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弦定理公式

别妄想泡我
712次浏览
2020年08月16日 09:2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石室中学-江苏一本线


4.6 正弦、余弦定理 解斜三角形
建构知识网络
1.三角形基本公式:
(1)内角和定理:A+B+C=180°,sin(A+B)=sinC, cos(A+B)= -cosC,
CABCAB
=sin, sin=cos
22
22
111
(2)面积公式:S=absinC=bcsinA=casinB
222
abc
S= pr =
p(pa)(pb)(pc)
(其中p=, r为内切圆半径)
2
cos
(3)射影定理:a = bcosC + ccosB;b = acosC + ccosA;c = acosB + bcosA
2.正弦定理:
abc
2R


sinAsinBsinC
证明:由三角形面积
111
absinCbcsinAacsinB

222
abc


sinAsinBsinC
abc
2R
画出三角形的外接圆及直径易 得:
sinAsinBsinC
S
b
2
c
2
 a
2
3.余弦定理:a=b+c-2bccosA,
cosA

2bc
222
证明:如图ΔABC中,
C
b
a
C HbsinA,AHbcosA,BHcbcosA

a
2
CH< br>2
BH
2
b
2
sin
2
A(cbc osA)
2
bc2bccosA
22

A
H
c
B
当A、B是钝角时,类似可证。正弦、余弦定理可用向量方法证明。
要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形,结合三角公式,能解有关三角形中的问题.
4.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有三种情况:bsinA5.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6.熟练掌握实际问 题向解斜三角形类型的转化,能在应用题中抽象或构造出三角形,标出已知量、未知量,
确定解三角形的 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双基题目练练手


1.(200 6山东)在
ABC
中,角
A,B,C
的对边分别为
a,b,c,已知
A
A.1 B.2 C.
31
D.
3


3
,a3,b1
,则
c
( )
2.在△ABC中,AB=3,BC=
13
,AC=4,则边AC上的高为( )
A.
3
32
33
B. C. D.
33

2
22
3.(2002年上海)在△ABC中,若2co sBsinA=sinC,则△ABC的形状一定是
A.等腰直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4. (2006全国Ⅰ)用长度分别为2、 3、4、5、6(单位:
cm
)的5根细木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允许连接,但不
允许折 断),能够得到的三角形的最大面积为 ( )
2
A.
85cm
B.
610cm
2
C.
355cm
2
D.
20cm

25.(2006全国Ⅱ)已知
ABC
的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且AB=1,B C=4,则边BC上的中线AD的
长为_________.
6.(2006春上海)在△< br>ABC
中,已知
BC8,AC5
,三角形面积为12,则
cos2 C

.
a
2
c
2
b
2

答案
:
; 3.由2cosBsinA=sinC得×a=c,∴a=b.
ac
4.组成边长6,7,7时面积最大; 5.
3
; 6.
7

25
四、经典例题做一做
【例1】(2006天津)如图,在
ABC
中,
AC2

BC1

cosC< br>(1)求
AB
的值;
(2)求
sin

2AC

的值.
解(Ⅰ): 由余弦定理,

ABACBC


41221

AB2.

(Ⅱ)解:由
cosC
222
3

4
3
2.

4
3
,且
0C

,

4
sinC1cos
2
C
由正弦定理:
7
.

4
ABBC
,

sinCsin A
解得
sinA
BCsinC14
52

。所以,
cosA
。由倍角公式
AB8
8


sin2Asin2 AcosA

cos2A12sinA
2
57

16
9
,故
16
sin

2AC
< br>sin2AcosCcos2AsinC
37
.
8

提炼方法
:已知两边夹角,用余弦定理,由三角函数值求三角函数值时要注意“三角形内角”的限制.
【例2】在ΔABC中,已知a=
3
,b=
2
,B=45°,求A, C及边c.
asinB3sin45

3
解:由正弦定理得:sinA= ,因为B=45°<90°且b
b2
2
所以有两解A=60°或A=120°
bsinC
(1)当A=60°时,C=180°-(A+B)=75°, c=
< br>sinB
bsinC
(2)当A=120°时,C=180°-(A+B)=15 °,c=

sinB
2sin75

62
,


2
sin45
2sin15

62

2
sin45


提炼方法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 对角解三角形问题,用正弦定理求解,必需注意解的情况的讨论.
【例3】(2006上海)如图,当 甲船位于A处时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20海里的B处有一艘渔船遇险等待营救
甲船立即前往救援 ,同时把消息告知在甲船的南偏西30,相距10海里C处的乙船,试问乙船应朝北偏东多少
度的方向沿 直线前往B处救援(角度精确到
1
)?

[解] 连接BC,由余弦定理得
BC
2
=20
2
+10
2
-2×20×10COS120°=700
于是,BC=10
7

_

?

sinACBsin120
3

, ∴sin∠ACB=,
20
7
107
_

C
A_

_

10
_

20
_

B
∵∠ACB<90° ∴∠ACB=41°
∴乙船应朝北偏东71°方向沿直线前往B处救援

30°

思路点拨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斜三角形问题,在问题中构造出三角形,标出已知量、未知量,确定解三 角
形的方法;

【例4】已知⊙O的半径为R,,在它的内接三角形ABC中,有
2Rsin
2
Asin
2
C
解:由已知条件得


2absinB
成立,求△ABC面积S的最大值.
< br>
2R

2

sin
2
Asin
2
B2RsinB


2ab
.即有
a
2
c
2
2abb
2


3

a
2
b
2
c
2
2
< br>

cosC

c

AB

2ab2
4
4



S 
122
absinCab4R
2
sinAsinB

244
2R
2
sinAsin(
2R
2
sinA(< br>2
3

A)
4

22
cosAsinA )
22
R
(sin2A1cos2A)
2
R
2

[2sin(2A)1]
24


2A

4


2
,即A
3

21
2
(B)
时,
S
max
R

2
8

思路方法
:1.边角互化是解三角形问题常用的手段.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边化角;二是角 化边。
2.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应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在求值时,要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性质.
【研讨.欣赏】
(2006江西)如图,已知△
ABC
是边长为
1
的正三角形, < br>M

N
分别是边
AB

AC
上的点,线段< br>MN
经过△
ABC
的中心
G
.设
MGA

(

3



2

)
.
3
(1) 试将△
AGM
、△
AGN
的面积(分别记为
S
1

S
2
)表示为

的函数;
(2) 求
y
11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22
S
1
S
2
解:
(1)因为
G
为边长为
1
的正三角形
ABC
的中心,
所以
AG
233

, MAG.

3236
由正弦定理
GM
sin
6

GA
sin(



)6

,
得GM
3
6sin(

)
6

,


则S
1

1sin

1
GMGAsin

(或).

2
6(3cot

)
12sin(

)
6

GA
sin(

)
6

GN
sin

6

,得GN
3
6sin(

)
6

,

1sin

1
则S
2
GNGAsin(



)(或).


2
6(3cot

)
12sin(

)< br>6
(2)y
11144

2
S
1
2S
2
sin
2



222
si n(

)sin(

)72(3cot

).< br>

66



因为

3



2


2

, 所以当

或


时,
y
的最大值
ymax
240
;
333




2
时,
y
的最小值
y
min
216
.
提炼总结以为师
1.掌握三角形中的的基本公式和正余弦定理;
2.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 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3.利用余弦定理,可以
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 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4.边角互化是解三角形的重要手段.


4.6 正弦、余弦定理 解斜三角形

【选择题】
1
”的 ( )
2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2004全国Ⅳ)△ABC中,a、b、c分别为∠A、∠B、∠C 的对边,如果a、b、c成等差数列,∠B=30°,
1.(2004浙江)在△ABC中,“A>30 °”是“sinA>
△ABC的面积为
A.
C.
13

2
3
,那么b等于 ( )
2
B.1+
3

23
D.2+
3

2
3..下列条件中,△ABC是锐角三角形的是 ( )
+cosA=
1

5








B.
AB
·
BC
>0
D.b=3,c=3
3
,B=30° +tanB+tanC>0
4.( 2006全国Ⅰ)
ABC
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b、c成等比数 列,且
c2a
,则
cosB

( )
A.
13
22
B. C. D.
44
43
【填空题】
b、c
分别是
A

B

C
所对的边。5.(200 4春上海)在
ABC
中,
a、

A105


B45


b22


c
__________
6.在锐角△ABC中,边长a=1,b=2,则边长c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练习简答
:; 1.在△ABC中,A>30°

0<sinA<1si nA>;sinA>
>30°答案:B
1
2
1

30°< A<150°

A
2


2. 2b=a+c.平方得a
2
+c
2
=4b
2
-2ac.由S=
113
acs in30°=ac=,得ac=6.∴a
2
+c
2
=4b
2
-12.得
242
a
2
c
2
b
2
4b
2
12b
2
b
2
4
3
cosB== ==,解得b=1+
3
.答案:B
2ac264
2
3.由tan A+tanB+tanC=tanAtanBtanC>0,A、B、C都为锐角.答案:C
5.2; 6.若c最大,由cosC>0.得c<
5
.又c>b-a=1,∴1<c<
5
.

【解答题】
7.(2004春北京)在△ABC中,a、b、c分别是∠A 、∠B、∠C的对边长,已知a、b、c成等比数列,且a
2

c
2
=ac-bc,求∠A的大小及
bsinB
的值.
c
剖析:因给出的是a、 b、c之间的等量关系,要求∠A,需找∠A与三边的关系,故可用余弦定理.由b
2
=ac可
b
2
bsinB
变形为=a,再用正弦定理可求的值.
c
c
解法一:∵a、b、c成等比数列,∴b
2
=ac.
又a
2
-c
2
=ac-bc,∴b
2
+c
2
-a
2
=bc.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b
2
 c
2
a
2
bc
1
cosA===,∴∠A=60°. < br>2bc
2bc
2
bsinA
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sinB=,
a
∵b
2
=ac,∠A=60°,
bsinBb
2
sin60
3

∴=sin60°=.
cac
2
解法二:在△ABC中,
11
bcsinA=acsinB.
22
∵b
2
=ac, ∠A=60°,∴bcsinA=b
2
sinB.
由面积公式得
3
bsinB
=sinA=.
2
c
评述:解三角形时,找三边一角之间的关系常用余弦定理,找两边两角之间的关系常用正弦定理.
∴< br>8.(2005春北京)在△ABC中,sinA+cosA=
解法一:∵sinA+cosA=
2
cos(A-45°)=
2
,AC=2,AB=3,求tanA的值和△A BC的面积.
2
2

2
1
.
2
又0°<A<180°,
∴A-45°=60°,A=105°.
∴c os(A-45°)=
∴tanA=tan(45°+60°)=
13
13
=-2-
3
.
∴sinA=sin105°=sin(45°+60°)
=sin45°cos60°+cos45°sin60°=
∴S

ABC
=
26
.
4
1
AC·ABsinA
2


26
1
·2·3·
4
2
3
=(
2
+
6
).
4=
解法二:∵sinA+cosA=
∴(sinA+cosA)
2
=2

2

11
.∴2sinAcosA=-.
22
∵0°<A<180°,∴sinA>0,cosA<0.
∴90°<A<180°.
∵(sinA-cosA)
2
=1-2sinA cosA=
∴sinA-cosA=
①+②得sinA=
①-②得cosA=
6
.
2
3

2

26
.
4
26
.
4
∴tanA=
4
26
sinA
=·=-2-
3
.
4
cosA
26
(以下同解法一)

9. (2004全国Ⅱ)已知锐角△ABC中,sin(A+B)=
31
,sin(A-B)=.
55
(1)求证:tanA=2tanB;
(2)设AB=3,求AB边上的高.
剖析:有两角的和与差联想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结合图形,以(1)为铺垫,解决(2).
(1)证明:∵sin(A+B)=
31
,sin(A-B)=,
553

sinAcosBcosAsinB


5



1

sinAcosBcosAsinB

5

2

sinAcosB

tanA
5



=2.
1
tanB

co sAsinB

5

∴tanA=2tanB.
(2)解:
π
3
<A+B<π,∴sin(A+B)=.
5
2
3

4
∴tan(A+B)=-

26
tanAtanB3
=-.将tanA=2tanB代入上式整理得2tan
2
B-4tanB-1=0,解得tanB=(负值舍去).
2
1tanAtanB 4
26
得tanB=,∴tanA=2tanB=2+
6
.
2< br>3CD
CDCD
设AB边上的高为CD,则AB=AD+DB=+=.由AB=3得CD =2+
6
,所以AB边上的高为2+
6
.
tanAtanB
26


评述: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函数概念,两角和与差的公式以及应用,分析和计算能 力.
sinBsinC
,判断这个三角形的形状.
cosBcosC
分析:判断一个三角形的形状,可由三个内角的关系确定,亦可由三边的关系确定.采用后一种方法解答本题,< br>就必须“化角为边”.
解: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可得
bc
a=
2
,所以
22222
cababc

2ca2ab
10. 在△AB C中,sinA=
c
2
a
2
b
2
a
2
b
2
c
2
bc
,
2c2b
化 简得a
2
=b
2
+c
2
.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 < br>评述:恒等变形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功,变形的方向是关键.若考虑三内角的关系,本题可以从已知条件推出
cosA=0.

2sinA
.
cosAcos(BC)< br>(1)若任意交换两个角的位置,y的值是否变化?试证明你的结论.
(2)求y的最小值.

2sin

π
(BC)
解:(1)∵y=cotA+

coscos

π(BC)(BC)
【探索题】已知A、 B、C是△ABC的三个内角,y=cotA+
=cot A+
=cot A+
2sin(BC)

cos(BC)cos(BC)
sinBcosCcosBsinC

sinBsinC
=cotA+cotB+cotC,
∴任意交换两个角的位置,y的值不变化.
(2)∵cos(B-C)≤1,
A< br>2sinA
2
+2tan
A
=
1
(cot
A
+3tan
A
)≥
3tan
A
cot
A
=
3
. ∴y≥cotA+=
A
22
1cosA
2
2
22
2tan
2
1tan
2
π
时,y
min
=
3
.
3
评述:本题的第(1)问是一道结论开放型题, y的表达式的表面不对称性显示了问题的有趣之处.第(2)问实
故当A=B=C=
际上是一道 常见题:在△ABC中,求证:cotA+cotB+cotC≥
3
.
可由三数的均值不等式结合cotA+cotB+cotC =cotAcotBcotC来证.

元旦的对联-城市低保申请书


奥林匹克运动会-教师资格证书


贵州师大附中-支教总结


刘明侦-缅怀先烈手抄报图片


湖南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海南省地方税务局


科比语录-党员转正思想汇报


工商管理就业前景-高考倒计时100天


厦门公务员局-晾衣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