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的解题技巧

萌到你眼炸
568次浏览
2020年08月16日 06:2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上海银行官网-连锁销售在中国


立体几何大题的解题技巧
——综合提升
【命题分析】高考中立体几何命题特点:
1.线面位置关系突出平行和垂直,将侧重于垂直关系.
2.空间“角”与“距离”的计算常在解答题中综合出现.
3.多面体及简单多面体的概念、性质多在选择题,填空题出现.
4.有关三棱柱、四棱柱、三棱锥的问题,特别是与球有关的问题将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此类题目分值一般在17---22分之间,题型一般为1个选择题,1个填空题,1个解答题. < br>【考点分析】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距离的概念,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
给出公 垂线时的距离.掌握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的距离
的概念.掌握二面角 、二面角的平面角、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的概念.



高考考查的重难点*状元总结】空间距离和角:

“六个距离”:
1两点间距离
d(x
1
x
2
)
2
(y
1
y
2
)
2
(z
1
z
2
)
2

2点P到线l的距离
d

3两异面直线的距离
d
PQ*u
u
(Q是直线l上任意一点,u为过点P的直线l法向量)
PQ*u
u
PQ*u
u
(Q是平面上任意一点,u为平面法向量)
(P、Q分别是两直线上任意两点u为两直线公共法向量)
4点P到平面的距离
d

5直线与平面的距离【同上】
6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同上】
“三个角度”:
1异面直线角【0,
v
1
v
2

】cos

= 【辨】直线倾斜角范围【0,


2
v
1
v
2


2线面角 【0,

vn


sin

=
cosv,n
或者解三角形
2
vn
3二面角 【0,

】cos



n
1
n
2
n
1
n
2
或者找垂直线,解三角形
不论是求空间距离还是空间角,都要按照
“一作,二证,三算”的步骤来完成,即
寓证明于运算之中,正是本专题的一大特色.
求解空间距离和角的方法有
两种
:一是利用传统的几何方法,二是利用空间向量。
其中,利用
空间向量
求空间距离和角的
套路与格式固定
,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这套
强有力的工具时,使得高考题具有很强的套路性。

【例题解析】
考点1 点到平面的距离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就是求点到平面的垂线段的长度,其关键在于确 定点在平面内的垂
足,当然别忘了
转化法

等体积法
的应用.
典型例题
例1(福建卷)如图,正三棱柱
ABCA
1
B
1
C
1
的所有棱长都为
2

D

CC1
中点.
(Ⅰ)求证:
AB
1

平面
A1
BD

(Ⅱ)求二面角
AA
1
DB
的大小;
(Ⅲ)求点
C
到平面
A
1
BD
的距离.
考查目的: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二面角的
B

大小,点到平面的距离等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
能力和运算能力.
解:解法一:(Ⅰ)取
BC
中点
O
,连结
AO

△ABC
为正三角形,
AO⊥BC

A


A
1
C

D

C
1
B
1


A


A
1
F

C

正三棱柱
ABCA
1
B
1
C
1
中,平面
ABC⊥
平面
BC C
1
B
1

O

B

D

C
1
B
1


AO⊥
平面
BCC
1
B
1
. < br>连结
B
1
O
,在正方形
BB
1
C
1
C
中,
O,D
分别为
BC,CC
1
的中点,
B
1
O⊥BD

AB
1
⊥BD

在正方形
ABB
1
A
1
中,
AB
1
⊥A
1
B

AB
1

平面
A
1
BD

( Ⅱ)设
AB
1

A
1
B
交于点
G
,在平面
A
1
BD
中,作
GF⊥A
1
D

F
,连结
AF
,由(Ⅰ)得
AB
1

平面
A
1
BD

AF⊥A
1
D

∠AFG
为二面角
AA
1
DB
的平面角.

△AA
1
D
中,由等面积法可求得
AF
45

5

AG
1
AB
1
2

sin∠AFG
AG

2

10

2
AF
45
4
5
所以二面角
AA
1
D B
的大小为
arcsin
10

4
(Ⅲ)
△A< br>1
BD
中,
BDA
1
D5,A
1
B2 2,S
△ABD
6

S
△BCD
1
1
在正三棱柱中,
A
1
到平面
BCC
1
B1
的距离为
3

设点
C
到平面
A
1
BD
的距离为
d


V
ABCD
V
CABD
,得
1
S
△BCD
11
3
1< br>3S
△A
1
BD
d

3
d
3S
△BCD
2


S
△A
1
BD
2


C
到平面
A
1
BD
的距离为
2

2
解法二:(Ⅰ)取
BC< br>中点
O
,连结
AO

△ABC
为正三角形,
AO⊥BC

在正三棱柱
ABC A
1
B
1
C
1
中,平面
ABC⊥
平面< br>BCC
1
B
1

AD⊥
平面
BCC
1
B
1


B
1
C
1
中点
O
1
,以
O
为原 点,
OB

OO
1

OA
的方向为
x,y ,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
z

A

F


A
1


标系,则
B(1,0,0)

D(11
2,0)

,,0)

A
1
(0,
0,3)

B
1
(1,
2,3)

A(0 ,
AB
1
(1,2,3)

BD(210)
,2 ,3)

,,

BA
1
(1
AB
1
BD2200

AB
1
BA
1
1 430

AB
1
⊥BD

AB
1
⊥BA
1

AB
1

平面
A
1
BD

( Ⅱ)设平面
A
1
AD
的法向量为
n(x,y,z)

AD(11,,3)

AA
1
(0,2,0)

n⊥AD

n⊥AA
1




xy3z0,


y0,


nAD0,< br>







2y0,
x3z



nAA
1
0,


z1

n(3,01),
为平面
A
1< br>AD
的一个法向量.
由(Ⅰ)知
AB
1

平面A
1
BD

AB
1
为平面
A
1
BD
的法向量.
c osn

AB
nAB
1

33
6

1
4
222
nAB
1

二面角
AA
1
DB
的大小为
arccos
6
4
(Ⅲ)由(Ⅱ),
AB
1
为平面
A
1
BD< br>法向量,
BC(2,0,,0)AB
1
(1,2,3)



C
到平面
A
1
BD
的距离
d 
BCAB
1

2

2

AB
1
22
2
小结:本例中(Ⅲ)采用了两种方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解法二采用了平面 向量的计算方法,
把不易直接求的
B
点到平面
AMB
1
的距 离转化为容易求的点
K
到平面
AMB
1
的距离的计算
方法, 这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方法;解法一采用了等体积法,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复杂的几何
作图,显得更简单些 ,因此可优先考虑使用这一种方法.
考点2 异面直线的距离


考查异目主面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求法
考纲只要求掌握已给出公垂线段的异面直线的距离.
例2 已知三棱锥
SABC< br>,底面是边长为
42
的正三角形,棱
SC
的长为2,且垂直于底
面.
E、D
分别为
BC、AB
的中点,求
CD

SE
间的距离.
思路启迪:由于异面直线
CD

SE
的公 垂线不易寻找,所以设法
将所求异面直线的距离,转化成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再进一步
转化成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解:
如图所示,取
BD
的中点
F
,连结
EF

SF

CF

EF

BCD
的中位线,
EF

CD,CD
∥面
S EF
,
CD
到平面
SEF
的距离即为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 br>又

线面之间的距离可转化为线
CD
上一点
C
到平面
SEF

的距离,设其为
h
,由题意知,
BC42
,
D

E、F
分别是
AB

BC

BD
的中点,
CD26,EF 
V
SCEF

1
CD6,DF2,SC2

2
111123
EFDFSC622

323 23
在Rt
SCE
中,
SE
在Rt
SCF
中 ,
SF

EF
SC
2
CE
2
2 3

SC
2
CF
2
424230

6,S
SEF
3

12323
1
,解得
h

S
SEF
h
,即
3h
333
3
由于
V
CSEF< br>V
SCEF


CD

SE
间的距离为
23
.
3
小结:通过本例我们可以看到求空间距离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
考点3 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偶尔会再加上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主要考查点面、线面、面面距离间的转化.
例3. 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
AC
1
中,
G

AA
1
的中点,求
BD
到平面
GB
1
D
1
的距离.
思路启迪:把线面距离转化为点面距离,再用点到平面距离
的方法求解.
解:
解法一
BD
∥平面
GB
1
D
1

D
1

A
1
H

G

D

A

O
1

B
1
C
1
BD
上任意一点到平面
GB
1
D
1
的 距离皆为所求,以下求

O
平面
GB
1
D
1
的距离,
C

O

B

B
1
D
1
A
1
C
1

B
1
D
1
A
1
A

B
1
D
1

平面
A
1
ACC
1
,

B
1
D< br>1

平面
GB
1
D
1


平面
A
1
ACC
1
GB
1
D
1
,两个平面的交线是
O
1
G
,

OHO
1G
于H,则有
OH
平面
GB
1
D
1
,即
OH

O
点到平面
GB
1
D
1
的距离.

O
1
OG
中,
S
O
1
OG


S
O
1
OG

11< br>O
1
OAO222
.
22
1126
 OHO
1
G3OH2,OH
.
223

B D
到平面
GB
1
D
1
的距离等于
解法二
BD
∥平面
GB
1
D
1

26
.
3
BD
上任意一点到平面
GB
1
D
1
的距离皆为所求,以下求点
B
平面
GB
1
D
1
的距离.
设点
B
到平面
GB
1
D1
的距离为
h
,将它视为三棱锥
BGB
1
D
1
的高,则
V
BGB
1
D
1
V
D< br>1
GBB
1
,由于S
GB
1
D
1

1
2236,
2

426
114
VD
1
GBB
1
222
,
h,

323
3
6

BD
到平面< br>GB
1
D
1
的距离等于
26
.
3


小结:当直线与平面平行时,直线上的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都相等,都是线面距离.所以求
线面距离关键是选准恰当的点,转化为点面距离.本例解析一是根据选出的点直接作出距离;
解析二是 等体积法求出点面距离.
考点4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重难点】
此类题目一般是按定义作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然后通过解三角形来求角.
典型例题
例4
如图,在
Rt△AOB
中,
OAB
π
, 斜边
AB4

Rt△AOC
可以通过
6
A
DRt△AOB
以直线
AO
为轴旋转得到,且二面角
BAOC
的直二面
角.
D

AB
的中点.
(I)求证:平面
COD
平面
AOB

(II)求异面直线
AO

CD
所成角的大小.
思路启迪:(II)的关键是通过平移把异面直线转化到一个三角形内.
解:解法1:(I)由题意,
COAO

BOAO

C

O
E
B
BOC
是二面角
BAO C
是直二面角,
COBO
,又
AOBOO

CO
平面
AOB


CO
平面
COD


平面
COD
平面
AOB

(II)作
DEOB
,垂足为
E
,连结
CE
(如图),则
DE∥A O

CDE
是异面直线
AO

CD
所成的角.
z

Rt△COE
中,
COBO2

OE
1< br>BO1

2
CECO
2
OE
2
5

A
D

DE
1
AO3

2


Rt△CDE
中,
tanCDE
CE

5< br>
15

DE
3
3
x
C
O
B
y



异面直线
AO

CD
所成 角的大小为
arctan
15

3
解法2:(I)同解法1.
(II)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Oxyz
,如图,则
O(0,
0,0)

A(0,
0,0)

D(010,23)

C(2,
,,3)

,,3)

OA(0,0,23 )

CD(21
cosOA,CD
OACD
OACD< br>
66


4
2322

异面直线
AO

CD
所成角的大小为
arccos
6

4
小结: 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常常先作出所成角的平面图形,作法有:①平移法:在异面直< br>线中的一条直线上选择“特殊点”,作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如解析一,或利用中位线,如
解析二 ;②补形法:把空间图形补成熟悉的几何体,其目的在于容易发现两条异面直线间的
关系,如解析三.一 般来说,平移法是最常用的,应作为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首选方法.


同时要特别 注意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


0,
.

2


考点5 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此类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作法、证明以及计算.
线面角在空间角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高考的常考内容.
典型例题
例5(全国卷Ⅰ理)
C
S
四棱锥
SABCD
中,底面< br>ABCD
为平行四边形,侧面
SBC
底面
ABCD
.已知< br>∠ABC45

D
A
B
AB2

BC 22

SASB3

(Ⅰ)证明
SABC

(Ⅱ)求直线
SD
与平面
SAB
所成角的大小.
考查目的: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二面角的大小,点到平面的距离等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解 :解法一:(Ⅰ)作
SO⊥BC
,垂足为
O
,连结
AO
,由 侧面
SBC⊥
底面
ABCD


SO⊥
底面
ABCD

因为
SASB
,所以
AOBO


又< br>∠ABC45
,故
△AO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O⊥BO

由三垂线定理,得
SA⊥BC

(Ⅱ)由(Ⅰ)知
SA⊥BC
,依题设
AD∥BC

故< br>SA⊥AD
,由
ADBC22

SA
S

3

AO2
,得
C

SO1

SD11

△SAB
的面积
S1

1
AB
2

1

SA

AB

2


2

2
2
O

B

A

D

连结
DB
,得
△DAB
的面积
S
2

1
ABADsin1352

2< br>设
D
到平面
SAB
的距离为
h
,由于
VDSAB
V
SABD
,得
11
hS
1
SOS
2
,解得
h2

33

SD
与平面
SAB
所成角为

,则
sin


h

2

22
. < br>SD11
11
所以,直线
SD
与平面
SBC
所成的我 为
arcsin
22

11
解法二:
(Ⅰ)作
SO⊥BC
,垂足为
O
,连结
AO
,由侧面
SBC⊥
底面
ABCD
,得
SO⊥
平面
ABCD

因为
SASB
,所以
AOBO


∠ABC 45

△AO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O⊥OB

如图 ,以
O
为坐标原点,
OA

x
轴正向,建立直角坐标系Oxyz

z
S

G
0,1)

SA(2,A(2,0,0)

B(0,2,0)

C(0,2,0)< br>,
S(0,
0,1)

C

O
A

CB(0,22,0)

SACB0
, 所以
SA⊥BC

22

, (Ⅱ)取
AB
中点
E

E

,,0



22

E
B

y
D

x
221

. 连结
SE
,取
SE
中点< br>G
,连结
OG

G

,,



442



221



22


AB(
OG

,,
SE 1




442


2
,< br>2




2,2,0)

SEOG 0

ABOG0

OG
与平面
SAB
内两条相 交直线
SE

AB
垂直.
所以
OG
平面
SAB

OG

DS
的夹角记为


S D
与平面
SAB
所成的角记为

,则



互余.
D(2,22,0)

DS(2,221,)
. < br>cos


OGDS
OGDS
22

sin


22

11
11

所以,直线SD
与平面
SAB
所成的角为
arcsin
22
. < br>11
小结: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时,应注意的问题是(1)先判断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2 )
当直线和平面斜交时,常用以下步骤:①构造——作出斜线与射影所成的角,②证明——论
证 作出的角为所求的角,③计算——常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角,④结论——点明直线和平面
所成的角的值.
考点6 二面角【重点】
此类题主要是如何确定二面角的
平面角
,并将二 面角的平面角转化为
线线角
放到一个
合适的三角形中进行求解.二面角是高考的热点
典型例题
例6.(湖南卷)
如图,已知直角,
APQ

B


C


CACB

BA P45
,直线
CA
和平面

所成二面的角为
30



C

P

B

A

Q

(I)证明
BC⊥PQ

(II)求二面角
BACP
的大小.



命题目的: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垂直、二面角等基本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
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过程指引:(I)在平面

内过点
C
CO⊥PQ
于点
O
,连结
OB

因为




PQ
,所以
CO⊥




C

P

B

O

H

A

Q

又因为
CACB
,所以
OAOB


BA O45
,所以
ABO45

AOB90

从而
BO⊥PQ
,又
CO⊥PQ

所以
PQ⊥< br>平面
OBC
.因为
BC
平面
OBC
,故
P Q⊥BC

(II)解法一:由(I)知,
BO⊥PQ
,又







PQ

BO

,所以
BO⊥


过点
O
OH⊥AC
于点
H
,连结
BH
,由三垂线定理知,< br>BH⊥AC


BHO
是二面角
BACP
的平面角.
由(I)知 ,
CO⊥

,所以
CAO

CA
和平面

所成的角,则
CAO30

不妨设
AC2
,则< br>AO3

OHAOsin30
3

2
Rt△OAB
中,
ABOBAO45
,所以
BOAO3
于是在
Rt△BOH
中,
tanBHO
BO

OH
3
2

3
2
故二面角
BAC P
的大小为
arctan2

解法二:由(I)知,
OC⊥OA< br>,
OC⊥OB

OA⊥OB
,故可以
O
为原点,分别 以直
线
OB,OA

,OC

x
轴,
y
轴,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
因为
CO⊥a
,所以
CAO

CA
和平面

所成的角,则
CAO 30

不妨设
AC2
,则
AO3

CO1


Rt△OAB
中,
ABOBAO45



C

z

P

B



x

O

A

Q

y


所以
BOAO3

则相关各点的坐标分别是
O(0,0,0)

B(3,
0,1)

0,0)

A(0,3,0)

C(0,
所以
AB(3,3,0)
AC(0,31),



n
1
AB 0,


3x3y0,

n
1
{x,y, z}
是平面
ABC
的一个法向量,由





3yz0

n
1
AC0


x1
,得
n
1
(11,,3)

易知< br>n
2
(10,,0)
是平面

的一个法向量.
设 二面角
BACP
的平面角为

,由图可知,

n< br>1
,n
2


所以
cos

< br>n
1
n
2
15


5
|n
1
||n
2
|
51
5

5
故二面角
BACP
的大小为
arccos
小结:本题 是一个无棱二面角的求解问题.解法一是确定二面角的棱,进而找出二面角的平
面角.无棱二面角棱的确 定有以下三种途径:①由二面角两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确定棱,
②由二面角两个平面内的两条平行直线 找出棱,③补形构造几何体发现棱;解法二则是利用
平面向量计算的方法,这也是解决无棱二面角的一种 常用方法,即当二面角的平面角不易作
出时,可由平面向量计算的方法求出二面角的大小.
【 课后练习】如图,在四棱锥
P

ABCD
中,
PA

底面
ABCD
,

DAB
为直角,
AB‖CD

AD
=
CD
=2
AB
,
E、F
分别为
PC、CD
的中点.
(Ⅰ)试证:CD

平面BEF;
(Ⅱ)设
PA

k·AB
,且二面角
E
-
BD
-
C
的平面角大于
30
,求
k
的取值范围.

过程指引:方法一关键是用恰当的方法找到所求的空间距离和角;
方法二关键是掌握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和角的一般方法.



【高考热点】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 )空间几何体的
表面积
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 各个面面积之和
2
S2

rl2

r
2 圆柱的表面积
3 圆锥的表面积:
S



rl

r
2

22
2S

rl

r

Rl

R< br>4 圆台的表面积 5 球的表面积
S4

R

6扇形的 面积
S
扇形
n

R
2
1
lr
(其中
l
表示弧长,
r
表示半径)
3602
注: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弧长等于地面圆的周长
(二)空间几何体的
体积

1柱体的体积
VS

h
2锥体的体积
V
1
S

h

3
3台体的体积
V(S




【例题解析】
1
3< br>S

S

S

)h
4球体的体积
V
4

R
3

3
考点8 简单多面体的有关概念及应用,主要考查多面体的概念、性质,主要以填空、选择
题为主,通常结合多面 体的定义、性质进行判断.
典型例题
例12 . 如图(1),将边长为1的正六边形铁皮 的六个角各切去一个全等的四边形,再沿虚
线折起,做成一个无盖的正六棱柱容器,当这个正六棱柱容器 的底面边长为 时
容积最大.
[思路启迪]设四边形一边
A D
,然后写出六棱柱体积,利用均值不等式,求出体积取最值时
AD
长度即可. 解答过程:如图(2)设
AD

a
,易知∠
ABC
=6 0°,且∠
ABD
=30°

AB

3
a
.
BD
=2
a

正六棱柱体积为
V
.
2
2
V

6(
1-2a)a

1- 2a)sin603a


1
2
9
2


992
3
(12a)(12a)4a

()
.
883
1
当且仅当 1-2
a
=4
a



a
=时,体积最大,
6
12
此时底面边长为1-2
a
=1-2×= .
63
1
∴ 答案为 .
6


考点9.简单多面体的侧面积及体积和球的计算
棱柱侧面积转化成求矩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棱柱侧面积转化成求三角形的面积.
直棱柱体积
V
等于底面积与高的乘积.
棱锥体积
V
等于



例15. 如图,在三棱柱
ABC

A
1
B
1
C
1
中,AB

2
a

BC

CA

AA
1

a

1
Sh
其中
S
是底面积,
h
是棱锥的高.
3
A
1
在底面△
ABC
上的射影
O

A C

① 求
AB
与侧面
AC
1
所成角;
② 若
O
恰好是
AC
的中点,求此三棱柱的侧面积.
[思路启迪] ①找出
AB
与侧面
AC
1
所成角即是∠
CAB;

②三棱锥侧面积转化成三个侧面面积之和,侧面
BCC
1
B
1
是正
方形,侧面
ACC
1
A
1
和侧面
ABB1
A
1
是平行四边形,分别求其面
积即可.
解答过程:①点< br>A
1
在底面
ABC
的射影在
AC
上,
∴ 平面
ACC
1
A
1
⊥平面
ABC
.
在△
ABC
中,由
BC

AC

a

AB

2
a
.
∴ ∠
ACB
=90°,∴
BC

AC
.

BC
⊥平面
ACC
1
A
1
.
A
1

C
1

B
1

A

D

O

C

B

即 ∠
CAB

AB
与侧面
AC
1
所成的 角在
Rt

ABC
中,∠
CAB
=45°.

AB
与侧面
AC
1
所成角是45°.


② ∵
O

AC
中点,在
Rt

AA
1O
中,
AA
1

a

AO

1
a
.
2

AO
1

3
a
.
2
3
2
a
.
2
∴ 侧面
ACC< br>1
A
1
面积
S
1

ACAO
1< br>=

BC
⊥平面
ACC
1
A
1
, ∴
BC

CC
1
.

BB
1

BC

a
,∴ 侧面
BCC
1
B
1
是正方形,面积
S
2

a
.

O

OD

AB

D
,∵
A
1
O
⊥平面
ABC


A
1
D

AB
.

Rt
△< br>AOD
中,
AO

2
1
a
,∠
CAD
=45°
2

OD

2
a

4
2

Rt

A
1
OD
中,
A
1
D

OD
2
+A
O=(
1
7
2
2
3
2
a
.
a)+(a)
42
8
∴ 侧面
AB B
1
A
1
面积
S
3

ABA
1
D

2a





7
7
2
a

a
.
8
2
∴ 三棱柱侧面积
S

S
1
S
2

S
3

1
(2+3+7)a
2
.
2
例16. 等边三角形
ABC
的边长为4,
M

N
分别为
AB

A

AC
的中点,沿
MN
将△
AMN
折起,使得面
AMN
与面
MNCB
所成的二面角为30°,则四棱锥
A

MNCB
的体积为
( )
M

B

A

K

N

C

L

A

B

3
2
3

C

3

D

2
N

M

K

L

B

C


3
[思路启迪]先找出二面角平面角,即∠
AKL
,再在△
AKL
中 求出棱锥的高
h
,再利用
V

1
Sh
即可. < br>3
解答过程:在平面图中,过
A

AL

BC
,交
MN

K
,交
BC

L
.

AK

MN

KL

MN
.
∴ ∠
AKL
=30°.
则四棱锥
A

MNCB
的高
h

AKsin30

3
.
2
S
MNCB

2+4
KL

33
.
2
1
3
3
3
=.
2
2

V
A-MNCB
=33
∴ 答案
A





















【专题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如图,在正三棱柱
ABC
-< br>A
1
B
1
C
1
中,已知
AB
=1,
D

BB
1
上,

BD
=1,若< br>AD
与侧面
AA
1
CC
1
所成的角为
,则

的值为
( )


A.


B.
34
10
6
D.
arcsin

4
4
C
1
A
1

B
1
D

C.
arctan
2.直线
a
与平面



角,
a
是平面

的斜线,
b
是平面


C

内与
a
异面的任意直线,则
a

b
所成的角( )
B

A



2

C. 最小值

,无最大值 D. 无最小值,最大值
4
A. 最小值

,最大值



B. 最小值

,最大值
3.在一个
45
的二面角的一平面内有 一条直线与二面角的棱成
45
角,则此直线与二面角
的另一平面所成的角为( )
A.
30
B.
45
C.
60
D.
90

4.如 图,直平行六面体
ABCD
-
A
1
B
1
C
1
D
1
的棱长均为2,
D
1

A
1

D

B
1

C
1

BAD60
,则对角线
A
1
C
与侧面
DCC
1
D
1
所成
的角的正弦值为( )
C

B

A.
1
3
B.
2
2
A

C.
23
D.
24
5.已知在
ABC

,AB
=9,
AC
=15,
BAC120
,它所在平面外一点
P

ABC
三顶
点的距离都是14,那么点
P
到平面
ABC
的距离为( )
A. 13 B. 11 C. 9 D. 7
6.如图,在棱长为3的正方体
ABC D
-
A
1
B
1
C
1
D
1
中,
M

N
分别是棱
D
1

A
1

N

M

D

A

B

B
1

C
1

A
1
B
1

A
1
D
1
的 中点,则点
B
到平面
AMN
的距离是( )
A.
9
B.
3

2
C.
65
D. 2
5
A

7.将
QMN60
,边长
MN
=
a
的菱形
MNPQ
沿对角线
NQ
折成
60< br>的二面角,则
MP

NQ


间的距离等于( )
A.
3
363
a
B.
a
C.
a

a
D.
4
24
4
8.二面角

l

的平面角为
120
,在

内,
ABl

B

AB
=2,在
内,
CDl

D

CD
=3,
B D
=1,
M
是棱
l
上的一个动点,则
AM
+CM
的最小值为( )
A.
25
B.
22
C.
26
D.
26

9.空间四点
A

B

C

D
中,每两点所连线段的长都等于
a
, 动点
P
在线段
AB
上, 动点
Q

线段
C D
上,则
P

Q
的最短距离为( )
A.
1
23
a
B.
a
D.
a

a
C.
2
2
2
10.在一个正四棱锥,它的底面边长与侧棱长均为
a ,现有一张正方形包装纸将其完全包
住(不能裁剪纸,但可以折叠),那么包装纸的最小边长应为( )
A.
(26)a
B.
2613
a
C.
(13)a
D.
a

22
11 .已知长方体
ABCD
-
A
1
B
1
C
1< br>D
1
中,
A
1
A
=
AB
=2,若棱
AB
上存在点
P
,使
D
1
PPC
,则棱
AD
的长的取值范围是 ( )
A.

0,1

B.
0,2
C.

0,2

D.
1,2

12.将正方形
ABCD
沿对角线
AC
折起,使点
D
在平面
ABC
外,则
DB
与平面
ABC
所成的角一
定不等于( )
A.
30
B.
45
C.




60
D.
90

二、填空题
1.如图,正方体
ABCD
-
A
1
B
1
C
1
D
1
的棱长为1,
E

A
1
B
1
的中
D
1

A
1

B
1

E

C
1

D

点,则下列四个命题:

E
到平面
ABC
1
D
1
的距离是
C

B

A

1

2
② 直线
BC
与平面
ABC
1
D
1
所成角等于
45


③ 空间四边形
ABCD
1
在正方体六个面内的射影围成
面积最小值为
1

2
10

10
D
1

P

A
1

B
1

C
1


BE

CD
1
所成的角为
arcsin
2.如图,在四棱柱
ABCD---
A
1
B
1
C
1
D
1
中 ,
P

A
1
C
1

上的动点,
E

CD
上的动点,四边形
ABCD

足___________时,体积
V
PAEB
恒为定值(写上
你认为正确的一个答案即可)
3.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
ABC
中,沿BC
边高线
AD

折起,使得折后二面角
B
-
AD
-
C
为60°,则点
A

D

E

A

B

C

BC
的距离为_________,点
D
到平面
ABC
的距离
为__________.
4.在水平横梁上
A

B
两点处各挂长为50cm的细绳,
AM

BN

AB
的长度为60cm,在
MN
处 挂长为60cm
的木条,
MN
平行于横梁,木条的中点为
O
,若木条
绕过
O
的铅垂线旋转60°,则木条比原来升高了
_________.
5.多面体上,位于同一条棱两端的顶点称为相邻的.如图正方体的一个顶点
A

平面内.
其余顶点在

的同侧,正方体上与顶点A相邻的三个顶点到< br>
的距离分别是1、2和4.
P是正方体其余四个顶点中的一个,则P到平面

的距离可能是:
①3;②4;③5;④6;⑤7.
以上结论正确的为 .
(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编号)
..
6. 如图,棱长为1m的正方体密封容器的三 个面上有三个锈蚀
的小孔(不计小孔直径)
O
1

O
2
O
3
它们分别是所在面的中心.
如果恰当放置容器,容器存水的最大容 积是_______m.
3

O
1


O
3


O
2


三、解答题
1. 在正三棱柱ABC—A
1
B
1< br>C
1
中,底面边长为a,D为BC为中点,M在BB
1
上,且BM=< br>又CM⊥AC
1
;
(1) 求证:CM⊥C
1
D;
(2) 求AA
1
的长.





2.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是矩形且AD=2,AB=PA=
2
,< br>PA⊥底面ABCD,E是AD的中点,F在PC上.
(1) 求F在何处时,EF⊥平面PBC;
(2) 在(1)的条件下,EF是不是PC与AD的公垂线段. 若是,求
出公垂线段的长度;若不是,说明理由;
(3) 在(1)的条件下,求直线BD与平面BEF所成的角.





3.如图,四棱锥S—ABCD的底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SD垂直于底面ABCD,SB=
3

(1)求证BC

SC;
(2)求面ASD与面BSC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3)设棱SA的中点为M,求异面直线DM与SB所成角的
大小.









1
B
1
M,
3



4.在直角梯形A BCD中,D=BAD=90,AD=DC=
1
AB=a,(如图一)将△ADC 沿AC折起 ,使
2
D到
D

.记面AC
D


(1)若二面角
(2)若二面角










AC
AC
,面ABC为.面BC
D




BC的大小; 为直二面角(如图二),求二面角
为60(如图三),求三棱锥
D
ABC的体积.

5.如图,已知正方形
ABCD
和矩形< br>ACEF
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
AB
=
2

AF=1,
M
是线段
EF
的中点.
3
3DE6
,AD2.sinEAD
2
.
( 1)求证
AM
Rt△
EAD
中,
DE
2AD4
2
6
EADarcsin.

4
提示:由最小角定理知,最 小角为

,又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为

0,






,最大角为.

2

2

提示:由最小角定理知,此直线与另一面所 成的角应小于等于它与交线所成的角,故排除
C、D,又此二面角为45°,则此直线与另一平面所成的 角只能小于它与交线所成的角,故
选A.
提示:由题意,
A
1
在面
DCC
1
D
1
上的射影应在
C
1
D< br>1
延长线
E
上,且
D
1
E
=1,则∠
A
1
CE
为所求
角,在Rt△
AA
1
C
中,
A
1
CAA
1
2
AC
2
4,A
1
E3,sinA
1
CE
A
1
E
3
.

A
1
C4
提示:由
P
到△< br>ABC
三个顶点的距离都是14,知
P
在底面
ABC
的射影是 △
ABC
的外心,所



PO
为所求.由余弦定理得:
BC
=21.由
2R
BC21
143
得外接圆半径为
73

sin120
3
2

OB73
,在Rt△
POB
中,
POPB
2
BO
2
7 .

1
3
13
S
AMB

32
提示:由题图得
V
BAMN
V
NAMB.hS
AMN

2
3
3S
AMB
3
1
2
h2.

2S
AMN
2S
AMN
提示:连结
MP

NQ
交于
O
,由四边形
MNPQ
是菱形得
MP< br>⊥
NQ

O
,将
MNQ
折起后易得
MO
QN

OP

QN
,所以∠
MOP
=60°,且QN⊥面
MOP
,过
O

OH

MP
,所以
OH

QN
,从而
OH
为异面直线
MP

QN
的公垂线,经计算得
OH
3
a.

4
提示:把

半平面展到半平面

内,此时,连结AC
与棱的交点为
M
,这时
AM
+
CM
取最小 值等

AC
.

(
AM
+
CM
)
min
=
1(23)
2
26.

提示:
P

Q
的最短距离即为异面直线
AB

CD
间的距离,当
P

AB
的中点,
Q

CD
的中
点时符合题意.
提示:将正棱锥展开,设正方形边长为
m
,则< br>2ma3a,m
26

2
提示:
D
1
PPC,DPPC,
在长方形
ABCD

AB
边 存在
P
,作
DPPC
,又因

AB
=2,由对称 性可知,P为
AB
的中点时,
AD
最大为1,
AD
< br>0,1

故选A.
提示:若
BD
与平面
ABC
所成的角为
90
,则
平面ABD平面ABC
,取
AC< br>的中点
O


BDAC,DOAC

BO
=
DO

BD与BO
不垂直,故
BD
与平面
A BC
所成的角一定
不等于
90
.
二.填空题
1.②③④ 提示:对于①,由
V
EABC
1
V
C< br>1
ABE

11
hS
ABC
1
 1S
ABE

33
h
S
ABE
2

,①错.对于②连
CB
1

BC
1

O
,则
O

C
在面
ABC
1
D
1
上的射影,
S
ABC
1
2
CBO45
为 所成的线面角,②正确.作图易知③正确,对于④连
A
1
B
,则
A
1
BE
为所


成的角,解
A
1
BE

sinA
1
BE
2.
AB

CD
提示:
V
PAEB

位置无关,则
AB
CD

10
,④正确.
10
1
h
P
S
ABE
,要使体积为定值,则
S
ABE
为定值,与
E

3
3.
15
,
4
15
提示:作
DEBC

E
,易知
AD平面BCD
,从而
A EBC

10
33
1
,又AD,
,得
DE< br>
42
2
BDC60
又由
BDDC
AE DE
2
AD
2

15
,由可解的点到平面的距离为4
15
.
10
''
提示:
MO
=
NO
=30cm,过
O

MN
与旋转前的
MN
平 行且相等,所以旋转后
AB
与平面
M

ON

的距 离为
50
2
30
2
40
,故升高了50-40=10c m.
5.①③④⑤.
6.
5
.
6
三、解答题
1.(1)证明:在正三棱柱ABC—A
1
B
1
C
1
中, D为BC中点,则AD⊥面BCC
1
B
1
,从而AD⊥MC
又∵CM⊥AC
1
,则MC和平面ADC
1
内两相交直线AD,AC
1
均垂直
∴MC⊥面ADC
1
,于是MC⊥DC
1
. < br>(2)解:在矩形BB
1
C
1
C中,由CM⊥DC
1

知△DCC
1
∽△BMC,设BB
1
=h,则BM=< br>∴
1
h
4
1
a
h:a=
:h,求得h2a

4
2
从而所求AA
1
=
2a

2.解:( Ⅰ)以
A
为坐标原点,以射线
AD、AB、AP
分别为
x
轴 、
y
轴、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
系,则
p
(0,0 ,
2
),
A
(0,0,0),
B
(0,
2
,0),
C
(2,
2
,0),
D
(2,0,0),
E
(1,
0,0)

F

PC
上,∴可令< br>PF

PC,

F
(
x,y,z
)



BC

2,0,0

,PC2,2 ,2,EF

x1,y,z





EF
⊥平面
PBC
,∴
EF•PC0
且< br>EF•BC0
,又
PF

PC

可得


12

F

PC
的中点.
,x1,yz
22

(Ⅱ)由(Ⅰ)可知:
EF

PC
,且
EF

BC

EF

AD


EF

PC

AD
的公垂 线段,其长为|
EF
|=1
(Ⅲ)由(Ⅰ)可知
PC2,22即为平面
BEF
的一个法向量而
BD2,2,0

BD•PC3


BD•PC6


BD
与平面
BEF
所成角
θ
,则:sin
θ
= cos
BD•PC
33
.故BD与平面BEF所成角为
arc
si n
66

θ
=
arc
sin
3.(1)证法一: 如图,∵底面ABCD是正方形, ∴BC⊥DC.
∵SD⊥底面ABCD,∴DC是SC在平面ABCD上的射影,
由三垂线定理得BC⊥SC.
证法二:如图1,∵底面ABCD是正方形, ∴BC⊥DC.∵SD⊥底面ABCD,
∴SD⊥BC,又DC∩SD=D,∴BC⊥平面SDC,∴BC⊥SC.
(2)解:如图2,过点S作直线
lAD,
l
在面ASD上,
∵底面ABCD为正方形,
lADBC,l
在面BSC上,
图1

l
为面ASD与面BSC的交线.
l
SDAD,BCSC,lSD,lSC,

∴∠CSD为面ASD与面BSC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0
∵BD=
2,SB=
3
,SAD=1.∴
CSD45.

图2

(3)解1:如图2,∵SD=AD=1,∠SDA=90°,
∴△SDA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又M是斜边SA的中点,
∴DM⊥SA.∵BA⊥AD,BA ⊥SD,AD∩SD=D,∴BA⊥面ASD,SA是SB在面ASD上的射影.由
三垂线定理得DM⊥ SB.
∴异面直线DM与SB所成的角为90°.


解2:如图3,取AB中点P,连结MP,DP.在△ABS中,由中位线定理得 MPSB,
DMP
图3


是异面直线DM与SB所成的角 .
MP
1
SB
3
,又
DM
2
,D P1(
1
)
2

5
,

22
222
∴在△DMP中,有DP=MP+DM,
DMP90

∴异面直线DM与SB所成的角为90°.
4. 解:(1)在直角梯形ABCD中, 由已知

DA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C2a,CAB45

, 过C作CH⊥AB,由AB=2
a

可推得 AC=BC=
2a.
∴ AC⊥BC .取 AC的中点E,连结
D

E


D

E
⊥AC 又 ∵ 二面角
aAC

为直二面角,

D

E


又 ∵
BC
平面

∴ BC⊥
D

E
∴ BC⊥
a
,而
D

Ca

∴ BC⊥
D

C

D

CA
为二面角

BC

的平面角.
由于
D

CA45

, ∴二面角

BC


45

(2)取AC 的中点E,连结
D

E
,再过
D


D< br>
O

,垂足为O,连结OE.
∵ AC⊥
D

E
, ∴ AC⊥
OE

D

EO
为二面角
aAC

的平面角,

D

EO
60

. 在
Rt D

OE
中,
D

E
1
AC
2
a

22

222

V
D

ABC

1
S
ABC
D

O< br>
1

1
ACBCD

O

1
2a2a
6
a

6
a
3
.

3
32
64
12
5.解法一: (1)记AC与BD的交点为O,连接OE, ∵O、M分别是AC、EF的中点,ACEF是矩
形,∴四边形AOEM是平行四边形,
∴AM∥OE.∵
OE
平面BDE,
AM
平面BDE,∴AM∥平面
BDE.
(2)在平面AFD中过A作AS⊥DF于S,连结BS,∵AB⊥AF, AB
⊥AD,
ADAFA,
∴AB⊥平面ADF,∴AS是BS在平面ADF
上的射影,
由三垂线定理得BS⊥DF.∴∠BSA是二面角A—DF—B的平面角.
在RtΔASB中,
AS
6
,AB2,

3

tanASB3,ASB60,
∴二面角A—DF—B的大小为60º.
(3)设CP=t(0≤t≤2),作PQ⊥AB于Q,则PQ∥AD,
∵PQ⊥AB,PQ ⊥AF,
ABAFA
,∴PQ⊥平面ABF,
QF

面ABF ,∴PQ⊥QF.在RtΔPQF中,∠FPQ=60º,PF=2PQ.


∵ΔPAQ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PQ

(2t)
2
12
2
(2t).
所以
2
2

PF(2t)
21

(2t).
又∵ΔPAF为直角三角形,
2
t=1或t =3(舍去),即点P是AC的中点.
解法二: (1)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ACBDN
,连接NE, 则点N、E的坐标分别是(

NE(
2
,
2
,1)
, 又点A、M的坐标分别是
22
22
、(0,0,1),
,,0)
22

(2,2,0)
,(
22
,,1)

22

AM
=(

22
,,1)

NEAM且NE与AM
22
不共线,∴NE∥AM.又∵
NE
平面BDE,
AM

面BDE,∴AM∥平面BDF.
(2)∵AF⊥AB,AB⊥AD,AF
ADA,
∴AB⊥平面ADF.

AB
(2,0,0)
为平面DAF的法向量.

N EDB
=(

2
,
2
,1)
·
(2 ,2,0)
=0,
22

NENF
=(

2< br>,
2
,1)
·
(2,2,0)
=0得
22
NEDB

NENF
,∴NE为平面BDF的法向量. < br>∴cos<
ABNE
=
1
∴AB与NE的夹角是60º.即所求< br>2
二面角A—DF—B的大小是60º.
(3)设P(t,t,0)(0≤t≤
2
)得
PF
(2t,2t,1),

BC
=(2
,0,0)
又∵PF和BC所成的角是60º.∴
cos60
( 2t)2
(2t)(2t)12
22

解得
t

2

32
(舍去),即点P是AC的中点.
t
2
2

济南市教育局-包钢一中


留学机构-今天是圣诞节


厦门人事-国外洗发水排行榜


中秋放假-分享幸福


老子名言-出纳简历


运动会项目-文员的职责


汽车电影院-渤海大学研究生院


外贸业务流程-加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