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愚公移山读后感
最新苏教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和计划
学年度第 二
学期教学进度表
教学
科目 数学
班级
每周
节数
时间 单元
教科书
三年级 名称及
册数
9节
总授课
节数
计划
180节
实授出 入 原
因
新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教 学 内 容
节数 节数
第
一
二
三
周
第
四
五
周
第
六
七
周
第
八
九
周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有趣的乘法计算
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算24点
第
十
周
期中考试 期中检测
学年度第 二
学期教学进度表
教学
科目 数学
班级
每周
节数
时间 单元
教科书
三年级 名称及
册数
9节
总授课
节数
计划
节数
180节
实授
节数
出 入
原 因
新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教 学 内 容
第
十
一
周
第
十
二
十
三
周
第
十
四
周
第五单元 年、月、日
第六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第
十
五
十
六
周
第八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学年度第 二 学期教学进度表
教学
科目 数学
班级
每周
节数
时间 单元
教科书
三年级 名称及
册数
9节
总授课
节数
计划
节数
180节
实授
节数
出 入
原 因
新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教 学 内
容
第
十
七
至
十
九
周
第
二
十
周
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上学时间
期末考试 期末测试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
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过程,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
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会简单的估算
,并会笔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能合理
地运用
口算、笔算或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
考,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增强自主探索的
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
学习的信心。
重点:1.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估算方法。2.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
笔算方法。3.
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4. 不同条件的
组合解决同一问题的策略。
难点:1. 理解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格式。2. 理解末尾有的两位数乘
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第二单元:千米和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
义;在丰富的操作活
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
米之
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
值。
2.借助
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
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
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
力。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br>重点:1.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2.建立某
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难点:1.
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
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
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学会
用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
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
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从问题出发思考对于
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从问题出发思考是解
决实际问题常用的策
略之一,进一步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
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
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1.理解并掌握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
难点:1.理解并掌握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
br>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综合算式和小括号,学会
混合运算两步式题的书写格
式,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顺序
正确计算混合运算的两步式题。
2.使学生经历由分
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可
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
方法的多样
化。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
确定性,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4.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
点:1.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会正确地进
行脱式计算。2.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和敏捷性。
难点:1.探索四则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掌握脱式运算的格式,用递等式表达计算步骤。2.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
第五单元:年、月、日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年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
月、日,知道大月、小月,
平年、闰年,以及季度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
天数。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
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
在合作交流、共享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合作创新的意识。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
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
动中增强参与和合作的意识。
4.在观察年历的活
动中,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
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1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以及季度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
年、闰年的天数。2.了解
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难点: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合作创新的意
识。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
识面积的含义;知道1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知道平厘米、平方分米和<
br>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中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
、正方形面枳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
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枳,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利
用已有的对面积、面积单位以及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合理选择不同
策略,比较、计算或估汁一
些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面积。
3.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
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重点:1.面积的意义。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难点:1.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2.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的情
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
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通过操作,
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在操作中加深对几分之一
和几分之几的认识, <
br>在操作中能学会正确地解答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是多少的
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
合理性。
3.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
应用。积极参
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
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点: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含义。
难点:1.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
识,2.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
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第八单元:认识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
认、读、写小数部
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通过探索,掌握一位
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和加、减计算的
方法,并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3.使学生在
初步认识小数和应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
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自
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
趣,增强
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感受爱国主义的教育。
重点: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2.
理解用元和米作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
和物体的长度。
难点:1. 在具体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2.
理解用元和米作单位
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
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
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
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和不同调查对象下<
br>的多样性,让学生知道要统计的数据比较多时,可以先分组统计再汇
总。
2.能从统计的角度找出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
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
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运用已学的统计
知识解
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1.按不同标准和不同调
查对象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
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2.用“学生自己的方式”对一组数据进
行整
理。3.初步学习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难点:1.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2.通过合作讨论
找到可行的解决问
学情分析
培优辅差计划及措施
学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
学困生
姓名
基础状况及奋
斗目标
帮扶生
姓名
帮扶结果及月考进退步统计
帮扶措施
1 2 3
4 期期
月 月 月 月 中 末
备注:在上次检测基础上有进步者打“√”,退步者打“×”。
检测成绩统计表
单
姓
成
元
元
1234期期总1234期期总
成
姓
月 月 月 月 中 末 评 月
月 月 月 中 末 评
名
绩
单
名
绩
检测
及格人数
及格率
均分
一月
二月
四月
检测分析记载
三月
期中
期末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页的例1、2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
会两位数乘整十数(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
口算过程,初步掌握口算方法。
2.让学
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体验估算策略的
多样性,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3.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口算估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
生活的联系。
4.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索出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体验估算策略的多样性,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自主质疑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位朋友——智慧
小博士。智慧小博士要带我
们去数学王国探索一些数学问题。要到达数学王国,必须解答智慧博
士提出的问题,敢不敢接受智慧小博士的提问?
首先我们要经过“智慧桥”,解答了问题才可以过桥。
(出示题目:想一想,算一算。6×10、3×32、5×11、20×5、4×
21、30×
3)
适时提问一些题目,你是怎么算的?(为今天的学习做好铺垫。)
这些题目对于我们班
同学来说太简单啦!别急,还没结束呢!智慧博
士又来问题了:智慧博士要给敬老院送他心培育出来的菜
椒。
二、自主探索
1.看课本例题1,从画面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指名学生回答)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昨天我们已经预习过了,我请一位同学来说
说,你是怎么列式的?(是
不是等于120个呢,口说无凭,拿出理由
和算法啊?)
拿出学案,在小组里交流,你想到了哪些方法。开始。
2.探究学习12×10的口算方法。
先来看看智慧小博士有什么要说的:恭喜小朋友顺利通
过“智慧桥”,
欢迎你们来到“探索屋”,我们一起来探索12×10=
怎样算?看谁
的想法多。
师:谁来说说,这种(特指新的方法)方法是怎样思考的?
(12×10,可以写成12×1=12、12×10=120。12乘1个十是12
个十
,12个十是120。)
师:这么多的计算方法,你最喜欢那种?
刚才的题目我们解决
好了,(这个问号就可以消去了)但是做题目还
没完整,还要怎么样?(学生口答)
3.探索尝试,类推算法
谈话引出问题:如果搬来30箱,送给敬老院多少个菜椒?你是怎样
算的?列出算式:12×30=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试着口算,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全班交流,
得出最佳方案)
12×3=36,12×30=360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2×10和12×30,这两个算式都是几位数乘
什么数?
(结合回答板书课题: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师: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你会了么?说说看!(学生说后教师小
结)
师: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后面
添写1个0。
4.师:王大伯把去年收获的蒜头装在同样大的袋子里, 一共装了60
袋。为了估算总产量, 他从中任意抽出5 袋称一称,结果如下表:
第一袋第二袋第三袋第四袋第五袋
28千克31千克31千克29千克33千克
师:根据称出的结果,你能想到什么?
师:
你会估算王大伯去年大约一共收获蒜头多少千克吗?
(1)师:请你们估一估它的结果大约是多少?同桌位先交流一下。
(2)验证
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的估算方法,到底谁的估算结果
更准确一些呢,咱们用笔算来验证一下
吧。(指名板演)
其余同学做在随堂练习本上。
师:他计算的正确吗?
5.比较分析
师:通过笔算,你们觉得哪个估算结果更准确些?
师:那也就是说笔算结果一定在1800左右。(板书:左右)
师:那其它的估算结果和笔算结果比,怎么样?【估多了还是估少了】
师板书:少 多 <
br>6.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同学们发现
了这么多估算方法。这些估
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它们都是把乘数看做整十数。
师:同样是把乘数看做整十数,为什么有的估多了有的又估少了?
生:把两个乘数都看小了,所以估少了。。。
师:想一想这道题怎样估算更准确一些呢? <
br>生:引导学生说出:也就是说估算时我们一般把两个乘数都看做和它
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结果会准
确一些。
三、自主应用
1.谈话:同学们真聪明,经过自己动脑思考,探索出两位数乘整十
数
的口算方法,智慧小博士可高兴了,要邀请小朋友到智慧乐园去。我
们一起来看看,在智慧乐
园里,小博士准备了哪些题目。
先来试一试。
2.想想做做第1题
两道题目有什么联系,做这一组题目有什么心得
要告诉大家。
3.想想做做第2题
一个乘数的末尾有1个0,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也
有1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2个0。
4.想想做做第3题 说完整题目再计算。
5.想想做做第4题 读题独立完成解题过程。
6.想想做做第5题 看懂表格,理清关系式,再计算
7.想想做做第6题
用今天学的估算方法解决,说一说解决过程。
8.这节课我们在数学王国探索数学问题,主要探究了什么内容?你有
什么收获?
四、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与估算
12×10=120(个)
30×5=150(千克)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
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 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
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
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
br>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难点: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自主质疑
1.口算
21×30=
20×24= 12×40=
20×40=
90×50= 40×50=
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计算的?
2.想想填填
1)2个十是( ),20个十是( ),240是(
)个十。
2)12乘20就是12乘2个十,是( )个十,是( )。
3.
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例如这小
小的“购买迷你南瓜”问题也不例外。
(课件出示主题图及题目)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幼儿园的问题,怎样列算式?
4.你能估算一下这么多南瓜大约偶多少个吗?你是怎样估算的?
二、自主探索
1.你有什么办法来检测一下自己估算正不正确呢?怎样算呢?
你能
自己动动脑筋解决这个问题吗?
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拿出学案,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自己
的方法。
全班交流。
① 将12分成2个数的积,再连乘。
②
将12分成10+2:24×10=240,24×2=48,240+48=288。
③
竖式计算。
3.研究笔算方法。(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①第一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
用乘数个位上的2乘24,得48(个一),8和2对齐。
②第二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为什么十位上的1×24得240?
“
4”应写在什么位上?“2”呢?
用乘数十位上的1(个十) 乘24,得24个十,也就是240。
写24
乘1(个十)的结果240时,通常写成24(个十),4和1对齐。
③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在书写上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呢?为什么?
指出:
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
位的作用,为了简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
。(在板书上擦去“0”。)
4.你能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计算以上这题的方法吗?第二部分的积为什么这样写?教师适时引导归纳笔算乘法的方法,并板书课题。
5.教学“试一试”。
有没有办法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试着调换24和12的位置相乘,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验算,平时要养成计算后验算的习惯。
三、自主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说一说是怎样算的,第一步算
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讨论,纠正错误。
(2)通过计算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小结:注意第二步乘得的积的书写位置,计算要正确。
2.“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寻找典型错误并查找原因再纠正。
3.“想想做做”第3题。
(1)独立完成,找到错误原因,在组内交流。
(2)汇报:哪错了?说一说你是怎样改正的?怎样避免这些错误?
(3)在计算时,你有哪些要点需要提醒大家的?
4.“想想做做”第5题。
(1)独立练习,指名回答。
(2)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想想做做”第6题。
(1)指名读题,独立思考。
(2)交流: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要注意什么?
四、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24×12=288(个)
2 4
× 1 2
4 8
2 4
2 8 8
答:一共有288个。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
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
数,会用交换乘数的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
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
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
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难点:理解算理,正确列竖式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自主质疑
1.出示例题情境图,关于昨天的南瓜问题,今天有了新进展。
2.提出问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哪
些数学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
简单的问题要求口头列式回答。
出示问题:53箱南瓜一共有多少个?
列出算式:24×53= ( )
4、估算。
谁能估算一下南瓜一共有多少个?(1000多元)
你是怎样估算的?
二、自主探索
1.你有什么办法来检测一下自己估算正不正确呢?怎样算呢?你能
自己动动脑筋解决这个问题吗?
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拿出学案,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自己
的方法。
全班交流。
① 将53分成2个数的积,再连乘。
②
将53分成50+3:50×24=1200,3×24=72,1200+72=1272。
③
竖式计算。
3.研究笔算方法。(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①第一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
用乘数个位上的3乘24,得72(个一),2和3对齐。
②第二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为什么十位上的5×24得1200?
“
0”应写在什么位上?“2”呢?
用乘数十位上的5(个十) 乘24,得120个十,也就是120
0。写24
乘5(个十)的结果1200时,通常写成120(个十),0和5对齐。
③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在书写上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呢?为什么?
指出:
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2加0,0只起占
位的作用,为了简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
。(在板书上擦去“0”。)
4.你能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计算以上这题的方法吗?第二部分的积为什么这样写?教师适时引导归纳笔算乘法的方法,并板书课题。
5.教学“试一试”。
有没有办法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试着调换24和12的位置相乘,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验算,平时要养成计算后验算的习惯。
三、自主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相互检查、纠正错误。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用验算的方法自查。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①理解题意 ② 小组提问 ③交流问题
④独立做题,共同订正。
四、版设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24×53=1272(个)
2 4
× 5 3
7 2
1 2 0
1 2 7 2
答:一共有1272个。
课后反思:
练习一
教学内容:第7、8页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
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
br>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
生活的联系,提高合作交流的能
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
算方法。
难点: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
一步发展数学思
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自主质疑
今天我们来练习一下乘法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来检验一下同学
们是不是都掌握了。好吗? <
/p>
前一节数学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现在谁来给
大家出这样一道题
?
随学生回答,板书:比如34×85
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我们往往还要验算,板书竖式:
34 85
×85
×34
说说这两个竖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的是乘数,不同的是位置;
相同的是最后的结果,不同的是中间乘的结果。)
重点分析第2个不同:前面一个算式第一步算5×34,第二步算
8×34。
后面这个算式第一步算4×85,第二步算3×85。
显然5×34和4×85的得数是不
一样的,所以再算第2个算式的
时候,大家要清楚中间的得数是不同,最后的得数才相同的道理。
一起完成这2个竖式。
再看竖式,验证刚才大家的想法。
二、自主应用
1.做练习一第1题
①出示口算题目。
②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2.做练习一第2题
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并验算
②指名做的快的同学板演。
③反馈评议,注意出错的原因。
④比较这四道题目,有什么不同?
解题时,应注意些什么?
3.做练习一第3题
①出示题目。
②学生独立计算,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提炼数量关系式:每盒水彩笔的枝数*盒数=水彩笔一共
的枝数
④拓展深化:
如果已知“水彩笔一共的枝数”和“每盒水彩笔的枝数”,怎样求“盒
数”?
如果已知“水彩笔一共的枝数”和“盒数”,怎样求“每盒水彩笔的
枝数”?
4.做练习一第4题
①学生看图理解题意,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独立解答问题:一共有多少千克?
③反馈评议。
④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5.做练习一第5题
①学生看图、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尝试列式解答。
③反馈评议,要求学生说说各步的意义。
6.做练习一第6题
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
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每个数分别估成多少?
这样估得的得数比计算的得数大还是小?
7.做练习一第7题
按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用估算方法可以怎样做
用竖式计算可以怎样做?
比较两种方法你发现什么?
8.做练习一第8,9题
你选择用什么方法解题?为什么?
独立完成,说一说过程。
9.做练习一第10,11,12题
列算式解决问题,汇报结果。
三、版设设计
练习一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竖式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9~10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 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
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
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br>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
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
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数位对齐。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自主质疑
1.口算下面各题:
11×50= 50×80= 30×40=
60×70=
提问:当乘数末尾有0时,你是怎样口算的?
2.列竖式计算:
250×3=
(请两位学生扮演,并让学生做小老师讲解在计算时有没有提醒其他
同学注意的地方。)
提问:为了使计算简便,列竖式时,乘数“3”应该与( )对齐。
二、自主探索
1.出示情境图。
读题:足球每个32元,买30个这样的足球要用多少元?
提问:你会怎样列算式?(指名回答)一齐尝试解决一下。
挑选了几位同学的方法,大家来看看,可不可行?
(指名三位同学上黑板,展示自己的方法。教师适时板书后两种竖式
的计算方法。)
请大家来看这两种竖式的计算方法。都可以,但是,你觉得哪种更加
简便呢?如果以后遇到同样的计算题
,那我们就要选择后一种简便的
方法。
2.
再请同学来说一说,如果列竖式计算,你觉得数位应该怎样对齐?
(指名回答)
试一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题目:53×40=)你们是怎样对齐的?请同学来说。
最后出示正确的笔算过程。
大家订正自己的答案。
三、自主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出示一组题目)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想想做做”第3题。(出示一组题目)
(1)独立完成。
(2)想一想在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有什
么不同之处呢?
4.“想想做做”第4题。
(1)读题,让学生找出关键词——估计。
(2)提问:估计一下,需不需要具体计算呢?
5.“想想做做”第5题。
(1)指名读题,独立思考。
(2)怎样列式计算。
6.“想想做做”第6,7题。
独立完成。
四、版设设计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32×30=960(元)
3 2
× 3 0
9 6 0
答:买30个这样的足球要用960元。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连乘
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
br>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
高有条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
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
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有条理地分
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自主质疑
今天让我们走进乒乓球,研究与乒乓有关的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吗?
课件:出示一袋乒乓球。
师:如果要你去买这些乒乓球,你首先要了解什么?
学生讨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
师:出示(每个乒乓球2元)
学生求5个乒乓球多少元。
课件:再出示5袋这样的乒乓球。
问:现在根据上面的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索
1.学生先自己思考,写一写,再进行交流。
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
这些乒乓球一共多少元?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1并说说数量之间的关系。
师抓住问题2,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先在组内进行交流,再开展讨论)
方法一:先算一袋要多少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2=10(元)
10×6=60(元)
师:“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0”又表示什么?
学生说出算式中各个部分的意义。并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方法一的解
题思路。
方法二:先算一共有多少个。(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6=30(个)
30×2=60(元)
师:“5”表示什么?“6”表示什么?“30”又表示什么?
学生说出算式中各个部分的意义。并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方法二的解
题思路。
(预计情况)
如果学生有如下的方法:
6×2=12(元)
12×5=60(元)
可以先让学生说明理由。(显然学
生很难说出理由,而且即使说出来
也很难理解。)然后可以解释让学生课后再研究,暂时我们可以不用<
br>这种方法。
教师小结:上面的题目中要求6袋乒乓球的总价,可以先算一袋多少钱,也可以先算一共有多少个。看来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就可以找到
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自主应用
1. 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根据给出信息。现提出问题再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1)收集信息:指名学生回答:从画面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提问:哪些信息之间是有直接联系的?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
先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分析并解决。指名学生板演。并根据板演,让学生说
说你是怎样想的?
3. 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一共放了多少盆花?”。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追问:每一种方法你是先算的什么?
4.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先让学生组合条件,说出完整的题目。你能画出线段图来吗?
学生画图解答,然后集体交流。
5. 做“想想做做”的第 6、7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四、版设设计
两步连乘实际问题
方法一:先算一袋要多少元。
5×2=10(元)
10×6=60(元)
方法二:先算一共有多少个。
5×6=30(个)
30×2=60(元)
课后反思:
练习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4页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
握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以及
运用乘法笔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能估计三位数乘
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并能合理运用口算、笔算或
估算,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用两步连乘解决相关的实际问
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以及运用乘法笔
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用两步连乘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自主质疑
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
谁来帮大家总结一下?
二、自主应用
1.练习第1题。
学生口算,再集体订正。
指名说说40×20的口算方法。
追问:怎样口算乘数末尾有0的 乘法?
2. 练习第2题。
先自己在心里估计积几位数, 再进行笔算。(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
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学生独立进行笔算。
集体订正,指名说说运算过程。
追问:怎样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 乘法?
3. 练习第3题。
指名说说获得什么信息。
我们要先求出什么?
学生独立进行解答,然后交流。
4. 练习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获取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
可以先算出什么?然后学生独立试做。
5.练习第5题。
要求有多少箱苹果我们可以先求出什么?
用那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一层?用那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一竖排?
6.练习第6题
读题了解题意
我们可以先求出什么?
7.练习第7题
这一题给出了几个条件?哪两个条件是有关联的?
8.练习第8题
这一题要先求什么?可以有第二种方法吗?为什么?
9.现在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对于你们来
说难不难啊?但对古人来说
是十分困难的,人们研究了数千年才研究出了现在所使用的竖式计
算
。我国古代的人民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研究和创造。你们想了解
吗?读课本第14页。你知道吗?给大家
介绍这种方法。
四、版设设计
两步连乘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5、16页复习1~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进一步的练习,让学生熟悉的掌握整十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3.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形成计算技能,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难点:运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自主质疑
回忆本单元内容,说一说我们都学习了什么?
我们学会了什么口算方法?什么估算方法?什么笔算方法?哪一种
实际问题的解法?你觉得最要注意的地
方是什么?
二、自主应用
1.复习1。
独立口算,集体核对。
像这样的口算题怎样算得快一些?
2.复习2。
乘法算完后我们可以怎样难算。
独立计算4题,并用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验算一
遍。
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复习3。
你能估算出下面各题的积吗?小组里说一说。
汇报估算结果,说说估算方法。
4.复习4。
看题后填表,算出每种蔬菜的总千克数。
做这题时,我们用了什么数量关系?
求青菜、萝卜、西红柿各有多少千克时你是怎么算的?
5.复习5。
三种价钱的篮球:48元、38元、28元。带了800元,买19个同样的篮球,他可能买了哪种篮球?
问:读完题,你首先考虑的是什么问题?(19个篮球的价钱不能
超过800元。)
估算一下,最贵的48元乘19结果大约是多少?能买吗?
再估38元的,乘19结果大约是多少?能买吗?
单价是28元的要不要再像刚才那样估一估?为什么?
那会不会单价38元的和28元的篮球都买一些呢?为什么?
6.复习6
读题说说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新- 课- 标-第 -一-网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讨论交流并解答。
7.复习7
要求电视机的台数需要先求出什么?
可以画线段图表示吗?
三、版设设计
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复习8~15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
2.通过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数量关
系式的意识;
3.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认识并掌握乘法的一些特殊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地利用口算和笔算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自主质疑
经过上节课的复习你觉得自己掌握的好的地方有哪些?
掌握的不好的地方有哪些?
二、自主应用
w W w .x K b 1.c o M
1.复习8。
独立填表格。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结合题目举例说一说?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多少倍。)
2.复习9。
独立计算汇报结果
竖着比较第一组题你有什么发现?
第二组题和第一组相比有什么变化?
第二组题的得数有什么变化?
3.复习10。
独立完成,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两题有什么联系?记忆25×4=100
第二组题是多少个34相乘?我们为什么把21拆成20和1,有什
么好处?
第三组题为什么这样拆?
小结:当碰到乘几十一时可以怎样简便计算?碰到几十九呢?
4.复习11。
观察每组算式中的前三题,再填出括号里的数
37×3=111
13×7=91
37×6=222
13×14=182
37×9=333
13×21=273
37×( )=444 13×28=(
)
37×( )=555 13×35=( )
37×( )=666 13×42=( )
37×( )=777 13×49=( )
37×( )=( ) 13×( )=( )
观察完之后,先让学生说你所发现的规律,再说说接下来该怎么
填写,为什么?
最后发现,每一组都漏了一题,按照规律把该算式补出来,并用
笔算来验算结果是否正确。
指出:像这样很有特点的算式组合还有很多。
8.复习12。
看题,说题意。
要求每个书架大约放多少本书?怎么求?
要求15个这样的大书架大约可以放多少本书?怎么求?
9.复习13、14
读题说说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独立完成两题汇报结果,并说一说思考过程。
根据上面两题,你能编一道用乘法或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吗?讨论
交流并解答。
10.复习15
学生阅读题目,先观察平面图,再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再
明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1.思考题
在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先根据乘法笔算方法说一说每行数是怎么得到的。在确定每个数是怎
么得到的。
自己填一填,汇报,大家共同检验结果。
三、版设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
教学内容:
千米
和吨都是常用的计量单位,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但是,
这两个单位与学生的生活有些距离,他
们对这些单位不够熟悉。因此,
教学千米和吨,首要任务是体会千米和吨,感知1千米有多长、1吨
p>
有多重,建立1千米、1吨的初步观念。学生是否体会了千米和吨,
一般可以通过两
种方式检验,一是能否联系实际,举身边的例子说说
1千米大约是多长、1吨大约是多重;二是能否在日
常生活和实际问
题里正确使用千米和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
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
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
的简单
换算。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使学生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初步建立
某
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
简单换算。
3、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发
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情感。
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认识千米 、吨的线索和活动。
首先,在现实的情境里引出千米和吨,让学生感受它们都是较大的计
量单位。
接着,扩大感知背景,继续体会千米和吨,积累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
2.在应用计量单位时,进一步体验单位。
解答实际问题,也有助于体会千米和吨的应用,从
而丰富生活经验。
如计量河流、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计量卡车的载重量、鲸
鱼等大型
动物的体重,要用吨作单位。随着经验的积累,对计量单位
的感受也会深刻。
3.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千米。
“了解千米”这次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走走看看”。通
过走100米
要多少步和多少分钟,推算走1千米的步数和时间,借助步数与时间
体验1千米的
长度。还组织在离开1千米的地方大声说话,试试能听
到吗?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有了这些数据
和经验,就能在日
常生活中估计1千米。
四、单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及简单的单位换
算。
教学难点:
感知1千米和1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
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
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解决一些有关千
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 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学会
积累和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感悟千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千米的概念。
教学资源: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 互动对话——生成“千米”的概念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
些常用的长度单位?用你喜欢的方式表
示1厘米、1米。(学生用手势,米尺或身边物体的长度表示1厘
米,
1米)。
2、填空:给下面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4()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安镇到无锡的公
路大约长14()
师:我们安镇到无锡的公路长度,为什么眼用千米做单位?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3、讲述:计算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
做单位。介绍千米的符号。(板书
:千米Km)学习千米的读法。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相机出示图片:铁路、
公路的里程碑,公路上的限速标记,香港行政区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
等)你知道每副图片的含义
吗?
二. 师生探究——建构“1千米”的概念
1、动态演示过程——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猜测:千米在生活中应用较广泛,那么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
猜猜看!
(2)观察: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大家仔细观测公路长度的过程,
把你看到的记下来。 <
br>多媒体可见演示:每测量出100米,就放大分别显示出“100米”
“200米”“300米”
……“900米”,最后随着音乐声响起,“1000米”
变为“1千米”。
(3)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1千米=1000米,1000米里面有10个100米。)
(4)小结:1000米=1千米指导学生读这个式子是要注意前面的数和
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
顿一下。
2、回忆课前活动——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概念。
(1)算一算:课前已经量
出我们的学校跑道一圈有多长,(250米)
几圈是1千米,明确250米一圈的跑道,4圈是1千米。
(2)估一估:课前已经请大家去操场走了走,一圈大约走了多少步,
大约用了
多少分钟?你能估计出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吗?走1千米
大约要多少分钟呢?
(3)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4)找一找:从学校到附近大约什么地方是1千米?你还能从生活
中找出1千米吗?
三. 生活应用——活化“千米”的知识
1、进一步认识“1千米”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独立描出1千米的长度
交流从哪里到哪里是1千米,请其余学生参与评价。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求什么。
独立练习,组织交流。强调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
2、进一步理解“1千米=1000米”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
3、进一步明确各种长度单位。
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讨论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
组织交流。
四.
小结延伸——拓展“千米”的知识
1、提问:今天你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和以前学到的哪些知识有关?
学了有什么用?
2、实践作业:
课后调查各种交通工具的一般时速,各路段的距离,记录下调查结果。
车辆名称 轿车 火车 轮船 飞机
一般时速
路段 路程
安镇——无锡
无锡——上海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
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
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
能力
。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
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吨的质量规定。
教学资源:事物投影;课前让学生算算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场景)
水果贸易市场中有一箱箱、一筐筐的水果,然后从一筐中挑出一
个苹果重200(
),一箱苹果重15( )
2、接着有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开进水果贸易市场,请学生估计这
一车苹果重3( )
3、根据学生对这一车苹果重量的估计,揭示课题:吨的认识。(板书
课题)
二.
参与实践,充分体验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请出4个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站
在一起。
①算一算4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100千克)
②再推算一下40个这样的学生大约重多少千克?
(1000千克)
③40个同学站起来排成8人一队,前后看看,再想一想1吨有
多重。
(2)讲述;为了简便计量1000千克,我们把1000千克规定为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吨也可以用英文字母“t”来表示。
(3)谈话:请同学们在看看40个同学排成队,看一看,想一想1吨
有多重。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⑴谈话:我们教室里的桌、椅、书本等,你认为用吨做单位合
适吗?
你认为多少张桌子或者椅子合在一起,大约重1吨?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③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⑵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用吨做单位的呢?
学生进行举例。
⑶看一看,算一算。(多媒体结合进行演示)
①1棵白菜中1千克,多少棵白菜重1吨?
②1袋大米重100千克,多少袋大米的重量是1吨?
③1头奶牛的重量是500千克,多少头奶牛的重量是1吨?
④1带水泥重50千克,多少袋水泥的重量是1吨?
⑤1桶油重200千克,多少桶油的重量是1吨?
⑷照样子填一填。(小组合作)
1头猪重100千克,那么10头猪重1吨。
一箱苹果重10千克,一副哑铃重5千克,一袋面粉重25千克,那么
重1吨。
⑸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①卡车载重4( )。
②小明体重35(
)。
③一块橡皮的重量是( )。
④浙江举重运动员占旭刚,在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
(
)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
⑤一座桥的限量是10(
)。(填后提问:什么是一座桥的限载量?)
三. 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填一填。
5吨=( )千克 9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7000千克=( )吨
填好后分别请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2、算一算。
(1)起重机一次能吊起2吨货物,照这样吊15次,一共吊起货物多
少吨?
(2)一袋水泥重50千克,80袋水泥重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3、想一想。
大象重6吨,鲨鱼重3吨,鲸鱼重72吨。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
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4、试一试。
出示一副电梯照片,上面标注:限重量1t,13个成人。出示问题:
(1)如果是孩子,每次可以乘坐几个?
(2)如果全班同学(56人)都要乘电梯,至少要乘几次?
四. 小结评价,回归生活
1、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自己哪些方面表现比较好。
2、实践作业:课后到商店做了
一次调查,问一问营业员商店里最重
的货物是以吨做单位的还是以千克做单位的,如果以千克作单位,估
计一下多少件这样的货物的重量大约是1吨。
课后反思:
练习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深化对千米和吨的认识,建立千米实际长度观念和吨的质量的观
念。
2.
进运用千米和吨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
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应用千米和吨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已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哪些质量单位?说说哪
些物品的重
量大约1吨?说说哪里到哪里大约1千米?
2、千米和米,吨和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各是多少?
二、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做第24页第1题)。
(1)先让学生独立填写。
(2)大家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有错误的改正。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出示题目。
4吨=( )千克
6千米=( )米
8千米=( )米 9000千克=( )吨
5米=(
)厘米 3000克=( )千克
(2)学生独立填写。
(3)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 做第24页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学生尝试解答。
(3)反馈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 做第25页第4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学生独立解答。
(3)反馈交流,说说你是怎么解答的?
三、全课总结
1、简要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2、读一读,“你知道吗?”
四、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运用千米和吨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灵活运用质量单位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资源:
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千米和吨
的有关知识有
了进一步地了解,并学会了运用,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练习有关
千米和吨的这
类题目。
二、练习:
1.做第25页第7题
(1)学生自己读题,想想题目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
(2)学生尝试练习
(3)反馈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
2.做第25页第8题
(1)生独立读题解答第一个问题。
(2)交流反馈。
(3)小组说说自己家用水量大约是多少吨?
(4)小组交流你家有哪些节约用水的办法?
三、全课总结
1.简要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2.读一读,“你知道吗?”
四、布置作业
课后的反思: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内容:
1、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
不重
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
“一一列举”的特
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严密性和条理性。
3、进一步积累坚决问题的
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
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获得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
点: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
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
案。
教学难点: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
的特点和价值,进
一步发展思维的严密性和条理性。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学习例1。
⑴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⑵你怎样理解最多剩下几元。
⑶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⑷先想想每一步怎样算,在列式解答。
(5)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精讲。
二、
课堂练习。
1、学生完成想一想第一题。
2、教师集体订正。
三、 总结。
⑴今天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一列举)
⑵在列举时要注意什么?(不遗漏、不重复)
⑶怎样才能做到?今天这几个问题我们分别是怎么想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熟悉用列举法的策略解决问题,并且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2. 掌握按照一定
的顺序进行列举的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
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获得学好
数学的信心。
3.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条理性。
教学重点:进一步熟悉用列举法的策略解决问题,并且做到不遗漏、
不重复。
教学难
点:掌握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列举的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
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媒体:小黑板,抄写好相关题目。
教学过程:
一、 学习例2。
⑴首先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⑵怎样想才能不遗漏、又不重复?
⑶引导学生用分步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
⑷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教师精讲。
二、 课堂练习。
⑴31页想想做做2题。
① 读题,理解题意,说说你打算怎样想。
②
填写表格。
⑵31页想想做做1题。
① 读题,理解题意。
②
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列表)
⑶31页想想做做3题。
用同样的方法来讨论交流解决。
三、 总结。
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
⑵你学会了哪些有序思考的方法?
四、
布置作业。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学会有续思考,应用一一列举的方法不重复、不遗漏地
列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答案。
2. 进一步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严
密性和条理性。
3. 进一步积累坚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
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获
得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进一步学会有续思考,应用一一列举的方法不重复、不遗
漏地
列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答案。
教学难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能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出所有
符合要求的答案。
教学媒体:小黑板,抄写好相关题目。
教学过程:
一、 基本训练。
1. 列举出10以内所有素数。
2. 你会把10写成两个素数的和吗?
3.
小华、小强、小军3人下棋,每两个人赛一次,共要赛几次?
二、 练习。
1.32页第1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先自己独立完成。
2.32页第2题。
⑴读题,理解题意。
⑵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2.学生独立完成32页第3、4、5题。
3、教师统一订正答案。
三、
本课总结。
1、 你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2、 对你来说你感到什么地方比较难?
四、作业布置:32页6、7、8写作业本。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⒈
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
运算的顺序。
⒉ 通过适当的
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
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
应的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口答列式:
⑴28与32的和是多少?⑵60减去17的差是多少?
⑶16乘5的积是多少?⑷6和8相乘得多少?
⒉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
学生在本子上列式。集体订下,说一说这题要求什么?需要知道
什么?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
价分别是多少?
⑵出
示问题:小军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
钱?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
⑶分析: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
⑷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
板书:5×3+20
学生试算 提问:你是怎么算的?
2.总结运算顺序。
⑴比较算式。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时,这
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
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三、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⒉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⒊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⑴比较:每组中两题有什么是不同的?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
会不同?
⑵提醒:在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计算并验算
144÷24
358÷52
216÷16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
运算顺
序,并引导学生归纳出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运用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规则。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口答列式。
①32与18的和是多少?②32减去18的差是多少?
③42除以8,商是多少?④60除120,商是多少?
⒉说出下面每道算式计算的第一步。
6×3+3 70-20×3 46-28+4
提问: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什么?
⒊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
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
①出示例图:提问,文具让里卖了哪几种文具用品?这些商品的标价
分别是多少?
②通过看图,你还知道了什么?从营业员的话中你能知道什么?
③你能帮小红算一算她所要花的钱吗?
④指名说说怎样列式。提问:说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⑤提问:在这题算式中含有哪几种运算?我们是先算什么的?
⒉教学“试一试”:
①出示:列综合算式计算一盒水彩笔比一枝钢笔贵多少元?指名读一
读。
②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算一算。
提问:算式中的40、5、12分别表示什么?这道算式你是先算什么的?
为什么?
③提问:在这道算式中含有哪几种运算?你们是先算什么的?
⒊总结、归纳运算顺序。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同学们进行计算。提问:这组算式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⒉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⑴同学们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⑵分别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⒊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⑴同学们分组进行计算。
⑵比一比: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题目如下:
递等式计算
350÷70+44 96-32÷16
91÷13×11 250-150÷50
84÷2-37
28+78÷26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2、让学生初步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在教学中适时渗透法制,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掌握 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口答:下列算式先算什么,再口算出结果。(小黑板出示)
60+30×3
42×2-20 63×7×4
20+30-40 160×80×30
52+420×70
提问:以上几题综合算式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⒉出示例题图
请同学们列综合算式并解解答。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⒊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
①引导学生看图。出示问题:用50元钱买1个书包后,还可以
买几本练习本?
②请同学们先分步算一算,再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50-20=30(元)30÷5=6(本)
③指名说说解题思路,并分别说说每道算式求出的是什么?
你如果要列综合算式必须要先求出什么才行?能不能这样列式
50-20×5
为什么?应该怎么办?板书:(50-20)×5
④请同学们算出结果
提问:在这
道算式中有哪几种运算?我们是先算什么的?在这样
的算式中为了要先算减法,我们是怎样做的?追问:
加小括号的作用
是什么?
⒉教学“试一试”:
①出示题目,18×(36+24)
95-(74-50)请同学们独立
算一算,指名板演。
②提问: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共同之处?
③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算式中有小括号时,应先算什么?(板
书)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同学们算一算,指名板演。
⒉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有有什么不同?
请同学们计算。说说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⒊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读题,说说题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说说解题思路及算式。提问:为什么在综合算式中添上小括号?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在列综合算式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符号?算式中有它,
会有什么作用?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练习五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系统地总结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使学
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适时渗透法制、德育教育,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法制哩念。
教学重点:能系统地总结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⒈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前几节课学习的混合计算进行练习,比一比谁练习
得最好。(板书课题)
⒉口算
90÷30 12×57 8×2 270÷90 3×15
57÷3
200÷50 27×39 6×12 280÷40 4×19
60÷15
二、整理混合运算顺序
⒈运算顺序。
⑴出示:280+120÷10 280+120×10
请同学们算一算,说说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⑵出示:30÷6×5
30-6+5
请同学们算一算,说说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⑶出示:(120+150)÷90 17×(78-29)
请同学们算一算,说说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⑷提问:刚刚计算的几道题可以分成几类?应该怎样计算?
⒉完成练习五第2题
⑴出示:480-180+60 31+2×30 240÷4×20
480-(180+60) (31+2)×30 240÷(4×20)
请同学们分组分别进行计算。
⑵比一比。
提问:每组中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呢?
三、实际应用
⒈完成练习五第5题。
⒉完成练习五第6题。
四、布置作业
第五单元 年月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
过观察年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
月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的天数。 2、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
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
增强参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方面的知识。
教学难点:知道大月、小月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的天数。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黄色和蓝色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2014年的日历。
谈话:这是2014年的日历,年历上的1、2、3……和一、
二、三……
分别表示什么?你能在这张年历上找到自己的生日吗?
2、交流:介绍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是星期几。(让学生在实物投
影上指出)
3、做“想想做做”第1题。
4、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利用这张2014年的年历来学习有
关年、月、
日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年、月、日)
二、小组合作,初步感知。
1、整体观察年历,你发现些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2、交流反馈,师随机板书:
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
12月)
一年有12个月
30天(4月、6月、9月、11月)
28天(2月)
谈话: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从一张
年历上发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信
息。为便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我们怎样把刚才发现的有用信息整理出来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用列表的方法把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整理出来简洁明了。教
科书
上已经为我们设计好了表格,就请同学在2005年的年历卡上找出每
个月的天数填在P1
7页的表格里,填好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认识大月、小月。
1、那么哪几个月的天数是31天?哪几个月的天数是30天?哪个月
的天数是28天呢?
(引导学生继续认真看年历,并填写第17页上的表格)
2、反馈交流,师完成板书:
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一年有12个月
30天:4月、6月、9月、11月
28天:2月
3、这些有31天或30天的月份都有自
己的名字,你知道它们叫什么
吗?(齐读第17页表格下的文字)
4、这么多的大月、小月怎样才能记住它们,不产生混淆呢?你有什
么好办法吗?
(学生充分交流后出示下面的两首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A:一、三、五、七、八、十、蜡,三十一天永不差。
B:要找大月你记住,七、八两月挨着数,七月以前找单数,八月以
后找双数。
6、介绍拳头记忆法。
(1)老师示范;(2)学生跟着数;(3)学生练习。
四、计算全年天数。
1、我们已经知道了2005年每个月的天数,你会计算这一年有多少天
吗?
2、学生计算后交流自己的算法,师随机板书:
(①31×7+30×4+28=365
②31×7+30×5-2=365……)
五、应用质疑。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先指名说说课本上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分别是几月几日,然后在
年历里圈出来。
(2)你还知道哪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全班交流。
六、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
年、月、日
(大月)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
月、12月
一年有12个月
(小月)30天:4月、6月、9月、11月
28天:2月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归纳的过程,知道平年、闰年以及季度;记住平年、
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平年
与闰年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切相关的,
培养数学
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3、了解一些宇宙天体运动规律与年、月、日关系的常识,了解气象
部门
对春、夏、秋、冬的科学划分,引发对自然科学产生好奇心,激
发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2004年二月和2005年二月的年历卡,
让学生观察2004年2
月和2005年2月的天数相同吗?
2、指出:2004年2月有29天,而2005年2月只有28天。
3、教
师:可见2月份是非常特殊的月份。我们把2月只有28天的这
一年叫做平年,有29天的这一年叫闰年
。(板书)
二、师生探究。
1、出示第47页2005~2016年2月天数的年历卡,让
学生说说哪些年
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
2、如果不知道2月份的天数,怎样判断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呢?
找到了规律就知道了。
3、再仔细观察刚才的年历卡,你发现闰年和平年在排列上有什么规
律吗?
揭示: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板书)
4、介绍: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方法:用该年的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的即为闰年,有余数的即为平年。
如:1994÷4=498……2(平年)
1996÷4=499 (闰年) 指出: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例如2000
年是闰年,而2100年
是平年。
5、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三、计算全年天数。
1、我们已经知道了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因此平年<
br>全年的天数与闰年全年的天数相同吗?
2、你会算一算平年一年有多少天?闰年一年有多少天吗?
3、组织交流,师板书: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四、了解季度方面的有关知识。
1、引导学生读第20页第3题的要求,谈谈自己对“季度”的了解。
2、师介绍有关知识。
3、指导学生计算第一季度的天数,学生独立计算后三个季度的天数。
4、反馈交流。
五、巩固反思。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方法。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结合本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先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六、全课小结。
说说本课自己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3、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资源:情境图、每个学生准备两张宽度相等的长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面积的含义
1、出示情境图,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课桌面和凳子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
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3、同桌互相说一说。
4、你能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二、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1、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张卡片,你能想办法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
的大小吗?
2、学生自主探索比较。
3、提问: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
4、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可能说到的办法:
(1)用眼看出来。讲述:用眼观
察是常用的办法,但有的图形不容
易看出来,这种方法不太可靠。
(2)把两张纸片重叠在一起比。(投影出示)
(3)用同一张纸条去量。(指名演示) <
br>5、师小结:用重叠和测量的方法比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是两
种很好的比较方法,从比较结
果我们看出,在这两个图形中,长方形
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这也说明平面图形的面积有大有小。
三、教学“试一试”
1、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1)、出示两个图形,如果
直接看,我们很难比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哪个大,哪个小,想办法比一比。
(2)、学生尝试进行比较。
(3)、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2、自画图形,比较大小。
(1)、学生画图,比较
(2)、指名交流。
四、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分别摸摸练习本的封面,文
具盒盖的面和直尺的面,再让学
生说一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一个面的面积最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比较再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比较再讨论交流。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独立描一描,涂一涂。
(2)同桌互查。
(3)提问:图形中蓝线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图形中红色部分
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小组合作并自由选择图形,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
五、总结应用
1、说说本课的收获。
2、作业:练习册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举例等活动,初步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平方厘
米、平方米及平方分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
含义和实际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
识。
教学重点: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1平方厘米、1平方米、1
平方分米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教学难点:建立起1平方厘米、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操场平面图,内有篮球场图,旁边还有一个较小的体育器材
室图。
师:从图
上可以看出,操场大约有6个篮球场那么大。你能学着老师
的说法一句话吗?
2、谈话:刚才有同学说他的课桌面有×个书本那么大,有×个文具
盒那么大,有×张正方形纸片那么大
,别人听了能明白他的课桌有多
大吗?如果别人根本不知道课本有多大,他的文具盒盖有多大,他手中的纸片有多大,就不可能知道他的课桌有多大。现在,全世界已经
规定了统一的面积单位,那就是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那
么,这些面积单位各有多大呢?下面我们分别进行研究。(板书课题
)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拿出两个正方形(边长分别是1厘米、1分米),测量他们的边长。
提问:通过测量,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讲述: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
方厘
米,平方厘米用符号c㎡表示。(板书:平方厘米c㎡)
摸一摸:1平方厘米有多大?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厘米?你手上的
哪一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
米?
画一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说一说:出示课本78页上的两个正方形
,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各是
多少平方厘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让学生拿出边长是1分
米的正方形,讲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
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平方分米用符号d㎡表示。(板书:平
方分
米d㎡)
比一比: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有多大?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3、谈话:请大胆猜测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
你觉得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作单位去测量
怎么样?那么较大的
面积单位你认为应该是什么?怎样规定它的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揭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举例: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填写。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指名汇报。
2、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面各用哪些面积单位测量比较合适。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
题吗?
板书:
平方厘米 c㎡
平方分米 d㎡
平方米
㎡
课后反思:
练习八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
,初步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及平方分
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含
义和实际大小。2、
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表达在解决问题
过程中
的收获和体会。
2、通过练习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3、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在交流中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资源: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八第1题
1、同桌合作完成。
2、反馈交流。
二、做练习八第2题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三、做练习八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
四、做练习八第4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同桌讨论:这题该怎样计算?
2、全班交流。
五、做练习八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六、全课小结。
七、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
个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
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能
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
括能力,培养符号感。
3、进一步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
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12个边长1厘米的正
方形硬纸片或薄塑料板,1
张电话卡或其他类似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两组长方形,第一组等宽不等长,第二组等长不等宽。
2、提问:每组中两个长方形哪个的面积比较大,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谈话:通过我们对
两组长方形的观察,发现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
宽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宽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长比较大
的面积比较
大,这说明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那么有什么关系
呢?这节课我们就
来研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同时也研究正方形的面
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
四
人小组合作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一起看一看摆成的每个长
方形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
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多少,再分别填写在自己的课本第66页的表格里。
(2)学生小组合作摆长方形,彼此交流,各自填表。
(3)展示部分小组填写的表格。
2、教学例5
(1)(出示例5左图)
谈话:要求你们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再量出它的面积。想一想,
量长和宽用什么工具量?量面积用什么量?怎样量?
学生各自测量课本上的例2左图。
谈话:你测量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在小组内交
流。
(2)(出示6右图)
谈话:这幅图你打算怎样测量它的面积?每人各自在书上测量,如果<
/p>
面积单位不够用,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无法解决可与同学商量。
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
是怎样量面积的?
(3)教学例6
谈话: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交流归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根据回答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这个公式是S=a×b
(板书:S=a×b)在这个公式里,S表示什么?a表示什么?b
呢?
5、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提问: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计算正方形的
面积?
你认为用什么公式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更合适?
(2)学生讨论后提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
边长
(3)提问:如果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
的面积公式吗?
(板书:S=a×a)计算正方形的面积需要几个条件?什么条件?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订正时注意是不是正确使用面积单位。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四、课堂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五、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
的地方?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面积单位进率的过程,记
住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
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会进行面积单位的简单换
算。
2、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诱发参与
谈话:前面我们认识了面积与面积单位,你知道
哪些面积单位?
这三个面积单位哪个最大,哪个最小?你能比划出他们的大小吗?那
么1平方米
等于多少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又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探究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谈话
: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正方形纸片(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
形),先量一量它的边长,再算出它的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
(2)提问:你算出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会有两个答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难道是老师发给你们的纸片不一样大
吗?让答案不同的两名学
生上讲台前比一比他们手中纸片的大小。(一样大)小组里同学也相
互
比比手中纸片的大小。
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同意是1平方分米的举手(一部分
同学),同意是100平方厘米的举手(也有一部分同学)。奇怪
了,那你们又是怎么算的呢?
让答案不同的两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一种量的边长是1分<
br>米,1×1=1(平方分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另一种量的边长
是10厘米,10×10
=100平方厘米。
(3)谈话:噢,原来是测量边长所用的单位不同。它们测量的边长
对不
对?你怎么知道边长1分米和10厘米都是正确的?计算结果对
不对?(两种面积计算的结果都是正确)
从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探究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谈话:你能猜一猜1平方米 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1)在小组里说一说这样猜的理由。
(2)指名在全班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
分米
3、做“试一试”。
先在书上独立完成,再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和第二题。
(1)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
(2)汇报交流。
(3)讨论:这两题在思考方法上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做“想想做做”第四题。
四、总结全课,拓展应用
1、提问: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
米?1平方厘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
你能知道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吗?先让学生相互讨
论,然后指名回答。
2、出示书上第86页思考题。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分,才能使分出<
br>的小长方形最多?(提示:尽可能使小格子纸没有剩余,这样分出的
小长方形最多)然后在书上的
方格图中画一画。
课后反思:
练习九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较为熟悉地掌握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会进行单位名
称的填写。
2、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表达在解决
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在交流中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资源: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九第1题
1、同桌合作完成。
2、反馈交流。
二、做练习九第2题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2、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明确选择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再作出
判断。
三、做练习九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
2、再指名说一说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做练习九第4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同桌讨论:这题该怎样计算?
2、全班交流。
五、做练习九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六、全课小结。
七、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
景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事物看作一个整体平
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
2. 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具体情景认识这样的几分之一,会实际操作结合
表示相应的分数。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学生准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谈话
:小朋友,你们看过猴王分桃吗?听说,花果山上有一位猴
王今天正准备给小猴分桃,想去看一看吗?
音乐声响,小朋友闭眼睛跟着老师一起去看猴王分桃。
音乐声停。花果山到了,请小朋友睁开
眼睛观看。(出示主题图)一
位猴王很高兴地端来一盘桃,向桌子上一放,并对其他的几只猴说: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你
们会算吗?”只见小猴们连连摇头
,表示不会。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1。
新课 标第 一 网
(1)谈话:小朋友,关于猴王分桃的事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如果
问题是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我
想你们都会说出结果。现在的问题是
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这就要把6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师
边说边把4个桃圈起来)。下面请你们帮助小猴分一分,看看每只小
猴分得这盘
桃的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思考,画出图来。
(3)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4
)师生归纳得出:把一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就要把6个桃看
成一个整体,把他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
猴分得一份,这就是这盘桃
的12。
2、教学“想一想”
(1)谈话:如果把6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
的几分之几?谁会分?
(2)学生动手画一画、分一分。
(3)小组合作,交流分发。
(4)汇报结果。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分的。
(5)师生归纳得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是这些
物体的几分之一。
三、组织练习
谈话:刚才小朋友对猴王分桃的过程中提出的数学问题都解决得
更好。
接下来,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你敢接受挑战吗?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投影出示)
先让学生填写,填完后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
师生共同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
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
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四、小结及课后延伸
谈话:今天这堂课我门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想用哪
些简单的分数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简单
现象,课后可以跟好朋友交
流,回家后也可以说给爸爸、妈妈听。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
数的知识,借助对图形的观察或实物操作,
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感受解
决问题
方法的合理性。
2.
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并获得
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 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探
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
学会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二、主动探究,感悟新知
X K b m
1、合作探究。
谈话
:你们能帮助小兔子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先自己思索一
下这蓝蘑菇的13是白蘑菇是什么意思再想想
怎么解决问题,可以借
助学具帮帮忙,也可以想其他的方法。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看哪
个小
组讨论得最好。
学生先独立思索操作,然后四人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1)分组展示交流
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讲解。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想法:
想法一:用学具分一分。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其
中的1份是1个。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分的过程。
想法二:画图看一看。
这蓝蘑菇的13是白蘑菇是2个
想法三:联系分数的含义想到:6个桃的13,就是包6个桃平均
分成3份,每份2个。
想法四:列出除法算式:6÷3=2(个)。
(2)比较方法
提问:这几种方法,你觉得那种方法最简便?你能说说你的理由
吗?(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尝试练习。
(实物投影)猴老大说:“桃真好吃,要是我能吃这盘桃的12就
好
了。”教师引出谈话问题:这盘桃的12是几个呀?请同学门用刚
才得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好吗?
学生尝试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重点让学生说说6÷3=2(个)表示的意义。
三、组织练习,深化理解
1、操作游戏。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景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
之几。
2.
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
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
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具体情景在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
识几分之几。
教学资源:学生学具,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例题的场景。
谈话:同学们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吗?在这熟悉的场景里,我们解
决了什么问题?请告诉大家。
2、学生观察分桃的情景,各抒己见。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
谈话:听,猴妈妈又提出了新问题。
同学们那你们能知道2只小猴能分得几分之几吗?有信心帮助猴
妈妈吗?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
谈话:请拿出学具,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然后和小组成员议
一
议每只小猴分得几分之几,3只小猴一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在班内交流。
提问:你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吗?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板书:每只小猴分得13,2只小猴一共分得
2个13,就是23。
(4)课件演示分得23的过程。
2、当堂训练。
(1)问题:(再现猴妈妈的话
:我有10个桃,平均分给5只小猴,3
只小猴一共分得几分之几呢?)
(2)学生用学具分一分。
(3)在班内交流。
学生可能有两种意
见,一种是分得这些桃的35,另一种是分得
这些桃的310,引导学生争论。
(4)课件演示分得35的过程。
3、小结:把一些东西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要把几个看成一份,在图上分一分。
(2)各自填写分数,指名说出结果。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
(2)各自填写分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涂色,然后与同桌交流。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5、做“想想做做”第5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四、全课小结:谈谈自己本课有何收获。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
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借助对图形的观察或对实物
的操作,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
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
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
方法的
合理性。
2. 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
生活中的应用;积
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
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
题。
教学资源:挂图,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谈话:(图片
出示)森林里的小白兔们在采蘑菇,小白兔一会儿就
采了一大箩筐(演示:6个)。聪明的小白兔说:“
我们来做个小游戏。
你能拿出这些蘑菇的23吗?”
(1)让学生拿出6个圆片摆一摆、分一分。
指名说说分的过程。(你拿出了
这堆蘑菇的几分之几?你是怎样
分的?是几个?)学生回答后出示:把这堆蘑菇平均分成3份,取
出这样的2份,是4个。
(2)谈话:我们可以分一分得到6个蘑菇的23,是4个蘑菇,我
们还能算一算。怎样算呢?
同桌讨论。
学生汇报,板书算式:6÷3=2(个),2×2=4(个)
指名说说每步算式的含义。
(3)小结:把6个蘑菇平均分成3份,6÷3,求出每份是2个
。再
取出这样的2份,2×2,算出6个蘑菇的23是4个。
2、谈话:你还能拿出这写蘑菇的几分之几呢?是几个?先分一分,
再和同做说说可以怎么算。
学生利用学具自主进行操作,同桌交流算法。然后全班交流,
实物投影演示。
二、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三、课堂作业:做“想想做做”第4题
四、课堂总结
1.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你会用那些方法解决?
课后反思:
练习十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景强化认识
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
均分成若干份,可以用分数的几分之几来表示。
2.
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
用,积极参与集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
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
产生对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分数来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教学资源:学生准备水彩笔,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
br>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
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
几份,可用分数几分之几来表示,
并学会了解决简单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实际的问题。今天这节课<
br>我们继续练习有关这一类题。
二、练习
1、做第85页1题
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1)学生独立在书上相应的分数。
(2)交流反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做第85页第2题
(1)学生根据分数在图上涂色。
(2)反馈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涂色?
3、做第85页第3题
6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角是几分之几元?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后同桌交流。
(3)反馈集体评议,有错误的学生及时订正。
4、做第85页第6题
你能在钟面上画出时针的位置吗?
时针从12时起走了12时的13。
时针从12时起走了12时的34。
时针从12时起走了12时的56。
(1)小组讨论如何在钟面上分别表示12时的13,12时的34,12
时的56。
(2)自己练习画出时针的位置。
(3)反馈:集体评议。
5、做第85页第5题
三、全课小结:(略)
1、布置作业:
2、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的练习题。
课后反思::
第八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小数的认识过程,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一
位小数,
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自然数和整数。
2.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
的兴趣。
教学资源: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经验
谈话:星期天,小兰跟着妈妈去逛超市。超市里东西可真多啊,请大
家注意这几种商品的标价:
圆珠笔 笔记本 橡皮 小刀
1.2元 3.5元 0.5元 0.8元
这些数你们见过吗?谁来试着读一读。
让会读的学生试读。
谈话:这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小数。(板书课题)
二.联系实际,探究发现
1.认识米做单位的一位小数。
观察情境图,桌面长5分米,宽4分米。
谈话:(出示米尺图)5分米,如果用米做单位是几分之几米?4
分米呢?
学生回答。
讲解: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0.5读作零点五。
提问:410米可以怎样写?怎样读?(学生回答)
1分米.2分米.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表示呢?
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小结:十分之几米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写。投影出示答案,共同校对,指导做错的学
生纠正错误。
3.认识元作单位的一位小数。
(1)电脑出示:小兰在超市买了一些文具。
铅笔 学生尺 圆珠笔 笔记本
3角 7角
1元2角 3元5角
提问:3角以元作单位用分数表示多少元?310元如果用小数表示
你能写出来吗?你会读吗?7角改
写 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你会写.
读吗?
小结:十分之几元可以写成零点几元。
(
2)谈话:那么1元2角怎样改写成小数呢?2角写成小数是多少?
1元和0.2元合起来就写成1.2
元,1.2读作一点二。
提问:3元5角用小数表示怎样写?怎样读?
小结:几元几角写成小数就是几点几元。
(3)做“想想做做”第2 题。
在书上填写,把答案读给同桌听。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看图先写出分数,在写出小数,在小组里互相校正。
小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零点几。
4.认识整数和小数。
(1)讲述:我们以前学过的表示物体个数的1.2.3.*****
**是自然数,
0也是自然数,它都 是整数。像上面 `的0.5,0.4,1.2和3.5都是小数。小数中间的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
是小数部分。
(2)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第100页最后一段。
(3)练习。
A
、说一说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
7 0.2 0
1.8 4.2 39 1
指名口答。
B、 用----
画出下面小数的整数部分,用~~~~画出小数的小数部分。
0.7 45.2
学生齐做,指名扮演。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4题。
2.做”想想做做“第5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
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
br>2.通过应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
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比较的方法。
教学资源: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学习整数部分都是0的小数大小比较方法。
1、谈话:同学们,夏天天气很热,瞧!小军和小明两人来到了冷饮
部。(屏幕上出现课本上的
例题图)
请大家观察,从图中你知道冷饮部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
别是多少?
2、学生看图,并说一说冷饮的名称和价钱,教师板书:雪糕0.8元,
棒冰0.5元,蛋筒1
.2元,冰激凌1.4元。
3、谈话:知道了这些冷饮的名称。价钱,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
题?
指名说一说提出的问题。
(方案一:如果有学生正好提出:雪糕和棒冰哪个贵一些?那么教师
说:你提出的问题正好和小明想的一样。)
(方案二:如果没有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教师说:同学们刚
才提出的
问题很有价值,有的问题我们已能解答,有的问题爱后面的学习中能
找到答案。请大家
看图,小军买一个雪糕,而小明在犹豫不决,他在
想什么呢?)
出示画面:小明在想“雪糕和棒冰,哪个贵一些?”你们能告诉小明
答案吗?
二、观察思考,探索方法。
1、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哪个贵一些。
2、提问
:你认为雪糕和棒冰哪个贵一些?是怎样想的呢?把想法说
给小组同学听一听,再听听同学是怎样想的。
3、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想法。
学生的意见可能有:
(1)0.8元就是8
角,0.6元就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元大
于0.6元,雪糕贵一些。
(2)8比5大,0.8就比0.6大。
(3)0.8写成分数是810,0.6写成分数是
610,810大于610,那
么0.8就比0.6大,雪糕贵。
4、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
,现在你会比较0.8与0.6的大小了吗?学
生翻开书,自己在书上填一填。
(二)学习整数部分不都是0的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1.媒体出示画面,小明说:“谢谢同学们。那你
们会比一比雪糕和冰
激凌的价格了?
2、学生在小组里讨论,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组
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说想法。学生的意见可能有如下几种:(1)
0.8的整数部分是0,1.2的整
数部分是1,0比1小,那么0.8小于
1.2,雪糕便宜。
(2)8比12小,0.8就小于1.2。
(3)0.8写成分数是810,
810小于1,而1.2的整数部分是1,那
么0.8肯定小于1.2。冰激凌的价格贵。
3、谈话:同学们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说得很有道理。在书上填
出0.8与1.2
比较的结果。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并口答。
4、谈话:你们可以任选两种冷饮
,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再在小组里
进行交流,说说选择比较的是哪两种冷饮及比较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主要比较的是其他四种情况:
0.8 1.4
0.5 1.4
0.5 1.2 1.2
1.4
组织学生在班级里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评价。
5、提问:在这四种冷饮中,哪种冷饮价格最贵,哪种最便宜?你是
怎么知道的?
指名回答。
6、提问:观察这几组小数,你能具体说一说怎样比较一位小数的大
小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比较一位小数大小方法的理解。
7、小游戏。
谈话:谁能报出两个一位小数,让同学们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指名报小数,学生抢答。
三、应用与提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指名说一说想法。
2.做“想想做做”第2 题。学生说明做法和想法,集体进行交流反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四、全堂总结。
谈话: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小数的大小,你们已经学会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要想问?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一
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方法,能正确地进 行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
提高合作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精神,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
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资源: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谈话:同学们猜一猜画面中的人是做什么工作
的?
录音:欢
迎各位小顾客光临本店。本店为大家提供免费各色早点,
(课件出示点心价目表)如果任选两种食品?让
学生自由发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
(1)谈话
:大家提出了很多的问题,我们先从比较简单的问题研究
起,买一个馒头和一碗豆浆一共要付多少元?算
式怎么列?
指名回答。板书:0.5+0.7
每人尝试计算。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请小组内小伙伴一起解决。
(2)分小组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全班交流。估计学生会将点心的价格看成以角
为单位,将小数
加法转化成整数加法。即0.5元是5角,0.7元是7角,5角加7角是
1元
2角,即1.2元。
(4)教学竖式计算。
谈话:刚才同学们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转化成一
角为单位的整数
计算出了得数,下面我们研究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的整数部分表示
元,小数部
分是角,想想竖式可以怎么列?
教师板书“元,角”后让学生在下面尝试列式,计算,并指定二
人板演。
提问:谁来说一说这
样计算的道理?如果我们擦掉“元,角”,你
能想像着小数的意义进行计算吗?
(5)分组讨
论:加法的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在计算小数加法时,
为什么要把加数中的小数点对齐?为什么得数中也
要点上小数点?
这个小数点应该点在什么位置?计算小数加法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
不同的地方?
2.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
(1)尝试用竖式计算。
谈话:下面我们来研
究“买一碗面比买一碗馄饨要多付多少元?”
想一想怎样列算式?(板书:2.4-1.8)你能用竖式
算一算吗?做完后
与组内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
(2)集体交流。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呢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
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
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3.教学“试一试”
谈话:除了刚才我们选择的早点外
,你还喜欢哪两种食品做早点,
先求出它们价格的和,再求出它们价格的差,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对计算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三.巩固练习,深化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总结提高,课后延伸
(1)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您能告诉大家要注意些什么吗?
(2)谈话:星期天,看展
争当”小管家“活动,帮助爸爸,妈妈到
超市买菜或到超市买东西,并记录,计算家庭支出情况,下周向
老是
和同学汇报。
五.课堂作业
课后反思:
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练习更好地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
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
比较以及简单的加.减计算.
2、促进学生对小数的了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民族自尊心和
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
及简单的加减计算.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最近我们学习了什么内
容?这节课,我们就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
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做一些练习.揭题.
二.组织练习.
1、练习十一1
2、练习十2
3、练习十一3
4、练习十一4
5、练习十一5
6、练习十一7
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
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
算及估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
3.
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
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绿
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
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练习。
出示口算卡片:
1×10= 3×32=
5×11=
2×20= 30×3= 6×20=
学生计算,汇报交流。(选择几题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口算的)
2.导入新课:刚才我们计算
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同学们
都算得很棒,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1)出示教材第1页例1。
引导: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
什么?
让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上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探究算法。
提问:如何算出10盒有多少个?把算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全班交流。(结合情境图中右下角的菜椒摆放特点来说)
①先算9盒,再加1盒。
12×9=108(个) 108+12=120(个)
②横看,先算2盒,再算5个这么多。
12×2=24(个)
24×5=120(个)
③竖看,先算5盒,再算2个这么多。
12×5=60(个)
60×2=120(个)
④把算式看成12个十,十个十是一百,二个十是二十,合起来
是120。
⑤想:把乘法算式看成12个十,那就可以先写12,再在后面添
上1个0。
……
追问:比较一下这么多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
如果大部分学生选择最后一种方法,教师要提问简便在哪里。
(3)试一试。
①完成教材第1页“试一试”前两题:
24×10= 20×10=
学生口答,说说口算的方法。
要求:请大家各自出一道这样的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题来考考
其他同学。
学生出题,教师板书:(
)×10=提问:观察这些算式,你们能
总结出两位数乘十的口算方法吗?
师生共同小结:一个数乘十,只要在这个数后面添一个0就可以
得到积。
②完成教材第1页“试一试”第三小题。
让学生与同桌交流口算方法。
指名汇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生1:可以看成2×3=6,再算20×30=600。
生2:先算2×3=6,再在末尾加两个0就是600。
提问:为什么要加两个0?
师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只要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得的
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即可。
2.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2页例2。
指名读出例题表格中的数据。
师:根据称出的结果,你能想到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有的比3
0千克少一些,有的比30千克多一些。每袋蒜
头都差不多重,而且每袋大约重30千克。
追问:你会估算王大伯去年大约收获蒜头多少千克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谈谈自己的想法,再交流反馈,得出最佳的
方案。
引导:按每袋30千克估算,60袋一共有多少千克?
列式为:30×60=1800(千克)
(2)完成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5题。
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这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追问:你想怎么估算?
集体交流,指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分别把两个乘数看作
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来计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这三组题有什么特点?上下两题的答案一样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一个乘数相同,另一个乘数多一个0,
那么积也应该多添一个0。
2.完成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让学生重点说说“80×50,10×55,60×90”的口算方法。
3.完成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先仔细观察表格,指名说说想法,再进行计算。
最后集体反馈,交流分析、思考的过程,同学之间相互评价、补
充。
四、反思总结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两位数乘
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会笔
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在探究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
强自主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
7×8+3=
6×6+4= 5×9+7=
2.用竖式计算。
23×3= 21×2=
32×4=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
3.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
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
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例如生
活中的购物问题里就存在着很多的数学知识。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1)出示教材第3页例3主题图。
提出问题: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2箱迷你南瓜,每箱24个)
追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一共多少个?)
(2)估算。
提问:谁能估算一下大约需要多少个?你是怎样估算的?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估算方法。
学生回答预设:
方法一:把24看成20,20×12=240(个)
方法二:把24看成25,12看成10,25×10=250(个)
方法三:把24看成20,12看成10,20×10=200(个)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明确问题:有什么办法能证明估算的结果接近正确答案?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小组交流。
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小组做补充。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并请学生说说
列式的理由。
方法一:6个2箱是12箱,每箱24个,先算2箱是48个,再
算6个48是288个。
列式:24×2=48(个) 48×6=288(个)
方法二:将12箱
拆分成2箱和10箱,每箱24个,先算2箱,2
乘24得48个,再算10箱,10乘24是240个
,相加是288个。(重
点理解方法二)
列式:2×24=48(个)
10×24=240(个)
48+240=288(个)
……
探究笔算方法。
明确:像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
师指出:在把两个所得的乘
积相加时,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
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绿色圃中小学教育
网
http:
教师板书: 2 4
× 1
2
4 8
2 4
2 8 8
(4)归纳总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
进位)的笔算方法:笔算时先用第二个乘数
个位上的数字去乘第一个乘数各位上的数字,得数的末位和乘
数的个
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字去乘第一个乘数各数位上的数
字,得数的末位和乘
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教学“试一试”。
引导:怎样检验我们算得对不对?
(调换24和12的位置相乘)
学生尝试计算1
2×24,指名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并提问:
第二步2乘12,末尾的4和什么位对齐,为什么?
强调:计算的结果是288,说明我们前面的计算是正确的,我们
可以用调换乘数的位置再乘一
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平时要养成计算后
验算的习惯。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组
织讨论,纠正错误。
提问:通过计算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注意第二步乘得的积的书写位置,计算要正确)
2.完成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汇报。
3.完成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
4.完成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各自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小组内交流。
5.完成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
第3课时
教学目标: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
新|课 |标|第
|一 | 网
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稍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
42×4= 72×7=
28×3=
56×2= 47×4= 74×3=
2.用竖式计算。
13×12= 22×33=
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3.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交流共享
1.出示教材第5页例4。
提问:每箱迷你南瓜24个,53箱一共有多少个?该怎样列式?
指导学生列出:24×53。
追问:谁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
(是求53个24是多少)
2.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用已经掌握的算法试着算
一算,在计算的过程中你
会遇到什么新的问题?你准备怎样解决?
引导学生通
过计算发现:和之前不同的是,计算时每一个乘数乘
两位数所得的积都要进位。
引导思考:我们在前面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要进位时,是怎样解
决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回忆“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法。
出示算式进行讲评: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24×53=
2 4
× 5 3
7 2
师:这里的72是哪个数乘哪个数的积?(3×24)用另一个乘数
个位上的3乘24
,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个位对齐。接下来应该怎么
算?(用十位上的5去乘24)所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哪
一位对齐?(十
位)最后怎么算?(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学生尝试笔算,完成后指名学生
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如果这
个学生计算有问题,就多请几名学生,然后让学生判断谁的计算过程是正确的,并帮助计算有错误的学生分析是哪一步出了问题。
3.归纳小结。
师:看来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都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的笔算了,你觉得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
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笔算时的注意事项:
(1)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乘第一个乘数,再用第二个乘数的
十位乘第一个乘数。
(2)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这一位对齐。
(3)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的数相加。
提醒注意: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前一位乘后,不要忘记加上
进上来的数。
4.检验算式。
师: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方法来验算24×53。(调换乘数的位
置再乘一遍)
学生用竖式计算得出53×24=1272。
完成后,让学生先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再集体订正。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每组对应完成1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集体交流,说说计算步骤。
教师巡视时注意发现典型错例,指名上台板演,并让学生判断板
演的答案是否正确。
w W w .X k b 1.c O m
学生判断后,教师引导学
生把错误的题按错误的原因分成几类,
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以及防止错误的方法。
2.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2题。
X |k |B| 1 . c|O
|m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并验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集体交流。
组织学生反思
:计算中有没有错误?前面分析的一些防止错误的
方法在这里的计算中是否得到了运用?又出现了哪些新
的问题?你
是怎样解决的?
3.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3题。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
先让学生
认真读题,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再指名
说说思考过程,并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用竖式计
算,最后集体交流。
4.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4题。
先指名读出商品的价格及问
题,然后小组讨论,让学生作出合理
的假设,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学生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汇报
。
汇报:花最少的钱选择便宜的衣服,列式:25×48=1200(元);
花最多的钱选择
贵的衣服,列式:25×64=1600(元)。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练习一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 <
br>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会
用调换乘数的位置的方法来验算
乘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
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教学难点: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题。
出事题目,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活动,说出得数。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2题。
出示题目,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计算两题,学生独立完成。
评讲:计算的正确率和验算的方法。
提醒学生:注意乘得的结果和哪一位对齐及进位。
导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练习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基本练习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3题。
让学生先阅读表格,明确题意,再独立填写表格。
评讲:怎样填出“一共的枝数”,请归纳出本题的数量关系。
提问:从数据中你能发现什么?(渗透积的变化规律)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4题。
先指名读题,让学生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让学生列式计
算,最后全班共同订正。
3.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5题。
X k B 1 . c o m
出示表格,让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
要求学生先估计哪种球的销售额最高,再算出每种球的总价,比
一比,填一填。
指名说出每道题的估算结果和实际的计算结果。
4.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6题。 <
br>让学生先估算,并把估算的结果写在算式的上方;再竖式计算,
用估算检验竖式计算的结果是否正
确;最后指名汇报,要求学生将错
题改正在习题旁,并让学生说说错误的原因。
5.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7题。
让学生先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提问:要求卡车超载了没有,需要先求什么?(货物的总重量)
让学生估一估,并说说理由。
说明:超载意味着货物的总重量大于卡车的载重。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8题。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让学生说说已知条件,找出所求的问题。
估算:租5辆这样的客车够吗?
(估算5辆车能坐多少人,即5×48,把48看成50,大约是250
人,不够)
提问:至少要租多少辆这样的客车?这里的“至少”表示什么?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9题。
出示图片,使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小组讨论:
(1)付出4000元,找回一些说明了什么?
(2)估计哪一种砖比较合适,为什么?
(3)实际用了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3.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10题。
让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谁能说说笔算两
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
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
略的多样性。
3.在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积末尾的0的个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
6×30= 30×2= 60×5=
30×20= 10×30=
23×20=
口算后随机抽取几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进行口算的。
2.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交流共享
1.出示教材第9页例5主题图。
(1)提问: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整理信息,提出问题:每个足球32元,买30个这样的足球要用
多少元?
让学生列式再汇报,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32×30。
(2)探究算法。
提问:你能估一估吗?
(把32看成30,30×30=900,大约是900)
追问: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算出32×30的积呢?(口算或笔算)
引导:下面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究算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
内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使用的不同算法。
新|课 |标|第 |一 | 网
学生交流算法。
方法一:用口算。先算32乘3的积,再在得数后面添上一个0。
列式为:32×3=96 32×30=960
方法二:用竖式计算。仿照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
法算出结果。
2.优化算法。
(1)谈话:计算32×30时,同学们有的用口算,有的用我们学
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来计算,这样都可以,老师想介绍一
种简单的列式计算方法给同学们。
教师边讲述边板书。
第一步:列竖式。因为0乘32还得0,所以这一步可以不写。
这样就先算32×3,列竖式时可以让3与32中的2对齐,把30中的
0写在后面。
3 2
× 3 0
9 6 0
第二步:计算。先算两位数乘一位数32×3得96,再在积的末
尾加上0。注意
乘数末尾有一个0,那么积的末尾也只能加上一个0。
第三步:检验。这样的计算方法对不对呢?我们不妨与前面计算
的结果对照一下,得数相同吗?
(2)(教师指着两种不同的方法)提问:你们喜欢用哪种方法列
式计算?为什么?
(3)小结:做计算不仅要仔细认真,而且要动脑筋选择简单便
捷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3.教学“试一试”。
出示算式:40×53=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汇报交流,并指名板演。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计算方法:
4 0 5 3
× 5 3
× 4 0
1 2 2 1 2 0
2 0
2 1 2 0
师:仔细观察,哪一种计算方法更加简便?
学生得出:第二种。
提问: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算比较简便?
学生交流反馈,教师小结:列竖式计算乘
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
把两位数放在上面,整十数放在下面,可以把0前面的数相乘,0不
参加
运算,有几个0落下,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计算,指名板演,并让板演的学生说一说计算的
过程。
提问:第2小题中乘数50末尾只有一个0,而积1800的末尾为
什么有两个0?
让做错题的学生说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
2.完成教材第10页“想想做做”第3题。
用课件逐题出示竖式,先让学生观察,再判断,并说说对错。
3.完成教材第10页“想想做做”第5题。
提问:题目的要求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第
一个乘数相同)你能想到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比较每组题的得数,看看与原先的想法是否一
致。
4.完成教材第10页“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并说说是怎样列式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 第 6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进一步积累对
相关数
量关系的认识,感受从已知条件出发的解题思路,能用两步连
乘正确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进一步培养灵活组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
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乘法运算的实际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并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点:能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都有购物的经验吗?这节课我们跟随小明
的脚
步,到商场去走一走,看看他在购物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模拟商场的场景图,学生根据课件给出的条件,提出问
题并解决。
课件出示:一个乒乓球2元,一袋5个,小明买了一袋,你能提
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一共要多少元?列式为:2×5=10(元)
课件出示:每袋乒乓球5个,有6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6袋一共有多少个?列式为:5×6=30(个)
2.同学们帮小明解决了很多他
在商场里遇到的问题,你瞧,商场
里迎来了大客户,这是体育课的王老师,他想为学校添置一些体育用<
br>品。
课件出示:乒乓球每袋5个,每个2元,王老师买了6袋乒乓球。
那么他需要花多少元?
二、交流共享
1.组织探究:你能帮王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先想一想,然
后在小组内讨论。
2.汇报交流。
提问:哪一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解决办法?
各小组自由汇报,教师边听边板书,指名学生表述自己所列式子
的意义。
方法一:5×6=30(个) 30×2=60(元)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使学生明白:方
法一根据“有6袋乒乓球”
和“每袋5个”,先算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再根据“乒乓球每个2
元”,算出买6袋乒乓球一共要多少元。
方法二:2×5=10(元) 10×6=60(元) <
br>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使学生明白:方法二根据“乒乓球每个2元”
和“每袋5个”,先算每袋乒乓
球多少元;再根据“有6袋乒乓球”,
算出6袋乒乓球一共要多少元。
方法三:2×6=12(元) 12×5=60(元)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使学生明白:方
法三先算假设每袋1个的情
况下,6袋乒乓球多少元,再算每袋5个一共要多少元。
(方法三学生比较难理解,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说明列式的理由,
http:w
如果学生只列式但说不出理由,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由于算法比较难
理解,建议不要用这种方法
)
3.归纳反思。
新课 标第 一 网
(1)提问:你用的是哪种方法?方法一还是方法二?结果怎么
样?
虽然方法一和方法二的解题思路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可
以互相交换方法进行检验。
(2)反思: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师归纳: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认真读题,
找到有联系的条件,想
想可以算出什么,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也可以用一
种方
法检验另一种方法算得是否正确。
三、反馈完善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1.完成教材第12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读题,找出有联系的条件,说说可以算出什么,怎样算。
2.完成教材第12页“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演示情境图:每层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放6盆花,这幢教
学楼一共放了多少盆花?
师提醒学生注意:“一共放了多少盆花”是指这幢教学楼的所有
教室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1)提问:哪些信息之间是有直接联系的?根据这些信息你能
先求什么?
(2)追问: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先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教室,也可以先算出每层教室需要放
多少盆花)
(3)学生列式解答,交流讲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练习二 第 7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
十数的口算和笔算,以
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中进
一步体会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提
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能力。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口算。
40×20 300×8 10×70
50×80
70×50 63×10 9×200 400×6
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随机抽取几题指名
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2.根据13×2=26,快速说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130×2 13×200
130×20
二、基本练习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新|课 |标|第 |一 | 网
指名上台板演,说说计算方法,展示正确的书写格式及得数。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先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
问题,再找出
有联系的两个条件,说说可以先算什么。
让学生独立列式,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5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提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计算,集体交流算法。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提问:你能找出有联系的条件吗?想想它们能算什么?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评
讲时展示不同的解题方
法,并指明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义。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学生读题,列式解答,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8题。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提问:要求“买5件大衣一共要多少元?”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怎么求?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
新课 标第 一 网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复习
第 8 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
笔算方法。
2.通过复习,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
的意识。
教学重点:熟练地掌握口算的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第一单元即将结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
知识?
引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系统地整理,复习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1题。
让学生先口算,再说说口算方法。
师小结
:(1)两位数乘整十数,计算时先算0前面的数的乘积。
然后数一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再
在这个积的末尾添上几
个0。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两位数中的每
一位,并注意进位。
2.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上台板演。
教师要通过具体的计算引导学生归纳出:
(1)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一个乘数
的每一位数
去乘第二个乘数的个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个位;再用第
一个乘数的每一
位数去乘第二个乘数的十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
乘数的十位。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哪一位上乘得的
积满几十,就向
前一位进几。
(2)引导:计算时,你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你想提醒同
学们注意什么?
3.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3题。
指名估算,并引导学生回忆估算的方
法:用四舍五入法把不是整
十、整百的数看作最接近它的整十、整百的数来算。一般是先找出两
个乘数的近似数,再把这两个近似数相乘。
将全班分成四大组,每组完成一题,再互相检验,看看和估算的
结果是否接近。
X k
B 1 . c o m
4.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8题。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明确表格填写的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5.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10题。
(1)出示第一组题,先让学生计算,再组织对比,交流上下两
题之间的联系。
(2)出示第二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对比上下两题
之间的联系。
(3)出示第三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上下两题的联
系。
6.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11题。
(1)出示第一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归纳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
3的1倍、2倍、3倍……时,
积分别是111、222、333……
(2)出示第二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归纳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7的1倍、2倍、3倍……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4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算一算、填一填,再说说表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得出:单价×数量=总价
2.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5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读懂题意。
引导学生
汇报交流:不可能是第一种,第一种是48元,48×19
大约是1000元,超过800元,可能是第
二种38元的篮球,38×19
大约是800元,且低于800元,第三种是28元,28×19大约是
600
元,不需要付800元,所以是第二种篮球。
追问:买篮球一共要用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3.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7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说说要求“电视机多
少台”需要先求什么。
4.完成教材第17页“复习”第12、13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先确定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
想想可以算出什么,再进行 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评讲。
5.完成教材第17页“复习”第15题。
让 学生先根据学过的方位知识,弄清图中几处地点的相应位置关
系。然后再根据计算的结果在平面图上指一 指或画一画。最后全班交
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有趣的乘法计算 第 9 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特殊数相乘所得得数的规律,并能初步
运用这一规律进行一些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
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 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并发现数学的秘密,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
学会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能利用所得的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
这节 课,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些有意思的规律。
二、交流共享
1.探究乘数是11的乘法计算。
(1)出示题目:24×11 53×11
谈话:一个两位数和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先
列式计算。
新|课 |标|第 |一 | 网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2 4 5 3
× 1 1 × 1 1
2 4 5 3
2 4 5 3
2 6 4 5 8 3
提问:把积 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相比,你有什么发
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
①24×11=264,所得的积的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4;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2;
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
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2+4=6。
②53×11=583,所得的积个位上的数,和原来两位数
个位上的数
一样,是3;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5;
积十位上的数,
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5+3=8。
(2)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猜测62×11的积。
提问:猜一猜62×11等于几?
追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请用竖式验证一下。
师小结: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
中间相加”。
(3)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23×11 16×11 43×11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快速地说出答案。
(4)出示题目:64×11
提问:试着算一算,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追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再问:为什么百位上的数“6”变成“7”,多了1是从哪里来的?
(5)试一试:59×11 67×11
2.小结: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时,可以把
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上
的数字写在积的百位上,个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个位上,再把两个数
字之和
写在积的十位上,十位上的数如果满10,要向百位进1。
3.提问:你能出一些像这样的算式考考大家吗?
学生出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反馈完善
1.探究两个乘数十位相同,个位相加是1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乘
法。
(1)出示题目:22×28 35×35 56×54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在小组交流说说算式里的两个两位数的特
点。
引导:像这样的
算式,老师能直接算出得数,即22×28=616、
35×35=1225、56×54=3024,
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验证老师的计算
是否正确。
新课 标第 一 网
学生列竖式计算,教师板书相应过程。
(3)你随便出这样的算式老师还能一下子说出得数。
让学生试着出题。
(4)追问:究竟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观察这些得数,
它们
有什么特点?把你们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当两个
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同,
个位上的数之和为10时,它们的乘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
的数相乘,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十位上的数同其本身加1之和的
积。
2.试一试。
(1)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用竖式计算验证。
15×15 43×47
69×61
(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
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
24×26= 44×46= 74×76=
25×25=
45×45= 75×75=
3.让学生同桌互相出题,写两道这样的算式互相考一考,说出得
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
课题:认识千米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
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
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
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
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
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
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
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出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 )
一枚1元硬币厚约3( )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
课桌长约10( )
X K b m
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 )?
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5.教师出示教材第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
什么含义吗?
说明
: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
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
叫公里。这节课我们就一
起来认识千米。
二、交流共享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
活动。(出示照片)
我们学校的跑道从( )——( )大约是100米,你怎么
记住它的?
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
米。(板书:1千米=1000
米)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
间需停顿一下。
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10个)
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让
你走1000米要多长时
间?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
少米?几圈是1千米?
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回答预测:
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
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
w W
w .X k b 1.c O m
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
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2.强化概念。
引导思考:我们刚才感受
到的1千米是个环形的,如果我们把1
千米的跑道拉直,会有多长?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哪儿是
1
千米?向北?向东?向西呢?你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地方想象,现在
脑海里想象从学校门口走
到哪儿大约是100米,要走10个100米,
该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
知道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你能说一
说从自己家到学校有1千米远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片并提问:小轿车、步行、动车、自行车每小时各行多少
千米?
学生练习并说说理由。
追问:老师家离学校约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师,会选择
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请简述理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第(1)题组织学生直接计算,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组织
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
课题:认识吨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
理初步
建立1吨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并掌握1吨=1000千克,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学会吨与千克之
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形成印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千克)它们之间的
进率是多少?
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
,
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图片,提问:老师也搜集了一
些这样的图
片,码头上这些集装箱,火车皮所运送的都是很重的或大宗的物品,
通常用什么作单
位呢?(吨)明确: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
指出:计量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不用千克作单位。今
天我们就
一块学习另一个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吨。
X k B 1 . c o
m
二、交流共享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课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
谈话:一袋大米重100千克。你平常见过这样的一袋大米吗?提
过它吗?提过的说说感受。
学生回答,交流感受。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
课件演示,一袋袋地出示,学
生跟着100千克、200千克地数,
贴满10张。提问: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书:
1000千
克)
指出: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
千克)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1)师:课前我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你的体重是多少?(指
名回答)
教师请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站起来。
谈话: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约是100
千克。
引导学生
想象:如果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么样?
100千克重不重?想象一下,如果把40个学生
全都叠在你身上,会
怎样?1000千克重不重?
提问:估算一下,小组里所有同学的体重大
约有多少千克?全班
同学的体重呢?全班同学的体重相加,有1吨吗?
学生进行估算,并汇报。
(2)实物出示装有10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来掂一掂。
提问:觉得重吗?这是10千克的水,10桶这样的水是100千克,
多少桶这样的水
是1吨?
(3)小结: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每种物体重1吨,各有多少?
总结汇报:一头牛重500千克
,有2头牛刚好是1吨;一袋水泥
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吨;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
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吨。
2.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交流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
程。
3.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提问: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课件|视频|试卷
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
课题:练习三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1.加强对千米和吨的认识,能利用它们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
换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千米和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和质量单位?(板
书:千米 吨)
2.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千米?什么情况下使用吨?
3.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周末,我和
小精明约好上动物园参观。我一起床就冲到卫生间,
在牙刷上挤上2千克的牙膏开始刷牙,并洗了脸。妈
妈给我准备了一
杯250千克的牛奶和一个400千克的面包。我吃完早餐,来到动物园。
动物
园里的动物可真多呀!有重45吨的小羊,4千克的大象,80克
的小熊猫,真可爱!我们还看见一辆满
载约4克粮食的大货车正在动
物园门口卸货呢!
引导: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么
改?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1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填完后让学生读一
读,最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2题。
(1)说一说:米和千米、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
师归纳:米和千米、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板书:1000米=1千米
1000千克=1吨
(2)填一填:让学生将结果填入括号内。
3.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3题。
(1)让学生看图,读题。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可
以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依次解决教材上的问题。
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4题。
先出示图,让学生读题,并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再让学生列
式,并说明列式的理由。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5题。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口答,并让学生说说解题依据。
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看懂题意,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从不
同的角度分析
问题。然后让学生列式解答,再组织交流。
3.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7题。
先让学生读题,重点理解“动车从上海出发经过南
京开往北京”
指的是哪些路程。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最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
说出解决问题
的过程。
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8题。
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课前了解到的黑
龙江、黄河、长江和珠江
的长度,并填写表格,再指名汇报。
5.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思考题。
X |k |B| 1 .
c|O |m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指名汇报结果。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
学会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
路,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
题的能力。
2.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
有序、有层次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有去过商场购物吗?
出示商场购物情境图,提问:如果你有100元,这些商品你想买
什么?还剩多少元?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
谈话:小明和爸爸今天也到商场购物,它们带300元去运动服饰
商店购物。他们可能买什么?
利用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运动服饰和运动鞋的场景中,让学生
认真观察画面。
提问:小明和爸爸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可能花多少元?
学生计算,并说出多种可能,教师相应板书。
明确: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因为选择不同
,有多种选法。
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
(2)出示问题:小明和爸爸带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
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新|
课 |标|第 |一 | 网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最多剩下多少元?再指名汇报。
师小结: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①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用去的钱,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
②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
一共要用多少元。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①一共用去多少元?130+85=215(元)
②剩下多少元?300-215=85(元)
(3)想一想:如果买3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汇报交流。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①最多用去多少元?24×3=72(元)
②最少找回多少元?100-72=28(元)
2.思考: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师小结:我们要在读题后要
弄清题目里已知条件
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可以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
定先算
什么。要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1题。
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1)出示问题(1),引导分析:从“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想
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追问:有了这样的数量关系,要求这个问题,还缺少什么条件?
(2)学生独立分析问题(2),先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再说
说缺少什么条件。
教师强调: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
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观察表格,并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
后,独立列式解
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启
发。
p>
提示:要求足球组的人数,可以先算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
再将总人数减去篮
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即可求得足球组的人
数。
3.完成教材第29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并在交
流中互相启发,
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数量关系。
师提示:这两题都要先算四个茶杯的总价。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绿 色 圃 中 小 学 教 育 网h
t t p :
w w w . l s p j y . c o m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
通过画
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
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
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
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究
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线段图辅助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咱们身上穿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你有自己去
买过吗
?今天,我们就去商场看看。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例2的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画线段图。
提出问题: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
追问: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引导: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今天我们还请来了一位数
学小助
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
系。
①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
钱的线段)
48元
裤子
②上衣价钱的线段该怎么表示?画多长呢?(学生讨论)
引导: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要画这样的3份。(指名板演)
48元
裤子
?元
上衣
(3)列式解答。
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吗?你是怎么列式的?先算
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①方法一:先算买一件上衣要用多少元,48×3=144(元);再算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144+48=192(元)。
②方法二:先算一套衣服一共有几个48
,1+3=4;再算买一套衣
服要用多少元,48×4=192(元)。
2.想一想:如果求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多用多少元,应该怎
样解答?
(1)提问:你能说出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讨论,说出数量关系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上衣的单价-裤子的单价=上衣比裤子多用多少元
引导思考
:在这个数量关系里,哪一个量是直接告诉我们的?(裤
子48元)要先求的是哪一部分?(上衣的价钱
)和上面一题相比,
什么不变?(已知条件)什么变了?(所求问题)问题改了,线段图
要不要
改?怎样改?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能指出所求问题是哪一部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48元
裤子
?元
上衣
(2)追问:现在你能解答这道题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交流反馈回答,教师板书。
3.比较:上面两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解答的过程呢?(学
生讨论)
指名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相同点:(1)已知条件相同,问题不同。(2)都可以根据问题
分
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3)题中的数量关系不同,解题的方法
也不同。(4)上衣的
价格不知道,都要先算买一件上衣多少元。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读线段图,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各可以先算
什么。
2.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阅读小芸和小力的话,并说说从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独立填表,完成后可以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教师巡视,适时进行引导。
3.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指名说说所求的问题是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
,让学生在练习
本上画出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让学生说说先算什
么,再算什
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集体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练习四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合适的
策略整理相关信息,感受画线
段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2.通过观察、交流、迁移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感受运用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
提高运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借助从问题想起和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两步
计算的实
际问题。本节课我们将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
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1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
算什么。
分析:①还
剩的米数等于总长度减去已修的米数;②求还剩的米
数,等于总长度减去8天修的米数。
指名列式解答,师板书:
已修的米数:45×8=360(米)
还剩的米数:520-360=160(米)
(2)出示线段图,让学生先说说这道题的已知
条件和所求问题。
然后说出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指名列式
解答。
面粉的袋数:60-22=38(袋)
一共的袋数:60+38=98(袋)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2题。
(1)让学生阅读题目的已知条件,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确定先算什么,再算
什么,并列式解答。师板书。
(3)提问:要求楼下比楼上多多少个座位,我们必须知道什么
条件?你能将上题的线段图改一
改吗?师板书。
追问: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数量关系变了吗?先算什么,再算
什么?
3.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7题。
提问:从问题想起,要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缺少什么条件?
出示两幅情境图,让学生讨论:
①你能看懂两幅图吗?小宁走到的地方一样吗?
②小宁走了多少米?
600-300=300(米)
③怎样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300÷5=60(米)
4.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8题。
出示问题(1),并提问:从问题开始,要求一共
缴纳的水费,数
量关系式是什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出示问题(2),让学生仔细读题,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4题。
解决问题(1):让学生先读题,从问题想起,说说数量关系,画
出线段图,再列式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