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考复习知识点
爬山作文-俄罗斯总统选举
高中数学学考复习知识点
数学学业水平考试常用公式及结论
一、集合与函数:
集合
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
性
2、
集合相等:若:
AB,BA
,则
AB
3.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
不属于:
空集:
4.集合
{a,a,L,a}
的子集个数共有
2
个;真子集有
n
12n
2
n
–1个;非空子集有
2
–1个; 5.常用数集:
n
*
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
N
整数集:Z 有理
数集:Q 实数集:R
函数的奇偶性
1、定义: 奇函数
<=> f (– x ) = – f ( x ) ,偶
函数 <=> f (–x ) =
f ( x )(注意定义域)
2、性质:(1)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
称图形;
(2)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成轴对称图形;
(3)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
这个函数是奇函数;
(4)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那么
2
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函数的单调性
1、定义:对于定义域为D的函数f ( x
),若任
意的x
1
, x
2
∈D,且x
1
<
x
2
① f ( x
1
) < f ( x
2
) <=> f ( x
1
) – f ( x
2
)
< 0 <=> f ( x )是增函数
② f ( x
1
)
> f ( x
2
) <=> f ( x
1
) – f
( x
2
) > 0 <=> f ( x )是减函数
二次函数y
= ax
2
+bx + c(
a0
)的性质
1、顶点坐标公式
:
最大(小)值:
b4acb
2
2a
,
4a
, 对称轴:
x
2
b
a
,
4acb
2
4a
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
f(x)a(xh)
2
k(a0)
f(x)ax
2
bxc(a0)
;
(2)顶点式
;
12
(3)两根式
f(x)a(xx)(xx)(a0)
.
指数与指数函数
1、幂的运算法则:
(1)a
m
• a
n
= a
m + n
,(2)
a
m n
m
a
n
a
mn
,(3)( a
1
a
n
) = a
m n
(4)( ab )
n
= a
n
• b
n
a
n
a
n
b
b
<
br>n
(5) (6)a
0
= 1 (
a≠0)(7)
a
n
(8)
3
a
n
m
a
m
n
(9)
a
n
m
1
m
a
n
2、指数函数y = a
x
(a > 0且a≠1)的性质:
(1)定义域:R ; 值域:( 0 , +∞)
(2)图象过定点(0,1)
3.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log
a
Nba
bN
(a0,a1,N0)
.
Y
1
0
a
X
Y
0 <
a
1
X
0
对数与对数函数
1.对数的运算法则:
(1)a
b
= N <=> b = log
a
N(2)log
a
1 = 0(3)
log
a
a =
1(4)log
a
a = b(5)a
(7)log
a
(
M
) = log
a
M -- log
a
N
N
(8)log
a
b
log
a
N
= N
(6)log
a
(MN) = log
a
M + log
a
N
N
b
= b log
log
b
N
log
b
a
a
N
(9)换底公式:log
a
N =
(10)推论
log
a
m
b
n
n
log
a
b
m
(
a0
,且
a1
,<
br>m,n0
,且
4
m1n1
N0
,,).
1
log
N
a
(11)log
a
N = (12)常用对数:lg N =
log
10
N (13)自然对数:ln A = log
e
A (其中 e
= 2.71828…) 2、对数函数y = log
a
x (a >
0
且a≠1)的性质:
(1)定义域:( 0 , +∞) ; 值域:R
(2)图象过定点(1,0)
2.图象平移:若
将函数
yf(x)
的图象右移
a
、上移
b
Y
a
>
X
Y
0
0 <
a
1
X
0
1
个单位,得到函数
yf(xa)b
的图象;
规律:左
加右减,上加下减
平均增长率的问题
如果原来产值的基础数为N,平均
增长率为
p
,
则对于时间
x
的总产值
y
,有
yN(1p)
.
x
函数的零点:1.定义:对于
yf(x)
,把使
f(x)0
的
X叫
yf(x)
的零点。即
yf(x)
的图象与X轴相交时交点的横坐标。
2.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如果函数
yf(x)
在区间
5
a,b
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
曲线,并有
f(a)f(b)0
,那么
yf(x)
在区间
<
br>a,b
内
有零点,即存在
c
a,b
,
使得
f(c)0
,这个C就是零点。
二、圆:
1、斜率的计算公式:k = tanα=
x
1
≠x
2
)
y
2
y
1
x
2
x
1
(α ≠
90°,
2、直线的方程(1)斜截式 y = k x + b(k存在) ;
(2)点斜式
y – y
0
= k ( x – x
0
) (k存在);
(3)两点式
式
xy
1
ab
yy
1xx
1
y
2
y
1
x
2
x
1
(
x
1
x
2
,y
1
y
2
) ;4)截距
(
a0,b0
)
(5)一般式
AxByc0(A,B不同时为0)
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l
1
:y =
k
1
x l
1
: A
1
x + B
1
+ b
1
y + C
1
= 0
l
2
:y = k
2
x l
2
:
A
2
x + B
2
+ b
2
重
合
y + C
2
= 0
A
1<
br>BC
1
1
A
2
B
2
C
2
k
1
= k
2
且
b
1
=
b
2
6
平
行
垂
直
k
1
= k
2
且
b
1
≠ b
2
k
1
k
2
= – 1
A
1
B1
C
1
A
2
B
2
C
2<
br>
A
1
A
2
+ B
1
B
2
= 0
4、两点间距离公式:设P
1
( x
1
,
y
1
) 、P
2
( x
2
,
y
2
),则 | P
1
P
2
|
=
距离:
d
6、圆的方程
标准方
程
一般方
程
圆的方程
x
2
+ y
2
= r
2
(x – a )
2
+ (
y –
b ) = r
x
2
+ y
2
+D
x +
E y + F = 0
2
x
1
x
2
2
y
1
y
2
2
5、点P ( x
0
, y
0
)到直线l
:A
x + B y + C =
0的
Ax
0
By
0
C
AB
22
圆心
(0,0)
(a,b)
DE
,
22
半径
r
r
1
D
2
E
2
4F
2
2 2
7.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
P(x,y)
与圆
(xa)
00
(yb)
2
r
2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若
点
P
d(ax
0
)
2
(by
0
)<
br>2
(xa)
2
(yb)
2
r
2<
br>,则
dr
在圆外
7
<
br>dr
dr
点
P
在圆上
(xa)
点
P
在圆内
(xa)
2
(yb)
2
r
2
(yb)
2
r
2
的位置关
2
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
直线
AxByC0
与圆
(xa)
系有三种:
①<
br>dr相离0
②
dr相切0
③
dr相交
0
2
(yb)
2
r
2
.
9.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设两圆圆心分别为O
1
,O
2
,半径分别为r
1
,r
2
,
OOd
12dr
1
r
2
外离4条公切线
dr
1
r
2
外切3条公切线
;
;
;
;
.
r
1
r
2
dr
1
r
2
相交2条公切线
dr
1
r
2
内切1条公切线
0
dr
1
r
2
内含无公切线
三、立体几何:
(一)、线线平行判定定理:
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
3、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
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
平行。
8
4、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
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二)、线面平行判定定理
1、若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
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2、若两个平面平行,则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何
一条直线都与另一个平面平行。
(三)、面面平行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
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四)、线线垂直判定定理:
若一直线垂直于一平面,则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
平面内的所有直线。
(五)、线面垂直判定定理
1、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2、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
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六)、面面垂直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
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四、三角函数:
9
1、同角三角函数公式
sin
2
α+ cos
2
α= 1
tan
sin
cos
tanαcotα=1
2tan
1tan
2
2、二倍角的三角函数公式
sin2α= 2sinαcosα cos2α=2cos
2
α-1 =
1-2 sin
2
α
tan2
3、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公式
sin (α±β) =
sinαcosβ
土
cosαsinβ cos (α±β) =
cosαcosβ
干
sinαsinβ
tan
tan
tan
1tan<
br>
tan
4、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
象限。”
5、三角函数的周期公式
函数
ysi
n(
x
)
,x∈R及函数
ycos(
<
br>x
)
,x∈
R(A,ω,
为常数,
且A≠0,ω>0)的周期
T
2
;
,kZ
(A,ω,
为常数,且A函数
ytan(
x
),
xk
2
≠0,ω>0)的周期<
br>T
.
五、平面向量 :
aaa
2
1、向量的模计算公式:(1)向量法:|
a
|
=
y),则|
a
| =
x
2
y
2
;
(2)坐标法:设
a
=(x,
2、平行向量
10
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设
a
=(x1
,y
1
),
b
=(x
2
,y
2),λ为实数
向量法:
a
∥
b
(
b
≠
0
)<=>
a
=λ
b
坐标法:
a
∥
b
(
b
≠
0
)<=> x
1
y
2
– x
2
y
1
= 0 <=>
x<
br>1
x
2
y
1
y
2
(y
1
≠0 ,y
2
≠0)
3、垂直向量
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
垂直。设
a
=(x
1
,y
1
),
b
=(x
2
,y
2
)
a
⊥
b
<=>
a
·
b
= 0
坐标法:
a
⊥
b
<=> 向量法:
x
1
x
2
+ y
1
y
2
= 0
4、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d
22
A,B
=
u
uuruuuruuur
|AB|ABAB
(x
2
x
1)
2
(y
2
y
1
)
2
(A
(x
1
,y
1
)
,
B
(x,y)
).
5、向量的加法
(1)向量法:三角形法则(首尾相接首尾连),
平行四边形法则(起点相同连对角)
(2)坐标法:设
a
=(x
1
,y
1
),
b=(x
2
,y
2
),则
a
+
b
=(x
1
+ x
2
,y
1
+ y
2
)
6、向量的减法
(1)向量法:三角形法则(首首相接尾尾连,
差向量的方向指向被减向量)
11
(2)坐标法:设
a
=(x
1
,y
1
),
b
=(x
2
,y
2
),则a
-
b
=(x
1
- x
2
,y
1
- y
2
)
ab
|a||b|
7、两个向量的夹角计算公式:(1)向量法:cos
=
(2
)坐标法:设
a
=(x
1
,y
1
),
b
=
(x
2
,y
2
),则
cos
=
x1
x
2
y
1
y
2
xy
2
1
2
1
xy
2
2
2
2
a
·
b
=
8、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计算公式:(1)向量法:
|
a
| |
b
|
cos
(2)坐标法:设
a
=(x
1
,y<
br>1
),
b
=(x
2
,y
2
),
则<
br>a
·
b
= x
1
x
2
+
y
1
y
2
(3) a·b的几何意义:数量积a·b等于a<
br>的长度|a|与b在a的方向上的投影|b|cosθ的乘
积.
六、解三角形:
ΔABC的六个元素A, B, C, a , b, c满足下列关
系:
1、角的关系:A + B + C = π,
特殊地,若ΔABC的三内角A, B,
C成等差
数列,则∠B = 60º,∠A +∠C = 120º
2、诱导公式的应用:sin ( A + B ) = sinC , cos ( A
+
B ) = --cosC ,
12
3、边的关系:a + b > c , a – b <
c(两边之和大
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abc
4、边角关系:(1)正弦定理:
2R
(R
sinAsinBsinC
为ΔABC外接圆半径)
a : b :
c = sinA : sinB : sinC 分体型a =
2R sinA , b =
2R sinB , c = 2R sinC ,
(2)余弦定理:a
2
=
b
2
+ c
2
– 2bc•cosA ,
b
2
= a
2
+ c
2
– 2a
c•cosB ,
c
2
= a
2
+ b
2
– 2 a b•cosC
b
2
c
2
a
2
cosA
2bc
,
a
2<
br>c
2
b
2
cosB
2ac
,
a
2
b
2
c
2
cosC
2ab
11
5、面积公式:S =
1
a h = ab sinC = bc
sinA =
222
1
2
ac sinB
七、不等式:
(一)、均值定理及其变式:(1)a , b ∈ R , a
2
+ b
2
≥ 2 a b
ab
(2)a , b ∈ R
+
, a + b ≥ 2
a , b ∈ R , a b ≤
+
ab
2
2
(3)
以上当且仅当 a = b时取“ = ”号。
(二).一元二次不
2
等
bxc
式
同
13 <
br>ax
2
bxc0(或0)
(a0,b
2
4a
c0)
,如果
a
与
ax
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外;如果
a
与
ax
异号两根之间.
设
xx
12
2
bxc
异号,
则其解集在两
根之间.简言之:同号两根之外,
(xx
1
)(xx
2
)0
x
1
xx
2
(xx
1
)(xx
2
)0xx
1
,或xx
2
;
八、数列 :
(一)、等差数列{ a
n
}
1、通项公式:a
n
= a
1
+ ( n –
1 ) d ,推广:a
n
=
a
m
+ ( n – m
) d ( m , n∈N )
2、前n项和公式:S
n
= n a
1
+
1
n ( n – 1 ) d =
2
n(a
1
a
n
)
2
3、等差数列的主要性质:
① 若m + n = 2 p,则 a
m
+ a
n
= 2 a
p
(等差中
项)( m ,
n∈N )
② 若m + n = p + q,则 a
m
+ a
n
= a
p
+ a
q
( m ,
n
, p , q∈N )
(二)、等比数列{ a
n
}1、通项公式:a
n
= a
1
q
n
14
– 1
,推广:a
n
= a
m
q
n – m
( m , n∈N )
a
1
(1
q
n
)
1q
aq
=
a
1
,
当q = 1时,S
q
1n
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当q≠1时,S
n
=
n
= n a
1
3、等比数列的主要性质
① 若m + n = 2 p,则a
p
2
= a
m
• a
n
(等比中
项)( m ,
n∈N )
② 若m + n = p + q,则 a
m
• a
n
= a
p
• a
q
( m , n ,
p , q∈N )
(三)、一般数列{ a
n
}的通项公式:记S
n
= a
1
+ a
2
+ …
+ a
n
,则恒有
a
n
n1<
br>
S
1
S
n
S
n1
n2,nN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