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安胎假-给同学的临别赠言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
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
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
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
解平均数在统计学
上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根据统计表正确制作出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相关问题。
三、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材介绍了简单的数据分析,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
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
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
平均数的方法。
本单元分为两小节,内容结构如下:
1、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
3、注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
4、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的理解。
5、充分发挥教学用具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
1、简单的数据分析
2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
2、平均数
2课时
五、对本单元教学的几点看法:
1、平均数是一个虚拟值,它不能代表
个体,因此要充分利用教具、
学具,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在教
学统计图中横轴、纵轴这两个数学名词需结合具体的图例,
让学生搞清楚。学生在做把统计图补充完整这
类题目时,一定要严格
要求:画标准、使用尺子,良好的作业习惯需从小养成。
第一课时 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
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
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
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
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学会看横式的条形统计图,看懂起始格表示单位量。
教学难点:根据数据特点,灵活地确定起始格代表的单位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例1用
: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
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
计图。(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
米的空白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A: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B: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师事先准
备的空白统计图)
C: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
量?
二 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A: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
水之间的差异
。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
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
B:引出新课
: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
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
泉水卖出的数量,纵
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1)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
统计图。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
(3)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全班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全班学生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
(1)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3)小结: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三 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教科书第40页第1题。
A: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同桌交流)
B: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学习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1. 看统计表,分析数据。
A: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统计表。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什么?
2.
发现矛盾,引出新课。
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
格
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1)四人小组合作画完空白统计图。
(2)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学生可以发现:
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
条形会很长,如果每格表示10个
单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
br>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
(3)引出新课: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
3.学看统计图,尝试画统计图。
(1)引
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
么不同?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
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2)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3)组织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
优点是什么?
(4)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出示“中国10
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哪些
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
值以上?你是怎么
看出来的?(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
你想对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说些什么?
教科书第40—41的练习。
四 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对自
己、同学这节课
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