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巡山小妖精
517次浏览
2020年08月16日 07:0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如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入党自传书



三年级数学第六册教案







郭磊












教材分析及教学总体设想
本册教材特点分析:
本册教材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教育思想,本套教材在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小学数学课程,教
材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又吸取了大量的国外课程、教材建设的成功
经验。同时教材编写者充分地考虑到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
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也充分考虑到未来社会对公民数学素质的要求
,力求形成以下教材编写的基本特点。(一)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促进
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二)展示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
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引导学生逐
步形成多样化的、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三)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安
排教材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究和交流。(四)关注学生的
情感体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
心。
因此,教材创始了大量的现实、有趣且挑战性的情境,使学
生在具体情境中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知
识的渴求,使他们享受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喜悦。
本册教材教学总体设想:
本册教材是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教材
的编写,建立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
神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这套教材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


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
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并尝试解决日常生
活以及及现实社会中的某些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
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O一二年度春学期教学课时安排计划
进 度 安 排
周 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日 期
2.27--3.2
3.5――3.9
3.12――3.16
3.19――3.23
3.26――3.30
3.31――4.4
4.7――4.11
4.14――4.18
4.21――4.25
4.28――5.2
5.5――5.9
5.12-―5.16
5.19――5.23
5.26――5.30
6.2――6.6
6.9――6.13
6.16――6.20
6.23――6.27
6.30――7.4
7.7――7.10
课 题
1.开校报道、检查作业
2.买文具、货比三家
1.小数加减法
2.森林旅行
1.认识轴对称图形
2.平移和旋转
1.欣赏与设计
2.找规律
1.找规律
2.练习 3.机动
1.住新房
2.电影院
1.电影院 2机动、
1.练习一
2. 机动
1. 旅游中的数学
2.什么是面积
1.量一量
2.摆一摆
1.复习
2.期中考试
1. 铺地面
2. 练习二
1. 分一分
2.比大小
1.吃西瓜
2.练习三
1.整理与复习(二)
2.比一比
1. 猜一猜
2.体育中的数学
教时
3
5
5
5
5
5
5
5
5
4
2
5
5
5
5
5
执行情况




















总复习
5
总复习
5
总复习
5
复习考试
5


学生学习基本情况分析、择优促差措施

学 生 学 习 基 本 情 况 分 析
三年级有学生12人。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已养成了良好的 学
习习惯,课堂上能认真听讲,开动脑筋,配合老师,积极回答问题,
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能按 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有一部分学生没
有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认真听讲,书写习惯不好,不爱学习 ,不能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部分学生思维不够灵活,没能掌握好
的学习方法,学习吃 力,有待于家长和老师配合指导,养成好的学习
习惯。老师应针对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耐心教育,让他 们熟悉课堂
常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择 优 促 差 措 施

1.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下工夫,努力学习新课标,用新课标、新教
材、新教法指导新课堂。
2.认真备课,钻研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3.对困难生不另眼看待,要了解他们,关心、爱护他们,积极和家
长配合,使他们上进。
4.课堂上对后进生多提问、多鼓励,作业面批,对作业中出现的问
题耐心、及时指导纠正。
5.生活上多关心,树立后进生的学习生活信心。




第一 单元、课时课题卖文具 第 1 课时
内 容
卖文具





重难

方法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 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1.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情感

教育

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课 前
课件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笑笑要到文具店去买文具,可是 文具店里的标价牌上的标价是笑笑第一次看到的,
她不会读了,想请同学们帮帮忙。
二、玩中学(出示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活先前的生活经验,感受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1.出示文具标价牌,学生仔细观察,并将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
铅笔0.50元 尺子1.06元 笔记本3.50元
书包45元 水彩笔16.85元 钢笔8.00元 文具盒12元
2.同桌互相说一说小数那一类中每一种文具的单价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3.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同桌互相检查核对。
(二)观察对比,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小数与以前学过的数,并进行比较,说说这组数有什么特
点。
2.说明像3.50,1.06,16.8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认识小数点。
3.简单介绍小数的来历。了解小数的读法,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4.用小数的形式写一写 文具的单价,再读一读。(可以写书上的,也可以写生
活中自己熟悉的单价。)
5. 小讨论 :小数点重要吗?(小明把笔记本的单价3.50元写成0.35元,会
造成什么后果?让学生议一议, 交流后汇报。)


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小 数,如有的学生说不出来,可留作业,让学生去生
活中找一找,下次课前再交流。
三、试一试。
独立完成“试一试”中的习题,同桌互相反馈。
四、学中做
写一写,读一读。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注意指导“一张2 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
共是多少钱”这一小题的写法、读法。
五、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六、做中得
数学游戏。完成“练一练”第3题。
七、总结。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学生通过“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了小数的 意
义,掌握了小数的特 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学生掌握的很好,在
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 的联系,提高学生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会从多种角度去
思 考问题,分析问题,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灵活解决问
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一 单元、课时课题货比三家第2 课时
内 容
货比三家





重难

方法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

流的过程。2.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情感
2.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

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课 前
挂图。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1.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新学期开始了,丽丽要为自己买一个新的铅笔盒,请同学们帮助她选一选,哪 家文具
店的最便宜。
二、玩中学。(出示挂图)
(一)设立情境,复习旧知作铺垫。
出示主题图,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读一读各种文具标价牌上的文具价格。
(二)借助问题探究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的方法,发展数感。
1.思考“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这个问题应如何解决。(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2.自主 探究比较4.9元与5.1元大小的方法。(学生借助以往的知识,独立思考比较
方法。)
可能出现的比较方法:
a.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
b.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
c.以小数点为中心,4.9元小数点前是4,5.1元小数点前是5……
3.组内交流比较方法后推选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三)提出新问题,延长知识点。
1.根据主题情境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根据学生提的问题,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大家试着解决。
(四)试一试。


完成“试一试”的两道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再与同伴检查完成情况,每人选一题
说说 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反馈评价时说说如何比较0.05元与0.50元、6.00元与6.0元的方法,说说有什么发现。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三、做中得。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在 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进一步明晰比较三个数大小的
策略与相应的步骤,并 能对策略与结果的合理性作出判断。
五、总结。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学生结合“货比三家 ”的具体情境,理解了小数
的大小,掌握了怎样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并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学生掌握的很好。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的意识,发展
数感。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并 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 单元 课时课题买书 第 3 课时
内 容
买书






1.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

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1.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
情感
的密切联系
教育

重难


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课 前
课件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旧知迁移导入。(出示课件)
二、解决问题。
笑笑在书店买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花了125元,还剩下13元,笑笑带了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全班一起订正。
三、玩中学。
(一)切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出示“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 3.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
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这个问题,学生 认真审题,列出算式。
(二)独立探索,互相交流,分享算法。
(三)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数加法的算法。
(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五)看一看书中的小朋友是怎样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一种你没有
想到?你还 有不同的算法吗?
(六)小组讨论:教材中的三种算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数做竖式加法时为什么“ 小
数点一定要对齐”?
(七)全班交流,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
(八)试一试。
(九)完成第1题。
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小数减法的问题,明晰小数减法的算理。完成后全班 进行交流,
强调算理及算法。
(十)完成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十一)完成第3题。
鼓励学生对两个简单小数尽量用心算进行加减,要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心算能力。
(十二)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鼓励学生进行心算,直接写出答案,然后小组内互相检查,进行纠错。


2.森林医生。完成“练一练”第3题。
独立地发现错误,并指出错误的原因。
(十三)做中得。
完成“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⑴、⑵小题,再汇报交流。
第⑶小题要关注哪些学生用了估算解决问题。
(十四)总结。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了小数加减法(没
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
生很好的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的 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提高
了计算的准确率。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 单元、课时课题寄 书第 4 课时
内 容
寄书





重难

方法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

2.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情感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育

探索小数加减法(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课 前
挂图。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1.体验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出示挂图)
笑笑要到邮局去寄书,请同学们算算她的邮费是多少?
二、玩中学。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学生独立观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二)结合情境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
(三)学生估算大约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邮费?在多少元和多少元之间?
(四)同伴一起讨论刚才自己思考的结果,解释估算的过程。
以往学生的估计没有太多的限制 ,这次让学生说出估计的结果在多少元至多少元
之间,也可以说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一定不会少于多少 元,有个别学生可能会有困
难,要注重方法的指导。
(五)全班交流估算的结果。
1.探究小数加减法(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2.学生自主选择算法,独立计算1.6元+12.4元。
3.比一比计算与估算的结果。
4.议一议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5.完成“试一试”第1题,再说一说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6.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学中做。
(一)完成“练一练”第1题。
鼓励学生先用心算写出结果,再用竖式进行验算。


(二)森林医生。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关注有多少学生自觉选择估算来解决问题。
将问题改为“小明带40元买这两本书,还剩多少钱?”让学生进行计算。
四、做中得。
(一)完成“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解题思路。
(二)完成“练一练”第5题。
学生提问时,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新颖的数学问题。这些 问题包含了更多的信息,
也许提出的问题暂时解决不了,但解决问题的愿望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 动力。
(三)总结。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学生学习了用小数加减计算以解决问题,并能正< br>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学生体验只需估
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 特征,在今后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
体情境进行估算。



















第 一 单元、课时课题森林旅游 第 5 课时
内 容
森林旅游





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

1.

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情感
教育
2.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重难

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 前
课 件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要到一座美丽的森林去旅游,请同学们做好准备,让我们一起出发。
二、玩中学。(出示课件)
(一)森林食品店。
1.同桌之间进行游戏,一人扮顾 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人扮服务员,
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2.明确游戏规则。
3.根据游戏规则,同桌之间开始游戏。
学生可以先解决“我要买松果和蘑菇,需要多少元? ”和“30元能买哪些商品?”这
两个问题加以解决。教师在游戏中起到裁判员的作用。
(二)纪念品商店。
同桌互换角色继续进行游戏。游戏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独立思考,敢
于质疑。
(三) 学中做。
1.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2.学生走进生活 寻找小数,可以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
数”的独特的发现。
(四)做中得。
1.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的开支情况,并记录下来。
2. 记录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把自己的感受与同伴说一说,可以用数学日记记下
自己的感受及节省开支的建议 。
3.数学活动,从5元、2元、1元、1元、5角、2角、2角、2角、1角的人民
币里拿 出7.6元,有几种拿法?
(五)总结。
反思:在本节课要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问 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在今后的教学中要 培养学生积极
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 单元、课时课题练习课第6 课时
内 容
练习





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

1.

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情感
教育
2.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重难

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 前
小黑板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探究小数加减法(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一)学生自主选择算法,独立计算3.8元+12.9元。
(二)比一比计算与估算的结果。
(三)议一议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四)完成小数加减法(小黑板出示)
3.6+12.9 2.6+18.9 22.6–8.5
3.2+32.4 10.6+8.2 42.6–3.7
二、学中做。
(一)完成“练一练”第1题。
鼓励学生先用心算写出结果,再用竖式进行验算。
(二)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关注有多少学生自觉选择估算来解决问题。
将问题改为“小明带40元买这两本书,还剩多少钱?”让学生进行计算。
三、做中得。
(一)完成“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解题思路。
(二)完成“练一练”第5题。


学生提问时,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新颖的 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包含了更多的
信息,也许
提出的问题暂时解决不了,但解决问题的愿望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
总结。
二、玩中学。
(一)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二)学生走进生活 寻找小数,可以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
小数”的独特的发现。





























第 二单元、课时课题对称、平移、旋转 第 1 课时
内 容
轴对称图形


1.会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能够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1.能够体会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变换在设计中的作用。

情感


教育

重难

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课 前
图片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出示一些对称图形,引导学生观察:
你们看这些图形好看吗?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你能举出一些特点和上图一样的物体图形吗?
从哪儿可以分为左边和右边?请同学到前边来指一指。
你怎么知道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 还有别的办法吗?
用手中蝴蝶图形动手试一试,互相讨论。(对折,图形左右两边完全合在一起,也就
是完全重合。)
你能不能很快剪出一个图形,使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可以讨论,看一看其他 同学
是怎么剪的。(把纸对折起来,再剪。)
二、学习新课
(一)对称图形的概念。
以剪出的图形为例,贴在黑板上。
问:你们剪出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画在图上)。
问:现在谁能准确说出什么是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二)加深理解概念。
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你刚才剪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为什么?
画出自己剪的图形的对称轴。注意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两端可以无限的延长。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电脑出示第13页“看一看、说一说”题: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对称 图形?
为什么?指出对称轴。
生:蝴蝶、脸谱、天安门等是对称图形。花布图不是对称图形 ,无论怎样折,两侧
都不能完全重合,因此它就没有对称轴。
2.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图形, 折一折,看一看哪些是对称图形?请画出它们的对


称轴。
投影出示,折一折,说明是否是对称图形,并数一数一共有几条对称轴?
生边回答老师边填在投影片上,试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二)拓展练习:
同学们, 我们每天都要与数字、汉字和字母打交道,你们知道吗?在这些字母中有
许多也是对称的,不信你找找看 。
1.你的学号是多少?这个数字是对称的吗?
2.你的名字中的哪个汉字是对称的?
3.你名字的拼音中,哪个字母是对称的?
4.你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对称?
四、全课总结





























第二单元、课时课题对称图形练习课 第 2 课时
内 容
轴对称图形练习课


1.加深对对称图形的认识,学会独立判断对称图形。


2.了解对称图形的特点,能根据特点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部分。

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情感


教育

重难


课 前
方格纸、手工纸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出示方格纸、手工纸)
什么是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对称图形?
二、巩固练习
(一)指导完成书第14页“试一试”第1至4题。
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图中除了帆船与树叶不是对称图形。其余都是对称图形。
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第3题:
学生先独立尝试画一画,说一说怎样画对称图形。
根据经验,画对称图形要沿着对称轴画。
第4题:
学生独立创作,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
全班进行展览。
(二)认识对称图形的性质。
1.结合第1至4题实例思考:对称图形在沿着对称轴折叠时, 为什么两侧的图
形能够完全重合?投影对称图形,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
2.测量并归纳性质。
打开书第14页第3题,看另一半的部分对称图形,用尺子量一量图中 的A,B,
C,D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分别是多少厘米?
认真观察,结果填在书上,你发现什么?
三、拓展练习
(一)提问:根据观察结果,你们能总结出对称图形在什么性质吗?
板书: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验证性质:量一量第1题中五角星对称轴两侧对应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
等。
同 桌指着图形说出谁和谁是相对的点,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多少。反过来,
如果图形两侧相对应的两点 到图形中线距离都相等,那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图形,中


线就是对称轴
(二)你能否应用对称图特点,剪出美丽的窗花或五角星等。
四、全课总结
(一)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二)什么样的图形叫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对称图形具有什么性质?
(三)为什么有很多建筑和生活用品都是对称图形?
五、布置作业
(一)在你周围的物体上找出三个对称图形。
(一)让学生把一张纸对折,用笔画出图形一半,然后剪出来,打开看一看是什么
图形。


































第二单元、课时课题 镜子中的数学第 3 课时
内 容
镜子中的数学

1.使学生了解镜子的反射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2.培养并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能力。

1.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进而培养学生钻研数学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

情感
习惯

教育

重难

能够根据镜子的反射画出对称图形
、收集
课 前
一面小镜子、美术字“王”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一些照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出示小镜子)
事先准备一个小镜子夹在一本书里,然后说: “老师的书里夹了几张伟人的照片,
谁想来看一看?但是看完的同学不能够说出来。”
问:你看到了什么?在镜子中看到的是谁?你想到什么?
揭示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学习新课
(一)引导谈话:
镜子能做什么?镜子里的图象和实际中的图象有什 么关系?镜子中也有很多的数
学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呢
老师演示:把镜子放在“王”字的上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放在一半的蝴蝶图形上面,你又看到了什么?
问:和原来的图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二)从镜子中看到的图象是一个什么图形?哪一条线是它的对称轴呢?
(三)是不是所有在镜子中形成的图象都是一个对称图形?观察图3,你发现了什
么?
在镜子中看到的数字和实际中的数字是相反的,但是形成的图形也是对称图形。
(四)运用这个原理,你能想到什么?用镜子观察物体时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镜子有什么作用?它能帮我们做什么?你能用镜子做哪些事情?
在学生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从镜子中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正确地进行判断:镜子中的 图象和实际的图象
是相反的,并是对称的。
四、全课总结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小小的一面镜子中蕴藏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班里展览。



第二单元、课时课题平移和旋转 第 4 课时


平移和旋转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
能正 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

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

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情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
重难
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课 前
“看一看”的课件、方格纸。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课件)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
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
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 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 br>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
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 活中的平移现
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二)移一移。第20页“试一试”第1题。
1.图上有一所小房子,现在我们要把它向上平移5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吗?
好,让我们一起 来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向
哪个方向移动的?移动了多远?向上平移5格 。
你是怎么知道的?图形的每一条边都向上平移了5格。
2,现在小房子要向右平移7格,小房子又该怎么平移呢?自己说说看。
说得真棒,瞧!(课 件出示移动)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


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小房子向( )平移了( )格。
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确定平移的距离。
3.小房子又平移了两次(课件出示定格画面),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说
说是怎么想的?
4.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 我们
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小朋友们的思维真开阔, 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
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 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区别平移、旋转。
完成第19页“说一说”第⑴⑵题。你能区分平移和旋转了吗?
完成第20页第⑶题。老师想送给你们一条小船。请你把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
船涂上颜色。
2.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下面就用我们的学具来拉一拉,转一转,
去感受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学生活动,然后指名上台展示。
(二)拓展练习:
四、全课总结
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
五、布置作业
预习第20页第1.2.3题。














第二单元、 课时课题欣赏与设计 第 5 课时
内 容
欣赏与设计

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

现象。


1.通过设计图案,使学生感受到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几何图形的

情感
美。

教育
2.引导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学会欣赏他人。

重难

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 前
课件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件显示)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23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说一说:完成第23页第⑴⑵题。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边观察边给这个图形涂上颜色。再进行全班交流。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3.这些图形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24页“画一画”第⑴⑵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个图案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
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布置作业
按照书上的设计说明,制作“雪花”。第二天张贴。







第二单元、课时课题欣赏与设计 第 6 课时
内 容
教材第25页至第26页内容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

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1.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

情感
的审美情趣。

教育

重难

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
课 前
方法 1.尝试法。2.参观法。
准 备
手工纸三张及剪刀等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课件出示)
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创造:
让学生做第25页第1.2题。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25页“实践活动”题。
1.提出三个步骤:
⑴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⑵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⑶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第26页第⑴题。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 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
一朵美丽的“雪花”。
2.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26页第⑵题。
(二)拓展练习:
指导第26页第⑵题 “描一描”。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铅笔描画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第三 单元、课时课题找规律——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 第 1 课时
内 容
找规律
能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因数是整十熟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



化规律。

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情感


教育

重难

理解掌握两位数成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课 前
课件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一)提问:原来我们学过的乘法都有什么内容?
(二)(课件出示)出示课本第27页算一 算第一组,由学生独立计算。提问:这道
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
板书课题:找规律——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
二、讲授新课: 课件出示例题
(一)提问为什么50×10=500呢?你是怎么想的?能不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 来
说明呢?
生答:50×10表示50个10相加或表示10个50相加,就是500。
教师可以介绍50×10=50×2×5
=100×5
=500
(二)出示第2. 3组算式,学生口答,思考30X20,12X40,120X40的计算过程,
然后在全班交流。
(三).探索规律:
1.观察三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全班汇报。 < br>2.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
在所得积后面添上 被省略的0。
(四)练习:30×40 140×30
由学生独立完成,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
1.先计算14×3=42
2.在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20=4200
(五)试一试,课本第27页1.2
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说一说计算步骤。
三、巩固练习:
(一)书上第28页1.2


第2题有多种答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二)书上第28页3.4
由学生独立完成,可以列表,也可以写算式。
(三)第28页5
脱式计算,练习、巩固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并注意算式中括号的作用。













第 三 单元、课时课题 找规律练习课 第 2课时
内 容
找规律练习课




重难

方法

1.掌握乘数是十位数的乘法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
教育



课 前
小黑板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掌握乘数是十位数的乘法计算的规律。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和同桌比一比,看看谁第一个到达终点。




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
二、基础练习(脱式计算)
11×12+36 30×23+86 70×90-150
800-22×21 (37+13)×26 12×31-12
三、综合运算
(一)看谁写得多。
( )×( )=400 ( )×( )=1200
( )×( )=400 ( )×( )=1200
( )×( )=400 ( )×( )=1200
(二)南 瓜每筐22元,萝卜每筐18元,买了10筐南瓜和20筐萝卜。(1)两种
蔬菜各付多少钱?(2)一 共应付多少钱?
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算法。
第1小题中强调“各”字,就是“分别”的意思。
南瓜:22×10=220(元) 萝卜:18×20=360(元)
27×10=
15×40= 40×30= 18×20=
70×90=
15×20=
22×40=
32×20=

13×30=
80×90=


第2小题解法多样化,让学生尝试列四则混合运算,
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2×10+18×20=580(元))
(三)根据下面的价格来计算。
品名 单价
篮球 60元 足球 35元
排球 40元 羽毛球拍 18元
书包 30元
1.买20个足球,要付多少钱?
2.王老师要买35个书包,带上1000元够吗?
3.黎明带上200元,可以买哪些东西?
4.王师傅一天工作8小时,每小时能加共26个零件。
工作5天能加工多少各零件?(26×8×5)
四、课堂小结
























第三 单元、课时课题 找规律练习课 第3课时
内 容
找规律练习

1.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





法,经历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学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

教育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课 前
小黑板 课件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重难

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引入(课件出示)
看图编题:
今天,我们轮到笑笑整理图书了,这 个书架有12层,每层能防14本书,这里有
150本书,请问,这150本书能放得下吗?
二、展开
(一)让同学们根据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
(二)根据所编问题独立列式。(14×12=?)
(三)探讨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过计算,有什么办法能找出这个计算结果的一个范围?
生1:把算式中的12看成10,14×10=140,所以结果应该大于140。
生2:再把算式中的14看成15,15×10=150,所以结果应该大约为150。
(引导学生关注估算过程及其特点,让学生质疑,发表意见)
B、师:根据以上估算的结果,能判断“这个书架能放下150本书”吗?
(引导学生讨论,体会解决这个问题靠估算不行,须计算。)
2.①独立思考14×12=?计算方法,小组交流算法。
②集体汇报。
③思考三种算法之间的异同,引导选用最佳计算方法。
三、习题巩固
试一试:11×43 24×12 44×21


练一练:第1.2 题,同学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在交流时试着让学生说出算理。
第3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 ,再进行计算。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学校位他们购置桌椅,一张桌子2 4元,一张椅子11元。
买桌椅各花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小结




































第 三 单元、课时课题练习课 第 4 课时
内 容
练习课





重难

方法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经历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熟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情感

教育

熟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课 前
课件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一、游戏引入(课件出示)
看那两只小蜜蜂相乘的积最接近花朵上的数?画“√”




16
19
28
25
33
399

(16×25)
二、基础练习
(一) 直接说出的数。
6×40= 17×4= 18×50= 45×40=
60×40= 17×40= 60×60= 76×20=
(二)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23×21 12×22 12×32 35×22
(学生独立计算,指明说说自己的算理。)
(三)用竖式计算。
3 2 4 3 4 2 2 3 5 6
×2 3 ×1 2 ×2 2 ×2 1 ×2 5
三、解决实际问题。
(一)学校礼堂有20排,每排有28个座位,这个礼堂可以坐多少人?(28×20)
(二)李老师平均每分能走65米路,1小时能走多远的路?
(三)商场里每个足球卖23元,学校买了12个这样的足球大约需要多少钱?
四、综合运用


(一)三⑵班有21个女生,她们各买了一条裤子和一件衣服,裤子每件20元,衣服< br>每件31元。
1.买上衣共花了多少元?(21×31)
2.卖裤子共花了多少元?(21×20)
3.一共花了多少元? (21×31+21×20)
(二)“佳华商场”有男职工19人,女职工的人数是男职工的13倍。 请问:女职工多
少人?全商场多少职工?
四、课堂小结

































第三 单元、课时课题 练习课 第5课时
内 容
两位数乘法的练习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情感


教育

重难


课 前
课件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二 年级学过的那首儿歌吗?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你还能接着 说下去吗?
生: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
师:如果我们继续说下去,数会越来越大,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母“N”来表示数量,说成
N只青 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评析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兴趣高涨,初步感受到规律的存在。)
二、自主探索
(一)第一组算式:5×1, 5×10,50×10
(学生动手计算。)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一看会有什么发现,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汇报交流
(三)第二组算式:3×2,3×20,30×20
1.课件出示
师:你能直接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一看会 有什么发
现,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2.汇报交流
(四)第三组算式:12×4,12×40,120×40
1.课件出示
师:你能直接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一看会有什么发
现,然后与小组的同 学互相说一说。
2.汇报交流
(五)探索规律
师:现在我们把三组 算式都计算完成,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三组算式,找一找在计算
时有什么好的方法,然后和你的同伴交流 一下。
(学生活动:观察算式,交流规律,然后汇报。)
生:我们组找到的是:两 个乘数同时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如5×1和50×10,5
和1同时扩大10倍,积由5变 成500扩大100倍。
师:你同意他们的发现吗?有了这么好的发现,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就可以 运用规律进
行计算了。你们真了不起,为我们的发现鼓掌庆贺一下吧。
三、巩固反馈
(一)基础性练习


1.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试一试第2题。
(采用抢答的形式进行。教师出示算式,学生抢答说出得数,以此巩固利用规律解决问
题的熟练 程度。)
(二)提高性练习:练一练第2题
(巩固所找的规律,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我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第 三 单元、课时课题住新房第6 课时
内 容
26--27

1.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并感悟与体验算法多样

化的过程。


2.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经历探索过程,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
情感


教育

重难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 前
课件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唤知激情
(一)口答:
20×20= 10×30= 50×30= 600×20= 12×40= 130×20=
160×40= 200×50=
(二)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课件出示)
2 3 5 8 1 6 5
× 3 × 4 × 6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计算结果,并说明计算过程和注意事项。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题。课件出示插图:
(一)探索估算。(同学们认真审视问题情境图)
(二)观察算式的特征。
(三)引导学生探索估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
(一)课本第26页的“试一试”。用竖式进行计算,最后强调计算的格式。
(二)课本第27页“练一练”




第三 单元、课时课题住新房练习课 第7 课时
内 容
笔算乘法的练习课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情感


教育

重难
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课 前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一、基本练习:
(一)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口算练习:
60×20 80×20 60×40 300×70 30×80
12×40 330×2 240×2 60×3 33×30
(三)笔算:
练习十五第2题:
39×11 31×31 23×33
22×24 12×41 21×32
请6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他学生每题都做。讲评。
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该注意什么?
(四)正误辩析: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4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⑴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⑵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⑶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⑷集体讲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三、学习总结: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第 三 单元、课时课题电影院 第8 课时
内 容
电影院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地思考。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掌握计


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数学交流能力,学会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

建立学习信心。

情感
教育


重难
掌握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 前
课件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出示)
师:最近电影院 放映了一部儿童影片,学校组织同学们到电影院观看。这是他们到
电影院的情景(出示情境图),你能从 图中的信息知道什么?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看图并思考,同桌交流后汇报。二、解决问题,掌握算法。
(一)估算解决问题。
师:电影院的座位够吗?这个问题请大家用估算来解决,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基本做到心中有数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情况:
① 把21看成20,26看成25,20×25=500,够。
② 把21看成20,20×26=520,够。
③ 把26看成30,21×30=630,够。
④ 把21和26都看成20,20×20=400,不够。
(二)自主探索算法。
师:这个电 影院一共有几个座位?请大家列出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并想一想你要用
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做题情况。
学生汇报算法,
(三)引导优化算法
师:现在请同学们做两件事:
1.把你的想法和黑板上的算法 比一比,哪些相同,哪些不同,你认为哪种算法你
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2.这些算法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 小组交流,教师走到学生中参与讨论。在学生充分交流、汇报
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应进行归纳与指导,让 学生体会:
3.几种不同的横式算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把未知的乘法计算转化为已知
的乘法或加法;
第一种算法与竖式算法,算理相同,只是用不同形式描述算法而已;
在竖式计算中,要处理好进位问题。
4.尝试练习,理解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书中 “试一试”,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对进位的掌握情况。
二、巩固提高 掌握算法


(一)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1.2.3.4题。做好后,可组织小组互评。 < br>(二)第5题。鼓励学生选择自己适合的算法进行计算,再组织交流,总结经验,
提高计算的正确 率。
三、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得怎样?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的吗?




































第 三 单元、课时课题 练习课 第9 课时
内 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信心。

情感


教育

重难
掌握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 前
小黑板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一)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口算练习:
(三)笔算:
39×11 31×31 23×33 22×24 12×41 21×32
请6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他学生每题都做。讲评。
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该注意什么?
(四)正误辩析: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4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
正。
二、解决问题:
(一)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4.集体讲评。
(二)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
三、综合练习:
完成相应的练习。
四、学习总结


第三单元 课时课题练习课第10课时
内 容
练习课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


教育

重难
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课 前
课件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一、试一试 课件出示
24×28 5×36 35×43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教师重点指出:5×36除了用口算方法
以外,还可以交换乘数的位置后用竖式计算。)
二、抢算(教师读算式,学生抢答。)
6×30 16×70 30×12 7×90
60×7 25×60 35×20 50×12
三、师:我们国家的部分地区正面临着严重的缺水问题,最近北京市用
水管理部门明确指出规范市民的用水制度,目的就是为了节约用水。那么,
大家想一想,要节约 每一滴水,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做?
生1:洗完手立即把水龙头关掉。
生2:看到有浪费水的现象及时劝阻,并讲明原因。



四、算一算 课件出示
38×12 32×16 61×34 38×25
56×24 37×18 42×28 18×23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一)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小组长组织在组内核对,并作好记
录。
(二)小组长汇报组员的完成情况。
(三)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生,针对共性问题,组织集体讲评。










第三 单元、课时课题练习课 第11 课时
内 容
练习


1.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竖式计算。


2.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探究数字模式规律的体验。

情感


教育

重难
巩固有进位的乘法竖式计算的算法

课 前
小黑板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二、口算练习
三、竖式计算
处理课本29页第2题
(一)把第一、三小题归一组,第二、四小题归一组, 让学生同位间选择不同的题
目去完成,比赛谁算的正确,写得工整。
(二)同位间相互检查、评比
(三)班内反馈
四、综合练习
(一)竖式计算
(二)解决问题
处理课本29页第3.4题
处理课本第3题
学生独立观察图和文字信息找出数学信息并在班内反馈。
五、小结
六、作业


第三 单元、课时课题练习课 第12 课时
内 容
练习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情感


教育

重难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 前
课件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
(一)计算
(二)想想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二、解决问题
(一)处理课本32页第4题课件出示
一个坏了的水龙头每分要白白流掉68克水,1时要浪费掉多少克水?
学生独立读题,并列式解决问题。
班内反馈,重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要先把1时转化成60分然后再计算。
(二)处理课本32页第6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题目。
重点引导学生 发现乘法中一个乘数都是2的倍数,另一个数都是25,他们的积也都
是50的倍数,一个乘数扩大了几 倍另一个乘数不变,它的积也同时扩大了相同的倍数。
在除法中,被除数扩大几倍,除数不变,它的商也 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
(三)让学生思考
16×25 和600÷4有什么新的算法,重点引导学生用发先的规律去求得数。
让学生感受数字模式的规律。
三、班内反馈总结


第三 单元、课时课题练习一第 1 课时
内 容
练习一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2.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情感


教育

重难
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课 前
课件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一、游戏引入 课件出示
比一比,看看哪一组的小猪跑得快。
27×16 32×44 54×26 27×13 31×12 43×26
二、习题
第1题:熟练进行口算。 课件出示
第2题:
“选数填空”是一道开放题。结合这一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如:请大家想想:能否把题中各数的0先暂时划掉,来进行选数填空呢?(此为
“特殊化”策略 。)
第3题:
21×60=1260(千米) 答:每时飞行1260千米。
此题中强调“时”和“分”的单位换算。
第4题:
28×60=2080(元) 答:应付2080元。
第5题:
18×42=756(人) 答:共有756人。
第6题:
此为一道数学趣味题,解题有两种方法:
① 估算,只有28×19的计算结果在500与600之间,所以只有它能打开万宝箱。
② 看哪个算式的积的个位数是2。
五、 小结
六、 作业


第三 单元、课时课题练习一 第 2 课时
内 容
练习一


1.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2.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情感

教育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重难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 前
课件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一、基础练习
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 课件出示
12 ×3 24×2 13×5 41×5 11×2
230×3 120×4 620×2 30×20 20×40
10×80 60×20 200×30 80×100 500×20
二、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第7题:
引导学生不必计算,利用估算进行判断。
⑴54×24=4526 把54看成60,24看成30
⑵37 × 84=318 把37看成40,84看成80
⑶12×35=442 想:10×35=350 2×35=70 350+70=420
⑷35×70=2450 想:35×70=35×7×10=245×10=2450
第8题:(两种算法)
a先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一共有几箱,再算一共有几瓶?
b先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分别有几瓶,再算一共有几瓶?
两种算法殊途同归,不一定要求学生一定要列综合算式。
第9题:
⑴儿童:15×36=540(元)
⑵成人:46-36=10(人) 10×30=300(元)
⑶540+300=840(元)
三、小结
四、作业


第三 单元、课时课题 练习一 第 3 课时
内 容
练习一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情感


教育

重难
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估算能力

课 前
课件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课件出示
36×12 48×23 56×32
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
二、问题解决 课件出示
第11题:
15÷3×35
先求一瓶饮料的价钱,再求35瓶饮料的价钱。
第12题:
练习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13~15题: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习题拓展
售票处:大船坐6人、30元;小船坐4人,24元。现在
有120名老师和学生去秋游。
1.租大船需要付多少钱?
2.组小船需要付多少钱?
3.如果又来了两个老师参加划船,怎么租船比较化算?
四、小结
五、作业


第 三 单元、课时课题旅游中的数学第 1 课时
内 容
旅游中的数学


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情感。

情感


教育

重难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课 前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多媒体课件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模拟旅游,合作探究
出发
师:现在我们就乘火车向北京出发吧!(板书:出发)
(一)出示课件“乘车 ”)师:同学们坐在火车上高兴极了,叽叽喳喳地聊个不停,
观察画面,他们在聊些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火车每小时行驶103千米,已经行驶了8小时。
生:我知道火车是第二天上午10:00到达北京。
生:从车票上我知道了火车是2004年5月18日12:00出发。
(二)师:同学们真会观察,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火车12:00出发,第二天上午10:00到达,一共经过了几小时?
生:火车已经行驶了多少千米?
生:从我们张家界到北京一共有多远?
……
(三)展示主要问题,合作探究问题。
师:大家提出的问题都是有关时间、路程的计算,这也 是我们在旅途中很关心的
问题。问题提出来了,怎么办呢?谁能解决这些问题。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⑷讨
论汇报。
生:从张家界到北京共需要22小时。因为从12:00到第二天12:00一 共经过了
24小时,而火车是第二天10:00到达的,就是22小时。
生:我的想法跟他不 一样。从12:00到晚上12:00经过了12小时,晚上12:0


0到第二天上午1 0:00经过了10小时,合起来经过了22小时。
师:想法都不错!
生:我知道从张家界到北京一共需要22小时,已经行驶了8小时,那么还需要1
4小时。 < br>生:因为火车每小时行驶103千米,一共行驶22小时,那么张家界到北京的距离
可以列式计算 :103×22大约等于2200千米。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了鲜明的条件,根 据这些条件,启发学生
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启动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租房
师:不知不觉火车行驶来到了北京,这是什么地方呀?(北京科技宾馆)
⑴(出示课件3)师: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生:我发现了4人间每天100元,3人间每天90元。
师:真棒!这么重要的信息也被你发现了。
生:我知道男生有15人,女生有13人,怎样租房呢?
⑵分组讨论:怎样租房合算? 师:对呀,怎样租房呢?下面男生讨论男生15人可以怎样租房?女生讨论:女生
13人可以怎样租 房?
⑶汇报评议: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租房方案与大家交流
(生汇报,师同时课件出示如下:)
4人间数 3人间数可住人数钱数(元)
方案一 4 16 400
方案二 3 1 15 390
方案三 2 3 17 470
方案四 1 4 16 460
方案五 5 15 450
师: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出了这么多的租房方案,真了不起!
这么多种方案, 你愿意选择哪种方案?说说理由。
生:我喜欢第二种方案,因为这种方案花的钱最少,而且所有的房间 刚好住满了,


没有浪费。
生:我喜欢第五种方案,因为我觉得三人间住得要舒服些。
生:我喜欢第一种方案,因为这种方案花得钱不是很多,而且还有一个空床,可
以放行李。
……
师:这么多种方案哪种方案最合算呢?
生:还是第二种方案,它最省钱!
⑷汇报女生租房方案
师:下面女生说说你们一共设计了几种不同的方案,哪种方案最省钱?
生:我们一共设计了4种方案,其中4人间租1间,3人间租3间,一共可住13
人,总共花了 370元。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将提出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进行探究、交
流,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活动延伸:设计旅游计划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共同解决了旅 游中许多的问题,
你们真棒!其实旅游中还有其它的问题,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旅游计划,下节课在全< br>班交流。














第 三 单元、课时课题 旅游中的数学第 2 课时
内 容
旅游中的数学


1.通过“旅游中的数学”的活动,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通过设计“旅游计划”,提高收集数据与处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


教育

重难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 前
收集有关旅游景点、路线、时间、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费用等数据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解决“租车”问题,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
(一)同学们准备去旅游遇到了一个怎样的问题?
(二)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三)设计怎样的租车方案既省钱又能使车的座位尽可能坐满呢?引导学生运用列表
解决问题的 策略思想。
(四)小组讨论租车方案,并填写在书上。引导学生根据车辆的情况与旅游的人数,
在表格中一一列出所有的租车方案,然后通过计算每种租车方案的价格,选择合理最
省钱的租车方案。
(五)汇报,选择最佳方案。
二、解决“用餐”问题,懂得合理选择的重要性,巩固小数加减法。
(一)仔细观察,从快餐店的菜谱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你想吃点什么?一共需要多少元?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填入表格中。
(三)把你的选择和同桌说一说。
(四)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注意荤素搭配,主食搭配,渗 透合理搭配的意识,培养
学生养成节俭的习惯。
三、设计“旅游计划”,培养学生收集数据与处理数据的能力。
(一)你打算到哪旅游?旅游中要注意些什么?
(二)课前你收集了哪些有关旅游景点、路线 、时间、费用等数据,和同学们一同分


享。
(三)以小组为单位一同制订一份“旅游计划”。
(四)全班交流,评选。
四、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共同解决了旅游中许多的问题。
你有什么感想?有什么收获?
































第 四 单元、课时课题什么是面积 第 1 课时
内 容
什么是面积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


教育

重难

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课 前
图形 实物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借具体实例,来学习面积。
二、引导探索
(一)看图,比较一下每组图形的大小。








(二)介绍面积定义:物体的表面积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面积。
(三)你还能举例说明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
(四)比较下面图形的大小。





(五)小组讨论进行实际操作,如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
(六)汇报操作方法。
三、拓展应用。
(一)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

























































































(三)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四、教师小结
(二)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




















第 四 单元、课时课题认识面积单位第 2 课时
内 容
认识面积单位

1.结合具体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



2.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情感教育 结合具体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重难
结合具体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课 前
图形 实物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引导探索
(一)每组发给一个信封。
(二)今天我们要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 积有多大。请同学们动手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感觉一下它有多大?
(三)小组长取出信封里的纸片,这些纸片是干什么的?
(四)动手测量前,先小组讨论:要 选择什么样的图形作为测量单位(每组只能选两
种),说明理由,再用它来测量。
(五)互相说一说测量的结果,由小组长把这些结果记录下来。
(六)现在我们做格统计。在 统计前可以猜猜什么图形可能被多数小组选为测量单位,最
后再看统计结果。(由各组组长报告被本组选 择作为测量单位的图形,教师再黑板上做统
计,完成统计表。)
(七)小组议一议,这张统计 表传达给我们哪些由意义的信息?或者根据它能提出哪下数
学问题?然后向全班汇报、交流。
(八)(小结)看来选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主要由两点原因:
1.正方形能密铺;
2.操作简单方便。
(九)现在请用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的小组,再报告一下测量记过。大家 一起来看看,对
这些测量结果,能提出什么问题?
(十)测量同一个图形,要量出一致的数值 结果,惟有统一测量单位。(拿起一个边长是1


厘米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 厘米,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厘米²。它是今天我
们认识的第一个世界通用的面积单位。
(十 一)每人都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并说出身边一个面积大约是1厘米²的东
西,在小组内交流。
(十二)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再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²。
(十三)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²。
(十四)度量稍 微大图形的面积,一般以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做面积单位。用面积是1
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桌面的 面积大约是多少分米²。
(十五)小组讨论实际操作:1米²有多大?
三、拓展应用。
(一)用适当的面积单位(cm²,dm²或m²)填空。
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
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
3.练习本的面积约212。
4.单人床的面积约2。
5.游泳池的面积约1250。
(二)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每格1cm²)





⑴⑵⑶



















第 四 单元、课时课题 摆一摆 第 3 课时


内 容
摆一摆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情感


教育

重难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 前
小黑板,若干1厘米²的小正方形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它们的 面积在计算时也有一定的公
式。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二、引导探索
(一)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并说一说选择哪个面积单位估计合适。








(二)小组合作,用1cm²的小正方形摆一摆,数一 数这三个长方形分别要用几个小正
方形才能摆满。
(三)各组组长将操作结果记录下表。
长cm 宽cm 面积cm²
图①
图②
图③
(四)小组讨论: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五)总结长方形面积公式: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
(六)小组合作:用1cm²的正方形摆一摆,再算一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七)小组讨论正方形周长公式。
三、拓展应用
(一)小红的床长20分米,宽1 4分米,要铺上与床同样长的席子,这块席子的面积
是多少平方分米?
(二)计算下面草地、花坛的占地面积。(单位:m)










(三)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它们的面积。
(四)用12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纸板摆长方形,你能摆出几种?
估计教师地面的面积,测量它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




四、教师小结













第 四 单元、课时课题 铺地面 第 4 课时
内 容
铺地面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千米²等面积单位。

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


教育

重难

认识公顷、千米²等面积单位。
课 前
课 件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小明家 卫生间有一块长1分米、宽1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需要多少块面积是25
厘米²的方砖才能修补好?
二、引导探索
(一)小组实验、讨论解决方案。
(二)汇报实验方案。
(三)解决下题:(课件出示)
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1分米、宽1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需要 多少块面积是25
厘米²的方砖才能修补好?
(五)小组合作,独立解决。
(六)汇报解题思路及结果。
(七)想一想:1米² = ( )分米²
(八)观察图:
(九)想一想:1公顷有多大?介绍公顷。
三、探索应用
(一)2米² =( )分米²
3分米² =( )厘米²
500厘米² =( )分米²
(二)妈妈买来一块花布,长3米,宽6分米,它的面积有多大?
(三)








1.绿化面积是多少?
2.每块水泥砖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铺路共需多少块水泥砖?
(四)右图是铺了正方形地砖的客厅地面。
1.这个客厅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2.如果每块地砖的边长为5分米,这个客厅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七、教师小结:























第四单元、课时课题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练习 第5课时
内 容






1.士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进一步感受体会1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情感
教育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
2
进一步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千米,学生体会公顷和1平方米的大小。

课 前
中国地图、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一.练习:
1.教师出示、学生回答。
⑴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⑵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 )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
让同学们比划1平方米、1平方分米各有多大?
二、实践应用
1.填写面积单位
①地球陆地面积是1.49亿 ( )
②我们的操场约是2( )
2.估测我们的校园约是( )公顷。
3.填一填
5公顷=( )平方米 7000m
2
=( )公顷
2平方千米=( )公顷 3000公顷=( )平方千米
4.学生测量长200米,宽100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合多少公顷?
5.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说出我国领土面积多大?
三、思维训练
1.一块正方形土地周长3600米,面积合多少公顷?
2.三峡工程需移民,有几座县城要 全部迁建,其中一座县城的新址是长方形长4000
米,宽2000米。这座县城占地面积约是多少公顷 ?合多少平方千米?
3.学生做练习二第8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分组小结本节课堂学到什么知识。全班交流,教师评价。


第四单元、课时课题《整理和应用》第 1 课时
内 容






1.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
教育
培养学生复习的兴趣。


课 前
尺子,长方形方格纸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重难

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一、整理复习:
1.同学们,在这一单元你学会了面积的哪些知识?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并用你喜欢的 方式进行总结。
2.知识 贵在应用,你会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二、实践应用:
1.教学挂图出示P55的实践活动。
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吗?动动脑,动动手,看谁是
数学小能手?
⑴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
⑵小组内交流。
⑶全班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
1.用两个边长6c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
是多少?
2.一个卫生间用长方形地砖铺地,每行铺15块,铺了10行。这个卫生间一共铺
了多少块地 砖?
如果每块地砖长3分米,宽2 分米,这个卫生间的面积有多大?
三、思维训练
2.P55画一画的1题:
⑴让学生先在课本上动手画一画。
⑵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⑶讨论:是不是任意三角形都能铺满长方形?
还有哪些图形能铺满长方形?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 动手拼一拼。
四、作业:
画一画2:你能设计一种图案使它铺满这个长方形吗?



第四单元、课时课题《铺地面》练习课第 2 课时
内 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
教育
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重难

学生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 前
边长是1dm正方形,格子纸、尺子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投影: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a、测量物体表面的大小,要用面积单位。 ( )
b、常用的面积单位有m
2

dm
2

cm
2
m( )
c、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
2.选择,将序号填在括号
a、一块手帕的面积约是4( ) [①dm
2
②cm
2
③m
2

b 、一座5层楼高13( ) [①m、② dm、③cm]
c、度量正方形的边长要用( ) [①面积单位②长度单位③分米]
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说一说1m
2.
1 dm
2.
1cm
2
大约有多大?
三、解决:“铺地面”问题
师:同学们前面小明没有解决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
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师:板书:
①5×5=25(dm
2
) ②5×5=25(dm
2

25dm
2
=2500cm
2
1dm
2
=100cm
2

2500÷25=100(块) 100÷25=4(块)
4×25=100(块)
答:略。
四、巩固新知
P
51
练一练:1.2.
五、思维训练: P
51
第3题。 练习二。


第四单元、课时课题练习课第 3 课时
内 容


使学生结合铺地面的具体生活情况,体会面积单位间换算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情感


教育

重难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 前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我们刚学过哪些面积单位?1m
2
1dm
2
1cm
2
各是多大?(生比划)
3.出示:课本50页 铺地面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说出题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提出
有关数学问题。
二、讨论解决问题。
(一)探究1dm
2
=( ) cm
2

1.估一估。1dm大约有多少1cm
2

2.让学生拿出面积是1dm
2
卡片和方格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
3.讨论。 1dm
2
= ( )cm
2

4 .集体交流。各组汇报测量结果。(一横行摆10个,摆10行所以,10×10=100
(个))
根据汇报情况板书:1dm
2
=100 cm
2

师出示:2dm
2
=( )cm
2
25dm
2
=( )cm
2

(二)探究1m
2
=( )dm
2

可用同样方法让学生探究1m
2
与1dm
2
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出示:1.做一做。
2米
2
=( )分米
2
3分米
2
=( )厘米
2
500厘米
2
=( )分米
2
400分米
2
=( )米
2
2.学校办公室地面是用边长是50cm的方 砖铺成,共用144块地板砖,请你算出
办公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课堂小结:让生谈收获。
五、课外实践
测量自己家住的房子的占地面积。


第四单元、课时课题 练习课 第 4 课时
内 容






1.进一步感受体会1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情感
教育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
2
进一步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千米,学生体会公顷和1平方米的大小。

课 前
中国地图、卷尺、标杆、测绳记录工具等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一、填空
1.计算土地的面积常用的单位有( )和( )。计算大的土地面积常用( )作
单位。
2.1平方千米=( )公顷 1公顷=( )平方米
1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3.填上适当的单位。
(1)我国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 )。
(2)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是35759( )。
(3)一所学校占地面积18000( )
二、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1平方千米=( )平方米
2.200000平方米=( )公顷
3.500公顷=( )平方米
4.5平方千米=( )公顷
5.30000000平方米=( )公顷=( )平方米
三、判断
1.丈量土地时,一般用米作单位。( )
2.1平方千米大于1公顷.( )
3.1平方米比1米大.( )
4.公顷是表示土地的面积( )
四、选择题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 )
A、1平方米 B、1公顷 C、1平方千米
2.一家剧院占地面积是8( )
A、平方米 B、公顷 C、平方千米
3.学校操场长150米,宽40米,面积是( )


A 6公顷 B、6平方千米 C 6000平方米4.35厘米用米作单位是( )
A、3.5米 B、0.35米 C、0.035米
五、应用题
1.有一块长方形麦地,长200米,宽50米,这块麦地的面积有多少公顷?
2.某乡 沿江种植一个长15千米,宽8米的林带,如果每公顷植树2000棵,这个
林带共植树多少棵?
3.一个占地6公顷的长方形植物园,宽是200米,它的长是多少米?
4.一个粮 食专业户在一块长400米,宽300米的地里收小麦72000千克,平均每
公顷的产量是多少千克?













第四单元、课时课题练习 第 5 课时
内 容




重难

方法
一、填空
1.物体的( )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 ),叫做它的面积。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 )和( )
3.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
4.5分米=( )厘米 1米=( )厘米
5.测量或计算面积时要用( )单位。
6.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
二、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1.数学课本长15( )
2.课桌桌面面积有28( )
3.教室地面有45( )
4.黑板面有5( )
5.一条黄瓜长2( )
三、选择题
1.物体表面或围成平面图形的( ),叫它的表面积。
A 多少 B 长宽 C 大小
2.火柴盒的面积大约是( )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
教育
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面积问题的兴趣。


课 前
小黑板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A 1平方厘米 B 1平方分米 C 1平方米
3.1平方米和1米的大小( )
A 1平方米大 B 1米大 C 不能比较
四、动手摆一摆
1.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
⑴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⑵面积是25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用9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围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各
是多少?
五、量一量下面图形,然后填空。

六、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周长1 6厘米,它的面积和周长一样大。对吗?
为什么?












第 五单元、课时课题
分一分(一)
第 1 课时
内 容
课本53--54


1.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培养学生学习分数的兴趣

情感


教育

重难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课 前
课件,小黑板,挂图、彩纸。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 br>本学期初始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小数,还知道什么是整数、自然数。今天我们要
学习一种新的数,叫 做分数。
二、引导探索(课件出示)
(一)分一分
1.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个苹果?
2.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个苹果?
3.讨论: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呢?
(二)涂一涂


1分别涂出

它们的12。









(三)折一折
1.用依仗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2,与同伴进行交流。
2.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小组讨论:
⑴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14。
⑵把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 )4。
⑶把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 )( )。
⑷把这张纸的44涂上颜色,即是涂了这张纸的多少?


3.介绍分数:像12,14,24,……都是分数。
(四)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






三、拓展应用。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第五单元、课时课题
分一分(二)
第2 课时
内 容
课本56--57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
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




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协作意识

情感


教育

重难
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课 前
课件,小黑板,挂图、彩笔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并且知道什么是分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进一
步了解分数的意义。
二、引导探索
1.把下图涂上不同的(红色、黄色和蓝色)。



2.小组讨论:说一说每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3.将上面的小正方形剪开,说一说每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4.小组合作完成:(课件出示)
⑴一共有几只蝴蝶?
( )
⑵白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
7

( )
⑶花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
( )

⑷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分数与同伴说一说。
三、拓展应用。
1.用分数表示每幅图中每种图案的个数占全部的几分之几。

红花:
黄花:



长方形:
圆:
三角形:

2.按分数圈一圈。










413
4

4

5




































第五单元、课时课题比大小 第3 课时
内 容
课本58 --59


1.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情感

教育
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难
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课 前
课件,小黑板,挂图、彩笔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比 大 小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整 数、小数的大小比较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你们知道分数的大小
如何比较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一下 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
二、引导探索
1.有两个一样的正方形,都平均分成了4份。请同学 们涂一涂,使涂色后的图形能
分别表示这两个分数。


1
4

2.通过涂色,同学们认为哪个分数大?呢为什么?
11
3.同学们,你们自己能画画图,用图说明
4

2
哪个大吗?有信心自己解决这个问
题吗?
11
4.教师在黑板上图示
4
>
2
,:问大家同意老师的判断吗?
5.小组讨论。
6.小组汇报。
三、拓展应用。
1.按分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










1
2.在下面图形中涂出它的
4



3.












怎样才能平均分呢?















第 五单元、课时课题
比大小
练习 第4 课时
内 容




重难

方法


1.能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1.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

能正确比较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课 前
课件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根据分数,在各个图中表示出来。




23 15 24

2. 看图比较大小



58 78 14 12




( ) ( ) ( ) ( )

3.在 里填上 “>”、“<”或“=”。
58 68 15 17 211 411

49 79 120 121 910 9100

35 55 1 34 78 1
说出比较的方法。

二、 综合练习


3.判断
⑴23和23米同样大小。……………………………………( )
⑵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
⑶小胖和小巧买了同样 的饮料,小胖喝掉了45,小巧喝掉了46,小胖喝掉的比
小巧多。………………………………………… …( )
4.选择
⑴老师布置了10道题,小红完成了310,小芳完成了12,完成快的是( )。
A. 小红 B. 小芳 C.一样快 D.无法比较

⑵比57大的分数是( )。
A.17B.56 C.58 D.59

⑶17.18.37三个分数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
A.17>18>37 B. 18>17>37 C. 37>18>17 D. 37>17>18

5.应用
⑴一盒月饼有8块,姐姐一次吃了1块,妹妹一次吃了14盒,谁吃的多?为什么?
⑵一本书 有100页,小胖第一天看了这本书的14,第二天看了这本书的15,第
三天看了这本书的25,请问 他哪天看的最多?
















第五单元、课时课题
吃西瓜
⑴ 第5 课时
内 容
课本60--61

1.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

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

问题。

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情感

教育

重难
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课 前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整数、小数的 大小比较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你们知道分数的大小如
何比较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一下如何比较分 数的大小。
二、引导探索
1.认真观察“吃西瓜”的情境图,说一说它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弄清它已知什么,
求什么。









2.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学生尝试列算式。
23
3.探索“
8

8
=”怎么算。
⑴学生独立画图表示分数。
⑵拼图看应该得出什么结果。
⑶回到问题情境,小组讨论:解释这个结果是否合理。
4.学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小组交流结果。
5
5.学生独立解决第三个问题,全班交流如何把“1”变成可以与
8
相减的分数。
三、拓展应用。
1.








2.





3.



14521
4.
9

9

7

7
1 -
5

52333
+ - 1 -
88447


























第五单元、课时课题吃西瓜⑵ 第6 课时
内 容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

法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情感
教育

重难
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课 前
课件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一、新课导入
1.读卡片,并说一说分数表示的意义

2.比较分数大小
○○
3.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这个知识就在“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
天取经”的故事里, 你想知道吗?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 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找水喝,没想
到猪八戒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 忍不住,就把西瓜平均切成八块,
师徒四人每人两块。他很快吃掉自己的两块西瓜,可是他还馋得直流口 水,就又吃了
三块西瓜,他只顾自己吃,差点把师傅都忘了。
2.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法运算
⑴猪八戒第一次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第二次又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两次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同学们,你能帮他算一算吗?
学生列出算式。
师: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的?畅所欲言说一说。
全班交流
⑵动手操作活动。
①同桌合作,将一张画有图形的纸平均分成若干份。
②每人按自己的喜好,涂出其中的几份。(一人不能都涂完,要互相谦让。)
③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涂色的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④你们两人一共涂了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怎样算的?


同桌合作完成,师巡视并提醒如何进行计算。
⑤全班交流,同桌汇报。 (汇报时,可能出现两个分数相加刚好等于1,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理解“分子、
分母相同的分数等 于1”。)
⑥观察交流,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明 确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3.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减法运算
⑴师:猪八戒第一次和第二次哪次吃的西瓜多,多了几分之几,你知道吗?怎么算
呢?
同桌讨论,围绕“用什么方法算,怎样算”进行交流。
⑵比一比。
①拿出涂色的纸,同桌互相比一比。
②把算式写在纸的背面,并说一说是怎样减的。
③你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小结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运算方法。在汇报时,有可 能出现分子分
母都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减,教师要及时指导教学。
⑶师:猪八戒吃了这个西瓜的后,还剩下几分之几?留给师傅和师兄够吗?
4.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出示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1题。
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看懂线段图,使学 生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中,
独立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
2.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2题。
3.一块饼爸爸吃了,妈妈吃了。
①他们一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②还剩下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
四、小结








第五单元、课时课题练习三 第7 课时
内 容
练习三

1.使学生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知道

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培养学生的实践及观察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


教育

重难
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课 前
准 备
课件、橡皮泥、一盒铅笔。
一、游戏引入
师:一加一等于几?
生:等于2.
师:错了(教师演示一块橡皮泥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橡皮泥)
师:自然数“1”不仅可以表 示1个,看可以表示很多个。其实我们是把许多物体
(如一块橡皮泥、 一盒铅笔)----看作了一个整体。
二、分数的产生
课件出示分物情景图
师:两个小朋友分一个苹果、一块饼干、一块月饼、每人分到的能用整数表示吗?
课件演示分数的发展史,老师介绍分数的发展史.
三、分数的意义
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用什么表示?
师板书:12
分母、分子、分数线.
师:刚才我们回顾了有关分数的知识,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手中的学具来自己创造一个
分数?
生1:我是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了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就是34。
师:由这张正方形纸另一部分还可以得到什么分数?(让其他同学继续说分数)
师: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师板书: 单位“1”
师: 单位“1”不只是代表一个物体,还可以代表许多物体,在生活中还可以把什么


看作单位 “1”?
生举例………
师:刚才我们创造了这么多的分数,也认识了什么是单位“1”,那么到底什么叫分
数呢?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这就是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四、分数单位的概念
师:自然数有单位,分数也有单位。如,23的分子表示一份时,这个分数是多少?
34的分子表示一份时,这个分数又是多少?
师:引出分数单位概念: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
数单位,
五、括展练习
1.13就是23的分数单位,23里面有几个13?
14就是34的分数单位,34里面有几个14?
56的分数单位是几分之几,56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猜铅笔
⑴出示9只铅笔
请同学拿出了全部的13,应该拿几只铅笔?(学生上台演示)
请同学拿出了剩下的13,应该拿几只铅笔?(学生上台演示)
师:同样是拿走13,为什么两次拿走的数量不同?
(因为两次的单位“1”不同,第一次是拿走9本的13,第二次是拿走6本的13)
⑵猜一猜
如果拿出一本,拿出了全部的15,猜一猜盒子原有几只铅笔?
如果拿出两本,拿出了全部的15,猜一猜盒子原有几只铅笔?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第 五单元、课时课题练习三 第8 课时






重难


方法
课本64-65



1.学会通过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运用简单的的分数加、

减法解决问题。
情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课 前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分数,认读
2.27是什么意思?
3.举例说一个分数。
二、新授:
1.同学们, 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当你长大成人的时候,身体各部分的比 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吗? 出示
挂图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3.出示问题1:成年人的躯干和下肢共占身长的几分之几?
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吗?(小组内交流)
汇报:
38+48=78
全班交流算法:
⑴38表示8份中的3份,48表示8份中的4份,3加4是7份,8份中的7
份就是78。
⑵38是3个18,48是4个18,3个18加4个18就是7个18,即78。
说说你喜欢哪种算法。
4.出示问题2:成年人下身比上身长几分之几?
这个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吗?(自己完成)
汇报自己的算法
三、巩固练习



第 五 单元、课时课题整理与复习 第 1 课时
内 容
分数应用题复习课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应用题的基础结构


2.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深刻领会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情感


教育

重难

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课 前
课件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口答题课件出示)
65-48=
25+38=
35
+ =
1010
24×5=
36÷5=
93
- =
1212
320÷8=
98-89=
33
+ =
88
18+45=
78÷6=
二、思路训练 课件出示
小李做零件560个。
要求学生根据以下的条件和问题,组成不同的分数应用题,看谁做得又 对又快,并
能说出解题思路。
4
1.小王做了小李的 ,小王做了多少个?
7
2
2.小李做了小金的 ,小金做了多少个?
7
3
3.小万比小李少做 ,小万做了多少个?
7
6
4.小他比小张多做 ,小张做了多少个?
7
3
5.小李比小赵少做 ,小赵做了多少个?
8
4
6.小钱比小李少做 ,_______?
7
三、应用练习


4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6
要求学生根据这个条件画出线段图,分析线段图,并提问:
1.如果再给出一个条 件“30人”,把这个条件用在什么地方此题就用乘法计算?
在图上如何标出?
2.如果“30人”为男生,此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四、综合练习
解答下列各题。
4
1.食堂九月份用煤72吨,是八月份的 ,九月份比八月分节约用煤多少吨?
8
24
2.一块地有3公顷,第一天耕它的 ,第二天耕 公项,两天一共耕地多少公项?
37
4
3.甲乙两地相距120千米,一辆汽车从 甲地开往乙地,第一小时行了全程的 ,
6
1
第二小时行了全程的 ,这时汽车离甲地有多少千米?
6
五、开放训练
给下题补上条件和问题,编成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的应用题。
____________,男 生数比女生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五 单元、课时课题整理与复习 第2 课时
内 容
整理复习


1.能熟练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情感


教育

重难

能运用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 前
课件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1.讨论: 课件出示
妈妈买来一个西瓜,平均切成了8块,你和爸爸、妈妈准备如何来分享?
你能从中找到那些分数?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解答好吗?
2.连线课件出示
14
+ 2
99
41
1 + 1
55
463
+ 1
777
179
+ 2
8811
2
455
+
11119
3.判断下面各题的对错,找出错误原因,并改过来.课件出示
43753
⑴ + = ⑵6 - -
771477
753
=5 - -
777
23
=5 -
77


1
=5
7
4.计算:课件出示
7271997
- - 1 - -
111
33113333
+ + + +
8866141444
观察第二行,你发现了什么?
若两个相同的分数相减结果又如何?

5.口答:课件出示
73
⑴一根铁丝长 米,比另一根铁丝长 米,了;另一根铁丝长多少米?
1010
15
⑵3天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第二天修了全长的 ,第三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
1212
6.总结
7.作业

















第五 单元、课时课题整理与复习 第 3 课时
内 容
整理与复习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


2.能用分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


教育

重难
能用分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 前
课件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1.口算:课件出示
2×3+98=
33
+ =
77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课件出示




( )( )
黑球的个数占 黑球的个数占
( )( )
( )( )
白球的个数占 白球的个数占
( )( )
8400-8000=
35
+ =
1010
10000-7000=
93
- =
1212
73-35+15=
33
+ =
88

( ) ( ) ( )

3. 判断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对不对?课件出示



11
1
( ) ( ) ( )
44
5
4.看分数在图中用阴影来表示。课件出示


57

815
5171
5.是( )个,是( )个
881515
13
( )个是
44
11
6.1-中,1可以看成( )个。
44
7.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姐姐吃了2块,姐姐吃了( )。
8. 把一根绳子对折后剪断,把其中的一段再对折后剪断,得到的每一段
的长度是这根绳子总长度的( )。
111
9.4个加上2个是( )个,就是( )。
777
11
10.7个减去3个是( )个,就是( )。
99


第六 单元、课时课题
比一比
第 1 课时

内 容
比一比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求平均数的必

要性。


2.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目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


教育

重难

使学生读懂统计图表,掌握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理解平均数意义
课 前
课件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情 境导入:春天到了,学校要举办体育节。我们班要参加体育节的踢毽子、课间操
和跳绳比赛。
1.这是我们班男生组踢毽子比赛的情况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
问:你从统计图中看出了什么?
【如学生说:每人踢的个数和人数
板书:总人数追问:每人各踢了几个?男生组总共有几人?
板书:男生 5 6 4 7 3 5
2.咱们再看女生组的成绩(课件出示统计图)
问:你又看到了什么? 板书:女生 3 5 7 9 4
3.问:如果选一组代表全班参加学校的比赛,比一比
哪组的实力更强一些?为什么选派男生 去?只看总个数公平吗?既不能比总个数也不能
比总人数,那比什么?板书:平均每人踢的个数 (找两三个人重复)强调:这就是平
均数板书:--平均数
二、探讨:
你们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商量商量用什么好办法可以求出平均每人踢毽子的
个数? 方法一:如果学生是通过移动求得,表扬学生【直观的演示无声的揭示出平均数的
算理,同时为重新 平均分配多出来小方块的总和的第三种方法的理解打下理论基础,真
正体现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
你还有其他的方法求平均每人踢几个?
方法二:先求和再均分。
(要先求一共踢多少个?再看有几个人踢,用总共踢的
个数除以踢毽子的人数。
一组:(5+6+4+7+3)÷5=5(个)
二组:(3+5+7+9)÷4=6(个)
学生会用两组的总个数÷两组的总人数 问:求出来的是什么?
师小结:平均数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值,只表示把一组数平均分后每人同样多的数。
三、实际应用练习:
1.我们知道了可以用三种方法求出平均数。想一想生活中那些数据表示 就是平均数?怎
么得到的(人均收入)?学生说关系式
2.三位体育老师对咱们三年级的课间操进行了评比。


看成绩统计表(一个班一个班的出示) 课件出示
王老师 郭老师 黄老师 平均分
三⑴班 96 93 90
三⑵班 91 97 94
三⑶班 92 93 97
三⑷班 97 94 88
问: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有什么窍门吗?(多种方法讨论择优)
求三⑴三⑵班的平均数用找中间数的方法
求三⑶班平均数用加零头的和÷3的方法
求三⑷班平均数用总和÷3的方法
3.我们三年级四个班的同学都参加了跳绳比赛单摇的预赛,请看统计表
三年级四个班同学单摇预赛统计表
参加人数(人) 总个数(个)
三⑴班 26 104
三⑵班 25 117
三⑶班 25 111
三⑷班 24 168
平均每班踢多少个?平均每人踢多少个?(只列式不计算)
【虽然此题看似是总个数÷总人数 的基本计算练习,但在计算中注重培养学生仔细审题,
认真区分出问题因“每班”与“每人”的不同,而 会出现不同的列式。】
四、课堂小结:
(求平均数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用先求和再均分的方法,还可以直接找
中间数)
做题的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自己认为最巧妙的方法解题。




















第六 单元、课时课题比一比 (练习) 第 2 课时
内 容
比一比




重难

方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图
二、引导探索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
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 前
课件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1.认真读这份统计图,有了想法,再进行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到学 生
小组中了解学生的各种想法。)
2.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学生尝试列算式。
3. 刚才听了一些同学的想法,有一个问题我还
拿不定主意,能不能根据小组投中的总数多少
来颁奖 呢?请大家发表意见。
(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两组比赛人数不同,根据投中的总数颁奖不合理 ,要
根据小组人均投中多少来颁奖。)
4.讨论达成一致。那么平均数怎么算呢?大家都试一试。
5.全班交流算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三、拓展应用。 课件出示图
1.“新苗杯”儿童歌手大奖赛成绩统计表。

陈老师 王老师 李老师 平均分
1号 89 85 96
2号 91 96 86
3号 92 95 92

⑴请你把这张评分统计表填写完整。
⑵请你排出三位选手的名次。
2.某足球队想引进一个前锋。最近5个赛季进球率
运动员甲:23,17,18,24,23。
运动员乙: , , 26,22,24。
运动员丙:30,12, , 26,20。
“”表示这个赛季没参加比赛。这个足球队该引进哪个运动员?


教学反 思:
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我们要解决的
主要问 题,在上课时间,我通过让学生实际观察图表,从中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想办
法去解决了问


第六 单元、课时课题猜一猜 第 3 课时
内 容
猜一猜

1.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情感


教育

重难
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课 前
幻灯、表格、转盘、纸杯。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图
今天,有个有趣的问题请大家帮助解决。问题就是“猜一猜”。
二、引导探索
1.认真看图,有了想法,再进行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到学生小组中了解学生的各
种想法。)





2.请一名同学上前面亲自做试验,验证讨论结果。
3.做“抛纸杯”实验。
⑴分组做“抛纸杯”试验,每人重复做5次。创新与反思
⑵将试验结果记录下表。







⑶与同伴说一说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并写下来。




三、拓展应用。
任意摸一个球,有
种结果,摸到球的可能性大,摸到球的可能性小。
再放入3个红球,任意摸一个球 ,有种结果,摸到球的
可能性大,摸到球的可能性小。能摸到黑球吗?

讨 论
一次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1

2

3













第六 单元、课时课题猜一猜 第 4课时
内 容
猜一猜


1.
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

情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重难

不遗漏的列出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
课 前
3个转盘、若干个纸杯、纸箱、乒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乓球。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引入: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他要和我们一起玩游戏。
(录音)同学们好,我是淘气!我来玩个游戏,看谁猜的又对又快!
师:(出示转盘)如果转动指针,指针可能停在什么颜色的地方?

师动手转动指针,进行验证。
那么谁的可能性大一些,谁的可能性小一些呢?
颜色 都可能指到,只是指向哪种颜色的可能性的大小不同。今天我们就通过猜一
猜的活动,来研究可能性大小 的问题。
二、 游戏的延续
1.(录音)淘气:我还带来了一个转盘,这次还要请大家 来猜猜指针会指向哪种颜
色?指向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些?
师:(出示转盘)谁愿意来猜?
生:可能转向紫色。
生:也可能转向黄色。
生:指向两种颜色的可能性一样。
师:为什么说指向两种颜色的可能性一样?
生:因为两种颜色的面积一样大。
师:小朋友说的很好,两种颜色的面积一样时,转 动指针,指向两种颜色的可能
性是差不多的。请学生到黑板前动手拨一拨,进行验证。
2.师 :昨天小朋友在家也制作了一个转盘,拿出来让大家猜一猜,然后动手转一转,
看看你猜对了吗?生出示 自制的转盘,在小组内活动。
教师下到各组参与活动,对同学的错误判断及时纠正。
3 .(录音)淘气:刚才你们活动的好热闹!我也很想参与。我准备了一个与众不同
的转盘,你们帮我想想 指针指向各种颜色的可能性的大小情况,好吗?
师出示转盘。让学生说一说看法,以及理由。


生:转向橙色的可能性最大,转向黄色的可能性最小。因为面积大的指向的可能性最大,面积小的指向的可能性最小。
师:在玩转盘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道理?
生答。(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
三、游戏三(摸球)
1.师:刚才的游戏 同学们都玩的不错,我们再来玩一个“摸球”游戏。(出示纸箱,
并放入2个黄球和1个白球)
师:任意摸出一个球,有几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摸到哪种球的可能
性小。
生答。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吗?
师请一生到讲台前摸球验证。
2.师:(在箱内再放入3个红球)现在任意摸出一个球,有几种结果? 摸到哪种球
的可能性大,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小。
生答。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判断的。
师:有可能摸到黑球吗?
生答。
3.(在箱内放入2个白球和2个黄球)师:一次摸出2个球,可能出现几种结果?
生在小组内讨论。
四、汇报结论。
五、小结:
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延伸作业
抛出一枚图钉,可能出现什么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




















第六 单元、课时课题体育中的数学 第 5课时


内 容
体育中的数学


1.结合体育中的实例,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

情感

教育
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

重难
理解方阵的意义和形成。

课 前
课件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
同学们,大家喜欢上体育课 吗?数学呢?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体育中的数学》
知识。(出示课题)
1.结合我校本学 期举行的广播操和队形队列比赛活动,我邀请12位学生进行排队
的游戏,问:12人平均排成两行,怎 样排?三行呢?……。
2.课件出示图
根据学生所排的队形队列提出数学问题⑴:仔细观察 :每行人数、行数和总人
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⑵有什么方法能既快又有规律地把12人的队形排好?引导 学生发
现队形队列的特点和方法:行增加列减少;每行人数×行数=总人数;从少的行数排起
或 从多的行数排起都是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的,让学生学会有序思考问题、有规律解
决问题。
3.从12人的队形引伸到48人,问:48人要排成长方形的队形可以有几种排法?
⑴小组活动:要求: A:小组成员先进行讨论:48人排成长方形队形,可以有几
种排法?用什么样的顺序或规律排会更好?
B:用小珠子代替人数摆出长方形队形。
C:小组合作,又快又好地填好表格。
第1第2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种 种 种 种 种 种 种 种 种 种
每行人



⑵小组汇报,让学生评价哪个小组完成得既快又有规律。






4.在学生解决了48人可以排成怎样的长方形队形的基础上,接着提出数学问题 :
如果为了美观要求每班参赛队形都站成方队,至少要去掉多少人?或至少要增加多少
人?
⑴说明: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应该先让学生明确方队的概念,再请学生根据概念
举例说明方队 队形,为解决问题创造条件。(板书:方队:正方形队形)
⑵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方队可能出现的情 况,从而让学生亲自体会解决问题的乐


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发展学 生的思维品质。并引导学生养成合
理估算的好习惯!
(板书:每行人数×行数=总人数) < br>二、小结:体育中的队形队列知识我们经常会碰到,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知识和我们的
数学有很大的 关系,我们要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知识。
三、作业



























第 七 单元、课时课题总复习 第 1 课时


内 容
数与计算


1.在整理与复习中回顾整个第一学段的相关知识。


2.复习有关万以内数的数的读写法,比较大小等,培养学生的数感。



情感

教育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估一估。

重难
巩固万以内数的读写法,会比较数的大小;结合生活实际,会估一估。

课 前
课 件
方法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准 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我的成长足迹。
1.师:同学们,三年的学习生活不知不觉已经过 去了,我相信你们肯定有很多话要
对同伴和老师说一说吧,谁愿意说一说三年来你在数学上有了哪些收获 ?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3.作品欣赏。
将上学期在数学活动周中获奖的优秀学生作品进行展示。
学生的优秀作业本进行展示。
4.学生自评、互评。
自我评价:说一说自己三年来在课堂上、作业方面、数学 兴趣等等方面的优点
与不足,以及说一说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
同桌互评:同桌之间或者比较了解的同学之间进行互相评价。
二、基本练习。出示课件
1.课本第79页第1题:读数写数。
说一说,你对哪幅图中的哪个数比较感兴趣,你能读出来或写出来吗?
(1) 要求学生独立地写数和读数,并说说你是怎么读或写的?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课前所收集的万以内的数据。
重点是体会中间有0和末尾是0的读写。
2.第2题: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下画钩。
⑴两个数相乘,积比1000大一些,比2000少得多,可能是( );
32×70 48×19 21×51
⑵38与23的积可能是:

莫泊桑拜师-四讲四有对照检查材料


西安高职院校-小学优秀班主任事迹


联合国日-清明由来


周冬雨高考分数-新学期伊始的我


邵阳市二中-班会发言稿


重庆方言笑话大全-大学生出国留学条件


农夫与蛇-十几减9


浙商银行面试-谐音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