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学类阅读:发山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有人说
雅礼中学招聘-危急时刻作文
高中文学类阅读 2019.11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
至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
翻来覆去。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
,老歪连
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
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
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
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
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
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
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
的,
玩两天还是可以的。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
遗憾终生的。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
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
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
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
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
,他既
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
个孩子也算争气,学
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
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
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
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
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
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不少人
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
城楼;有的
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
上北京还是
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
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唉,
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儿子是去年结
的婚,媳妇是日本
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
本村的一
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
有去。他们也没回来过。也就是说,到目前为
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
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
给
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
的。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
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
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儿子似
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
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
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
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
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
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女
儿是旅游结
的婚。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
不了多少,女儿
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
领回来过。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
听不懂。女儿说,
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啧啧,女儿真傻,没
有一个亲
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
依靠女儿呢。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
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
有了,谁的票到的
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
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
脸,还拿出新
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
两张卧铺车票--
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
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
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
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是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
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
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
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5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接到儿女都要他进
城的电话后,老歪左右为难,左邻右舍羡慕不已
并为之出谋划策,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
B. 老歪最后决定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表现出老人孤
寂的晚景和内心的失望
痛楚,读来让人心酸。
C. 老歪的儿女都在大城市安了家,生活幸福,却对老父亲不闻不问,
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不懂感恩,不遵孝道的社会现实。
D. 文章运用补叙来介绍老歪独自一人拉扯
孩子的艰难情形,与下文儿
女的不孝形成对照,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53.小说中老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54.小说的情节设计有什么巧妙之处?请简要分析。
1,
【答案】
52. B
53. ①一个疼爱孩子、为
了儿女不惜牺牲自己幸福的好父亲形象。怕
年幼的孩子受苦决定不再娶妻,怕给儿女们增加负担一直没有
去过城
里。②一个勤劳老实、没见过世面的农民形象。一个人含辛茹苦养大
孩子,连县城都没有
去过。③一个隐忍寡言、孤独寂寞的空巢老人形
象。老伴去世多年,儿女都在外地工作,独自一人寂寞生
活。
54. ①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明线是老歪收到
儿
女邀请后内心的期盼和纠结,暗线是儿女在外地的工作生活情况以
及对待父亲日益疏离的态度。②先扬后
抑,卒章显志(或欧•亨利式的
结尾)。小说前面极力铺陈老歪收到儿女邀请后的喜悦和村民的羡慕,<
br>最后才揭出真相,极具震撼力,很好地表现了主题。③伏笔照应巧妙。
小说多处设伏,前后照应,
巧妙暗示了小说的结局。如说到儿女的家
庭组成的特殊性等等。
【解析】
52. A项,“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错误,从文中来看,左邻右
舍的表现和做法表
现出村里人对老歪的羡慕。C项,“老歪的儿女都在大
城市安了家,生活幸福,却对老父亲不闻不问”错
误,从文中来看,文
中写儿女有寄钱寄东西,打来电话,所以“不闻不问”不对。D项,“文章
运用补叙来介绍老歪独自一人拉扯孩子的艰难情形”错误,“补叙”一说
不对,小说开头
写老歪儿女想要接老歪到城里享清福,第四段介绍老
歪独自一人拉扯孩子,下面接着写老歪的犹豫以及最
终的选择,故中
间介绍老歪独自一人拉扯孩子的情节应是插叙。故选B项。
53.从文中来看
,老歪的身上有三个角色,他既是一个父亲,又是一个
农民,同时还是一个空巢老人,考生可以从这三个
方面进行筛选概括。
作为父亲,老伴去世后,“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
老歪
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
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
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
扯大,供他们上大学”,等到儿女长大工作后想让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这些内容
表现出老歪对孩子的疼爱,为
了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一个
好父亲的形象。作为农民,“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老歪到过最远
的地
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这说明老歪没见过什么
世面。作为空巢老人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老伴离世多年,
两个孩子,一个在南京,一个在北京,只有他一人
伴着老妻的照片过
日子,这表现出老歪的孤独寂寞,两个孩子一个让他去南京,一个让
他去北京
,面对这两难的选择,邻居给他出主意,而他只知道“咧着嘴
嘿嘿直乐”,而最后接到车票后才知道儿女
的真正意思,但他只是对老
妻的照片说“我是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
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这些内容表现出人物的隐忍寡言。
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54.首先梳理小说的情节,小说中主要包括三个人物,这三个人物可以
分为两类,即老歪和儿
女,从老歪的角度来看,主要写老歪收到儿女
邀请进城的来信时的期盼和纠结,从儿女的角度来看,老歪
的儿女都
希望老歪到对方那里去,故文章使用了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交织,
让小说的情节更为
集中。然后分析小说在结尾设计上的特点,本文属
于明显的欧亨利式结尾,看前面的情节,我们一直认为
老歪的儿女都
希望老父亲到自己这儿,而最后“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
的车票是女
儿寄来的”让我们恍然顿悟,达到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的效果。之所以说小说的结尾在意料之中,因
为在上文已经有所暗示,
如儿子结婚“也没回来过。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
面……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
不打算要孩子了”,如女儿的婚姻“
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
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
过……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儿女
婚姻家庭
的特殊情况也为小说的结局埋下伏笔,这就让小说的结尾不
显得突兀。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