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季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绝世美人儿
618次浏览
2020年08月16日 07:0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广西民族大学分数线-南林大教务网


2019年春季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学生在 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
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 用上、下、左、右、前、后描
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 东北、
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
个特点 :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
学生辨认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 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
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 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
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1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 、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
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 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
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
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xx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这是我 们祖国的骄傲,也是
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第 1 页 共 120 页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 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
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 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
一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
么方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
南。
(2 )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
等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 br>(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
导其他同学观察和发 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回教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 ,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
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第 2 页 共 120 页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 册第1-5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
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 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
第2课时 绘制平面图
述物体的相对位 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 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 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
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 时
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第 3 页 共 120 页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
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
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
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学反思】:

在新课的教学时, 我先让学生独立作图,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方向定为上方,依次把其他三个方向标出,再根据
我的描述绘制 出我女儿房间的示意图,最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
第3课时 看简单的路线图(一)
在交流中,学生发现由于各人选定的上方不一样,感到看图很不方便,联想到平时出门旅游也需要看地图,如果没有统一标准,那会非常麻烦的,因此大家一致认为很有必要“统一”规定。由于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所 以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5 页例3及练习一第3、4题。


生很快就提出 了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接着大家又按照通常使用绘制地图的方法重新绘图。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
线。
2.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挂图、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第5页例3彩图。
小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街区,我们来帮小明看看这个街区有哪些主要建筑
物。
在这张图上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小明问的是你,你能准确的告诉他行走路线吗?
第 4 页 共 120 页


二、新知探索
1.图上只标明了北方,其余三个方向你能辨认出来吗?
2.谁能说说少年宫的位置?体育场的位置呢?
按那个小朋友告诉小明的路线能到达少年宫吗?你能告诉小明去体育场怎么
走吗?
3.根据挂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小结:刚才大家说了好多行走路线,我们在为别人指路 的时候要先弄清楚方
向,再找到要去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告诉问路人行走的路线。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5页“做一做”彩图。
生说图上的信息,辨认四个方向。
描述某些建筑物的位置。
2.练习一第3题。
3.练习一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扩展延伸
介绍四大发明的指南针。
板书设计: 学看路线图
弄清方向
找到位置
说出路线
【教学反思】:
本 节课教材所提供的练习只有练习二的第2题,因此我又增设了几道补充练习,都是以游戏的
形式呈现。如 “送小动物回家”,学生根据教师的语言描述把动物卡片贴到相应的位置。又如“我
第4课时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是小小绘图师”等,学生在活动中,既巩固了新知,有增进了友谊。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4及练习二第1、2、3、4题。
虽然“位置与方向”这部 分内容的教学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掌握,但如果教师课前仔细研读教
材、用心设计教学内容,课上认真 组织实施,还是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 5 页 共 120 页


教学目标: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
(东、南 、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
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 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
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 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
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 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
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
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
示方向的仪 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
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 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
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
筑。(北面是教学楼,南 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第 6 页 共 120 页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
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
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1、2、3题。
5、练习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 ?适时对学生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 北京的什么方
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 要是以学生“说”为主。在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我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提问和描述,多数学生
都达到 了训练的要求。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课中我比较重视让学生描述图中的路线,对于让第5课时 看简单的路线图(二)
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中的路线还不够。在下节课教学时 ,要将看图描述路线与描述生活中的路线结合起来,让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5及练习二第
学 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5、6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
线。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述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3.使学生敢于、乐于和他人交流。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 7 页 共 120 页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生活中常要用到方位知识,谁来和大家说说?
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也会用到。
二、进入情境,运用新知
1.出示第9页例5彩图。
这幅图画了些什么?
2.通过指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说说各场馆所在位置。
同桌互相问答。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小结: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先辨别方向,再弄清楚要去的场馆和设施在
什么方向,然后前往。如果有 人问路,要把行走路线说清楚。
三、巩固运用
1.第9页“做一做”。
2.小游戏:问路(第11页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12页第5、6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说”为主。我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 由提问和描述,多数学生都达
到了训练的要求。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课中我比较 重视让学生描述图中的
路线,对于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中的路线还不够。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 图(八个方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述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第 8 页 共 120 页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是在二年级的表内乘、
除 法及三年级的一位数乘多位数、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
础。
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也 是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笔算”
的顺序进行编排的。因此,本单元分两个小节:先学口算除法( 含估算),再学笔
算除法(也含估算)。这样编排,和三年级上学期“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构是一致的,体现本套教材在逻辑结构上的一种对称美,易于广大师生从横向上把握乘除
法之间的联系,以 及学习方法上的迁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
(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
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
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
问题。
第1课时 一位数除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3至15页例1及“做一做”第1、2题,练习三第1、2
题。
教学目标: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除法运算的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初
步掌握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
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难点: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第 9 页 共 120 页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学生读题,独立口算,说出得数)。
12÷ 4= 8÷ 2= 14÷ 7=
24÷ 6= 36÷ 6= 18÷ 9=
16÷ 4= 20÷ 5= 35÷ 5=
15÷ 3= 64÷ 8= 72÷ 9=
2、口答:
(1)80里面有几个十?400里面有几个百?
(2)3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3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谈话:刚才我们复习的是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的一位数除两位数 商是一位
数的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的主题图(把主题图的124箱改为120箱)
教师:观察主题图, 根据主题图中的已知条件,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把已知条件和所提问题用笔写在课堂本上。(让学 生观察主题图,并根绝已知条
件,自己编写应用题,懂得应用题的结构和运算方法。)
3.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教师:要求赵大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么列式?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 整十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
多少个十(注意思考的过程可多让学生说)。
(2) 600箱货物王叔叔只运了3次,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要求王叔叔平均每
次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
第 10 页 共 120 页


你想怎样计算,请在小组里讨论。
小结: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
多少个百。
(3)240箱货物,李阿姨运了3次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要求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240÷3
为什么这 样列式?(因为李阿姨3次运了240箱,要求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就是把240箱平均分成3份,求每 份是多少,所以用240除以3。)
240÷ 3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计算方法:想240平均分成3份 ,每一份不够1个百怎么办?(用
学具帮忙分一分进行思考。)我们可以把2个百看成20个十,与40 合在一起,看
成是24个十,再平均分成3份,每份8个十,就是80。
小结:一位数除几百 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先用一位数除几百的数,如果不
够除,再把几百转化为几十个十,再与十位数合并 起来,看成几十几个十,再除一
位数,得到的商是几个十,就是几十。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口头编一道题。
学生列式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个别题目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完成后全班讲
评。
3、阅读第15页“你知道吗?”,了解除号“平均分”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1、2题。
第 11 页 共 120 页


【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较简单,在后面的练习设计中,我则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连续,
第2课时 除法的估算
如:记时比赛、夺红旗、……,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达到了巩固练习的训
练要求。总之,从《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看,学生口算正确率在98%以上,只有少
教学内容:教材 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第1、2题,练习三第3、4题。
数个别学生存在错误。在后面的教学中, 我更关注的是在保证口算正确率的基础上提
高速度,即口算练习常抓不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
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
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6 240÷8 320÷4 420÷7
450÷9 630÷7 360÷6 400÷5
120÷3 160÷4 280÷4 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 193 87 93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
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第 12 页 共 120 页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 准备
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 223÷4 100÷3 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 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
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 解决问题的重要方
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124≈120 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 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
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
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 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223≈200 223=200+23 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
平均每小时约行50千米、55千米、 60千米。
教师: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 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
55最佳,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第 13 页 共 120 页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 法估算,
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
算除 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
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
①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5、教师小结: < br>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在第一题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
时不能将100估大 ,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
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 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和第4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让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选择
合理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本节 课在教学新课之前,我先练习了几道一
第3课时 口算练习课
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题, 接着又复习了几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从复习
题的练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今天学习的内容一定和 “估算”有关,我顺势引出并板书
教学内容:教材第17、18页练习三第5至8题。
出课题 。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接近准确值的估算方法,在教学做一做第1题260÷4
教学目标:
时,我也重点增加了这种方法的训练。通过改进了教学方法以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明显好于第一节课。
1.经过反复练习和思考,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
法。
第 14 页 共 120 页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熟练地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注意发现学生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听算练习
6÷2 60÷2 600÷2 6000÷2
8÷4 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 20×3
24÷3 240÷3 2400÷3 120÷3
70÷7 10×7 54÷6 48÷8
2、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3、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8000÷2 18÷3
180÷3 1800÷3 90÷3 5×8 40÷5
54÷9 6×9 81÷9 7×9 8×9
7×9 27÷3 6×7 45÷5 21÷3
用一定时间算出以上题目,师生评价,表扬发奖。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三第5题。
学生独立做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三第6题。
学生读题,然后在书上填写,全班评价交流。
3、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再提问题。
4、完成练习三后的思考题。
三、课堂小结:
第 15 页 共 120 页


1、说说 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什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
享。
2、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积累了那些经验?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7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经过反复练习和思考,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
除法口算的基本法。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熟练地运用。

第4课时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例1、2及“做一做”第1、2题,练习四第1
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写
格式,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 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 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那一位上面。理
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 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20÷4 280÷7 300÷5 540÷9 24÷2 84÷4
93÷3 69÷3
提问:口算24÷2时你是怎样想的?
2、计算: 4) 8 5 )25 7 )63 9 )45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第 16 页 共 120 页


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表内除法,现在我们学习稍
复杂一点的笔算除法,既一 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主题图。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口述画面的内容。
教师根据画面内容,编一道除法应用题。
3、出示例1
三年(1)班和三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4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树?
(1)提问: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这道题该会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42÷2。)
(2)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谁会口算42÷2?怎样想?得多少?
(3)出示小棒,摆好42根小棒,怎样把四个十和两个一各平均分成两份?
要分得又对又快。
(4)笔算:42÷2。
教师:刚才用分小棒的方法说明同学们口算对了,如果这道题用笔算 怎样
算?笔算除法的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怎
样用竖式 计算除法。
师一边讲解一边板书:先写除法的竖式,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表示4个十,4
个十除 以2商2个十,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
表示从被除数中已经分去的数 ,把4写在42的十位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
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还有2,要落下来继续除 ,2除以2得1,要把商写在个
位上,再用除数2去乘1,积是2,表示从被除数中分去的数,写在上面 落下来的
被除数2的下面,2减2得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
提问:做笔算时,先从哪一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
一位的上面。
4、出示例题2。
第 17 页 共 120 页


四年( 1)班和四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了5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
棵树?
(1)先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让学生自行动手操作,弄清算理。
教师:52平均分2份,让我们一起拿出52根小棒来试着分一分。
①先分5捆,每份2捆,共分去4捆,还剩1捆,余下的1捆怎样分?
②把余下的1捆拆开,与2根小棒合并起来是12根,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
2份,每份6根。
③先分得的2捆,就是2个十,再分得6根,一共分了26根。
教师:用竖式该怎样计算呢? 我们在动手操作时,是先分整捆,也就是用2
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5,商是2,写在被除数十位上面,还 剩1(余1捆),余下
的1和除数比较,余数比除数小,余下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2落下来,1个
十连同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再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写在被除数个
位的上面, 正好分完,余数是0。
(3)比较例题1和例题2的异同。
相同: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要写在那
一位上面。
不同:例2是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
除。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 br>(4)小结: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除法竖式的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
起,除到被除数的 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如果求出一位商后还有余数,余
下的数要与被除数个位落下来的数合并后 ,继续除。每次除后余下的数要比除数
小。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用竞赛的形式开始练习,看一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并要求学生说
一说思考的过程。
第 18 页 共 120 页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竖式的书写方法和格
第5课时 笔算除法练习课
式;难点是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算理。本节课教材设计了两个例题进行< br>教学——例1:42÷2=?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理解笔算算理从而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例
教学内 容:教材第21页练习四第2~4题。
2:52÷2=?主要是要学生理解“分完4捆还剩1捆,怎样 分?”的问题。在教学时我
将动态的分小棒的操作与理解竖式中的每一步的意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 的基础
教学目标:
上掌握竖式的书写方法,较好的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竖式的写法,提高计算

的速度和准确率。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二、指导练习:
1、第21页练习四第1题
(1).看作业比较上下两行的异同。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2、练习四第2题
(1).读题。
(2).小组合作练习。说说错在哪里?分头进行改正。
(3).全班订正。
第 19 页 共 120 页


(4).作补充练习。
3、练习四第3题
(1).看图说清题目意思。
(2).说一说还能想到的问题。
(3).画出要摆的形状,再说说解答这类问题要用什么方法。
(4).解答后集体订正。
4、练习四第4题
(1).读题,审题。
(2).找问题、条件、解答问题,评讲。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
第6课时 用一位数除三位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22~23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的一位数
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 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小学生估算的意思,通过估一估,来确定商的最高位是几。
3.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
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掌握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的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
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8÷ 6 24÷4 360÷6 35÷7 12÷6 360÷3 72÷8 90÷9 810÷9
2、计算: 9)81 4)84 3 )39 6 )54
第 20 页 共 120 页


提问: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81÷9的商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 54÷6你是
怎样算的?
二、合作体验,获取新知
1.谈话:通过刚才的复习,同 学们初步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的顺
序和商的书写位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一位数 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
除法。
2.教学例3。
出示教材第22页的例3及挂图,让学生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
该怎样列式。
列式:238÷6
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你能估算一下大约要插多少页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如果列竖 式计算该怎样算呢?先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被除数百位
上的数2除以6,商够一百吗?我们该怎么办 ?
23个十除以6商的最高位“3”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呢?23除以6为什么商是
3而不是4?
提问:我们在进行除法运算时,每次除后余下的数都要和除数比一比,你会
发现什么? 教师:23减18等于5,这个5表示什么?然后把个位上的8落下来,与5个
十合并起来是58。 58除以6商是几?为什么商是9?
3.教师:刚才大家先用估算的方法,估计这些相片大约要插4 0页,而现在
通过计算得出39页余4张,这4张也要用一页,所以,插这些相片要39加1等于
40页。
列式:238÷6=39(页)……4(张)
答:这些相片需要插40页。
教师:本题的解答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生活来进行回答。
4.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我们应该怎样算?
第 21 页 共 120 页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他比 除
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顺口溜: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 看两位,除到哪位商那位,每
次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
5.想一想,如果一本相册有24页。(本相册能插下这些相片吗?2本
呢?)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最后的评判。
板:6×24=144(张)
因为44张<238张,所以一本相册不够插,
板:6×24×2=288(张)
因为288张 > 238张,所以2本相册够插。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22页的“做一做”。
要求学生把估算的数写下来,然后再进行计算。
注意:有余数的除法写横式得数时别忘了写余数。
2.完成教科书第23页练习五第1题。
先判断是几位数。如果商是两位数,请用水彩笔涂上红色,如果商是三位
数,请用水彩笔涂上黄 色,并说出片断的根据。
3.完成教科书第23页练习五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4.完成教科书第23页练习五的第3题。
独立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问题,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 22 页 共 120 页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其复 杂之处在于:一是,被除数的位数增加;二是,
试商的难度增加了,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要用除 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由于我增加了这两个教学环节,
第7课时 用一位数除的综合练习课
所以学生不仅能迅速判断出一位数除三位数商的位数,而且还在对比中进一步强化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练习五第4~8题。
—计算过程一样,只是试商存在区别 。本节课之所以增加“试商”的练习,更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判断商是几位
数”其实也是检查自己笔算 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2.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并把估 算和笔算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
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具准备: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五第4题:学生在书上填写(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2.指名选择其中的题说说口算方法。
3.练习口算(口算卡片)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五第5题:先判断再改正,并说说笔算方法。
2、练习五第6题:
(1).说清楚题目的意思,完成第一问。
(2).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答。
(3).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3、练习五第7题:
(1).说说题目意思。
(2).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4、练习五第8题
(1).说说题目意思。
(2).完成题目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第 23 页 共 120 页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
1.口算
300÷2= 560÷8= 7200÷9= 3200÷4= 210÷7= 96÷3=
2.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列竖式进行计算。
7650÷6= 2874÷3=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是让学生学会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通过辨析 错题,找出原因,从
而探求出一位数除三、四位数应注意的地方,进而总结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第8课时 除法的验算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和质疑的学习品质 。培养学生归
教学内容:教材第25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2题。
纳、总结的学习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用一位 数除的笔算除法,并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一位数除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并能
正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除法验算,初步沟通乘除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用一位数除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能正确
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42÷6 36÷9 567÷7 64÷8 6×7 4×9 7×8 8×8
2、18÷6 27÷9 8×8
想:( )×6=18 ( )×9=27 ( )×7=63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进行计算。
3)246 2)246 4)488 8 )488

第 24 页 共 120 页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教师:我们已学过除数是 一位数的除法口算,为了使我们能发现计算中的
错误,就需要我们为除法计算进行验算,这样容易发现自 己计算中的错误,并给于
及时纠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验算。
2.教学例题4。
出示教科书第25页的例题4及挂图。
(1)蓝笔记本每本5元,小明有100元钱,可以买多少本?
学生列式:100÷5=20(本)
提问:请说出除数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如果把商20与除数5乘起来,比较一下除法和乘法算式,发现什么?
发现:商 × 除数 = 被除数。
教师:如果我们要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大家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
来验算。
(2)红色笔记本每本7元。小明有100元,可以买多少本?还剩下多少元?
学生独立列式:100÷7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100÷7=14(本)……2(元)
提问100、7、14、2各表示什么?
教师:用14和7相乘表示什么? 14本需要98元,那小明付了多少钱?
3、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25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后,要求他们要验算,讲评时要求他们说出验算过程。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1、2题。
第 25 页 共 120 页


【教学反思】:
除法的验算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上展开教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旧知与难点巧妙的结合,又成了我 这节课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设计时,我从简单的口算入手,让学生自己来寻找规律,很快,孩子们就发现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因为是学生自己找出
来的,所以兴致特别高。接下来,就是如 何解答的问题,这时的我已经十分兴奋。接下来,同桌两人一人计算,一人验算,所以学生做起
事来也十 分流畅,看来,我的预期目标即将实现,看得出,学生的数感还是很强的,抓住了要点,列坚式计算得心应手。
第9课时 除法验算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26~27页练习六第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的计算除法和用乘法验算除法。
2.提高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和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300÷6 560÷8 320÷4 810÷9 210÷3 280÷7 500
学生口算度说说是怎样想的。
2、第26页练习六第3题:
(1).理解题目意思后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能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指导练习:
1、第26页练习六第4题:
(1).学生读题审题。
(2).分小组讨论解题方法。
(3).汇报解题方法。
2、第26页练习六第5题:
(1).出示挂图。
(2).笔算比赛。
(3).讲评。
3、第26页练习六第6题:
(1).出示图表,学生读题审题。
第 26 页 共 120 页

÷7


(2).分小组进行估算和计算。
(3).集体讲评。
4、第26页练习六第7题:
(1).学生读题审题。
(2).讨论解题方法。
(3).讲评。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学生错误率较高的是竖式中第二次试商以后的乘法计算,往往学生不进行乘法计算就直接在下面写上与个位相同的数,还有横式后的得数经常忘记写上
余数,甚至于写生的是 被除数,鉴于这种情况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注意品
质。
第10课时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28~30页例5、6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 br>1.使学生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学会计算商中
间有零和末尾有0的 除法。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
问题。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学会计算商
中间有零和末尾有0的除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第 27 页 共 120 页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
2= 3×0= 0×9= 8×0= 0+25= 29+0=
2、不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2)292 6)358 7)2147 5)605
3、出示:14、104、140。
提问:0在后面两个数中的位置有什么不同,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28页的主题图。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图。
教师:四个西 瓜,孙悟空打算怎么分?而猪八戒是怎样分的?那还剩多少个
西瓜?平均分给唐僧、孙悟空和沙僧怎样分 ?什么都没有怎样表示?
如果列算式,该怎样列算式呢?
0÷3等于多少?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1)根据刚才分的情况发现0÷3=0
(2)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3得几的?就想哪个数和3相
乘得0?
因为0×3=0,所以0÷3=0。
2、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8页的“做一做”。
0÷2 0÷4 0÷5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多思考。
总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3、出示例题6
(1)要求:李思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309÷3
让学生列竖式,问:你想怎样计算,自己试着算一算,看一看计算过程中发
现什么情况?
第 28 页 共 120 页


讨论:除到十位时是“0”,0除以 3等于多少?在那一位上面商0?为什
么?这个不写行不行?
教师:商十位上的这个0必须写,它起占位作用。
小结:根据一位数除法笔算方式,除到被除 数的哪一位就要在那一位上写上
商,所以这一道题的0要写在十位上,这个0不能不写,他起占位作用。
(2)要求万青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
学生独立列式:420÷3
让学生独立 尝试计算,然后教师提问: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学
生回答后,教师再给于指导。
教师借助竖式指道学生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提问:商的个位上是0不写行吗?为什么? 小结:在做除法时,如果被除数前面一位或几位的数正好除尽,后面数位上
还有0,可以不要再除下 面了,只要在商的末尾写上0就可以了。
4、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后,教师讲评,重点要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为什么0要
写?
比较: 2)402 和 4)750 有什么相同点?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如果商不够1,要写上0占位,
不能漏写。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教科书第30页的练习七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讲解0占位问题。
2、完成教科书第30页的练习七的第2题
分4个小组开展竞赛,看哪一组算的又快有对。
3、完成教科书第30页的练习七的第3题。
请学生找出每一组题的错误,并说说怎么订正。
4、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七的第四题。
第 29 页 共 120 页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在计算除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标首先是 让学生
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然后再运用它进行计算,并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 的计算
第11课时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二)
方法。本节课我首先复习了有关0 的加减法及0占位的知识,为后面新知的复习做好铺垫。本节课的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31~33页例 7及“做一做”,练习八第1~2题。
我也是分层设计,首先进行基本的计算练习、然后是判断改错、 最后是思维拓展。思维拓展题的设计不仅
将本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更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的准备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除法计算中,当商不够1时写0占位的计算方法 ,并能熟练地
进行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解决笔算除法的难点。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不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2)292 6)358 9)407 2)420
2、( )里最大能填几?
( )×8<67 7×( )<58 ( )×5<48
70>9×( ) ( )×9<73 50>8×( )
3、列竖式计算。
320÷8 408÷4 960÷6 804÷4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7的第⑴题: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
批有多少人?
①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再列式。
列式:532÷4
第 30 页 共 120 页


②想一想:商是几位数,并尝试列竖式计算?提问:除到 被除数的十位时,
十位上的3去4,商够不够1呢?不够1怎么办?
③教师:当求出商的最高 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
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此时,教师边说边板书:十位上商0以后,用除数4乘0得0,把0写在3
的下面。
3减0得3,与被除数个位上落的2合在一起就是32,32除以4商8,8写在
个位上。
观察竖式: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为什么?(板书简便竖式)
④小结:今天我们学习商中间有 零的除法,当我们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
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被除数的那一位 上写0占位。
2、练习:完成教科书第31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针对具体的题目提问,为什么商要写0?
3、出示例题7的第⑵小题,56 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
有多少个,还剩多少人?
①学生独立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
列式:562÷4
②提问:这道题商的最高位是什么?为什么?商是几位数?让学生试算。
②讨论:十位上商是 4表示什么?这时被除数的十位已除尽,个位上的2除
以6够商1吗?怎么办?在商的个位上为什么要写 0?被除数个位上的3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完成教科书第32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提问,为什么商末尾写0?
2、教科书第33页第2题。
学生先判断再改正。
四、课堂小结:
第 31 页 共 120 页
< /p>


一位数除多位数时,如果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正好除尽,而个位上的数比除数
小,不 够商1,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就是余数。
五、课堂作业
教科书第33页第1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是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没有 0,但商的中间或末尾却有0的笔算
除法。本节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当商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 ,就要在
那一位商0占位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我还增加了一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发
现在什么 样的情况下会出现商中间有或末尾有0。即:先让学生举商中间或末尾
有0的例子,再从这些例子中发现 其中的奥秘。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对
于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如何会出现0的关系更明确了。
第12课时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33~34页例练习八第3~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以及熟练程度。
3.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6000÷6 3200÷8 545÷9 301÷3 354÷7 280÷4 496÷7
学生口算度说说是怎样想的。
2、小游戏:谁的火车跑得快(教材第33页练习八第5题):
(1).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
(2).评价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33页练习八第3题。
①.读题、找条件、问题。
②.列式。
第 32 页 共 120 页


③.估算:你是怎样想的?
④.笔算:你是怎样算的?。
2、教材第33页练习八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
3、教材第34页练习八第8题。
①.看懂题意。
②.进行计算。
③.提出不懂的地方,全班讨论。
三、数学游戏:教材第32页“数学游戏”。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34页练习八第6、7题。
【教学反思】:
本课重点复习除数是一位数除法 笔算的计算方法,回顾完后由学生完成师
生事先准备的练习题,面批面改效果好,包括交流时在黑板前的 讲解,总的来
说这节课我在复习时有效的抓住了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得比较扎实。
第13课时 整理和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35~37页“整理和复习”及练习九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知识回顾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认知结
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 的基本方法。
2.通过判断商的位数,估算近似值等练习,进一步掌握笔算除法的基本方
法, 掌握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特点。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合理性
以及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第 33 页 共 120 页


一、分工合作,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整理
以四个人为一个小组,用适当的方式将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整
理,可以用文字、表格或图框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按什么顺序学习这些知识的 ?再看课本
目录,看看教科书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的?对比一下,自己想的和教科
书 上安排的顺序一致吗?
2、再看例题,看看每小节有几个例题,每个例题是什么内容?
例题之间有哪些练习?你认为哪几个例题是解释同一个内容的?这些内容你
理解了吗?
3、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本单元的知识,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示出来。
二、师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1、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整 理的知识在班级进行交流,教师寻找整理
的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然后大 家对展示的作品给
于适当的评价。
2、教师将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对着 结构图,引导学生
系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1)口算除法、估算
(2)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3)除法的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4)竖式中的零:被除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
法。
3、教师:对以上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你有那些成功的体会可以向同伴
介绍的?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三、亲身实践,解决问题
1、出示讲课书第35页的第1题。
第 34 页 共 120 页


让学生独立分析,用什么方法计算?教师讲评。
2、出示教科书第35页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进行解答,提问:“大约”表示什 么?我们应该用什
么方法进行计算?全班讲评。
3、出示教科书第35页的第3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进行解答,全班讲评。
4、提问:(1)这3道题的解答有什么共同点?
(2)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完成这3道题的计算的?
(3)说一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
练习九第1、2、3、4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5、6题。
六、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口算除法 :估算除法
除法 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笔算除法 除法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除式中的0 被除数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反思】:
第 35 页 共 120 页


执教完本 课后我发现了自己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对于课堂时间的
掌握不够合理,另外,对于我们现在所采 用的教学模式来说,我没有很好的放
手让学生去做,在小组内交流完后写出的重难点题目,可由其他组的 同学来讲
解,而不是由教师来插手。 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参
与,教师 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理和复习的过程
中。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单元测验
一、口算
80÷4= 90÷3= 40÷2= 120÷3= 260÷2= 350÷5=
4500÷9= 2000÷4= 6000÷3= 84÷4= 63÷3= 62÷2=
二、填空
1.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 )。
2.370÷7的商是( )位数。
3.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 )。
4.834÷3的商是( )位数。
三、判断题
1.471除以4商是两位数。 ( )
2.738÷6的商中间没有0。 ( )
3.因为624÷6的商是三位数,所以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一定是三位数。
( )
4.被除数的末尾有0,商的末尾也一定有0。 ( )
四、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320÷8= 909÷9= 714÷7= 347÷8=
五、应用题
1.学校买来960本作文本,把这些作文本平均分给四、五、六年级。每个年< br>级该领走多少本?
第 36 页 共 120 页


2.小明 从家走到学校,每分钟走66米,他8分钟走到学校;从学校回家,
小明只用了6分钟。回家时,小明每 分钟走几米?
3.小芳看一本132页的书,每天看8页。至少要多少天才能看完?
第三单元 统 计
一、教材分析: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 法,
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
单位)来 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
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 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
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 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
析。教材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向学 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
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 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
在统计学 上的意义。
第一课时 条形统计图(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38页例1,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第 37 页 共 120 页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某商店6月3日-10日销售四种矿泉水的统计表:
品牌 A B C D
统计箱 30 45 25 10
教师: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画条形统计
图)
生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分析: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利用复习题)教师:条形统计还可以用这样画。
比较: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品牌在横轴上,而 下一张数据标在
横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同
学们把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师: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
上和向右无限延长。
根据这张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什么?把你想了解的内容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小结:大家 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
图,可根据大家的需要自由选择。
三、巩固运用
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然后教师讲评。
(2)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制作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统计图——横向条形统计图。 引入新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再次经历统计

的过程,并在小组内制作出自己设计的例1主题图统 计图,代表展示以后我提出:这个统计图还可以怎样画?学生
第二课时 条形统计图(二)
很快就想到了好可以横着画,自然的进入新课的教学。在教学横向条形统计图我重点让学生认识横轴和纵轴分别表
示什么,学生由于已经认识了纵向条形统计图,所以读图并不困难。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从图中你知道 了哪些信
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知道怎么根据 统计图进行简单数
据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38 页 共 120 页


教学内容:教材第39页例2,练习十第2、3、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正确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非常关心同学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体重,身高等如果老师想 要了解三
(1)班第一组5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姓名 李明 王芳 赵兰 刘玉 李琴
141 138 139 143 142
身高厘米
35 33 32 40 36
体重千克
提问:请你制作一张 这一组同学身高的条形统计图,你想怎样制作,把你们
的想法告诉大家(先让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进行讨 论)
汇报:如果每一格代表1厘米的话,这张条形统计图要画得非常大,如果每
一格用10厘 米和更大单位的话,不容易体现这五个同学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
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数据都集 中在一个段里,只相差几厘米。
教师:大家提出的问题,老师想个办法帮你们解决。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制作身高统计图:
教师:我们即要使每个同学的身高 情况,看得很清楚,又不至于把图画得太
大,教师建议大家0-137 厘米这一段的长度用一格子表示 。那画的时候,第一格不
能画成线段,而应画成波浪线,意思表示我们中间省略许多小格。
出示示意图,第一小组学生身高统计图。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学生动手制作,然后教师出示示意图讲评。
2、制作体重统计图:
教师:你能根据刚才的身高统计图制作一张体重条形统计图吗?
小组合作完成,评价交流。
第 39 页 共 120 页


3、看书了解: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
提问:根据前两张的统计图和这张统计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合理
的建议?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条形统计图的第一格和其他格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3题。
教师:第一格表示90秒,后面的几个小格你想怎么标上数据,根据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对于体重的教学我则完全放手 ,让学生自己学习。由于本节课还要培养学生
分析数据的能力,所以在后面教学“你还能知道哪些信息? ”我也非常重视让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信息,课堂上还出现了意外的生成。本节课我预留了
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完成作业,当堂反馈学情。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平均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例3,练习十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 40 页 共 120 页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两个小组同学的计算考试的成绩。
小组讨论比较:哪一组的计算能力好一些?并说明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入:因为两 组人数不一样多。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总
分数。应该用每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比,比较合理。那么怎样求每 组平均的分数
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求“平均数”。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2页的例题1的统计图
教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统计图的内容。
提问:我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子?什么叫“平均”?
教师: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个数一样多?看看哪个同学的方
法多?
以4人为 一个小组进行,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先合后分。
教师:“ 合”就是求出4个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的瓶子?“分”就是
把收集总数在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 是多少?如果我们列算式该怎样列了,请大
家试一试。
小结:我们利用矿泉水瓶子的移多补少 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
的方式来求平均数,我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题目 中数据的特点
灵活选择算法,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2、练一练:
下面我们再来算一下,这两个小组哪个小组的计算能力强?
第一组平均每人的分数是:86分
第二组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是:87分
看了这两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第二组的计算能力强。
三、巩固延伸
1、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1题。
(1)请小组长拿出课前统计的本组同学的身高统计表。
第 41 页 共 120 页


(2)老师要想知道哪个小组同学的身高高,由于我们每个组的人数不一样 ,
我们不能比身高总数,那要比什么?
(3)在计算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分工进行,算完 以后把你们的平均身高
填在表格的最后一栏中。
(4)看到这些组的平均身高,你想说点什么?
2、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的第3题。
【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 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新教材较
重视让学生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 再应用于实际。基于这一点,我在设计中突
第四课时 平均数的应用
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 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选取学生熟悉的教材引导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2,练习十一第 4、5题。
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
教学目标:
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妈妈给两个孩子不公平的分
铅笔引入, 让学生感受到分东西要公平,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平均分,即感受到平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 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数产生的需要。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 br>三年级二班分成三组投小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
组投中23个,平均 每一组投中多少个?
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列?
提问:(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
么?
第 42 页 共 120 页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2。
提问: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 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我们要看整
个对的平均身高。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平 均身高占优势。
2、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3、教师:从这两个平均数,能反映出这两个队除 技术外的另一个实力,说明
平均书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于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这是我们 学习
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科书第45页练习十一的第4题:
(1)完成第1小题。提问:什么叫“月平均销售量”?
要求哪种饼干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应该怎样列式?
(2)完成第2小题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题。你从图中还得到什么信息,告诉全班同学。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的第5题。
【教学反思】:

“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就选取学生熟 悉的各门学科的考试分
数来进行教学。教学时不仅让他们理解“平均分”是如何计算出来的,让他们体会 到平
均数是一个“虚”的数,再此基础上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已知三门学科的平均成绩
第四 单元 年、月、日
及其中两门学科的成绩,让学生计算出剩下一门学科的分数。因为这个例子学 生非常
熟悉,所以很快他们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比较抽象的知识点的教学,从学
生的 实际出发,选取他们熟悉的素材进行教学,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数学思考: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和思维能力。
第 43 页 共 120 页


情感与态度: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
识。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协助学生记忆各月份的天数。
教具准备:
投影仪、年历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件东西,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东西?
1、课件出示: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
张皮。
学生不难猜出是“日历”。随后,教师出示xx年日历。
2、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
做一日。
说着,教师随手板书:“日”字。
(2)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要经过多长时间?
学生答问后,教师板书:“月”字。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年”字。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年、月、日和我们已经学
过的时、分、秒,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 、
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 认识年历
第 44 页 共 120 页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年历卡片, 认真观察:你可以从年历卡片上面了解
到哪些知识?
(1)放开让学生独自观察。
(2)4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3)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
(如:国际儿童节 是几月几日?国际劳动节是几月几日?国庆节呢?教师节
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一年成立的?香港回归 是哪一年?我的生日,有纪念意义
的日子等)
(4)你能根据xx年的年历回答问题吗?(教 师从计算机中调取万年历来让
学生们逐月观察,提问学生并指名回答。)
一年有几个月?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板书:
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大月(7个)
1年 12个月 30天:四、六、九、十一 小月(4个)
28天 29天 二月 特殊月
2、 记忆大、小月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年有12个月,其中有7个大月,4个小
月 ,1个特殊的二月。那么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呢?
(1)课本上介绍了一种好方法,可以在左 拳上数,怎么数呢?请同学们看书
本48页最上面一段话。教师检查学习情况,电脑显示:左手拳头图。 全班齐数一
次。
(2)师:老师再介绍一首儿歌,帮你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出示儿歌)教师
讲解儿歌,让学生自由记忆儿歌。
(3)游戏练习。老师任报一个月份,是大月就请男生起立 ,是小月就请女生
起立,谁站错,站慢就算输了。
第 45 页 共 120 页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一年有( )个大月,有( )小月。
2、9月1日开学的前一天是( )月( )日;
3、12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4、你的生日是( )月( )日;
5、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考考同学们?
四、总结竞猜:
1、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2、 猜谜语。师:同学们一节课学会了这么多的知 识,真了不起!老师想给
同学讲一个古老的谜语,想不想再猜?出示:最长又最短,最多又最少,最慢又 最
快,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时间)
师:既然时间这样珍贵,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珍惜时间)
【教学反思】:

《年月日》是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了时间
单位“年、月、日”之间的基本含义以及内在联系;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
年、月、日
识;判别平年、闰年的方法;每季度所包含的月份等知识。本节课融知识性、趣味
性、探究性为一体, 围绕教学重点“讲清时间单位年、月、日等知识”,记住各月,
教学目标:
平年、闰年及各季 度天数,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
识体系。
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
理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并产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年历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第 46 页 共 120 页


一、导入新课
1、讲故事
故事发生在xx年3月15日,有一个罪 犯逃到了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
是xx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在深圳海关准备入关。尽管他经 过整容,变了模
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吗?
2、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你就清楚了。(板
书课题)
3、年、月、日是表示时间的单位,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呢?(时分
秒)时分秒是表示 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学习新课
1、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年月日的应用。
A:展示书上提供的各个情景,让学生说说呈现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
生在什么时间?
B: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C:引导学生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
2、合作探究,认识大月、小月。
A:小组合作,根据问题合作探究: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31天?哪几个
月30天?二月有多少天 ?一年有多少天?
B:师说明: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1天的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个月的天
数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C:看年历卡,完成做一做。
3、探究记忆大月、小月天数的方法。
A:师提问:怎样才能很快的记住大月、小月的天数呢?
B: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C:学习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
D:完成做一做。
第 47 页 共 120 页


4、基础练习。
A:抢答:大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 小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
多少天?你出生在哪个月?那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老师出生在12月,这个 月是
大月还是小月?
B:小游戏(判断大小月)
游戏规则:大月举右手,小月举左手。3月、9月、2月……
5、观察比较,认识特殊的2月。
A:出示书上xx年和xx年二月的卡片。
B: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C:师说明:2月有28天或者29天。2月是2 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2月是
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
6、自主计算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
A:学生自主计算。
B:交流汇报。知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7、探索规律,判断平年和闰年。 A:学生出题“考”老师。由学生根据年历卡说出年份,老师判断是平年还
是闰年,2月有多少天? (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B:师说明:其实,闰年和平年的年份也是有规律的。
C: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做一做的月历,你发现了什么?
D:提问:你能按规律再写几个闰年吗?每几年里有一个闰年?
E:师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 倍数的一般是闰年。“一般”说明还有特殊的
情况。如果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 闰年。
F:判断平年和闰年练习:1854年、xx年、3000年。
三、 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填空。
(1)8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2)6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第 48 页 共 120 页


(3)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这两个月是( )月和
( )月。
2、判断。
(1)每年都是365天。
(2)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
(3)25个月就是2年多5个月。
(4) 因为1900是4的倍数,所以1900年是闰年。
3、找规律填空。
1月,3月,5月,7月,8月,( ),( )。
4、小强今年12岁,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5、导入的侦探故事揭谜。
xx年2月没有29日这一天,边境通行证是伪造的。
6、练习十二的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平年和闰年的判断也是本课的教 学难点,我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学生已
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去发现、去讨论。我让他们观察1997年到 xx年的二月的
天数,讨论为什么有的年份的二月是28天,有的年份的2月是29天,学生经
过讨论得出哪些年份闰年,顺着他们的思路我又让他们去讨论闰年有什么特
点,从而得出被4除没有余数 的是闰年,紧接着又问2100年的二月是几天,学
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29天,我告诉学生2100年 的二月是28天,这是什么道理
呀,同学们感到很奇怪,利用这种好奇心,我告诉学生,碰到年份是整千 整百
数时,必须被400除没有余数,再算一算1900年是什么年,2月是几天,从课
后的练 习来看这一课的教学效果不错。可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
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 。
【教学反思】:

24时计时法
第 49 页 共 120 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
重难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时:2课时
教学准备:钟面、情景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24时记时法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
2、组织交流有关的信息,提出问题:21:00是几时。
3、组织学生猜测。
4、 说说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还建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
5、 老师动手操作,理 解1天内,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
后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0小时。
6、 老师介绍“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
小时。通常采 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7、 了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
二、学习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1、师出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说说钟面内 圈的数表示的是什
么?外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
2、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讨论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3、老师拨时针,让学生说说这个时间怎样表示?(凌晨1时,中午十二时)
4、师再拨时针 ,让学生学习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用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下
午1时,下午5时,晚上9时,晚上12 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5、小结: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上午
第 50 页 共 120 页


练习:抢答:
普通计时法 上午7时 中午12时 下午4时 下午6时40分
晚上9时12分
24时计时法 19时23时40分
练后想一想: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6、同桌互动,一个说一种表示方法,另一个同学回答另一种表示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连一连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2、(1)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打手势)
① 18时就是下午8时。
② 工人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
③ 深夜12时就是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2)师出示一个钟面,指针指着一个数(8或10)
想一想:现在钟面上所表示的是几时?”(可能早上8时,也可能晚上8
时。)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说说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以下的时间:上午8时,11时,下午3时、5
时,晚上10时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情景图,引导观察,收集交流信息。
2、说说下午2 时40分和17时45分表示什么?在钟面上该怎么表示?(让
学生上台拨出时间?
3、说说下午2时40分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
第 51 页 共 120 页


4、师画出线段图,引导学生在图上表示出这两个时刻,并讨论坐火车从北京
到 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可以在线段图中应该怎样表示?
4、师小结:像上面所说的2时40分、17时4 5分,还像上午7时50分上
学,11时35分放学都是指一瞬间的时刻,一般用“几时”来表示。而从 一时刻到
另一时刻所经过的时间,一般用“几小时”来表示,如工作了8小时,在校3小时
45 分。
5、学生小组讨论计算坐火车用了多长时间的方法。
6、组织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说说你喜欢哪种办法?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 你知道妈妈几时上班,几时下班?你能算算妈妈一天工作多长时间吗?
2、 你每天几时上学?几时放学?你一天呆在学校有多长时间?
(学生交流后独立解决后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
吗?
五、作业:练习十三3、4、5、6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一开始,结 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切入普通记时法,使得学生更深地了解普通记
时法,并为后面更好地区分24时记时法 与普通记时法作了铺垫,接着安排了与学生生
活紧密联系的电视节目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 在感兴趣的现实场景中,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位数
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探索认知阶段, 我首先出示敲响新年钟声,时针指着12,说
明了旧的一年结束了,新的一年来临。并切合钟面的演示, 时针转了2圈,引导学生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
感知一天中有24个小时,能更直观地认识24时记时法。

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 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 、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
数。它 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
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 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
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 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
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 两位数
第 52 页 共 120 页


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 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
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 br>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
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
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 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 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
位数 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
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 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
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 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
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 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
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 br>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
有机地结合在一 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
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 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
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
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
中的作用。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5题。
第 53 页 共 120 页


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口算方法的 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
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培 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能正确、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
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
3.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和认真口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
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过的口算方法
1、口算下面各题。
30×4 50×5 30×4
300×7 200×8 12×4
43×2 33×3 23×3 11×7
2、说一说30×4、300×7、12×4的口算方法。
二、快乐体验,探索新知
1、教科书第58页例题1的。
(1)运用挂图呈现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景。
(2)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的内容,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
(3)教师:大家刚才提了很多 问题,那如果邮递员工作了10天,他要送多
少份报纸?如果工作了30天呢?
出示例题1: 邮递员平均每天送300份报纸,工作了10天,要送多少份报
纸?工作了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研究口算的方法。
(1)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第 54 页 共 120 页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小结:整百数乘整十数,口 算是采用把整百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
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 这一种方法最为简便。
3、出示例题1的后半题:邮递员平均每天送60封信,工作了10天,要送多
少封信?工作了30天要送多少封信?
学生独立列式并口算出正确的结果,教师讲评时要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
的。
小结: 整十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
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 面添上几个0。
4、练一练: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讲评时提问:80×10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过程
12×200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过程
三、巩固运用
1、教材第69页的练习十四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2、游戏。(完成教科书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2 题)贴出香蕉摘下来。最
后,比一比哪一组摘的香蕉多。
3、教材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完成后,请几位说一说这一道题解题过程和结果。
4、教材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一个问题。然后教师讲评。
(2)第2个问题要我们求什么?要求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邮递员一天的工
作时间。邮递员每 分钟 行100米,那2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如何解答这一道
题,请同学们以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
四、课堂总结
第 55 页 共 120 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5题。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有前面口算的基础,所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因此课
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自学。即: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情境图发 现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相
第二课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应的数学问题,再让学生自 己找出口算方法——“将相乘的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进行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 四第7~8题。
相乘,再在后面添上两个因数共有的0”或“根据乘法的意义进行计算”,最后进行< br>交流。今天课堂上充分显示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本节课上我还充分发挥“一帮
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景,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
一”的作用,让学生在组内就解决了问题。 今天的课堂教学效果证明,像这样比较简
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单的教学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39、74、68、99、17、44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28×4 62×7 89×7
12×8 37×3 81×6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2的主体图。
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主体图向我们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师里
的哪些信息?
2、教学例题2。
教师:根据画面的内容,口头编一道应用题。
第 56 页 共 120 页


出示例题2:多媒体教室一共有18排,每排22个座位,现在有 350名同学
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1)教师:这一道题只要我们判断多媒体教师能否坐得 下350名同学,因此
不用大家计算,只要估一估就可以了,大家想应什么方法估算?以四人为一小组进
行讨论。
(2)汇报: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
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三:22≈20 18×20=36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小结:大家 根据已学在估算知识,想出了三种方法,通过这一道我们知道估
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3)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完成教科书第59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清题意,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
提问:你是怎么估算的。
2、完成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四的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课堂本上。然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四的第8题。
(1)理解题意,根据题目画面的内容说说从“ 学生已经种了93棵树苗”
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2)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 57 页 共 120 页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图中的数学 信息和问题,让学生分析此题选择什么方法比较合适,不仅水
到渠成的引入新课的教学,同时还让学生感 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新知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由于他
第三课时:综合练习
们 之前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所以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因数都估近似数”的估< br>教学内容:教材第61~62页练习十四第6、9、10、11、12题。
算方法。在此基础上 ,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吗?学生很快就发现还可以“把其中任意一个因素
估成近似数 ”,只要便于口算就行了。“估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估算的
教 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意识和体会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价值,因此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中,我还增加设计了应用估算的解决问题,学生反
2.通过估算步骤的推导 ,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
馈效果还不错。相信,只要我一直坚持这样训练,学 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一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3.结 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人人参
与口算,使学生佯称积极动脑、认 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6题。
比一比,那组摘得多?
2、练习十四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头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请优胜组代表说一说你怎样
估算的。
3、练习十四第12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二、估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统计表,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
2、练习十四第8题。
(1)理解题意。
(2)小组合作,收集估算所需要的数据,估算结果。
(3)全班交流。
3、练习十四第11题。
第 58 页 共 120 页


(1)指导看图,弄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组织交流。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四课时: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63~64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笔 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
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 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 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
位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18×30 24×50 19×70 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快乐尝试,探索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62页的例题1。
第 59 页 共 120 页


(1)出示主体图,根据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题例题1:妈妈到 书店买了一
套书,共12本,每本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该怎样列式?
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师:24乘2,我们已经回算,23乘12我们还没学 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
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2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3)汇报:一 种可以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
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 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的就是妈妈要付的
钱。
教师:刚才我们求妈妈买12本书用288元,计 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
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给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4)讲解24乘12竖式
刚才的一不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教师讲评时用纸把第二个因 数十位上
的“1”盖住。那计算2乘2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2乘4表示8个一,再算
2 乘2表示4个十,合起来是48,在48的旁边注明24×2的积。此时,教师揭去
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 “1”的纸,并问: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用10乘24,得240,在240的旁边注明24×10的积)
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 ,所以用十位的1乘24就是用10乘
2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 0去乘2,得20,但这
个2表示2个十,10乘2得到的20应该表示20个十,20个十就是200 ,所以这个
2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240的旁边主抿4×10的积。
第三步算的是什 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48和
240加起来,得288。)
第 60 页 共 120 页


说明: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 8加0,0只起占位作用,
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请一个同学复述一遍竖式计算的过程。
(5)提问:这个竖式同前面的三个竖式有没有联系?哪种方法更简便?
2、议一议: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3、引导小结,归纳笔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63页的做一做。
(1)先看23×12,提问,两个因数分别是多少?
69是用哪位数与第一个因数相撤的积 ,下一步应该用哪位数去乘第一个因
数?乘出的积是多少?
23乘13得多少?
(2)其余的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最后教师讲评。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1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教学 新知时,我首先
让学生重点分析情境图,找出今天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24×12,再让学生
第五课时:不进位笔算乘法练习课
利用刚刚学习的估算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钱,最后让学生先 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
在小组内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口算方法,即24×10=240 24×2=48
教学内容: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2~4题。
240+48=288(元 )。当学生发现用竖式计算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的结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 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
果,尤其是理解为什么可以省略十位末尾的0不写。本节课我特别 重视让学生叙述计
算过程,让学生在“说”中理解算理。本节课从学生课堂反馈的情况看,多数学生已< br>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方法正确地计算。
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只有少数个别学生还需及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下面各题
15×3 19×4 53×8 61×7
第 61 页 共 120 页


14×10 20×42 50×60 80×30
700×20 71×20 56×40 47×30
二、指导练习
1.计算:21×32,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
提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第三步再
算什么?
提问:42表示什么?竖式中,63表示什么?
2.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3.看谁算的快
完成教科书第64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要让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
4.教科书第64页的第3题 根据画面内容,把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来,并想一想要求一共有多少
只羽毛球,该怎样列式? 12×14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5.完成教科书第64页的第4题。
自己分析画面内容,根据题目的问题,列式解答。
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总结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
第六课时:笔算乘法(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65页例2、做一做,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的乘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
用数学的能力。
第 62 页 共 120 页


3.培养认真细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1、口算
14×40 30×24 12×20 50×24
20×90 37×100 500×10 36×30
19×20 80×20 91×20 35×40
2、列竖式计算
24×12 78×11 33×21 19×9
提问:前三道题和最后一道题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课件呈现下围棋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
线交叉组成。
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
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二、亲身体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 。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
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 不能满足解
决问题的要求。
第 63 页 共 120 页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 础上,夸赞学生:能
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 br>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尝试练习。
用竖 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可以让几个组的学生做前2道,
另几个组的学生做后2道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 错误的原
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3.解决问题。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完成后,请学生向全班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游戏。
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用语言描述菜园里收南瓜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助
菜农收南瓜。
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
完成后,先检查是不是算对了,再比一比哪组学生收获的南瓜多。奖励优胜
组。
四、课堂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 :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
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第2、4题。
【教学反思】:
第 64 页 共 120 页



本节课我首先复习了与新授教学有关的加法口算及两 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不仅唤起学生的旧知,同时也为新课的教学做好准备。由于本节课19×1 9乘的顺序及
第七课时:笔算乘法练习课
计算过程与前面不进位的一样,只是在计算的过程中 出现了进位,所以新课的教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练习十六第5~8题。
我主要是采用 学生自学的方式,首先学生试算,然后在组内相互交流自己在计算过程
中遇到的困难及收获,最后在全班 进行集体展示。从学生汇报中,我发现学生已经掌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 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
握了计算方法,就是在计算准确性方面存在问题,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我重点加强
方法,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正确地进行计算。
了对学生。
教学过程:
一、口算
23×30 40×30 60×700 32×40
80×70 90×42 65×100 700×2
60×72 48×20 37×20 87×30
二、计算
完成教科书第76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用竖式的方法独立完成, 然后教师讲评,讲讲时要提醒学生哪一位上
满几十要想前一位进几。
三、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十六的第7、8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讲评时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计算的过程。
提醒:第8题,求的 是56套明信片共卖多少钱?和每套明信片有12张,有
没有联系?要让学生分析出每套12张是一个多 余的条件。
四、游戏活动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第6题。
根据班级具体情况, 可多增加一些题目,有几道算式的结果要相同,争取让
每一位学生都拿到一道算是二。算式的结果与蜜蜂 身上的数相同的就可认为蜜蜂停
在这朵花上。
五、课堂小结
第八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页例及练习十二第1~4题。
第 65 页 共 120 页


教学目标: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
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教科书第68页
出示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让学生读一读故事内容,再请学生说一说 这一篇
故事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提问:这篇文章大约有多少字?你想用什么办法解决?(以四人为一小组讨
论)
汇报 :(1)一个字一个字地数,就能数出这篇文章一共有多少个字,但如果
文章长的话,就不太适用。
(2)先数每行有多少个字,一共有几行,就可以。
教师:两种方法第二种比较适用,现在我们就采用第二种方法,算一算文章
大约有多少个字?
学生动手操作:
(1)每行最多有22个字,但有许多行的字数都比22少,估算每行大约2 0
个字左右,本篇文章共有13行,所以列式为20×13=260,这篇文章大约用260个
字。
提问:20×13你是怎样口算的?
(2)每行最多有22个字,一共13行,列式:22×13。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怎样算?
二、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学生口算后教师讲评。
提问:整十整百数乘数十数应该怎样算呢?
三、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笔算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解决问题
第 66 页 共 120 页


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七的第3、4题。
通 过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列式解答,对于学生的
列式,要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 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教学中成
功创设了问题情景。教学时,我充分的利用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他们 创设生动的情
境,在学生入迷的听讲中,顺势提出数学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但过高估计了学生
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掌握,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对错。
在今后改进方面教 学中既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景,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第六单元 面积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它
们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1、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教学活
动。
使 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
米)建立正确的表象。教材还特别 安排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较,以免混淆面
积和周长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 计算。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其
它平面图形积计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出面
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里教材内容包括单位间进率和简单的换算,学好这
个内容不但能加深 学生对每个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而且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第 67 页 共 120 页


4、公顷、平方千米。这一内容主要是介绍教大的面积单位,它常 用测量土地
面积,我们有时称它为“地积单位”。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对以后的生活、生产
劳 动有很大的帮助。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 起正确的表象,掌握长方
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解答,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并
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增强能
力。
3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
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重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 ,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
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2、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
3、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课时安排:
面积和面积单位------------------------2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3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 ------------------------2课时
第一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 学内容:教材第71页-74页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
方分米、平方米)的认识及 “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第 68 页 共 120 页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在操作探
究 中,使学生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 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正确建立1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在活动中获得 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
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
生活。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建立1
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 厘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具准备:挂图、口算卡片电教媒体,常用面积单位模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知识-- 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
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实践经历,探究新知
1、面积的含义。
(1)教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个物体都有它的表面,黑板有黑板的表面, 桌
子有桌子表面,课本有课本的表面,我们的脸面有它的面。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
学生:用手摸脸、桌面、书面,感受物体的表面。
教师:①黑板的表面和桌面,哪个大?②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哪个
小?
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动脑分析,回答后教师小结: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
的。
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黑板的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黑板的面积比较大, 练习本的封面比较小。我
们就说;练习本的面积比较小。
(2)出示图形:
第 69 页 共 120 页


教师:观察这3个图形,说说哪个大?哪个小?( 学生很容易看出哪个最
大,哪个最小。)
教师: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知道围成的平面图形也有大 小,我们把围成的平面
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的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3)概括面积含义。
教师:什么叫面积呢?请同学们将这两句话合起来,用一句话来表示,想一
想应该怎么说?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最后归纳面积概念。板书: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面积单位。
(1)出示一组图形(教材71页图),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2)教师:判断图形面积的 大小,我们不能全部靠眼睛看,或者用重叠的方
法,我们要学会用其它方法。
教师:我们能用什么办法知道它们面积的大小呢?(方格纸量)
小组动手操作。
汇报交流:哪个面积大?为什么?
学生:第2个面积大,因为它含有15个小方格。而第1个只含有14个小方
格。
老师:如果我们不用统一大小的正方形纸片行不行?如果用统一大小的小圆
片行不行?
通过实验进行检验,得出不行?
教师: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这几个面积单位到底有多大呢?
第 70 页 共 120 页


①平方厘米的认识。
教师:我们先来认识平方厘米(板书: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是 多大呢?
引导学生明确: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然后要求学生:
第一:打个手势,来表示一下平方厘米的大小。
第二: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第三:估一估,橡皮擦的正面(一个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
笔盒上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
教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课桌面积。你有什么 看法?怎么想?(不方
便。最好用大一点的面积)。
②平方分米的认识。
教师:比平方厘米打一点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分米。
然后让学生明确: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教师也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示意图,
怎样要求学生做到:
第一,用手势来表示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
第二,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第三,估一估,桌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窗户上一块玻璃大约有多少平方
分米。
教师: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教室地板的面积,你有什么看法,怎么
想?
学生:不妨边。要用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③平方米的认识。
猜一猜:比平方分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教师:什么样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刚好是1平方米?
教师:你们能用手势做一个1平方米的大小吗?
学生要4个人,4双手合围才能做出一个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的图形。
第 71 页 共 120 页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面积积大约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然后也让 学生估一
估黑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估一估教室地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在学生说面积单位时请全班学生打手势来表示大小。
四、巩固加深
课本第74页的“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认为对于“面积”这个概念的揭示还是比较成功,学生在一系列用手摸身边熟悉物体的表面及体验封< br>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对比)的活动中,已经建立了“面积”的表象。 在教学三个面积单位时,我先让学生自学
第二课时 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比较
教材中的介绍 ,再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剪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并用它们分别来比较身边接近大小的物体的面
积, 最后我展示课前准备好的1平方米的白纸让学生充分感受其大小。这一过程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由了解——体教学内容:教材第74页-75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3、4题。
教学目标:
验——理解,充分在头脑中建立了三个面积单位的表象。

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2、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3、学会合作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含义,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
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教具准备:常用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些面积单位?它们时多大?你能用手势来分别
表示它们大约有多大吗?
2、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有哪些,它们是多长?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常用的面积单位:厘米、分米、米。
二、分析比较
1、教学例1。
第 72 页 共 120 页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出示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让学生认真观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1厘米 1平方厘米
让学生明确:1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是一条线段。它可以 用来表示一个物
体有多长,(有多少厘米);1平方厘米是一个面积单位,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
形,它可以用来表示一个物体表面有多大。(有多少平方厘米)
说一说:要测量笔盒的一条边有多长,应该用什么为单位?
要测量笔盒的上面有多大,应该用什么为单位?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学生分组讨论并动手操作。
汇报交流:你是怎样做的?它们有什么不同?
(3)比较1米和1平方分米。
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再全班汇报。
2、引导小结:
三、巩固运用
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2、3题。
2、数学游戏:教材75页。
3、练习十八的第3、4题。
第3题是面积的甲酸和周长的计算。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由于
第三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堂上我采取让学生从“画”中感受到:长度单 位是一条
线段,它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面积单位是一个正方形,它则可以用来测量物体或图
教 学内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课本第77-78页中的例2及
形面积的大小。学生从“画 ”中感受它们的区别,只是初步感知,为了进一步强化,
“做一做”练习十九的第1~3题。
我紧接着设计了许多“填单位名称”的练习,帮助建立表象。
教学目标:
第 73 页 共 120 页


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掌握长方形、正方
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使学生能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的计算。
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 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模型(符号例题要求)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提问:
(1)什么叫面积?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大约有多大(用手势来表示,平方厘米,平方
分米,平方米)?
2、教师:你知道2平方厘米有多大吗?你怎么想?
要求学生:(1)用手比划大约有多大。
(2)说出想法。(包含有2个1平方厘米)
那么,6平方厘米有多大?2平方米有多大?你怎么想?
二、探索发现,获取新知
1、引导探究。
取出一个长方形学具:
(1)请同学估一估,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2)取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排一排、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
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包含有几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启发谈话:如果要求长方形的 面积,我的每一个都用面积单位来排一排,数
一数,看它包含有几个面积单位,这样的方法可以吗?假如 要计算较大操场的面
积,我们应该怎么办?能不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呢?
第 74 页 共 120 页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3、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2)公式推导:
教师 :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如果沿着长摆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
形,可以摆几个?沿着宽能摆几个?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小结:沿着长摆, 摆的个数与长的厘米数相同;沿着宽
摆,摆的排数与宽的厘米数相同。
说一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长的厘米数×宽的厘米数=长方形面积
这个推断对不对呢?其它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 可以这样来计算呢?我们自
己拿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看。
通过自己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用公式计算:
(3)即时训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15厘米,宽10厘米。
4、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出示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征?这个图形面积是
多少?
(2)想一想:怎样来算它的面积?正方形面积公式可以怎么表示?
引导小结并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5、指导看书,熟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材78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十九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第 75 页 共 120 页


练习十九第3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
第四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应用
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进行“ 长方形面积
计算方法”的推导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通过计算自己课前准备好的
教学内容:课本第78页例3,练习十九第4~7题。
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长方形面积计
教学目标:
算的公式,再由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推导出正方形的公式。通过让学生“做”数
学,逐步达 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正
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能 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 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解,并为估算方法的形成作铺垫。
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2、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面积=
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3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求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其实就
是求什么?
2、练一练:教材78页“做一做”。
(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
第 76 页 共 120 页


(2)摸摸数学课本的周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
(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
3、讨论交流: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意义不同、计量单位不同、计算方法不同。
三、综合练习
1、练习十九第4题。
(1)先估计面积,然后动手测量并计算面积。
(2)全班交流想法。
(3)要求它的周长怎么办?
2、练习十九第5题。
学生先估计,然后测量并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全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认为计算面积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6、7题。
第五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十九第8~11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
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第 77 页 共 120 页


2、涂一涂、算一算:用不同的颜色 涂出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并算出
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单位:厘米)
3 4
5 4
3、比一比:通过第2题的计算,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二、指导练习,深化提高
1、教材练习十九第8题。
(1)学生动手剪一剪,然后求面积。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了什么?怎样求剩下部分的面积?
2、教材练习十九第9题。
(1)小组议一议:要求面积先要求什么?怎样求边长?
(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
(3)说一说:通过计算,你知道了什么?
3、探索发现:教材练习十九第10题。
(1)小组合作,画出长方形并填表。
( 2)分析比较,发现规律: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
短,当长和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
4、教材练习十九第11题。
(1)学生按题目要求,自己准备图形剪一剪,观察、计算。
(2)比较三种不同剪法,发现 问题:剩下部分的面积相同,周长不等。第一
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相等,后两种情况的长都比原正 方形长,增加了多少?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求周长和面积要注意什么?
第六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教材第82~83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第 78 页 共 120 页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能 准
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 形白纸一张,一面画出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小格,学生每组准备一个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和若干个边长
1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猜测引入:
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学生回答,同时依次在屏幕上出现表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的正方形)。
猜一猜: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分
四人小组,猜测,然 后反馈:我们认为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我
们认为是100。……)
看来 各小组讨论,得出意见难以一致,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探究一下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请同学们把学 具袋拿出来。
二、引导探究,发现新知
(一)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请同学们拿出红色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来说一说它的面积是
多少?(边长是1分米的正 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2、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 呢?请同学们
开动脑筋,发挥四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第 79 页 共 120 页


①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红色的正方形上,横 排每排摆10个,竖
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所以这个红色正方形的面积是 100平
方厘米。
师:你们是用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用的“摆”的方法,主意不错!还有别的
想法吗?
②我们用直尺去量红色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
10×10=100(平 方厘米)。
师:果然方便了不少,你们真聪明,大家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③老师告诉了 我们这个红色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个红色
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平 方厘米)。
师:这种方法真妙! 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直
接 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
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平 方厘米做单位都是 ……(100平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1平方 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单
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二)知识迁移
1、启发:从上面的实验过程 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分米,
那么同学再想一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 少平方米?如果以分米作单
位,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提出两个问 题:
(1)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1 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多少个?它的面积
是多少平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 决,进行汇报。
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 进率是多少呢?(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
的进率是100)。
2、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两个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
第 80 页 共 120 页


面积单位: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3、反馈练习:
(1)练习填空:(出示投影片)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83页“做一做”。
8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评价时请学生说出想法。
(3)改错:7平方分米=70平方厘米 1800平方米=18平方分米
三、全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 目标是让学生找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的规律,建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先
让学生重点研究“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推导出“平方米”和“平 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最后
第七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
再拓展出“平方米”和“平方厘米”之 间的关系。在重点探究“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我主要让学生结合刚刚学
习的正方形 的面积进行“做数学”——让学生将1平方分米平均分成100个1平方厘米,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这 个先画、
再分最后想的过程,学生深刻理解了之间的进率。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合作意识不 强,即使是在小组合作中进行的,学
教学目标:
生个体表现的意识也较强,没有体现出团结合 作精神。本节课虽然教学内容完成了,但很明显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有待继续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8 4页及练习二十第1~4题。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体育场太大
了)
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了?
第 81 页 共 120 页
< /p>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出示
课题)
二、感受体验,获取新知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①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
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
教师向学生 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
顷。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②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面积是
1平方千米。
板书:1平方千米=100公顷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
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30公顷=( )平方米 6平方千米=( )平方米
80公顷=( )平方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70000平方米=( )公顷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第 82 页 共 120 页


三、巩固运用,加深记忆
练习二十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1、4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是结合学生熟悉的咱们校园的占地面积展开教学的。我校的
第八课时 整理和复习
占地面积约为8350平方米,这一资源为我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教学提供了有力帮助。通过实际感受,学生在头脑中比较清晰的建立起
教学内容:教材第86~87页练习二十第5~ 9题。
1公顷面积大小的概念。在学生
充分建立起1公顷的概念后,我又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 “东湖的面积”进行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意义,掌握面积单位间 的
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其概念。在课后的课堂反馈中,我发现虽然还是有学生没有建
立这两个 面积单位的概念,但多数学生已基本建立其概念,并能正确选择合适的单
进率,会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改 写,正确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位。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 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准
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引导学生探索有关面积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一说:①什么是面积?
②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更大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什么是1公顷、1平方千米?
③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2、涂一涂、算一算:用不同的颜色涂出下面每个 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并算出
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单位:厘米)
15 30
36 30
议一议: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3、填一填: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千米=( )米
第 83 页 共 120 页


5平方米=( ) 平方分米 9平方分米=( ) 平方厘米
6平方千米=( ) 平方米 3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40公顷=( )平方米 80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二、指导练习,深化提高
1、教材练习二十第5题。
(1)学生独立做。
(2)交流方法:你计算中你知道了什么?
2、教材练习二十第8题: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教材练习二十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6、7题。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 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
的,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一位 小数、二位小
数,学会比较简单的小数大小,学会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学会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
在时间生活中加以应用,而且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2、学会读、写一、二小数。
3、学会比较简单的小数大小。
4、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计算。 5、通过直观演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进一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小数的读、写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第 84 页 共 120 页


难点:小数的含义的解答。
认识小数 ----------------------3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小数的读法、写法
教学内容: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读法,写法,(课本第88-89页的内容,相
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2、学会读、写简单的(一位、二位)小数。
3、通过练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小数的读法、写法,领会0.1.0.01的含义。
教具准备:物品价格标签、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写分数。
2、填空:
(1)把1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占全长的()( );其中的2
份占全长的( ) ( )。
(2)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占全长的( )();其中的
5份占全厂的( )( );其中的15份占全长的( ) ( )
(3)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米=( )厘米
1元= ( )角 1角= ( )分
二、引导探究,发现新知
1、揭示课题。
同学们已经学习认识了整数、分数。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数--
小数
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 85 页 共 120 页


2、小数的认识。
(1)请同学们随便取出一本书,找出它的单价,说一说是 多少钱?(我的数
学课本价钱是4元6角或4.6元)
(2)投影出示课本第88页的主体图。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回答,并填表。
引导观察5.98、0.85、2.60这几个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说明 :①像5.98、0.85、2.60以及刚才同学们看到
的书本的单价)等,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叫做小数点。
②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中,不够1元的,要用0占位。
3、小数的读法。
教师告诉学生: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左边的数部分按整数来读,小数点右
边的数(是小数部分 )按数字的顺序一个一个地读出数字名,小数点读做“点”。
如:5.98读作五点九八, 0.86读 作零点八六,2.60读作:二点六零,10.23读作:
十点二三,25.07读作:二十五点零七。
试一试:下面几个小数怎么读。
1.23 0.92 0.05 2.40 12.04
4、小叔的写法。
教学例1。
(1)一位数的写法。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每份是1分米,每份是110米)
课件演示说明:① 每份是1分米也就是110米。1分米=110米。②110米还
可以写成0.1米。③0.1米是小数 ,她表示1米的十分之一。
教师:其中的3份是多少分米?(3分米)是多少米?写成小数应该怎么
写? 4分米、5分米、6分米。。。。是多少米?(小数)。
(2)二位小数的写法。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每份是1厘米,每份是1100米)
教师:用小数怎么表示1100米?(写成0.01米)
第 86 页 共 120 页


0.01与0.1相比较,有什么不同?(0.01有二位小数,0.1只 有一位小数)。
教师:0.01米就等于1100米,等于1厘米,表示1米的百分之一。3厘米、< br>5厘米、18厘米呢?
试一试。
15厘米=( ) ( )米=( )米
30厘米=( ) ( )米=( )米
提出问题:像0.1、0.3、0.01、0.05 、0.18这些小数它们的整数部分(小数点
左边的数)为什么都是0?(因为它们都不够1米,所以整 数部分要写“0”来占
位)
(3)1米30厘米,写成小数应该是多少米?
由于1米30厘米比1米多。整数部分不能写0,应该写1,写成1.30米。
三、巩固深化
1、课本第89页的“做一做”。
2、把下面各数量用小数表示。
2米40厘米=( )米 1米8厘米=( )米 7角7分=( )元 1元7角7分=
( )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导学案执教,首先让学生汇报预习结果,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重
点研究小数的意义。由 于学生见过用“元”作单位表示商品的价格,所以首先让学生
第二课时 小数大小的比较
理 解以“元”作单位的小数的意义。本节课我重点让学生小组研究以“米”为单位的
教学内容:一位、两位 小数的大小比较(课本第90页的例2及“做一做”,练
小数表示的含义。由于长度单位相对于学生来说 比较抽象,所以我分层设计了几个教
学环节:第一个层次先让学生借助分数理解1米以内的小数的一样, 然后再让学生用
习二十一的第3~5题。)
自己的身高来进行研究,最后再就某一个学生的身 高拓展学生理解“1.40米”与“1.4
教学目标:
米”的关系。
1、通过具体内容来学会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第 87 页 共 120 页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养成会写的能力,从而逐步培养 学
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小数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读一读下面各数
0.8 0.66 1.3 1.25 1.05
2、写出下面各数
三点二 零点三五 零点零七 六点八七
3、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量。
1米3分米=( )米 1米3厘米=( )米 1米12厘米=( )米
50厘米=( )米 1元3角=( )元 2元15分=( )元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引入谈话
同学们都喜欢参 加体育活动,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的体育成绩,请你们
汇报一下跳高的成绩(以米为单位,用小数表 示)。
2、教学例2。
幻灯投影例2题目:老师这里有4位同学跳高成绩纪录表。 单位:米
姓名 小明 小刚 小强 小林
成绩 0.9 1.2 1.15 0.88
(1)读一读,各个同学的跳高成绩。
小明0.9米 小刚1.2米 小强1.15米 小林0.88米
(2)教师:请给他们排出名次:
学生 都知道跳高运动,因此都知道数据越大,跳得越高,成绩也越好,所
以,要学会比较这几个小数的大小。
(3)提出问题,让学生放手探索。
第 88 页 共 120 页


教师:你们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的大小?
小组讨论法,然后汇报比较过程、结果。
(4)排列大小。
不管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进行比较,其结果都应该要求学生自己写出排列顺
序。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1.2米)》(1.15米)》(0.9米)》(0.88米)
三、课堂活动
1、课本第90页的“做一做”
首先要使学生弄清一个正方形表示多少,在教师的启发,引导 下,再结合图
形与数字,使学生懂得一个正方形在这里表示1。
2、课本练习二十一的第3、5题。
第3题,让学生借助数轴看图比较大小。类似于“课堂活动”第2题,可以
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5题,是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成绩进行比较,得出四位学生的跳远名
次和50米跑步的名 次,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跳远成绩的小数越大,成绩越
好,名次越向前,而跑步成绩的小数越大, 则成绩越差,名次越向后。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4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还是尝试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由于教学内容比较简单,而且学生可以通过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到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上来,所以本节课我采取的是以小组
合 作为主的教学形式。在导学案中我设计了“比较本小组内所有伙伴的身高”这一活
教学内容:一位、两位 小数的含义,读写法,一位二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动,学生个个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在具体的情境中很快 就发现了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总之,虽然还是处于试行导学案的时间,但我觉得本节课学生在自主学习的 情况下还
(练习二十一第4~10题)
是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第 89 页 共 120 页


1、进一步了解常见小数的含义,并掌握他们的读法,写法。
2、能结合实例,较熟练地进行一位、二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3、通过练习,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了解常见小数的含义,并掌握他们的读法,写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0.2 0.67 0.03 1.28 2.03 3.40 15.56
2、写出下面各小数。
课本第93 页的第8题(看图片和题目,然后要求学生写一写,教师巡视检
查,最后展示汇报结果)。
3、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
3分米=( )米 4厘米=( )分米 8厘米=( )米 12厘米-( )米
1米6分米=( )米 2米30厘米=( )米 6米3厘米=( )米 5分=( )元
2元5角=( )元 4元6分=( )元 20元4角5分=( )元 3米1分米5厘
米=米
二、课堂活动
课本第93页的第7题。
分别量出课本,练习本和铅笔盒的长和宽,把量得的数写成分米来做单位的
小数
先要求学生测量长度,并纪录下来,然后再要求写成用分米来作单位的小
数。
三、小数大小的比较
1、课本第94页的第9题
请学生比较它们的价格,这里没有 要求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排列,所以,
只要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出来就可以。
(1)从钱贵的到便宜的:15.15元 13.60元 8.8元
第 90 页 共 120 页


(2)从便宜的到贵的:8.8元 13.60元 15.15元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在小数大 小的比较中,如果从整数
部分可以看出大小,那么就不必要再看小数部分。
2、课本第94页的第10题。
(1)先让学生比较人均绿地面积,说一说哪个国家首都人均 绿地面积最大,
哪个国家首都人均绿地面积最小?
德国 柏林最大,人均绿地面积是50.0平方米。
中国 北京最小,人均绿地面积是8.18平方米。
(2)按照人均绿地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3)说一说,睨视怎么想的?
同样,这一题的大小比较也只要看整数部分就可以确定,不必再看小数部
分。
(4)从这些数据中,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从数据中看到北京人均绿地面积与表 中其他城市相差很大,也可以想到我国
人均绿地面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要注意环境 保护,要加强绿
化建设。
3、补充练习。 五位同学身高统计表 单位:米
小刚 小王 小芳 小红 小明
1.08 1.10 0.98 0.97 1.02
请比较他们的身高。
四、实践活动
课本第93页的第6题。
要求学生高商店了解一些指定商品的价钱,输了课本中指定的商品外 ,还可
以增加一些指定商品,如体育用品,家电等等,要求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来表示,其
目的是 促进学生平常能注意观察身边的小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领悟数学与生
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的积极性。
第 91 页 共 120 页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第四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 内容: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课本第95页的例3,第96页的例4,
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 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进行加法、退位减法。小数点对
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一说。
(1)1.28表示 元 角 分,0.03表示 元 角 分。
2.50表示 元 角 分 0.48表示 元 角 分
(2)1.25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 0.30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0.05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2.40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2、算一算。
112+16 25+18 138-25 35-12
说一说:(1)整数加法,减法的计算法则。(2)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揭示课题。
教师:教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加 、减法,也学会了简单的分数加、
减法,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小数,请猜一猜,我们也应该学习小数的什 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出示主体图。(用幻灯投影或挂图)
第 92 页 共 120 页


请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获取了哪 些信息?(学生到商店里买学习用具。
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些商品的单价:铅笔盒6.8元,书包25.8 元,练习本2.6元,橡
皮擦0.5元,卷笔刀0.8元,铅笔0.6元,水笔 1.2元)。
3、教学例3
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1)卷笔刀多少钱?铅笔多少钱?
要计算一共多少钱?必须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
(2)你们认为怎么算?是怎么想的?
放手让学生探究方法,尝试计算。
学生经过 讨论、交流,一般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化角为单位计算;
另一种是以元为单位,直接用小数计算 )。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探究用小数直接计算的方法。
(3)要点分析。
①验证答案:1.4元=1元4角,结果正确
②观察算式:
特征1:小数点对齐。(相当于整数加法的数位对齐)
这里不仅要求二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要强调和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
点对齐。
特征2:计算过程,方法与整数加法相同。
4、教学例4。
(1)提出问题:一个卷笔刀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2)探究计算,引导用小数直接计算。
0.2元=2角 8角-6角=2角结果正确
(3)出示例4
一枝水笔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①要求学生用小数直接计算。
②尝试计算,汇报结果。(展示演示板)
第 93 页 共 120 页


1.2-0.6=0.6元
③说一说计算要点。
两点:一是小数点对齐;二是减法退位,方法于整数减法退位是一样的。
5、课堂小结 (1)教师说明直接用小数计算的简便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
生认识掌握小数计算的 重要性。
(2)学生说明小数计算要点。
三、课堂活动
1、课本第96页的“做一做”
第(1)题是小数加法。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既有小数加法知识,又有小数大小比较知识。
第(3)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导学生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并进
行计算。
2、补充问题。
图中“找你6角”,猜一猜:小红给售货员多少钱,可能,买了什么商品?
启发:找出购买商品的钱数尾数有4角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1-3下列各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利用知识的正迁 移,首先复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和小数的意义,再让学生
合作探究发现小数加减法的方法。由于学生已经具 备一定的购物经验,所以多数学生
第五课时 练习课
很快就找出了“把小数点对齐的方法。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积极
教学内容: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课本练习二十二的第4 -6题)
性,我将后面的课堂练习也都设计成“购物”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
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掌握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
算。

第 94 页 共 120 页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一说,这几种体育用品各是几元几角几分。
2、提出问题。
(1)一个篮球和一个排球,一共多少钱?
(2)一个篮球和一个足球,一共多少钱?
(3)一个羽毛球拍比乒乓球拍贵多少钱?
(4)20元钱,能买到什么东西?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要求学生也能从简单问题入手,(学会判断加法的进位与不进位,减法的退
位与不退位计算。)
二、指导练习
1、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要点。
(1)小数点对齐。
(2)按整数方法来计算,注意进位加与退位减的计算。
通过回顾,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2、算一算:12.4+7.6=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结果。
提问:“12.4+7.6”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从小数含义来说明,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要讲小数
的基本性质。)
3、想一想:5-1.3怎么算?你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讨论、交流、然后说出见解。
(1)整位怎么对齐?
按照整数减法法则:1.3哪一位是个位?
按照小数减法要点:5的小数点在那里?
(2)退位怎么退?
第 95 页 共 120 页


把5看成5.0然后按整数中的退位减来计算。
三、课堂练习
课本练习二十二的第4、5、6题
第4题是小数加法,先让学生读懂 这幅统计图,说一说题目提供的信息,然
后再要求提出问题,并解答。
值得注意的是要让学生 理解,这里只能提“什么比什么多”或“什么比什么
少”的减法计算问题,而不能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如:求“上海和北京居民人均
住房使用面积一共是多少”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应该予以简要说明。
第5题是小数加法问题,先让学生说说从题目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1)小红是在哪一站?(儿童乐园)
(2)小红要坐到哪一站下车?(光明街)
(3)从儿童乐园到光明街要坐几站?(12站)
(4)票价怎么计算?(10公里以内票价 1元,后2公里,1公里加0.5员,
这样一共是2元)
第6题是小数减法,大小比较问题, 第(1)小题用10岁时的体重减去7岁
时的体重,既增加的重量。第(2)小题应该分别算出7-8岁 ,8-9岁。9-10岁体重
增加了多少,然后再进行比较。
四、课内外活动
让学生准备5、0、7、6这及格数字卡片。通过排列,写出结果。
1、小于1整数部分应该排哪个数字?
2、大于7整数部分应该排哪个数字?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 br>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除
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以 及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第 96 页 共 120 页
< /p>


运用乘法(或除法)、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
法) 、除法和减法(或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 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
重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通过学习活动,让< br>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体验,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通过合
作、交流,养成 良好的学习品格。
2、难点: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3、关键: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懂得每一步算式解决于什么问题。
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用4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99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3、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解决问题的每一步过程并进行
运算。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学习品格。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应用数 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
体验,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回顾,解决简单问题
教师亲切谈话: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接着,口述下面的问题。
第 97 页 共 120 页


三(2)班一些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
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 多少朵花?
待学生解决问题后,请两、三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探讨解决新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新问题
1、创造情景,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情境,吸引学生“进场”。接着, 定格在表
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由小精灵提出问题(画外音)。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 题的方法。允
许遇到困难的学生与伙伴交流意见。
3、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 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
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解决问题
1、请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
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2、.组织交流。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 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决方
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 多种。例如,
①5×6×8 ②5×6×(5+3) ③5×6×7+5×6
④5×6×7+30 ⑤30×8 ⑥30×5+30×3
只要学生说得有道 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
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课堂作业
1、学生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3、4题。
第 98 页 共 120 页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 个问题,就
先解决哪一个。
解决问题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
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
题。
五、课堂小结
1、请学生说一说收获和体会。
2、教师强调: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 都有数学问题,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注意观
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 这些问题。每个同
学都越来越聪明、能干。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的含义、除 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能初步用除
法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从不同 角度
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及解决问题,逐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乘法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三的第5、6、7、8题。
教学目标:进-步理解,掌握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
第 99 页 共 120 页


3×86 710×2 532×4 4×5 63×8 25×6 78×2 310
×3
二、专项练习
1、一个工人1小时加工零件5个。按这样计算:
(1)一个工人2小时加工零件多少个?8小时呢?(理解加工零件的个数与时间
有关系)。
(2)2个工人l小时可以加工零件多少个?(理解加工零件的个数与人数有关
系)。
如果是8个工人,那么1小时可以加工零件多少个?
(3)8个工人2小时可以加工零件多少 个?(理解加工零件个数不仅与人数有关
系,而且与加工的时间有关系)。
5×8×2=80(人)
那么5×8表示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5×8×2(再乘2)解决了什么问题?
表示8个工人2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
5×2×2的每一步各表示什么?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评价,激发学生权极性,增强自信心。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6、7、8题。
(1)、学生独立解决问。
(2)、交流评价:你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 100 页 共 120 页

漯河高中-个人工作鉴定


电子科技大学分数线-海协会


搞笑的表白短信-志愿者活动方案


重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众信息网-国家海洋局招聘


邮寄查询-北京海关网


苏里南港口-英语学习心得


辽宁高考数学-传媒大学分数线


菲利普艾斯特中学-项目合作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