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word版143页)

萌到你眼炸
980次浏览
2020年08月16日 06:5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保姆狗的阴谋-2年级日记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1 位置与方向(一)
第1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教材第2、3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1.通过观察 等具体的实践活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能根据方位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学生
的空间观念。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
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去北京吗?今天我们就去参观参观吧。(课件出示
教材 第2页北京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的平面示意图。)
我们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 筑物?愿意当
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用自己所掌握了的方位知识(前后左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右)描述天安门广场及各建筑物的位置。
由于前后、左右等方 位概念所具有的相对性,学生观察的方向不
同,描述也会不同,教师可利用这一矛盾,引出新课的教学学 习。
二、探索新知
1.带领学生去操场实在感受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具体位置。 < br>(1)早晨,太阳在什么方向?现在是早晨,我们又朝着太阳,那我
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我们背 对的方向是什么?
教师强调:我们面向的方向是东,背对的方向是西。
(2)师:请同学们 像老师一样伸开两手,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
右手方指的方向是南。(学生相互说说两手指的方向)
教师强调:我们前面是东方的时候,左手指向北方,右手指向南
方。
2.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学生仔细观图读题。
提问:图书馆、体育馆、教学楼、大门分别在校园的哪一面?
指名学生汇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教师讲解:小明站在校园中央,他面向 图书馆,体育馆在他背对
的方向,教学楼在他的左面,学校大门在他的右面,再依据前面是东,
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可确定出校园内建筑物的方向,即图
书馆在校园的东面,体育馆在校园的 西面,教学楼在校园的北面,大
门在校园的南面。
学生在教材上填写答案。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2)在游戏中辨认东、南、西、北。
请同学们分成四组按如下形式站好。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①请一名学生站在正中间,面向东说一说,他的前、后、左、右< br>分别是哪一组;然后,依次面向南、西、北说一说,他的前、后、左、
右分别是哪一组。
还是请这名学生站在正中间,指一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
面向东说一说他的东、南、西、北面 分别是哪一组;然后,依次面向
南、西、北说一说,他的东、南、西、北面分别是哪一组。
②师:我们面向不同的方向,用东、南、西、北描述了四个小组
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吗? 让学生体会到:无论面向哪个方向,东、南、西、北是确定的,
前、后、左、右会不断发生变化。
师生共同归纳根据一个确定的方向找其他三个方向的方法:面南
背北,左东右西;面北朝南,左 西右东;面东背西,左北右南;面西
背东,左南右北。
3.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 br>请四个同学面朝四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指向的方
向,引导其他学生观察和发现指东 西二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指南北
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也就是东与西相对,北与南相对。)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4.拓展探究:生活中辨认方向的方法。
(1)晴朗的白天可 以利用太阳辨认方向。在我们国家,早晨太阳在
东面,中午太阳在南面,下午太阳在西南。
(2)晚上可以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北极星在北面,面对它,就是
面对北面,背对南面。 < br>(3)利用树木辨认方向。夏天,树叶茂盛的一面是南,稀疏的一面
是北。如果有树桩,还可以观 察树桩的年轮,年轮密的一面是北,疏
的一面是南。
(4)利用工具辨认方向。指南针是测定 方向的专用仪器,一般情况
下,指针红色的一端指向北(南极和北极地区除外)。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一第1题。(同学们根据实际情况作答。)
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2题。(要求用东、南、西、北进行描述。)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会了什么?怎样辨认东、南、西、北?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第2课时 认识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

教材第4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一第3~6题。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1.会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方位,能看懂平面图的方向,
能识别简单的示意图。
2.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会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方位,能看懂平面图的方向。

在平面图或地图上辨认方向。

一、复习导入
傍晚,太阳快下山了。此时你面对太阳,你的后面是( )面,
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
先学生独立填写,再指名汇报,教师引出课题。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2,学生看图了解示意图内容。
(1)引导学生根据绘制的学校示意图说说大门、教学楼和体育馆分
别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以操场为中心,画面的上方是教学楼,下方是大门,左面是体育
馆,右面是图书馆。
(2)介绍方向标。
观察学校的示意图,右上角有方向标,根据的上面标着“北”字
可知,指示的方向是北方。
2.探索规律并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1)师:根据图中方向标提示,你能在示意上标出东、南、西、北
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方向标所指的是北,对应的下面就是南,左面和右面分别是西和
东。
(教师在示意上板书,学生各自在教材上标注)
(2)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交流得出:以操场 为观察点,教学楼在它
的北面,体育馆在它的西面;以图书馆为观察点,操场在它的西面;
以体 育馆为观察点,图书馆在它东面;以大门为观察点,教学楼在它
的北面;以教学楼为观察点,大门就在它 的南面。
(3)请同学们根据逆向交流得出的结果,逆向完成下面的校园示意
图。长方形中填 写主要建筑物,正方形中填写相应建筑物所在的方向,
学生可以面向东、南、西、北的任一方向填写。

(4)进一步体会方向的相对性。
师:为什么教学楼在大门的北面,大门在教学楼的南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 br>观测点不同,描述物体方向的叙述语言也不同。引导学生明确:
观测点不同,相对应的物体所在的 方向也会不同,方向的确定就不同。
3.了解地图的绘制方法。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师:同学们都认识地图,为了方便交流,地图也通常是按上北下
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请同学们理解“通常”的意思。
“通常”就是指在大多数情况下,地图是按照这样的方式绘制 的,
特殊的情况可能会有不同的要求。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按顺时
针排列的关系是不变的 。
4.学习教材第6页“你知道吗?”
让学生认识并知道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是我国古代四大发
明之一。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3、4、5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完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第3课时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材第7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第1~3题。

1.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或南或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 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
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根据一个方向有条理地推断出其他七个方向。

一、新课导入
1.指一指,教室里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请9名学生面向北按下面的形式站在讲台前面。

3.(教学时应根据实际情况 调整教学语言)说一说,B、D、F、H
分别在E的哪个方向?A、C、G、I又分别在E的哪个方向呢 ?这就是
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3,学生观图读题,理解题意。
(1)提问:你是怎么找到“北”的?
生1:根据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找到的。
生2:根据太阳的方向确定东,推出北。
(2)根据题意,师生共同抽象出校园的示意图。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课件出示:

2.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师:我们知道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那每两个方向之间又
称为什么方向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多功能厅在校园的东北角”明确:东面和南
面的中间方向是东南方向,西面和南面的中间方向是西南方向,东面
和北面的中间方向是东北方 向,西面和北面的中间方向是西北方向。
板书方向示意图:

强调:找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确定东北、东南、西北、
西南四个方向的前提。
3.解答问题。
(1)说一说,餐厅、存车处、科技楼分别在校园的什么方向?
学 生根据方向示意图,很容易知道:餐厅在校园的正西方向和正
北方向之间,即西北角;存车处在校园的正 南方向和正东方向之间,
即东南角;科技楼在校园的正西方向和正南方向之间,即西南角。
(2)议一议,餐厅在存车处的什么方向?科技楼在多功能厅的什么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方向?多功能厅在科技楼的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交流。
餐厅在存车处的西北方向,科技楼在多功能厅的西南方向,多功
能厅在科技楼的东北方向。
学生在教材第7页填写相关答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7页“做一做”。分组讨论、交流、汇报“生活中什么
时候会用到方位知识”。
2.完成练习二第1题。
3.完成练习二第3题。明确题目要求后学生独立完成。八个方向< br>中,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东南和西北相对,东北和西南相对。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第4课时 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

教材第8页例4及练习二第5~7题。

1.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体会平面图中的方位是相对的,参照物不同,描述的方位也不同。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游玩过哪些景点?当我们到一个景点
游玩 时,一般都会看到一幅导游图,这就是某动物园的一幅导游图。(课
件出示教材第8页的“动物园导游图 ”。)
2.当我们到一个景点游览时,可以先看看它的导游图,了解各游
览景点的位置与方向 ,然后确定自己的游览路线,今天我们一起来研
究路线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解读导游图。
(1)看一看:这个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你们能给这些动物的游览
景点取名吗?(学生一边说有哪些动物,一边给各种动物的游览景点取
名,教师依次把各种动物游览景 点的名称填写在图上。)
(2)说一说各种动物游览景点的位置。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描述
各种动物游览景点的位置。
根据方向标可知动物园导游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狮山在动物园的中心位置,猩猩 馆在动物园的北面,大象馆在动物园
的西面,水族馆在动物园的东面,熊猫馆在动物园的西北角,飞禽馆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在动物园的东北角,猴山在动物园的西南角,长颈鹿馆在动物园的东
南角。
2.请你为游客设计游览路线。
师:如果你到这个动物园游览,你想游览哪些景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说出想法。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景点。其实,老师也有几 个景
点想去。现在教师扮演游客,请同学们帮忙设计路线。以出发点为中
心,先确定参观点的位 置,再寻找行走路线,用“先向……再向……
最后向……”的方式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
(1)教师扮演游客A:我想从狮山出发去熊猫馆,你们能帮我设计
游览路线吗?
a.学生分组设计几条不同的游览路线。
b.各组汇报设计的游览路线。
路线一:从狮山出发,向西北走到熊猫馆。
路线二:从狮山出发,先向西走到大象馆,再向北走到熊猫馆。
c.评一评:哪些组把设计的游览路线说得最准确?
(2)教师扮演游客B:我想从长颈鹿馆出发去猴山,你们能帮我设
计游览路线吗?
a.学生分组设计几条不同的游览路线。
b.各组汇报设计的游览路线。
路线一:从长颈鹿出发,先向西北走到狮山,再向西南走到猴山。
路线二:从长颈鹿出发,先向西北走到狮山,再向南走到大门,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最后向西北走到猴山。
c.猜一猜:我会选择哪一条游览路线?为什么?
(3)教师扮演游客C:我想从大门出发去 飞禽馆,然后再回到大门,
你们还能帮我设计游览路线吗?
a.每位同学独立设计一条自己认为较好的游览路线。
b.谁能汇报你设计的游览路线?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设计。
路线一:飞禽馆位于动物园的东北 角,从大门出发,可以先向北
走到狮山,再向东北走到飞禽馆。
路线二:从大门出发,先向东北走到长颈鹿馆,再向北走,经过
水族馆到达飞禽馆。
c.猜一猜,我会选择哪一条游览路线?为什么?
(4)教师扮演游客D:我想从大门出发不 重复地游览所有景点,你
们能设计出这样的游览路线吗?
a.学生独立设计游览路线。
b.把你设计的游览路线与同桌交流一下,比一比谁说得最准确。
c.把你设计的游览路线告诉老师。
3.请你为自己设计游览路线。
(1)在教材第8页的动物园导游图上为自己画一条游览路线。
(2)把你的游览路线告诉同桌。
4.议一议:每个动物馆的行走路线是不是唯一的?你在说 同一动
物馆不同的行走路线时,有什么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如果从不同的路线走,说的方向就有所不同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了。
三、巩固应用
完成练习二第5~7题。 解答第7题时,由“走进游乐园大门,正北面有花坛和高空观览
车”可以确定⑤在正北面。因此图中 方位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四、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描述路线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2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第1课时 口算除法(1)

教材第11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三第1、2题。

1.会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利用已有的经验想出多种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探究并掌握用一位数除的口算方法。

弄清用一位数除的算理。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一、复习铺垫
1.出示算式。
6÷3 12÷6 16÷4 24÷3 36÷9
32÷8 72÷9 64÷8 49÷7 80÷4
2.组织学生两人一个小组,互相算一算,然后指名口算,出示结
果,使学生重温表 内除法的计算过程。
3.当学生口算80÷4时,教师适时引出:这道算式和前面的算式
有什么区别?
师:二年级时我们已经学过了简单的口算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
习口算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的情境图和例1。
学生观图读题,理解题意。
把6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得到多少张,就是把< br>60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列式为60÷3。
2.探究口算方法。
提问:60÷3等于多少呢?
(1)实物演示,得出答案。

6沓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2沓,即每人20张。
60÷3=20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2)通过摆小棒看出,把6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根。
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位数除整十数的算理。
师:60里面有6个十,60÷3可以看成什么?
生:6个十除以3。
师:6个十除以3等于多少?
生:2个十,就是20。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60 ÷3=20

6个十÷3=2个十
(3)师:谁还能想出更简便的方法吗?
先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进行交流,再指名学生汇报。
生1:想乘法算除法。从20×3=60,得到60÷3=20。
生2:利用表内除法口算。先算6÷3=2,6后面有一个0,就在
商的后面添一个0。
……
师:同学们都开动了脑筋,回答得很好!
(4)想一想:600÷3=________
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反馈时多让学生说说
算理。
教师引导学生 明确:由整十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首位能被整除)
的口算方法可以类推出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口算整百数除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以一位数时,可以把整百数看作几个百,用百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再在得到的结果后面添上两个0。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每组
中上下题的异同,看能够发现什么规律。
2.完成教材练习三第1题。
组织学生进行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完成教材练习三第2题。
分析题意,独立解答。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第2课时 口算除法(2)

教材第12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三第3、4、7、8题。

1.让学生 在交流讨论活动中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熟练地进行口算。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意识。

熟练掌握用一位数除的口算方法。

提高一位数除法的口算能力。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80÷4 40÷2 6000÷2 90÷3
2.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节课我们
继续学习口算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题,学生读题,分析理解。 要知道平均每班用了多少张彩色手工纸,就是要将总共用去的
12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成3份,求 出每一份的数量是多少,列式为
120÷3。
(2)探究口算方法。
提问:120÷3等于多少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
每捆小棒10根,120根小棒就是12捆,可以表示12沓(120张)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彩色手工纸。
学生通过摆小棒看出:把12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0
根。
教师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120÷3=40

12个十÷3=4个十
师:还有谁能想出其他的方法?
指名学生汇报,教师可作适当引导。
生1:想乘法算除法。从3×40=120,得到120÷3=40。
生2:利用表内除法口 算。可以把120看成12个十,12个十除以
3得4个十,4个十就是40,即12÷3=4,120 ÷3=40。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概括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被除
数的前两位 数都能被整除)的口算方法:用被除数的前两位数除以一位
数,再在得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或者用 “想乘法,算除法”的方法
进行口算。
2.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题,学生读题,分析理解。
求每人得到多少张,就是把66平均分成3份,求1份是多少,列
式为66÷3。
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然后小组内交流,也可以让学生用小
棒摆一摆。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学生通过摆小棒可以看出:先把66根小棒分成6捆(每捆10根)和6根,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2捆(20根);再把6根小棒平
均分成3份,每份2根,2 捆和2根合起来就是22根。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60÷3=20 6÷3=2 20+2=22
(3)归纳算理。
学生小组内讨论,师生共同归纳。
一位数除两 位数(被除数的每一位都能被除尽)的口算方法:可以
把几十几分成几十和几,再分别除以一位数,最后 把两次所得的商相
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指名汇报时让学生说
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引导学生比较 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看能
够发现什么。
几千几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与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
算方法相同。
2.完成练习三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计算,进一步巩固口算方法,
熟练口算技巧。
3.完成练习三第4题。
4.完成练习三第8题。教师引导分析:一只鸵鸟体重的4倍是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360千克,想:( )×4=360,得出一只鸵鸟体重。同理,得出一只
企鹅体重。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第3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材第15、16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四第1~4题。

1.学会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写
格式。
2.理解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
行笔算。
3.培养计算能力及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
起继续除的道理。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一、新课导入
师:之前,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其实除法不仅
可以口算,还可以像加、减法及乘法一样用竖式计算。今天,我们就
将学习这方 面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第15页的情境画面。
从画面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观察画面,使学生明确:三年级两 个班共要种树42棵,
四年级两个班共要种树52棵。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分别板书:
例1: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例2: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2.教学例1。
(1)要求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应怎样解答?
求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就是把42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
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2÷2=______(棵)
42÷2还能口算吗?先引导学生汇报口算过程。
师:如何笔算呢?
(2)组织学 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分一分:取4捆小棒(40根)和2
根小棒,共42根,让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 要平均分成2份,怎样分?
(3)课件演示分棒的过程。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先把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2捆,也就是先用4个十除以
2,得到2个十;再把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l根,也就是把2
个一除以2,得到1个一,合起来 是21根。
(4)根据刚才分棒的过程,你能笔算出42÷2的结果吗?
组织学生在草稿纸上试算。教师巡视,指名算得好的学生在黑板
上试算,并讲解算理。

强调: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5)教师根据学生掌握 的情况,进一步讲解算理。使学生明确:两
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首位能被除尽),先除十位上的数, 商写在十
位上,再除个位上的数,商写在个位上。
3.教学例2。
(1)要求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应怎样解答?又该怎样算
呢?
求四年级平均每 班种多少棵,就是求把5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多少,用除法计算,列式52÷2。
组织学 生自己动手,用小棒分一分,并想想算理,用竖式算一算,
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组织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
强调:笔算除法时,无论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都要分三 步:先
商、后乘、再减,如果有余数,余数要比除数小,再将余数和下一位
上的数合并后继续除 。
师生共同归纳: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首位不能被除尽)的笔
算除法,先将被除数十位 上的数去除以一位数,商写在十位上,再把
十位上余下的数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商写在个位上。
(3)如何判断计算是否正确呢?
要想知道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可以用平均每班种树的棵数2 6乘班
级数2,看算出的得数是否等于52。如果等于52,说明计算结果正确;
如果不等于5 2,说明计算结果错误。
师:当没有余数时,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来验算。
三、巩固应用
指名在黑板上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进一步明确算理,规范书写格式 。
1.教材第16页“做一做”。
2.练习四第2题。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独立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第①小题正确。
第②小题,个位上的商3漏写了。
第③小题,十位除完后,余下的2个十写掉了,与个位上的8个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一合起来应是4除28,个位上商7。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第4课时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材第17、18页例3、例4及“做一做”,练习四第5、6题。

1.掌握三位 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被除数最高位不够商
1,需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
2.结合数学,使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培养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商的位置的确定。

一、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笔算两位数的除 法,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研
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板书课题)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题,学生观图读题,理解分析。
师:你知道哪些信息?怎样列式?
一共有256张照片,用2本这样的相册正好插完,求每本相册插
多少张照片,就是把256平均分成 2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256÷2
(2)探究算理。
师:被除数256不是整百数,也不是几百几十数,用口算的方法
进行计算比较困难,选择列竖式计算更合适。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算理
与一位除两位数的算理相同,请同学 们尝试计算。
①学生试算。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③指名学生汇报计算过程:
先用2除被除数的首位,商1,无余数;再用2除被除数十位上< br>的5,商2,还余下1个十;余下的1个十和个位上的6合起来是16,
2除16得8,8写在商 的个位上。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强调:一位数除三位数,当被除数百位 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时,
商的首位就是百位,商是三位数。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3)验算。
没有余数的除法,用“商×除数=被除数”的方 法来验算。要验
证商128是否正确,可以列乘法算128×2进行验算。
(4)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17页“做一做”。
2.教学例4。
师:如果我们把条件和问题进行修改,你还会解答吗?
课件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要求把256张照片插到这本相册里,可插满多少页,就是求256
里面有多少个6,用除法计 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256÷6
(2)探究算理。
①学生试算。
发现被除数百位上2个百除以6,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呢?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百位上不够商1时,就把百位和十位合起来看成几个十,再在十
位上写商。
③学生继续试商,教师巡视。
④指名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师:在笔算 除法时,如果除到被除数的个位,仍不能恰好除完,
可以留有余数,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提问:为什商的十位上是4而不是别的数?余下的“1”表示多少? < br>生:看被除数的前两位,用25个十除以6,4和6相乘的积是24,
最接近25且小于25,所 以商4,4写在商的十位上,余下1个十。
强调:一位数除三位数,当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商的
首位就是十位,商是两位数。
⑤结合题目,说说竖式中每个数表示的实际意义。
(3)验算。
师:有余数的除法怎样验算?
学生试做完,指名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当有余数时,先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
数。
3.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算法。
小组讨论,学生反馈,师生共同归纳。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①
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除被除数 的最高位,如果最高位上的
数比除数小,就是除数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
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③每次除得的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让学生说说判断方法,然后再计算并验算。
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5、6题。
四、课堂小结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第5课时 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材第23、24页例5、例6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4题。

1.结合题意,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
2.初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理和算法,
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理解0在商中的占位作用。

一、复习引入
口算:
3+0= 0+7= 8-0=
6×0= 0×9= 0×3=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个数加零、减零、乘零的计算方法,那0
除以一个数又会得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
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5。
(1)课件出示例题:0÷5=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2)探究0÷5的算法。
师:根据除数的意义,在这道算式中被除数是0,表示一个也没< br>有,把它分成5份,每份分得的数量还是0。
板书:0÷5=0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除法的关系明确:因为0和5相乘得0,
所以0÷5=0。
(3)组织学生在教材上填写0÷2与0÷8的商。
(4)想一想: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什么呢?
全班交流,教师板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教学例6。
(1)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情景图和问题(1)。
学生观图读题,说说获得了哪些信息。
小明买了2套中国古典名著,求每套花了多少钱,就是把208平
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 用除法计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8÷2=________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2)探究算理。
①组织学生试算,教师巡视。
在试算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
解决的?
学生根据自己遇到的问题回答。
②根据学生试算的情况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点评。
师:被除数十位上的0除以2,商是几?写在什么数位上?商十
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
学生齐答。
强调:商十位上的0不可以不写,因为0在这里起占位的作用,
如果不写 ,商就是14,结果不正确。
③讲解简便写法并板书。
师:竖式中十位上的0÷2=0,可以直接在商的十位上写0,不必
写清计算过程。

强调: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使用简便写法时,一定要注意相
同数位对齐,不要把商的位置写 错。
④归纳算理。
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被除数中间有0):一位数除三位
数,在求出百位上的商后,若被除数的百位上没有余数,要在商的十
位上商0占位。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师: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被除数中间有0)不仅适用于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也适用于多位数除以一位数。
(3)课件出示问题(2)。学生读题,理解分析,列出算式216÷2。
(4)探究算理。
①组织学生试算,并将计算的过程和方法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提问:十位上的1除以2,不够商1,怎么办?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两种书写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0乘任何数都得0,任何数减0还得原数,不
写这一步,也不 影响计算结果。
师:怎样计算被除数中间没有0,而商中间有0的除法呢?
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在求出百位上的商后,若被除数的百位上没有余数,并且被除数
的十位不够商1,要在商的十位上商0占位,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
合起来再继续除。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第3题,读完题后,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完成教材练习五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第6课时 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材第25页例7及“做一做”,练习五第5~8题。

1.使学生理解商末尾有0的意义,学会一位数除多位数末尾有0
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养成验算的习惯。

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理解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算理。

一、复习导入
1.判断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数位上。
404÷2 288÷4 816÷8
2.笔算。
309÷3= 327÷3=
师:这两题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
继续学习商末尾 有0的除法。(板书课题)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7第(1)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情景图和问题(1),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
式并板书。
650÷5=________
组织学生试算,遇到什么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让学生提出在试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说一说解决的方法。
指名学生汇报计算过程,教师适时加以引导。
用竖式计算650÷5时,先用5去除被除数百 位上的6,在商的百
位上写1,余下的1个百和5个十合成15个十,5除15个十商3,写
在 十位上,个位上的0除以5得0,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其中0
减去商和除数的乘积“0”的步骤可以 省略不写。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计算过程。

强调:商个位上的0起占位作用,一定要写。
2.教学例7第(2)题。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解答计算,共同讨论计算过程中的问题,共
同解答。
(2)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245÷8=30(根)……5(元)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问:个位还余5,为什么商的个位写0?
生:被除数的个位上不够商1,就商0。
(3)师:计算正确吗?请验算一下。
组织学生进行验算。
3.议一议: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上不够商1,怎么办?
教师提示从被除数的各数位进行分析,学生小组内讨论。
4.比较650÷5与245÷8的计算过程,归纳计算方法。
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末尾有0 的两种情况:①除到被除数的十位
正好除尽,被除数个位上是0,就不需要继续往下除,只需在商的个< br>位写0就可以。②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尽,而被除数个位上的数
又比除数小,也不需要继续往 下除,只需要在商的个位写0,被除数
个位上的数写下来作余数。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
做完后小组中互相检查、交流计算过程和方法,然后师生共同订
正。
2.完成教材练习五第5、6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第7课时 除法的估算

教材第29、30页例8、例9及练习六。

1.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
般方法。
2.会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
学的能力。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会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

一、复习引入
80÷2= 240÷6=
180÷3= 2400÷3=
师: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并不要求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而
只要求算出大约等于多少就行了 ,这就要求我们会估算。(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8。
(1)课件出示例题。学生观图读题,进行分析。
(2)师:大家从这道题中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大约”是什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
(3)要解决“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尝试列出算式。
267÷3≈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根据“每天的住宿费=总钱数÷住的天数”的关系式。
师:怎样计算呢?
生:求大约多少钱不用算出准确钱数,只用估算就可以。
(4)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共同交流。
展示学生估算的过程和方法。
方法一:把被除数看作整百数。
267÷3≈100(元)

300
方法二:把被除数看作几百几十的数。
267÷3≈90(元)

270
(5)师:他们的解答都合理吗?为什么?学生小组内讨论。
引导学生明确:两种方法都正确,虽有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
影响对问题的合理解决。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师:每天的住宿费比90元多还是比90元少?比80元呢?
生:因为这里把267估成270,估大了,所以住宿费比90元少比
80元多。
强 调:此题精确答案比90元少,但一定比80元多。若每天的住
宿费是80元,3天就是240元,小于 实际用去的钱数,与题意不符,
解决用钱问题的估算应估大不估小。
(6)引导学生归纳除数 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把被除数看
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除数不变,用口算 除法的基本
方法进行计算,结果不是准确数,是一个比较接近的数。
2.教学例9。
(1)课件出示例题。学生观图读题,进行分析。
(2)师: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要求什么?“够装”是什么
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
(3)师:可以怎样列式?需要精确计算吗?
学生独立列式估算。
(4)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方法一: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
先可以把18看成20,算得20个箱子能装下160个菠萝,再作比
较。
20×8=160(个) 160个<182个,不够装。
方法二:用除法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先用估一估的方法算出装完这些菠萝至少需要多少个纸箱,再判
断18个纸箱是否够装。
182≈180 182÷8>20(个)
(5)师:多少个纸箱才能装下呢?请你们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汇报。180÷2 =22(个)……6(个),通过计算可以
知道182个菠萝需要装22个纸箱,还剩6个,这6个菠萝 还要再装1
个纸箱,所以装下这些菠萝需要23个纸箱,18个纸箱不够装。由此
说明上面两种 估算的方法都是合理的。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六第1~4题。
教师引 导学生分析第4题问题(1)。要估算出海龟的寿命大约是青
蛙的多少倍,列式为128÷6。可以这样 想:128=120+8,120÷6=
20,8÷6≈1,所以128÷6≈21。还可以把128看 作120,120÷6=20。
2.完成练习六第8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位数除三位 数,在求出商的百位上的数后,
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要商0占位,所以 里填的数要比3小。
要使商末尾有0,被除数末尾的数一定要比除数4小,并且被除
数的前两位数 8一定是4的倍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第8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材第33页内容及练习七。

1.整理本单元知识内容,使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知识,形成知识
体系。
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的能力。

整理本单元知识内容,全面掌握本单元知识。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一、整理复习
1.组织学生快速翻阅教材,回顾本单元知识要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互相交流,然后指名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除法
笔算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除法的验算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
估算除法
2.详细回顾知识内容。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口算除法、笔算除法和估算除法三个方面的知识。那么这每一种计算的方法是怎样的?应注意哪些问题?请同学们
结合教材上的例题,在小组中互 相说一说,互相交流,议一议。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要求每位同学在议一议的过程中做
好笔记,或出题目试一试。把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详细地回顾一次。
组织学生汇报自学的情况,教师引导。
(1)口算除法。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计算时可以把被除数看做几个十或几个
百来计算,使得到的商也是几个十或几个百。例如:
2700÷9
2700是27个百,27个百除以9得到3个百。
27÷9=3
2700÷9=300
计算时也可以根据乘法想除法。例如:
2700÷9 300×9=2700
2700÷9=300
(2)笔算除法。
a.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先将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去除以一位数,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商写在十位上,把十位上余下的数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商写
在个位上。
例如:
余下2个十和5个一
合并,再除以5。
b.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当百位上不够商1个百时,可以同十位
上合并,看做几十个十,在十位上商几个十,商是两位数;当百位上
够商1个百时,商是三位数 。每次把余下的数同下一数位上的数合并
来除。如果除到个位仍然不能恰好除完时,可以留下余数,但余 数要
比除数小。例如:
板书:
c.除法的验算。

除法的验算 ,可以用商乘除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除数。如果
除得的商有余数时,用商乘除数还要加上余数。例如 :
148÷2=74 343÷5=68……3

d.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当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上不够商l时,就在哪一位上商0。例如: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十位上不够商1,就商0。



(3)估算除法。
估算除法是 估算出大致的商是多少,因此估算时,可以把被除数
看做是整十或整百数来算。例如:
178÷6 178≈180
180÷6=30 178÷6≈30
二、巩固应用
1.教材第33页第(1)题。
引导学生思考:教室那么大的一块草 地l天产生的氧气只够3个
人用,三年级共有120人,要求多少块这样大的草地产生的氧气够三
年级学生用,也就是求120里面有几个3。所以列式是120÷3=40(块)。
2.教材第33页第(2)题。
组织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列式解答,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3.教材第33页第(3)题。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要求每辆车应该坐多少人,也就是把225名学生要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有多少人。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独立解答,然后集体订
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3 复式统计表
第1课时 复式统计表

教材第36、37页例1及相关练习。

1.让学生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 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
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简单 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
息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认识复式统计表并能正确填写。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一、创设情境
师: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各小学积极响应了这一号召, 看!他们正在开展各项活动。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例1情景图)
二、探索新知
1.分析单式统计表。
(1)师:你们平时都喜欢哪些活动呢?
学生回答。
(2)师:接下来,我们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吧!(每
人限选一种。)
出示表格。
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看电
活动
人数
看书 踢球


画画 跳绳
游戏

玩电子
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看电
活动
人数
看书 踢球


画画 跳绳
游戏

玩电子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3)学生分类举手,教师统计完成表格。
(4)师:从上面的表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学生组内交流,全班反馈。
(5)观察上面两个单式统计图,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个统计表统计的项目相同。
不同点:统计对象不同,数据不同。
2.认识复式统计表。
(1)师:像这样的表可以合成一个表,怎么合呢?
(2) 教师介绍:为了便于分析和比较班级里男生、女生最喜欢活动
人数的多少,可以用简洁的方式呈现数据, 即把上面两个统计表合并
成一个统计表,这样的表格叫做复式统计表。
(3)课件出示例1中的复式统计表,教师讲述绘制方法。
①确定复式统计表的名称。 复式统计表的名称一般都要从题干中提取,如果是把两个单式统
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则要把 两个单式统计表的名称进行合并。
②确定复式统计表的行数和列数。
复式统计表的横竖格数要根据题中单式统计表中反映的内容来确
定。
③表头的绘制。
通过把表格左上角一格用斜线分成三部分,表头分栏为

横向表头由左到右依次填喜欢的活动项目,竖向表头由上到下应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填“男生”“女生”。
(4)填写复式统计表。
(5)观察统计表,并解决问题。
(6)说一说,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的区别。
先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个统计项目数据,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 两
个或多个统计项目数据。相比之下,复式统计表更简洁、更有利于对
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 比较和分析。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37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4 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1课时 口算乘法(1)

教材第41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九第1~4题。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1.理解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
行口算。
2.学生运用多种算法进行口算,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掌握多种口算方法。

一、复习导入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学生开火车口算。
7×5= 10×8= 10+36=
4×8= 10×5= 30+15=
30×2= 80×4= 12×2=
指名说一说12×2的口算过程。
同学们对以前口算乘法掌握得比较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板书
课题)
二、探索新知
1.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教师适时地出示:3筐草莓有多少盒?
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列式呢?
每筐装15盒草莓,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就是求3个15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
(2)学生独立列式,教师板书:15×3
2.探究算理。
(1)实物演示,得出答案。

3个5块是15块,满10块摞成一摞。15块可以 摞1摞,还余5
块,加上前面的3摞,共4摞余5块,也就是45块,得出15×3=45。
(2)师:还可以怎样计算呢?你能想出几种算法?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想到的算法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分小组汇报算法,教师板书。
方法一 利用数的组成口算。
15可以分成10和5,先分别算出10×3与5×3的积,再把所得
的结果相加。
10×3=30 5×3=15 30+15=45
方法二 在头脑中列竖式计算。根据竖式 的计算方法,5×3=15,
个位上的相乘满十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
加上个位上进上来的1个十,就是4个十。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学生汇报时,教师提问:你为什么这样想呢?要求学生进一步说
说算理。
有些学生的算法一样,但算理却不同,教师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
想法进行口算。
(3)师生共同归纳算理。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
两位数乘一位数 (进位)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
和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得 的积相加。
3.想一想:150×3=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算法,然后指名说一说口算结果,教
师分别完成板书。
引 导学生明确:口算150×3的方法与口算15×3的方法相似,不
同的地方就是积的末尾增添了1个0 。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
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开展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并且相互
交流算法。
2.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请完成相关习题。

第2课时 口算乘法(2)

教材第42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九第5~8题。

1.使学生掌握一个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
口算。
2.引导学生运用各种算法进行口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掌握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理解并掌握口算方法。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口算题。
240×2 13×6 320×3
19×5 130×3 90×4
指名说说130×3的口算过程。
师:上节 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
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口算乘法。(板书课题 )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第(1)题。
(1)课件出示情景图和问题。学生观图读题,理解分析。
师:橙子每盒6个,求10盒有多少个,也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
生:就是求10个6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学生列式,教师板书:6×10=________
(2)探究算理。
师:6×10怎样计算呢?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想到的算法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分小组汇报算法,教师板书。
方法一 口算10×6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求出9个6是多少,
再加上1个6。
6×9=54 54+6=60
所以6×10=60
方法二 6×10也可以看成求6个10是多少,因为6个10是60,
所以6×10=60。
方法三 先算6×1=6,再在6的后面添1个0,所以6×10=60。
2.练一练。
(1)计算下面各题。
5×10= 9×10= 18×10= 40×10=
(2)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比较各算式的积,发现一个数乘10,直接在这个数的末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尾添1个0。
3.课件例2第(2)题。
(1)课件出示情景图和问题。学生观图读题,理解分析。
苹果每盒12个,求20盒有多少个,就是求20个12是多少,用
乘法计算。
学生列式,教师板书:12×20=________
(2)探究算理。
师:12×20怎样计算呢?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分小组汇报算法。
方法一 利用数的组成口算。
把12分成10和2,先分别算出10×20与2×20的积是多少,再
把所得的结果相加。
10×20=200
2×20=40
200+40=24012×20=240
方法二 先用20十位上的数2和12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
添1个0,即:12×20=240。
4.归纳算法。
师:通过这几道题的口算,你认为一个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应该怎
样算?
让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组织好语言,互相说一说。
口算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用一位数或两位数与整十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数中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进行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并互相交流算法。
2.完成练习九第5~8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第3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教材第46页例l及“做一做”,练习十。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 的过程,学会两位数乘两位
数的笔算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2.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
多样性。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一、复习引入
师出示口算卡。
34×20 400×30 30×40 24×30
师:在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个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这节课
我们继续研究乘法 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1,学生观图读题,理解分析。
师: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已知每套书有14本,买了12套,求一共买了多少本,就是求12
个1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4×12
2.探究口算方法。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之前学过的乘法算式不同,你会口算吗?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点子图演示相应的算理。
方法一 把其中一个乘法12分成3个4。(学生用点子图演示)
根据演示过程,先算出14×4的积是多少,再用得数乘3,即可
求出14×12的积。
14×4=56 56×3=168
方法二 把其中一个乘数12分成10和2。(学生用点子图演示)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根据演示过程,先分别算出14×10和14×2的积是多少,再把所
得的结果相加。
14×10=140 14×2=28 140+28=168
教师强调:利用点子图计算, 虽然方法不同,但都是运用“先分
后合”的方法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解答。
3.探究笔算方法。
师:用点子图计算乘法是为了理解算理,计算起来比较烦琐,而
用竖式计算既简单又准确。接下来,我们来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用竖式计算。
把两个乘数写 在竖式上,相同数位对齐,先用个位上的2与14
相乘,乘得的积的末位与个位上的2对齐;再用十位上 的1与14相乘,
乘得的积是14个十,末位与十位上的1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
加起来 。

5.归纳提炼。
(1)你能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
(2)师生共同归纳: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其实是把它分解成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来分别计算,先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再算两
位数乘整十数,最后把两个积加 起来。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教师指出:任何多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都可以按上述笔算方
法进行计算。只要注意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积的末位就
要和那一位对齐。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
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来计算,要注意第二个乘数十位
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时得数的位置。
2.完成教材练习十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第4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教材第49页例2及练习十一。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进位的计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2.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计算的探究过程,并掌握算理。
3.在活动中养成认真学习,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理解为什么要进位和要进几。

一、复习引入
课件出示:23×12 32×23 42×22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这三道题是我们上节课学习过的两位数乘两 位数不进位的乘
法,今天我们继续探讨有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2,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根据题意可知,一顿午餐要为每 人配备一盒酸奶,春风小学
共有37个班,平均每班有48人,求一顿午餐共需多少盒酸奶。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列式?
生: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就是求一共有多少人,用乘法计算,
列式为48×37。
2.探究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讨论,用估算方法解答问题。
(2)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48≈50 37≈40 50×40=2000,大约需要2000盒。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分析:因为48比50小, 37也比40
小,所以48×37一定比2000小,也就是春风小学一顿午餐,需要的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酸奶盒数比2000盒少。
强调:估算结果只是接近准确值, 并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
但通过估算可以初步判断积的取值范围。
(3)教师指导学生用竖式计算,得出准确值。
先用个位上的7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 个位对齐,计算中满
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再用十位上的3乘48,乘得的结果表示几个十,
末 位同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板书:

(4)学生在教材上完成竖式计算。
3.小组讨论: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
计算过程相同,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 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乘
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
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练习十一第3题。
指导学生讨论计算方法,巩固算理和算法。
2.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
教师引导学 生分析:要求一共卖了多少钱,应该用卖出的明信片
套数乘单价。题中“每套12张”是多余条件,不要 误用。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3.完成练习十一第10题。
师生共同概括规律:个位上是5 的两个相同的两位数相乘,积的
末尾两位数是25,25前面的数是这个两位数的首位数与首位数加1< br>的积。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第5课时 解决问题(1)

教材第52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2、4题。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获得一些 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掌握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一、情境引入
1.课件演示超市购物的场景,最后定格在教材例3的情境图中。
2.交流信息,提问:你们从刚才的画面中,收获到哪些数学信息?
3.课件出示例3的问题。
4.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解决以上这类问题。
二、探索新知
1.阅读与理解。
师: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全班反馈。
已知条件:①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每箱12个;②每个保温
壶卖45元。
所求问题:一共卖了多少钱?
2.分析与解答。
(1)师:如何求一共卖出多少钱呢?
(2)请学生根据信息,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允许遇到困难的学生
与同桌交流意见。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交流。
指名学生反馈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方法一 可以先求每箱保温壶卖了多少钱,再求5箱一共卖了多
少钱。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45×12=540(元)
540×5=2700(元)

45×12×5=2700(元)
方法二 可以先求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求5箱一共卖了多
少钱。
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12×5=60(个)
60×45=2700(元)

12×5×45=2700(元)
(4)教师通过质疑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解答思路与方法。
45×12求的是什么?
540×5求的是什么?
12×5求的是什么?
60×45求的是什么?
3.回顾与反思。
(1)比较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上两种解答的过程,是按两种思路来解决问题的。这两种思路
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议一议,然后指名汇报。这两种思路都是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用连乘的方法解决求总数的问题。方法一是求出每箱的数量,再乘总份数;方法二是先求出总份数,再乘每份的数量。
(2)教师小结:解决同样的问题,有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思路,再 让学生
在教材上独立解答,指名板演,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1题。
先让学生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整理出来,再让学生各自发表不
同意见。
3.练习十二第2、4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第6课时 解决问题(2)

教材53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十二第6~8题。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2.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
力。

一、情境引入
1.课件演示集体舞表演的场景,最后画面定格为教材例4主题图。
2.学生回顾:从刚才的画面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3.课件出示例4的问题。
4.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掌握了运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来
学习 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1.阅读与理解。
师: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全班反馈。
老师将参加集体舞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了2队,每队平均分成了
3组,求每组的人数。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2.分析与解答。
(1)师:如何求出每组有多少人呢?
学生根据收集的信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交流讨论。
小组内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组织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的方法和思路。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板书本题的解答过程。
60÷2=30(人)
30÷3=10(人)60÷2÷3=10(人)
提问:“60÷2”是求什么?“30÷3”又是求什么?
学生齐答:“60÷2”是求每队有30人,“30÷3”是求每组有
10人。
(3 )如果学生出现“60÷3÷2”的解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
论,在辨析过程中了解这种解法的不合 理之处。
(4)如果学生出现“60÷(2×3)”的解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
这种解法的合理性。
列综合算式时必须将3×2加括号,如果不加括号,列式为
60÷3×2,算式无意义。而此种 解题方法,先求的是一共的组数,3×2
加括号,计算时先算3×2,与题意相符。
3.回顾小结。
提问:解决“每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要通过几步计算?为什么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需要两步呢?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读题、收集信息并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重点指导。首先明确要解决什么
问题,并据此收集、分析相关的信息数据 ,从而确定第一步要解决什
么问题。
(2)组织交流。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 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将“理”说清楚,
要求学生说出自己解决该问题的过程,阐明每一步解决了什么问题 ,
以及为什么选择这种解法等。
2.完成练习十二的第6题。
(1)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信息,弄清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2)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解题思路。
要求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可以先求出什么,再求什么呢?
(3)组织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清每一步算式的意义,掌握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
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方法一:9600÷2÷3=1600(千克)
方法二:9600÷3÷2=1600(千克)
方法三:9600÷(2×3)=1600(千克)
四、课堂小结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解决连除问题的应用题,也要想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它是连
乘应用题的逆运算。连除应用题已知的是总数,可以用总数除以先分
的份数,再除以接着分的份数;也可 以先用乘法求出总份数,再用总
数除以总份数,从而求出每份数。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第7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习”及练习十三。

1.通过整理和复习,全面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和自学习惯。
3.培养分工协作的意识。

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系统掌握知识。

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系统掌握知识。

一、系统梳理
1.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哪些
知识?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请同桌互相交流课前整理的知识结构图,交流后再检查一下自己
整理的有没有遗漏,并把自己的结构图补充完整。
2.汇报展示学生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3.师生共同整理知识结构图,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结构图。
学生自主交流整理的结构图,并展示。
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复习,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完善结构图,促进
知识的结构化和系统化。
二、针对练习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和解决问题三个方面
的知识 ,那么每一种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口算乘法。
(1)以竞赛的形式完成教材58页的第1题。
(2)师引导总结口算乘法的方法。
学生独立练习,分组互相检查。
结合教材的相关练习,边练习边复习相关内容,借助学生展示 方
法中的口算、估算、笔算,引导学生一一回顾、整理相应的计算方法。
两位数乘一位数,可 以先用两位数的十位(几十)和个位分别同一
位数相乘,再将计算的结果加起来。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用0前面的数相乘,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
0,积的末尾就添上几个0。
2.笔算乘法。
结合第1题让学生归纳总结笔算的方法。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
乘第一个乘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
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一个 乘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
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3.教师引导总结:
笔算乘法(不进位):把一个乘 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同另一个乘数
相乘,再把相乘的结果加起来。
笔算乘法(进位):在计算中,哪一位上满了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4.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58页第2题。
(1)教师引导小结解决问题的步骤。
解决两步计 算的连乘应用题,要根据已知条件找间接量,确定好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当连乘应用题求的是总数时, 可以先求出每份
的数量,再乘总份数;也可以先求出总份数,再乘每份的数量。
用连除或乘除 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依次求出每份数,也
可以先求出总份数,再求每份数。
(2)学生读题,审题,独立完成。
三、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对于乘法计算都很熟 练。老师有一个特殊的本领,遇
到比这些更大的数据不用列竖式就能直接报出得数。
出示:( )×99=( )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这道算式,随便你填哪个两位数,老师都能迅速报出结果。你们
用笔算来检验老师算得是否正确。
学生任意填数,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师:我 们要善于用方法来算,而且这个方法将会在四、五年级作
为一个重要的知识来学习呢。所以数学就需要我 们去发现、去探索。
通过学生填数老师报结果的形式,进一步巩固两位数的相关知识,
同时也 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复习课你有什么收获?
回忆课堂所学的知识,并进行反馈。
通过小结进一步明确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
进行回忆。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5 面 积
第1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材第61~63页例1~例3及相关练习。

1.通过动手操作活动,理解面积的意义。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
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cm2)、平方分米(dm2)和平方米(m2)。

理解面积的意义。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一、新课导入
师:你听说过“面积”吗?在哪儿听过?
(学生可能回答在买房子或家里装修时听说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会对面积有更清楚的认识。(板
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学生观察黑板面和国旗的表面,说说哪一个面比较大。
学生直观观察,黑板面比国旗的表面大。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比较黑板面和国旗表面的大小, 其实就是比
较黑板面的面积和国旗表面的面积的大小。
(2)面积的意义。
教师课件演示把黑板面和国旗的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
师:这两个平面图形都是什么形状?
学生齐答:长方形。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师:谁大?谁小?
学生观察两个图形,发现由黑板抽象出的长方形比国旗的表面抽
象出的长方形大。
教 师讲述: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由物体抽象出来的封闭图形
也是有大有小的。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 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即时练习。
你还能看到或摸到哪些物体的表面?教师指导学生边摸边说,完
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表面不仅有大小之分,而且有形状之分。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题,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特点。
左边的长方形宽而短,右边的长方形窄而长 。观察两个长方形,
无法直观比较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师:那怎么办呢?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重叠法进行比较,发现仍然无法比较出哪
个图形的面积大。
师 :看来仅靠观察无法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还有没有
其他办法呢?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各种 形状的学具,大家可以借
助学具试一试,验证自己的判断。
(2)学生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教师课件
演示用不同形状的学具来比较的图形,参与学生的讨论)
师:通过大家共同合作,亲身实践,发现要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大小,要用统一的标准来测量,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统一的面积单位。
议一议:你们觉得用哪种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呢?为什么?
分别用○、△作单位来测量, 虽然可以看出图形中摆的学具的多
少,但是两个图中剩余的部分不相同,所以无法比较出两个图形面积< br>的大小。用□作单位来测量,两个图形摆完学具都没有剩余,能比较
出图形的大小,用正方形最合 适。
(3)练一练:完成教材第62页“做一做”。
3.教学例3。
师:数学家 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才发现以一定标准的
正方形的大小,作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你听说过哪 些常用的面积单
位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这几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
63页的内容。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学习的收获。
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汇报哪个面积单位,就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到它, 并通过摸一
摸、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等活动感知它的大小。
(1)认识平方厘米。
a.摸一摸:感知1平方厘米的大小。
b.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盖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c.想一想: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d.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e.说一说:刚才测量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2)认识平方分米。
a.摸一摸:感知1平方分米的大小。
b.比一比:用手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c.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
(3)认识平方米。
a.想象一下1平方米大约有多大。
b.教师出示1平方米正方形的桌布,感知1平方米的大小。
c.活动:1平方米大小的地面能站多少人?
d.小组合作比画1平方米的大小。
三、巩固应用
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根据物体表面的大小进 行回答。第2题,学生先独
立完成,教师点评。第3题,组织学生小组内完成。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第2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教材第66~67页例4、例5及相关练习。

1.自主探究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动手实
践的能力。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把数学问题活化,培养
学习数学的兴趣。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一、谈话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谁能说说什么是面积?
师:计量面积的大小用面积单位,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
2.(出示数学书封面)老师手中 的数学书封面是什么形状?(长方
形)那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
课题)
二、探索新知
1.计量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1)数方格。
师:(课件出示)这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1平方厘米。
借助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在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上
摆一摆。
教师课件演 示:长5厘米,每行可以摆5个1厘米的正方形;宽
3厘米,可以摆3行。求长方形的面积就是求它含有 多少个面积单位。
(2)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①数一数,正好摆了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 形,而且没有剩余,
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②通过计算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每行 摆5个正方形,可以摆3行,
一共摆了5×3=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而且没有剩余,所以长
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2.探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呢?
(1)动手摆一摆:用你们手中的边长是1 厘米的正方形摆成任意不
同的长方形,大家观察摆出的长方形并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课件出示:
①每个图形每排摆几个?共摆几排?
②一共用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③摆成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同桌讨论,学生反馈。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2)师:你们刚才说的和他们一样吗?把结果填在教材第66页的
表里。
(3)教 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小正方形每行的个数乘行数正好是小
正方形的总个数,也是长方形的面积。拼成长 方形的长的厘米数正好
是每行小正方形的个数,长方形的宽的厘米数正好是小正方形的行数,
所 以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可用长乘宽求得。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探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课件出示例4第(3)题。
师:要求这两 个图形的面积,应先测量出这两个图形的长和宽,
再运用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测量长度、计算面积。
第一个图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2厘米,它是长方形。
面积=5×2=10(平方厘米)
第二个图形的长和宽都是3厘米,它是正方形。
师: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根据正
方形边长特点,你认为怎样计算正方形的 面积?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长方形就变成了正
方形,原来的长和宽就 变成了正方形的边长。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学生计算第二个图形的面积。
4.练一练:教材第67页例5上面的“做一做”。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5.教学例5。
(1)集体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提问:求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实际上是求什么?你会求吗?
学生齐答:求长方形的面积。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4)利用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估计课桌面的面 积,也就是估计课桌面
有几个数学书封面那么大。可以目测几本数学书能平铺在桌面上,也
可以 用一本数学书放在课桌上比一比。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67页例5下面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要求学生先估一估再计算。
2.完成教材练习十五第10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从正方形纸中减去一个长方形,不论怎 么剪,
剪掉的面积是相同的,剩下的面积也是相同的。但是,剩下的纸的周
长由于剪法不同,周 长也可能不同。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在计算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第3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教材第70~71页例6、例7及相关练习。

1.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经历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2.培养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
心。

掌握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理解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面积单位呢?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
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我们知道 ,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
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
研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6,学生观图读题。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师:在边长已知的情况下,正方形的面积可直接运用公式求出。
边长1分米即10厘米,在求正方形的面积时,可任选其中一种单位进
行计算。
方法一:以边长为1dm来进行计算。
1×1=1(dm2)
答: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dm2。
方法二:以边长为10cm来进行计算。
10×10=100(cm2)
答: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00cm2。
师:比 较这两种方法,虽然用的单位不同,得数不同,但计算的
都是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所以1平方分米=1 00平方厘米。
2.实践探究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择比较好的方法。
方法一: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上面摆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看看有多少个?(100个)
方法二:把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1份就是1
平方厘米,可得1平方分米= 100平方厘米。
方法三: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也就是边
长是10厘 米,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师:从上面的验证过程中,我们知道了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之间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的进率是100,那么同学们再想一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 br>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以分米作单位,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
(教师出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 形)
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决,并进行汇报。
方法一:把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平均分成10 0份,1份就是1平
方分米,可得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方法二: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 的面积是1平方米,因为1米=10
分米,所以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又是10×10=100(平方分米) 。
板书: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0,即1平方米=100
平方分米。
4.图示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米=100厘米
10000平方厘米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5.自学例7。
学生学完后,反馈学习情况。
先根据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可以求出标志牌的面积,再
根据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相关的换算。
80×80=6400(平方厘米)
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1米×1米=100厘米×100厘米1平方米=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强调:用不同面积单位表示同一图形的面积时,面积单位越大,
数值越小。
四、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7l页“做一做”第1题。
订正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比较第1、2小题与第3小题有什
么异同。
引导学生 明确第1、2小题由较大单位转化成较小单位,在数的末
尾加2个0;第3小题由相邻较小单位转化成较 大单位,在数的末尾
去掉2个0。
2.完成教材第71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
反馈。
四、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2.我们在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看什么?
3.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材第72页例8及相关练习。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1.通过具体的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图形面积用乘除法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图形知识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新课导入
师:我们班有同学快要搬新家了,他家准备在客厅铺地砖,但又不知道要铺多少块。今天,老师请同学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师,为他解
决问题。
要为客厅铺地砖,那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讨
论“铺地砖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1.阅读与理解。
课件出示例8,学生观图读题,获取数学信息。
已知客厅的长是6米,宽是3米,求在客厅地面铺边长为3分米
的正方形地砖,一共要用的地砖 数。
2.分析与解答。
(1)小组合作交流:用边长3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满整个地面,一
共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已知客厅的长和宽,可以求出客厅的面积;一块地砖的边长是3
分米,可以求出一块地砖的面积;再看客厅面积中有几个地砖的面积。
也可以设想将地砖一块一块地铺在 地面上,先沿着长边铺一排,看可
以铺几块,再沿着宽边铺,看可以铺几排,用“每排铺的块数×铺的< br>排数”就是所需地砖的块数。
(2)指名学生汇报,全班交流,教师适时选择板书。
生:根据已知条件先算出客厅地面的面积,再除以每块地砖的面
积,就是一共要用的地砖数。
方法一:6×3=18(平方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生:先分别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后用乘法计
算出一共要用的地砖数。
方法二: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师:我们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问题。那我们怎样知道计
算是否正确呢?
3.回顾与反思。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1)学生先交流验证结果的方法,再独立进行验算。
(2)汇报验证过程。
地砖的边长是3分米,每块地砖的面积是3×3=9(平方分米),9
×200=1800(平方分米),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正好与客厅地
面的面积相 等,解答正确。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72页“做一做”。
学生解答完后,说说解题的思路。
2.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第4题。
3.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第6~8题。
第8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洒水车洒水后的地面是一个 近似的
长方形,先求出1分钟所洒水的面积,再乘6即可。
4.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第10题。
同学们先画出草图,便于分辨,把两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新的长
方形或正方形,拼成的图形的面 积是其中一个长方形面积的两倍;要
求拼成的图形的周长,应先找出它们的长和宽或边长,再根据公式进
行计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6 年、月、日
第1课时 年、月、日

教材第76~79页的例1和例2及相关练习。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个月份的天数。
2.知道闰年和平年,了解相关知识,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闰年
还是平年。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识。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的关系。

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一、新课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的主题图。
年历上标注了哪些特别的日子?(指名学生回答)
2.你们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学生讨论)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年历。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1)课件出示例1: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观察2011年、2012年的年历,记录每月的天数在教材上填
写表格。
(2)观察表格,认识大月、小月。
说一说: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哪几个月是31
天?哪几个月是30天?
先让学生独自观察表格,再4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指名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
生1: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由若干天组成。
生2: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都是31天,是
大月。
生3:4月、6月、9月、11月都是30天,是小月。
……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 ,讲述:在年、月、日三个时间单位中,年
最大,其次是月,最后是日。无论书面还是口语,一般都把几 日说成
几天,在表示具体的某一天时,才用“日”,如2013年1月1日。
(3)观察不同年份的年历,发现特殊月。
课件出示2010~2014这五年的年历。
大家快速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还剩哪个月?
指名学生汇报: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除2月份外,其
他相同月份的天数都相同。
师:2月的天数有什么特点?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个特殊
的月份。
(4)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77页“做一做”。学生在2012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
以及父母的生日,答案因人而异。
2.大、小月记忆法。
教师向学生介绍大、小月的记忆方法:拳头记忆法;歌诀记忆法。
(1)拳头记忆法:出示教材左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
伸出左手,手背面向自己,握住拳头 。从右边第一个凸起处开始
数起,第一个凸起处是一月,凹下的地方是二月,接着以此类推数到
七月,转回来,从数一月的地方接着数八月,一直到十二月。
发现:①凡数到凸起的地方就为大月,凹下的地方就为小月(2月
除外)。
②七月、八月这两个大月连在一起。
(2)歌诀记忆法:一、三、五、七、八、十、腊(十二),三十一天
永不差。
说明:腊,这里指腊月,一般指农历十二月,在这里代表公历十
二月。
3.生日游戏。
(1)谁能告诉老师,你出生在几月?你出生的那个月是大月还是小
月?
(2)出生在大月的同学举左手,出生在小月的同学举右手,剩下没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举手的同学出生在几月呢?
(3)老师出生在9月,你能告诉我,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吗?今
年老师的生日过了吗?
4.认识“平年”和“闰年”。
(1)课件出示例2:2011年2月和2012年2月,这两个月的天数
一样吗?
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天数。2011年2月有28天;2012年2月有
29天。
教 师讲述:2月,有28天的是平年,有29天的是闰年。平年的
天数是365天,闰年的一年比平年多1 天,闰年的天数是366天。
5.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课件出示下表:仔细观察,与同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份 28 28 28 29 28 28 28 29 28 28 28 29


观察月历表,2000年、2004年、2008年是闰年,其余的年
份是平年。
0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发现闰年的规律为每四年中有一年是闰年,
研究闰年的年份与“4”的关系,让学生得出是4的倍数。
教师讲解: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 闰年;但公历年份是
100的倍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6.拓展延伸。
师:一起算一算1900年是4的倍数吗?它是闰年吗?
生:1900除以4等于475。(大部分同学认为是闰年)
师:1900是4的倍数,但是它的二月只有28天,是平年而不是
闰年。
7.介绍平年与闰年的科学常识。
教师板书:“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天加”“四年一闰,
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7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七第4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个闰年有366天,是52个星期零2天。用
星期数52乘每个星期的天 数7再加上2进行验算,结果是366,说明
正确。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七第5题。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一年有多少个月?哪些月份是大月?哪些月份是小月?二月有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几天?
2.什么叫平年?什么叫闰年?怎么知道哪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
年?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第2课时 24时计时法

教材第82、83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1.经历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过程,学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
时刻。
2.经历观察、体验、计算、类推等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对24时
计时法的认识。

会用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的互换。

一、新课导入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1.课件出示电视节目单。
师:谁能告诉我《新闻联播》是在 什么时刻播出?(晚上7:00)
上面显示的是晚上7:00吗?(不是,是19:00)小结:晚上7 :00就
是19:00。
2.找生活中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
师:在生活中 ,我们经常会说早上几时,中午几时,晚上几时,
电视上却出现了19:00,像19:00这样表示时 间的方法,你们还在
哪里见过?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生活中使用24时计时法计时的事例。
3.揭示课题。
像 19:00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我们称为24时计时法。像我们
平时所说的晚上7:00这样表示时间 的方法,一般称为12时计时法(或
普通计时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24时计时法”。(板 书课
题)
二、探索新知
1.钟表演示,认识24时计时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主题图。引导学生看每幅图上的钟面。
问: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结束的?
师生共同交流,让学生明确日常生活中所说 的半夜12时既是一天
的结束,称为24时;也是新一天的开始,称为0时。
(2)拨一拨,明确1天(日)有几小时。
师:我们一起将时针、分针拨到0时,听清老师的要求。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①从0时到中午12时,经过了几小时?
②从中午12时再到0时,又经过了几小时?
③一天(日)是多少小时?经过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转了几圈?
学生拨钟,教师巡视,全班交流。
从0时到中午12时,时针正好走一圈,经过了12个小时 ;从中
午12时再到0时,时针又走了一圈,也经过了12小时。也就是一天
时针转了2圈,共 计24小时。(学生汇报,教师演示。)
板书:1日=24时
2.24时计时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钟面上时针走过的一天的时间展开图,教师引导学生观
察,并进行讲解。
图 中上下两排相对应的数,都是表示一天中同一时刻。上排用1~
12各数表示时针从昨天午夜(半夜12 时)到今天午夜经过的时刻,这
种计时法是12时计时法。下排用0~24各数表示时针从昨天午夜到今
天午夜经过的时刻,这种计时法是24时计时法。
板书: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3.研究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关系。
师:(出示一个9时的钟面)这是什么时刻?(引起学生争论:上午
9时或晚上9时)
师:这个时刻既可以表示上午9时,也可以表示晚上9时。(板书:
上午9时或晚上9时)
师:上午9时和晚上9时分别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课件演示)上午9时是时针走第一圈所指的时刻,表示一天过去
了9小时,所以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直接说9时。(板书:9时)
(课件演示)晚上9时是时针走 第二圈所指的时刻,从0时起,时
针走过了中午的12时,进入了第二圈后又走了9小时,所以用9加上
第一圈走了的12小时就等于21小时,表示一天过去了21小时,所以,
用24时计时法表示 是21时。
归纳方法: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针走第一圈的时刻时,钟面上时
针指几就是几时 ;表示时针走第二圈的时刻时,钟面上时针所指的数
加上12就是24时计时法的时刻。
三、巩固应用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下面的时刻。
下午3时 上午10时 晚上9时
下午6时 晚上10时 下午2时
2.用12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6时 12时 5时30分
24时 16时 18时45分
3.你说我算。
同桌之间一人说出一个12时计时法的时刻,另一人说出相应24
时 计时法的时刻,反之亦然。如:下午5时,答:17时;21时,答:
晚上9时。
教师小结: 12时计时法用1到12的数表示时间,因为一昼夜有
24小时,时针要转两圈,为了区分第一圈和第二 圈的时刻,就要加上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时间词(如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24时计时法是用0到
24的数表示一昼夜的24小时,不会重复,因此不要加时间词。用24
时计时法更加方便、易 懂。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第3课时 计算时间经过

教材第84页例3及相关练习。

1.会运用24时计时法计算简单的经过的时间,提高发现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过中程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熟练计算经过的时间。

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

一、情境引入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互相改写。这节
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与24时计时法相关联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阅读与理解。
课件出示教材例3,学生观图读题,获取数学信息。
题中告诉我 们火车出发的时刻是上午9:00,到达的时刻是下午6
点。求到奶奶家要坐多长的时间的火车,就是求 从上午9:00到下午
6:00一共经过多长时间。
2.分析与解答。
(1)师: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区分“时刻”和“时间”。
9:00和6点是“时刻”,9 小时是两个时刻经过的“时间”。“时
刻”可以看成“点”,时间可以看成是“线段”。
(2)师:小明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3)学生反馈思考方法。
方法一 直观观察法。
直接在钟面上数出所经过的时间 。从上午9时到下午6时,经过
了9小时。(教师课件出示钟面,配合学生的汇报演示。)
方法二 分段计算法。
先算出上午9时到中午12时经过的时间,再算出中午12时到下午6时经过的时间,然后将两段时间相加就是一共经过的时间。
上午9时→12时→下午6时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3小时+6小时=9小时
方法三 运用24时计时法计算。
将下午6点转化成24时计时法,即18时,用到达时刻减去开车
时刻就是所经过的时间。18 -9=9(小时)
3.回顾与反思。
(1)验证。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到奶奶家要坐9小时火车。请同学们回顾解
决问题的过程,进行验证。 < br>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检验方法:用火车出发的时间加上经
过的时间看是否等于到达的时间。
9+9=18(时),18时是下午6时,与题中的条件相同,答案正确。
(2)教师归纳方法。
求简单的经历时间的计算方法可以用终止时刻减去起始时刻。计
算时如果两个时刻的计时法不统一,要统一转化成24时计时法,然后
再计算。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84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第8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钟面上时针转1大格,分针转1圈。时针转
1圈,即12大格,分针转12 圈。时针转6圈,分针转6个12圈,即
求6个1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四、课堂小结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第4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材第88页内容及练习十九。

1.整理本单元知识内容,使学生正确掌握本单元知识,形成知识
体系。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整理本单元知识内容,正确掌握本单元知识。

体验时间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一、谈话导入
师: 到这一单元为止,我们学习了许多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
将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板书 课题)
二、复习整理
1.组织学生快速翻阅本单元内容,回顾知识要点。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组 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互相交流,然后指名说一说并展示新
结构图,促进知识的结构化和系统化。
年月日认识年、月、日认识年、月、日及其相互关系
平年、闰年的判定方法
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转化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2.详细回顾知识内容。
本单元学习了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两个方面的知识,请大家< br>填写完成教材第88页的表格。
(1)学生独立填写表格。
(2)反馈表格中的相关内容,明确年、月、日、时、分、秒之间的
关系。
教师根据 学生的汇报,及时讲解:年、月、日、时、分、秒都是
时间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年=12个月,1 日=24时,1时=60
分,1分=60秒。
平年和闰年的区别在于2月份的天数不同。
记忆大小月时,要注意7月、8月是连续的两个大月。
3.学生自学教材第88页“你知道吗?”了解时区的划分和时差。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89页第1题,帮助学生回忆24时计时法以及时刻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新教案
的计算方法。
(1)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一定要在前面加上限制词。
(2)计算经过时间时,要注意计时法是否相同,可以用终止时刻减
去起始时刻。
(3)12时计时法转化为24时计时法,中午12时以后,去掉限制
词,“整时”加12。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2题。
让学生说说在这个时间你在干什么,提出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并
进行解答。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3题。
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展示计算的方法,鼓励用不同方法
进行解答。
首先判断2012年2月有29天,再根据1个星期是7天进行推算,
小明过生日是星期五。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让学生说说闰年的判断方法。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通常是闰 年,
但公历年份是整百年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5.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让学生说说如何进行计算,进一步巩固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先算出伦敦与北京的时差是 7个小时,再以伦敦时间7月27日
20时12分为基础,加上7小时,就是北京时间。
四、课堂小结

长春中考-火烧云的资料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绩查询-灰太狼语录


花约-主持稿


新学期新感受作文-写雨的散文


济宁市技术学院-爆笑脑筋急转弯


我不懂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


济宁人事考试-山轻工


成语猜谜-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