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余年寄山水
709次浏览
2020年08月16日 07:2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纪委书记述职述廉报告-绕口令大全超级难


买文具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重点
简单小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
1、小数意义的理解。
2、小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宣布本节课教学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元、角、分与小数。
板书:元、角、分与小数。
元、角、分的知识大家都知道了,小数是什么呢?我们还不认识, 这节课我们就借助元、角、
分来认识小数,和小数交朋友,大家想不想交一个新的好朋友呀?
二、讲授新课
1、认知小数。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书橱”里陈列的文具。让同桌 互相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
几分。(同桌交流,请个别学生汇报)
(3)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课本2页,同桌互相核对,教师同意结果)
(4)认识这些小数。
在学生都理解了标价牌上小数的意义后,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像标 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
价的数叫做小数。
像3.50,1.06,16.85,0.50,8.0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数有无数个)
观察小数,发现有什么特点?(不难发现小数都有一个点)
这个“.”是小数点。这个点很重 要,举例说明:售货员阿姨粗心地把笔记本标价牌上的小数
点位置写错了,把3.50元写成了0.35 元,会造成什么结果?写成35.0元呢?
2、小数的读法。
(1)学生自己先试试读读。
(2)教师范读。
板书:16.85 读作:十六点八五。
(3)学生自己读。
(4)说明小数读法的要求。
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左 边的数按整数来读,小数点右边的数按数字顺序一个数字一个
数字来读。
(5)读一读。
0.02 0.31 0.50 2.4 10.33 8.05 20.00 4.135
(注意:强调小数点右边的数的读法)
3、小数的写法。
(1)如何用小数来表示物品的价格呢?
(2)尝试练习:3元5角= 元 2元5角5分= 元 15元6角= 元 8
角= 元 5分= 元 3元5角= 元。
完成后组织讨论,教师巡视,并帮助个别学生。最后提问学生同意结果。结束后请学生读一读。


货比三家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比简单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
1、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2、小数大小比较的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读一读:
0.50元 0.02元 1.05元 2.3元 16.25元 6.00元
1.2米 10.2米 0.01米 15.45米 20.3 51.47 5.68
2、写一写:
(1)零点二五 (2)零点零四 (3)二点四零 (4)十六点零五
3、填一填:
(1)1.02元= 元 分 (2)5.50元= 元 角
(3) 元=8元6角4分 (4) 元= 41元8分
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对小数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较小数的大小。
二、讲授新课
1、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
(1)观察插图,说一说有那些文具,它们的价格各是多少?(可提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提出问题。
“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奇奇文具店”)
(3)比较方法、过程。
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的方法:
1) 把元改成几元几角来表示,根据生活经验判断5元1角大于4元9角。
2) 以5元为中介,进行间接比较,4.9元比5元少,5.1元比5元多。
3) 可以把它看成角来比较,49角比51角少。
4) 通过比较整数部分来判断。(着重)
在小数大小比较中,整数(小数点左边的数)大的,这个小数就大;相反就小。
(4)结果表示:4.9元 < 5.1元
2、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
看图提出其他问题,引入比较比较哪家文具店橡皮便宜?
(1)列出各店橡皮的价格:2.63元 2.36元 2.65元
(2)找出2.63、2.36、2.65中最小的数。
方法:先两个先比,把小的同第三个比。结果是2.36最小。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4页的“试一试”。
作业设计
1、在〇里填上“>”、“<”或“=”。
2.65元〇1.88元 3.90元〇3.58元 6.05元〇6.10元
5.30元〇5.3元 7.05元〇7.50元 4.00元〇40.0元


买书
教学目标
1、结合“买书”的具体生活情境, 探索没有进位或退位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2、通过交流活动,让全体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3、经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能用小数加 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
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的掌握。
2、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填空。
(1)5.9元= 元 角= 角 (2)3.3元= 元 角= 角
2、列竖式计算。
25+11 46-48 124-23 103+28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题目。
(2)说说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一共花了多少元?
(3)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列式:3.2元+11.5元= 元
(4)探索算理和算法。
1)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元?
2)让学生各自独立探索计算方法。
第一种:把元化成角来计算。
3.2元=32角 11.5元=115角 32角+115角=147角 147角=14.7元
第二种:用竖式计算。 第三种:用小数计算。
3元2角 3.2
+ 1 1元5角 + 1 1.5
1 4元7角 1 4.7
3)让学生互相交流 ,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过程,分析、判断解答的是否正确。分享多种正确
算法的成果。
4)讨论:
三种算法有什么共同之处?(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小数做竖式加法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单位的数对齐。不对齐就不能直接相加。
(5)让学生比较哪一种算法 比较简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直接用小数来计算并掌握这种算法
和算理。
2、拓展知识。
(1)提出问题:一本《数学世界》比一本《童话故事》贵多少元?
(2)判断解决问题的模式。写出算式:11.5元-3.2元= 元
(3)列竖式计算。
竖式: 1 1.5


- 3.2
8.3
(4)说一说: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小数点也要对齐)
3、课堂小结:强调小数点要对齐。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6页的“试一试”的第2、3题。
2题:独立完成,说说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3题:鼓励学生对两个单位的小数用心算进行加减。
四、巩固练习
1、课内作业。(课本第7页的“练一练”的第1、2题。)
第1题:先让学生看懂题目的意思,再鼓励学生进行心算,直接写出结果。
第2题:这也是一 道简单的小数相加减计算题,可以用竖式计算,也可以鼓励他们用心算,直
接计算出结果。
2、小黑板作业。
五、作业设计
1、列竖式计算。
2.5+54.4 45.8-4.6 53.7+1.2 12.4-11.3
1.46+0.53 8.47-2.25 35.6+43.3 46.7-5.4
2、菊花一束的单价是1.50元
满天星一束的单价是2.40元
(1) 各买一束,一共要多少元?
(2) 买一束满天星比买一束菊花贵多少元?
(3) 买2束满天星要多少元?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没有进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2、运用小数加减法(没有进退位)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的掌握。
2、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0.5+0.1 0.2+0.3 1.1+1.5 4.5+1.4
5.7-0.5 0.5-0.3 5.3-5.3 1.9-1.7
2、列竖式计算。
3.4+0.3 5.6-3.3 6.4+2.4
5.7-4.3 8.7-5.2 0.9-0.7
(1) 学生独立计算;
(2) 小组交流,相互检查;
(3) 派代表回答结果。
二、专项练习
1、课本第7页的第3题“森林医生”。


这是一道改错题,要鼓励每个学生都应该认真观察,当好“森林医生”,能够独立地发现错误,
并指出错误的原因。
第1题:(1)判断结果:错误。
(2)原因:小数点没有对齐。
(3)分析:1)“4”是什么数;有没有小数点。2)借助算式:3.5+0.4=3.9
(4)正确的是:3.5+4=7.5
第2题:(1)判断结果:错误。
(2)原因:小数点没有对齐。
(3)分析:1)小数点没有对齐能进行加减吗?为什么?2)要求是什么?
(4)正确算式:12.6+3.2=15.8
第3题:(1)判断结果:错误。
(2)原因:漏了小数点没有点。
(3)分析:1)小数点对齐的要求。2)267即267.0
(4)正确算式:27.9+1.2=26.7
通过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说明小数点的重要性,强调计算中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2、课本第7页的第4题。
(1)首先,读懂题意。
(2)解决问题。
第4 小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目的是既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能提供机会让学
生 解决问题。当然还应该要求学生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1)10.2+1.3 (2)5.4+2 (3)6.20-1.1
2、解决问题:魔方一个3.20元;小皮球一个2.10元;足球一个35.50元。
(1) 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小皮球共多少元?
(2) 买一个足球比买一个小皮球贵多少元?
(3) 三个都买。40元钱够吗?
(4) 自己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3、小黑板作业。
五、作业设计
1、列竖式计算。
2.5+0.4 4.2+7.7 16.2+2.4 46.5+2.4
1.96-0.53 8.97-5.76 35.6-43.3 25.7-5.6
2、地球仪单价是7.40元;
卷笔刀的单价是0.50元;
笔盒的单价是3.60元。
(4) 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卷笔刀共花多少元?
(5) 买一笔盒比买一个卷笔刀贵多少元?
(6) 三件物品都买,10元够吗?






寄 书
教学目标
1、 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
要进位或退 位的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体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的加减法(有进位后退位)。
教学难点
1、小数加减法(有进位后退位)。
2、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菜单:
菜名
单价(元)

1.00
青菜
0.5
肉片
1.20
炒蛋
1.00

0.40
鱼片
1.6
(1) 买一份青菜和一份肉片,要多少元?
(2) 买一份青菜和一份炒蛋,要多少元?
(3) 一份肉片比一份炒蛋贵多少元?
(4) 买一份饭,一份青菜和一份肉片,共要多少元?
(5) 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课本情境图。
观察图,理解情境,找数学信息。
(2)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1)一共需要多少元?2)其中一种比另一种贵(便宜)多少元?
(3)列出算式。
选择其中一问题,如:一共需要多少元?
算式:1.6+12.4= (元)
(4)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元邮资?(13元多,大约14元,14元多等等)
(5)探索计算方法。
1)让学生自己探索方法:
第一种:把元化成角来计算。
第二种:按不同单位分别相加。
第三种:列竖式计算。
1.6
+ 12.4
14.0
2)让学生互相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过程,分析、判断解答是否正确。
3)议一议:一 是比较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适用。(认识用竖式的简便性与准确性。)二是
讨论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小数点是否对齐)。三是比较今天的方法与上一节的方法,找出不同
点(进位与不进位)。
2、拓展练习。
课本第8页“试一试”的第(1)题:2包书的邮费相差多少元?
(1)列式:12.4-1.6= (元)


(2)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列竖式)
(3)交流计算方法、过程。
1)处理退位问题。 2)小数点对齐。反省自己在计算中是否注意到这些问题。
3)课堂小结。
由学生自己小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有进位或退位)的方法,及计算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1题。(独立例竖式完成,提醒注意的问题。)
作业设计
1、列竖式计算。
1.5+2.8 8.4-5.9 15.8+5.7 42.8+9.7
8.2-4.8 5.19-4.25 85.7-51.8 54.1+9.7
2、可乐的单价是1.8元;
果汁的单价是10.5元;
(1)两种饮料各买一瓶,要多少元?
(2)买一瓶果汁比买一听可乐贵多少元?
(3) 买2听可乐,一瓶果汁,15元够吗?

小数加、减法混合练习。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会计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形成比较 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熟练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6 + 5.4 0.6 + 0.8 0.36 + 0.4
0.9 – 0.7 0.8 – 0.4 1 – 0.6
老师小结口算情况。
二、练习笔算小数加、减法。
2、评讲时突出两个带小数相减 ,且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整数部分的个
位退一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评讲。( 学生如出现错误,结合评讲)
三、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文字题。
1、讨论:以下两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1)0.95比0.58多多少?
(2)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几?
学生列式计算后,老师进行简单小 结:第(1)小题是比较两数大小,相差多少?可用减法计算,
列式计算 0.95 - 0.58 = 0.37 ; 第(2)小题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多
少?(也就是乙数 比甲数少1.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即7.4 – 1.3 = 6.1,
做 这类文字题一定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大谁小,求大数还是求小数,要分析题中两数关系,然
后选择正确 的算法进行解答。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处理小数加减法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2、能教熟练地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法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
3、进一步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的加减法中需要进退位的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小数加减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1.3+4.5 5.9-5.8 12.6-12 2.3+0.7 8.7-5.7 1.5+1.6
2、列竖式计算。
5.8+7.6 12.8+4.9 12.6-4.7 9-1.8 9.84-5.37 4.5+54.8
二、专项练习
1、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2题。
第1题:判断结果:错误。
原因分析:漏了进位。5加7等于12,写2进一。
第2题:判断结果:错误。
原因分析:小数点没有对齐。就是数位没有对齐。
第3题:判断结果:错误。
原因分析:忘了退位。从个位退一后,整数部分只剩下9。
2、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3题。
这是一道估算题,注意的问题:
1) 独自审题,并解答问题。
2) 说说解答方法。
3) 引导他们用估算解决问题,掌握估算方法。
第一种方法:把21.8 元看成22元,14.5看成15元。22加15的和是37,37<40,所以40元
够买。
第二种方法:把整数部分先加起来,21+14=35。由于小数部分的和不可能超过2,所以他们的
和一定小于40元。
4)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3、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4题。
这是一道小数加法题。目的在于通过本题解决过程考察 、评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和领悟能
力。
4、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5题。
这是一道培养学生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学生通过练习不仅
可以进一步 理解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可以找出新问题,激发探索精神。
第(1)题:用加法计算。
第(2)题:用减法计算。
第(3)题:先找小于5元的食物,然后进行计算。
第(4)题: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新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第七课时 森林旅游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二、活动形式
把“森林旅游”的购物活动组织成同桌之间的数学游戏。其中一人扮顾客,承担 提出购物问题
的任务,另一个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这里有两幅(二种情境),当购物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两人也随着对换角色。
三、活动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由顾客提出数学问题。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并由 服务员解决这
些问题。
2、“服务员”、“顾客”都应该加强角色意识,讲究服务态度,讲究礼貌,言语文明。
3、教师巡视,帮助组织活动,注意保持课堂秩序。
四、活动过程
1、出示两张情境挂图。
由于教材上的插图没有注明物品名称。所以,先根据图形形状给物品标上名称。
2、宣布活动规则。
(1)每人有5分的基础分。
(2)“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这里的满意包含礼貌用语。
(3)“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
每失误一 次扣1分。
(4)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失误的指控是错误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 “服
务员”额外加1分,同样,“顾客”应该扣1分。
(5)在事先规定到每家商店购物10 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获“优秀服务员”
或“诚信顾客”荣誉称号。
3、发放记分表。

问题
得分情况
1

2

服务员(5分)
3

4

5

6

7

8

1

2

顾客(5分)
3

4

5

6

7

8

4、活动开始。
同桌同学面对面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进行巡视,加强课堂组织、辅导部分学生。
为增强游戏活 动有序而正确地进行,提高准确性,可引导(或准许)学生在活动开始时,先各
自记录所要提出的问题, 从易到难。然后再把问题向对方提出,要求对方解决。这样也便于检查
谁对谁错,从而进行正确地评分。
5、活动小结。
(1) 各小组汇报最后得分情况。
(2) 评出“优秀服务员”和“诚信顾客”。
(3) 小组提供富有新颖的问题,让大家共同分享,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富有创
意的问题。
(4) 分析。总结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领悟什么问题用估算解决,什么问题可以用口算
解 决,什么问题应该用笔算解决。
教学后记:


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案,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现实世界 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纸、剪纸、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简单的图形的对称轴。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能画出简单的图形的 对称轴。
4、渗透图形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简单的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判断对称图形,按要求画出对称轴。
能正确找出全部的对称轴。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出示一些对称图形,引导学生观察:
你们看这些图形好看吗?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你能举出一些特点和上图一样的物体图形吗?
从哪儿可以分为左边和右边?请同学到前边来指一指。
你怎么知道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 还有别的办法吗?
用手中蝴蝶图形动手试一试,互相讨论。(对折,图形左右两边完全合在一起,也就是完全重合。) < br>你能不能很快剪出一个图形,使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可以讨论,看一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剪的。(把纸对折 起来,
再剪。)
二、学习新课
1.对称图形的概念。
以剪出的图形为例,贴在黑板上。
问:你们剪出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画在图上)。
问:现在谁能准确说出什么是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2.加深理解概念。
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你刚才剪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为什么?
画出自己剪的图形的对称轴。注意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两端可以无限的延长。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出示第13页“看一看、说一说”题: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指出对称轴。
生:蝴蝶、脸谱、天安门等是对称图形。花布图不是对称图形,无论怎样折,两侧都不能完全重合, 因此它就
没有对称轴。
2、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图形,折一折,看一看哪些是对称图形?请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投影出示,折一折,说明是否是对称图形,并数一数一共有几条对称轴?
生边回答老师边填在投影片上,试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二)拓展练习:
同学们, 我们每天都要与数字、汉字和字母打交道,你们知道吗?在这些字母中有许多也是对称的,不信你找找
看 。
1、你的学号是多少?这个数字是对称的吗?
2、你的名字中的哪个汉字是对称的?
3、你名字的拼音中,哪个字母是对称的?





对称图形练习课一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对称图形的认识,学会独立判断对称图形。
2、了解对称图形的特点,能根据特点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部分。
教学重点
1、学会独立判断对称图形。
2、能根据特点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部分。
教学难点
能按照图上给出的对称轴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部分。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什么是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对称图形?
二、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书第14页“试一试” 第1至4题。
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图中除了帆船与树叶不是对称图形。其余都是对称图形。
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第3题:
学生先独立尝试画一画,说一说怎样画对称图形。
根据经验,画对称图形要沿着对称轴画。
第4题:
学生独立创作,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
全班进行展览。
2.认识对称图形的性质。
(1)结合第1至4题实例思考:对称图形在沿着对称轴折叠时, 为什么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投影对称图形,
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
(2)测量并归纳性质。
打开书第14页第3题,看另一半的部分对称图形,用尺子量一量图 中的A,B,C,D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分别是
多少厘米?
认真观察,结果填在书上,你发现什么?
三、拓展练习
1、提问:根据观察结果,你们能总结出对称图形在什么性质吗?
板书: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验证性质:量一量第1题中五角星对称轴两侧对应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等。
同桌指着图 形说出谁和谁是相对的点,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多少。反过来,如果图形两侧相对应的两点到图
形中 线距离都相等,那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图形,中线就是对称轴
2、你能否应用对称图特点,剪出美丽的窗花或五角星等。
四、全课总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什么样的图形叫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对称图形具有什么性质?
3、为什么有很多建筑和生活用品都是对称图形?
五、布置作业
1、在你周围的物体上找出三个对称图形。
2、让学生把一张纸对折,用笔画出图形一半,然后剪出来,打开看一看是什么图形。


对称图形练习课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认识对称图形。
2 、能画出所给图形的对称图形,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3、根据镜面对称的特性,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按要求绘制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1、画出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两节课,我们共 同认识了一种奇特的图形——对称图形,它在我们的周围普遍存在,不但生活物品、建筑、动
植物中有对 称特性,就连我们自己身上也有对称现象,不信我们就一同去找一找。
二、巩固练习
(一)教材第15页“练一练” 第1至5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找出哪些是对称的字,在它下面画上“一”。
再围绕“怎么找”进行小组交流,互相检查找得对不对,全不全。
根据找出的对称的字思考它们在对称方面有什么区别?
2、第2、3题:
画出和摆 出对称图形。第2题,在点子图上画出对称图形(至少三个)这两题要关注学生的创意与想像力,并给
予 积极的引导和评价。
3、第4、5题: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补充练习。下列那些字是对称的?
美 林 来 田
( ) ( ) ( ) ( )
(三)数学游戏:
1、看一看找来的各种树叶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对称图形?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好办法吗?
2、自己设计一些对称图形,和你的同桌一起欣赏。
三、拓展练习
找一找哪些银行的图标是对称图形?
找一找哪些国家的国旗是对称图形?
四、全课总结
你都学过哪些有关对称图形的知识?
你用这些知识都解决过哪些问题?
五、布置作业
1、在点子图上画出对称图形,至少画出2个。
2、在方格纸上设计你喜欢的图形,比一比谁设计的很有创意。







镜子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镜子的反射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2、能够根据镜子的反射画出对称图形。 < br>3、使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培养并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 能力。
4、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进而培养学生钻研数学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事先准备一个小镜子夹在一本书里,然后说: “老师的书里夹了几张伟人的照片,谁想来看一看?但是看完的同
学不能够说出来。”
问:你看到了什么?在镜子中看到的是谁?你想到什么?
揭示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学习新课
1、引导谈话:
镜子能做什么?镜子里的图象和实际中的图象有什么关系?镜子中也有很多的数学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呢
老师演示:把镜子放在“王”字的上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放在一半的蝴蝶图形上面,你又看到了什么?
问:和原来的图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从镜子中看到的图象是一个什么图形?哪一条线是它的对称轴呢?
3、是不是所有在镜子中形成的图象都是一个对称图形?观察图3,你发现了什么?
在镜子中看到的数字和实际中的数字是相反的,但是形成的图形也是对称图形。
4、运用这个原理,你能想到什么?用镜子观察物体时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镜子有什么作用?它能帮我们做什么?你能用镜子做哪些事情?
在学生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完成18页第1题:
从镜子中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正确地进行判断:镜子中的图象和实际的图象是相反的,并是对称的。
第2题:
把镜子放在一个对称图形的适当的位置,使你仍然能看到图的全部。
小组讨论,把镜子放在哪里合适?为什么?
实际上镜子放在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上就可以了,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
(二)拓展练习:
从镜子里反射的时间有什么特点?
实践操作:从镜子中观察一个钟表的时刻:5时整。镜子中的时刻是7时整。
再让学生观察一些这样的时刻,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其中的奥秘。
四、全课总结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小小的一面镜子中蕴藏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班里展览。








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内容及第20页“试一试”题。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 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
活实 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教学过

一、导入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 板
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 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
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 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
移运动吗?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2、移一移。第20页“试一试”第1题。
(1)图上有一所小房子,现在我们要把它向上平移5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吗?
好,让我们一 起来移移看!(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移动了多远?向上平移
5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图形的每一条边都向上平移了5格。
(2)现在小房子要向右平移7格,小房子又该怎么平移呢?自己说说看。
说得真棒,瞧!(出示移动)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小房子向( )平移
了( )格。
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确定平移的距离。
(3)小房子又平移了两次(出示定格画面),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说说是怎么想的?
3、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 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
(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小朋友们的思维真开阔, 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
有意思,你能用你 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区别平移、旋转。
完成第19页“说一说”第(1)(2)题。你能区分平移和旋转了吗?
完成第20页第(3)题。老师想送给你们一条小船。请你把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涂上颜色。
3、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下面就用我们的学具来拉一拉,转一转,去感受 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吧!
学生活动,然后指名上台展示。
(二)拓展练习:
1、完成第20页“你知道吗” 。
四、全课总结
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
五、布置作业
预习第20页第1、2、3题。
六、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和第22页内容及练习题。
练习目标
1、使学生能迅速直观区分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2、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练习重点
能正确、迅速画出水平、竖直移动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练习准备
、练习册、方格纸、硬币一枚。
练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哪两种常见的现象?
2、你能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吗?试试看
3、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有哪些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
二、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完成第20页第1、2、3题。
1、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2、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数的?
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平移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3、第3题。
要关注学生画图的过程,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二)数学游戏:
1、游戏一:猜猜我在哪儿。
先全班一起做这个游戏,由教师来说,学生按要求摆放,再来看 看自己是否走到了要求的位置,再同桌两人一个
说一个走。


2、游戏二:猫捉老鼠。
讲清游戏规则:
(1)两人一组游戏。
(2)每人充当情境中的一个动物猫或老鼠。
(3)如果硬币正面朝上,可以平移一格或两格。
(4)如果硬币反面朝上,则原地不动。
(5)每人轮流抛一次。
学生做游戏。
(二)拓展练习:
游戏:你说我摆:由一名学生说向哪儿平移一格,另一名学生拿一个棋子在方格纸上移动。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平移和旋转练习课(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增强学生方向、平移和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提高技能综合能力。
2、使学生通过游戏活动能放松身心,愉悦心情,并在游戏过程中增长知识,出智慧。
教学重点
增强学生方向、平移和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增强学生方向、平移和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提高技能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一说。
出示:
(1) (2)






要求:






































































































(1)分别说一说“向( )平移( )格;
(2)你是怎样观察的?
2、找一找,画一画。
出示:












(1)观察图示,收集信息。

























































































































(2)说一说这幅图的“四面八方”。
通过学生回答,复习“四面八方”知识。即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二、游戏活动
1、猜猜我在哪儿。
(1)出示挂图:












(2)游戏方法。
















出发点
























































说一说:我把棋子先向东平移2格,再向南平移3格,最后向西平移5格。
移一移:根据以上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移动棋子。
步骤要求:
1)确定方向;
2)数方格;
3)画标示符号。
(3)游戏活动。
让学生2人一组,开始游戏。
要求做到:说一说—移一移—猜一猜。
2、猫抓老鼠。
“猫抓老鼠”数学游戏涉及的知识虽然不多,但游戏结果的不确定性,反而对 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里。游戏能
放松身心,愉悦心情,游戏也能增长知识,出智慧。
游戏“猫抓老鼠”活动过程:
(1)分组。一般2人一组或4人一组。
(2)学具准备。一组一个棋盘,2个棋子(猫和鼠),一枚硬币。
(3)游戏规则。 两个轮流投掷硬币,分别移动棋子。如果硬币正面朝上,棋子可以平移一格或二格;如果硬币反面朝上,则原
地不动。
(4)学生开始游戏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或参与活动。
游戏结束,让学生结合游戏结果说一说,猫究竟有没有必胜的策略。
欣赏与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内容及第24页“画一画”第(1)(2)题。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能力目标
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德育目标
1、通过设计图案,使学生感受到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2、引导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学会欣赏他人。
教学重点
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教学难点
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显示课本第23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说一说:完成第23页第(1)(2)题。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边观察边给这个图形涂上颜色。再进行全班交流。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3、这些图形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24页“画一画”第(1)(2)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个图案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二)拓展练习:
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 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
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布置作业
按照书上的设计说明,制作“雪花”。第二天张贴。

欣赏与设计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页至第26页内容。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教学难点
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1、参观法。
2、尝试法。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创造:
让学生做第25页第1、2题。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25页“实践活动”题。
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第26页第(1)题。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作品展示。
2、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26页第(2)题。
(二)拓展练习:
指导第26页第(2)题 “描一描”。
先用一根大头针将一个正方形硬纸片固定在一张白纸 上面,再用铅笔沿着正方形四周描一圈,再按照书上的方法
进行移动正方形纸,再描一圈,反复进行。
这样一幅美丽的铅笔描画就出现在眼前了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铅笔描画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五、布置作业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至26页的内容。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使学生能区分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沿竖直与 水平方相平移后的图形。
3、体会对称、平移和旋转在图案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学生在方格纸上划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熟练地在方格纸上划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2、指导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这些知识之间都有什么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对称图形吗?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还见过对称图形,请举例说说。
2、(出示)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风扇、飞机、拖车、水龙头等画面。
3、谁能说出这些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4、体会平移和旋转:
指名利用教室内的物体体会平移和旋转,如推窗户,转动阀门等。
5、教师拿出教具和镜子,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镜子的特点。
(二)拓展练习:
1、找一找哪些字也是对称的?
2、请你用积木摆出对称图形,比一比看谁摆得又快又好?
教学后记:


找 规 律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题目)

让同学们找一找,填一填。 < br>2、同学们,刚才你们做这两道题,是不是觉得挺快就解决了问题?这里面有规律,今天我们就一
起来找规律。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算一算”的三组计算题)
(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
(2)(四人小组)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 3)(全班交流)说一说计算的过程。特别是“50×10”、“30×20”、“12×40”、“120×4 0”要让
学生说清楚计算的过程。
(4)(四人小组)讨论探索每组中两个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
(5)(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发现的规律。
(6)思考:如果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来计算150×30的话,算法有几个步骤?
使学 生明确有两个步骤:先计算15×3=45,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50×30=4500。
三、尝试练习
1、书P27“试一试”第1、2题。
2、教师巡堂进行个别化 教学,发现学生计算错误,及时给予个别指导;或全班勘误订正,抽查个
别学生是怎样计算的,是否正确 地掌握了计算程序。
四、巩固强化
要求学生直接口算填表。
五、实践应用
书P28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可让学生尝试列一列综合算式,复习一下四则混合运
算顺序。
六、思维训练
看谁写得多。 ( )×( )=800
( )×( )=1260
七、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找规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掌握乘数是十位数的乘法计算的规律。
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乘数是十位数的乘法计算的规律。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
二、基础练习(脱式计算)
11×12+36 30×23+86 70×90-150
800-22×21 (37+13)×26 12×31-12
三、综合运算
1、看谁写得多。
( )×( )=400 ( )×( )=1200
( )×( )=400 ( )×( )=1200
( )×( )=400 ( )×( )=1200
2、南瓜每筐22元,萝卜每筐18元,买了10筐南瓜和 20筐萝卜。(1)两种蔬菜各付多少
钱?(2)一共应付多少钱?
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算法。
第1小题中强调“各”字,就是“分别”的意思。
南瓜:22×10=220(元) 萝卜:18×20=360(元)
第2小题解法多样化,让学生尝试列四则混合运算,
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2×10+18×20=580(元))
3、根据下面的价格来计算。
品名 单价
篮球 60元 足球 35元
排球 40元 羽毛球拍 18元
书包 30元
买20个足球,要付多少钱?
王老师要买35个书包,带上1000元够吗?
黎明带上200元,可以买哪些东西?
4、王师傅一天工作8小时,每小时能加共26个零件。
工作5天能加工多少各零件?(26×8×5)
四、课堂小结






整 理 书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目标:
1.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 估算与交流算法多
样化的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淘气他们学校的图书馆又来了一批新书,图书管理员 准备将这些书放在新买来的书
架上,瞧,这就是新买来的书架!(师出示情境图)


师:你能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师:图上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师板书问题)
二.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1.列式
师:小女孩提出的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
(师板书:18×11=)
2.估算
师:小男孩也问了我们一个问题:200本书放得下吗?
你能用估算的方法先估一估吗?(生估算)
反馈:你觉得放得下吗?谁来说说你估算的结果?你是怎么估算的?
3、独立计算
师:这个书架到底能放得下200本书吗?请同学们算一 算。
4.交流算法
师:谁来说说你算出来的结果?(198)
师:请在4人小组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
4人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师展示学生的算法)
5.重点介绍列竖式的方法(请列竖式的学生介绍)
师:18为什么要和11对齐?(数位要对齐) 接着你怎么想?
师:18乘11十位上的1,为什么得180,而不是18呢?
师:谁再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多请几名生说说列竖式的步骤,理解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三.练习:
1.试一试
第1小题让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
第2、3小题让生用竖式算法计算,并请几名学生上台板演,师巡视指导。
2.口算
3.计算
先估算,再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在小组内交流、反馈计算的结果。
4.解决问题
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提倡算法多样化。)
5.思考题
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反馈。(生发现的规律若有价值性,应给予充分的鼓励。)

整理书(二)
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熟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3、能运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
基础练习
1、直接说出的数。
6×40= 17×4= 18×50= 45×40=
60×40= 17×40= 60×60= 76×20=


2、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23×21 12×22 12×32 35×22
(学生独立计算,指明说说自己的算理。)
3、用竖式计算。
3 2 4 3 4 2 2 3 5 6
×2 3 ×1 2 ×2 2 ×2 1 ×2 5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学校礼堂有20排,每排有28个座位,这个礼堂可以坐多少人?(28×20)
2、李老师平均每分能走65米路,1小时能走多远的路?
(65×60)
3、商场里每个足球卖23元,学校买了12个这样的足球大约需要多少钱?(23×12)
四、综合运用
1、三(2)班有21个女生,她们各买了一条裤子和一件衣服,裤子每件20元,衣服每件31元。
买上衣共花了多少元?(21×31)
卖裤子共花了多少元?(21×20)
一共花了多少元? (21×31+21×20)
2、“佳华商场”有男职工19人,女职工 的人数是男职工的13倍。请问:女职工多少人?全商场
多少职工?
课堂小结





电 影 院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5、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吗?笑笑的老师今天也带着小朋友 到电影院看电影去了。(出示书P31
图)
2.你从图上得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3.淘气请我们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呢?(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二.自主探索,交流策略:
1、你能根据淘气提出的问题自己列式解决吗?
2、学生自主探索,列出算式解答;
3、学生反馈,交流想法:


(1)电影院的座位够吗?用估算的方法:最后一个座位是
21排26号,可以看成20排25号,这样电影院的座位就有
20×25=500个座位,500人应该够坐;
(2)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用计算的方法:
21×26=
(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时,注意提醒进位的问题。)
4、小结:用竖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与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1:学生进行口算比赛,比比谁最好最快。
2、练一练2: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进位问题。
3、练一练3、4: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审题能力,鼓励学生独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练一练5: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总结经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5、练一练6:这是一道探究数字模式规律的探索题。学生独立计算,再从中发现规律性。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节课你的表现如何?




练习(一)
练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理、计算方法。
2、能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1) 20×10 30×20 40×30 400×30
(2) 13×20 15×10 18×30 120×40
2、计算。
(1)32×23 26×42
要求:
1) 提倡多样化计算方法。
2) 展示各种计算过程,学生汇报。
3) 提问说明每一层计算的算理;
4) 发现问题,即使纠正。
(2) 2 4 5 2 4 6
×1 3 ×3 1 ×2 2
要求:
1)用竖式计算,格式规范;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3)展示个别同学计算过程。
4)出现问题,及时评讲。
二、专项练习
1、出示计算题:54×36


要求:
1) 学生独立完成;
2)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检查;
3) 提问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要注意什么;
2、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5、6题。
第5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伴之间互相检查、交流,
最后 全班交流订正。
第6题:这是一道探究的数字模式规律的探索题。先独立计算,再从中发现规律。解决步骤:
(1) 先 独立计算第(1)小题中的8个计算题。
(2) 观察每一组算式,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1:每一组前面乘法算式的积与相对应的后面除法算式的商刚好相等。
学生2:除法算式中,除数都是4,被除数都是整百数。
3、利用所发现的规律,这算一算。
12×25和16×25
根据发现的规律,得出:
12×25=300 1200÷4=300
16×25=400 1600÷4=400
接着再让学生完成课本第6题的第(2)题。




练习(二)
练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课文练习一中的第1题。
教师运用口算卡片处事题目,要求学生直接回答算式计算结果。回答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1) 20×20 30×50 12×30 40×7
(2) 15×30 25×40 16×50 80×15
2、补充计算。
(1)28×24 (2)42×35
要求:
5)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6)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7) 选取部分学生板演;
8) 提问算式意义。关注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理解计算中每一层的含义。
然后,教师进行小结。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表扬多种算法带来的新思维。
3、用竖式计算。
1 8 5 2 6 3
×2 3 ×4 1 ×4 2
二、专项练习
1、练习一的第2题。


“选数填空”这 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其目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学生自己先填写,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策略。
归纳出:把题中各数的0先暂时省略,再来进行选数填空,最后再补上0。
最后,汇报结果。全班进行订正。
2、练习一的第6题。
这是一道数学趣味题,同样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策略意识。
老师:看谁用最简便的方法,最快找出来。
(4)汇报结果。
3、练习一的第7题。
这是一道判断题,同样引导学生不必计算,运用估算进行判断,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 把因数进行取舍成整十数,然后把结果进行比较。如54×24=4526(错),想:把54
看成60 ,24看成30,60×30=1800,正确结果应该小于1800。
三、巩固练习
1、 课内外作业。
课文练习一的第3、4、5题,第8、9题。
第3题:主要是时与分的单位换算,这一问题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遇到,没有困难。
第4、5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8题,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解决方法:一 是先计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一共有多少箱,再算
它们一共有多少瓶;二是先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分别有几 瓶,再算出它们一共有多少瓶。这两种
算法都可以,且不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
第9题,共有 3个小问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启发学生想一想:今后碰到类似的要用
同样的方法进行解决。



练习(三)
练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
用口算卡片出示题目。
(1) 12×3 24×2 16×3 40×7
(2) 150×2 250×3 160×2 840×2
注意:(1)回答结果时,语言表达要完整;
(2)抽选部分题,说说计算方法。
2、计算练习。
(1)38×14 (2)47×25 (3)65×34
要求:
9)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10) 提问部分同学,检查计算过程;
11) 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
二、专项练习
1、课文第34页的第10题。


(1)请学生拿出语文书。
(2)打开指定的一页。
教师在课前选 定4页,这时指定每一组打开其中的一页。(一般来说,选出的页面字数较为
接近。)
(3)让学生先后估一估这一页有多少个字,再算一算。
要求:1)先独立完成;
2)小组中汇报,自己估算结果;
3)列出算式,计算。
4)小组校对结果。并对比估算结果,看看取值是否接近,如果误差太大,找出问题,
及时纠正。 (4)汇报每一组的计算结果,看看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会发现这里的每一页字数都比较
接近。 )
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使他们懂得因为排版规格一致。所以在同一本书中,每一页的字数相差
不多。
2、课本第35页的第11题。
(1)出示情境图。
实物投影出示课本插图或直接打开课本。
(2)认真审视情境图。
请学生认真审视情境图,明白情境图的问题情境,说一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3)讨论。
每人一瓶,35人应该付多少钱,怎么算。(先算一瓶多少钱,再算35瓶多少钱。)
(4)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5)反馈、矫正。
3、课本第35页的第12题。
这是一道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4、课本第35页的第13、14、15题。
这类问题学生已经接触过,并已经掌握了,因此 不存在难度,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只是第
15题,可以请学生口头表达图中的问题情境,说一说已知 什么,求什么,是怎么列式计算的。
学生计算的方法可能有:
(1) 8×44;
(2) 8×9×4+8×8;
(3) 8×9×5-8;
(4) 8×(9×5-8);
(5) 8×(9×4+8)……
等等,这里不一一列举。只要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表扬,激发求知的积极性。



学会了什么(复习一)
复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的意义,熟练 掌握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2、进一步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掌握相应知识的技能技巧,并培养对图行的知觉能力
和审美情趣 。
3、进一步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算法,并能解决相应的简单的问题。
教具学具


投影设备或挂图等。
复习过程
一、导入谈话
老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个单元,内容有元、角、分与小数,对称、平移和旋
转 ,乘法。今天,我们一起 把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看一看,同学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
能,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帮助。
二、组织活动
1、分小组。
每组大约8位同学。
2、看图说话。
(1)你想起了哪些知识。
(2)利用图中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小组同学一起解决。
(3)说一说,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什么,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什么问题。
(4)审视发言记录(知识要点),想一想,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帮助,请小组同伴给予帮助。
3、反馈练习。
(1)出示问题情境图:书包的单价是:28元5角;球拍的单价是:18元8角。
根据所学知识,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问题:
1)28元5角和18元4角写成小数分别是多少?
2)两种商品单价相差多少?哪一种贵,哪一种便宜?
3)两种都买要花多少钱?
(2)解决问题。
1)出示题目:一头小猪每天需要吃15千克事物, , ?
2)要求:学生一个提问题,一个解决问题。
问题有:10天要多少千克?
一个星期(或1个月)要多少千克?
4只小猪每天要多少千克?
一个星期4只小猪要多少千克?
4、动手画一画,剪一剪。
(1) 准备一张方格。
(2) 在方格里面一个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并涂上色彩。
(3) 把图剪下来,沿对称轴对折,检查图形是否符合要求。
(4) 与同伴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37页“练一练”中的1、2、3题。
2、选用的小黑板作业。
四、作业设计
“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书对应的练习。



学会了什么(复习二)
练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独立并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
2、促进学生在数学能力与情感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口算卡片等。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
用口算卡片出示题目。
(1) 12×4 22×3 130×3 140×5
(2) 50×20 60×3 40×30 700×2
(3) 5×3+2 9×7+9 30÷5×3 (83-48)×20
2、计算练习。
(1)32×17 (2)46×15 (3)65×24 (4)48×28
(5)25×38+290 (6)51×12-48 (7)(100-75)×23
二、专项练习
1、课文第37页的第4题。
(1)出示情境图。
(2)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要学生认真审视,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1)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你想提出什么问题?3 )你是怎么解决问题?4)“四年级还差15
包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进行个别引导:
1)四年级捐的书有15包吗?
2)四年级捐的书比15包多了,还是少了?
3)15包是多少本?少5本应该怎么计算?
(3)解决“五年级捐了600本书,45本包成一包,包了13包,还剩几本书?”
同样要求学生独立审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课堂,进行个别辅导。
2、课本第37页的第5题。
第(1)个问题,没有难度,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第(2)个问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提问学生:你认为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通过回答教师的问题,使全体学生明白:“剩余的票”是个隐藏的条件,想要解决“可以收款
多少元”, 应该先求出“剩余的票有多少张。”
三、课堂小结
1、 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进步?
2、 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不强求统一。
四、作业设计
“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书对应的练习。






旅游中的数学
活动内容
旅游中出发、租房、游览、吃饭的数学。
活动目标


沟通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
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在节假日,家长都带你外出旅游吗?你去过哪些旅游 景点,看什么好玩的,给同学介绍
一下,让我们一同分享快乐。
引入课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你们在旅游中遇到数学问题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旅游中的数学(板书)。
二、组织活动
1、打开课文,看一看课文中列举了哪些旅游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出发的时间计算,租房的人员安排,租车的方案,还有吃饭的费用计算等等。
2、解决问题。
(1)审题,明确课文情境中的问题。
(2)独立思考,探索策略,独立解决问题。
(3)小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 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让他们经历解决问题的全
程。
(4)全班交流。
明确几个问题:
1)从21:30到第二天7:00经过了几时?
策略:先计算2 1:30到第二天6:30经过了几时?(经过了9时)再加上半个小时(6:30-7:
00)。
一共需要9时30分。注意:千万不要写成经过了9:30。
2)“怎么租房最合算?”
如果所租的房子都住满人,没有空位,就是最合算的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
方案五
4人间数
4
3
2
1
0
3人间数
0
1
2
3
5
可住人数
16
15
14
13
15
钱数元
80×4=320
80×3+66=306
80×2+66×2=292
80+66×3=278
66×5=330
3)“怎样租车最省钱?”
租车的问题与“租房”问题类似。即最省钱的方案是:如果所租的 车座位不可能刚好坐满,空
位子也必须越少越好。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
方案五
3、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教师补充强调: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2)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省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三、设计旅游计划
18坐车数 16坐车数
4
3
2
1
0
0
1
2
4
5
可坐人数
72
66
60
66
60
空位数
14
8
2
8
2
钱数元
16×4=640
160×3+120=600
160×2+120×2=560
160+120×4=640
120×5=600


课文第40页的“实践活动:设计旅游计划。”
1、认真审视课文要求。
2、讨论确定旅游景点。
3、学生设计旅游计划。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各尽其职。
要留下充足的 实践让学生去完成,不要急于进行全班性的评价,对课内还不能完成的可以延缓
评价,鼓励他们课后去社 会调查,(查资料、找书籍、上网等),获取一手资料,然后设计出最
佳方案。老师安排机会进行“旅游 计划”展示、比赛。
教学后记:






认识图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认识物体表面
1.摸一摸
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双手,摸一下你们的课本和桌子的表面。
2.比一比
你们说,课本和桌子这两个面,哪一个面大,哪一个面小?(桌子)
再来找一找,你们身边有 没有比课本的面小的物体?(练习本,铅笔盒……注意要说清楚立体
图形的哪个面比哪个面小)
老师拿了两个正方形,我们来比一比,哪个正方形的面大?这些都是我们靠观察就可以看出来
的对不对 ?(板书:观察比较)
3.引入
物体或者是图形的表面可真有意思,他们有大有小。在我们 日常生活中,用来说明物体长短的
叫什么?(长度),那么你们知道用来说明物体的表面或图形大小的是 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一个新知识——面积(板书)
二、认识面积的含义
1.定义
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说一说什么是面积?(个别说,集体说,读定义)
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哪里是它们的面积?
2.比一比
拿出剪下来的两张纸,先 估计一下,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动手做,小组活动,用什么方
法知道面积的大小?
3.小组汇报
上台汇报,上来的小组说得出的结果,还有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取名称, 有割补法,折
叠法,数格法……)


(数格法中,得出在格子相同的情况下,格子多的面积就大)
三、图案设计比赛
师:我们来做个比赛好吗?这个比赛叫做“图案设计比赛”,比赛的要求是 :设计3个你喜欢
的图案,画在书上的方格里,要求它们的面积都要等于7个方格。(教师观察学生的设 计情况,
把好的设计展示出来并给予表扬)
四、练一练
1.习题1:下面方格中哪 个图形面积大?为什么?(虽然形状不一样,但是格子数相同,所
以一样大)
2.说一说哪个图形在面积大,哪个图形在面积小。(用直观的方法可以看出图形面积在大小)
3.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第二个图形同桌间互相交流,说一说是怎么知道的
4.这两个图案哪个面积大?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是怎么知道的,把小组同学中认为说得最好 的请上来,告诉大家他的方法。
(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注意不满一格的情况)



数学书的封面有多大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使 学生体会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
2
、分米
2
、米
2
等面积单位。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估测能力。
222
教学重点 体会厘米、分米、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过程
玩中学
1.量一量,认识和体会1平方厘米。
(3) 要求学生用自选的方格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4) 交流测量的结果,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5) 老师讲解: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介绍它的写法和读法。
(6) 说一说你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7) 估计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用格子纸量一量,检验估测得准不准。
2.认识和体会1平方分米。
(1) 要求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量一量课桌面,借此使他们产生更大的面积单位的心理
需要。
(2) 向学生介绍1平方分米这个面积单位。
(3) 说一说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4) 用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格子纸来量一量课桌面有多大。
3.认识和体会1平方米。
(6) 如果用1平方分米的方格量教室地面的面积,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7) 猜一猜度量更大的面积,该用什么单位呢?认识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8) 让学生想一想1平方米有多大,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米。
(9) 用自己对1平方米面积大小的具体体验,估一估教室地面和黑板的面积。
(三)学中做
1.完成47页“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事物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
2.完成47页“练一练”第2题。
这是学生第一次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表示格子纸上图形的面积,老师对个别学生应给予适当指
导。


3.完成47页“练一练”第3题。
通过此类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四)做中得
1. 综合练习。
a) 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或平方米)填空。
①一个信封面约2( )。
②黑板的面积约5( )。
③一张餐桌的面积是100( )。
④数学书的封面面积约300( )。
b) 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每格1平方厘米)



① ② ③




图①面积是( )平方厘米,图②面积是( )平方厘米,
图③面积是( )平方厘米。
(3)先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再用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格子纸来量一量。
①投影出示一张2元纸币。



2.实践应用。
(1) 先估计学校操场的面积,再调查一下。
(2) 留心观察你身边的事物,并动手量一 量,分别找到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物体的面,并把它记下来。
1平方厘米的有:( )
1平方分米的有:( )
1平方米的有:( )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对比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2、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重难点: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下面两个图形的名称,分别指出各自的周长,面积。
4) 计算周长常用哪些单位?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1分米、1米各有多长。
正方形、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 和,叫做他们的周长。厘米、分米、米都是计算长度用的单位,叫
长度单位。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二、新课


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多了“平方”两字,但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计量单位。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
观察、比较课本第例1图形,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汇报,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 摸,体验1厘米是指线段的长度,1平方厘米是指图形表面的大小,
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请生自己先在纸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然后比较,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3、谁能说说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区别?请生用手势比划1米和1平方米。
三、巩固
1、(出示物体或图形)正确选择用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
(1)测量这根绳子有多长用什么单位?
(2)测量这个长方形有多大用什么单位?测量它的宽呢?测量它的周长呢?
(3)测量教室地面有多大用什么做单位?
(4)测量讲台桌有多高用什么单位?
2、选择合适单位填空
课本第第4题。
3、估一估、摆一摆:课本第75第2题
4、课本第76第3题(独立完成后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四、本课小结:跟小组同学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识?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
2、指导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3米=( )分米 ( )厘米=5分米
米、分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引入新课
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二、新课
1、探究例4
(1)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3)你发现了什么?阅读课本第,书空。交流
(4)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讨论,1平方米=多少平方分米?
你是怎么想的?仿照课本,把思考过程也写下来。
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小结
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多少?
4、换算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 ) 平方厘米=5平方分米
300平方分米=( ) 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强调:换算面积单位名数时,需要先弄清两个面积单位那个大。
三、综合练习
1、选择正确的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正方形边长40厘米,它的面积是( )。 A、160平方厘米 B、1600平方厘米 C、
16平方分米
(2)长方形长2米,宽4分米,面积是( ) A、48平方米 B、80米 C、
80平方分米
2、课本第第1题


摆一摆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和实践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下面两图,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说出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同学们已经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了。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一 个较大的图
形的面积,你会感到怎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求面积的方法,大家想知道吗?
(二)玩中学
1.估一估。
引导学生估计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1) 先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习的几个面积单位,在头脑中再次建立表象。
(2) 让学生说一说选择哪个面积单位进行估计最合适。
(3) 学生独立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进行估计,然后将估计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
2.摆一摆,填一填。
(1)引导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这3个长方形上摆一摆,看需要摆几行几列,数
一 数上面三个长方形分别要用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摆满,检验估计的结果。
(2)学生独立操作后,将获得的每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相关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认真观察填好的表格,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4)在观察、比较之后,发现其中规律,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建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试一试。
(1)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引导学生先估计一下它的面积。然后用1平方厘米 的正方形摆一
摆。


(2)说一说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三)学中做。
1.完成49页“练一练”第1、3题。
学生能够应用长方形、正 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应该注意强调不能丢掉面
积单位。
2.一个游泳池的长是50米,宽是25米,这个游泳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完成49页“练一练”第2题。
4.先估一估哪个图形面积大,再量一量,计算它们的面积。



(四)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完成49页“练一练”第4(1)题,学生的答案会有很多种,如:


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但它们的面积相等。
(2)有一块 长8分米、宽4分米的相架,要配上一块和木板面积同样大的玻璃,需要多大块
的玻璃?
(3 )把一张正方形的硬纸剪成8块,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并使它们的面积相等,
怎样剪呢? < br>(4)教室前面的墙壁长6米,宽4米。墙上有一块4平方米的黑板。现在要粉刷这面墙,粉
刷的 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实践应用。
(1)完成49页“练一练”第4(2)题估计教室地面的面积,测量它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
(2)下面是教学楼的平面图,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求出这个平面图的面积?







(3)室的窗户长18分米,宽15分米,三个相同的窗户至少要做多大的窗帘呢?
(五)思维题
有一张长100厘米、宽64厘米的纸,把它对折四次后裁开,有多少张小纸? 每张纸的面积是
多少?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在学生实际操作,抽象概括,得出一般结论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具准备:每人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出示长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
(1)这两个分别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动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
2、面积和面积单位
(1)什么是面积?请生摸摸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2)同桌合 作,动手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桌子上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有次序地
将长方形和正方形摆 满)
(3)汇报结果
二、新课
1、导入
上面用面积单位测量出了长方 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但要测量黑板、草场或更大的地面面积,使用
面积单位一排一排的实际测量行吗?今 天就寻找一个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规律,推导出计
算公式。
2、猜想
请仔细 观察刚才摆的面积单位,沿长边摆了几个?长是多少?沿宽边摆了几个?宽是多少?你发
现了什么?小组 讨论、交流汇报
3、验证
同桌合作,完成课本例2的(2)
观察比较,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4、概括
(1)长方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
要用公式计算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想一想:同桌讨论
正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
三、巩固
1、完成课本第做一做
2、完成课本第1、2、3、4
四、小结
这节课 我们学习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等与长乘宽,正方形面积等于


边长乘边长,应该注意的是计算面积单位一定要用面积单位,不要与长度单位混淆。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2、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面积=----------------
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
二、新课
1、出示例3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求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
2、练习
(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
(2)摸摸数学课本的边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
(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
3、讨论交流
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1)意义不同 (2)计量单位不同 (3)计算方法不同
三、综合练习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后独立完成启发学生看表发现,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 周
长就越短,当长和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2、学生按题目要求,自己准备图形剪一剪,观察 、计算、比较三种不同减法,剩下部分的面积相
同,周长不等。第一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相等,后 两种情况的周昌都比原正方形长,增加


了哪几断?
四、小结
五、作业:课本6、7、8、9
教学反思:


公顷、平方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用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二、新课
1、引入
同学们都到过我们美丽的文化广场吗?你们估计一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告诉学生:它的面积约是229000平方米,这个数量很大。所以在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要用比平
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到操场量出边长时10米的正方形土地,让同学们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
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100个1公顷就是1平方千米。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5平方千米=( )公顷 800公顷=( )平方米
三、练习
1、课本第2题


2、课本第4题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外知识
有条件的学生收集有关计算土地面积的资料。
2、课本第3题




铺地面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2、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挂图、格子图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老师给每组学生准备1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 若干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引
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思考:1平方分米里面有多少个1平方 厘米。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得
出结论。
(二)玩中学
1.估一估。教师先把问题进 行特殊化,引导学生解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地面,要用几块面
积是25平方厘米的方砖修补。
让学生估计1平方分米里面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2.填一填。
通过操作,学生掌 握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求出1平方分米的正
方形地面要用几块方砖。
3.想一想。
刚才我们推理出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那么1平方米等于 多少平方分米呢?
请你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4.认一认。
(5) 教师出示挂图,学生认真观察。
(6) 介绍面积单位公顷,使学生了解到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7) 推算出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8)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认识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大家 都能感觉到1公顷的确很
大。但它并不是最大的。以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来说,它大约是960万平方千 米。平方千米是比
公顷还要大的面积单位。那1平方千米究竟有多大呢?学生合作探究,体会1平方千米 =100公
顷。
(三)学中做
1.完成51页“练一练”第1题。


2.填空。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6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7平方米=( )平方分米 8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2平方千米=( )公顷 4公顷=( )平方米
3.完成51页“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把面积换算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体会到面积换算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手
段。
4.教室后面的展板长40分米,宽2分米,这个展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完成51页“练一练”第3题。
6.教室长11米,宽9米,用1000块面积是9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够不够?
(四)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一块长方形的土地,它的面积是18公顷,长是600米,宽是多少米?
(2)小芳绕着一块正方形的土地走了4圈,一共是1600米。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3)一个电视机外壳的一个面长44厘米,宽是3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实践应用。
放学后,小红做完作业就下楼去玩。她看见邻居王爷爷正在浇花。小红是个爱 劳动的好孩子,
她主动上前支帮忙。她一边浇花一边问王爷爷,这块花园有多大?王爷爷把数据说给她。 回到家
之后,小红画了一个图。同学们,你能算出这个花园有多大吗?

4米
6米



B
A
75分米



8分米
练习课(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面积单位,能熟练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教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回忆前几节课所学习过的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二、学中做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2.选适当的单位填空。
(1)操场一圈长400( )。
(2)教学书的封面长20( ),宽15( ),面积300( )。
(3)客厅长6( ),宽5( ),面积是30( )。
(4)一个脚印的面积约180( )。
(5)双人床的面积约4( )。
(6)一张方桌的桌面大约1( )。
(7)学校操场的面积约3000( )。
3.完成“练习二”第2、3题。


4.足球场的长是90米、宽是4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半场是多少平方米?
5.学校要在操场上用16米长的栏杆围成一个各边的长度都是整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花坛。你
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怎样围,花坛里种的花最多?
学校准备在正方形花坛里种上红、黄两种不同颜色的花,看谁设计的最美丽。
三、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4题。
(2)完成“练习二”第6题。
此题的算法很多,老师应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从而使他们优化自己的算法。
(3)王芳家 要搬进新房子,于是准备在卫生间铺上漂亮的方砖。现在有两种方砖可供选择。
选择哪种方砖更便宜些呢 ?便宜多少钱?请你帮她算一算。
方砖



3米
2分米
3分米

每块3元
每块2元
2.实践应用。
6米
(1)小红家有两块正方形 的台布,边长都是1米。最近她家新买了一张边长是13分米的正方
形的新桌子。两块台布都不合适,丢 掉又太可惜。你能替小红想个办法,使两块台布拼成一块正
方形台布(布料没有剩余)盖住现在的新桌子 吗?试一试。
(2)学校想利用“十一”假期将操场进行扩建。扩建后的操场是长方形的,周长是20 0米。
你能设计出扩建后的大操场是一个什么样的长方形吗?





练习课(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力。
3、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教学重点
能运用有关面积方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力。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可爱的小熊听说同学们今天要上一节活动课,它非常想和大 家一起来做游戏。但是河马老师要
求它必须答对下面这道题才能来到这儿。它能顺利通过考试吗?请你也 来连一连。
一枚小纽扣 1平方米
电灯开关的正方形底座 1平方厘米
一张方桌表面 1平方分米
二、学中做
1、完成“练习二”第7题。
2、学校要在楼后的长方形 空地上建造花坛以美化校园。请你根据图示,求出ABCD四块花坛
的总面积。











3.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草坪,占地面积是1( )。
A.平方米 B.公顷 C.千米
(2)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比( )
A.面积同样大 B.长方形面积大 C.正方形面积大
(3)至少用( )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可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A.2 B.4 C.8
(4)测量土地时,一般用( )做单位。
A.平方分米 B.平方千米 C.平方米
4.完成“练习二”第8题
5.一个长方形果园长 78米、宽50米,面积是多少?如果在这个果园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
长多少米?
三、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选适当的单位填空。
①一个鱼池占地2500( )
②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大约是40( )
③教室的面积大约有50( )
④我国领土大约是960万( )
⑤妈妈的手掌大约1( )。
(2)完成“练习二”中的数学游戏。
(3) 宁宁假期去乡下的奶奶家玩。正巧叔叔要搭一个花棚。他先打下了四个桩,定下了长方
形的四个顶点。量 了之后,长是24米,宽16米。他正准备用塑料搭棚,宁宁说:“叔叔,我还能
围出一个更大的地方。 ”宁宁把好方法讲给叔叔听,叔叔连忙说好。同学们,你能围出更大的地方
吗?
2.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二”中的实践活动。
①为小明家的厨房铺地砖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
②根据要求设计图案。
一、 最近 ,佛山正在争创国家卫生城,市政府决定加强城市建设,扩大绿化面积,把占地1
公顷的正方形广场平整 扩展,使得每一边都向外延长100米。新广场将有多少公顷?你知道怎么
算吗?

综合练习课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2、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理解题目,从而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正确理解分析题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整理本单元学了那些知识?
二、练习
1、填空
3米=( )分米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9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1块塑料布长3米,宽2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1块正方形木板,边长5分米,它的面积是( )。
2、判断
(1)、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
(2)、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相等,周长也一定相等。( )
(3)、一个长方形宽40米,长30米,它的周长是70米。( )
(4)用8分米长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大。( )
(5)、用2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8分米。( )
3、课本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交流自己的想法。
《整理和应用》一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而提高学生分
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形成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2、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玩个数学游戏吧!
1、师讲明游戏规则
①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cm2的图形,并涂色。
②描出所画图形的边框。
③相同时间内完成多种画法者为胜。
2、学生独自活动、小组交流推选作品。
3、展示作品,师生互评。
4、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面积与周长的含义不同;面积相等,周长不一定相等)
二、整理概括
1、在本单元中,你还学会了面积的哪些 知识?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用你喜欢的方式
进行总结。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3、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这些知识?
三、实践应用:
1、出示实践活动的情境图。(小明家厨房装饰,如何选用地砖)。
从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能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吗?动动脑,动动手,看谁是数学小能手。
(1)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
出示解题过程。
四、课堂练习。
1、用两个边长是6c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一个卫生间用长方形地砖铺地,每行铺15块,铺了10行。这个卫生间一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如果每块地砖长3分米,宽2分米这个卫生间的面积有多大?
五、思维训练
P55画一画的(1)题。
(1)让学生先动手在课本上画一画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亲身体验。
(2)问: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角形和长方形能铺满长方形)
(3)讨论:是不是任意三角形都能铺满长方形?
还有哪些图形能铺满长方形?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动手拼一拼。
(4)全班交流各自所得。
2、你能设计一种图案使它铺满这个长方形吗?
课下动手画,小组内选出作品 贴在“数学一角”。大家评出咱班的小设计师,好吗?


《整理和应用》二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而提高学生分
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形成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2、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复习:

1、同学们,在这一单元你学会了面积的哪些知识?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用你喜欢的方
式 进行总结。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3、知识 贵在应用,你会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二、实践应用:
1、教学挂图出示的实践活动。
(1)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吗?动动脑,动动手,看谁是数学小能手?
(1)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
教师板书解题过程:
2×2=4dm2
4×90=360dm2
答:厨房的面积是360dm2。
3×2=6dm2
360÷6=60( 块)
答:需要地砖的块数有60块。
5×90=450(元) 7×60=420(元)
答:第二种设计便宜因为450元>420 元。
三、课堂练习:1、用两个边长6cm的正 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
积是多少?
2、一个卫生间用长方形地砖铺地,每行铺15块,铺了10行。这个卫生间一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如果每块地砖长3分米,宽2 分米,这个卫生间的面积有多大?
四、思维训练
1、出示的图。(数学游戏)。
(1)师讲明游戏规则:
①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cm2图形,并涂色
②描出所画图形的边框。
③相同时间内完成多种画法者为胜
(2)指一人在胶片上画,其余独自活动。
(3)小组交流、互评作品。
(4)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画一画的1题:
(1)让学生先在课本上动手画一画。
(2)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3)讨论:是不是任意三角形都能铺满长方形?
还有哪些图形能铺满长方形?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 动手拼一拼。
五、作业:
画一画2:你能设计一种图案使它铺满这个长方形吗?


课下动手画,小组内选出作品 贴在“数学一角”。大家评出咱班的小设计师,好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总结,并应用这些知识解答了许多问题。( 板书课题、整
理和应用)。你们表现的非常出色。你还有什么感受?

教学后记:









分一分(一)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设计:引导探索
(一)分一分
1、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个苹果?
2、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个苹果?
3、讨论: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呢?
(二)涂一涂






(三)折一折
1、用依仗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2,与同伴进行交流。
2、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小组讨论:
(1)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14。
(2)把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 )4。
(3)把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 )( )。
(4)把这张纸的44涂上颜色,即是涂了这张纸的多少?
3、介绍分数:像12,14,24,……都是分数。
(四)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





三、拓展应用。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 ) ( ) ( )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




34 16 35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 ,能比较分子是1

分数的大小。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几分之一的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含有4块月饼的图片。
1、把这4块月饼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块?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块?
3、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块?
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也可用圆形纸片对折,重合等操作。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 。
①指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②指导学生读、写 。
③学生活动:用图片折出它的 ,并写上 。
2、认识 。
(1)要得到一块月饼的 应该怎样分?这个 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学生活动后,师小结:像 、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教学
①想一想:如何折出一个正方形的 ?
②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折纸,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③全班集中汇报、展示。说一说各自的折法。
(3)完成第“做一做”第1题。
3、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


(4)独立探究。
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5)通过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6)“做一做”第2题。




分一分(二)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并且知道什么是分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进一步了解分数的意
义。
二、引导探索
1、把下图涂上不同的(红色、黄色和蓝色)。




2、小组讨论:说一说每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3、将上面的小正方形剪开,说一说每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4、小组合作完成:
(1)一共有几只蝴蝶?
( )
(2)白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 。
7
( )
(3)花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 。
( )
(4)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分数与同伴说一说。
三、拓展应用。
1、用分数表示每幅图中每种图案的个数占全部的几分之几。

红花:
黄花:



长方形:
圆:
三角形:
2、按分数圈一圈。








413

445




分数的初步认识——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含义,熟练比较分数的大小,并能正确完成相关练习。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
3、进一步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特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熟练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熟练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4个1是( )。
(2)分母是9,分子是7,这个分数是( )。
(3)把一个长方形分成7份,表示其中3份的数是( )。
(4)22中包含着11个( )。
(5)一块蛋糕平均切成8块,小红吃了3块,小红吃了这块蛋糕的( )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第7题。
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四种不同的图形,要求学生把涂色部分和没涂色部分分别用分数表示出来。
2、完成第8题。
解题时想一想:每个分数代表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第9题。
先剪一剪,然后再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3个圆的14和一个圆的34是相等的。
4、完成第10题。
课件出示一家三口分吃蛋糕的情境,画外音出示问题,学生讨论,对照每 人分得的块数写出相
应的分数,并比较其中三个分数的大小。全班交流时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5、完成第11题。
这是一道开放题,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写出不同的分数。
三、小结。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比 大 小
教学目标: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整数、小数的大小比较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你们知道分数的 大小如何比较
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一下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
二、引导探索
1、有两个一样的正方形,都平均分成了4份。请同学们涂一涂,使涂色后的图形能分别表示这
两个分数 。


31

44
2、通过涂色,同学们认为哪个分数大?呢为什么?
11
3、同学们,你们自己能画画图,用图说明 和 哪个大吗?有信心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
42
11
4、教师在黑板上图示 > ,:问大家同意老师的判断吗?
42
5、小组讨论。
6、小组汇报。
三、拓展应用。
1、按分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











1
2、在下面图形中涂出它的 。
4










吃 西 瓜
教学目标: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整数、小数的大小比较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你们知道分数的 大小如何比较
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一下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
二、引导探索
1、认真观察“吃西瓜”的情境图,说一说它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弄清它已知什么,求什么。
2、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学生尝试列算式。
23
3、探索“ + =”怎么算。
88
(1)学生独立画图表示分数。
(2)拼图看应该得出什么结果。
(3)回到问题情境,小组讨论:解释这个结果是否合理。
4、学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小组交流结果。
5
5、学生独立解决第三个问题,全班交流如何把“1”变成可以与 相减的分数。
8
三、拓展应用。
1、




2、





3、
14521
4、 + - 1 -
99775
52333
+ - 1 -
88447
5、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块,两人共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


我吃了2块。







我吃了3块。





分数的简单计算一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34里有( )个14 25里有( )个15
48里有( )个18 59里有( )个19
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演示28+18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
1)出示1个圆片: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1-14=
5)让学生计算,全班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教科书的1、2题


分数的简单计算二

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简单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简单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填空。
910是9个( ),610是( )个(110);
38是3个( ),88是( )个(18)。
3、口算。
15+35= 310+610= 58+38=
二、应用练习
第5题
(1)说说第个钟面所表示的时刻。
(2)钟面有多少个大格?
(3)用分数表示。
(4)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
三、综合练习
1、口算
15+35 46+16 210+110
48+18 26+36 47+27
15+25 39+29 79-49
2、一块皮子,做皮包用去这块皮子的2 9,做皮鞋用去这块皮子的19,一共用去这块皮子的几
分之几?(列式计算,并说明理由。)
3、判断正误,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 )(1)15+25=310。
( )(2)27+37=57。
( )(3)110+210=3。
4、讲桌宽610米,长比宽多310米。讲桌长多少米?
5、小红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9,还剩几分之几没有看?




整理和复习(二)
教学目的:1、能自己整理这一阶段(周长、除法、年月日这三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2、能对这一分阶段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
3、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解决与周长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进一步巩固除数是 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较熟练地进行计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宣布本节内容
教师说明本节整理与复习的内容后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二)
二、指导复习
复习年、月、日(出示书第82页的日历)
回忆年月日及其关系。
师:看到这个日历,你回忆起哪些知识?(指名口答)教师板书


1年:12个月(四个季度)平年:365天 闰年:366天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二月:平年二月份28天 闰年二月份29天
平年、闰年的判断
师:说说你是根据年份判断平年、闰年?(学生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回忆:公历年份是4的倍 数的一般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
才是闰年。
24时计时法
出示如下作息时间表,让学生观察思考如下问题:
上 午
7:40 到校
7:50-8:10 早操
8:20-9:00 第一节课
9:10-9:50 第二节课
10:00-10:05 眼保健
10:05-10:45 第三节课
10:55-11:35 第四节课
下 午
1:40-2:20 第一节课
2:30-2:35 眼保健操
2:35-3:15 第二节课
3:20 放学
(1)上午几时几分开始上第一节课的?
(2)每天上几节课?每节课所用的时间各是多少?每节课时间相等吗?
(3)上午10:15同学们在干什么?
(4)小东某天上午7:40到校,中午在学校吃饭 ,(不回家)下午3:20离校回家,他这一天
在校的时间是多少?
(5)把这一天的作息时间表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来。
(6)如果你在这所学校读书,从家 到学校要走15分钟,每天早晨你最晚什么时候起床?说说
理由。
复习周长(出示书第82情境图)
师:你能猜出图中的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你认为应怎样 测量计算足球场的周长?(指名口
答)
师:在“周长”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习了求哪些图形的 周长?你是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
周长的?你认为解决求周长问题要注意什么?
复习除法
师:你认为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式题要注意什么?
指名口答后,教师用实例强调说明计算商中间有0和末有0的除法应注意的问题。
三、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做书第83页“练一练”中的1、2、3题。
四、全课小结
想一想,在本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你对自己解决困难时的表现感到满
意 吗?
五、布置作业
用竖式计算。


498÷7 642÷3 408÷4÷2
912÷3 495÷7 7×36÷6
填空。
(1)1998年二月份有( )天,1999年全年有( )天。
(2)张老师早上7:30到校,下午5:00离校,张老师一天在校时间是
( )时( )分。
(3)( )年将在北京举行奥运会,这年有( )天。
3、用2个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式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如图示:)




整理与复习(二)练习课
教学目的: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年、月、日等有关时间知识的理解。
2、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解决与周长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进一步巩固除数是一位 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较熟练地进行计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教学过程:
判断题。
下午5时,用24时记时法记作17:00。( )
1996年是闰年。( )
一年有12个月,其中7个大月,是30天的有5个月。( )
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所用的时间是一年。( )
填空。
1、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60个月=( )年 2日=( )时
35日=( )个星期 3时=( )分
480秒=( )分 36个月=( )年
2、分针在钟面上走了4圈,走了( )分,是经过( )小时。
3、今年是( )(填平或闰)年,全年有( )天,共有( )个星期零( )天。
4、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周年纪念日。
5、一列火车从上海开往某地,上午7时30分开车,下午4时20分到达,路上用了( )小
时( )分。
选择题。
1、今年第一季度有( )天。①89 ②90 ③91
2、电影11:40开始播放,经过1时40分结束,结束的时刻是( )。
①13:20 ②12:20 ③13:00
3、2004年3月1日是星期一,3 月10日是星期( )。
①四 ②二 ③三
下午4时50分,用24时记时法表示是( )。
①4:50 ②16:50 ③14:50
四、解决问题。
一只燕子,一天吃害虫60只,照这样计算,这只燕子一星期吃害虫多少只?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上午8时从甲地出发,下午3时到达地,甲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某工厂2004上半年生产化肥480吨,上半年平均每月生产化肥多少吨?


今年(2004)3月12日是星期五,4月12日是星期几?
五、本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
填空。
48个月年 3日时
4星期日 5时分
300秒分 48个月年
下午7时35分,用24时记时法表示是
一列火车,从赣州开往某地,上午9时20分开车,下午2时40分到达,路上用了小时分。
明年2月14日是星期一,3月14日星期几?
教学后记:





统计与可能性
知识目标:
1.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 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1.让学生通过讨论“奖牌给哪组”,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结合具 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平均数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
兴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教师播放一段录像:两个小组在相同的时间内进 行投篮比赛,最后老师把比赛的
结果用简单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并提出思考:到底奖牌要分给哪一组?
2. 学生讨论并汇报。有的学生说,第一组投中的总数多,应该发给第一组;有的学
生提出相反意见,因为第一组的人多,第二组的人少,不公平。从而得出应该要看平均每个同
学投中几 个球。
二、探索新知。
1. 让学生尝试解答。
2. 生汇报。
第一种解法:分别用“总数÷人数”的方法,计算两个小组平均每人投中篮球的个数。
第一小组平均每人投中(5+6+5+4+5)÷5=5(个)
第二小组平均每人投中(6+5+6+7)÷4=6(个)
第二种解法: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3.师小结:通过研究奖牌发给谁这道题,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如何计算平均数?
4.拓展:生活中,应用平均数解答的数学问题还有很多,谁能举例?
三、巩固练习:
1.做书本第72页试一试。
本道题解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前三天的销售量与今天的进货 量之间有什么联系。根据前三天卖出冰糕的平均数来进货的,但不是唯一的。比如,可以联系
气温的 升高,可以联系休息日等问题。
2.做书本第73页练一练第一小题。


先让 学生尝试解题,再汇报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可以在统计表上直接用“移多补少”
的方法求平均 数。
说一说
1、在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老师就收集到一条:(显 )我从校医那儿了解了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还知道了全班同学的平
均身高是131厘米。
那是不是说每个同学的身高都正好是131厘米啊?
你的身高是多少?你的呢?
你们知道这个平均身高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指出:有的同学的身高比平均身高要高,有的比平 均身高矮,还有的跟平均身高一样,其实平
均身高反映出的是全班同学身高的一种平均水平。
(显)老师还从网上了解到我们全广西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30厘米,由此马上可以得出
一个结论 ,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超过了全区的平均水平。
2、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说看。
全课小结: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信 息还有很多很多,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
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问题。同学们想不想 课后再回去找一找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信息?写
一篇数学日记,下节数学课上我们再好好交流。
统计与可能性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如何解平均数的问题,谁来说说,如何计算平均数?
2. 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平均数问题。
二、巩固练习:
1. 比一比,下面两个小组的平均成绩哪组更高?
下面是我班第一、二小组学生第一单元数学成绩统计表

第一

第二

1
98
94
2
95
86
3
89
99
4
93
100
5
90
95
6

96
平均成绩


先请学生尝试解答,教师讲评,讲评的侧重点在于计算平均
数时,总数与总人数要相对应。
2. 做书本第73页第2小题。
先让学生解题,教师再讲评:讲评的侧重点应在于求平均每
个学校植树多少课,应用四个学校 的植树总数÷四个学校;而求胜利小学平均每班植树多少课,
应用胜利小学的植树总数÷班级总数。
3. 做书本第73页第3小题,教师讲评。
4. 第74页第4小题,教师讲评。
5. 实践活动:
(1)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填写统计表,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


1 2 3 4 5 6 7 平均身高




(厘
米)
















(2)让学生把报刊上找出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在班级上汇报交流。
6.引导学生结合书本第74页的数学故事,讨论有危险吗?


猜 一 猜
教学目标:
1、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不遗漏的列出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过程
师:(出示转盘)如果转动指针,
指针可能停在什么颜色的地方?
有生说指向紫色,有生说也可能指向黄色。
师动手转动指针,进行验证。
师:小朋友们说的有道理,在这个活动中,两种颜色都可能指到,只是指 向哪种颜色的可能性的
大小不同。今天我们就通过猜一猜的活动,来研究可能性大小的问题。
师:(出示转盘)谁愿意来猜?
生:可能转向紫色。
生:也可能转向黄色。
生:指向两种颜色的可能性一样。
师:为什么说指向两种颜色的可能性一样?
生:因为两种颜色的面积一样大。
师:小朋友说的很好,两种颜色的面积一样时,转动 指针,指向两种颜色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
请学生到黑板前动手拨一拨,进行验证。
2、师: 昨天小朋友在家也制作了一个转盘,拿出来让大家猜一猜,然后动手转一转,看看你猜
对了吗?生出示自 制的转盘,在小组内活动。
教师下到各组参与活动,对同学的错误判断及时纠正。
刚才你们 活动的好热闹!我也很想参与。我准备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转盘,你们帮我想想指针指向
各种颜色的可能性 的大小情况,好吗?
师出示转盘。让学生说一说看法,以及理由。
生:转向橙 色的可能性最大,转向黄色的可能性最小。因为面积大的指向的可能性最大,面
积小的指向的可能性最小 。
师:在玩转盘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道理?
生答。(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
游戏二(摸球)
1、师:刚才的游戏同学们都玩的不错, 我们再来玩一个“摸球”游戏。(出示纸箱,并放入2个
黄球和1个白球)
师:任意摸出一个球,有几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小。
生答。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吗?


师请一生到讲台前摸球验证。
2、师:(在箱内再放入3个红球)现在任意摸出一个球,有几种结果? 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
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小。
生答。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判断的。
师:有可能摸到黑球吗?
生答。
3、(在箱内放入2个白球和2个黄球)师:一次摸出2个球,可能出现几种结果?
生在小组内讨论。
体育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结合体育中的实例,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与比赛中的搭配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
(一)导入
师: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要到了,体育节中会遇到好多问题,为了让同学们在体育节上有出色的表
现,我 们先来解决一些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师:说一说在体育节上可能会有哪些数学问题?
(二)新课
1.比赛项目一:体操表演
(1)(出示图片)这是我们年级体操队彩 排时的队形,如果要变换队形站成4行,每行要站多少
人?
(从队形可以看出,这个体操队有 6行7列,总人数为6×7=42(人),要站成4行每行人数应为
42÷4=10(人)……2(人) ,每行可以站10人,另外两个人可以在前面领操。)
(2)如果站一个方队(正方形队伍)可以怎样做?
(队伍有6行7列,要站成方队,可以去掉一列或是增加一行。观察图片。)
(3)为了出场时的队形是方队,我们只出场36名队员,他们可以站成一个几行几列的方队?
(方队的行列相等,因为6×6=36,因此所站成的方队是一个6行6列的正方形。)
(4)在表演过程中要不断变化队形,这个方队可以变成哪些长方形队伍,请你找一找?
(因 为无论怎么样变化,总人数36不变,1×36=2×18=3×12=4×9=36,所以可以站成1行36< br>列、2行18列,……)(5)把结果整理填写在书中的表格内。
2.比赛项目二:拔河比赛
(1)四年级的1,2,3,4班要进行几场拔河比赛。
(1班和2班,1班和3班,1班和4班,2班和3班,2班和4班,3班和4班。)
注意:进行过一次比赛的两个班级不能重复。
(2)能不能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法来表示。


(3)提供列表格的方法,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含义。
(在 表格中,两个班级交叉的表格代表两班之间的一场比赛,自己班级和自己班级不能比,用斜
线划去,而斜 线将表格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代表各班之间的比赛,而另一部分是重复的,舍
弃。)
(三)作业
1.如果我们班的学生要站成方队,可以怎样做。
简单的组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学习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预设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漂亮一点呢还是喜欢老师丑一点?
师:那你们帮助老师打扮打扮。 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
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小朋友们纷纷发 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师:谢谢。你们的建议都不错。那我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
老师接 着问:那我有两件上衣、三件下衣又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有说4种、有说5种、也有
说6种的,到底 有几种呢?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想一想,如果你觉得直接想象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卡片摆一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 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
重复了,有的漏写了。
3、 小组讨论 师:每个同学算出 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算出两件上衣、三件下衣有多少种
不同的穿法呢?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学 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 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用学具卡片或实物摆,然后再数。
(2)用连线的方法算出。
(3)用图式的方法算出。 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
起来。
三、 拓展应用
数字2、3、4、5、6、7写出不同的两位数?写完交流。(或者也可用这样一道题:用△ ○□能摆
成6种排法,例如:□○△ 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简单的排列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
学习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
预设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课件出示)用数字1 、2能写出几个两位数?
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12、21。
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
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个,小熊说6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呢?
小朋友们回答能写6个。
请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三位数呢?”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 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
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3、 小组讨论 师:每个同学 写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1、2、3组成的
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学 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 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先写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 ;再写出2在百位上的有
213、231;再写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3)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小结 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
三、拓展应用
1、数字2、3、4、5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写完交流。 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第三课时: 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2、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5、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学生能应用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
学习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用具:主题图的课件、学具卡片、铅笔、直尺等。
预设流程:
一、创设情境。
二、激趣导入。
1、导语:小朋友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让学生各抒已见。当有人说到 足球时。老师马上


引到学校冬季运动会,我们三年级3个班的比赛情况,结果我们班得了 第一。那我们班比赛了几
场?学生回答两场。三个班比赛,每两个班比赛一场,那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 四人小组合作完
成。然后汇报,并说理由。
2、引导参与。

三、共同探究。
师:2002年世界杯足球C组比赛有几国家?是哪几个国家?让学生发表意见。
他们说不出,老师再告诉他们。
师: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课件演示主题图)
1、让学生大胆说一说、猜一猜。
2、四人小组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讨论讨论。
3、学生汇报。
4、汇报时可让学生利用学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
5、一小组演示。
6、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8、然后在相互探讨、补充。
9、力求能准确算出比赛场数。
10、方法允许多样。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老师适当引导。
11、师生共同。
12、小结。
A、用画“正”字数出要踢多少场。
B、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C、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在一直线上在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13、用课件将上面第二、第三种方法直观演示。
14、让学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15、老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有 的用了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有的同学是用图示法求出两两组合数的,用哪
一种方法求都可以,只 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
16、比赛结束了。运动员相互握手告别。问题是:四个人每两人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1)进行礼仪教育。

四、拓展练习。
提问:如果是5个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讨论、汇报。
五、课堂小结。
这节可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后记:

总复习:数与计算
第一节复习课
教学目标:在整理与复习中回顾整个第一学段的相关知识。
结合生活中实际运用复习有关万以内数的数的读写法,比较大小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巩固万以内数的读写法,会比较数的大小;结合生活实际,会估一估。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估一估。
教学过程:一、我的成长足迹。


1、 师:同学们,三年的学习生活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我相信你们肯定有很多话要对 同伴和
老师说一说吧,谁愿意说一说三年来你在数学上有了哪些收获?
2、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3、 作品欣赏。
将上学期在数学活动周中获奖的优秀学生作品《数学小报》进行展示。
学生的优秀作业本进行展示。
4、学生自评、互评。
自我评价 :说一说自己三年来在课堂上、作业方面、数学兴趣等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以
及说一说自己在学习过程 中的体会与进步。
同桌互评:同桌之间或者比较了解的同学之间进行互相评价。
二、基本练习。
1、课本第79页第1题:读数写数。
说一说,你对哪幅图中的哪个数比较感兴趣,你能读出来或写出来吗?
(1) 要求学生独立地写数和读数,并说说你是怎么读或写的?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课前所收集的万以内的数据。
重点是体会中间有0和末尾是0的读写。
2、第2题: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下画钩。
(1)两个数相乘,积比1000大一些,比2000少得多,可能是( );
32×70 48×19 21×51
(2)38与23的积可能是:
863 874 594
这两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然后老师进行概括。如第二题,可 以先判断
积是个位是几,因为两个乘数的个数是8和3,所以积的个位肯定是4,因此排除863,再< br>进行估算选出合适的答案。
3、找规律填数。
(1)2085 2090 2095 ( ) ( )
(2)1200 1100 1000 ( ) ( )
先找到一组数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规律填写下一个数。
4、在括号内填上“>、<或=”。
认识符号>、<、=的意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 内数的大小;对于常见的量的
单位,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5、复习克、千克质量单位。
让学生回顾所学的有关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回想一下: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1千克。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
第二节复习课
教学目标:会比较数的大小,根据一定的情境,能够进行判断。
进一步认识分数和分数的意义,并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会比较数的大小;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巩固练习。


1、书本第78页第6题。
四位同学的体重分别是38千克、42千克、39千克、41千克,想一想,标出每位同学的体
重。
小兵:我比小芳重,比小军轻
小丽:我比小芳轻。
师: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话进行判断。
从第一句话,我们可以判断:小军>小兵>小芳.
从第二句话,我们可以判断:小军>小兵>小芳>小丽
2、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1) 看到图后,先说一说图的意思。
(2) 根据图的分法再写出分数。
(3) 能正确地写出分数,并读出分数,同时理解分数的意义。
3、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并比较大小。
(1) 先根据图上阴影部分写出分数。
(2) 然后根据阴影部分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大小。
(3) 复习有关简单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同分子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二、说一说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
先自己找一找与日常密切相关的数,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第三节复习课 教学目标:会计算万以内有加减法,小数和分数的加减法,会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

数的乘法运算,会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运算。以及两步运算为主的四则混合运算和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准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教学过程:一、计算。
1、简单地复习有关加减乘除的有关计算方法,进行简单的练习。
2、让学生说一说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的地方或者说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把学生作业中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和类型进行讲解。
3、完成书本上第80页第10题: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 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检查,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检查的。
从而提高学生检查的意识和能力。
二、解决问题。
1、书本上第11题。
5只动物要同时过河,该怎样乘船?
要示学生独立思考后用线连一连。
答案:大象和牛乘大船,其余的乘小船。


2、书本上第12题。
题目:小明要买一种饮料和一种点心,他只带了4元,可以有哪几种选择?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先排除买蛋糕的可能,因为选择蛋糕,余钱不够再买一种饮料。小明
可以选择两种饮 料和两种点心搭配,共有四种选择:
牛奶与面包 牛奶与饼干
桔汁和面包 桔汁和饼干
3、书本上第13题。
题目: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多长?
解决这类问题,一般先确定一个标准,再估算。
第一个问题: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1200张纸大约厚12厘米;
第二个问题:一个班大约40人,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30个班。
第三个问题:10步大约7米,1200步大约120×7=840米。
不同的纸张厚度不同,不同的人步长也不一样,实际教学时可请学生选实际量一量,再估算。
4、列竖式计算。
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
位数的除法。

第四节复习课
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 多样化。会进行计算,学会

查,并提高准确率。
教学重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解决问题。
1、哪种要便宜。
出示书本上的两幅图,让学生看懂图意。
第一幅图:如果把2千克的大瓶作为标准,那么小瓶 的要达到大瓶的数量,需要乘4,所
以价钱也乘4。如果把小瓶的作标准,那么大瓶装的买500克,只 需要除以4,
价钱也除以4。
第二幅:判断哪种油便宜。先让学生思考,再讨论。
二、计算。
让学生把这些题做在2号本上,教师批改后,再针对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让
学生练习。
三、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和图片:有96位客人用餐,可以怎么样安排桌子?
合理地安排桌子,要让客人都有座位,桌子上又没有空位。
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安排方法,如8张圆桌,2张方桌;4张圆桌,7张方桌。
四、递等式计算。
也要求学生做在2号本上,独立完成。
五、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小明星期天想帮妈妈做事情,下面是小明做每件事所需要时间:
用洗衣机洗衣服30分,扫地5分


擦家具20分, 晾衣服5分
怎么样做得快?至少要花多少分?
教师引导学生用洗衣机洗衣服的同时,先后做扫 地、擦家具两件事,共用25分,最后晾衣服
5分,最后晾衣服5分,所以至少要花35分。

第五节复习课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应的生活实际问题,能列举各种结果。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和图片:小猫到小狗家做客,要过两条河,画一画有几种走法。
(1) 学生独立思考后,和同桌交流。
(2) 可以进行板书:A——C、A——D、A——E
B——C、B——D、B——E
二、在方格中填上适当的数。
要求:(1)5位于中央;
(2)每一数字不能与比它大1或比它小1的数字在同横行;
(3)2、4在最下面一行;
(4)1和6在最上面一行;
(5)8在5的上面;
(6)9在中间的竖行内;
(7)3、4、6在最右边的竖行内;
(8)7在3左边的第二个空格内。
让学生根据要求一步一步地填入空格内,最后集体校对。
答案:
1
7
2
三、数学活动:24点。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在比赛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24点的方法和技巧,然后进行小组比
赛。



总复习:空间与图形
第一节复习课
教学目标:1 、整理回顾“空间与图形”领域第一学段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促使学生在该领域构 建系统的认知体系。
2、能熟练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3、进一步掌握用自选单位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方法。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 轴对称图形。能熟练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
8
5
9
6
3
4



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进一步掌握用自选单位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方法。
教学难点: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系统的认知体系。
教学过程:一、回顾与练习。
1、书本上第84页第1题。
让学生看懂图意,然后根据照相机的位置判断所拍到的熊猫照片。
2、出示书本上第84页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角叫锐角、直角、钝角,教师板书。
在下面星座中,用红笔描出5个角,并说说这些角中的哪些是锐角、直角、钝角。
3、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单位。
(1) 长江大约长6300( );
(2) 小华家住房面积是98( );
(3) 豹子每时大约可以跑120( );
(4) 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5( );
(5) 课桌大约高80( )。
体会并认识长度和面积单位,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或面积单位。
4、出示书本上第85页的第4题。
题目:有一块长15米、宽12米的草地,草地 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草地四周围上
护栏,护栏长多少米?
(1)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长方形面积=长×宽 长方形周长=(长+宽)×2
(2)让学生理解“占地面积”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求护栏的长就是求长方形周长。
5、李红家准备在客厅地面上铺上方砖,选择哪种方砖便宜?需要这种方砖多少块?
让学生思考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
第一步先求出客厅的面积:6×4=24(平方米)=2400(平方分米)
第二步再求出方砖的面积:2×2=4(平方分米)1×1=1(平方分米)
第三步求出方砖的块数:2400÷4=600(块)2400÷1=2400(块)
第四步求出价钱:600×5=3000(元)2400×3=7200(元)
比较:边长为2分米的方砖要便宜,需要600块。
二、完成《课堂作业本》和《同步练习》。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要学会检查。




第二节复习课
教学目标:1、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能够
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物体的形状,并进行辨认,会辨认八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图,
会判断轴对称图形。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策略。
教学重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判断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解决问题。
1、书本上第85页第6题。
在一个长方形花坛四周,铺上宽1米的小路。
(1) 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问题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学生来讲,难度不大。算式:20×15=300(平方米)
问题2:让学生思考一下小路的面积如何去求?引导学生思考:
小路的面积=整个长方形的面积-花坛的面积
并让学生思考:整个面积的长和宽是多少米?(20+1+1)×(15+1+1)=374(平方米)
小路的面积=374-300=74(平方米)
2、搭一搭、看一看。
出示由4个正方体所搭成的物体形状,然后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的形状。
3、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块小方块。
(1) 出示书本上的小木块。
(2) 组织学生开展数一数的活动中,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搭一搭。
(3) 组织交流你是怎么数的。
4、下面是5路公共汽车行驶的路线图。
(1) 出示5路车的路线图。
(2) 让学生回顾平面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 然后根据路线图填写书上的内容。
5、下面图案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思考怎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然后判断,如果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画出轴对称
线。


第三节复习课
教学目标:1、复习有关简单的路线图,进一步感知平移、旋转、轴 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
出轴对称图形和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有关简单的路线图,会辨认运动方式,并能根据要求画出相关图形。
教学难点:画出轴对称图形和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一、方位图。
1、复习。
(1) 简单地让学生回顾一下有关方位的知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教室里同学间的相互之间的位置情况。
2、书本上第87页的练习。
(1)教材示范:邮局在(华光路)和(柳泉路)的交叉路口的(西南)角。
让学生理解是填路名和方位。
(2)问题1:育英小学在电影院的( )方向。
引导学生找到育英小学和电影院,然后根据它们的位置来判断。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3)问题2:公园在( )和( )的交叉路口的( )角。
同样引导学生先找到公园,再找到与公园相邻的两条路,再判断其方位。
(4)问题3:张丽去上学,她可能沿着( )向( )走,到华光路再向( )走,在马路
的( )侧就是育英小学。
让学生找到张丽家和小学,然后根据张丽所走的路线来完成此题。
(5)问题4:张丽上学还可以走哪条路线?
同学之间说一说后集体交流。
二、运动。
1、回顾。让学生回忆一下,像哪些物体的 运动我们认为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它
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2、书本上第87页的练习。
逐一出示四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分别是哪种运动方式?
思考后举手发表。
三、在方格纸上画图。
1、出示几幅图,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你们画出对称轴。
2、在方格纸上出示几幅比较简单的图形,让学生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图形,并说一说是什么
图形。
3、出示书本上第88页第13题的第1小题。
让学生独立画出轴对称图形。
这幅图形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如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也可以借用镜子
来完成。
4、平移图形。出示三幅图形,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平移,在平移前让学生说一说在平移的过程要注意的问题。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5、完成书本上第2小题。
将小船向下平移5格。

统计与可能性
第一节复习课
教学目标:1、认 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经历简单数据的统计过程,会制作简单的统
计图,能根据统计表和统 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统计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进行数据的统计,会制作统计图,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数据的统计过程。
教学过程:一、近视眼发病率。
1、出示明光小学2002年一年级至六年级近视眼发病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这张统计表,说一说你看了以后想要发表什么意见或建议?
2、制作统计图。
(1) 先让学生观察这张统计图,说一说统计图的横行表示什么?竖列表示什么?
(2) 观察竖列,看一看一格表示几?
(3) 要求。让学生说说在制作统计图的过程需要注意些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 学生独立制作统计图。完成后先与同桌进行交流,然后再集体交流。
3、回答问题。


(1) 问题:几年级的发病人数最多,达到( )人。
(2) 问题:全校的近视眼人数共多少人?要求学生列式计算。
(3) 问题:六年级发病人数是一年级的几倍?要求学生列式计算。
二、1分钟跳绳。
1、出示三(1)班男同学1分钟跳绳的成绩情况。
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这些数据后你有什么感想?
2、统计数据。
(1)让学生思考通过怎样的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
有的学生可能说通过同桌合作完成,也有学生可能一个一个进行统计……
(2)建议大家同桌合作完成:一个学生报成绩,另一个学生用“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
( 3)交流统计的结果。让学生思考:如何检验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把统计结果的人数加
起来看是否等于 原先的人数。
3、制作统计图。
(1) 观察统计图的横行和竖列分别表示什么?1格代表几?
(2) 独立完成其制作。完成后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
4、回答问题。
(1) 问题:三(1)班男同学跳绳成绩最好的是几号同学,跳了几个?
问题:学校规定,1分钟达标成绩是 110个,三(1)男同学达标人数是几个,占男同学的几分之
几?


第二节复习课
教学目标:1、根据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知道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能够列举结果,并
能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解决问题,在可能性中能列举结果和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回收报纸的统计表。
1、出示三(1)班同学回收废报纸的情况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1)问题:全班共回收报纸多少千克?
要求学生列式完成。
25+28+30+18+24+25=150(千克)
(2)问题:平均每个小组回收废报纸多少千克?
要求学生列式完成:
150÷6=25(千克)
(3)问题:如果每千克废报纸值6角,这次回收的共值多少元?
在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单位的换算。
150×6=900(角)=90(元)
(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掷小正方体。
1、出示小正方体的情况:6个 面上分别写着数字1、2、3、4、5、6。随意抛一下,小正方体


落在地上后哪面朝上 ?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要求学生能够罗列出现的结果。
2、实验。每个同学抛20次,并记录每次出现的数字,记在书上。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3、个人汇总。将自己抛了20次的结果进行汇总,出现每个数字的次数分别是多少次。
4、小组汇总。每个小组的成员将自己的结果汇报给小组长,小组长进行统计。
5、全班汇总。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情况进行全班汇总,将结果出示在黑板上。
6、观察这些数据后,你想说说什么?
三、摸一摸、猜一猜。
1、口袋里有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从中任意拿出一个球,可能是什么球?
2、口袋里有8个红球和2个黄球,从中任意拿出一个球,拿出什么球的可能性大些。

综合复习
第一节复习课
教学目标:1、能很好理解小数的意义,很熟练地进行小数 的认、读、写,能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
计算,灵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认识区别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没水平方向、
竖直方向平移的图 形。
教学重点:进行小数的加减计算,区别运动现象,并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画出平移后图形。
教学过程:一.元角分与小数的复习:
1、教师板书“元角分与小数”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哪些有关知识?
(1) 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同桌互相交流;
(2)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进行板书。
2、出示主题题图(足球29.50元,篮球28.80元,网球6.50元)
(1)说说你从图中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2)读一读这几个小数,并把读数写下来。 (3)手指29.50元。师:说说你对这个小数有什么认识?它表示有几元几角几分?28.80元、6. 50
元呢?
(4)如果要提一个加法的数学问题,你准备怎么提问题?
如果要提一个减法的数学问题,你又准备怎么提问题?
引导学生自己提问、交流、解决、再交流。
(5)集体反馈:
a) 反馈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列式;
b) 反馈同一个问题的计算方法
师:说说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点?结合你的经验,你认为在计算 时,需
要注意什么问题?
1、 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
a) 出示一组森林医生的题目(同步练习第8页第4题)
b) 说说每道题目对错,错的原因是什么?
c)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出题目,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


d) 反馈,交流。
二、对称、平移与旋转的复习:
1、出示“对称、平移与旋转”
(1)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这些知识之间都有什么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先是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交流)
(2)指名反馈,教师板书知识点。
2、轴对称图形:
(1)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 说什么是对称图形吗?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还见过对称图形,请举例说
说。
(2)说说这些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同步练习第11页第1题)
(3)说说有哪些汉字是轴对称图形?举例说明。
(4)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图略)
3、平称与旋转:
(1) 你能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吗?试试看
(2) 你对平移和旋转是怎么理解的?说说看
(3) 让学生明白:平移是向什么方向平移多少距离;(方向、距离)
师:如何能清楚知道一个物体平移的距离(或格子数)?(起点到起点或终
点到终点,选择一个点进行比 较)
(4) 平移和旋转的练习:
A、填一填; B、画一画; C、我说你画;
三、学生完成综合复习卷(一)
四、课堂总结。

第一节复习课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回忆本学期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分类整理 ,形成知识体系,
进而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生活情境,独立< br>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将知识分类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回顾知识点线
1、学生复习课本第24-32页。
要求: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了什么内容?想想当时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每1课都是解决了一个问题,你觉得是什么问题呢?
你认为这个单元你学得最好的是什么?对哪个知识点还有困难?
2、学生独立思考,四人小组合作;
3、集体反馈、交流。
二、计算的复习:
1、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1) 学生独立计算;
(2) 反馈
(3) 说说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


12 ×3 24×2 13×5 41×5 11×2
230×3 120×4 620×2 30×20 20×40
师:说说可以怎么口算?
3、计算题:
32×44 54×26
(1) 师:估计一下,你觉得它们的积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计的?
(2) 独立计算;指名学生进行板演;
(3) 交流计算方法;
师:你认为哪里容易出错,你有什么好建议呢?
(3)27×13 31×12 43×26
师:先估计一下;再用竖式进行计算。
1、 脱式计算:
25×24+125 23×34-58 320+16×27 1500-125×8
三、解决实际问题:
1、一架飞机每分飞行21千米,每时飞行多少千米?
(1) 学生分析题意;此题中强调“时”和“分”的单位换算
(2) 学生独立计算;21×60=1260(千米) 答:每时飞行1260千米。
1、 出示题目;在学校捐书活动中,三年级捐了12包,还多35本;四年级还差5本就够15包了。
问题一:三年级和四年级分别捐了多少本书?
问题二:五年级捐了597本书,50本包成一包,包了11包,还余下几本书?
(1)学生独立审题,交流题意:
学生列式,反馈:
三年级:12×50+35
四年级:15×50-5或14×50+45
师:你们能看懂吗?请已经清楚的同学来说说是什么意思?

教学后记:

国庆节法定假日几天-12岁生日演讲稿


一分钟自我介绍-庆三八活动方案


红歌会-什么是九二共识


复出口-冲刺中国


上海建桥学院-吃粽子的来历


阅兵几年一次-刹那间我发现了自我


护林员职责-清华招生网


数伏-普通话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