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数学三年级下册 全册教案

温柔似野鬼°
627次浏览
2020年08月16日 07:4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心旷神怡的意思-外联部工作总结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1.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六册P1~3。

1.使学生初步学会两位数乘整十数(不进位)以及整十数 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
步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目标
2.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合作交流意识。

重点难点
让学生自主探索出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 今天老师带来一位朋友——智慧小博士。智慧小博士要
带我们去数学王国探索一些数学问题。要到达数学 王国,必须解答智慧博
士提出的问题,敢不敢接受智慧小博士的提问?
首先我们要经过“智慧桥”,解答了问题才可以过桥。
(出示题目:想一想,算一算。6×10、3×32、5×11、20×5、4×21、
30×3)
适时提问一些题目,你是怎么算的?(为今天的学习做好铺垫。)
这些题目对于我们班同学来说太简单啦!
别急,还没结束呢!智慧博士又来问题了:智慧博士要给敬老院送他心培
育出来的菜椒。
看课本例题1,从画面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指名学生回答)
如何 解决这个问题?昨天我们已经预习过了,我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你是怎么列式的?(是不是等于120瓶 呢,口说无凭,拿出理由和算法啊?)
拿出学案,在小组里交流,你想到了哪些方法。开始。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学习12×10的口算方法。
先来 看看智慧小博士有什么要说的:恭喜小朋友顺利通过“智慧桥”,
欢迎你们来到“探索屋”,我们一起来 探索12×10= 怎样算?看谁的想法
多。
师:谁来说说,这种(特指新的方法)方法是怎样思考的?
(12×10,可以写成 12×1=12、12×10=120。12乘1个十是12个十,
12个十是120。)
师:这么多的计算方法,你最喜欢那种?
刚才的题目我们解决好了,(这个问号就可以消 去了)但是做题目还没完
整,还要怎么样?(学生口答)
2.探索尝试,类推算法

1
修改或随笔


谈话引出问题:如果搬来30箱,送给敬老院多少个菜椒?你是怎样算
的?列出算式:
12×30=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试着口算,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全班交流,得出
最佳方案)
12×3=36,12×30=360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2×10和12×30,这
两个算式都是几位数乘什么数?
(结合回答板书课题: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师: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你会了么?
说说看!(学生说后教师小结)
师: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后面添写1
个0。
三、游戏活动,巩固练习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经过自己动脑思考,探索出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 br>算方法,智慧小博士可高兴了,要邀请小朋友到智慧乐园去。我们一起来
看看,在智慧乐园里,小 博士准备了哪些题目。
先来试一试。
想想做做第1题 (两道题目有什么联系,做这一组题目有什么心得要告
诉大家。)
想想做做第2题(一个乘数的末尾有1个0,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也有1个
0,积的末尾至少有2个0。)
想想做做第3题 想想做做第5题(看懂表格,理清关系式,再计算)
想想做做第4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在数学王国探索数学问题,主要探究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
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2


2.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2--3页。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 程,体验估算策略的多样性,掌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
教学目标
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 养学生的估
算意识和估算能力。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难点:
能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准备 课件
预习教材2~3页。

教学预设
一、谈话引入
师:王大伯去年收获了好多大蒜。他想要知道自己收获的打算有多少?
就随便抽出了5袋了一 下。那么你会帮王大伯估算一下去年王大伯一共收
获了多少大蒜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什么知识 ?(乘法)估算。
师: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我们已学过,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乘
两位数的估算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出示例题前部分
师:根据称出的结果,你能想到什么?
师:你会估算王大伯去年大约一共收获蒜头多少千克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2、解决问题
(1)师:请你们估一估它的结果大约是多少?同桌位先交流一下。
3、指名汇报
4、验证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的估算方法,到底谁的估算结果更准确一些呢,咱们用笔算来验证一下吧。(指名板演)
其余同学做在随堂练习本上。
师:他计算的正确吗?
5、比较分析
师:通过笔算,你们觉得哪个估算结果更准确些?
师:那也就是说笔算结果一定在1800左右。(板书:左右)
师:那其它的估算结果和笔算结果比,怎么样?【估多了还是估少了】
师板书:少 多
6、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同学们发现了
这么多估算方法。这些 估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呢?
师:同样是把乘数看做整十数,为什么有的估多了有的又估少了?
师:想一想这道题怎样估算更准确一些呢?

3
修改或随笔


引导学生说出:也就是说估算时我们一般把两个乘数都看做和它接近的
整十数, 估算结果会准确一些。
三、巩固练习:
师:这节课同学们用智慧的眼睛发现了很多估 算方法,真了不起!老师
这有一道题,请你先算一算,再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1、算一算、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① ② ③
40×20 = 30×50 = 60×30=
47×23≈ 34×58≈ 68×35≈
50×30 = 40×60 = 70×40=
展示:师针对估算结果问,你们有不同意见吗?你是怎么想的?
【逐组比较】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每一组题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刚刚有的同学 说每组题的结果一个比一个
大,(我们一起来看这一组,手指算式)那也就是说47×23的得数在()
左右,比800多,比1500少。
2.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个小游戏好不好?请听要 求:老师每出示一道
算式,请你仔细地思考这道算式的得数会在哪两个数之间呢?你的卡片上
的 结论若符合要求,请你起立。
24×53 得数比1800大,比2800小。 37×65 得数比3500大,
比4800小。
28×32 得数比1000大,比1800小。 76×59 得数比600大,比
1200小。
3、师:(最后出示一张完整的连线题)通过游戏,同学们很快地找到了相
应地结论,老师真是佩服。 做对的同学笑一笑吧。
师:老师这还有一道题,请你们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
4、想想做做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有很多,
在生活中还需要灵活地去运用。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4










3. 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六册第3~5页例3、试一试及想想做做。

1. 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
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 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
教学目标
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 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
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1×30= 20×24= 12×40=
20×40= 90×50= 40×50=
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计算的?
2.想想填填
(1)2个十是( ),20个十是( ),240是( )个十。
(2)12乘20就是12乘2个十,是( )个十,是( )。
3.在生 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例如这小小
的“购买迷你南瓜”题也不例外。(课件 出示主题图及题目)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幼儿园的问题,怎样列算式?
4.你能估算一下这么多南瓜大约偶多少个吗?你是怎样估算的?
二、教学新课。
1.你有什么办法来检测一下自己估算正不正确呢?怎样算呢?你能自己
动动脑
筋解决这个问题吗?
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拿出学案,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
方法。
全班交流。
① 将12分成2个数的积,再连乘。
② 将12分成10+2:24×10=240,24×2=48,240+48=288。
③ 竖式计算。
3.研究笔算方法。(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①第一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
用乘数个位上的2乘24,得48(个一),8和2对齐。
②第二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为什么十位上的
1×24得240?“ 4”应写在什么位上?“2”呢? 用乘数十位上的1(个
十) 乘24,得24个十,也就是240 。写24乘1(个十)的结果240时,
通常写成24(个十),4和1对齐。
修改或随笔


5


③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在书写上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为什么?
指出:在把两 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的
作用,为了简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在 板书上擦去“0”。)
4.你能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计算以上这题的方法吗?第二部分的积为什么< br>这样写?教师适时引导归纳笔算乘法的方法,并板书课题。
5.教学“试一试”。
有没有办法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试着调换24和12的位置相乘,看
看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验算,平时要养成计算后验算的习惯。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说一说是怎样算的,第一步算什
么,第二步算什么。
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讨论,纠正错误。
(2)通过计算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小结:注意第二步乘得的积的书写位置,计算要正确。
2.“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寻找典型错误并查找原因再纠正。
3.“想想做做”第3题。
(1)独立完成,找到错误原因,在组内交流。
(2)汇报:哪错了?说一说你是怎样改正的?怎样避免这些错误?
(3)在计算时,你有哪些要点需要提醒大家的?
4.“想想做做”第5题。 (1)独立练习,指名回答。
(2)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想想做做”第6题。 (1)指名读题,独立思考。
(2)交流: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要注意什么?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6


4.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4,想想做做第1-4题。
1.能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乘法,理解算理。
教学目标
2.结合实际情况能说出每一步算出的含义。
3.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善于表达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难点:理解笔算过程中遇到进位该怎么办。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学习探究
1.出示例题,说说如何解决,列式24×53
2.学生尝试笔算,教师巡视观察。
3.全班交流,学生主动交流,其余学生判断是否有错, 不断
交流,纠正自己的做法,一直打到统一为止。
4.强调(填空):
2 4
× 5 3
7 2 …… 表示 ( )×( )=( )
…… 表示 ( )×( )=( )
…… 表示 ( )+ ( )=( )
5.验算
6.全班同学齐说笔算过程。
7.讨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对应填空:第一步:先用( )乘第一个乘数,
表示多少个( ),积的末位和( )对齐;第二步:再
( )乘第一个乘数,表示多少个( ),
积的末位和( )对齐;第三步:将两次乘积( )。
二、巩固练习

7
修改或随笔


1.笔算练习28×95 37×52
学生独立完成,两人板演,再集体交流。
2.借助上两题学生做错的案例,找出错在哪里。再回顾笔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8


5.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1)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练习一第1-5题。
1.能熟练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熟练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并能在实际情
教学目标
况中运用。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熟练方法,提高正确率。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出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

二、口算、估算练习
1. 14×20是( )个十; 40×50是( )个十;
30×41是( )个十; 80×21是( )个十;
51×20是( )个十; 80×11是( )个十。
2.第2题
30×40= 35×10= 50×90= 9×4+5=
60×60= 80×50= 6×12= 4×7+3=

3.估算
两位 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指导:方法一:将两位数乘两位数
看成两个接近的整十相乘。例如28×41估算时 可以看成30×
40=1200,28×41≈1200,这样的方法简称双整十估计法。方法
二:将两位数中的一个乘数看成整十数,用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
法估算。例如:28×41估算时,可以 看成28×40=1120,28×41
≈1120,这样的方法简称单整十估计法。这两种估算方法都 可以。
你认为哪一种估算方法和结果更加接近你呢?
学生自己读,讨论哪一种估算比较接近正确答案。
对应练习:51×62= 33×29= 47×58= 73×32=
三、笔算练习
1.上面4题进行笔算,小组每人选1题,再相互交换检查。
2.交流笔算过程,说说要注意些什么。
四、综合练习

9
修改或随笔


1. 填表,你有什么发现?



我发现:( )×( ) =( ) 每盒支
数相同,盒数越多,( )
2.第4、5两题
学生独立解决,再交流。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10


6.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2)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练习一第6-12题。
教学目标
1.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的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正确的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练习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计算练习
1.

27 × 32 51 × 18 49 × 58 73 × 61
学生先估算积大约是多少,再简单判断实际的积比估算的结果
是多还是少,最后笔算验证。
二、解决实际问题
1.

学生口头回答,说说是怎么想的。
2.






先指名估计,再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
3.



先指名估计,再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
4.


修改或随笔

11





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交流。
5.





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交流。
6.

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交流。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四、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12







7. 两位数乘整十数笔算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0页,例5、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7题。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
计算。
教学目标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
重点难点 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教学方法
类推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情境导入,审题列式
1.(出示主题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
么问题?怎样列式?
2 .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买30个这样的足球要用多少元?
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书:32×30=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探讨算法
提问: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算出25×30的积呢?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 出结果后在小组
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使用的不同算法,汇报算法。
2.掌握方法
计算32×30时,同学们有的用口算,有的用我们学过的两
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来计算, 这样都可以。
介绍笔算方法:第一步列竖式。因为0乘25还得0,所以这
一步可以不写。这 样就先算25×3,列竖式时可以让3与25中的
5对齐,把30中的0写在后面。 第二步计算。先算 两位数乘一
位数25×3得75,再在积的末尾加上0。注意乘数末尾有一个0,
那么积的末尾 也只能加上一个0。第三步检验。
3.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进行个别
指导。
集体评讲做法,并让做错题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并
要求及时订正。
4.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数末尾有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13
修改或随笔


你能说一说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注意什么吗?
三、巩固新知,综合运用
1.观察竖式特点,再计算。



2.改错


3.基本练习三:用竖式计算。

4.改写
48×2×5 =( )×( ) 62×2×5 =( )×( )
52×30 =( )×( )×( ) 86×40 =( )×( )
×( )
24×12 =( )×( )×( ) 53×3×5=( )×( )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14


8.

两步连乘的解决实际问题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材第11-12页。例6,想想做做第1-6题。

1.使学生经历用两步 连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积累对相关数量关
系的认识,感受从已知条件出发或从所求问 题出发进行思考都能有效地确定解题思
路,能用两步连乘正确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 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灵活组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
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 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运算的实际 应用价值,树立学好
数学的信心,并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
重点:能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数量关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有条理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讲解法
课件, 师生各准备小棒8捆(每捆10根)又7根。
教学预设 修改或随笔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一、复习引入:根据已知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并抽象出数量关系。
1.每盒钢笔10支,6盒钢笔。 ?
数量关系:( )○ ( )=( )
2.小明从家到学校步行每分钟走45米,需要10分钟。

数量关系:( )○ ( )=( )
3.一本笔记本5元,学校购买25本。 ?
数量关系:( )○ ( )=( )
4.一年级学生每6人住一个帐篷,他们一共搭了35个帐篷。

数量关系:( )○ ( )=( )
二、探究学习





1.看图文信息,整理出已知信息条件。
条件1:
条件2:
条件3:

15


2.怎样求6袋乒乓球要多少元?思考后,与同座位交流。
3.选择一种方法,写出思考过程,并列式计算。
先根据( )和( ),求出( );再根据
( )和( ),求出( )。
三、巩固练习
1.找出有联系的条件,说一说可以先算出什么,怎样算。
(1)3个班的同学去植树,每班分成6组,每组植8棵。
(2)一盒钢笔有10支,每支4元,买5盒这样的钢笔。
2.阅读图文信息,整理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条件1:
条件2:
条件3:

3.



条件1:
条件2:
条件3:
4.少先队员割草,每个小队割3筐,每筐15千克。4个小队一共割了多
少千克?
5.一辆卡车一次运走60箱葡萄,6辆这样的卡车。3次一共运走多少箱葡萄。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怎样解决的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16






9. 练习二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材第13、14页,“练习二”第1~8题,练习二。
1.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末尾有0)。
2.会解决两部连乘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重点:1.两位数笔算(末尾有0)的方法。
2.解决两部连乘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用不同方法解决两部连乘的实际问题。
教法:情境教学法。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件。
教学预设 修改或随笔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有 关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笔算和两步连乘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些知识。
1.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时有哪些注意点?(板书)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在笔算的时候,把两位数与整十数的十位对齐,算出答案后,再把个
位的“0”添上去。
2.复习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板书)
提问:在用不同方法解决两步连乘实际问题时,步骤是怎样的呢?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在用不同方法解决两步连乘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找 出相关连
的条件,看这两个条件组合起来能求出什么,然后再进行解答。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定的练习,提高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课
1.口算练习。
做练习二第1题。
①出示口算题目。
②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2.竖式计算。
做练习二第2题。
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
②指名做的快的同学板演。
③反馈评议,注意出错的原因。
解题时,应注意些什么?
3.解决实际问题。
(1)做练习二第3题。
①出示题目。
②学生独立计算,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
指出,要求一共栽了多少棵松树和柏树,必需先求出松树多少棵。

17


(2)做练习二第4题。
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独立解答问题。
③反馈评议。题中有哪些条件,哪两个条件组合可以求出什么?有不
同的方法吗?
④交流方法二。(板书)
(3)做练习二第5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尝试解答。
③反馈评议。
要求学生说说题目中的条件是什么。哪两个条件组合可以求出什么?
有不同的方法吗?
④交流方法二。追问:还有别的方法吗?
⑤交流方法三。
(4)做练习二第6题。
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独立解答问题。
③反馈评议。题中有哪些条件,哪两个条件组合可以求出什么?有不
同的方法吗?
④交流方法二。
(5)做练习二第7题。
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独立解答问题。
③反馈评议。题中有哪些条件,哪两个条件组合可以求出什么?有不
同的方法吗?
④交流方法二。
(6)做练习二第8题。
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独立解答问题。
③反馈评议。题中有哪些条件?要求“5件大衣一共要多少元?”必须先
求什么?
练习二
1.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笔算




4 6
× 5 0
2 3 0 0
2.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一:4×6=24(元)3×24=72(元)
方法二:3×6=18(个)18×4=72(元)
答:买3盒这样的茶杯一共要72元。






18




10. 整理与复习(1)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材第15~16“整理与复习“第1-7题。
1.能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
2.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3.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
重点:形成计算技能,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法:情境教学法。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件。
教学预设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有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
这些知识。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时有哪些注意点?(板书:复习口算)
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时,先 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再把0添上去,
特殊的,对于几十乘几十时,先算几乘几,再添两个0。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板书: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分为进位和不进位乘,以及两位数与整十数的乘
法。
提问:对于进位和不进位乘法应该怎么笔算呢?
总结:在计算进位和不进位笔算的时 候,先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个位,
然后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十位,最后上下相加,得出答案。
提问:那么对于两位数与整十数的乘法,应该怎么笔算呢?
总结:在笔算的时候,把两位数与整十数的十位对齐,算出答案后,
再把个位的“0”添上去。
3.复习估算。(板书:复习估算)
提问: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我们应该如何估算呢?
总结:估算的时候,看一看每一个两位数各接近哪一个整十数,然后相乘,
算出答案。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定的练习,提高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课
1.口算练习。
做复习第1题。
①出示口算题目。
②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2.计算并验算。
做复习第2题。
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并验算。
②指名做的快的同学板演。
③反馈评议,注意出错的原因。

19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修改或随笔


解题时,应注意些什么?
3.先估算在计算。
做复习第3题。
①出示题目。
②教师集体交流估算式子和估算结果。
③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
④反馈评议,检查估算结果是否与实际结果接近。

填表。
做复习第4题。
①学生看表理解题意,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填什么?
②独立完成表格。
③反馈评议。指出:每筐千克数×筐数=总千克数。
解决实际问题。
做复习第5题。
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
思考: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独立完成题目。
③反馈评议。
指出:要看买的是哪一种球?就要看19 个这样的球的价钱最接近800元,
而且不超过800元。
(2)做复习第6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尝试解答。
③反馈评议,要求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含义。
④总结:这一道题先要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去春游。
(2)做复习第7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尝试解答。
③反馈评议,要求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含义。
④总结:求卖出电视机多少台 ,根据“卖出电视机的台数是洗衣机的2倍”
这一句话先要求出洗衣机的台数。
三、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复习
1.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0


11.整理与复习(2)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材第16-17“整理与复习”第8-15题,以及思考题。
1.是学生通过计算、表,发 现乘法计算的一些规律,并根据规律填写算式的得数;
能说明解决一些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路,正确地 列式计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一些乘法计算的规律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等思
维能力;进一步感受实际问题数量之间的联系,加深对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数量关系
的理解,提高提出问 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充满规律,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激发学习数学 的兴趣;进一步
体会数学知识、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感受学习数学的作用。
重点:探索乘法计算的一些规律和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难点:发现乘法计算的一些规律。
教法:情境教学法。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件。
教学预设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接着来复习本单元的一些知识。
1.复习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板书)
总结:在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先找出题目的条件,然后把有
联系的条
件组合起来看看可以先算什么,然后再看问题要求什么。(板书:有联系
的条件)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进行一定的练习,提高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课
1.填表。 做复习第8题。
①出示表格,说说表格每一行的量有什么关系。
②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 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多少
倍,积也扩大多少倍。)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做复习第9题。
①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②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增 加10,积增加20个10即增加200。后面
一个填空都比前面一个多20。)
3.计算。 做复习第10题。
①出示题目。
②学生独立一组一组地完成。
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每组算式虽然形式不同,但结果相等。)
④24×25,60×31,26×19你能运用刚才的方法快速算出结果吗?。
4.先观察,再填空。

21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修改或随笔


做复习第11题。 ①观察每组算式中的前三题,你发现什么?
②独立完成填空。
③反馈评议。
指出:第(1)组算式中,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3的1倍、2倍、3倍……
时,积分别是 < br>111、222、333……第(2)组算式中,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7的1倍、2
倍、3倍…… 时,
积分别是91的1倍、2倍、3倍……这其实是积的变化规律。
5.解决实际问题。 (1)做复习第12题。
①出示题目。
②提问:要求30个这样的书架大约一共放多少本书?首先得要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计算,在书上完成。
④反馈校对。
(2)做复习第13题。
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独立解答问题。
③反馈评议。
(3)做复习第14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尝试解答。③反馈评议。
④提问:还可以提哪些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4)做复习第15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弄清楚图中基础地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③学生尝试解答。
④根据计算的结果,在图中指一指,画一画。
⑤独立解答:这时张华离烈士陵园还有多少米?
思考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尝试解答。
③反馈评议。
指出:在填数的时候根据自己的观察以及乘法竖式计算步骤,一步一步思
考得出答案。
四、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整理复习








22


12

有趣的乘法计算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材第18-19页探索规律“有趣的乘法计算”。
1.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特殊数相乘所得得数的规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规律进行
教学目标
一些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 初
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重点: 观察并发现数学的秘密,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运用规律。
难点: 能利用所得的规律进行计算。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件。
教学预设 修改或随笔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一、谈话引入
谈话 :同学们,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这
节课,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些有意思的规律 。
二、交流共享
1.探究乘数是11的乘法计算。
(1)出示题目:24×11 53×11
谈话:一个两位数和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用竖式
计算,指名板演。
2 4 5 3
× 1 1 × 1 1
2 4 5 3
2 4 5 3
2 6 4 5 8 3
提问: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和
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
①24×11=264,所得的积的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
样,是4;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2;积十位
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 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2+4=6。
②53×11=583,所得的积个位上的数,和原来两位数 个位上的数一样,
是3;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5;积十位上的
数, 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5+3=8。
(2)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猜测62×11的积。
提问:猜一猜62×11等于几?
追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请用竖式验证一下。
师小结: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
相加”。
(3)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23×11 16×11 43×11

23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快速地说出答案。
(4)出示题目:64×11
提问:试着算一算,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追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再问:为什么百位上的数“6”变成“7”,多了1是从哪里来的?
(5)试一试:59×11 67×11
2.小结: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时,可以把 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
字写在积的百位上,个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个位上,再把两个数字之和写
在积的十位上,十位上的数如果满10,要向百位进1。
3.提问:你能出一些像这样的算式考考大家吗?
学生出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反馈完善
1.探究两个乘数十位相同,个位相加是1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
(1)出示题目:22×28 35×35 56×54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在小组交流说说算式里的两个两位数的特点。
引导:像这样的算式,老 师能直接算出得数,即22×28=616、35×
35=1225、56×54=3024,请同学们 用竖式计算,验证老师的计算是否正确。
学生列竖式计算,教师板书相应过程。
(3)你随便出这样的算式老师还能一下子说出得数。
让学生试着出题。
(4)追 问:究竟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观察这些得数,它们有什
么特点?把你们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当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
上的数之和为10时, 它们的乘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
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十位上的数同其本身加1之 和的积。
2.试一试。
(1)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用竖式计算验证。
15×15 43×47 69×61
(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
发现,和同学交流。
24×26= 44×46= 74×76=
25×25= 45×45= 75×75=
3.让学生同桌互相出题,写两道这样的算式互相考一考,说出得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24



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
1. 认识千米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21页例1,想想做做第1-4题。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 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
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目标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1千米的长度。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
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建立千米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旧知铺垫,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如果测量课桌的高度,应该用什么单位呢?(厘米)
那1厘米究竟有多长?谁能比划一下。(手指的厚度)
除了用厘米,还可以用什么做单位啊?(分米)
谁再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
我们还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毫米、米)
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米尺的长度)
他们的符号都是什么样的?(m、dm、cm、mm)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引起冲突,导出千米
我们已经学过的最大的长度单位——米。如果要想量一量从北京到 我们学校距离,
用米尺来量可以吗?那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合理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认识千米)
(2)设疑,自学
为什么用千米表示?你想了解千米的哪些知识?
请学生自己说,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以下三个问题:
①千米有什么作用?
②“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又叫什么?
③千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3)汇报交流
①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②千米可以用符号“km”表示。千米又叫做公里。
③1千米=1000米
(4)说说千米在生活中的例子。
通过前面两个问题的解决,我们知道了——(千米是计量比 较长的路程或距离的,
千米用符号km表示,又叫做公里。)
课本3幅图上标示牌的含义你能明白吗?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讨
修改或随笔


25


论交流)
生活中用到千米的地方也很多,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5)思考:1千米到底有多长?
还记得老师提的第三个问题吗?(千米和米的关系)
1千米=1000米
1把米尺是1米(手指米尺),1000米就是多少把米尺的长度?那2 千米呢?8千
米又等于多少呢?
(6)即时练习(想想做做第3题。 )
三、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在生活中,有许多千米的例子,我们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250米 ,如果要想跑
完1000米,应该跑几圈呢?
200米一圈,可以跑几圈呢?标准的跑道一圈 是400米,如果跑1000米,又要跑
几圈呢?
四、复习巩固,综合运用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400米的跑道,我们一起来看看。
跑道每圈400米,小华跑5圈跑了多少米?是多少千米?
(2)通过今天的学习,长度单位 这个大家族里又多了一位新伙伴——千米(km),下
面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你们能不能给这些生活中 常见的图片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想想做做第2题。)
(3)看来今天同学们都学了很多有 关千米的知识,谁来说说,你掌握了什么?下面老
师就出道判断题,考考大家。
①汽车每小时行60米。 ( )
②1千米又叫1公里。 ( )
③跑道长400千米。 ( )
④50千米和5000米同样长。 ( )
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说说今天都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同桌之间交流交流。
六、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题。

认识千米




1千米=1000米
10个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















26


2. 认识吨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22-23页例2及想想做做第1-6题。

1. 借助生活实例,感知和了解吨 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初
步学会用吨作单位估计物体有多重。
2. 知道1吨=1 000千克,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 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方法
实践体验,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袋25千克的大米4袋。

教学预设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估计体重。
提问:能估计一下老师的体重吗?学生自由估计。
谈话:同学们估计老师的体重,虽然数值上 稍有差别,但使用的单位
都是千克,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呢?
指出: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 ,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
体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2. 引入“吨”。
(1) 出示鲨鱼图(图略),提问:你能估计一头大鲨鱼的体重吗?
学生估计。(注意引导学生体会鲨鱼的体重很重)
出示:它的体重是3 000千克。
谈话:还有更重的呢!出示鲸鱼和恐龙的图片以及它们的体重。
提问:对这些动物的体重,你有什么感觉?
(2) 出示教材例题的轮船、火车、集装箱图片,让学生想象这些物
品有多重。
提问:计量这些比较 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如果都用千克作单位,
结果会怎样?(数很大,不够方便)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
出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一般用
字母t表示。揭示课题 :吨的认识。
二、 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
1. 初步感受1吨。
搬一搬: 每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学生轮流搬一搬,感受其重量,
并在小组、班级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算一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学生计算后汇报结果。
指出:一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 000千克,也就是1吨。

27
修改或随笔


(板书:1吨=1 000千克)
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5 000千克是多少吨?10吨是多少千克?
想一想:我们知道一 袋大米是25千克,这样的40袋就是1吨。想象
一下,如果让你来搬这1吨的大米,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
指出:1吨是很重的,搬运这样重的物品,一般需要借助机械力量。
2. 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
提问:我们班有40个同学,全班同学体重的和有没有1吨?学生 猜
测,然后计算。指出:同学们的平均体重大约是30千克,33个同学的体
重大约是1吨。
全体同学起立,学生观察并想象33个同学的体重。
3. 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
(1) 出示教材第22页第1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
再在全班交流汇报。
三、 实际运用,深化认识
1. 想想做做第2题。
2. 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练习后,组织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第4题。
4.想想做做第5题。
5.想想做做第6题。
四、 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题。

















28










3. 练习三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24-25页练习三1-9题。
1.通 过生活中收集的数据,进行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练习,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
和重量单位的认识,较熟练 地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合理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会查找资料,借助生活情景体验、 感悟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
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1.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单位换算。
重点难点
2.解决有关长度单位的实际问题。
3.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单位换算。
教学方法
练习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沟通新旧知识,全面回顾(理一理)
1.提问: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长度单 位和质量单位,
你能按顺序整理一下,并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有的同学是像这样按从小到 大的顺序整理的(贴板书),也有的同学
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的,你填对了吗?
2.提问:观察这些长度和质量单位的进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除了米和千米的进率是1 000,其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
率都是10。相邻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3.快速反应:
4吨=( )千克 6千米=( )米
8千米=( )米 9000千克=( )吨
5米=( )厘米 3000克=( )千克
二、运用实例材料,巩固基础(填一填)
(一)复习单位的选用(练习三第1题)。
(二)、复习单位换算(练习三第2题)。
三、解决实际问题,拓展运用(算一算)
1.练习三第3题。
(1)第一个问题:从学校到体育场近还是到少年宫近?近多少千米?
提示:如果有困难可以画线段图看一看。
(2)第二个问题:少年宫到体育场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29
修改或随笔


提示:如果有困难的话,可以先画一画线段图,再算一算。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看着你解答出来的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
5.完成练习三第5题。
提示:可以把792千克看作多少千克来估计?
6. 完成练习三第6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7. 完成练习三第7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不仅练习了本 单元的知识,还复习了
前面长度、质量单位的知识。知道了长度、质量单位有哪些,分别有多大,
关系怎样,怎么使用,还用这些单位还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在前面的学
习中,我们还曾经研究过时间 单位和货币单位,把这些单位综合起来就可
以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讨论这些问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题。




练习三


1000 1000

质量单位:克 千克 吨

10 10 10 1000

长度单位: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千米















30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1.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29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4题。
1.使学生经历依 据问题筛选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问题反思的过
程,了解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 略,能用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的策略寻找
解题方法,并正确解答。
2.使学生初步体验解决 实际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和问题的联系,
体会从问题想起寻找条件的分析推理过程, 培养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积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 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
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情境引入
师:为了迎接新学期,爸爸带着小明来到商场添置新衣。(课件)
师: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如果从中选两个条件提一个问题,你想怎样
提?
师:还有好多小朋友想提问题,看来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很多很多的问题。
二、教学例1,初步体验策略
1.读清题目,理解题意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课件出示)
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师:把问题小声地读一读。你对这个问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预设:(1)生:我想知道什么是“最多剩下多少元?”
师:谁来解释给大家听听呢?(引导学生明确:买的东西价钱越少,剩下的钱就越
多。) (2)学生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追问:老师倒是有个不明白的地方,什么是“最
多剩下多少元? ”哪个小朋友来解释给老师听听。
2.从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
师:现在咱们已经读清题目了,要知道剩下的钱有多少元,就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师:你会用数量关系来表示一下吗?
(板书:剩下的钱= 钱 - 的钱 )
修改或随笔



师: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什么已经知道了,什么还不知道?
师:用去的钱还不知道,该怎么办呢?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吗?说给同桌的小伙伴听一听。
课件:剩下的钱= 的钱- 的钱

31


已经知道了, 还不知道,所以要先算 。
3.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一共用去多少元? 130+85=215元
(2)剩下多少元? 300-215=85元
4.回顾反思

师:最多剩下多少元,你会解决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为什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要选择130元的一套运动服和85元一双的运动
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抓住问题想,然后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三、尝试使用策略
1.想一想
小明穿着新买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很开心,爸爸给小明提了个问题:
(1)如果买3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
师:“最少找回多少元?”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想选哪个条件解决呢?
师:你能和同桌说一说数量关系吗?
找回的钱= 的钱- 的钱


已经知道了, 还不知道,所以要先算 。

指名学生回答。


师:在练习纸上写下你的解答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作业。
(2)比一比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最多剩下多少元”和“最少找回多少元”,我们都是先从什么
想起的?
师:像这样从问题想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板书课题)
师: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有什么好处呢?
2.“想想做做”第1题
小明和爸爸买完新 衣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他们路过了小猴兵兵家的果园,里面种
着桃树还有梨树。兵兵想请小明帮忙解决 一些问题。
(1)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
①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桃树比梨树多的棵树= ○

师:老师给大家再提供一些信息。(课件出示:桃树有52棵,梨树有3行。)
师:你能说说解决这个问题还缺少什么条件吗?
②桃子的个数是梨的几倍?
桃子的个数是梨的几倍= ○

师:老师给大家再提供一些信息。(课件出示:兵兵装了 18箱桃子和9个梨。)
师:你能说说解决这个问题还缺少什么条件吗?
3.“想想做做”第2题
小猴兵兵 为了感谢小明帮助他,兵兵把他最喜欢吃的桃子送给了小明。在回家的路
上,小明路过李叔叔的超市: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图片)
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再解答。
(1)1个茶壶和4个茶杯一共多少元?

32


学生口答,并说说数量关系式,根据 已经知道了 , 还不知
道,所以要先算 。



(2)1个热水瓶比4个茶杯多多少元?
学生口答,并说说数量关系式,根据 已经知道了, 还不知道,所以


要先算 。

分组练习:男生完成第(1)题,女生完成第(2)题。
集体交流。
(3)比较总结
师:这两题都要先算什么?
4.“想想做做”第4题
小明和爸爸终于到家了,妈妈正在拖地,看这是小明家客厅的地面被妈妈打扫多干
净呀!
(课件出示第4题图片)
师:你能用刚才学过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完成在练习纸上。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师:为什么先算9×5?
四、全课总结
师:用一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和体会。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

(1)一共用去多少元? 130+85=215元 抓住问题想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

(2)剩下多少元? 300-215=85元 确定先算什么。
















33


2.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画图)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1页例2及想想做做1-4题。
1.使学生经历依据问题筛选条件寻求解决两 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问题反思的过
程,熟练掌握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能用根据问题写出 数量关系的策略
寻找解题方法,并正确解答。
2.使学生初步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体会 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和问题的联系,
体会从问题想起寻找条件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分析、推理等初步 的逻辑思维能力,
积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 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
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如果一个题目中的条件比较多,不适合从条件 想起的时
候,可以从“问题想起”,谁来说说如何应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来解
题?
抓住问题想,然后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分步列式
计算。
今天我们继续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1.学习例题。
(1)出示例2。
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有哪些条件?
你能完成课本29页下面的线段图吗?怎么表示出问题?
提示:用多长的线段来表示上衣的价 格呢?为什么?怎样画能让人一
眼看出来上衣价格是裤子的3倍?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线段图,并通过课件展示出来。
裤子: 48元
上衣:
现在你能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吗?
一套衣服价格=裤子价格 + 上衣价格
根据数量关系,你能确定先算什么吗?
上衣的价格不知道,所以要先算买一件上衣需要多少元。请同学们在

34
修改或随笔

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


自己的作业本上完成这道题的解答。
汇报交流。
(1) 买一件上衣要用多少元?48×3=144(元)
(2) 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48+144=192(元)
答:买一套衣服要用192元。
(2)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吗?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发现:上衣的价格是裤子价格的3倍,就 是说上
衣相当于3条裤子的价格,求一套衣服多少元,也可以看成一共有4条裤
子的价格。所以 这道题可以用48×4=192(元)来解答。(可以让学生结
合线段图来思考理解,这种解法对于学生 不作相关要求。)
2.尝试练习。
想一想:如果求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多用多少元?应 该如何解答
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下。(提示:可以利用刚才的线段
图,找出上 衣比裤子多出来的部分。)
汇报交流。
根据问题,可以确定下面的数量关系:
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多用的钱数=上衣的价格-裤子的价格
因为上衣的价格不知道,所以要先算上衣的价格。
(1)买一件上衣要用多少元?48×3=144(元)
(2)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要多用多少元?
144-48=96(元)
答: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要多用96元。
3.比较总结。
比较刚才两道题目的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讨论交流。
汇报。 < br>引导学生总结:这两道题都采用了相同的思考策略,都是从问题想起,
列出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式 ,确定先计算什么,再分步计算。
三、练习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题。
注意引 导学生说出表示问题的是哪一段?然后再根据问题说出数量
关系式,最后确定先计算什么,再分步列式。
注意让学生说清楚解决的思路。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表格,说一 说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再引导学生找出数
量关系式,并分步列式计算。
注意让学生说清楚解决的思路。
3.想想做做第3题。

35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
两人一共有多少枚=女孩邮票的数量+男孩邮票的数量
因为男孩邮票的数量不知道,所以要先求出男孩有多少枚邮票,再求
两人一共有多少枚邮票。
4.想想做做第4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解决的思路。
(2)比较两个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处,有什么不同处。
四、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又学习到了什么新知识?有什么样的体会?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解决问题的策略
裤子: 48元
上衣:
一套衣服价格=裤子价格 + 上衣价格

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

















36


3. 练习四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33页练习四

1. 通过练习让学生能熟练地根据问题找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确定
教学目标
先计算什么,再分步列式计算的解题策略。
2. 进一步巩固“从问题相起”的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思考方法。
重点难点
熟练找出数量关系,确定先计算什么。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借助从问题想起和 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
问题。本节课,我们将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
二.基础练习
1.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1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分析:还剩的米数等于总长度减去已修的米数;求还剩的米数,等
于总长度减去8天修的米数。
指名列式解答,师板书:
已修的米数:45×8=360(米)
还剩的米数:520—360=160(米)
(2)出示线段图,让学生先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条 件和所求问题。然后说出
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指名列式解答。
面粉的袋数:60—22=38(袋)
一共的袋数:60+38=98(袋0
2.第2题
(1)让学生阅读题目的已知条件,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确定先算什么,并列式解答。
师板书:
线段图:

楼下

楼上

(3)提问:要求楼下比楼上多多少个座位,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你
能将上题的线段图改一改吗?师 板书:

37
修改或随笔

540个

9个25

?个


追问: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数量关系变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第7题
提问:从问题想起,要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缺失什么条件?
出示两幅情景图,让学生讨论:
?个
你能看懂两幅图吗?小宁走到的地方一样吗?(小宁从距动物园600
米,距植物园900米的地方走到距动物园300米,距植物园600米的地方)
小宁走了多少米?
600—300=300(米)
怎样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300÷5=60(米)
4.第8题
出示问题(1),并提问:从问题开始,要求一共缴纳的水费,数量关系
式什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出示问题(2),让学生仔细读题,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三.巩固练习
1.第4题
解决问题(1):让学生先读题,从问题想起,说说数量关系,画出线段
图,再列式解答。
解决问题(2):在问题(1)的基础上,说出数量关系,更改线段图,再
列式解答。
2.第5题
提问:这两题的问题是什么?(还剩多少页没有看)数量关系是什么?
(总 的页数—已看的页数=还剩的页数)解题过程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因为已知条件不同)
让学生列式解答,并交流反馈:
(1)32×3=96(页) 150—96=54(页)
(2)40+32=72(页) 150—72=78(页)
3.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一读,并提问:怎么比?(求出每袋多少元)
让学生先计算,再汇报交流。
甲:42÷7=7(元)
乙:6+2=8(袋) 48÷8=6(元)
4.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并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的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小芳

妈妈
?岁

27岁


38


师:讲解:从线段图中分析,妈妈比小芳多出的27岁,正好是小芳岁数
的3倍,小芳的年龄是27÷3=9(岁),妈妈是9×4=36(岁)。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
问题吗?
师小结: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方法:应先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通过
题目中所给出的两 个已知条件求出中间量,然后把中间量作为已知条件,联
系另一个已知条件求出题中问题。解决问题的思 路不同,方法也不同。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练习四








39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1.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乘加、减的混合运算)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1。
⒈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⒉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
教学目标
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重点难点
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复习
⒈口答列式:
⑴28与32的和是多少?
⑶16乘5的积是多少?
⒉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
学生在本子上列式。集体订下,说一说这题要求什么?需要知
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
别是多少?
⑵出示问题:小军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
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
⑶分析: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⑵60减去17的差是多少?
⑷6和8相乘得多少?
修改或随笔


40


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
⑷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
⒉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
算。
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8.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
先算什么?为什么?
⒊总结运算顺序。
⑴比较算式。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时,这两道
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
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三、组织练习
35页,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1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41






2.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除加、减的混合运算)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例2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2. 通过对比、估计等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直接引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 习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今天我
们将学习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1. 出示例2插图和问题,明题意尝试列出算式 < br>(1)先让学生说说场景中有哪些商品,哪些商品的标价是知道的,
图中营业员所说的话是什么意 思,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知道什么?
(2)根据大家的对题意的理解,那么要求一支钢笔和一个订书机总
共多少元该我们可以怎样运算?你有几种方法进行运算?
【让学生自己先在本子上列出算式不 计算结果,然后和同桌讨论有什
么不同的方法,最后交流总结方法,并板书出各种方法。】
2.交流探究结果,并让学生明白每一种算式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说说
自己列式时的想法。
3.自己列出的算式进行计算,最后交流计算结果。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两步混合运算算式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
根据数量关系为什么要先算?
【通过该教学点让学生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4.教学“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1) 学生列式计算;
(2) 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明确运算的顺序。

42
修改或随笔


5.总结运算顺序: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
(1) 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
(2) 加以归纳形成清晰的认识。
三、巩固提高
1.完成书本练一练
让学生明确题意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信息,然后引导学生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四、适当总结,完成作业 “想想做做”第2题剩余习题和第6题
(自己提出的问题也要完成)
































43


3.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例3
1.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把握,引导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实
际问题。
教学目标
2.在学生产生疑问时使学生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
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情景导入。
出示例3情景图。让学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提问:如果老师带
50元钱买一个书包后,还 想再买些笔记本,你能帮老师算算可以买几个吗?
二、探究新知,明确算法
1.计算方法可能一:分步计算
50-20=30(元) 30÷5=6(本)
2.计算方法可能二:没括号的综合算式 50-20÷5=6(本)
组织学生讨论:解决 例题中问应该先算什么?列成这样的综合算式对不
对?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才能解决哪一步必须先算的问 题?
学生自学课本第38页关于小括号的部分,让学生独立完成。
3.计算方法可能三:有括号的综合算式。(50-20)÷5=6(本)
这时应该让学生说 明他的想法,一定要说明为什么要在“50-20”加一
组括号,用意是什么?学生说明后,立即表扬这 样的学生,并让学生开始自
学课本第38页。
4.让学生充分感受需要改变这个综合算式的运 算顺序,组织讨论:在自
学过程中你明白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5. 学生在清楚先什么,再算什么后让学生尝试完成“试一试”,进一步
感受小括号的作用,并掌握有括号的 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44
修改或随笔


三、巩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应该先算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分组完成每组算式,并让4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题,说说运算顺序的不同,并校对结果;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读题,尝试自己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指名2位学 生进行
计算【可以选择性地选择学生板演,一差一优有利于发现问题】;
(2)就板演结果进 行校对结果,口头统计学生错误情况,并指出错误
同学的错误,明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的理由;
四、 小结:
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45


4. 练习五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41练习五
1.通过练习,巩固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
2.能通过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重点难点
难点: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知识再现
回答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
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 )再算( );如果算式里有括
号,要先算( )。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1题。
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2题。
(1)先指名回答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比较每组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3题。
先指名回答每道题的运算顺序,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4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引导:分析各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然后全班订正,教师结合学生的错例
适当追问。
5.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确定先算什么,再算
什么,然后列式解答,指名汇报答案,教师适时评价。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6题。
(1)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
(2)比一比每组题目的运算顺序和得数,说说发现了什么。
(3)小结: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这两个数的和;一个
修改或随笔


46


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五”第7题。
要求:不计算,比较两道算式的大小。
3.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五”第8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说说运算顺序。
4.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五”第9题。
(1)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提 问:要解决“平均每天看多少页?”你认为应该先求什么?(5天看
了多少页)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组织分小组讨论,说出解决的方案,并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
汇报交流,教师板书:(132-72)÷5
(2)引导:“如果只能借阅9天”说明剩下的 书只能几天看完?你能列
综合算式吗?师根据汇报板书。
5.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五”第10题。
让学生观察图形,阅读题目。
引导: 从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中,你读懂了什么?要求长
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题。















练习五









47


5. 算“24点”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43算24点
1.让学生掌握算“24点”的基本方法,并在游戏中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2.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 兴趣。
重点:掌握算“24点”的规则和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难点:会用4张牌算“24点”。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谈话引入
教师手持扑克牌,谈话:认识它吗?它有几 种花色?几个数字?是的,
这是一副小小的扑克牌,用它能玩几十种游戏,同学们,你会用扑克牌玩哪< br>些游戏?
学生自由发言。
揭题: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种和数学有关的扑克游戏——算“24点”。
提问:你会玩算“24 点”吗?能否说说怎么玩?结合学生的介绍,教
师出示游戏规则:(1)每人准备扑克牌A~10各一张 (A表示1);(2)在我
们准备的扑克牌中拿出几张牌,利用学过的加、减、乘、除进行计算,使最< br>后的结果是24。但要注意:每张牌只能用一次。
二、交流共享
1.新手教程。
(1)课件出示扑克牌3。
谈话:加入不限定你出几张牌,我的手上有一张“3”的扑克牌, 你手
上的牌出几,就能和我的这张牌计算得出24。
方法一:出8,三八二十四。
方法二:出3和7,三七二十一,加3就是24。
(2)课件依次出示扑克牌2、4、6、8、10、12,让学生说出如何算出
24。
归纳并提问:刚才同学们除了用上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还想到了
其他的一些方法,看来凑成24 的方法还是很多的。你知道哪些数比较容易
算出24吗?
2.闯关。
第一关:基础闯关。
(1)课件出示3张牌:7、6、3。
谈话:联系这3个数,哪些数能让你直接想到24。
(6,因为四六二十四;3,因为三八二十四)
引导:根据6去找4,能通过另外两张牌找到 4吗?怎么找?根据3去
找8,能通过另外两张牌找到8吗?(不能)那么,这3张牌应该怎样才能得到24?
学生思考后得出:7-3=4,4×6=24。
(2)课件出示3张牌:7、8、9。
引导:这里有8,如果去找3,行吗?(不行)那该怎么办?
提示:如果乘不行,就用加法试一试。
学生试算出汇报,教师板书:
7+8=15 15+9=24

48
修改或随笔


小结:我 们在算“24点”时,当一种方法行不通时,可以换其他方法
再进行试算。
(3)组织活动:分小组,用下面各组牌上的3个数算出24。
课件出示以下三组牌:
第一组:2、3、4第二组:3、8、9第三组:3、5、9
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把各自的想法写出来,再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2×3×4 9÷3×8 3×5+9
(4)教 师任意摸3张扑克牌,让学生比赛算“24点”,对算得又快又
准的学生予以表扬,并明确:有些是算不 出“24点”的。
第二关:挑战自我。
谈话:下面加大游戏难度,刚才我们用的是3张牌, 现在我们用4张牌,
游戏规则还是一样,注意:每张牌只能计算一次。
课件出示4张牌:A、2、5、8
提示:这里的A代表数字1。先和同桌交流想法,写在本子上。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①5+1=6 8÷2=4 6×4=24
②5-2=3 8÷1=8 3×8=24
③1+5=6 6÷2=3 3×8=24
学生还可能得出不同的算式 ,如:(5-1)×(8-2)、2×(5+8-1)、
(5-2)×8×1等,教师应给予鼓励。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3页“试一试”:
你能用下面每组4张扑克牌上的数算得24吗?
让学生说方法,教师适时指导。
第一组:8-7=1 1+5=6 6×4=24
第二组:9-7=2 2×4=8 3×8=24或9-7=2 3×4=12 2×12=24或
3×9=27 27-7=20 20+4=24
第三组:6÷2=3 3+1=4 4×6=24或6+6=12 12×1×2=24
2.比一比。
教师讲解比赛规则:四人一组,各人从自己的扑克牌中任 意拿出一张,
谁先算得24,谁就获胜。如果计算的结果得不到24,就换牌再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题。
















算“24点”







49


第五单元 年、月、日
1.认识年、月、日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5页内容
1.经历收集、观 察、统计等过程,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
判断大月、小月。
教学目标
2.通过年、月、日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
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重点难点
2.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知道你出生的具体时间吗?
让学生自由发言。
追问:×年×月× 日,有的同学还知道×时×分,你知道这些信息里都包
含哪些信息吗?(年、月、日、时、分)
2.揭题:这些都是时间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时、分、秒,这节课我们要
认识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观察、统计。
学生分组探究课前准备的2014年年历,把年历中每个月的天数填入下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天数

(2)小组交流。
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统计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
指名展示统计结果,教师相应板书。
讨论:观察黑板上2014年的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各月的天数并不完
全一样,1个月最多有31天,最少有29天,有31天的月份比30天的多……)
介绍: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是小月。
引导:把上面表格中的大月涂上红色,小月涂上绿色。观察表格你有什么
发现?
(3)认识大月、小月。
指名回答,教师适时归纳。
大月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小月有4月、6月、
9月、11月。
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
2月有28天即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50
修改或随笔


(4)记忆大月、小月。
提问:你有办法记住那几个月是大月,那几个月是小月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相关知识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归纳。
7月和8月是连续的两个大月,7月以前的单数月是大月,8月以后的双
数月是大月。
拳头记忆法:(出示教材第45页拳头图)教师边演示边口头讲解用拳头记
忆大月、小月的方法,要求 学生边看、边听、边跟着学。
儿歌记忆法:
A.7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B.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2.试一试。
提问:2014年全年有多少天?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在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在练习本上写出过程。
指名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预测。
方法一:将每个月的天数加起来:
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方法二:将大月的总天数、小月的总天数和2月的天数加起来:
31×7+30×4+28=365(天)
(让学生重点掌握方法二)
师小结:2014年全年有365天。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交流题中节日的日期,再独立在年历上圈出来,最后集体订正答
案。
2.第2题
让学生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六一国际儿童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三八妇女
节,并分别说说是星期几。
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3.第3、4题
学生先填空,再集体交流,最后订正答案。
4.第5题
让学生观察年历,讨论 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元旦是每年的第一天,也就
是1月1日,今年的最后一天过完了,下一天就是下一 年的元旦。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知道了一 年有7个大月,分别
是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4个小月,分别是4月、6
月、9月、11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51




2.认识平年和闰年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8页内容
1.知道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四年一闰”的道理。
教学目标
2.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解决一些有关的生活问题。
1.发现并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重点难点
2.掌握判断年份数是整百年的年份是否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问题导入
1.师:小华每 次过生日都要种一棵“生日树”,她在12岁生日那天种下了
第3棵“生日树”。你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 天吗?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教师不做评价。
2.揭题: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就会明白原因了。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2。
(1)课件分别出示2005~2016年的年历,将每年的2月份用不同的色块提
炼并排列起来。
引导:这是2005~2016年2月的天数,依次观察,每年的2月有多少天?
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年份 (年)
2月的天数(天)
2005 ……

2014

2015

2016
修改或随笔



(2)组织交流
反馈填写结果。(学生说,教师板书)
年份(年)
2月的天数(天)
2005
28
……
……
2014
28
2015
28
2016
29




引导观察: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2008、2012、2016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
揭示平年和 闰年的含义:根据2月的天数的不同,我们把年份分为两种,
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 年份是闰年。(板书)
(3)探究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52


提问:仔细观察表格,平年和闰年的出现是随意的,还是有一定的规律?
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
指名回答并引导学生共同发展“四年一闰”的规律,再让大家将表格中的
闰年圈出来。
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一般是
闰年。公历年 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例如,2000
年是闰年,而2100年是平年。
(4)提问:现在大家知道小华的生日是在哪一天了吗?
学生根据平年和闰年的知识回答:2月29日。
2.数学文化。
谈话:同学们 ,你们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四年一闰”的规律吗?这里面包
含很多的天文知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4 8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指名阅读短文,并让学生理解“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意
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板书:公历年份数是整百的,必须是400的
倍数,才是闰年。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如2000年、1600年是闰年,2100年、1800年、1700年是平年。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再指名回答,
最后集体订正。
2.“第3题”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季度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一年有4个季度,把12个月平均分成4份,每
3个月是一个季度。
师出示表格并追问:你能算出今年每个季度的天数吗?
学生计算,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追问: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年和闰年,知道了平年2月只有28天,闰年 2月
有29天,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
一般是闰年 。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53


3. 练习六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页练习六
1.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目标
2.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题价值,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1.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2.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表格,并让学生填写表格。



小月

2.填空:平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 ;闰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
()天。通常每()年里有()个平年,()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 )没有
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二.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1题
引导猜测:小明的生日是下个月的第1天,你知道是几月几日吗?
要求:请用类似“我的生日在教师节前两天”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日让其他
同学猜。
2.第2题
(1)提问: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的年历上把他们圈出来。
(2)追问:爸爸、妈妈的生日过了吗?在爸爸、妈妈的生日这一天,你为
他们做了什么?还没有过的同 学,你打算怎样给爸爸、妈妈过生日?
3.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月份,找出×月1日是星期几,制作
一个月历,并完成以下要求。
(1)在表中圈出节日、纪念日。

54
修改或随笔

大月
( )个月


(2)算一算这个月一共应上课多少天,休息多少天?
(3)你还想说些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出示教材第50页“动手做”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月历卡,四人一组做框数游戏。
(1)要求:每次用长方形横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
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2)要求:每次用长方形竖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
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3)追问:还可以框出几个数?怎样框?试一试。
2.出示教材第50页“你知道吗”内容
提问:同学们,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年四季与一年的四个季度有区别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55


4. 24时计时法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页例3
1.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生活中的时间。
教学目标
2. 能进行普通计时法和24计时法之间的互相转换。
会用24计时法表示时刻。
重点难点
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进行互换,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情景导入
1.谈话:羊村要召开羊羊运动会,这一天,懒羊羊通知喜羊羊:“明天5时
到羊村体育场参加跑步比赛 。”第二天,喜羊羊天没亮就出发了,早上5时赶
到体育场却发现一个小伙伴也没有,一直到傍晚时才开 始比赛,这是怎么回
事?(学生自由发表各自观点)
师:原来,一天有2个5时,懒羊 羊在通知的时候没有说明是早上的5时,
还是傍晚的5时,导致喜羊羊早上5时就到达了。生活中经常因 为这样的描述
出现错误,为了简易、不出错,广播、电视等部门都用24时计时法的相关知
识。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51页例3的节目预告表。
提问:这是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节目预告表,你从知道了什么?(学生
自由发言)
追问:怎么会有14:00呢?
引导学生明确:这里用的是24时计时法,14:00是下午2时。
2.课件演示钟表。
(1)出示倒计时的场面,提问:见过这个场面吗?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
一起倒计时, 当我们倒数到1时的那一瞬间,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都指
到了几?(12)这个时刻意味着什么? (旧的一天结束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新的一年开始了)
(2)课件演示:
结合演示,教师介绍:新的一天开始了,此时是几时?(夜里12
时)夜里12时,月亮高高挂,我们正 在睡觉,时间继续走,早上8时,我们
在哪里?(在学校)时间继续走,中午12时,我们回到家,在家 里吃饭。到
这时,时间已经悄悄走过钟面上的一圈,回到了12时。时间继续走,开始第
二圈的 旅程,到了晚上8时,我们要上床睡觉了。当时间走到12时时,这一
天就过去了,它又将开始新的一天 。
提问:现在时间一共走了几圈?(结合彩条,让学生看清走了2个12,是2
圈)一 共走了多少个小时?(24小时)
小结: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钟正好走了2圈,共24小时,第 一圈从凌晨0
时到中午12时,共12小时,第二圈从中午12时到晚上12时,共12时。所
以夜里的12时我们用24时计时法就可以说成是这一天的24时,也就是第二

56
修改或随笔


天的0时。(板书: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作24计时法)
3.介绍24计时法
用24计时法表示时针走第一圈的时刻时,钟面上时针指几就是几时,表示
时针走第二圈的时刻时,钟面上时针所指的数加上12就是24时计时法的时刻。
4.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关系。
提问: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引导学生明确:(1)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时,这个时刻从0时起超过了几
小时,就直 接说几时;而普通计时法为了区别两个不同的时段,要在时间前面
加上凌晨 、早上、下午、晚上等词。(2)中午12时之前表示的时刻相同,1
时之后,表示的时刻相差12时。
追问:16:00是下午几时?18:30呢?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16:00是下午
4时,18:30是下午6时30分。
三.巩固练习
1.说说羊村运动会上的喜羊羊早到是谁的错?如果你是懒羊羊你会怎样通
知喜羊羊?
让学生用两种计时法分别描述:明天下午5时或明天17时。
2.“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钟面上的时间用24时记法表示,各是几时?让学生小组讨论,说说
自己的想法,并指名汇报。
3.第2题
出示图标,提问:认识这个图标吗?(禁止机动车通行),7:30 —18:30表
示什么?从上午几时几分禁止机动车通行?(提醒学生将24计时法装换为普
通 计时法)
4.第4题
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可能是上午,也可能是下午,可能是白天,也可能是晚
上。 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渗透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
的教育)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一天的时间,懂得了24时计时法和
普通计时法的区别和联系。同学们,一寸光阴一寸金,在生活中我们要珍惜时
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做时间的小主人。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57


5. 计算经过的时间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页例4
1.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2.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重点难点
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复习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4时计时法,你能说说什么是24时计时法?
学生回顾24时计时法。
出示教材第53页的节目预告表,并提问:你能把这些时刻改成普通计时法
吗?
指名汇 报后引入课题: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还
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 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互动新授
1.计算整时到整时经过的时间。
(1)出示例4,提出问题
提问:这张预告 表上的节目你喜欢吗?最喜欢哪一个节目?(学生自由回
答)根据你的观察,你觉得那个节目播放的时间 会长一些?你是怎么想的?(学
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导:播放的时间是这个节目 从开始到下个节目开始的时间,《动画剧场》
从什么时候开始?(14:00)什么时候结束?(16: 00)一共播放了多长时间?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里交流算法。(提示学生用钟表拨一拨,教师
巡视指导)
师:钟面上是从2:00到3:00经过几小时?(1小时)从3:00到4:00经过
几小时?(1小 时)一共就是经过几小时?(2小时)
指名上台拨一拨,并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表示。
提示:画线段时只要画出经过的时间的开始和结束部分,如下图


2时


13时
14时 16时
15时 17时

师明确:从14:00到16:00 经过的时间,还可以用减法计算,根据“结束
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可算出播放时间。
16—14=2(时)
2.计算非整时经过的时间
谈话:刚才 我们计算了《动画剧场》播放的时间。(出示教材第53页“试
一试”问题)仔细观察,《智慧树》从什 么时候开始播出,什么时候结束?(8:10
播出,8:40结束)
学生先独立思考, 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教师结
合学生的思路,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线段图:说说线段图的起点和终点。
(起点是8时,终点是9时)
追问:8:10应该怎样表示?中间的这段线应该平均分成几份?
学生讨论后得 出结论:开始时8:10,应该把8时和9时这一段平均分成6
份,表示60分钟。用图这样表示:


58
修改或随笔


教师演示从8:10到8:40,用不同颜色的线段表示出来 。
提问:现在你能计算从8:10到8:40这段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指名
汇报,说说计算方法,教 师板书:
40—10=30(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情景图,提问:根据这个情景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提出问题:这个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应如何解答?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引导:先分别算出两个时段的时间,再把两段的时间相加,就是每天借书
的时间。
2.第2题
出示题目,指导学生看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具体说说题中有哪几个商店,
它们的营业时间分别是怎样安排的。
提问:算一算每个商店每天各营业多少个小时?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
3.第3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指名说说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提问:能直接用下午5时减上午9时吗?怎么办?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吗? 学生交流讨论,进行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结:如果两个时刻不在同一时刻,可以将普通计时法时间转换成24时
计时法再计算。
4.第5题
(1)引导:小明是几时睡觉的?(晚上8时)什么时候起床的?(第二天
的早上6时)这个时间从第一天晚上的8时跨越到第二天的早上6时。能不能
用我们之前学习的方法计算 ?应该怎样计算?
(2)指名交流,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经过的时间。时间是很宝贵的,我
们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不要让它轻易地从我们手中溜走。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59


6. 练习七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57页练习七
1.巩固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装换方法,能灵活运用24时计时法的知识,解
教学目标
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掌握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时间的方法。
1.进一步巩固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转化方法。
重点难点
2.灵活运用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的方法与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预设
一.复习导入
1.复习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知识及两种时间表示法的装换方法。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七”第1题。
2.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完成24时计时法的相关练习。
二.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七”第2题。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反馈。教师适当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第3、4题。
第3题:从9时开始,每一次向后推4小时,或用加法计算。
第4题:引导学生看图,从问题中找到数学信息,进行分析理解。
3.第5题。
先让学生填空,再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时=60分 1分=60秒
三.巩固练习
1.第6题
出示小华星期日一天的主要活动安排表。
(1)根据表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小华周末一天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值
得改进的地方。

60
修改或随笔


(3)制作一张自己的周末时间安排表,与同学交流。
2.第7题
(1)先全班读题,分析题意,找出题中解决问题的关键;再让学生进行小
组交流,明确思路。
(2)出示表格,让学生填写表格。
(3)提问:王叔叔11:40到车站,准备乘车去机场,能赶上什么时间的班
车?
3.思考题
(1)课件出示火车票,让学生观察火车票。
(2)全班读题,分析题意,找出题中解决问题的关键。
(3)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推算时间的方法。教师巡视,及时给于必
要的指导。
四.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61













第六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1. 认识面积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59页例1、例2
1.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使学生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在比较中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
教学目标
义的认识。
3.使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能主动探索多样的方法,锻炼数学思考能力。
1.识面积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及平面图形的大小。
重点难点
2.理解面积的含义,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情境导入。
让我们一起来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把你的手掌面和同桌的手掌面合在一起比一比,看谁的手 掌面大一些?来
和老师比比?我们俩的手掌面,谁的大?
二、认识物体表面面积的含义。
1.认识“面”。
出示情境图:我们周围许多的物体都有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你能摸一< br>摸数学书的封面吗?(师注意纠正学生错误的摸法)
指出: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初次感受面积的含义。
谈话:我们人的掌面有大有小, 生活中各种物体的面也是有大有小的。
看看黑板的表面和课本 的封面,说说哪一个面比较大,哪一个面比较小。(学
生观察后回答)
指出:黑板表面的大小 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我们把
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 的含义。(板书课题)
用手摸一摸课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大小。
你能举例说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小结: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三、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师: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吗?比比看,这两个图形中,哪
个图形大一些? 师:看来平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叫作平面图形的面
积。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 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出示两个长方形,大小相近,你能看出谁的面积最大吗?、(学生可
能会想到:用尺量、 重叠 还可以用同一张纸去量)。
修改或随笔


62


师:数方格也是一种比较面积大小的好方法。(板书:数方格),数出图
形里包含多少个方格, 方格多图形的面积大,方格少图形的面积小。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自己摸摸封面,并指明说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2. “想想做做”第2题
师:你知道中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吗?(960万平方千米)你能 看出哪个省
的面积比较大,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吗?
3.“想想做做”第3题。
每人画一个平面图形,并与同桌比比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4.“想想做做”第4题。
这里还有四个图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呢?数一数,比一比,并
在图形下写出方格的个 数。
问:每个图形各有多少个方格?最后一个图形你是怎么数的?
5.“想想做做”第5题。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美丽的校园平面图。你能比比这些区域面积的 大小
吗?指出:对其中有些面积相近的图形,我们就说出面积大小差不多。
五、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63


2. 面积单位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页-62页例3
1.通过观察、操作、举例等活动, 初步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平方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的 含义和实际大小。
教学目标
2.能根据物体表面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培养学生用 自选单位估计面积的能力,
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重点难点
2.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复习导入:
昨天的课上我们认识了面积,谁来说一说 关于面积你知道哪些知识?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 用手摸课桌的面积,它有多大呢?
请你用自己的方法来量一量,说一说。
交流:(1)用数学书来量:大约是6本数学书那么大。
(2)用铅笔盒来量:答案很多。
指出:由于测量的标准大小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同。为了准确测量
或计量面积的大小,要 用统一的面积单位。
以前我们测量长度时有统一的长度单位,有哪些?面积单位它研究的是一
个面(做摸的动作),面是有大有小的。那么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2. 认识平方厘米
(1)画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把它剪下来。
指出:这样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可以用字母1cm²来表示。
看着你手中1cm²的正方形,你手上的哪个部分的面积接近1 cm²?
cm²是一个怎么样的面积单位?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
1cm²?
(2)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它们都是由6个1cm²的小正方形组成的,面积都是6cm²。
3. 认识平方分米
画一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把它剪下来。
问:你知道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在这个正方形里写:1平方分米
(1dm²)
比一比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你觉得平方分米是怎么样的面积单位?
你能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有多 大吗?
身边有什么东西的面积用它做单位比较的合适?是多少?

64
修改或随笔


4. 认识平方米
你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吗?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找一找,身边有什么东西的大小最接近1平方米?(4张课桌拼起来,大
约是1平方米。)
1平方米的范围内,能站多少名同学?验证:实地站一站。
分别用“摸”的方法,感受1平方 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进一步感受“面积是一个面的大小”,不同于长度。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2题。
想一想:1厘米、1分米、1米和1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什
么不同?(学生发言时教师强调一下书写时的区别)
小结: 厘米、分米、米都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平方厘
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 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他们是不同
的计量单位。
2. “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填写好后,多媒体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65












3. 练习八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5练习八
1.通过摆一摆、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等活动,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
教学目标
认识,初步掌握面积的直接计量方法。
2.初步培养估测图形面积的意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1、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
2、初步掌握面积的直接计量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复习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的含义和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说说什么叫面积
吗?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它们分别有多大,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能用1平方 厘米作单位?哪些物体可以用1平方分米作
单位?哪些物体用1平方米作单位?
二、练习巩固
1.第1题
给下面的图形涂色,涂红色表示各图形的面积,画蓝色线表示它们的周长。
让学生说说周长和面积的区别。
2.第2题。
学生动手拼一拼。展示学生作品。
为什么拼成的正方形完全一样,而拼出的长方形形状不一定相同呢?
3.第3题。
学生估计每个图形的面积,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还有什么好方法吗?
可以将这些图形用笔分一分,再估计面积。
4.第4题。
这里有4个图形,你知道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学生数一数、量一量,再和同桌交流。
不是整格的怎么数呢?(提醒学生在计数时可以通过适当的拼、补操作进
行转化。)
三、运用提升。
1.第5题。
这是两个池塘,你能估计这两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大约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吗?

66
修改或随笔


让学生只数整格和接近整格的方格个数 ;也可以告诉学生不满整格的都当
成半格计数。最后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数法的结果。
2. 第6题。
你能算出下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吗?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
为什么它们的面积都是4平方厘米,而周长却不相同呢?
3.第7题。
鼓励学生发 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各种富有个性和情趣的图形来。还要让
学生明确,不管画出来的形状怎样,他们的 面积都是10平方厘米。
4. 第8题。
1平方分米的纸片和数学书的封面哪个面积比较大 ?你能估计数学书的封
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吗?
你能估计一张报纸的面积吗?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67


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例4例5例6
1.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目标
2.熟练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以及不进位的笔算。
3.会用交换乘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重点难点
1.经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2.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导入新课,孕伏铺垫
1.出示两组长方形(等宽不等长、等长不等宽)
这两组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刚才我们观察了两组长方形,你们发现长方形的 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
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都有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二、教学新课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教学例4。
(1)小组合作:小组合作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 长
方形。再观察摆出的长方形,将每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以及分别用了多
少个小正方形, 填写表格。
(2)学生操作填表后,组织讨论:
学生交流:小正方形的个数和摆 的长方形面积各是多少?小正方形的个数
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2.教学例5。
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教师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
是怎样量面积的? < br>学生汇报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每排5个小正方形,一共4排,共需要
20个小正方形,面积就 是20平方厘米。
“每排的个数”和“排数”与长方形的长和宽又有什么关系?
3.教学例6。
这个长方形已经告诉了我们长和宽,你能说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吗?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想法,再向全班同学汇报。4.总结抽象概括长方形
的面积计算公式。
修改或随笔


68


(1)小组讨论:你们觉得 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怎样
求长方形的面积呢?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三、知识迁移,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长方形的长5厘米,宽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将长方形的宽分别 增加1厘米、2厘米,使之变成长都是5厘米,宽分
别为4厘米、5厘米的两个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 面积=长×宽”计算两个长
方形的面积。
3.请同学们观察长为5厘米,宽为5厘米的长方形:
①这是个什么图形?②它的面积是怎样 计算的?③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能否推导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讨论并交流: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四、拓展练习,深化提高。
1.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69


5.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练习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
1.引导学生通过练习 进一步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2.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培养良好的观察、判断能力以及合作、交
流能力。
1.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面积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
2.灵活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我最快(第3题)
2.连线
一枚小纽扣 1平方米
电灯开关的正方形底座 1平方厘米
一张方桌表面 1平方分米
3. 抢答我也行
(1)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3)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长方形呢?
二、基础知识
1.完成第4题
怎样估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呢?
提醒学生可以先估计长、宽(或边长)再测量、计算。
2.完成第5题
你能算出草坪、篮球场和跑道的面积吗?
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学生选择相应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拓展应用
1.完成第6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窗帘布剪去2米后,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形状?(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
你能求它的面积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第7题
锯下的最大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第8题。

70
修改或随笔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每月大约能放出多少千克氧气,要先求什么?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4.完成第9题
提醒学生:洒水车行驶过后,被洒水的地面 的形状可以看作长方形,这个
长方形的宽就是“洒水宽度”,长方形的长就是洒水车行驶的路程。
你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第10题
观察涂色部分,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
方厘米?
6.完成第11题
学生用自己选定的面积单位动手量一量,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体会自己所< br>选的面积单位是否合适。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实践活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 式后,你能运用今天
学习的知识测量、计算家中一些物品某个面的面积吗?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71













6.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知道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
和改写。
教学目标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建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重点难点
2.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复习引入
抢答比赛1: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厘米
同学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米、分米、厘米;进率是10)
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多少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
来共同探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究新知
1.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师出示1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2)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 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
同学们开动脑筋,动手做一做实验。
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说:
①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横排摆10个,竖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 br>10×10=100(个);
②直接用尺子去量,边长是10厘米,所以面积为10×10=100(平方厘
米);
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所以面积为10×10=100(平方厘米)。
(3) 师小结:根据刚才我们的推论,想一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之
间的关系。(板书:1平方分米=10 0平方厘米)
2.探究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修改或随笔


72


我们知道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么想一想:边长1米的正方 形,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以分米作单位,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
出示:1平方米=( )平方分米。
①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为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 之间的进率是100,
所以推出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也是100;
② 边长是1米的 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
(平方分米),所以1平方米等于10 0平方分米。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这三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你们发现
了什么?
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
进率是100。
三、运用提升
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第3~5题。
学生读题。先求出面积,再进行单位换算。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73


7. 练习九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
1.进一步掌握常用面积单位及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区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掌握
教学目标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1.能正确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
2.掌握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关系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问题引入
提问:什么是面积?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
少?
追问: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是什么?
导入:本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相关知识。
二.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九”第1题
让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括号里应该填什么。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2.第2题
第(1)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周长用的是什么单位,面积呢?
明确:周长用的是长度单位,面积用的是面积单位。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第3题
让学生读题,理解花边指的是正方形台布的周长。
4.第4题
让学生读题目,同桌讨论:水稻田四周的小路大约长多少米,求的是什么?
提问:每平方米施肥3千克,一共施肥多少千克?先要求什么?
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说说计算方法。
修改或随笔


74


5.第5题
引导学生讨论:每平方米水面养9尾鲫鱼苗和5尾鲤鱼苗,需要购买两种
鱼苗各多少尾?先要求什么?
三.实践活动
第6题
让学生互相量一量,走一步大约长多少厘米,用本子记录下来。
分组活动,沿着学校篮球场的长和宽走一走,看看各走了多少米,做好记
录。
根据步测的结果,估计篮球场的周长和面积。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75


8. 复习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3-74内容
1.掌握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掌握面积单 位间的进率,懂得单位间的换算方
法,能正确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和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
2.对所学的有关面积计算,周长计算中常见的数量关系进行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
题 。
1.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重点难点
2.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复习引入
1.提问:谁能说说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举例说说什么时候用长度
单位,什么时候用面积单位?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73页“复习”第2题。
2.第1题
提问:我们的课桌面的面积是什么?什么是它的周长?
让学生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
3.揭题: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的相关知识。
二.解决问题
1.第3题
让学生先读题目,然后独立思考,并计算出每个图形 的面积,最后交流各
自的想法。(用数方格和割补法)
2.第4题
出示图形,让学生计算,并说说计算方法。
3.第5、6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计算。
4.第8题
出示表格,提问: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让学生计算,指名说说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5.第9题
让学生读题,再集体交流,理解“四周围上篱笆”指的是求苗圃的周长。
三.综合应用
1.第10题
让学生读题,理解“多长的木条”指的是长方形的周长,“多大的玻璃”指
的是长方形的面积。
让学生列式解答,得出:
周长:(100+60)×2=320(厘米)
面积:100×60=6000(厘米)
2.第11题
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理解题意。
出示问题:白菜地和萝卜地的面积相等吗?周长呢?

76
修改或随笔


课件将图抽象成平面 图。用不同颜色的笔将每个图形的面积描一描,看看
有什么发现?(共同的中间曲线,剩下两条边分别相 等,所以它们的周长相等)
小结:白菜地和萝卜地的周长相等,面积不相等,萝卜地的面积比白菜地
的面积大。
3.第12题
课件出示图形,提问:这些图形都是用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你能
分别求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吗?
让学生先观察图片,再解答。对于空间观念发展比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
们用长方形学具 拼一拼,再解答。
4.第13题
要求:在图中画出几个周长是20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分别计算它们
的面积。
想一想:要使画出的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长和宽应各是多少厘米?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得出结论:周长相等的平面图形,面积不一定相
等。
5.思考题
让学生先读题目,弄清题目的关键是什么?(扩大后形状仍是正方形,面
积 是原来的2倍,不移动这4棵树)再小组讨论解决的办法。
必要时提示学生反过来想,如果把一 个正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该
怎么办?要求其中的一部分仍然是正方形,又该怎么办?
6.动手做
让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提问:你如何理解“最多能分成多少个”?
让学生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反馈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77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1. 认识几分之一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76页例1、例2及相应练习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教学目标
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初步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重点难点
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看过猴王分桃吗?听说花果山上有一位猴王准备今天 给小
猴子们分桃呢,想去看一看吗?
(课件演示)猴王问:“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 只小猴分得这盘
桃的几分之几?你们会算吗?”只见小猴们连连摇头,表示不会。
二、操作实践 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1)小朋友们,关于猴王分桃的事引出了 一个数学问题“每只小猴分得
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这就要把4个桃看做一个整体(课件演示)。
你能帮小猴们分一分吗?
(2)学生独立思考,画出结果。
(3)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4)师生归纳: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就要把4个桃看 成一个整
体,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这盘桃的14。
2.尝试解决“想一想”。
(1)如果把4个桃平均分给只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2)学生动手画一画,分一分。
(3)小组合作,交流分法。
(4)汇报结果,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
修改或随笔


78


(5)师生归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是这些物体的几
分之一。
三、练习巩固 升华认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填写,再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平 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
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汇报交流。
小结:这两幅图都是把12个小方块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 数不同,
用来表示其中一份的份数也不同。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平均分一分。
让学生看每份是几个,然后在图中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
集体评析。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拿出相应根数的小棒。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想用哪些简单的分数来描述日常
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79














2.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79例3
1.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这类现实问题的数量关系,会正确地解决这
教学目标
类问题,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2.能借助学具实现现实问题的数学化,形成数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学会合作、学会分享。
重点难点
数学地思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现实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为大家讲一个猴妈妈分桃的故事。
(课件演示)一共摘了多少 个桃?老大说:“我可以分得这盘桃的14。”
老二问:“这盘桃的14是几个呢?”
二、主动探究 感悟新知
1.合作探究
你们能帮助小猴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先 自己思考一下,这盘桃的14
是什么意思?再想想怎样解决问题,可以借助学具帮忙,也可以想其他的方 法,
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看哪个小组讨论得最好。
学生独立思考操作,然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1)分组展示交流
每组选一名代表讲解,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用学具分一分。
②画图看一看。
③联系分数的含义想。
④列出除法算式。
(2)比较方法
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便?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3)小结:要知道这盘桃的14 是几个,就是要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
求一份是多少,可以用4÷4=1(个)的除法算式来算出结果 。
3.尝试练习
修改或随笔


80


(课件演示)猴老大说:“桃真好吃,要是我能吃这盘桃的12就好了。
问:这盘桃的12是几个呢?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重点让学生说说4÷2=2(个)表示的意义。
三、练习巩固 深化理解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读题后,要求学生在书上画竖线分一分,然后独立填写算式。
集体订正,问:12个草莓的13和12个草莓的14哪个多?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说要求,学生先操作,再列出算式。
摆8个圆片,拿出它的12。
摆12个圆片,拿出它的12。
问:都是拿出圆片的12,为什么拿出的个数不一样呢?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尝试直接列式解答,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班级交流。
5.作业:想想做做第5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81


3. 认识几分之几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0页例4及相应练习
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目标
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积极参与具体的数 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点难点
理解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谈话引入
谈 话:(出示小猴图)还记得它们吗,上一次我们在小猴子分桃子中学到了
什么知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 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
揭题:今天我们要来进一步认识分数。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1)出示教材第80页例4情境图,提出问题。
出示图片。 < br>谈话:猴妈妈准备了一盘桃,要把这盘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2只小猴一
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让学生图上分一分,涂一涂。
议一议:每只小猴 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引导:一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一份是
份)是几分之几?(
修 改或随笔
1

3

1
,2只小猴取走这盘桃的几份?(2
3
2

3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并板书:把一盘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
猴分得这盘桃的
111 2
。2只小猴一共分得2个,2个是。
3333
2.试一试。
(1)出示问题: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2份是这些桃的几分之几?3
份、4份呢?
让学生先分一分,再填一填,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提问: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82


引导学生明确: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1份是2个,每份就是
就是2个
1
,2份
5
121314
,是;3份就是3个,是;4份就是4个,是。
5 55555
2

10
(2)辨析:有的同学认为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2 份就是这些桃的
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由。
3.小结: 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1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仔细观察,思考把什么看成一份。再填一填、说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教材第8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根据分数思考:把灯笼和鱼平均分成了 几份,每份有几个灯笼或
几条鱼,应该把这样的几份图上颜色。然后让学生涂一涂。
3.完成教材第82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8根小棒,分别拿出这些小棒的
25
和。
36
提问:分别把这堆小棒平均分成几份,拿出这样的几份?(指名上台演示)
说一说:你还能拿出这些小棒的几分之几?
4.完成教材第82页“想想做做”第7题。
让学生先观察线段图,说说把这条线段图平均分成了几份,再独立填空,
最后指名汇报答案。
5.完成教材第82页“想想做做”第9题。
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几角是1元?(10 角)1角是1元的几分之几?
(把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元的
1
,即1角)
10
让学生独立填空,指名汇报答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83





4. 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3页例5及相应练习
1.能运用生 活经验和分数的认识,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
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 这类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
教学目标
的合理性。
2.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思维
能力。
重点:探究并掌握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重点难点
难点:能正确运用几分之几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例图。
提问:认识 它们吗?小兔采了6个蘑菇,上一次我们帮助小兔求出了这篮
蘑菇的
6÷3=2(个)
修改或随笔
1
,你还记得怎么列式吗?
3
追问:它表示什么?(把6个蘑菇平均分成3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2.揭题:同学们的记性真好,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帮助小兔解决问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5。
(1)谈话:我们来看看小兔提出了什么问题?
出示问题:一共采了6个蘑菇。把这篮蘑菇的
多少个?
(2)提问:把这些蘑菇的
分?
2
分给小兔,小兔一共分得
3

2
分给小兔,要知道分给小 兔多少个,该怎样
3
学生先动手用6个圆片分一分,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分法,并说明< br>这样分的理由。最后选出代表进行汇报。
学生汇报:可以用圆片分一分,把6个 ,平均分成3份,是4个 。
同理,把6个蘑菇,平均分成3份,给小兔2份,所以是4个。(让学生
投影分的过程)
(3)归纳算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解决了“分给小兔多少个蘑菇”
的实际问题,你能不能把我们刚才动手分蘑菇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84
2
3


学生独立列式,小组交流列式的方法。(让学生说说怎样列式)
6÷3×2=4(个)
师小结:把6个蘑菇,平均分成3份,每份2个,给小兔2份,就是4个。
2.分析比较。
(1)出示课前复习的题目及例题。
①一共采了6个蘑菇,这篮蘑菇的
1
是白蘑菇,白蘑菇有几个?
3
6÷3=2(个)
2
②一共采了6个蘑菇,把这篮蘑菇的分给小兔,小兔一共分得多少个?
3
6÷3×2=4(个)
(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这两道题有什 么相同点和不
同点?(小组交流想法)
小结:6个蘑菇的
再算出2份是多少。
3.归纳总结。
在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时,要先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出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再乘所需要的份数。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4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利用图片自主进行操作,并与同桌交流算 法。然后指名汇报,并让
学生实物投影演示分的过程。
提问:都是拿出
出的个数也不同)
1
,就是把6个蘑菇平均分成3份,求出 每份是多少,
3
3
,为什么拿出来的个数不同?(因为总数不同,所以拿
4< br>2.完成教材第84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根据“几分之几”的含义,在每幅图中用虚 线分一分,并讨论:分
别分成几份,每份几个?要求的份数分别是几个?
3.完成教材第84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指名读题,明确要求。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 答。最后全班交流:说说
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85


5. 练习十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5-86页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 含义,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类问题的
数量关系,能熟练的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目标
2.学会用分数交流信息,进一步发展数感。
3.通过有关情境的教学,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难点:能灵活地应用分数的意义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揭示课题 提出要求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理解了分数的含义,这节课就来对此进行一次
练习(板书课题)。
二、分层练习 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85页“练习十”第1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填写,再同桌交流想法,最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85页“练习十”第2题。
让学生先独立涂色,然后集体订正,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教材第85页“练习十”第3题。
提问: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6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追问:1角是几分之几元?4角是几分之几元?
4.完成教材第85页“练习十”第4题。
让学生分一分,再列式,并说说计算方法以及每道算式表示什么。最后指
名订正,集体交流。
5.完成教材第85页“练习十”第5题。
让学生先拿出小棒摆一摆,再列出算式,并说说每次分别拿出了几根。
讨论:每次都拿出
修改或随笔

2
,为什么拿出的数量不同?(因 为每次摆出的总数不
3
同,所以拿出的结果也不同)

86


6.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第6题。
想一想:1时的
一涂。1 时的
1
是多少分?在钟面上先怎样分,分针应该走到了几?涂
2
3
呢 ?
4
(二)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第7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比较的方法。
小结:分母相同,分子大的这个分数就大;分子相同,分母大的这个分数
反而小。
2.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第8题。
先让学生计算得数,再指名汇报,并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3.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思考题。
学生读题,理解:先把一个三角形平均分成4份,再把其中的1份平均分
成更小的4份。
提问:可以将其他的小三角形平均分后,再计算。
4.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动手做”。
(1)出示图形,让学生理清题意。
分组讨论,把下面的图形都分成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4份。
(2)集体交流,展示学生的作业。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87









第八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 小数的含义和读写
教学内容
教材第87页例1、例2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
教学目标
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新课导入。
小明想为自己买一张 合适的书桌,他需要的书桌是怎样的?学生观察图
片,说说书桌面的长和宽。
提问: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为什么是5 10米?4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为什么?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一位小数。
师根据学 生的回答同时出示1米的纸片,演示: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1份就是多少?也就是十分之几米? 所以5分米就是这样的5份,也就是510
米;4分米就是这样的4份,也就是410米。
介绍: 510还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0.5
你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这样的数叫――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
小数。
0.5读作:零点五,0.5米就表示510米。
0.4米呢?它表示什么?
出示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填写后,出示答案,全班订正,指导做错的学生纠正错
误。
2.教学例2。
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创设情境:小明和小红选完书桌后又选了三样学习用品(出示:教材第87
页例2的商品图)
营业员正好在为这些新上架的商品以元作单位标价。你能和营业员一起来
正确标价吗?
(四人一组讨论)
6角用元作单位是多少元?
为什么1元2角是1.2元?你是怎么想的?3元5角呢?
板书:1元2角 1.2元 1.2读作一点二
3元5角 3.5元 3.5读作三点五

88
修改或随笔


谁来读一读这几个小数?
小结:几元几角分 成两部分,几元和几角,先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
再和几元合起来就是几点几元。
完成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商品图,让学生将价格写成小数,并读一读。
3.认识整数和小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上面的一段话,让学生自主阅读。
引导学生说一说:0.5、0.4、1.2、3.5的整数部分是什么,小数部分是什
么? < br>师:那这些小数该怎么写呢?让我们动手试试。(教师随机报出一些小数,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 来,特别强调小数点的写法)
(2)出示:说一说下面各数中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
7 0.6 1.8 38 0 1 45.2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涂色部分,再让学生汇报答案,并说说是怎
么想的。
2.完成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数轴,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把 谁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多少份?1个小格表
示几分之几,也就是零点几?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教师提问后,完成填空,教师巡视,注意收集错误的
答案,以便全班交流时进行有 针对性的辨析。
3.完成教材第89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试着用小数表示课前到商店了解到的商品价格,再在小组内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小数的含义和读写





5分米 510米 0.5 读作 零点五

4分米 410米 0.4 读作 零点四

1.2
读作 一点二

3.5
读作 三点五






















89


2. 小数的大小比较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页例3
1.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会正确比较小数大小,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2.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迁移类推能力和探究意识,渗透合作学习的方
教学目标
法。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重点难点
难点:能较熟练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吃什么冷饮?
出示例1情境图。红红想到冷饮店买些冷饮。 请大家看看这里有哪些品
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
提问:通过这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提出 哪些数学问题?红红想买雪糕和冰
棍,她想知道哪个贵一些,你能帮她比一比吗?
二、教学例3
1.提问:如何比较0.8和0.6的大小?
出示:0.8 ○ 0.6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扣,教师进行小结。
两个小数都是零点几的,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小数部分,十分位大的这个
小数就大。
2.试一试。
提问:你能比一比雪糕和冰砖的价格吗?你是如何想的和你的同学说一说。
出示:0.8 ○ 1.5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2)谈 话:同学们说得很多,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还可
以用数轴来表示这两个数。
(出示数轴图)提问:你能在数轴上标出0.8和1.5的位置吗?
学生在教材中的数轴上标出两个小数的位置。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
的这个小数就大。 < br>(3)引导:在数轴上标出0.6,比较0.6、0.8和1.5这三个数哪个最大,
哪个最小。 学生独立标出位置,并比较大小。
(4)任意选两种冷饮,比一比价格,再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主要比较以下四种情况:
0.8○2.2 0.6○2.2 1.5○2.2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讲评。

90
修改或随笔


比一比:四种饮品,哪种冷饮最贵,哪种最便宜,你是 怎么知道的?(指
名回答)
4.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提问: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你有什么好
的想法? 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1)采用换算单位法,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小的单位。
(2)数轴比较法,先把这些数依次在数轴上标出,然后比较其大小。
(3)整体比较法,即 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
数就大;位数不同,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 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
同的时候,就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两条彩带各长多少厘米吗?(6厘米和9厘米)
再问:用分米作单位,这两条彩带分别长多少?
再问:你能比较这两个小数吗?(0.6分米<0.9分米)
(2)要求: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小数,然后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回顾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汇报。
4.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在数轴上标出数,然后按顺序把三个数填入括号内,最后集体交
流,说说比较的过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91


3.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92页例4。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小数加、减法的问题,培养学 生生活问题
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数学的价值。
2.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
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教学目标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归纳、概括计算方法
的过程中,提高对数学材料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
4.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会与他人合 作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评
价他人意见的好习惯。
重点:小数的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
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数位对齐的探索过程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复习旧知,情境引入
(一)旧知铺垫,算一算:
112+19 25+102 125-28 35-12
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师帮助总结,着重强调注意)数位对
齐, 加法计算中的进位(满十进一),减法计算中的退位(借一当十)。(课件出
示)
(二)主题教学:
课件出示主题图,师:这是一家早餐店,从中你能说出图中每种早点价格
分别是多少吗?
(1)出示问题:买1个馒头和1杯豆浆一共要多少元?
让学生列式:0.5+0.7。你能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适时引导。
学生汇报:将0.5元看成5角,将0.7元看成7角,5角加7角是1元2
角,也就是1.2元。 < br>(2)谈话:刚才我们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转换成以角为单位的整数计算得
出了结果,下面我们探 究如何列竖式计算。
引导:小数的整数部分用元,小数部分用角,想想竖式怎么列?
学生尝试列竖式,指名回答。
讨论:加法的竖式要注意什么?计算小数加法时,为什么要把加 数中的小
数点对齐?为什么得数中也要点上小数点?这个小数点应该点在什么位置?
小结:运 用小数直接计算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的数位就会对齐,
计算时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3)归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异同点。
小结:共同点是数位对齐,低位算起,满十进一;不同点是要点上小数点。
2.教学小数减法。
修改或随笔


92

(1)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知道了1个馒头和1杯豆浆一共要1.2元,
那么1碗面条比1碗 馄饨贵多少元?
学生列式,师板书:3.4-2.8。
(2)提问:能不能也用竖式把你的思考过程表达出来?
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反馈。
引导学生讨论: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怎么办? 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
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 有什么异同点?
3.归纳总结。
引导:观察小数加、减法的竖式,你觉得小数的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指名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将小数点对齐,从低位 算起,按整数加、减法的
计算法则计算,再把小数点移下来,写上小数点,同时在加法中“满十进一”,
减法中“退一作十”。
追问: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如何对准数位?
4.试一试。
除了刚才已经选择的早点外,你还喜欢哪两种食品,先求这两种食品价格
的和,再求其价格的差,并和同学交流。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3页“想想做做”第1题。
请大家独立计算,在小组内开展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一位小数加、减法,对于学生来说 较容易。但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强调
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
2.完成教材第93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注意收集学生易错的 题目,全班交流时引导学
生进行辨析,总结易错点。学生容易做错,教师要给予示范讲解,以提高学生< br>的计算能力。
3.完成教材第93页“想想做做”第3题。
(1)请学生根据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允许遇到困难的学生与
同桌交流想法。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2)组织交流,并指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93








4. 练习十一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94-95页练习十一
1.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法,和小数大小
比较方法。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小数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
数学在日常 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运用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小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复习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和你的同学交流下吗?
二、基本练习
1. “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汇报,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 “练习十一”第2题。
课件出示图,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小数,再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
的。
3. “练习十一”第3题。
出示数轴,先让学生独立在数轴上写数,再指名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
想法。 提问:在填出的数中,哪个最接近0.5,哪个最接近2?
4. “练习十一”第4题。
师:比较三只青蛙的跳远成绩,你能把三个数从大到小排列吗?提问:谁
跳得最远?谁第二?
5. “练习十一”第5题。
(1)出示数轴,在数轴上分别找出下面各数的点。
(2)让学生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3)指名交流,说说比较的方法。
三、综合练习
1. “练习十一”第6题。

94
修改或随笔


学生先用竖式计算,然后集体交流。
提醒学生:得数中的整数部分是0时,0不要漏写。
2. “练习十一”第7题。
要求:比一比,在得数比1大的算式后面画“√”。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并举例证明。
3. “练习十一”第8题。
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明确已知条件
和所求问题。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交流。
4. “练习十一”第9题。
(1)请学生根据表格信 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允许遇到困难的
学生与同桌交流意见。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 “练习十一”第10题。
先出示数据,让学生 先发现规律。(相邻两数相差分别是0.2、0.4、0.6)
然后让学生根据找出的规律,独立完成, 再全班交流。
6. “练习十一”第11题。
提问:比一比,看谁填得多,怎样写才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有
序地写) 先让学生有序地写出方框里的数,再集体校对。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95


1.数据的分类整理和汇总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96-97页例7
1.让学生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中,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整理的结果,体
教学目标
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学会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重点: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重点难点
难点: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提问引入
同学们,你们记得自己 的生日吗?你们知道我们班的学生哪个月出生的人
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吗?
指名回答,并说出理由。
你们刚才说的只是自己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 ,哪
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小结提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研究收集数据方法。
(1)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你觉得要怎样调查呢?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2)学生分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表里。
修改或随笔
出示统计表:可以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总数据。
(1)汇报交流。
说说你的小组中一共几个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
最少。
引导:刚才我们得到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想一想,可以怎样汇总全班的
数据呢?
学 生交流,指名回答:先把每个小组的同一月份的数据相加,再汇总成一
张表格,即全班同学的生日月份汇 总表。
(2)按月份汇总。
师生共同汇总,教师将最终的汇总结果填入下表中。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追问:我们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96


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3)按季度汇总。
提问:你知道一年有几个季度吗?如果我们想知道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
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 数最少。如果上面的数据按季度分类,应该怎样设计统
计表?
出示下表: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回答,课件展示表格。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4)上面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你从每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数据的分类标准不同,所得的信息也不同。
(5)提问:如果我们想知道全校 学生中,哪一个月出生最多?哪一个月
出生的最少?该怎么样做呢?
学生汇报发言。
3.课内小结。
通过两次的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三、巩固提高。
1.完成 “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分组活动,完成统计,再全班交流反馈。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先分组完成,再全班汇总。
四、反思总结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97


2. 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98-99页例2。
1.帮助学生学会根据某一事物的标准,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进行描述和分析。
教学目标
2.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让学生根据某一标准,确定统计对象。
重点难点
难点:能根据相关数据填写、分析统计表。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前我们都测量了自己的身高,你能告诉我你的身高是多少吗?
学生汇报。
出示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表格: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看懂了什么?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2。
(1)提问:认真对照,你的身高在正常范围吗?
学生对照表格,说出自己的年龄和标准范围判断自己的身高是否正常。
(2)统计小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情况分析自己的身高是不是在正常 范围内,要怎
样才能全面了解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学生活动:按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调查小组里每个同学的身高,并把
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汇报交流:你们小组的同学中,最高的是多少厘米?最矮的是多少厘米?
把你们小组同学的身高与我国正常儿童的身高标准比一比,你有什么发
现?
(3)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提问:刚才我们统计了每个小组同学的身高,现在老师想知道我们全班同

98
修改或随笔


学最高是多少厘米?最矮呢?
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小结:可以把每组最高的比一比,把每组最矮的比一比,再找出全班同学
中最高的和最矮的。
全班男生身高在正常范围的有多少人?女生呢?
师生共同合作分类统计。
说说从统计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提高。
1.完成 “想想做做”第1题。
2.完成 “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合作,测量自己一庹的长度,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99


3. 练习十二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1页练习十二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制作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2.让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
握本单元的 内容。
重点: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重点难点
难点: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
一、复习引入。
提问: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二、基本练习
1.完成 “练习十二”第1题。
(1)出示题目。
(2)学生小组完成课本上问题。
(3)组织交流反馈。
2.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先小组合作,完成统计表,再组织全班交流汇总。
三、综合练习
1.学习 “你知道吗”。
学生自主学习,再组织交流。
2.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修改或随笔















100

我眼中的世界-企业演讲稿


房补政策-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史


党小组鉴定意见-走过四季作文


英文读后感-2016年七一讲话心得体会


内蒙古自考信息网-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400字


初中数学论文范文-辽宁师范大学招生网


广东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中教师工作计划


天津复兴中学-小学数学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