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三角形的基本题型

玛丽莲梦兔
989次浏览
2020年08月16日 09:5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山东财经燕山学院-经典生日祝福语


.
解三角形的基本题型

睢县回族高级中学 杨少辉

解三角形问题是高考的一种基本问题,可以说是常考;
下面就这类问题来做个总结, 有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
一、与解三角形有关的公式、定理、结论:
1、正弦定理:< br>abc

2
R
,(R
是
ABC
的外接 圆半径
)

sinAsinBsinC
正弦定理的变形:
a:b :csinA:sinB:sinC

(根据合比定理)
ababc2R,(R是ABC的外接圆半径)

sinAsinBsinAsinBs inC
2、余弦定理:
a
2
b
2
c
2
2bccosA



b
2
a
2
c
2
2accosB

c
2
a
2
b
2
2abcosC
< br>余弦定理的变形:
sin
2
Asin
2
Bsin
2
C2sinBsinCcosA



sin
2
Bsin
2
Asin
2
C2sin AsinCcosB

sin
2
Csin
2
Asin< br>2
B2sinAsinBcosC

3、三角形面积公式:
(1)
S
ABC

1
底高

2(2)(两边及夹角)
S
ABC

1
absinC
1
bcsinA
1
acsinB

222


.
1
2
1
2

S
ABC
a
2
bc
(3)(两角及夹边);
2si n(BC)2sin(AC)2sin(AB)
(4)(两角及对边)
S
AB C

1
2
sin(AB).sinB1
2
sin

BC

.sinC
1
2
sin

A C

.sinA
abc

2sinA2sinB2sinC< br>abc

p

pa

pb

pc

;

其中p


2

(5)(三边)
S
ABC

(6)(代入正弦定理)
S
ABC
2R
2
sinAsinBsinC
abc

4R
(7)
S
ABC

1

abc

.r;(其中r为内切圆半径)

2
4、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1)
ABC

,A

B


C,
AB



C

222
(2)转化为三角函数:


sin
AB

sinC,cos

AB

 cosC

CC

AB

AB

sin


cos,cos

sin


22

2

2

(3)大边对大角:


abABsinAsinBcosAcosB

abABsinAsinBcosAcosB

(4)锐角与钝角的判定:
角A为锐角
a
2
b2
c
2
sinAcosA1

角A为直角
a
2
b
2
c
2
sinAcosA1< br>;
角A为钝角
a
2
b
2
c
2
sinAcosA1


.
(5)锐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AB

2
A

2
B
sinA

cosB

二、解三角形的常见题型:
题型一:已知两边及对角,判断三角形解的个数;
例1、根据已知条件,判断下列
ABC
解的个数:
(1)
a7 ,b14,A30
0
;(2)
b4,c5,B30
0

(3)
b25,c3,C150
0
;(4)
a1,b解析:显然应使用正弦定理:
(1)
ab
14

5


,故:
7
,解得:
sinB1

B

0,

;由


1
sinB
sinAs inB

6

2
3,B60
0

图形可知:

直线
y1

ysinB
只有唯一的交点,所以:只有唯一解;
(2)由
5


bc
解得:
sinC
5

C



0,

;实际就是研究sinBsinC8

6

5

y

8

图像交点的个数;由图像知:

5



ysinx,x

0,



6


.

有两个交点,即:有两个解;
(3)由
bc
解得:
sinB
25
,这样的角

sinB sinC6
B不存在,无解;
;故:
A


6
(4)由
ab
解得:
sinA
1
,又
0A
2


sinAsinB23
(变式1)已知
ABC
中,
a
3
,A

,若此三角形有两个解,
23
求边
b
的取值范围?
分析:由正弦定理知:
ab

b3si nB
;只需:

sinAsinB


2


y3sinx,x


0,


3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即可;由图像可知:


yb

3
b3

2
(变式2)
(1)在
ABC
中,
sinA
4

cosB
5
5
,求
cosC

13
(2)在
ABC
中,
sinA
4

cosB
12
,求
cosC

513
分析:


.
(1)由于
cosCco s

AB

sinAsinBcosAcosB

s inB
`12
;关键
13

cosA
的正负;也就是分析 角A是锐角还是钝角;即:
4

y

5
交点的情况;如图 :只有一个交点,角


ysinx,x

0,
B


A
是一个锐角;即:
cosA
3

5
4125333

cosC..
51313565

(2)类似分析可知:
c osA
3
,故:
cosC
33

56

56565
总结:解决这类问题一般用正弦定理,转化成图像交点的个
数问题;
题型二:利用正弦定理求外接圆半径;
例2、直三棱柱
ABCA
1
B
1
C
1
中,
BB
1
2,BC1,A
,求其外接球
6
的表面积;
分析:此题的关键是确定球心的位置并求球的半径;如图:


.

o
1
c

ABC
的外接圆半径;由正弦定理:
2 CO
1

BC
;解得:
sinA
CO
1
 1

oo
1
1
;球的半径
oc2
,故:球的表 面积为
8


(变式)二面角

l



,点P为二面角内部一点,点P
3
到面

和面

的距离分别为1和2;求点P到直线
l
的距离;
分析:先作出P到直线
l
的距离,然后放入一个三角形求解;

过 点P作
PA

于点A,过点P作
PB

于点B,过点A 作
ACl
于点C;可得:
PC
为所求距离;显然,A、B、C、P四点共< br>圆;PC为
ABC
外接圆直径;


.
AB3
;由余弦定理知:
AB
2
AC
2
B C
2
ACB

ABC
中,
PC
AB

sinC
3
2

3
2
题型三: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例3、在
ABC
中, 已知
a
2
tanBb
2
tanA
,判断
ABC
的形状;
分析: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一般有两条思路:(1)证明角的
关系;(2)证明边的关系;
法一:将角转化成边;
原式转化为:
a
2
sinB
b< br>2
sinA
,代入正弦定理:
cosBcosA
ab
,应
cosBcosA
b
2
c
2
a
2
a
2
c
2
b
2
b
用余弦定理可得:
a
2bc2ac
a
4
a
2
c
2
b< br>4
b
2
c
2
0

,进一步化简得:< br>
a
2
b
2
c
2

a
2
b
2

0
;故:
a
2
b
2
c
2

ab
,即:
ABC
为等腰
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法二:将边转化成角;
原式可化为:代入正弦定理得:
a cosAbcosB

sinAcosAsinBcosB

即: sin2Asin2B
;故:
2A2B

2A2B
< br>;
ABC
为等腰三角形或
直角三角形;
(变式)在
AB C
中,已知

a
2
b
2

sin

AB



a
2
b
2

sin

AB

,判断
ABC
的形状;
题型四:已知三角形中的边角混合式,解三角形;


.
例4、在< br>ABC
中,已知
a
2
c
2
2b
,且< br>sinAcosC3cosAsinC
;求
b

解析:由于要求的是边,应将角转化为边;
sinAcosC3cosAsinC
可化为:
acosC3ccosA

a
2
b
2
c
2
b
2
c
2
a
2
3c.继续应用余弦定理转化可得:
a.
2ab2bc

化简得:
2

a
2
c
2

b
2
,结合:
a
2
c
2
2b
,可得:
b
2
2b
;解得:
b2

例5、在
ABC
中,已知cos

AC

cosB
3
,b
2ac
;求
B

2
解析:由于要求的是角,应尽量将所有的边转化为角;
3

co sACcosAC


3
3


si nB
故:
即:
2
解得
sin
2
B,B

0,




2
4

sin
2
BsinAsinC


解得:
B


2

;由
cosB
3
cos

A C

0

B


3323
例6、 在
ABC
中,已知
acosC
(1)求角A;
(2)若
a
2,
S
ABC

解析:
(1)边化角:
sinAcosC
统一角:
sinAcosC
化简得:< br>3
,求
b,c

3asinCbc0

3sinAsinCsinBsinC0

3sinAsinCsin

AC

sinC0

3sinAsinCsinCcosAsinC0



1

A,A0,

进一步化简可得:
sin

;解得:

A



6

23
(2)从第一问
A

得到启发,面积公式应用:
3


.
1
S
ABC
bcsinA3

2
可以解出
bc4
;从
bc4
再联想到余弦定理:
a< br>2
b
2
c
2
2bccosA

代入数 据可得:
b
2
c
2
8
;两式联立解得:
b2 ,c2

(变式)在
ABC
中,已知
sinB
(1 )求
11
的值;

tanAtanC
5
,且
a,b,c
成等比数列;
13
(2)若
accosB12
,求
ac
的值;
总结:解决此类问题,变角转化是关键,统一变量是目的;
题型五:三角形中的取值范围问题;
例7、在
ABC
中,已知
a cosC
1
cb

2
(1)求角A的大小;
(2)若
a1
,求
ABC
周长及面积的取值范围;
解析:
11
sinAcosCsinCsinBsinAcosCsinC sin

AC

; (1),即:
22
1
化简得:
cosA
2
;角
A
3

(2)法一:转化为边;
由余弦定理:
a
2
1b
2< br>c
2
bc
;周长
labc1bc
;只需要< br>求
bc
的取值范围即可;由三角形的性质知:
bca1
;由基
本不等式可得:

b
2
c
2

bc

2




2

2


,当且仅当
bc
时取等号成立;
2

b c


bc



2

< /p>


.
bc

22
故:
1bcbc 
4
2
,即:
1bc2
,周长的取值范围是:
2,3


13
22
S
ABC
bcsi nAbc
;由于
3bc

bc

1
1

bc

4
;所以:
24
0bc 1


3

即:面积的取值范围是


0,
4



法二:转化为角;
a23bc
23

1

sinBsinC

; 由正弦定理知 :;周长=
sinA3sinBsinC
3

BC
2

3


2


12sinBB
代入并化简得:周长=



0,

;周
6
3

长的取值范围是:

2,3


1331



1

2


S
ABC
bcsinAbcsin2B,B

0 ,

;面积的取值

243

2

6< br>
4


3


3

范围 是


0,
4



(变式1)将例 7中的“
ABC
”改为“锐角
ABC

“法一”将很难解决这 个问题,而“法二”仅仅需要改变一
下角B

6
B


0B

2


2
CB
代入可得: 的取值范围即可;


3

0C


2

2
;后面同上法;
3
3,

AB2B C
的取值范

在中,已知
ABC
B
,
AC< br>(变式2)


.
围;
解析:由正弦定理知:
AB 2BC2sinC4sinA2
由辅助角公式得:
AB2BC2

C


3cosC4sinC


2
< br>7sin

C


,C

0,

3
3


,tan



2

2

2


故:
min




27sin

,27sin



3
3






AB2BC27



AB2BC
的取值范围是:
3,23



题型六:解三角形的应用题;
例 8、如图,A,B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
5

33

海里的
两个观测点,现位于A点北偏东
45
0
,B点北偏西
60
0
的D点有
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位于B点南偏西60
0
且与B点相距
203
海里的C点的救援船立即前往营救,其航行速度为30
海里小时,该救援船到达D点需要多长时间?
解析:

解:根据题意知
AB5

3
A DB105
0
,
3

海里,
DBA30
,
DAB45
,
00

DAB
中,由正弦定理得< br>DB103
(海里),
DBAB
,

sinDA BsinADB

DBCDBAABC60
0
,
BC 203
海里,


.

DBC
中,由余弦定理得
CD
2
BD
2< br>BC
2
DBC900

所以,救援船到达D点需要1小时.
例9、福州青运会开幕式上举行升旗仪式,在坡度
15
0
的看台
上, 同一列上的第一排和最后一排测得旗杆顶部的仰角分别
为60°和30°,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的距离为< br>10
所示),则旗杆的高度为( )米.
A.
10
分析:
3
B.
203
C.20 D.30
6
米(如下图

PCB45
0
,PEC1050
,CPB30
0
;

VPBC
中:
BCPB
即:
BP203
米;

sinCPBsin BEP
所以,在
RTBOP
中,
OP30

例10 、如图,在
ABC
中,已知点
D

BC
边上,
A DAC
,
sinBAC
22
,AB32
,
AD3
, 则
BD
的长为
3


.
分析:

ABD
中:
cosBAD
2
理可知:
B D
2
AB
2
AD
2
BAD
,解得:
BD19

2
3
;由余弦定
例11、(2013年高考新课标 1(理))如图,在△ABC中,∠
ABC=90°,AB=
1
3 ,BC=1,P为△ABC内一点,∠BPC=90°
(1)若PB=,求PA;(2)若∠APB=150°,求tan∠PBA
2
[
解析:(1)由已知得,∠PBC=
弦定理得=
,∴∠PBA=30
o
,在△PBA中,由余
=,∴PA=;
(2)设∠PBA=,由已知得,PB=
,化简得,
∴=,∴=.
,在△PBA中,由正弦定理得,
,
例11、在
ABC
中,< br>A120
0
,角A的角平分线AD交边BC于
点D,且AB=2,CD=2D B,求AD的长;
解析:如图:


.


A BD
中用正弦定理得:

ACD
中用正弦定理得:
BDAB


sin60
0
sinADB
CDAC

sin60
0
sinADC

两式联立得:
AC

BD

1

ABD C2
S
ABC

134
120
0
3S
ABD
60
0
;解得:
AD

223
例1 2、在
ABC
中,AB=2,且AD=2CD,
BC1
,D是AC上一点 ,
sin
ABC3

,求
23
BD的长;
解析:如图:

先解出
cosABC1
2

1

33
法一:借助平面向量;
BA
和向量
BC
是一组很好的基底;
1

2

BD BABC
,根据模长公式:
33

r

r
1

4

4

BDBABCBABCcos ABC

999

222


.
解得:
BD
46
9

法二:构造新三角形;
过点D作BC 的平分线交AB于点E;在三角形BDE中:
BD
2
EB
2
DE
2
BED
;将数据:
46
221
BE,ED,cosBED
,可以解得:
BD
9
333
总结:解决这类问题,关键是将所求量放入一个三角形,并
在这个三角形中凑够三个条 件即可;

北京西-地方税


甘肃招警-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带着梦想出发-建国60


直下型地震-语文文学常识


一件难忘的事400字-中央财经大学招生


vb简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重阳节活动-监理员实习报告


2017江苏高考英语-武警成都指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