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7全国卷数学(理)17题

绝世美人儿
991次浏览
2020年08月16日 08:4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济南教育网-河北党建网


















绝密★启用前

……
……
……
线线
……
… …
……
……
○○


_


_< br>_
_


_
_
_

_
…< br>:






_
_
_< br>…
_

_
_

_

_
:< br>…





_
_

_< br>…
_
_
_


_
_

…< br>…




_

_

_< br>_
_


_
_
_


_< br>_
_

:




……
○ ○
……
……
……
……
外内
……
……
……< br>……
○○
……
……
……
……
2007~2017全国 卷数学(理)17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 分





一.解答题(共18小题,满分216分,每小题12分)

1.(12分)△ABC 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ABC的面
积为.

(1)求sinBsinC;

(2)若6cosBcosC=1,a=3,求△ABC的周长.

2.(12分)△ 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sin(A+C)
=8sin
2


(1)求cosB;

(2)若a+c=6,△ABC的面积为2,求b.

3.(12分)△ABC的内角 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sinA+cosA=0,
a=2,b=2.

(1)求c;

(2)设D为BC边上一点,且AD⊥AC,求△ABD的面积.

4.(12分)△ 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2cosC(acosB+bcosA)
=c.

(Ⅰ)求C;

试卷第1页,总4页



(Ⅱ)若c=,△ABC的面积为,求△ABC的周长.

5.(12分)S
n
为等差数列{a
n
}的前n项和,且a
1
=1,S
7=28,记b
n
=[lga
n
],
其中[x]表示不超过x的最 大整数,如[0.9]=0,[lg99]=1.

(Ⅰ)求b
1
,b
11
,b
101


(Ⅱ)求数列{b
n
}的前1000项和.

6.(12分)已知数 列{a
n
}的前n项和S
n
=1+λa
n
,其中λ≠0.< br>
(1)证明{a
n
}是等比数列,并求其通项公式;

(2)若S
5
=,求λ.

7.(12分)S
n
为 数列{a
n
}的前n项和,己知a
n
>0,a
n
2
+2a
n
=4S
n
+3

(I)求{a
n
}的通项公式:

(Ⅱ)设b
n
=,求数列{b
n
}的前n项和.

8.(12分)△ABC中,D是BC上的点,AD平分∠BAC,△ABD面积是△ADC
面积的2倍 .

(1)求;

(2)若AD=1,DC=,求BD和AC的长.

9.(12分)已知数列{a
n
}的前n项和为S
n
,a
1
=1,a
n
≠0,a
n
a
n
+
1
=λS
n
﹣1,其
中λ为常数.

(Ⅰ)证明:a
n
+
2
﹣a
n


(Ⅱ)是否存在λ,使得{a
n
}为等差数列?并说明理由.

10 .(12分)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
=1,a
n
+1
=3a
n
+1.

(Ⅰ)证明{a
n
+}是 等比数列,并求{a
n
}的通项公式;

(Ⅱ)证明:++…+<.

11.(12分)如图,在△ABC中,∠ABC=90°,AB=,BC=1,P为△ABC内
一点,∠BPC=90°.

(1)若PB=,求PA;

(2)若∠APB=150°,求tan∠PBA.

试卷第2页,总4页

……
……
……
……
○○
……
……
…………
线线
……
……
……
……


…< br>※








※< br>…








…< br>※



线




※< br>…








…< br>※








※< br>装








…< br>※








…< br>○○
……
……
……
……
内外
……
……
……
……
○○
……
……
……
……



……
……
……
……
○○
……
……
…………
线线
……
……
……
……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
○○
……
……
……
……
外内
……
……
……
……
○○
……
……
……
……


12.(12分)△ABC在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 c,已知a=bcosC+csinB.

(Ⅰ)求B;

(Ⅱ)若b=2,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13.(12分)已知a,b,c分别 为△ABC三个内角A,B,C的对边,c=asinC
﹣ccosA.

(1)求A;

(2)若a=2,△ABC的面积为,求b,c.

14.(12分)等比数列{a
n
}的各项均为正数,且2a
1
+3a
2
=1,a
3
2
=9a
2
a
6


(Ⅰ)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Ⅱ)设b
n< br>=log
3
a
1
+log
3
a
2
+ …+log
3
a
n
,求数列{}的前n项和.

15.(1 2分)设数列满足a
1
=2,a
n

+
1
﹣an
=3•2
2n1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令b
n
=na
n
,求数列{b
n
}的前n项和S
n


16.(12分)为了测量两山顶M,N间的距离,飞机沿水平方向在A,B两点
进行测量,A ,B,M,N在同一个铅垂平面内(如示意图),飞机能够测量的
数据有俯角和A,B间的距离,请设计 一个方案,包括:①指出需要测量的
数据(用字母表示,并在图中标出);②用文字和公式写出计算M, N间的
距离的步骤.


17.(12分)已知{a
n
}是 一个等差数列,且a
2
=1,a
5
=﹣5.

(Ⅰ)求{a
n
}的通项a
n


(Ⅱ)求{a
n
}前n项和S
n
的最大值.

试卷第3页,总4页



18.(12分)如图,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 B时,可以选与塔底B在同一水平面
内的两个测点C与D.现测得∠BCD=α,∠BDC=β,CD= s,并在点C测得塔顶
A的仰角为θ,求塔高AB.





试卷第4页,总4页

……
……
……
……
○○
……
……
……
……
线线
……
…………
……



























线















































……
……
……
……
内外
……
……
……
……
○○
… …
……
……
……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 案仅供参考。
2007~2017全国卷数学(理)17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解答题(共18小题,满分216分,每小题12分)

1.(12分)(201 7•新课标Ⅰ)△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已知△ABC的面积为
( 1)求sinBsinC;

(2)若6cosBcosC=1,a=3,求△ABC的周长.

【考点】HP:正弦定理;HR:余弦定理.



【专题】11 :计算题;33 :函数思想;4R:转化法;56 :三角函数的求
值;58 :解三角形.

【分析】(1)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和正弦定理可得答案,

(2)根据两角余弦公式 可得cosA=,即可求出A=,再根据正弦定理可
得bc=8,根据余弦定理即可求出b+c,问题得 以解决.

【解答】解:(1)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S

ABC
=acsinB=
∴3csinBsinA=2a,

由正弦定理可得3sinCsinBsinA=2sinA,

∵sinA≠0,

∴sinBsinC=;

(2)∵6cosBcosC=1,

∴cosBcosC=,

∴cosBcosC﹣sinBsinC=﹣=﹣,

∴cos(B+C)=﹣,

∴cosA=,

∵0<A<π,

∴A=



===2R==2,



1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sinBsinC=
∴bc=8,

•===,

∵a
2
=b
2
+c
2
﹣2bccosA,

∴b
2
+c
2
﹣bc=9,

∴(b+c)
2
=9+3cb=9+24=33,

∴b+c=

∴周长a+b+c=3+.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 形的面积公式和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和诱导公式和正
弦定理余弦定理,考查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



2.(12分)(2017•新课标Ⅱ)△ABC的内角A,B,C 的对边分别为a,b,c,
已知sin(A+C)=8sin
2


(1)求cosB;

(2)若a+c=6,△ABC的面积为2,求b.

【考点】HP:正弦定理;GS:二倍角的正弦.

【专题】11 :计算题;35 :转化思想;4R:转化法;58 :解三角形.

【分析】(1)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 知A+C=π﹣B,再利用诱导公式化简
sin(A+C),利用降幂公式化简8sin
2,结合sin
2
B+cos
2
B=1,求出cosB,

(2)由(1)可知sinB=
求出b.

【解答】解:(1)sin(A+C)=8sin
2


∴sinB=4(1﹣cosB),

∵sin
2
B+cos
2
B=1,

∴16(1﹣cosB)
2
+cos
2
B=1,

∴(17cosB﹣15)(cosB﹣1)=0,

∴cosB=;



,利用勾面积公式求出ac,再利用余弦定理即可
(2)由(1)可知s inB=
∵S

ABC
=ac•sinB=2,

2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ac=,

×

∴b
2
=a
2
+c
2
﹣2accosB=a
2
+c
2
﹣2×
=a
2
+c
2
﹣15=(a+c)
2
﹣2ac﹣15=36﹣1 7﹣15=4,

∴b=2.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 角形的面积公式,二倍角公式
和同角的三角函数的关系,属于中档题


< br>3.(12分)(2017•新课标Ⅲ)△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已 知sinA+
(1)求c;

(2)设D为BC边上一点,且AD⊥AC,求△ABD的面积.

【考点】HT: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

cosA=0,a=2,b=2.

【专题】11 :计算题;35 :转化思想;4O:定义法;58 :解三角形.

【分析】(1)先根据同角的三角函数的关系求出A,再根据余弦定理即可求
出,
< br>(2)先根据夹角求出cosC,求出CD的长,得到S

ABD
=S

ABC


【解答】解:(1)∵sinA+
∴tanA=,

cosA=0,

∵0<A<π,

∴A=,

由余弦定理可得a
2
=b
2
+c
2
﹣2bccosA,

即28=4+c
2
﹣2×2c×(﹣),

即c
2
+2c﹣24=0,

解得c=﹣6(舍去)或c=4,

故c=4.

(2)∵c
2
=b
2
+a
2
﹣2abcosC,

∴16=28+4﹣2×2
∴cosC=
∴CD=


==

×2×cosC,

3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CD=BC

∵S

ABC
=AB•AC•sin∠BA C=×4×2×
∴S

ABD
=S

ABC
=
=2,


【点评】本题考查了余弦定理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解三角形的问题,
属于中档题



4.(12分)(2016•新课标Ⅰ)△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 a,b,c,
已知2cosC(acosB+bcosA)=c.

(Ⅰ)求C;

(Ⅱ)若c=,△ABC的面积为,求△ABC的周长.

【考点】HX:解三角形.

【专题】15 :综合题;35 :转化思想;49 :综合法;58 :解三角形.

【分析】(Ⅰ)已知等式利用正弦定理化简,整理后利用两角 和与差的正弦
函数公式及诱导公式化简,根据sinC不为0求出cosC的值,即可确定出出C
的度数;

(2)利用余弦定理列出关系式,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列出关系式,求出a+b< br>的值,即可求△ABC的周长.

【解答】解:(Ⅰ)∵在△ABC中,0<C<π,∴sinC≠0

已知等式利用正 弦定理化简得:2cosC(sinAcosB+sinBcosA)=sinC,

整理得:2cosCsin(A+B)=sinC,

即2cosCsin(π﹣(A+B))=sinC

2cosCsinC=sinC

∴cosC=,

∴C=;

(Ⅱ)由余弦定理得7=a
2
+b
2
﹣2ab•,

4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a+b)
2
﹣3ab=7,

∵S=absinC=
∴ab=6,

∴(a+b)
2
﹣18=7,

∴a+b=5,

∴△ABC的周长为5+.

ab=,

【点评】此题考查了正弦、 余弦定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三角函数的
恒等变形,熟练掌握定理及公式是解本题的关键.



5.(12分)(2016•新课标Ⅱ)S
n
为等差数列{ a
n
}的前n项和,且a
1
=1,S
7
=28,
记 b
n
=[lga
n
],其中[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如[0.9]= 0,[lg99]=1.

(Ⅰ)求b
1
,b
11
,b
101


(Ⅱ)求数列{b
n
}的前1000项和.

【考点】8E:数列的求和;8F:等差数列的性质.

【专题】11 :计算题;29 :规律型;35 :转化思想;54 :等差数列与等
比数列.

【 分析】(Ⅰ)利用已知条件求出等差数列的公差,求出通项公式,然后求
解b
1
,b< br>11
,b
101


(Ⅱ)找出数列的规律,然后求数列{b
n
}的前1000项和.

【解答】解:(Ⅰ)S
n
为等差数列{a
n
}的前n项和,且a
1< br>=1,S
7
=28,7a
4
=28.

可得a
4
=4,则公差d=1.

a
n
=n,

b
n
=[lgn],则b
1
=[lg1]=0,

b
11
=[lg11]=1,

b
101
=[lg101]=2.

(Ⅱ)由(Ⅰ)可知:b
1
=b
2
=b
3
=…=b
9
=0,b
1 0
=b
11
=b
12
=…=b
99
=1.

b
100
=b
101
=b
102
=b
10 3
=…=b
999
=2,b
10

00
=3.
数列{b
n
}的前1000项和为:9×0+90×1+900×2+3=18 93.

【点评】本题考查数列的性质,数列求和,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 及计算能力.



5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6.(12分)( 2016•新课标Ⅲ)已知数列{a
n
}的前n项和S
n
=1+λa
n
,其中λ≠0.

(1)证明{a
n
}是等比数列,并求其通项公式;

(2)若S
5
=,求λ.

【考点】8H:数列递推式;8D:等比关系的确定.

【专题】34 :方程思想;4R:转化法;54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分析】(1)根据数列通项公 式与前n项和公式之间的关系进行递推,结合
等比数列的定义进行证明求解即可.

(2)根据条件建立方程关系进行求解就可.

【解答】解:(1)∵S
n
=1+λa
n
,λ≠0.

∴a
n
≠0.

当n≥2时,a
n
=S
n
﹣S
n

1
=1+λa
n
﹣1﹣λa
n< br>﹣
1
=λa
n
﹣λa
n

1

即(λ﹣1)a
n
=λa
n

1


∵λ≠0,a
n
≠0.∴λ﹣1≠0.即λ≠1,

即=,(n≥2),



∴{a
n
}是等比数列 ,公比q=
当n=1时,S
1
=1+λa
1
=a
1


即a
1
=
∴a
n
=


•(


•(
﹣1=﹣

4
]=



n

1


(2)若S
5
=< br>则若S
5
=1+λ[
即(


5
=


=﹣,得λ=﹣1.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数列递推关系的应用,根据 n≥2时,a
n
=S
n
﹣S
n

1
关系进行递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考查学生的运算和推理能力.



7 .(12分)(2015•新课标Ⅰ)S
n
为数列{a
n
}的前n项和,己知 a
n
>0,
a
n
2
+2a
n
=4S
n
+3

(I)求{a
n
}的通项公式:

6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Ⅱ)设b
n
=,求数列{b
n
}的前n项和.

【考点】8E:数列的求和;8H:数列递推式.

【专题】54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分析】(I)根据数列的递推关系,利用作差法即可求{a
n
}的通项公式:

(Ⅱ)求出b
n
=,利用裂项法即可求数列{ b
n
}的前n项和.

【解答】解:(I)由a
n
2
+2a
n
=4S
n
+3,可知a
n
+
1
2
+2a
n
+
1
=4S
n
+
1
+ 3

两式相减得a
n
+
1
2
﹣a
n
2
+2(a
n
+
1
﹣a
n
)=4a
n< br>+
1


即2(a
n
+
1
+an
)=a
n
+
1
2
﹣a
n
2
=(a
n
+
1
+a
n
)(a
n
+
1
﹣a
n
),

∵a
n
>0,∴a
n+
1
﹣a
n
=2,

∵a
1
2
+2a
1
=4a
1
+3,

∴a
1
=﹣1(舍)或a
1
=3,

则{a
n
}是首项为3,公差d=2的等差数列,

∴{a
n
}的通项公式a
n
=3+2(n﹣1)=2n+1:

(Ⅱ)∵a
n
=2n+1,

∴b
n
===(﹣
+…+
),

﹣)=(﹣)∴数 列{b
n
}的前n项和T
n
=(﹣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数列求和的计算,利用裂项法是
解决本题的关键.



8.(12分)(2015•新课标Ⅱ)△ABC中,D是BC上的点,AD平分∠BAC,
△ABD面积是△ADC面积的2倍.

(1)求;

,求BD和AC的长.

(2)若AD=1,DC=
【考点】HP:正弦定理;HT: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

【专题】58 :解三角形.

【分析】(1)如图,过A作AE⊥BC于E,由已知 及面积公式可得BD=2DC,
由AD平分∠BAC及正弦定理可得sin∠B=
,从而得解.

7
,sin∠C=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 br>(2)由(1)可求BD=.过D作DM⊥AB于M,作DN⊥AC于N,由AD
平分∠BAC, 可求AB=2AC,令AC=x,则AB=2x,利用余弦定理即可解得BD
和AC的长.

【解答】解:(1)如图,过A作AE⊥BC于E,

∵==2

∴BD=2DC,

∵AD平分∠BAC

∴∠BAD=∠DAC

在△ABD中,
在△ADC中,
∴=
=
=
=.…6分

=.

,∴sin∠B=
,∴sin∠C=



(2)由(1)知,BD=2DC=2×
过D作DM⊥AB于M,作DN⊥AC于N,

∵AD平分∠BAC,

∴DM=DN,

∴==2,

∴AB=2AC,

令AC=x,则AB=2x,

∵∠BAD=∠DAC,

∴cos∠BAD=cos∠DAC,

∴由余弦定理可得:
∴x=1,

∴AC=1,

∴BD的长为,AC的长为1.

=,

8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面积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的应
用,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



9.(12分)(2014•新课标Ⅰ)已知数列{a
n
}的前 n项和为S
n
,a
1
=1,a
n
≠0,
a
n
a
n
+
1
=λS
n
﹣1,其中λ为常数.

(Ⅰ)证明:a
n
+
2
﹣a
n


(Ⅱ)是否存在λ,使得{a
n
}为等差数列?并说明理由.

【考点】8H:数列递推式;8C:等差关系的确定.

【专题】54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分析】(Ⅰ)利用a
n
a
n
+
1
=λS
n
﹣1,a
n
+
1
a
n
+
2
=λS
n
+
1
﹣1,相减即可得出;

(Ⅱ)对λ分类讨论:λ=0直接验证即可;λ≠0,假设存在λ,使得{a
n
}为等
差数列,设公差为d.可得λ=a
n
+
2
﹣a
n
= (a
n
+
2
﹣a
n
+
1
)+(a
n
+
1
﹣a
n
)=2d,
到λS
n
=,解得λ即可.

【解答】(Ⅰ)证明:∵a
n
a
n
+
1
=λS
n
﹣1,a
n
+
1
a
n
+
2
=λS
n
+
1
﹣1,

∴a
n
+
1
(a
n
+
2
﹣a
n
)=λa
n
+
1

∵a
n
+
1
≠0,

∴a
n
+
2
﹣a
n
=λ.

(Ⅱ )解:①当λ=0时,a
n
a
n
+
1
=﹣1,假设{an
}为等差数列,设公差为d.

则a
n
+
2
﹣a
n
=0,∴2d=0,解得d=0,

∴a
n
=a
n
+
1
=1,

∴1
2
=﹣1,矛盾,因此λ=0时{a
n
}不为等差数列.

②当λ≠0时,假设存在λ,使得{a
n
}为等差数列,设公差为d.
则λ=a
n
+
2
﹣a
n
=(a
n
+< br>2
﹣a
n
+
1
)+(a
n
+
1﹣a
n
)=2d,

∴.

.得
,根据{a
n
}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
9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λS
n
=1+
,,

=
,解得λ=4.



根据{a
n
}为 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
此时可得,a
n
=2n﹣1.

因此存在λ=4,使得{a
n
}为等差数列.

【点评】本题考查了 递推式的意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前n项和公式、
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法 ,考查了推理能力和计算能
力、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属于难题.


10.(12分)(2014•新课标Ⅱ)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
= 1,a
n
+
1
=3a
n
+1.

(Ⅰ)证 明{a
n
+}是等比数列,并求{a
n
}的通项公式;

(Ⅱ)证明:++…+<.

【考点】8E:数列的求和;8G:等比数列的性质.

【专题】14 :证明题;54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分析】(Ⅰ)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后一项与前 一项的比是常数,即
常数,又首项不为0,所以为等比数列;

再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化式,求出{a
n
}的通项公式;

(Ⅱ)将 进行放大,即将分母缩小,使得构成一个等比数列,从而求和,
=
证明不等式.

【解答】证明(Ⅰ)==3,

∵≠0,

∴数列{a
n
+}是以首项为,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

∴a
n
+==,即




(Ⅱ)由(Ⅰ)知
10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当n≥2时,∵3
n
﹣1>3
n
﹣3
n

1
,∴
∴ 当n=1时,成立,

<=,

当n≥2时,++…+<1+…+==<.

∴对n∈N
+
时,++…+<.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等比数列, 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证明数列为等比数
列,只需要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就行;数列与不等式常结合在一 起考,放缩
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放大或缩小,使原数列变成一个等比数列,或 可以用裂项相消法求和的
新数列.属于中档题.



11.(12 分)(2013•新课标Ⅰ)如图,在△ABC中,∠ABC=90°,AB=
P为△ABC内一点,∠ BPC=90°.

(1)若PB=,求PA;

(2)若∠APB=150°,求tan∠PBA.

,BC=1,

【考点】HR:余弦定理;HP:正弦定理.

【专题】58 :解三角形.

【分析】(I)在Rt△PBC,利用边角关系即可得到∠PBC=60°,得到∠PBA=30°.在
△PBA中,利用余弦定理即可求得PA.

(II)设∠PBA=α,在Rt△PB C中,可得PB=sinα.在△PBA中,由正弦定理
得,即,化简即可求出.

=,∴∠PBC=60°,∴∠PBA=30°.

PA
2
=PB< br>2
+AB
2
﹣2PB•ABcos30°=
【解答】解:(I)在Rt △PBC中,
在△PBA中,由余弦定理得
11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

∴PA=.

(II)设∠PBA=α,在Rt△PBC中,PB=BCcos(90°﹣α)=sinα.

在△PBA中,由正弦定理得


化为.∴.

,即
【点评】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题的关
键.



12.(12分)(2013•新课标Ⅱ)△ABC在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
c,已知a=bcosC+csinB.

(Ⅰ)求B;

(Ⅱ)若b=2,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考点】HR:余弦定理;HP:正弦定理.

【专题】58 :解三角形.

【分析】(Ⅰ)已知等式利用正弦定理化简,再利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函数
公式及诱导公式变形 ,求出tanB的值,由B为三角形的内角,利用特殊角的
三角函数值即可求出B的度数;
< br>(Ⅱ)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表示出三角形ABC的面积,把sinB的值代入,
得到三角形面积 最大即为ac最大,利用余弦定理列出关系式,再利用基本不
等式求出ac的最大值,即可得到面积的最 大值.

【解答】解:(Ⅰ)由已知及正弦定理得:sinA=sinBcosC+sinBs inC①,

∵sinA=sin(B+C)=sinBcosC+cosBsinC②,

∴sinB=cosB,即tanB=1,

∵B为三角形的内角,

∴B=;

ac,

≥2ac﹣2ac×,

(Ⅱ )S

ABC
=acsinB=
由已知及余弦定理得:4=a
2+c
2
﹣2accos
12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整理得:ac≤,当且仅当a=c时,等号成立,

×=××(2+)=+1.

则△ABC面积的最大值为×
【点评】此题考查 了正弦、余弦定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两角和与差的正
弦函数公式,以及基本不等式的运用,熟练掌握 定理及公式是解本题的关键.



13.(12分)(2012•新课标) 已知a,b,c分别为△ABC三个内角A,B,C
的对边,c=
(1)求A;

(2)若a=2,△ABC的面积为
【考点】HX:解三角形.

asinC﹣ccosA.

,求b,c.

【专题】11 :计算题.

【分析】(1)由正弦定理有:sinAsinC﹣sinCcosA﹣sinC =0,可以求出A;

(2)有三角形面积以及余弦定理,可以求出b、c.

【解答】解:(1)c=asinC﹣ccosA,由正弦定理有:

sinA﹣cosA﹣1)=0,

sinAsinC﹣sinCcosA﹣sinC =0,即sinC•(
又,sinC≠0,

所以sinA﹣cosA﹣1=0,即2sin(A﹣


,所以bc=4,

)=1,

所以A=
(2)S

ABC
=bcsinA=
a=2,由余弦定理得:a
2
=b
2
+c
2
﹣2bccosA,即4=b
2
+c
2
﹣bc,

即有
解得b=c=2.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三角公 式中的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的面积
公式的综合应用,诱导公式与辅助角公式在三角函数化简中的 应用是求解的
基础,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公式



14.( 12分)(2011•新课标)等比数列{a
n
}的各项均为正数,且2a
1
+3a
2
=1,
a
3
2
=9a
2
a
6


(Ⅰ)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13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Ⅱ)设b
n
=log
3
a
1
+log
3
a
2+…+log
3
a
n
,求数列{}的前n项和.

【考点】88: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8E:数列的求和.

【专题】54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分析】(Ⅰ)设出等比数列的公比q,由a
3
2
=9a
2
a
6
,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
式化简后得到关于q 的方程,由已知等比数列的各项都为正数,得到满足题
意q的值,然后再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化简2 a
1
+3a
2
=1,把求出的q的值
代入即可求出等比数列的首项, 根据首项和求出的公比q写出数列的通项公
式即可;

(Ⅱ)把(Ⅰ)求出数列{a< br>n
}的通项公式代入设bn=log
3
a
1
+log
3
a
2
+…+log
3
a
n

利用对数的 运算性质及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化简后,即可得到b
n
的通
项公式,求出倒数即 为的通项公式,然后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列举出数列
}的前n项和.

的各项,抵消后 即可得到数列{
【解答】解:(Ⅰ)设数列{a
n
}的公比为q,由a
32
=9a
2
a
6
得a
3
2
=9a4
2
,所以q
2
=


由条件可知各项均为正数,故q=.

由2a
1
+3a
2< br>=1得2a
1
+3a
1
q=1,所以a
1
=.

故数列{a
n
}的通项式为a
n
=



(Ⅱ)b
n
=


=﹣
++ …+
++…+=﹣(1+2+…+n)=﹣




=﹣2(﹣
=﹣2[(1﹣)+(﹣)+…+(﹣


)]=﹣,

所以数列{}的前n项和为﹣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等 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化简求值,掌握对数的
运算性质及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会进行数列的求和运算 ,是一道中
档题.



15.(12分)(2010•宁夏)设数 列满足a
1
=2,a
n
+
1
﹣a
n
=3• 2
2n

1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14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2)令b
n
=na
n
,求数列{b
n
}的前n项和S
n


【考点】8H:数列递推式;8E:数列的求和.

【专题】11 :计算题.

【分析】(Ⅰ)由题意得a
n
+
1
=[(a< br>n
+
1
﹣a
n
)+(a
n
﹣a
n< br>﹣
1
)+…+(a
2
﹣a
1
)]+a
1=3
(2
2n

1
+2
2n

3+…+2)+2=2
2

n
+
1
)﹣
1
.由此可知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2
2n
﹣< br>1


(Ⅱ)由b
n
=na
n
=n•22n

1
知S
n
=1•2+2•2
3
+3•2
5
++n•2
2n

1
,由此入手可知答案.
< br>【解答】解:(Ⅰ)由已知,当n≥1时,a
n
+
1
=[(a
n
+
1
﹣a
n
)+(a
n
﹣a
n

1
)+…+
(a
2
﹣a
1
)]+a
1< br>
=3(2
2n

1
+2
2n

3
+…+2)+2=3×
而a
1
=2,

所以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2
2n

1


(Ⅱ)由b
n
=na
n
=n•2
2n

1
知S
n
=1•2+2•2
3
+3•2
5
+…+n• 2
2n

1


从而2
2
S
n< br>=1•2
3
+2•2
5
+…+n•2
2n
+
1


①﹣②得(1﹣2
2
)•S
n
=2+23
+2
5
+…+2
2n

1
﹣n•2
2n
+
1


即.

+2=2
2

n
+
1
)﹣
1


【点评】本题主要考 查数列累加法(叠加法)求数列通项、错位相减法求数
列和等知识以及相应运算能力.



16.(12分)(2009•海南)为了测量两山顶M,N间的距离,飞机沿水 平方
向在A,B两点进行测量,A,B,M,N在同一个铅垂平面内(如示意图),
飞机能够测 量的数据有俯角和A,B间的距离,请设计一个方案,包括:①
指出需要测量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并在 图中标出);②用文字和公式写出
计算M,N间的距离的步骤.


【考点】HU: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5D:函数模型的选择与应用.

【专题】22 :方案型.

【分析】方案一:选择在三角形AMN中,所以要用正弦定理求得AM,AN,
15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再用余弦定理求解.

方案二:选择在三角形BMN中,所以要用正弦定理求得BM, BN,再用余弦
定理求解.

【解答】方案一:①需要测量的数据有:A点到M、N点 的俯角α
1
、β
1
;B
点到M、N点的俯角α
2
、 β
2
;A、B的距离d,如图所示:


②第一步:计算AM.由正弦定理AM=

第二步:计算AN.由正弦定理AN=
第三步:计算MN.由余弦定理MN=



方案二:①需要测量的数据有:A点到M、N点的俯角 α
1
、β
1
;B点到M、
N点的俯角 α
2
、β
2
;A、B的距离d(如图所示).

②第一步:计算BM.由正弦定理BM=

第二步:计算BN.由正弦定理BN=
第三步:计算MN.由余弦定理MN=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三角形问题,主要涉及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
用.



17.(12分)(2008•海南)已知{a
n
}是一个等差 数列,且a
2
=1,a
5
=﹣5.

(Ⅰ)求{a
n
}的通项a
n


16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Ⅱ)求{a
n
}前n项和S
n
的最大值.

【考点】84: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85: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分析】(1) 用两个基本量a
1
,d表示a
2
,a
5
,再求出a
1
,d.代入通项公式,
即得.

(2)将S
n
的表达式写 出,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再由二次函数知识可解决
之.

【解答】解:(Ⅰ)设{a
n
}的公差为d,由已知条件,
解出a
1
=3,d=﹣2,所以a< br>n
=a
1
+(n﹣1)d=﹣2n+5.




(Ⅱ)
所以n=2时,S
n
取到最大值4.

=4﹣(n﹣2)
2


【点评】本题是对等差数列的基本考查,先 求出两个基本量a
1
和d,其他的
各个量均可以用它们表示.



18.(12分)(2007•海南)如图,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时,可以选与塔底B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点C与D.现测得∠BCD=α,∠BDC=β,CD=s,并在
点C测得 塔顶A的仰角为θ,求塔高AB.


【考点】HU: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专题】11 :计算题.

【分析】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得∠CBD=1 80°﹣α﹣β.再根据正弦定理
求得BC,进而在Rt△ABC中,根据AB=BCtan∠ACB求 得AB.

【解答】解:在△BCD中,∠CBD=π﹣α﹣β.

17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由正弦定理得
所以
在Rt△ABC中,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正弦定理是解三角形问题常
用方法,应熟练记忆.



18

分数的简单计算-高中生出国留学条件


大连水产大学-五一促销活动方案


写保护环境的作文-个人学习计划书


焦作四中-中国的教育制度


咏史怀古诗-运动会打油诗


感恩节是哪天-月末总结


建国大业观后感-中国教育制度


大学生个人简历怎么写-天津外国语大学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