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二数学必修5知识点归纳(最完整版)

别妄想泡我
678次浏览
2020年08月16日 09:5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北京心理咨询师-福建考录网



必修五数学知识点归纳资料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三角形的性质:
①.A+B+C=

,


sin(AB)sinC

cos(AB)cosC

AB

CABC


sincos

22222
②.在
ABC
中,
ab
>c ,
ab
<c A>B

sinA

sinB
,
A>B

cosA<cosB, a >b

A>B

③.若
ABC
为锐角

,则
AB
>,B+C >,A+C >;
222

a
2
b
2

c
2

b
2c
2

a
2

a
2

c< br>2

b
2

2、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①.正弦定理:
abc
2R
(2R为
ABC
外接圆的直径)
sinAsinBsinC

a2RsinA

b2RsinB

c2RsinC
(边化角)
abc

sinB

sinC
(角化边)
2R2R2R
111
面积公式:
S
ABC
absinCbcsinAacsinB

222
sinA
②.余弦定理:
c
2
a
2
b
2
2abcosC

a
2
b< br>2
c2
2
cbocs

b
2
Aa2
c
2
2accosB

b
2
c
2
a
2
a
2
c
2
b
2
a
2
b
2
c
2
cosA

cosB

cosC
(角化边)
2bc2ac2ab
补充: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cos





cos

cos

sin

sin

;⑵
cos




cos

cos

sin

sin



sin





sin

cos

cos

si n

;⑷
sin





s in

cos

cos

sin



tan






tan< br>
tan




tan

tan

tan





1 tan

tan


);
1tan

tan

- 1 -


< br>⑹
tan






tan
tan




tan

tan

tan





1t an

tan


).
1tan

tan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

2sin

cos


 1sin2

sin
2

cos
2

2sin

cos

(sin

cos

)
2


cos2

cos
2

sin
2

2cos
2

112si n
2



升幂公式
1cos

2c os
2

22
cos2

11cos2

sin
2




降幂公式
co s
2


22
,1cos

2sin
2


3、常见的解题方法:(边化角或者角化边)
第二章 数列
1、数列的定义及数列的通项公式:
①.
a
n
f(n)< br>,数列是定义域为N的函数
f(n)
,当n依次取1,2,

时的 一列函
数值
②.
a
n
的求法:
i.归纳法

S
1
,n1
ii.
a
n



S
0
0
, 则
a
n
不分段;若
S
0
0
,则
a
n
分段
SS,n2
n1

n
iii. 若
a
n1
pa
n
q
,则可设
a
n1
mp(a
n
m)
解得m,得等比数列

a
n
m



S
n
f(a
n
)
iv. 若
S
n
f(a
n
)
,先求
a
1
,再构造方程组:< br>
得到关于
a
n1

a
n
的递推

S
n1
f(a
n1
)
关系式

S
n
2a
n
1
S
n
2a
n
1
先求
a
1

a
n1
2a
n1< br>2a
n
例如:再构造方程组:(下减上)


S2a 1
n1

n1
2.等差数列:
① 定义:
a
n1
a
n
=
d
(常数),证明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重要工具。
② 通项:
a
n
a
1
(n1)d
,d0
时,
a
n
为关于n的一次函数;
d
>0时,< br>a
n
为单调递增数列;
d
<0时,
a
n
为单 调递减数列。
- 2 -



③ 前n项和:
S
n

n(a
1
a
n
)
n(n1)

na
1
d

22
d0
时,
Sn
是关于n的不含常数项的一元二次函数,反之也成立。
④ 性质:i.
a
m
a
n
a
p
a
q
(m+n=p+q)
ii. 若

a
n
< br>为等差数列,则
a
m

a
mk

a
m2k
,…仍为等差数列。
iii. 若

a< br>n

为等差数列,则
S
n

S
2n
S
n

S
3n
S
2n
,…仍为等差数列。
iv 若A为a,b的等差中项,则有
A
3.等比数列:
① 定义:
a
n1
q
(常数),是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重要工具。
a
n
ab

2
② 通项:
a
n
a
1
q
n1
(q=1时为常数列)。

na
1
,q1

③.前n项和,
S
n


a
1

1q
n

aa q
,需特别注意,公比为字母时要讨论.
1n
,q1

1q

1q



④.性质:
i.
a
m
a
n
a< br>p
a
q

mnpq


ii.< br>
a
n

为等比数列,则a
m
,a
mk< br>,a
m2k
,仍为等比数列
,公比为
q
k

iii.

a
n

为等比数列,则S
n
,S
2n
S
n
,S
3n
S
2n
,K仍 为等比数列
,公比为
q
n

iv.G为a,b的等比中项,
Gab

4.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 br>①.公式法:如
a
n
2n3,a
n
3
n1< br>
②.分组求和法:如
a
n
3
n
2
n 1
2n5
,可分别求出

3
n



2
n1



2n5

的和,
然后把三部分加起来即可。
- 3 -




1

③.错位相减法:如
a
n


3n2




2


1

1

1

1


S
n
5< br>
7

9

(3n1)


2

2

2

2
234
23n1
n

1



3n 2




2

nn1
n
1

1

1

1

1

1


S
n

5

7

9


…+

3n1




3n2


2

2

2

2

2

2

23n

n1
1

1

1

1< br>
1

1

两式相减得:
S
n
5

2

2

2


3n2


2

2
2

2

2

2

④.裂项相 消法:如
a
n

111
;a
n

n< br>
n1

nn1
1
n1n
,以下略。
n1n


a
n

1

11





等。 < br>2n12n122n12n1


1
⑤.倒序相加法 .例:在1与2之间插入n个数
a
1
,a
2,
a
3,
,a
n
,使这n+2个数成等差数
列,
求:
S
n
a
1
a
2
a
n< br>,(答案:
S
n

第三章 不等式
1.不等式的性质:
① 不等式的传递性:
ab,bcac

② 不等式的可加性:
ab,cRacbc,
推论:
3
n

2
ab


acbd

cd

③ 不等式的可乘性:
ab

ab

ab0

acbc;acbc;

acbd 0

c0

c0

cd0

④ 不等式的可乘方性:
ab0a
n
b
n
0;ab0< br>n
a
n
b0

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①.
ax
2
bxc0,ax
2
bxc0,f

x

ax
2
bxc
注重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如:
ax
2
bxc
>0的解为:

<x<

, 则
ax
2
bxc
=0的解为
x
1


,x
2



函数
f

x

ax
2
bxc
的图像开口向下,且 与x轴交于点


,0




,0

- 4 -



对于函数
f

x

ax
2
bxc
,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从 而确定其单调区间等。
②.注意二次函数根的分布及其应用.
如:若方程
x< br>2
2ax80
的一个根在(0,1)上,另一个根在(4,5)上,则有
f(0)
>0且
f(1)
<0且
f(4)
<0且
f(5)
>0
3.不等式的应用:
①基本不等式:
a0,b0,
ab
2
ab, a
2
b
2
2ab, 2

a
2
b
2



ab


2
当a>0,b>0且
ab
是定值时,a+b有最小值;
当a>0,b>0且a+b为定值时,ab有最大值。
②简单的线性规划:
Ax ByC0

A0

表示直线
AxByC0
的右 方区域.
AxByC0

A0

表示直线
Ax ByC0
的左方区域
解决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步骤是:
①.找出所有的线性约束条件。
②.确立目标函数。
③.画可行域,找最优点,得最优解。
需要注意的是,在目标函数中,x的系数的符号,
当A>0时,越向右移,函数值越大,当A<0时,越向左移,函数值越大。
⑷常见的目标函数的类型:
①“截距”型:
zAxBy;

y
yb
;

z
x
xa
②“斜率” 型:
z
③“距离”型:
zx
2
y
2

zx
2
y
2
;

z(xa)
2
(yb)
2

z(xa)
2
(yb)
2
.

画——移——定——求:
- 5 -



第一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可行域;第二步,作直线
l
0
:AxBy0 ,平
移直线
l
0
(据可行域,将直线
l
0
平 行移动)确定最优解;第三步,求出最优解
(x,y)

第四步,将最优解
( x,y)
代入目标函数
zAxBy
即可求出最大值或最小值 .
第二步中最优解的确定方法:
利用
z
的几何意义:
y
Az
z
x
,为直线的纵截距.
BB
B
①若
B 0,
则使目标函数
zAxBy
所表示直线的纵截距最大的角点处,
z取得
最大值,使直线的纵截距最小的角点处,
z
取得最小值;
②若B0,
则使目标函数
zAxBy
所表示直线的纵截距最大的角点处,
z
取得
最小值,使直线的纵截距最小的角点处,
z
取得最大值.



- 6 -

北京市公务员面试-太湖学院教务系统


鲁东大学录取分数线-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介绍信模板


感想怎么写-一二九运动演讲稿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我爱祖国手抄报


广东农工商职业学院-踏青节


端午节作文600字-自查工作总结


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最新劳动合同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