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套)

巡山小妖精
669次浏览
2020年08月16日 08:4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新疆兵团人事考试网-建筑施工实习报告


《认识负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 数》,它
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 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
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 一些日常生
活中的问题。
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 间的联
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
负数的魅 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教材分析
在认真研读 教材后,我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教材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
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海拔”这两个 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负数和理解负
数。而在我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萌发了一 个大胆地设想,
那就是:改变原有的编排,整合学习内容,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
教材”。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经历进行教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此,
我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 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需要的,掌握会判断一个 数是
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正数、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方面:
①、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 学知
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②、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 ,我想通过正负
数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③、通过对负数有关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
四、说教学环节以及设计意图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在课前我准备一个热身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其意图有两
点:
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和教师都得到放松,
二、又与我们今天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 ,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
的意义中,为接下的学习做铺垫。下面,我来说说
第一个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我们都知道: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而给予她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
挑战性的问题。于是,我改变原有课本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教学,一开始, 就抛
出一个思维价值很高的问题:“老师说几件事,把你所听到的数据信息记录下来,
独立思考 ,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些数据
信息是我精心准备的:比赛中进球 丢球、学生的转进转出、生意的盈利亏损。
创设这三个情境,其目的有两个:
一、这些情境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教材中的温度学习更有兴趣。
二、这些情境隐含了本节课的重点,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答 案,比如有用符号“√”“×”来表示,还可能会
用“笑脸”,“哭脸”,当然也有学生就用正数、负数 来表示。虽然他们的答案形
式各样,但都有本质上的联系,我紧接又抛出一个价值很高的问题:刚才大家 表
达的只能自己明白,能不能找到一个统一的记录方法呢?于是动态生成里学习目
标:认识负数 ,用正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不惊让人觉得“负数”真是一场
“及时雨”啊!这样的引入,学生自身 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
这时的学习,已经由被动化主动,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由具 体到抽象的符号化、


数学化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 经历了人类
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引出负数后,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绍,像什么样的数叫正数、像什么样的数叫
负数。
俗 话说得好:不要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一无所知,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
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知道 它们的概念后,就能很快的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
负数。接着,我通过“快速抢答并判断”的游戏来刺激 学生的思维,既能活跃课
堂气氛,又能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还可以通过:“你能写出几个
正数和负数”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无限、对应等数学思想。现在新课
标也注重要加强 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我想在此,这些数学思想已经无形地渗透
其中。
第二个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我利用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某日的天气预报, 要求学生记录上述信息后,引
导学生明白在生活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 不同
表示方法。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让学生动手拨出三亚20℃和哈尔滨
-20℃, 也就是零下20℃。不要小看学生拨一拨这个环节,我们教材是直接呈现
三个城市的温度,让学生自己读 出来。而我创造性地改变教材,其目的有两层意
思:
一、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拨” ,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
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 ,0℃是
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则用
负数表 示。
二、学生动手操作,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
的概念框架中 ,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在学生理性认识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后,我再出示北京-10℃,结合学生
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 :-20℃和-10℃相比,哪个更冷?再出示中国最冷的城
市:漠河-30℃和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南 极-88.3℃,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示
越来越冷的感受。这不仅将负数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很好地渗 透进来,而且又能体


现在生活中学数学的理念。
在进行数轴的练习教学时,我 们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数轴教学是一个难点。
于是,我利用温度计教具的优势,将温度计横着放,告诉 学生这就像一条数轴,
中间是0,让学生说出负数在0的哪边,正数在0的哪边。这样,学生不仅能形< br>象的通过温度计教具,深刻地理解正数、0、负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又能渗透区
间、极限等数学思 想。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 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生活中自
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
比如去五楼开会和到地下一楼,应按哪个键?学生一看,这的确是我们经常
遇到的问题,教师这时还可以运用旅游景点的海拔高度让学生再次感受“负数真
的是无处不在” 啊!多样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检查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2、形成性练习。
比如上课时 教师和学生可以演示方位中的负数。教师向北走几步,学生应该
向南走几步等,这些不仅针对教学重点“ 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
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好学、乐学。
3、拓展性练习。
我借助“刘翔”这个不仅是小学生会关注,大人会关注,乃至全世界人都会
关注的人物跨栏成绩 的研究,播放“2004年雅典夺冠录像”,一下子把学生的积
极性提到最高处。
当时风速是 每秒-0.4米,为什么说要说-0.4米呢?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
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然后借助 两位同学的表演,相对而跑,揭示出负数是表
示相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风速是每秒+0.4米 呢,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呢?这些有价值性的问题,我想,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学数学,学在其中,
乐在其中。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我相信,由于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


交流、开放、宽松的“舞台”,学 生就能熟练轻松地总结知识。为了让学生进一
步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 心人,课后我让学生
写一篇以《生活中的负数》为题的数学日记,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然后,通过课件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
数的,这是多么的了 不起啊!
最后,以一句赠语激励大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实学习就像今天
认识的正 数、负数一样,不进则退。但愿每位同学都能像逆水中的小舟一样勇往
直前,早日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样 不仅能给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又能充分的体
现数学学科的人文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无穷魅力。
板书设计
认识正数和负数
正负数可以表示相反的两种量
正数都大于0 负数都小于0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反思
课前布置学生自行去了解和收集 有关温度的信息和认识温度计。上课时,出
示三个城市的温度让学生记录并读一读,这样出现了不同的记 录方式,通过比较
从而得出用负数记录的简便性。通过这样教学,我觉得学生变得主动起来。
《认识负数》一课的教学,应以“情景感知---探究理解---生活应用---回
顾激励”四 个环节来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经历、感受生活中的负
数,能够促进学生对负数建立整体而 系统的认识。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第九册数学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一课时。
(二) 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 形、
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学好这节课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
梯形面积 的计算打下基础。很显然,这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 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
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乡区小 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动手
操作能力差,所以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
面参与探索新知的过 程。
(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 式,能
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 学生的空间观念,
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
(五)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 正确地计
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平等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六)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平行四边形课件,学生准备任意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三角板、


剪刀 。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 作,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
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 展多次讨
论,使他们自主、快乐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让学生
亲身体 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说学法
坚持“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 发展,并在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
发展的充分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目标。在教学
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
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
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 生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
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教学
教程分为以下几个教 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设计了一个情景:
老师出示一个标有条件的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问:
“谁的面积会大些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大家先猜猜看?让学生猜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并说说为什
么?
主要 是向学生暗示了当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长与底,宽与高分别相等时,它
们的面积会相等,初步感知到平行 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怎样来求平行四
边形的面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计算。
(设计意图:由观察图形和提问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使学
生完成了学 习新知的心理准备――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
定了基础。)


(二)操作探索,推导公式
1、数方格法求面积(课件出示)
如上 图,(不满一格按半格计算,每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数完后,问问学
生结果如何?你发现了什么? < br>(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用数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进一步证实自
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初 步感知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转换法:
教师启发谈话,如果要求在实际 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经常用数方格这
种方法方便吗?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我们已学过 了长方形和正方形
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根据已掌握的知识通过转换来解决新知,求出平行四边
形的面积呢?
然后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边形,想一想,剪一剪,拼
一 拼,看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呢?这时教师要注
意巡视,可选择做得对的派 一名学生给全班演示,说说你们的想法。然后教师再
重点的演示和完善的叙述平移。
3、归纳:
提问: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了什么图形?它们的面积有变化没有?拼成的
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
论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
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探 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 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数
学的信心。)
(三)巩固练习,应用深化
这个环节我一共设计了三道题。
第一道是标有几个条件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的面积 ,目的是让他
们准对应的底和高进行计算。
第二道是逆向思考的题,是告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和底(或高)求高(或底)。
目的是让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第三道题 是“找朋友”游戏,让学生分别拿一个几何图形,并算出它的面积
然后找与他面积相等的同学作朋友。借 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把这节课推
向高潮。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通过练习,使学生 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与应用达到熟
练灵活掌握的目的。)
(四)全课小结,质疑问难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说说是怎样学到的,还有什么问题要与教
师或同学们商讨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
知识的能力,和质疑 问难的能力。)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充分让学生用眼看、手做、耳听、嘴说、脑想等多方
面来获得新知识,并尽可能地从多角度来验证结论,这使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
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 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
学法,为学习提供一把释疑解难的钥匙。
附板书设计:
长方形面积= 长×宽
↓ ↓ ↓
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及其地位与作用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义务教育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 元第9-13


页的内容。本课内容最大特点是加强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 各种
图形的内在联系,体会三角形面积计算的一般策略。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建立
猜想、归纳 发现和抽象出公式的过程,培养推理能力。学生在理解三角形面积公
式的来龙去脉,锻炼数学推理能力, 从而感受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中的第二课时。它是在 学生
在四年级认识了三角形,并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初步
认识图形的 平移、旋转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能相对独立的解决生活中与三角形面积计算
相关的实际问题;同时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与长方形、平行四边 形之间内在联系的
认识,也为学生进一步探索并掌握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打下基础。
2、教学对象的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思维较活跃,善于与同学交流,乐于表现自己 ,渴
望得到同学与老师的赞许。同学之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意识,也有一定的默契程度。
他们在平 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接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计算,而且刚学了平行四边
形的面积计算,能够在教师的引导 与多媒体的展示下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 察、比较等充分调
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自主去感受,自己探索,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
发展和形成过程,让他们的个体自我潜能得到真正意义的开发和发展。
3、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目标
让学生通过剪拼、平移、旋转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能正确运用面积公式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
公式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
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 在操作、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
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培养学生严 谨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解决有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5、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媒体播放设备、ppt软件
学具:三角形模具、剪刀。
二、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
要方式。因此,在本 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突破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
法。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广泛参 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
数学情感得到发展。通过对例4的学习,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猜想:三角 形的面积
可能是怎样计算的?它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系?然后引导学
生分组讨 论,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合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对操作进行初步的归纳,
进而通过合乎逻辑的思考抽象出 面积公式。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位同学都 是一名少先队员,胸前都佩戴着红领巾请大家观察
一下,它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如果我们要制作这 个红领巾,需要多少材料,
你觉得要知道什么呢?(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揭示课题:三角形的面
积)
(二)、初步感知
1、出示例4,让学生明确题意。
图中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 米。仔细观察这3个平行四边形及涂色的三角
形,你能说出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吗?先自己想一想,算 一算,再在小组里交
流自己的方法。
2、先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1)数方格的方法:
(教师做必要的指导,以保证数出正确的结果。)


(2)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根据学 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将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旋转、平移、重
叠。让学生观察演示过程,说说你有 什么发现?
(每个平行四边形中的两个三角形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每个涂色三角形的
面积刚 好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让学生回答每个涂色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让学生猜猜看:三角形的面积可能是怎样计算的?
(三)、自主探究:
1、分组实验,合作交流完成表格。
(1)出示例5,学生明确题意
(2)学生每 人课前把第115页的三角形剪下来,与例5中相应的三角形拼
成平行四边形。(要提醒每个小组注意: 三种三角形都要齐全)
(3)再分别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并把小组内得到的数据综合在一张表里。
(4)先在小组内交流,再由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2、讨论交流,得出公式。
(1)根据刚才的操作情况以及表中的数据,出示讨论题,小组开展讨论:
A、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课件演示将每组中两个三角形重叠,让学生 明确认识到:不管选择哪种三
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必须完全相同。)
B、拼成 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每个三角形
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课件可以闪烁相应的底和高。得出: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等底
等高,每个三角形的 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C、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
面积的一半,所以,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2)教师可以追问:三角形底和高的乘积可以看作什么图形的面积? 算出底


和高的乘积后,为什么还要除以2?
(3)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 3、介绍“你知道
吗?”
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内容。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半广以乘正从”的理解。(即底的一 半乘高)引导学生
通过割补等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使学生不仅轻松学到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帮助学生从
不同的角度理解三角形 面积计算公式,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
的欲望。
(四)、拓展应用
1、请学生量出自己红领巾的底和高,求出面积大约是多少?
2、完成教材10页的练一练第1—2题。
3、在方格纸上设计几个面积8平方厘米且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可以让学生
在课后完成)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探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我们通过动手操作,相互讨论、 交流,用拼、割补等方法将三角形转化
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转化”的 数学思想方法
很能帮助的,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反思学习心得,谈收获,这个环节主要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
生在回忆过程中更清楚地认识 到这节课到底学了什么,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学生
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的快乐。】
板书设计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组合图形的面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
二单元(多边形的面 积计算)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
面积计算,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又学习了平行 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
本课是这两方面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实际问 题。
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
则能将所学的 知识进行整合,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提高学生的
综合能力。
教材在内容呈现 上突出了两个部分,一是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
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 探索性。
2、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 难。所
以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通过课件直观、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
流等方式 达到方法的多样化。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
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 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
因此,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3、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归纳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懂得“分割
法和添补法”的作用, 并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分一分,画一画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组合图形
面积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学
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和兴趣。
4、教学重、难点
针对五年级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教学重点: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运用“分割”与“添补”法,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 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 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
体系,特别是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 形象,
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
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 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 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2、说学法
(1)自主观察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 体,只有当学生真正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时,才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己 来观察组合图形的特点,思考解决
问题的方法,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后面小组的合作学习 以及更好
地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获
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 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
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 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
力。
(3)学习归纳
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总结为学生自己 归纳总结,相对来讲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
知识还有更多的学习经验。
三、教学流程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
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 的联系,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


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充分体会 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组合图形的趣味性,
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运用新知、学以致用
(四)当堂检测、实践新知
(五)畅谈收获、总结全课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复习基本图形面积公式
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给大家的礼物包,猜想里面是什么礼物,学生会 立刻认识
到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从而复习正方形、长方形、平
行四边 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为确保正确的计算组合图的面积打下基础。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活动一)拼一拼,结合课件
学生利用礼物包的这 些图形,选几个图形,拼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请个别
学生把他们的作品拿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大 家共同欣赏,请同学说说看你
拼的图案像什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从而明确组合图形是由几个基 本
图形组合而成的.最后将教师设计的组合图形展示给学生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 让学 生在拼一拼,看一看,说一说的过程中充分调
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知 识来源于生活)
由此揭示课题:组合图形面积(板书) 教师出示如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引
发学生思考总结归纳出用分割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活动二)剪一剪,补一补,教师示范,结合课件
通过对一个长方形的剪切和还原,引发 学生小组讨论进而归纳总结出用添补
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3、师生总结分割法和添补法: 接下来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上面两种方法的
不同之处后,再总 结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分割法”和”添补法”
这两种计算方法,并且让学生明确,在分 割组合图形时,分割图形越简洁,解题
方法越简单。无论是分割还是添补,都是要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我们 学过的基本图


形,这样就很容易计算出它的面积了。
(三)运用新知、学以致用
1、出示例题10的图(课件出示)
由老师拼的一个图 形,引导学生观察,看看像什么?学生会例题10的图,老
师再次引出例题10的图,提出问题,你能根 据这些信息这块草坪的面积吗?
(在解决这一生活问题环节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 主动
地参与到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让他们在小
组活动中都 有成功的体验和经验的收获)
2、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时用多媒体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演示出来,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1个长方形和1个梯形
(2)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1个长方形和1个小三角形
(3)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1个梯形和1个大三角形
(4)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及时出示,便于更正学生的错误。
(学生汇报时,其他同学一边倾 听,一边与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一边质疑,
一边引起集体的讨论,并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过来。
(四)当堂检测、实践新知(巩固练习)
为了巩固新知,又突出本课的教学难点,以随堂测试的形式出示学生独立完
成并汇报展示。
1、完成第21页练一练
2、完成第23练习四第一题
3、拓展题:一张边长8厘 米的正方形纸,从一边的中点到邻边的中点连一
条线段。沿这条线段剪去一个角,剩下的面积是多少?
4、作业:练习四第2—5题
(五)畅谈收获、总结全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 探索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有什么
心得?(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 收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
性,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 价,
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了成功,促进了发展)。


最后, 我鼓励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上课开始时,自己设计的组合
图形的面积,由课内延伸到课后,让 学生把掌握的知识拓展到实际生活中去,引
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对在获 取新知中体现出的
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我紧密联系 学生的实际经验,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组合图形,并
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 决,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
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 学就
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认识小数第三课时,“小数的
性质”(课本第37-38页,例4-例 6).
2.教材所处地位:本节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为后面学习小数四则计算做
了必要的 准备,起铺垫作用。
3.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 、归纳等活动,理解
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2)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 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4.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性质。
5.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性质。
二、说教法
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 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
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 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
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
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 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四、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 激趣揭题
(课件出示)唐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
根甘蔗分 给三个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别装进三个袋子里,上面标注着长度:
0. l00米、0.10米、0 .1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我吃长的。”
说着拿了注有“0.100米”的袋子。 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
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说:“两 位徒弟别吵了,无论
哪个袋子都一样呀!”唐僧听了悟空的话,微笑着点了点头。
同学们,你 们知道为什么师傅对悟空的话点头微笑呢?这是因为大师兄悟空
掌握了小数很重要的性质,学习了这节课 ,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板书:
小数的性质)
这样的设汁,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 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故事中,引发
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 状态,为主
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4,初步感知
(1)出示例五情景图,两位同学购买学习用品后在交流购物情况,你从图
中能获取哪些信息? (小明:“我买1枝铅笔用了0.3元” 。小芳:“我买1
块橡皮用了0.30元”。)


(2)提出问题: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你能想办法证明吗?
先独立思考, 有想法后4人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归纳方法:
①用具体钱数解释:0.3元和0.30元都是3角,所以0.3元=0.30元
②结合计数 单位理解:0.3是3个0.1,0.30也可以看作3个0.1,所以
0.3=0.30
③用图表示:把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分别平均分成10份、100份,其中
的3份、30份分别用0. 3、0.30表示。因为阴影部分大小相同,所以0.3=0.30。
(4)感知与体验:同学们想出 了多种办法都能证明0.3元=0.30元,说明
这两个小数确实相等。
教师引读0.3元= 0.30元,谈话: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
的大小怎样?你有了什么想法?使学生初步 体验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
小不变。
2、教学例5,加深体验
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
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米尺(10 厘米以上),在米尺上找出100毫米、
10厘米、1分米是同一点,说 明:100毫米=10厘米=1分米。
请同学们看米尺想,独立填写下表,集体讲评。
板书:因为100毫米=10厘米=1分米
所以0.100米 =0.10米= 0.1米
在这里应用直观演示法,变抽象为具体。
A.从左往右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B.从右往左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
C.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
大小不变)。
在这里应用了比较法,便于发现规律,揭示规律,总结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为了帮助学生 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教师强调指出:为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0”
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不变 呢? (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
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举例说明)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 ?能不能在小数


中间添零?(都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 大小也
就变了。举例 说明)整数是否具有这个性质?(没有,理由同上第二点)。
3、教学例6
(1) 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并从图中能看出哪些信息。
(2) 根据题目的要求各自在书上填空。
(3) 提问:3.05元中的“0”为什么不可以去掉?
根据这个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试一试: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0.4、3.16 、 10改写成三位小数。
0.4= 3.16= 10=
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为什么给三个 数填上的“0”的个数不同?
10是整数怎样把它改写成大小不变的三位小数?
强调: 改写小数时一定要注意下面三点:
A.不改变原数的大小;
B.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C.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0”。
(三)巩固练习
1. 练一练第1题
完成后观察每组中的两个数,你有什么发现?
(0.1和0.10,0.2和0.20,0.3和0.30每组里的两个数对应于数轴上的同
一个点,说明小数的性质确实存在的。0.1=0.10,数轴上这个点还可以用哪些小
数来表示)
2.练一练第2题
为什么有的0能去掉,而有的0不能去掉。
(四)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3题----第5题
(五)总结延伸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
的?
在整数 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
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 ,但是通过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


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 0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数字。其实,
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附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例4 0.3元=0.30 元
例5 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
因为100毫米=10厘米=1分米
所以0.100米=0.10米=0.1米
0.100=0.10=0.1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
数的性质。
例6 2.80元=2.8元 4.00元=4元 10.50元=10.5元
教学反思
回顾整节课 ,还有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的不足:
1、 第一次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围绕 小数的性质,提出诸多细小的问题,
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牵引下被动地回答,被动地讲授。
2、 第二次实践活动的设计,组织验证0.2=0.20,我先让学生同桌商量一下
用什么方法验证,然后动 手操作。但有的学生根本商量不出方法,也没办法进行
验证。这一点我在备课时,太理想化,以为通过同 桌商量应该没什么问题。如果
改为你想用什么方法加以验证,说给大家听听,然后再动手操作,效果肯定 会更
好。所以这一个环节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3、本节课中教师还是讲得多了一点,对于 学生存在的问题处理得急了一些,
例如在学生第二次验证时,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或许每个学生都有自 己的办法
加以验证。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
己的意 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 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48、49页例1《小数加法和减法》。现在,我将从教材,教法 和学法,教学过
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和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通过在简单的购物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
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 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
掌握这部分 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 认知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要求,我确定了
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 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
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
的实际问题。
2、通过自我探究、讨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增强 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
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
依据课程 标准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小数加减法的
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本节课 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
理和计算法则。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 课是一堂计算教学课,我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
识现状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按照自主探究-讨
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 新知。在自主探究、
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自主探索,发现方法;
三、深化认识,实践应用;
四、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根据刚才观察到的信息提出
一些数学问题吗?然后根 据问题列出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相关问题
及相应的算式。
2、再让学生根据上面 的算式,讨论交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时相机揭
示课题,并板书(小数加法和减法)。
(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
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仔细观 察、认真思考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
系。)
二、自主探索,发现方法
1.在教学例1的第(1)问小数加法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尝
试用竖式计算。然后让学生 在小组里相互说说各自是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可能出现把“末位对齐算”的方法又出 现把“小数点对齐算”的方法选取
这两种的算法板演,让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哪一种算法是正确的, 在此过程
中明确算理。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解释“把小数点对齐算”的方法。
预设学生有以下几个解释:
(1)结合具体数量分析:4.75元是4元7角5分,3.4元 是3元4角,4.75+3.4
的竖式应该把表示元,角,分的数分别对齐着写,才便于相加。
(2)从小数的意义进行分析:4.75是4个1、7个0.1和5个0.01,3.4是
3个1和4 个0.1,根据整数加法经验,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而把小数
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
(3)通过估计作出判断:4元多加3元多要超过7元,所以得数是5.09的
那个竖式肯 定是错的。通过全班交流师生一致认为小数点对齐算的方法是正确的。


最终得出结论: 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也要数位对齐,而只要把小数点
对齐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对齐。
(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尊重学生的经验,为他们提供充分探索的
机会,让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和 经验自主探索算法;又注意通过适当的引导,让
学生的经验得到及时的提升,有利于他们在更高和更为抽 象的层面上理解和把握
算法)
2.在教学例1的第(2)问小数减法时。
我把探究 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
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学习 ,爱学习的目的。
(设计理念:数学活动中,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
是学习的主人。在例题教学中,我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让学生通过讨论、
判断、分析等方法进行列 竖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能力。)
3 、“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计算后说说自己的做法,然后把计算结果化简,
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 和依据。使学生知道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要根据小
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进行化简。
4.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
先在小组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 有什么相
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设计理念: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现迁移 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自由
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回忆自己在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做了什么(列 竖式);
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
怎么处 理的(去掉末尾的0)。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总结了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
法,而且使学生懂得总结、概括 的一般方法。)
三、深化认识,实践应用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 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
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领会小 数加
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以便学生掌握知
识并能熟练 应用。


1.基础性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1题和第2题。
做“ 练一练”第1题可以直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
地方。特别是24加9.9是整数 加小数,也应该把小数点对齐着算。7.56
减4.56的差的小数部分是0,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差应 该怎样化简?差是多
少。
做“练一练”第2题时,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 误,再分
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2.应用性练习: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央视两名青年歌手的综合成绩进行比较
(相关数据的对比),看谁的表现较好!”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引导学生小结所学知识,并谈谈今天的学习收获。
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 的知识再次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巩固,
突出本课的重点,构建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认识 。
纵观整节课的设计,突出了让学生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这
样,既体现的新 课程的理念,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
四、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力求体现知识性,简洁性,即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小数乘整数》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数乘整数》。
首先,我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
本课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 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
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 整数
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的计算在日常生活
以及进一步 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既是小数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乘小数的 基础。
教材安排的例题以购物问题为素材,先安排一位小数乘整数,让学生利用已
有知识和经 验探索算法;然后安排两位小数乘整数,让学生先进行加法计算,再
进行乘法计算。“试一试”安排学生 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小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
进一步积累感性材料,最后讨论总结小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方 法。“练一练”和
“练习十”第1-- 3题主要让学生巩固所学的计算方法,并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 分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生活
经验,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制 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
进行计算。
2、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 括以及合情推理能力,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学生的基础,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最后我来说一说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开始,首先通过谈话问学生“你们喜欢吃西瓜吗?”随后呈现例 1的场景
图,图上分别是夏天和冬天的西瓜的单价,让学生在观察中清楚的知道夏天和冬
天西瓜 的单价不一样。然后在夏天场景图下呈现“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钱”


这个问题。根据 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0.8×3。最后让学生观察这个乘法算式和
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学 生很快就发现其中一个因数是小数。在此基
础上揭示课题并板书:小数乘整数。
《数学课程标 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西瓜是学生
爱吃的水果,由西瓜导入新课显得亲切而自 然。创设买西瓜的情境,有利于激活
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主动探索,初步感悟计算方法。
这个环节主要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次:解决0.8×3
首先让学生口答出0.8×3这道算式得结果。然后教师追问:“ 你是怎么想
的?”让学生在思考后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学生的算法可能有两种:一种是根据
乘法 的意义用加法算出结果0.8+0.8+0.8=2.4;另一种是利用人民币单位间的
进率,把0.8 元看成8角,3千克就是有3个8角,3个8角是24角,也就是2
元4角,即2.4元。在学生提到这 种方法时教师指出这是把小数先看成整数来计
算 的。在此基础上,教师介绍怎样用竖式来计算,并板书:
0.8
× 3
2.4
然后引导学生试着说说用竖式计算0.8×3的过程。最后让学生比较“0.8
是几位小数?2 .4呢?”
第二层次:解决2.35×3
首先提出要求:“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钱?先 列加法竖式计算,再列乘
法竖式计算。”在学生按要求独立计算之后全班进行交流,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
题:列出的加法算式是求几个2.35相加的和?列出的乘法算式呢?谁来说说用
乘法竖式计算 的过程?2.35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等等。
第三层次:比较算法
首先提出要求, 让学生比较0.8×3和2.35×3这两道算式,可以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一位小数乘整数,积 也是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成整数,积也是两
位小数。接着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小数和整数相乘,是不是乘 数的小数部分有几


位,积的小数部分也有几位?
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 0.8×3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用竖式计
算,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中小数的 位数是相同的。然后通过
教学2.35×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感性认识。最后 通过
比较算法,引导学生得出小结并进行合理的猜想,既有利于明确用计算器计算的
针对性,又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验证猜想,归纳计算方法。
首先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确我们 要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要用计算器来计
算几道题,看看会不会有例外的情况。然后板书几道题:4 .76×12、2.8×53、
103×0.25。让学生各自用计算器计算,并记录下得数。在学生操 作完后指名报
得数,并板书。接着引导学生得出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
随后组织学生根据刚才 的计算和比较在小组里讨论:“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
应该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小结:计算小数乘整数 时,一般可以先按整数乘法算,
再看因数里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并点上小数点。 < br>让学生带着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的意图去计算,目的明确,为之后的归
纳计算方法提供了充分 的依据。
四、巩固练习,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练一练”的第1题是4道竖式计算,先让 学生观察竖式并说说列竖式时注
意些什么,再独立计算,然后通过讨论明确当得数的末尾有0的时候,要 根据小
数的性质进行简化。“练一练”的第2题是根据148×23=3404直接写出其它各题
的积,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指名回答,就其中的两题追问是怎么想的。“练
习十二”的第1—3题 让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通过练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巩固对算理的认识,又有利于学生提高计算能力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回顾所学,总结延伸。
在课结束之前,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并说说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要注
意些什么。
通过总结,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小数和整数相乘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
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 乘法,教材安排了例1,并且通过例1,让学
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 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
固。而在实际的学情中,有大部分学生都会算小数乘法,知道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还很模糊这一现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
编排进行,这样的问 题没有挑战性,学生不会感兴趣,于是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安
排:
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让学 生根据经验计算小数乘整数,并且想办法验证自己
的计算是正确的来理解算理。通过课前了解学生,我发 现大部分学生已会计算,
因此,在教学例1时,我并不是直接引用教科书上的例题,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
际出发,选择用数学周记的展现,也就是使用的是情景教学策略,给学生创设真
实的学习情境, 并且通过这个情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让学生自主的去搜
集看到的小数的信息,吸引学生积极探索 并理解计算方法。
然后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方法,计算出答案,学生非常活跃,并且用了不同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计算是有道理的,有的同学说:0.8元×3就是8角×3,8
角×3=24角 ,就是2.4元;也有同学说:0.8是8个0.1,8个0.1×3=24个0.1,
24个0.1就 是2.4,所以0.8×3=2.4;还有同学根据意义用加法来说明。通过学
生自己寻找理由说明计算 的正确性,从课前的无意识的计算到现在的理解清楚了
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的 高度。接着让学生把已经掌握
的知识迁移到2.35×3,学生通过独立的计算和讨论,对小数乘整数有 了更加深
入的了解,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合作学习的策略。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 学习充满兴趣,积极的思考,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
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并且学生是真正课堂 的主人。学生理解了计算课


不是一味的算,而是需要“悟”。我在注重计算方法的掌握, 计算技能的提高的
同时,更强调对算理的理解和感悟。摒弃“形式化”说理,让学生经历独立尝试、思维交流、反思评价、再次体验的过程,层层深入,理解感悟算理。这样才会使
计算课生动有趣。







《小数乘小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苏教版义务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4到65
页“小数乘法”的第 一课时,我从三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1、小数乘小数是在整数乘法,小数乘整数及积的变 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小< br>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基础,因此,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小数乘小数第一课时是直接在积上 点小数点,而无需在位数不够时用0
来补足。我想学生要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并不难,关键是在理解算 理的前提下
去归纳算法,这才是完整的计算教学。
3、根据以上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制
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算法;
(2)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 ,体会数学知识间内在的联系,感受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本着课 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自主
探究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积的小数点的定位方法。


5、教学安排:结合本节课的特点,以学 生自主探索,理解算理,归纳算法
为主,加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新颖练习为辅,突出计算教学的本质。
6、教学准备:课件的演示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是计算教学,计算本具有较强的 抽象性,但它在现实中却与人们的生活
有紧密的联系,为了使学生顺利的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体 现《新课程标
准》在计算教学方面的要求,本人在教法学法上突出体现以下五点:
1、以情境教学促学习动机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 ,本课创
设了计算小明房间面积的现实情境图,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感悟生活中
蕴涵着 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学习动机是实现自己理
想目标,而力求学好的内部动因 ,它总是和需要直接关联的。小学生入学前已有
一些生活经验,包括一些模糊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对数 学知识有一些肤浅的潜
在的需要。
因此,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诱因, 把学生那些肤浅
的潜在的需要变成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求,并不断唤起求知欲,引导
学生积极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2、以估算促笔算,突出算法多样化
在学生列出3.8×3. 2后,安排了学生先估算,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不
同方式,同时为学生探索笔算提供了一种支持过程 ,通过笔算与估算的比较,进
一步验证笔算的合理性
3、重视过程,突出算理
算理 是小数乘小数理论依据,要让学生知道怎么算,又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
算,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是计 算教学之根本。传统教学中就一直重视让学生
明确算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强调引 导学生自主探索算理
算法,只有明确了算理,掌握了算法,才能进行准确、灵活的计算;才能突破难点,实现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小数乘小数的难点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我认为只有当学生 深刻明白小
数乘小数的算理,才能真正的突破难点,因此在寻找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


位数的关系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去发现把因数看成整数计算的积和真正
的积有什么关 系,弄清楚为什么还要缩小积的倍数,应缩小多少倍,从右往左数
几位,点上小数点。只有重视弄清算理 的全过程,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突破教学
难点。
4、多种形式应用,促进内化
一 般来说,教材上计算题的呈现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大家都觉得比较枯燥
乏味,这就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 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改编,丰富例题的呈现
方式,使学生在期待中开始并进行计算的教学。我在练习 环节中,变换了练习的
呈现方式,设计了有坡度的多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巩固本节< br>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高计算技能。
5、注重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发展
本 节课中,我创设了两次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
究的基础上,加强小组合作,同 桌交流,通过个体思考,小组交流和班级研讨,
理解算理,归纳算法,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教学程序
数学课堂注重的是学生思维的持续发展,为此,结合新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
的要求,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1.在情境中引发问题;
2.在探讨中解决问题;
3.在应用中深化认识;
4.在余味中延展问题
一、在情境中引发问题
让学生参观小明的房间,说说根据图中的数据你能口答出哪个事物的面 积
(教师在原图基础上加上一张床,并表明尺寸),学生只能说出床的面积:2×
1.2=2. 4,而对于房间、阳台的面积只能列式,以此来复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
法及积的变化规律,然后找出3 .8×3.2、3.2×1.15与2×1.2式子的不同,引
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课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的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
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 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弄
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 造了良好的心理条
件。
二、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1、估算引路,大胆猜测
先让学生估计3.8×3.2的积大约是多少?在估算的时候教师可作适当的引
导,最大值和最小值,找 出3.8×3.2的积应在9和13之间。
估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为笔算提供一定的支持过程。
2、细化过程,掌握算理
这个环节,是本课中突破难点的核心环节,本着“授人以渔”的思想 ,引导
学生根据小数乘整数的经验,探索计算的方法,提出问题:回想一下,我们以前
是怎样计 算小数乘整数的?此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建立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这样
学生能够根据以往小数乘整数的经 验,凭直觉判断小数乘小数也能转化成整数乘
法进行。
然后学生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后,再抛出 问题: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后该如何回
归到小数乘法的积呢?这个才是学生思维的困惑处,此时安排一个小 组合作探究
的活动,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在全班交流汇报时,教师再借助于课件具体,
形象 的进行演示,让学生弄清3.8×3.2的积为什么要点出两位小数,然后引导
学生再一次借助于课件的 演示完整的叙述推导过程。然后,再结合前面的估算结
果,与笔算进行比较,进一步确认按上面的计算方 法算出的积是合理的。建立了
估算与笔算的联系。
在教学试一试时,我直接放手,让学生独立 在书上完成,完全放手,大胆尝
试,在完成后再同桌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第二次的同桌 交流是
在例题积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的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在掌握算理的 这个环节,通过扶与放的结合,循序渐进的推理活动,让学生
在探索中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计算思维的 内在魅力,及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迁移类推的思想。
3、加强口算,提升算法
出 示课件(已知:482×73=35186,求:482×7.3=,48.2×7.3=,4.82×7.3= ),


让学生快速找出积的小数点应点在哪里?
第一次出现根据整数乘法的积, 来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旨在
减少学生的繁琐计算,直接运用学过的积的变化规律,体验和 发现确定积的小数
点位置的简便方法,为归纳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打好基础。
4、回顾比较,归纳方法
对比例题和试一试的计算过程,我直接提出问题:比较上面两题中两 个因数
和积的小数位数,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出:两个因
数一共有 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进一步抽象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一算,二数,三点点”简洁的话, 概括了小数乘法的算法,便于学生的记忆。
这个环节的设计,以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为线索 ,层层推进,逐
步抽象概括,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总结出计算方法,让
学生在掌握算法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在应用中深化认识
不巩固的 教学,就把水泼到一个筛子里一样。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
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节课的难点 是让学生准确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单
纯的计算训练,往往单调枯燥,索然无味。为了突破教学难点, 所以教师应善于
剖析学生的错误思维,组织有层次,多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在轻松愉悦
中,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有效的形成计算技能。我安排了5个环节的练习:
1、帮帮小马虎(出示课件)
把学生曾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呈现出来,让错误成为自己的教 学资源,从而
避免学生在作业中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2、给积点小数点。
运用所学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巩固新知。
3、等式变形
第二次出现根据整数乘法的积,来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的位置,不过
这次是根据积的位置,确定 因数的小数位数,在开放练习中,更加凸显因数中小
数位数与积的位数关系。
4、我做小判官
形式新颖的游戏环节,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学生的学习参与热


情高 涨,巩固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让学生明确点小数点后,积末尾的
0应划去。
5、课堂作业
通过适量的课堂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目标所完成的情况。
四、在余味中延展问题
数学学习总是环环紧扣的,一节课结束了,应留有余味,为下节课埋下 思维
生长的起点,于是我出示了:16×24=384,求:0.16×0.24=?
第三次 出现根据整数乘法的积,来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让学生跳一
跳,摘果子,为下节课的教学,积的 位数不够时应用0来补足,埋下思维的生长
点。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介明了突出重点部分,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总之,本节课, 我紧紧以整数乘法和积的变化规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主,教
师为辅的原则,引导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 ,算法,摈弃了大题量计算的教学
方式,努力使自己的设计能从更高层次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关注思维的 有效生长,
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
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已
有了一些具体的体验和 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
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
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 去分析,
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
几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
运用列举的策略找到符合要求 的所有答案。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不断反思中,感
受“ 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 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
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用列举的
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 过程,感受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
和严密性。教学难点是:根据不同实际问题的 特点,通过合乎逻辑的思考,不重
复、不遗漏的列举出符合要求的各种情况。
三、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游戏方式引入,以帮助王大叔“解决问题”为
核心,以“自主探索 ”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一一列
举”,并能熟练运用“一一列举”这种策略去 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采取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思维冲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
学数学的乐趣。 说学法:本节课让学生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


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 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有效组织学生的探索和发现等学 习活动,课前我准备了一套多媒体教学
课件,并为学生准备了22根等长的小棍、表格。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知识我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教学:
(一)游戏导入,体验列举;
(二)弄清题意,引发需要;
(三)尝试列举,感知策略;
(四)反思回顾,加深理解;
(五)拓展应用,丰富体验。
(一) 游戏导入,体验列举
游戏的方式更容易学生 学习的兴趣,通过4人握手,每两个同学只握一次手,
一共握几次手导入。并找4位同学演一演,更形象 的展示握手过程,顺势板书所
有握手情况,并揭题。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主题。告诉学生用列举的策略可 以解
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进入到下一环节。
(二)弄清题意,引发需要。
1.出示例题图,提问:中你能读出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分析题意。通过
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条件,主 要明确以下几点:
(1)围成长方形的周长是22米。
(2)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整米数。
(3)围法是多种多样的。
基于以上 讨论追问:既然围成长方形的方法有很多种,那么究竟怎样围面积
最大?明确:要想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 ,就要把所有的围法都找出来。从而探讨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明确可以用22根小棒摆出不 同的长方形,再
分别求出它们的面积。也可以列举的方法解决。放手先让学生围一围,交流并展
示围法。再组织学生用列举的方法解决。
(三)尝试列举,感知策略
提出问题:列举长和 宽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学生讨论知道:长+宽=11。紧接


着,带领学生填出一组数据, 其他则放手学生自己做。凸显由扶到放的过程,另
一方面,通过学生自己填写,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 。
然后全班交流:如何填写的?对比两位学生的填写方法(有序列举,无序列
举)哪张更好? 为什么?使学生注意要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提问:列举法和小棒摆一摆的方法哪种更好? 使学生自觉优化解决问题方法,
并感知列举策略的应用。最后提醒学生列举完后还有重要的一部要完成, 即对列
举的结果进行比较,做出选择。感知列举的意义。例题完成,思考还在继续,继
续对学生 提问:表格里还隐藏着一个小规律,你发现了吗?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思
考,进而发现周长一定,长和宽越 接近,围成的长方形面积越大。
(四)反思回顾,加深理解
一方面通过回想解题过程,使 学生能自觉的意识到列举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
中意义和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以前知识的回顾,体会列举 策略的价值,在回顾
中加深对列举策略应用过程的认识,丰富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拓展应用,丰富体验
1.练一练第1题,通过讨论明确:列表是列举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但不是唯
一的形式,所以在练习时也可以用其他的形式来列举。学生在做“练一练”时课
提问 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展示各种列举形式,体会列举形式的多样
性,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列 举思考的过程,巩固了所学知识。
2.练一练第2题,明确题意后,通过先填表再回答,着重让他们进一步积累
运用策略的经验。
六、说总结
通过让学生说本节课的所学、所想、及问题,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字母表示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用字母表示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四
则计算的意义、常见数量关系、运算律、周长与面积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 的。
通过字母表示数,更能概括地理解、表达和应用这些知识,并为以后教学有关方
程的知识作 必要的准备。
二、说学情
这部分内容在学习伊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用含 有字母的
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但是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却是由具
体的数 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
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 跃。因此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重要意义和优越
性对学生思维能力是一个挑战。
三、教学目标
依据前面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并能概述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情境,能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渗透用数学符号
来表示数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难点】理解字母表示数既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
小组讨论法。学生积极地参与 讨论、合作交流,各抒己见。这样既能启迪思维,
又增加了合作的意识,便于形成平等、宽松、民主的学 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参与。
同时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 学


理念。同时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会主动探索、观
察,发现生活中的平移 现象。这样安排有利于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
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以谈话的形式提问:同学们 ,当你的妈妈又在你的耳
边唠叨时,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回答:“妈,你这都说过n遍了!”当你和你同学 炫
耀打游戏超高的技能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么?“这游戏我n年前就已经玩过了!”
那大家想这 里的n表示多少呢?从常见的简写字母表示一些特定的事物,简洁明
了,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给学生一种 用字母表示不确定数的印象,自然而言地引
入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这样恰当好处地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过渡自然。
(二)生成原理
接下来出示教材例1的图片,提问:
在此基础上提出质疑:三角形的个数和小棒的根数有什么 关系?你能用一个
式子表示吗?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有的学生会说:摆几个 三角形,小棒根数就有几个3;小棒的根数总是三角
形个数的3倍;可以用“三角形的个数×3”表示小 棒的根数。
我会对学生的回答给你反馈,然后再次提出疑问: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个
数,小 棒的根数是?这里的a表示哪些数?
设计意图:首先,利用三角形图片直观形象地显示数量关系,并为 学生写出
含有字母的式子创造了条件,先列出一些算式,从列出的算式类推,接着再写含
有字母 的式子就容易了。让学生经历自己写出含有字母式子的过程起三个作用:
一是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二是在写式子的时候自觉感受其含义;三是初
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也是解决问题 的方式。其次,体会用字
母能代表一大批具体的数,含有字母的式子能概括地表示数量关系。通过提示学
生想一想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学生最先想到的是如果继续摆三角形,a可
以表示5、6、 7……接着又会想到a也可以表示已经摆过的1、2、3、4,于是得
到a可以表示1、2、3、4…… 无数多个自然数,多次进行这样的从部分到全体


的联想,学生就能体会到字母表示数具有 概括性的特征。
下面我会出示例2: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2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
往乙地。你能用式子表示行驶了一段路程后剩下的千米数吗?要求学生小组探究
填写表格,顺势提出疑问 :
1.这里的b可以表示哪些数?
2.如果b=120,剩下多少千米?如果b=200呢?
设计意图:体会用字母可以表示一 个具体的数,这时含有字母的式子就有一
个确定的值。学生又经历了从概括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体会到含 有字母的式子当
字母有确定的值时,式子的值也确定了。
(三)应用原理
在这一部 分我会让学生回顾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
思考:如果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C 表示周长,S表示面积,你能写出正方形
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列式汇报,此时我会 再次提示学生乘
号简写的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体会用字母表示公式便于表达、易于记忆。在 写出字母公式S=vt
以后,学生乐意用这个公式代替“路程等于速度乘时间”,这正是体会了字母公< br>式方便后的自觉选择。当然,字母与数相乘、字母与字母相乘的时候,适当组织
类似2a与的对比 ,防止混淆,再次强化字母和数字相乘时乘号简写的注意事项。
(四)小结作业
回顾这节课 的学习过程,请多个同学谈谈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并提问:还有
什么疑问?并要求课后查阅关于“用字母 表示数”的相关资料,说一说最早使用
的数学家。用字母表示数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设 计意图:小学的课堂应着重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获得过程,并能真正学会将
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能 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变化
数量 数量关系 计算公式 运算律 ……
a×3 280-b C=a×4=4aa+b=b+a
S=a×a=a
2


教学反思
1、重点不突出。
在每一个环节之后,教师应及时小结 ,这样,学生的思路更清晰,课堂的重
点也更突出。如:猜年龄之后应重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白字母可以 表示数,用含
有字母的式子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这样对后面的练习学生就不会出现错误了。
2、难点要分散。
本节课看似简单,在实际上过之后发现,用字母表示定律、公式这一内容在
本节课出现,学生掌握不牢,虽然动口、动笔写过一遍,但在课后的验收中只有
十位同学过关, 而且课上时间不很充裕,草草收场。
结合试讲中存在的问题,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做了相应的调整。在 本班讲这一
课时,把用字母表示定律、公式放在了练习课中,这样一来,课堂上的时间充裕,
针 对本班的中下生不时地提问、追问、反问,并及时地总结,学生对本课的难点
掌握较好,并且做了大量的 练习,书上的、聪明数学的题也都做完了,教学效率
较高。在下一课(练习课)中,用字母表示公式就有 了充裕的时间,说一说、写
一写、记一记,课后验收正确率大幅度提高。
通过这两节课,我 深深的体会到:如果每节课都能不断的反思,在总结中提
高,那么我们今后的每堂课将变得更加有效。



2013杭州中考数学-中秋贺卡祝福语


湖南高考报名系统-关于老师的名言


代沟英语作文-天津师范大学招生网


南昌师范学院-初级会计师报名


广东招生考试院-元宵活动


碘伏和碘酒一样吗-孩子满月贺词


cdsu-给领导的祝福短信


21世纪人才-入党转正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