的坐标;
(2) 求AC
1
与侧面ABB
1
A
1
所成的角

(02两省一市)解:(1)如图,以点A为坐标原点O,以AB所在直线为Oy
轴,以
AA
1
A
1
垂直的直线为Ox
1
所在直线为Oz轴,以经过原点 且与平面
ABB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已知,得
A(0,0,0), B(0,a,0),A
1
(0,0,2a),C
1
(
------ ------4分
(2)坐标系如上。取
A
1
B
1
的中点 M,于是有
M(0,
A
1
C
1
B
1
CA
B
3a
a,,2a)

22
a
,2a)
,连
AM,MC
1

2
MC
1
(
3
a,0,0)
,且
2
AB(0,a,0),AA
1
(0,0,2a)

由 于
MC
1
AA
1
0,MC
1
AA
1
0


所以,
MC
1
面ABB
1
A
1


AC
1
与AM所成的角就是
< br>AG
1
与侧面ABB
1
A
1
所成的角。
3a a
a,,2a),AM(0,,2a)
222
a
2
9
A C
1
AM02a
2
a
2
44
AC1
(
3a
2
a
2
而AC
1
 2a
2
3a
44
a
2
3
AM2a
2
a
42
9
2
a
3
cosAC
1
,AM
4

3
2
3aa
2
所以,AC
1
与AM所成的角,即AC
1
与侧面ABB
1
A
1
所成的角为30
0


(02广东)四棱锥
PABCD
的底面是边长为
a
的正方形,
PB
平面
ABCD
(1)若面
PAD
与面
ABCD
所成的二面角为
60
,求这个四棱锥的体积;
(2)证明无论四棱锥的高怎样变化。面
PAD
与面
PCD
所成的二面角恒大于
90




(0 2广东)解(1)∵
PB
平面
ABCD
,∴
BA

PA
在面
ABCD
上的射影,∴
PADA


PAB
是面
PAD
与面
ABCD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 PAB60


PB
是四棱锥
PABCD
的高,PAABtg603a



V
PABCD

13
3
3aa
2
a

33
(2) 证:不论棱锥的高怎样变化,棱锥侧面
PAD

PCD
恒为全等三角形. < br>作
AEDP
,垂足为
E
,连结
EC
,则
 ADECDE


AEEC

CED90
, 故
CFA
是面
PAD
与面
PCD
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AC

DB
相交于点
O
,连结
EO,则
EOAC

2
aOAAEADa

2< /p>


AE
2
EC
2
(2OA)
2
( AE2OA)(AE2OA)
在△
AEC
中,
cosAEC0< br>
2
2AEEC
AE
所以,面
PAD
与面
PCD
所成的二面角恒大于
90

03年北京
(理)4.已知α,β是平面,m,n是直线.下列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A.若m∥n,m⊥α,则n⊥α
C.若m⊥α,m⊥β,则α∥β
B.若m∥α,α∩β=n,则m∥n
D.若m⊥α,
m

,则α⊥β
( )
7.如果圆台的母线与底面成60°角,那么这个圆台的侧面积与轴截面面积的比为 ( )
A.
2

B.


3
2
C.
23


3
D.


1
2
13.如图,已知底面半径为r的圆柱被一个平面所截,
剩下部分母线长的最大值为a,最小值为b,那么
圆柱被截后剩下部分的体积是 .

17.(本小题满分15分)
如图,正三棱柱ABC—A
1
B
1
C
1
的底面边长的3,侧棱AA
1
=
33
,
D
2
是CB延长线上一点,且BD=BC.
(Ⅰ)求证:直线BC
1
平面AB
1
D;
(Ⅱ)求二面角B
1
—AD—B的大小;
(Ⅲ)求三棱锥C
1
—ABB
1
的体积.





(文)11.已知某球体的体积与其表面积的数值相等,则此球体的半径
为 .
17.(本小题满分15分)
如图,正三棱柱ABC—A
1
B
1
C
1
中,D是BC的中点 ,AB=a.
(Ⅰ)求证:直线A
1
D⊥B
1
C
1

(Ⅱ)求点D到平面ACC
1
的距离;
(Ⅲ)判断A
1
B与平面ADC的位置关系,
并证明你的结论.






03年广东
9.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高为3R,在它的所有内接圆柱中,全面积的最大值是( )
A.
2

R

2
B.

R

9
4
2
C.

R

8
3
2
D.

r

3
2
2
12.一个四面体的所有棱长都为
2
,四个顶点在同一球面上,则此球的表面积为 ( )
A.3π B.4π C.
33

D.6π
1 5.在平面几何里,有勾股定理:“设△ABC的两边AB、AC互相垂直,则AB
2
+AC< br>2
=BC
2

拓展到空间,类比平面几何的勾股定理,研究三棱锥的侧面积与底面面积间的关系,可
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设三棱锥A—BCD的三个侧面ABC、ACD、ADB两两相互垂
直,则
17.(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正四棱柱ABCD—A
1
B
1< br>C
1
D
1
,AB=1,AA
1
=2,点E为CC1
中点,点F为BD
1
中点.
(1)证明EF为BD
1
与CC
1
的公垂线;
(2)求点D
1
到面BDE的距离.









03年江苏
7.棱长为a的正方体中,连结相邻面的中心,以这些线段为棱的八面体的体积为 ( )

a
3
A.
3
a
3
B.
4
a
3
C.
6
a
3
D.
12
12.一个四面体的所有棱长都为
2
,四个顶点在同一球面上,则此球的表面积为 ( )
A.3π B.4π C.
33
π D.6π
16.对于四面体ABCD,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AB=AC,BD=CD,则BC⊥AD. ②若AB=CD,AC=BD,则BC⊥AD.
③若AB⊥AC,BD⊥CD,则BC⊥AD. ④若AB⊥CD,BD⊥AC,则BC⊥AD.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 .(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19.(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直三棱柱ABC—A
1
B1
C
1
中,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侧棱AA
1=2,D、E


分别是CC
1
与A
1
B的中点,点 E在平面ABD上的射影是△ABD的垂心G.
(Ⅰ)求A
1
B与平面ABD所成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Ⅱ)求点A
1
到平面AED的距离.
C
1


03年全国
D
(理)6.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高为3R,
A
1

的所有内接圆柱中,全面积的最大值是
E
( )
G
C
8
2
9
(A)
2

R
(B)

R
2
(C)

R
2

3
4
B
1
在它
K
(D)
B
3
2
F
A

R

2
16.下 列5个正方体图形中,
l
是正方体的一条对角线,点M、N、P分别为其所在棱的中点,能得< br>出
l
面MNP的图形的序号是 (写出所有符合要求的图形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P P

M
P

N
l

N
N
l l
l
l
N
M
M

M
M
P

N
P

18.(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在直三棱柱
ABCA
1B
1
C
1
中,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CB90
,侧棱
AA
1
2
,D、
E分别是
CC
1

A
1
B
的中点,点E在平面ABD上的射影是△ABD的重心G
(I)求
A
1
B
与平面ABD所成角的大小
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
(II)求点
A
1
到平面AED的距离









A
1

E
K
A
F
B
D
G
C
B
1
C
1
(结



(文)10.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高为3R,它的内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
为( )
3
R
,该圆柱的全面积
4
5
8
2
9
(A)
2

R
(B)

R
2
(C)

R
2
(D)

R
2

2
3
4
15.在平面几何 里,有勾股定理:“设
ABC的两边AB,AC互相垂直,则AB
2
AC
2
BC
2
。”拓展到
空间,类比平面几何的勾股定理,研究三棱锥的侧面面 积与底面面积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的正
、AC、DADB
两互相垂直,则确结论是:“设三棱锥
ABCD
的三个侧面
ABC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正四棱柱
ABCDA
1
BC,AB1,AA
1
2 ,点E为CC
1
中点,点F为BD
1
点中点。
11
D1
(Ⅰ)证明
EF为BD
1
与CC
1
的公垂线
(Ⅱ)求点
D
1
到面BDE
的距离。
A
D
B
C

E

F


D

C
M

A

B
03年上海
(理)5.在正四棱锥P—ABCD中,若侧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60° ,则异面直线PA与BC
所成角的大小等于 .(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14.在下列条件中,可判断平面α与β平行的是 ( )
A.α、β都垂直于平面r.
B.α内存在不共线的三点到β的距离相等.
C.l,m是α内两条直线,且l∥β,m∥β.
D.l,m是两条异面直线,且l∥α,m∥α, l∥β,m∥β.
18.(本题满分12分)
已知平行六面体ABCD—A
1
B
1
C
1
D
1
中,A
1
A⊥ 平面ABCD,AB=4,AD=2.若B
1
D⊥BC,直线
B
1
D 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等于30°,求平行六面体ABCD—A
1
B
1
C< br>1
D
1
的体积.











(文)14.在下列条件中,可判断平面α与β平行的是 ( )
A.α、β都垂直于平面r.
B.α内存在不共线的三点到β的距离相等.
C.l,m是α内两条直线,且l∥β,m∥β.
D.l,m是两条异面直线,且l∥α,m∥α,l∥β,m∥β.
18.(本题满分12分)
已知平行六面体ABCD—A
1
B
1
C
1
D
1
中,A
1
A⊥平面ABCD,AB=4,AD=2.若B
1D⊥BC,直线
B
1
D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等于30°,求平行六面体ABC D—A
1
B
1
C
1
D
1
的体积.







03年天津
(文)10.棱长为a的正方体中,连结相邻面的中心,以这些线段为棱的八面体的体积为( )

a
3
A.
3
a
3
B.
4
a
3
C.
6
a
3
D.
12
17.(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正四棱柱ABCD—A
1< br>B
1
C
1
D
1
.AB=1,AA
1
=2,点E为CC
1
中点,点P为BD
1
中点.
(1)证明EF为BD
1
与CC
1
的公垂线;
D
1

C
1
(2)求点D
1
到面BDE的距离.


A
1
B
1


E

F



D

C

M

A
B
(理)18.(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直三棱柱ABC—A1
B
1
C
1
中,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侧 棱AA
1
=2,D、E
分别是CC
1
与A
1
B的中 点,点E在平面ABD上的射影是△ABD的垂心G.
(Ⅰ)求A
1
B与平面ABD所成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Ⅱ)求点A
1
到平面AED的距离.










2004高考题分类汇编---立题几何 1.(18江苏).在棱长为4的正方体ABCD-A
1
B
1
C
1
D
1
中,O是正方形A
1
B
1
C
1D
1
的中心,点P在棱CC
1
上,且CC
1
=4CP.
(Ⅰ)求直线AP与平面BCC
1
B
1
所成的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三 角函数值表示);
(Ⅱ)设O点在平面D
1
AP上的射影是H,求证:D
1
H⊥AP;
(Ⅲ)求点P到平面ABD
1
的距离.

D
1
C
1

O
·
A
1

B
1
·

H

P

D

C

A
B

解:(1)连结BP,
AB
平面
BCC
1
B
1

AP
与 平面
BCC
1
B
1
所成角就是
APB

CC
1
4CP,CC
1
4,CP1
,在
RtP BC
中,
PCB
为直角,
BC4,CP1
,故
PB< br>中,
ABP
为直角,在
RtA
BP17

ta nAPB
417

17
AP417417
,,
 APBarctan
BP1717
即直线AP与平面
BCC
1
B< br>1
所成角为
arctan
(2)连结
A
1
C
1
,B
1
D
1
,四边形
A
1
B
1
C
1
D
1
是正方形,
D
1
OA1
C
1
,又
AA
1

平面
A
1
B
1
C
1
D
1


AA
1
D
1
O

AA
1
A
1< br>C
1
A
1

D
1
O
平面A
1
APC
1
,由于
AP
平面
A
1
APC
1

D
1
O
AP
,又平面D
1
AP
的斜线
D
1
O
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是
D
1
H

D
1
HAP
.
( 3)连结
BC
1
,在平面
BCC
1
B
1
中 ,过点P作
PQBC
1
于点Q,AB⊥平面
BCC
1
B< br>1
,PQ

平面
BCC
1
B
1
,< br>
PQ⊥AB,

PQ⊥平面
ABC
1
D
1
,PQ就是点P到平面ABD
1
的距离,在
RtC
1
PQ
中,
C
1
QP90,PC
1
Q45

PC
1
3,PQ
(2)(浙江省19)
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和矩形ACEF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 AB=
2
,AF=1,M是线段EF
的中点。(Ⅰ)求证AM∥平面BDE;
(Ⅱ)求二面角A—DF—B的大小;









(2) 方法一
解: (Ⅰ)记AC与BD的交点为O,连接OE,
∵O、M分别是AC、EF的中点,ACEF是矩形,
∴四边形AOEM是平行四边形,
∴AM∥OE。

OE
平面BDE,
AM
平面BDE,
∴AM∥平面BDE。
(Ⅱ)在平面AFD中过A作AS⊥DF于S,连结BS,
∵AB⊥AF, AB⊥AD,
ADAFA,

∴AB⊥平面ADF,
∴AS是BS在平面ADF上的射影,
由三垂线定理得BS⊥DF。
∴∠BSA是二面角A—DF—B的平面角。
在RtΔASB中,
AS
3 3
2
,即点P到平面ABD
1
的距离为
2

2
2
6
,AB2,

3



tanASB3,ASB60,

∴二面角A—DF—B的大小为60º。
(Ⅲ)设CP=t(0≤t≤2),作PQ⊥AB于Q,则PQ∥AD,
∵PQ⊥AB,PQ⊥AF,
ABAFA

∴PQ⊥平面ABF,
QE
平面ABF,∴PQ⊥QF。
在RtΔPQF中,∠FPQ=60º, PF=2PQ。
∵ΔPAQ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PQ
2
(2t).

2
(2t)
2
1
,∴
(2t)
2
12
又∵ΔPAF为直角三角形,∴
PF
2
(2t).

2
所以t=1或t=3(舍去) 即点P是AC的中点。
方法二
(Ⅰ)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ACBDN
,连接NE,
则点N、E的坐标分别是(
22
(0,0,1),
,,0)

22
∴NE=(

22
,,1)
,
22
又点A、M的坐标分别是
0
) (
2

2

、(
22
,,1)

22
∴ AM=(

22
,,1)

22
∴NE=AM且NE与AM不共线,
∴NE∥AM。
又∵
NE
平面BDE,
AM
平面BDE,
∴AM∥平面BDF。
(Ⅱ)∵AF⊥AB,AB⊥AD,AF
ADA,

∴AB⊥平面ADF。

AB(2,0,0)
为平面DAF的法向量。


∵NE·DB=(

22
,,1)
·
( 2,2,0)
=0,
22
22
,,1)
·
(2,2,0)
=0得
22
∴NE·NF=(

NE⊥DB,NE⊥NF,
∴NE为平面BDF的法向量。
∴cos=
1

2
∴AB与NE的夹角是60º。
即所求二面角A—DF—B的大小是60º。
(Ⅲ)设P(t,t,0)(0≤t≤
2
)得
PF(2t,2t,1),

∴CD=(
2
,0,0)
又∵PF和CD所成的角是60º。

cos60
(2t)2(2t)(2t)12
22

解得
t
232

t
(舍去),
22
即点P是AC的中点。
3.(福建19)
在三棱锥S-ABC中,△ ABC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
平面SAC⊥平面ABC,SA=SC=2
3
,M、N 分别为AB、SB
的中点。
(Ⅰ)证明:AC⊥SB;
(Ⅱ)求二面角N-CM- B的大小;
(Ⅲ)求点B到平面CMN的距离。
19.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直线,直线与 平面,二面
角,点到平面的距离等基础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满分12分。
解法一:(Ⅰ)取AC中点D,连结SD、DB.
∵SA=SC,AB=BC,
∴AC⊥SD且AC⊥BD,
∴AC⊥平面SDB,又SB

平面SDB,
∴AC⊥SB.


(Ⅱ)∵AC⊥平面SDB,AC

平面ABC,
∴平面SDB⊥平面ABC.
过N作NE⊥BD于E,NE⊥平面ABC,过E作EF⊥CM于F,连结NF,
则NF⊥CM.
∴∠NFE为二面角N-CM-B的平面角.
∵平面SAC⊥平面ABC,SD⊥AC,∴SD⊥平面ABC.
又∵NE⊥平面ABC,∴NE∥SD.
∵SN=NB,∴NE=
11
SD =
22
SA
2
AD
2
=
1
2
1 24
=
2
,且ED=EB.
在正△ABC中,由平几知识可求得EF=< br>在Rt△NEF中,tan∠NFE=
11
MB=,
42
EN
=2
2

EF
∴二面角N-CM- B的大小是arctan2
2
.
(Ⅲ)在Rt△NEF中,NF=
EFE N
=
∴S
△CMN
=
22
3

2
13
CM·NF=
22
3
,S
△CMB
=
1BM·CM=2
3
.
2
设点B到平面CMN的距离为h,
∵ V
B-CMN
=V
N-CMB
,NE⊥平面CMB,∴
11
S
△CMN
·h=S
△CMB
·NE,
33
S

CMB
NE
4242
∴h==.即点B到平面CMN的距离为.
33
S

CMN
解法二:(Ⅰ)取AC中点O,连结OS、OB.
∵SA=SC,AB=BC,
∴AC⊥SO且AC⊥BO.
∵平面SAC⊥平面ABC,平面SAC∩平面ABC=AC
∴SO⊥面ABC,∴SO⊥BO.
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则 A(2,0,0),B(0,2
3
,0),C(-2,0,
0),S(0,0,22
),M(1,
3
,0),N(0,
3

2
) .

AC
=(-4,0,0),
SB
=(0,2
3
,2
2
),

AC
·
SB
=(-4,0,0) ·(0,2
3
,2
2
)=0,


∴AC⊥SB. < br>(Ⅱ)由(Ⅰ)得
CM
=(3,
3
,0),
00
MN
=(-1,0,
2
).设n=(x,y,z)为平面CMN
的一个法向量,

CM
·n=3x+
3
y=0,
则 取z=1,则x=
2
,y=-
6

MN
·n=-x+
2
z=0,
∴n=(
2
,-
6
,1),

OS
=(0,0,2
2
)为平面ABC的一个法向量,
∴cos(n,
OS
)=
1
.
3
|n||OS|
=
nOS
∴二面角N-CM- B的大小为arccos
1
.
3
(Ⅲ)由(Ⅰ)(Ⅱ)得
MB=(-1,
3
,0),n=(
2
,-
6
,1)为平面C MN的一个法向量,
∴点B到平面CMN的距离d=
|n·MB|
42
=.
3
|n|
4.(湖北18)
如图,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
1
、B
1
、C
1
、D
1
中,点E是棱BC的中点 ,点F 是棱CD上的动
点。
(Ⅰ)试确定点F的位置,使得D
1
E⊥平面AB
1
F;
(Ⅱ)当D
1
E⊥平面AB
1
F时,求二面角C
1
―EF― A的大小(结果用
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4)解法一:(Ⅰ)连结A
1
B,则A
1
B是D
1
E在面ABE
1
A
1
风的射影。
∵AB
1
⊥A
1
B,∴D
1
E⊥AB
1。

于是D
1
E⊥平面AB
1F

D
1
E⊥AF。
连接DE,则DE是D
1
ED 底面ABCD内的射影。
∴D
1
E⊥AF

DE⊥AF。
∵ABCD是正方形,E是BC的中点,
∴当且仅当F是CD的中点时,DE⊥AF,
既当点F是CD的中点时,D
1
F⊥平面AB
1
F。„„6分
(Ⅱ)当D
1
E⊥平面AB
1
F时,由(Ⅰ)知点F是CD的中点。


又已知点E是BC的中点,连结EF,则EF∥BD。连接AC;
设AC与E F交于点H,则CH⊥EF。连结C
1
H,则CH是C
1
H在底面ABCD内 的射影。
∴C
1
H⊥EF,既∠C
1
HC上二面角C
1< br>-EF-C的平面角。
在Rt△C
1
CH中,∵C
1
C=1 ,CH=
1
2
,AC=。
4
4

tanC1
HC
C
1
C
1
22

CH
2
4
∴∠C
1
HC=
arctan22
,从而AHC
1


arctan22

故二面角C
1
-EF-A的大小为

arctan22

解法二:以A为坐标标原点,建立如图所未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Ⅰ)设DF=
x
,则A(0,0,0),B(1,0,0),D(0,1,0) < br>A
1
(0,0,1),B
1
(1,0,1)D
1
(0 ,1,1),E

1,

1

,0

,F (
x
,1,0)

2


D
1
E

1,


1


AF(x,1 ,0)

,1


A
1
B
(1,0 ,1)
2

1
0

2
于是D
1
E⊥平面
AB
1
FD
1
E,AFD
1
EA F0x

x
1
。故当点F是CD的中点时,D
1
E ⊥平面AB
1
F。
2
(Ⅱ)当
1
E⊥平面AB
1
F时,F是CD的中点。又E是BC的中点,连接EF,则EF∥BD。连接AC,
设AC与E F交于点H,则AH⊥EF。连接C
1
H,则CH是C
1
H在底面ABCD内 的射影。
∴C
1
H⊥EF,既∠AHC
1
是二面角C
1< br>-EF-A的平面角。
∵C1(1,1,1),H

,,0


AB1FD1E,AFD1EAF0x

33


44

1
0

2


11< br>
HC
1


,,1


44
HAHC
1
|HA||HC
1
|

,< br>
33

HA

,,0



44


cosAHC
1


=
1


99
3

88

1< br>

3

1
3

3
8
既∠ AHC
1
=
arccos




arccos.

故二面角C
1
-EF-A的大小为

arccos
1

3
5(重庆19)
如图,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
PA底面ABCD,AEPD,EFCD,AMEF

(1)
(2)













6.(湖南19)
证明MF是异面直线AB与PC的公垂线;

PA3AB
,求直线AC与平面EAM所成角的正弦值。
P
E
F
A
M
B C
D
如图,在底面是菱形的四棱锥P —ABCD中,
ABC60,PAACa,PBPD
点E在PD上,且PE:E D= 2: 1.
(Ⅰ)证明 PA⊥平面ABCD;
(Ⅱ)求以AC为棱,EAC与DAC为面的二面角θ的大小:
(Ⅲ)在棱PC上是否存在一点F, 使BF∥平面AEC?证明你的结论.






2a,



(6) (Ⅰ)证明 因为底面ABCD是菱形, ∠ABC=60º,
所以AB=AD=AC=a.
在△PAB中,由
PA
2
AB
2
2a
2
PB
2

知PA⊥AB.
同理, PA⊥AD,所以PA⊥平面ABCD.
(Ⅱ)解:作EG∥PA交AD于G,由PA⊥平面ABCD
知EG⊥平面ABCD.
作GH⊥AC于H,连结EH,则EH⊥AC.
∠EHG为二面角θ的平面角.
又PE:ED=2:1
所以
EG
123
a,AGa,GHAGsin60a,

333
EG3
,

30.

GH3
从而
tan


(Ⅲ)解法一 以A为坐标原点 ,直线AD、AP分别为y轴、z轴,过A点垂直平面PAD的直线为
x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 由题设条件,相关各点的坐标分别为
A(0,0,0),B(
3131
a,a,0) ,C(a,a,0),

2222
21
a,a).

33
D(0,a,0),P(0,0,a), E(0,
所以
AE(0,
2131
a,a),AC(a,a,0),

3322
31
a,a,a),

22
AP(0,0,a ),PC(
BP(
31
a,a,a)

22
31a

,a

,a

),
其中0<λ<1,则
22
设点F是棱PC上的点,
PF

PC(
BF BPPF(
3131
a,a,a)(a

,a

, a

)

2222


=
(
3 1
a(

1),a(1

),a(1

).

22

BF

1
AC

2
AE


33
a(

1)a

1


1

1
,

22
1124
a(1

)a

1
a

2
,

1



1

2

2233
11

a(1

)a

2
.

1



2
.
33
113
解 得

,

1
,

2
.

222
113



时,
BFACAE.
共面.
22
2

又BF

平面AEC,所以当F是棱PC的时,BF∥平面AEC.
解法二 当F是棱PC的中点时,BF∥平面AEC.证明如下.
证法一 取PE的中点M,连结FM,则FM∥CE. ①
1
PEED,
知E是MD的中点.
2
连接BM、BD,设BD

AC=O,则O为BD的中点。

EM
所以BM∥OE。 ②
由①、②知,平面BFM∥平面AEC.
证法二
11
CPAD(CDDP)

22
1313
=
ADCDDEAD(ADAC)(AEAD)

2222
31
=
AEAC.

22
因为
BFBC
所以
BF

AE

AC
共面。
又BF

平面AEC,从而BF∥平面AEC。

7(广东18)
如图,在长方体
ABCDA
已知
AB4,AD3,AA
E,F
分别是线段
AB,BC
1
BC
11
D
1
中,1
2

上的点,且
EBFB1

(I)求二面角
CEDC
1
的正切值
A
1
D
F
A
E
B
D
1
C
1
B
1
C


(II)求直线
EC
1

FD
1
所成角的余弦值



18.解:(I)以A为原点,
A B,AD,AA
1
分别为x轴,y轴,z轴的正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有
D(0,3,0)、D
1
(0,3,2)、E(3,0,0)、F(4,1,0)、C
1
(4,3,2)
于是,
DE(3,3,0),EC
1
( 1,3,2),FD
1
(4,2,2)

设向量
n(x,y,z)
与平面C
1
DE垂直,则有
n DE


1

3x3y0


< br>xyz
x3y2z0

2
nEC
1


zzz
n(,,z)(1,1,2),其中z0
222
取n
0
(1,1,2),则n
0
是一个与平面C
1< br>DE垂直的向量,

向量AA
1
(0,0,2)与平面CDE垂直,
n
0
与AA
1
所成的角

为二面角CDEC
1
的平面角

cos


tan

n
0
AA
1
|n
0
||AA
1
|
2
2

101022
11400 4

6
3

(II)设EC
1
与FD
1
所成角为β,则
cos


EC
1
FD
1
|EC
1
||F D
1
|

1(4)3222
1
2
3
2
2
2
(4)
2
2
2
2
2

21
14


7(天津19)
如图 ,在四棱锥
PABCD
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棱
PD
底面ABC D,
PDDC
,E是
PC的中点,作
EFPB
交PB于点F。
(I)证明
PA∥
平面
EDB

P
(II)证明
PB
平面EFD;



(III)求二面角
C-PB-D
的大小。
F
E
D
C








(19)本小题考查直线一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垂直,二面角等基础知识,考查 空间想象能力和
推理论证能力。
方法一:
(I) 证明:连结AC,AC交BD于O。连结EO。

P


F

E


C
D

O


底面ABCD是正方形,

点O是AC的中点
B
A< br>在
PAC
中,EO是中位线,
PA∥EO



EO
平面EDB且
PA
平面EDB,
所以,
PA∥
平面EDB。 。。。。。。。。。。。。。。。。。。。。。。。。。。。。3分
(II)证明:
PD
底在ABCD且
DC
底面ABCD,
PDDC.

DEPC

同样由
PD
底面ABCD,得
PDBC.


底面ABCD是正方形,有
DCBC,BC
平面PDC

DE
平面PDC,
BCDE.
② 。。。。。。。。。。。。。。。。。。。。。。。。。。。。。6

由①和②推得
DE
平面PBC

PB
平面PBC,
DEPB


EFP B

DEEFE
,所以
PB
平面EFD 。。。。。。。。。。。。。。。。。。。。。。。。。。。。。8分
(III)解:由(II)知,
PBDF
,故
EFD
是二面角
CPBD
的平面角
由(II)知,
DEEF,PDDB

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
a
,则
PDDCa,BD2a,

PBPD
2
BD
2
3a
PCPD
2
DC
2
2a

DE
12
PCa.
22< /p>



RtPDB
中,
DF
.2a6
。。。。。。。。。。。。。。。。。。。。。。。10分
a

PB3
3a

RtEFD
中,
2a
DE3< br>
sinEFD
2
,EFD

DF23
6a
3
所以,二面角
CPBD
的大小为

.

3
方法二: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为坐标原点。设
DCa.

z
(I)证明:连结AC,AC交BD于G。连结EG。
aa
依题意得
A(a,0,0),P(0,0,a),E(0,,)

22

底面ABCD是正方形,

G
是此正方形的中心,
aa

故点G的坐标为
(,,0)

22

aa

PA(a,0,a),EG(,0,).
x

22
 
PA2EG
。这表明
PA∥EG

P
F
E
D
G
A
B
C
y


EG
平面EDB且
PA
平面EDB,
PA∥
平面EDB。


aa
(II)证明:依题意得
B (a,a,0),PB(a,a,a)
。又
DE(0,,),

22

a
2
a
2
00

22
PBDE

由已知
EFPB
,且
EF DEE,
所以
PB
平面EFD。

(III) 解:设点F的坐标为
(x
0
,y
0
,z
0
),PF 

PB,

(x
0
,y
0
,z
0
a)

(a,a,a)

从而
x
0


a,y
0


a,z
0
(1

)a.
所以

aa11
FE(x< br>0
,y
0
,z
0
)(

a,(< br>
)a,(

)a).

2222



由条件
EFPB
知,
0,

222



a(

)a(

)a0,
解得


1
2
1
2
1

3
aa2a

点F的坐标为
(,,),

3 33

aaa

aa2a
FE(,,),FD (,,).

366333

a
2
a
2
2a
2
0.

333

P BFD
,故
EFD
是二面角
CPBD
的平面角。

a
2
a
2
a
2
a
2
,

91896

a
2
a
2
a
2
6
|FE|a,
936366

222

aa4a6
|FD|a,
9993



cosEFD

|FE|| FD|
a
2
6
66
a.a
63
1
.
2
EFD

3

所以,二面角
CPBD
的大小为

.

3
8.(上海21)
如图,P-ABC是底面边长为1的正三棱锥,D、E、F分别为棱长PA、PB、PC上的点, 截面DEF
∥底面ABC, 且棱台DEF-ABC与棱锥P- ABC的棱长和相等.(棱长和是指多面体中所有棱的长度之和)
(1) 证明:P-ABC为正四面体;
(2) 若PD=
1
PA, 求二面角D-BC- A的
2
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3) 设棱台DEF- ABC的体积为V, 是
否存在体积为V且各棱长均相等的直
平行六面体,使得它与棱台DEF-ABC
有相同的棱长和? 若存在,请具体构造出这
六面体,并给出证
样的一个直平行


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1、【证明】(1) ∵棱台DEF-ABC与棱锥P-ABC的棱长和相等,
∴DE+EF+FD=PD+OE+PF.
又∵截面DEF∥底面ABC,
∴DE=EF=FD=PD=OE=PF,∠DPE=∠EPF=∠FPD=60°, ∴P-ABC是正四面体.
【解】(2)取BC的中点M,连拉PM,.
∵BC⊥PM,BC⊥AM, ∴BC⊥平面PAM,BC⊥DM,
则∠DMA为二面角D- BC-A的平面角.
由(1)知,P-ABC的各棱长均为1,
∴PM=AM=
3
,由D是PA的中点,得
2
AD33
,∴∠DMA=arcsin.

AM33
sin∠DMA=
(3)存在满足条件的直平行六面体.
棱台DEF- ABC的棱长和为定值6,体积为V.
1
,底面相邻两边夹角为α,
2
1
则该六面体棱长和为6, 体积为sinα=V.
8
设直平行六面体的棱长均为
∵正四面体P- ABC的体积是
22
,∴0 1212
故构造棱长均为
1
,底面相邻两边夹角为arcsim(8V)的直平行六面 体即满足要求.
2
9.(北京16)
如图,在正三棱柱ABC=A
1
B
1
C
1
中,AB=3,AA
1
=4,M为AA< br>1
的中点,P是BC上一点,且由P沿棱
柱侧面经过棱CC
1
到M的最 短路线长为
29
,设这条最短路线
与CC
1
的交点为N,求:
(I)该三棱柱的侧面展开图的对角线长;
(II)PC和NC的长;
(III)平面NMP与平面ABC所成二面角(锐角)的大小(用
反三角函数表示)。


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棱住等基本
知识,考查空间想象 能力、罗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解:(I)正三棱柱ABC-A
1
B
1< br>C
1
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为


9,宽为4的矩形,其对角线长为
9497

(II)如图1,将侧面BB
1
C
1C绕棱CC
1
旋转120°使其与侧面AA
1
C
1
C在 同一平面上,点P运动到
点P
1
的位置,连接MP
1
,则MP
1
就是由点P沿棱柱侧面经过棱CC
1
到点M的最短路线。
22
设PC=x,则P
1
C=x在Rt△MAP
1
中,由匀股定理得(3+x)+ 2=29,
求得x=2.
∴PC=P
1
C=2.

22
NC
P
1
C
2


MAP
1
A5
4

5
∴NC=
(III) 如图2,连接PP
1
,则PP
1
就是平面NMP与平面ABC
的交线 ,作NH⊥PP
1
于H,又CC
1
⊥平面ABC,连结CH,由三垂线
定理得,CH⊥PP
1
.
∴∠NHC就是平面NMP与平面ABC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锐角).
在Rt△PHC中, ∵∠PCH=
∴CH=
1
∠PCP
1
=60°,
2
PC
=1
2
4
NC
5
4
在R t△NCH中,tg∠NHC=


CH15
故平面NMP与平面ABC所成二面角(锐角)的大小为arctg

4
.
5
2005年全国及各地高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
------------立体几何
(全国卷Ⅰ)(2)一个与球心距离为1的平面截球所得 的圆面面积为

,则球的表面积为
(A)
82

(B)
8

(C)
42

(D)
4




(4)如图,在多面体ABCDEF中, 已知ABCD是边长为1的
方形,且
ADE、BCF
均为正三角形,EF∥AB, EF=2,则
多面体的体积为
(A)
2

3
4

3





(B)
(D)
3

3
3

2
(C )


(11)过三棱柱任意两个顶点的直线共15条,其中异面直线有
(A)18对 (B)24对 (C)30对
'

'
(D)36对
(16)在正方形
ABCDA
'
B'
C
'
D
'
中,过对角线
BD
的一个平面交< br>AA
于E,交
CC
'
于F,则
① 四边形
BFDE
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② 四边形
BFDE
有可能是正方形
③ 四边形
BFDE
在底面ABCD内的投影一定是正方形
④ 四边形
BFDE
有可能垂直于平面
BBD

以上结论正确的为 。(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编号)
(18)已知四棱锥P-ABCD的底面为直角梯形,AB∥DC,< br>''
'
'
'
1
DAB90

,PA< br>底面ABCD,且PA=AD=DC=AB=1,M
2
是PB的中点。
(Ⅰ)证明:面PAD⊥面PCD;
(Ⅱ)求AC与PB所成的角;
(Ⅲ)求面AMC与面BMC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全国卷Ⅱ)2.正方体ABCD—A1
B
1
C
1
D
1
中,P、Q、R分别是AB、 AD、B
1
C
1
的中点。那么,正
方体的过P、Q、R的截面图形是 ( )
A.三角形 B.四边形 C.五边形 D.六边形
12.将半径都为1的4个铅球完全装人形状为正四面体的容品里,这个正四面体的高最小值为


( )
2626
A.
326
B.
2
C.
4
D.
4326

33
3
3
16.下面是关于三棱锥的四个命题:
①底面是等边三角形,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都相等的三棱锥是正三棱锥.
②底面是等边三角形,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的三棱锥是正三棱锥.
③底面是等边三角形,侧面的面积都相等的三棱锥是正三棱锥.
④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 ,且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都相等的三棱锥是正三棱锥.其中,
真命题的编号是 (写出所有真命题的编号).
20.(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四棱锥P—ABCD中, 底面ABCD为矩形,PD⊥底面ABCD,AD=PD,E、F分别为CD、
PB的中点.
(Ⅰ)求证:EF⊥平面PAB;
(Ⅱ)设AB=
2
BC,求AC与平面AEF所成的角的大小.




(全国卷Ⅲ)(4)设三棱柱ABC-A
1
B< br>1
C
1
的体积为V,P、Q分别是侧棱AA
1
、CC
1
上的点,且PA=QC
1

则四棱锥B-APQC的体积为
(A)
V
(B)
V
(C)
V
(D)
V

(11)不共面的四个定点 到平面

的距离都相等,这样的平面

共有
(A)3个 (B)4个 (C)6个 (D)7个
(18)(本小题满分12分)
在四棱锥V- 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面
V
三角形,平面VAD⊥底面ABCD.
(Ⅰ)证明AB⊥平面VAD.
D
(Ⅱ)求面VAD与面VDB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

A
B

(北京卷)(6)在正四面体P-ABC中,D,E,
AB, BC,CA的中点,下面四个结论中不成立的是
...
(A)BC平面PDF (B)DF⊥平面PA E
(C)平面PDF⊥平面ABC (D)平面PAE⊥平面 ABC
(16)如图, 在直四棱柱ABCD-A
1
B
1
C
1
D
1
中,AB
AD=2,DC=2
3
,AA
1

3
,AD⊥DC,AC⊥
垂足未E,
(I)求证:BD⊥A
1
C;
(II)求二面角A
1
-BD-C
1
的大小;
(III)求异面直线 AD与 BC
1
所成角的大小.



(上海卷)11、有两个相同的直三棱柱,高为
1
6
1
4
1
3
1
2
VAD是正
C

F分别是

BD,
2
,底面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3a, 4a,5a(a0)
。用
a
它们拼成一个三棱柱或四棱柱,在所有可能的情形中,全 面积最小的是一个四棱柱,则
a
的取值范
围是__________。
17 、(本题满分12分)已知直四棱柱
ABCDA
1
B
1
C
1
D
1
中,
AA
1
2
,底面ABCD是直角梯< br>形,A是直角,AB||CD,AB=4,AD=2,DC=1,求异面直线
BC
1与DC所成角的大小。(结果用反
三角函数值表示)
(天津卷)(4)设
、、



为平面,
m、n、l
为直线,则
m 

的一个充分条件是
(A)



,



l,ml
(B)



m,



,




(C)



,



,m


(19)(本小题满分12分)
(D)
n

,n

,m


如图,在斜三 棱柱
ABCA
1
B
1
C
1
中,侧面
B< br>1
BCC
1
A
1
ABA
1
AC,AB AC,A
1
AA
1
Ba

与底面ABC所成的二面角 为
120

,E、F分别是棱
B
1
C
1
、 A
1
A
的中

(Ⅰ)求
A
1
A
与底面ABC所成的角
(Ⅱ)证明
A
1
E
∥平面
B
1
FC

(Ⅲ)求经过
A
1
、A、B、C
四点的球的体积
(福建卷)4.已知直线m、n与平面

,

,给出下列三个命题:
①若
m

,n

,则mn;

②若
m

,n

,则nm;

③若m

,m

,则



.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A.0 B.1 C.2
8.如图,长方体AB CD—A
1
B
1
C
1
D
1
中,AA
1
=AB=2,
AD=1,点E、F、G分别是DD
1
、AB、CC
1
的中
点,则异面直线A
1
E与GF所成的角是( )


A.
arccos
15

5

D.3
( )
C.
arccos
10

5

20.(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直二面角D—AB—E中,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2的 正方形,AE=EB,F为CE上的点,
且BF⊥平面ACE.
(Ⅰ)求证AE⊥平面BCE;
(Ⅱ)求二面角B—AC—E的大小;
(Ⅲ)求点D到平面ACE的距离.







4

D.
2
B.




(广东卷)(4)已知高为3的直棱锥
ABCA'B'C'
的底面是边长 为1的正三角(如图1所示),
则三棱锥
B'ABC
的体积为
A'
C'
(A)

11
33
(B)(C)(D)
42
64
B'
(7)给出下列关于互不相同的直线
m
l

n
和平面



的四
个命题:
①若
m


l

A
,点
A m
,则
l

m
不共面;
②若
m
l
是异面直线,
l


m

,且
nl

nm
,则
n


③若
l


m





,则
lm

④若
l


m

lm

A

l


m
,则




其中为假命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6)(本小题共14分)
如图3所示,在 四面体
PABC
中,已知
PABC6

PCAB10
AC8

A
B
图1
C
P
PB2 34
.F是线段PB上一点,
15
34
,点E在线段AB上,且
EF PB

17
(Ⅰ)证明:
PB
平面CEF;
CF
E
A
F
B
(Ⅱ)求二面角B-CE-F的大小.
(湖北卷)10.如图,在三棱柱ABC—A′B′C′
点E、F、H、 K分别为AC′、CB′、A′B、B′
的中点,G为△ABC的重心. 从K、H、G、B′中取一点作为P, 使
棱柱恰有2条棱与平面PEF平行,则P为 ( )
A.K B.H C.G D.B′
12.以平行六面体ABCD—A′B′ C′D′的任意三个顶点为顶点作
形,从中随机取出两个三角形,则这两个三角形不共面的概率p为
( )
A.
C
中,
C′
得该
三角
367

385
B.
37619218
C. D.
385385385
20.(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侧棱PA⊥底面ABCD,AB=
3

BC=1,PA=2,E为PD的中点.
(Ⅰ)求直线AC与PB所成角的余弦值;
(Ⅱ)在侧面PAB内找一点N,使NE⊥面PAC,并求出N点到AB和AP的距离.
(湖 南卷)5.如图,正方体ABCD-A
1
B
1
C
1
D
1
的棱长为1,O是底面
A
1
B
1
C
1
D
1
的中心,则O到平面AB C
1
D
1
的距离为 ( )
A.
3
1
B.
2
C.
2
D.
2
2
42
17.(本题满分12分)

如图1 ,已知ABCD是上.下底边长分别为2和6,高为
3
的等腰梯形,将它沿对称轴OO
1
折成直二面角,如图2.
(Ⅰ)证明:AC⊥BO
1

(Ⅱ)求二面角O-AC-O
1
的大小.




图1 图2
(江苏卷)4、在正三棱柱
AB CA
1
B
1
C
1
中,若AB=2,则点A到平面
A
1
BC
的距离为( )
A.
3333
B. C. D.
3

424
8、设

,

,

为两两不重合的平面,
l,m ,n
为两两不重合的直线,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若







,则

||

;②若
m


n


m||


n||

,则

||

;③若

||


l

,则
l||


④若



l




m

< br>

n

l||

,则
m||n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12、四棱锥的8条棱代表8种不同的化工产品,有 公共点的两条棱代表的化工产品放在同一仓库是
危险的,没有公共顶点的两条棱所代表的化工产品放在同 一仓库是安全的,现打算用编号为①、②、
③、④的4个仓库存放这8种化工产品,那么安全存放的不同 方法种数为( )
A.96 B.48 C.24 D.0
21、(本小题满分14分,第一小问满分6分,第二 、第三小问满
S
分各4分)如图,在五棱锥S—ABCDE中,SA⊥底面
ABCDE ,SA=AB=AE=2,
BCDE3

A
E
BAEBC DCDE120

(1)求异面直线CD与SB所成的角(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B
D
C


(2)证明:BC⊥平面SAB;
(3)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二面角B—SC—D的大小。(本小问不必写出解答过程)






(江西卷)9.矩形ABCD中,AB=4,B C=3,沿AC将矩形ABCD折成一个直二面角B-AC-D,
则四面体ABCD的外接球的体积为 ( )
A.
125125

B.


129
C.
125


6

D.
125


3
15.如图,在直 三棱柱ABC—A
1
B
1
C
1
中,
AB=BC=
2
,BB
1
=2,
ABC90

E、F分别为AA
1
、C
1
B
1
的中点,沿棱柱的 表面从E
到F两点的最短路径的长度为 .
20.(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在长方体ABCD—A
1
B
1
C
1
D
1
,中,AD=AA
1
=1,AB=2,点 E
AD上移动.
(1)证明:D
1
E⊥A
1
D;
(2)当E为AB的中点时,求点E到面ACD
1
的距离;
(3)AE等于何值时,二面角D
1
—EC—D的大小为
在棱

.
4






(辽宁卷)4.已知m、 n是两条不重合的直线,α、β、γ是三个两两不重合的平面,给出下列四
个命
题:① 若
m

,m

,则



; ②若



,



,则





③若
m

,n

,mn,则




④若m、n是异面直线,
m

,m

,n

,n

,则




其中真命题是 (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14.如图,正方体的棱长为1,C、D分别是两条棱的中点,
A、B、M是顶点,那么点M到截面ABCD的距离是 .


17.(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三棱锥P—ABC中,E、F分别是AC、AB的中点,
△ABC,△PEF都是正三角形,PF⊥AB.
(Ⅰ)证明PC⊥平面PAB;
(Ⅱ)求二面角P—AB—C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Ⅲ)若点P、A、B、C在一个表面积为12π的
球面上,求△ABC的边长.

(浙江卷)6.设



为两个不同的平面,l、m为 两条不同的直线,且l


,m


,有如下
的两 个命题:
①若



,则l∥m;②若l⊥m,则



那么
(A) ①是真命题,②是假命题 (B) ①是假命题,②是真命题
(C) ①②都是真命题 (D) ①②都是假命题
12.设M、N是直角梯形ABCD两腰的中点,DE⊥AB于E(如图).现将△ADE沿DE折起, 使二面
角A-DE-B为45°,此时点A在平面BCDE内的射影恰为点B,则M、N的连线与AE所 成角的大
D
小等于_________.
C

M

N


E
AB

18.如图,在三棱锥P-ABC 中,AB⊥BC,AB=BC=kPA,点O、D分别是AC、PC的中点,OP
⊥底面ABC.
(Ⅰ)当k=
1
时,求直线PA与平面PBC所成角的大小;
2
(Ⅱ) 当k取何值时,O在平面PBC内的射影恰好为△PBC的重心?
P








A
O




D
C
B



学会宽容作文-广东工业大学教务处


墨水的洗涤方法-爱祖国演讲稿


各具特色的民居-中华遗嘱库


中秋节是几月几日-实习报告模板


欧阳修的诗-幼儿园小班班级计划


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企业安全生产演讲稿


相信未来教案-青岛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


玩出了名堂-财经大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