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设计
艾叶有什么作用-陕西高考报名
单元教学设计
学期 第二学期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 主备人
文本类别
李玲、魏田丽、胡启亮
研讨过程纪要
魏田丽
单元(章节)
研讨
主持人
项目
李玲
研讨
时间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2.20
内 容
研讨
人员
地
位
作
用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
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
让学
生掌握八个方向,并学会根据
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本单元在此基础
一个方向判断其他方
向。
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
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
路线图。
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
对
应
课
标
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在
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
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
学年的学习
,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
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
学
情
分
析
学生对于位置的相对性的掌握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
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
学
目
标
4.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
2.结合具体情
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
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
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
的方
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
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
线。
重
点
难
点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
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
能够
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
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
的方向。
难点要突破,学生要掌握扎实
知
识
结
构
与
课
时
安
排
认识东西南北方
向„„„„„„„„„„„„„„„„„2课时
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
向„„„„„„„„3课时
增加一节练习课
教学
准备
课件、地图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
单元教学设计
学期 第二学期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
主备人
文本类别
魏田丽
单元(章节)
研讨
主持人
项目
李玲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研讨
时间
3.5
内 容
研讨
人员
李玲、魏田丽、胡启亮
研讨过程纪要
地
位
作
用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用乘法
口诀求商,初步学会了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除数是一位数的除
法,将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除法计算中的一些基础知识。教材内容包括两部分口算和笔算除法。
学好本单元为以后除数是多位数的
除法做好基础。
对
应
课
标
1、 加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
律的探求。 2、拓展主题图的情境视野,根据实际情况将出发
的学习与人的生活环境、健康成长、交通、体育、
加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
娱乐、饮食等联系起来,是枯燥乏味的除法计算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植根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
性和探索性。
3、
把估算放在与口算、笔算同等重要的地位。
三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学习的经验,
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
1、加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
律的探求。
2、拓展主题图的情
境视野,根据实际情况将出发
的学习与人的生活环境、健康成长、交通、体育、
学生对于估算是
否合适往往拿不准
娱乐、饮食等联系起来,是枯燥乏味的除法计算
植根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中
,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
性和探索性。
3、 把估算放在与口算、笔算同等重要的地位。
4、 加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的
推理能力。
学
情
分
析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
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教
学
目
标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
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
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
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使学
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
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使学生会口算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
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能在具体
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
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
成估算习惯。
学生计算容易出错
目标比较明确
重
点
难
点
知
识
结
构
与
课
时
安
排
课时安排:
口算除法
3课时
笔算除法 9课时
整理与复习 1课时
每天应该有习题的练习
教学
准备
课件、练习单 练习单每天一张
单元教学设计
学期 第二学期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 主备人
魏田丽
单元(章节)
研讨
主持人
项目
李玲
研讨
时间
第三单元 简单的数据分析
3.25
内 容
研讨
人员
文本类别
李玲、魏田丽、胡启亮
研讨过程纪要
地
位
作
用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
行合理的预测,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本单元在实际生活中用到的还是比
作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
较多的
。
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
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
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统计知
识,
会看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
的数据分析,所以,教学本单元时,要充分利用
学生
的知识基础,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尽量让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达到
教学
目标。
对
应
课
标
平均数的求法不作要求
学
情
分
析
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
流的方式学习
教
学
目
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
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
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
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
感受到统计对
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学会看横式的条形统计图,看懂起始
格表示单位量。
教学难点:根据数据特点,灵活地确定起始格代
表的单位量。
重难点要突破
知
识
结
构
与
课
时
安
排
课时安排:
简单的数据分析 2课时
整理与复习
2课时
比较明确
多媒体课件及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
(纵
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例2用:
教学
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1小格分别
准备
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
的空白统计图。
教具学具的准备上要认真
单元教学设计
学期 第二学期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
主备人
文本类别
李玲、魏田丽、胡启亮
研讨过程纪要
魏田丽
单元(章节)
研讨
主持人
项目
李玲
研讨
时间
第四单元 年、月、日
4.6
内 容
研讨
人员
地
位
作
用
本单元的教学起点是在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
学期学习了时、分、秒的相关
知识,并在实际生
活中积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内容
包括:年月日等时
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
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
本单元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
对
应
课
标
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
学以致用
各有多少天。
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时常在学生的
身边环绕,并越来越多的出现
在他们的生活和学
习中,可以说学生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的时
间观念。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
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让学生感受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
生活当中
学
情
分
析
教
学
目
标
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
示时刻。
加强学生对于时刻跟时间间隔的理
解。
重
点
难
点
时间单位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
计算平年闰年尤其注意
计算一天以内经过的时间。
知
识
结
构
与
课
时
安
排
课时划分
5课时
对于时间段的计算学生往往掌握不
够好
教学
准备
课件、日历牌
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带不同年份的日
历牌
单元教学设计
学期 第二学期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 主备人
文本类别
李玲、魏田丽、胡启亮
研讨过程纪要
魏田丽
单元(章节)
研讨
主持人
项目
李玲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研讨
时间
4.18
内 容
研讨
人员
地
位
作
用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
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
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
乘法、笔算乘法。
1、引导学生利用以有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
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2、在学习中,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
间,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亲自感悟和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
情
分
析
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
十),并且掌握
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
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
学
目
标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
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
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放手让学生
去探究。
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口诀
对
应
课
标
简单的计算学生掌握熟练
在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情
感与,使
他们养成认真审题、书写整洁、仔
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
点
难
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
算。
2.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
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
与算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口算、估算和列竖式
计算的方法。
掌握好估算
知
识
结
构
与
课
时
安
排
8课时。
1、口算乘法。 3课时
2、笔算乘法。 4课时
3、整理和复习。 1课时
练习课增加
教学
准备
课件、练习单 让学生多练习
单元教学设计
学期 第二学期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 主备人
文本类别
李玲、魏田丽、胡启亮
研讨过程纪要
魏田丽
单元(章节)
研讨
主持人
项目
李玲
研讨
时间
第六单元 面积和面积单位
5.6
内 容
研讨
人员
地
位
作
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
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
率
,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1、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加强练习
对
应
课
标
2、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将所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3、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学
情
分
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基本的长度单位。变概
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
下基础。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
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
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
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
米、平方米、平方千
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
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
之间的进率,会
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
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
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
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
学
目
标
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
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
1、教学中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重
点
难
点
2、教学中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3、教学中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知
识
结
构
与
课
时
安
排
课时划分
面积和面积单位„„„„„„„1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2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单位之间的换算加强练习
教学
准备
课件、直尺等 学习单
单元教学设计
学期 第二学期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 主备人
文本类别
李玲、魏田丽、胡启亮
研讨过程纪要
魏田丽
单元(章节)
研讨
主持人
项目
李玲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研讨
时间
5.18
内 容
研讨
人员
地
位
作
用
本单元是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
系,创设贴近儿童生活实
际的情境,感悟小数的含
义.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学习这部分内容既
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
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
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
数加减法两部分。
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
量,抽象地讨论小数。
二是小数的认、读、
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
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
一位小数,并且结合元、
角进行计算。
学生掌握起来还是比较简单的
对
应
课
标
学
情
分
析
本单元的小数教学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
质量单位出现,便于学生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小学生已
经学过关于元、角、分知识
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
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理解小数的含义
重点:
1、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小数。
2、认识小数的学习过程。
重
点
难
点
3、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难点:
1、小数部分位数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知
识
结
构
与
课
时
安
排
1、认识小数„„„„„„„„1课时
2、小数比较大小„„„„„„2课时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2课时
教学
准备
课件、挂图等
单元教学设计
学期 第二学期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 主备人
文本类别
李玲、魏田丽、胡启亮
研讨过程纪要
魏田丽
单元(章节)
研讨
主持人
项目
李玲
研讨
时间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5.26
内 容
研讨
人员
本册的搭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
地
位
作
用
的数学知识。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
里只是
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
体会排列与组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
础。
这节课是在学生二年级初步学习组合数的基
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
等活动
对
应
课
标
找出事物的搭配组合。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
这些
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
考问题的意识,这也是《课标》中提出的要
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
有条理的思考。”
三年级的学
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
生活经验,能够把物体进行简单的搭配,但他们
学
情
分
析
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缺乏理性层面的
思考,无法做到有序
搭配。所以,本节课,我尽
量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方法去主动发现
和获取知识。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
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
教
学
目
标
生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让学生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题策
略的多样性,初步学会有序的表达解决问题的大
致方法、过程
、结果。
3.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
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
习数学的兴趣。
尽量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
方法去主动发现和获取知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
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排列组合在二年级已经接触过
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简单的组合规律。
重
点
难
点
难点: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简单事物的组
合。
2、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
知
识
结
构
与
课
时
安
排
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3课时 增加习题课
教学
准备
课件,衣服、裤子图片,数字卡片等
学具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
单元教学设计
学期 第二学期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 主备人
魏田丽
单元(章节)
研讨
主持人
项目
李玲
研讨
时间
第九单元 总复习
6.7
内
容
研讨
人员
文本类别
李玲、魏田丽、胡启亮
研讨过程纪要
地
位
作
用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牢固,进
一步提高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成功
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已经学习完本册内容,基础掌握比较扎实。
通过复习,主要看看自己的薄弱的
地方,进行再次学习。
对
应
课
标
学
情
分
析
主要查漏补缺
教
学
目
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牢固,进一步
提高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通过练习,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数感、空间观念、
统计思想以及应用意识等得到提高与发展。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
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
点
难
点
1.有关除法、乘法计算、统计知识、面积以及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以及统计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加强。
重点复习面积这一块
知
识
结
构
与
课
时
安
排
数与代数(1) 1课时
数与代数(2) 1课时
数与代数(3)
1课时
图形与几何(1) 1课时
图形与几何(2)
1课时
数学广角与统计 1课时
教学
准备
试卷、课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