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部分
宁夏理工学院-微护照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名词解释:
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
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由孙中山、黄兴发起,以兴中会、
华兴会、光复会为基础,于1905年
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等分任
执事、评议、司法三部工作。其革命纲领为“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
权”,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革命主义。发刊《民报》,批判康有为、
梁启超的保皇
派理论,宣传革命思想。自1906年起,先后发动萍浏醴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
br>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
和黄花岗起
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于
1912年8月改组为国
民党。
《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1908年冬被日
本政府封禁,1910年初在日本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共出二十六期,另附《天讨》增
刊。主
编及主要撰稿人为胡汉民、汪兆铭、章太炎、朱执信、宋教仁等。宣传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思想,批驳保皇
派梁启超《新民丛报》反对革命的谬论,秘密运往国内各地,
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
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核心
。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民族主义是要推翻封建专制
制
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要用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反对少数富
人专利,贫富不均,
建立社会平等的国家。旧三民主义曾经是资产阶级宣传和动员群众
的强大思想武器。1924年孙中山重
新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三
民主义,是为新三民主义。
萍浏醴起义:1
906年,湘、赣等省灾荒严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同年秋,同盟
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由日本回
国,在湖南浏阳、醴陵一带宣传革命,联络会党首领龚
春台、萧克昌等,准备于次年1月举行武装起义。
后因事泄,仓促于12月4日起事。
龚春台发布檄文,称“中华国民军南京革命先锋队都督”,率部连克
浏阳、醴陵等地。
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工人闻风响应,纷纷投向革命,众至数万人,长江中下游同时震动。
东京的同盟会总部获悉后,即派宁调元、胡瑛、杨卓林等回长江一带,请求响应。清廷
急调湘、
鄂、赣等省清军围剿革命军。革命军苦战月余,最后失败,刘道一、萧克昌、
蔡绍南及群众数千人。 <
br>广州黄花岗起义:同盟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起义。1911年1月,同盟会设起义领导
机关统筹
部于香港,以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并在广州设秘密据点数十处。4月初,
从海外和内地同盟会会员中
挑选八百名敢死志士,组成先锋队,准备于13日分十路进
攻总督署各要地。后因人员及军械未及时运到
,决定延至27日发动,改十路为四路进
攻。当日下午,黄兴率先锋队一百人,进攻两广总督署,总督张
鸣岐逃遁。后与李准卫
队相遇激战,黄兴中弹断右手两指,率十余人且战且走,最后仅剩黄兴,渡江到河
南脱
险,化装逃往香港。事后有人收得此役中的殉难者的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广州黄花岗,
史
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华兴会: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黄兴与陈天华、宋教仁等于1904年2
月创立于长沙,
并专设同仇会联络会党。以“驱逐鞑虏,复兴中华”、“同心扑满,当面清算”为号召。
次年11月拟在长沙、常德、湘潭等五路同时起事。相约湖北革命党即时响应,占领两
<
br>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湖,再图北伐。署湖南巡抚陆元鼎侦悉,于计划起义前
二十余日,大肆捕杀党人。黄兴
易装逃往上海,旋赴日本。1905年8月,与兴中会、光复会等联合成
立中国同盟会。
共进会:1907年成立于日本东京的中国革命团体,同盟会会员张百祥、邓文 、
刘公
等先后任会长,自称是同盟会的革命实行机关。为联络会党,将同盟会纲领中的“平均
地权
”改为“平均人权”。1908年至1909年,湖北籍共进会会员孙武、刘公等先后回
国,在汉口设湖
北共进会机构,积极在新军和会党中发展革命力量。1911年9月,与
文学社联合组成准备武装起义的
临时指挥部,参与发动和领导了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
立宪派:主要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大资
产阶级和部分官僚地主利益的政治派别。其
代表人物有张謇、汤化龙、谭延 等。主张在不损害清朝统
治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
和经济、政治制度的和平改革,反对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1909年以
后,立宪派以
各省咨议局为基地,发起多次请愿运动,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1911<
br>年4月,皇族内阁成立。五月铁路国有法令颁布,立宪派在政治和经济上受到排挤和打
击,开始对
清政府表示绝望,转向正在兴起的人民反抗运动。辛亥武昌起义后,立宪派
纷纷投机或转向革命,获取胜
利果实。
“皇族内阁”:1910年清廷宣布提前于1913年召开国会;国会召开前,先设责任内
阁。1911年5月诏改官制,废军机处,置责任内阁。任命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那
桐、徐
世昌为协理大臣,载泽、载洵、荫昌、绍昌盛宣怀等十人为各部大臣。以上十三
名内阁成员中,满族贵族
占九人,其中皇族又占七人,故称“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
皇族内阁的成立,表明清朝统治者借立
宪之名,行皇族集权之实,从而使自己最大限度
地孤立起来。
辛亥革命:1911年(农历辛
亥年)10月10日爆发的由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同盟会成立后,积极在各省和海外华侨中发
展革命力量,开展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论战,
领导和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191
1年夏秋,鄂、湘、粤、川等
省的暴露运动蓬勃发展,革命形势趋于成熟。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两个月内即有
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先后宣布独立,清朝统治迅速瓦解。12月,孙中山由海外回国,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1月1
日在南京
宣誓就职,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告退位。4月,孙
中山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
力的压力下,被迫辞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袁世凯,
窃取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革命遂告失败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
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中国人民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历
史任务。
湖北新军:清末驻湖北的一支新式陆军。1896年,湖
光总督张之洞回任时,带回他在
署理两江总督时编练的自强军一部,分为前、后两营,添募兵员,聘德国
军官任总教习,
教练洋枪洋操,从而奠定湖北新军的基础。以后逐年扩充,到1907年,官员共约一万
六千余人,编成一镇(第八镇,镇统张彪)一混成协(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
各辖步
、炮、马、工、辎等标、营、队。湖北新军的士兵多数出身于破产失业的农民、
手工工人和贫苦知识分子
,这就为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军队中进行革命活动提供了条
件。到辛亥革命起义之前,湖北新军中大约三
分之一的士兵,参加了革命团体或倾向革
命,他们是发动武装起义的基本力量。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南北和谈(南北议和):辛亥革命时
期,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北洋军阀与南方革命党人
的“和平谈判”。1911年11月,袁世凯先是直接
向黎元洪诱和,接着又通过英使朱尔
典电令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出面调停,12月初达成在武汉停战的协
议。谈判地址随即
移至上海。12月18日,双方达成在湖北、陕西、山西、山东、安徽、江苏等省的停
战。
20日,双方代表在讨论政体问题时,南方革命军代表伍廷芳向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提
出:
废除清政府,确立共和政体等条件;唐绍仪则根据袁世凯的旨意,进行讨价还价和
要挟。后在得到南方提
出的清帝退位,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妥协后,于1912年2
月达成协议。清帝溥仪退位,孙中山辞
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由临时参议院举袁世凯为临
时大总统。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归于失败。
预备立宪:辛亥革命前清政府为抵制革命、拉拢立宪派而采取的政治措施。1905年夏,
清廷
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并于中央设“考察政治馆”,筹议立宪大纲。
1906年宣布“预
备仿行立宪”;1907年改考察政治馆为“宪政编查馆”,命筹设资政
馆于京师,各省设咨议局。19
08年公布《钦定宪法大纲》,以是年至1916年共九年 为
预备时期。1909年各省咨议局成立,
1910年各省咨议局成立,1910年经过各省立宪派
的多次 联合请愿活动,宣布提前于1913年
召开国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
推翻,预备立宪终止。
长沙抢米风潮:1909
年前后,湖南连年遭受水旱灾害,各州县饥民十余万人纷纷流入
长沙等城市觅食。1910年春,湖南官
绅、奸商及外国洋行,竞相抢购米谷,囤积居奇,
哄抬粮价,米每升由二十文陡涨至七十余文,群众愤激
。4月13日,长沙城乡内外的
农民、手工业工人和饥民万余人,齐集巡抚署前,要求减价粜米。巡抚岑
春 竟命令
军队开枪,群众死伤数十人。于是,愤怒的群众数万人发动更大规模的斗争,焚烧抚署、
洋行、教堂,捣毁外国领事馆和大清银行,抢夺米店、 房。全省各地和湖北邻县的
群众纷
起响应,先后掀起“抢米”和焚烧教堂的风潮。18日,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前
往镇压,英、美、日、法
、德各国派军舰配合,起义群众伤亡很大,纷纷散去,风潮平
息。
日俄战争:1904年至1
905年日本和俄国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1903年4
月,俄国拒绝从中国东北撤兵,与
日本妄图独占朝鲜和中国东北的野心相抵触。1904
年1月,,在美、英支持下,日本不宣而战,向旅
顺口俄国舰队进攻,日俄战争爆发。
3月,日军在沈阳附近击溃俄国陆军主力;5月,俄国波罗的海舰队
在对马海峡被日海
军击溃。1905年9月5日,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调停下,日、俄两国代表在英国朴
茨
茅斯签订和约,确定日本在朝鲜和东三省南部的特殊利益和支配地位,并迫使清政府承
认日本
在东北地区的侵略势力。
收回利权运动: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各国加强以掠夺中国铁路和矿藏的投资
、修筑和
开采权威目的的侵略活动。因此,收回被清政府出卖和被帝国主义掠夺的路况权益,是
当时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斗争有:1905年,鄂、湘、粤三
省人民废除与美
国合兴公司签订的铁路合同,收回粤汉路主权;1907年苏、浙两省拒
绝苏杭甬铁路借英款修筑;苏、
鲁、直人民收回津浦铁路主权;山西收回福公司;次年,
辽宁收回锦西煤矿,山东收回 县煤矿,四
川收回江北厅煤矿,安徽收回铜官山矿权,
湖南收回醴陵锑矿等,均归民办,收回利权运动打击了帝国主
义侵略,有利于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保路运动:清末湘、鄂、川、粤等省人民进行的反对清政府出卖铁路主权的爱国行动。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并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
订出卖粤汉和
鄂境川汉铁路主权的借款合同,随即派员强行接收四省商民筹集的路款,
因而激起四省人民的强烈反对,
纷纷集会游行,罢工罢市,誓与铁路共存亡。湖北宜昌
的筑路工人甚至与清军发生械斗,打死清兵二十余
人。保路运动在四川发展得尤其广泛
和激烈,形成全省范围的武装反抗,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线。 武昌起义:1911年夏秋,经过湖北革命党人长期艰苦的宣传发动,湖北新军和学堂中
有越来越多
的士兵和学生加入了革命团体或同情革命。9月下旬,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
组成起义总指挥部,预定10
月上旬发动起义。10月9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因制炸弹
失慎受伤,汉口秘密机关被破坏。当晚,设在
武昌小朝街的起义总指挥部及秘密机关多
出同遭破获,革命党数十人被捕,彭楚藩、刘尧
、杨洪胜三人遇害,蒋 武逃匿,
形势危急。10日晚八时,新军工程第八营熊秉坤等率先发难,攻
占楚望台军械库,武
昌城内外各标营奋起响应,分三路向湖广总督署猛攻。总督瑞
穴墙逃走。次日黎明,
武昌为革命军占领,起义获得胜利。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又称南京临时
政府,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建立的中央政权。1911
年12月25日,孙中山回到上海,29日被选
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宣誓就职,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3日,补选黎元洪为副总统
,通过孙中山提出的国务员名
单。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制订了《临时约法》,
是中国第一
个共和民主政权。但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下,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2月13日孙
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请辞职,将政权让给了袁世凯。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职,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夭
折。
兴中会: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创立,次年2
月在香港设立总部。兴中会的章程和诗词中,指出了中华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朝统治的
黑暗腐朽,提出
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即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
阶级共和国的理想。并在广州设立
秘密机关,策划起义。因事机不密,起义未及发动就
遭镇压,孙中山被迫流亡国外。此后数年中,他奔波
于南洋欧美各地,在华侨中宣传革
命,发展组织,先后在横滨、河内、旧金山,建立兴中会分会。190
0年在香港创办机
关报《中国日报》,并组织发动惠州起义。1905年8月,与华兴会i、光复会等联
合组
成中国同盟会。
光复会:江浙地区的反清革命团体。1904年冬由蔡元培、陶成章、章
太炎等发起成立
于上海。又名“复古会”,另设“龙华会”以联络会党。次年8月,与兴中会、华兴会<
br>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但继续保持独立活动,先后发动过徐锡麟、熊成基领导的两次安
庆之役,均
失败。1910年,陶成章因不满于孙中山,重组光复会于日本东京,并于南
洋各埠遍设分会,与同盟会
相颉 。辛亥革命时,光复会会员在江、浙及广东汕头等
地响应。1913年1月,陶成章被陈其美
暗杀于上海,光复会解体。
文学社:湖北革命团体,辛亥武昌起义的直接发动者之一。1906年日知
会被破坏后,
湖北革命党人先后成立了军队同盟会i、群治学社、振武学社等革命团体。1911年1月
,
因振武学社已暴露,改名文学社,推蒋翊武、王宪章为正副社长,继续在新军和学堂中
秘密发
展组织,积蓄革命力量。同时出版《大江报》,进行公开宣传。9月,在中部同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盟会的推动下,与共进会联合组成准备武装起义的临时指挥部。10月10日,发动了武昌起义。起义后,文学社并入中国同盟会。
新政: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实行的假维新变法的
整治措施。1901年1月,逃往
西安的清朝廷发布“变法”上谕,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实施“新政
”的机构。所谓
新政主要有: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裁绿营、练新军、设巡警;设商部、奖励商人设商<
br>会;废八股、设学堂,奖励留学,等等。其目的在于缓和封建统治者同广大人民之间的
矛盾,恢复
和加强同帝国主义之间的勾结,通过改变某些统治方式来延缓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统治秩序。不过,新政中
的某些措施,多少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新的
社会学说与自然科学的传播。
爱国学
社:江浙地区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创办的进步学校。1902年夏,上海南洋公学当
局压制学生议论时政,
引起学生罢课风潮,二百多名进步学生愤而退学。蔡元培于是招
纳一部分退学学生,于上海泥城桥福源里
设爱国学社,聘章太炎、黄炎培等任教员。校
内师生高谈革命,并出版《学生世界》杂志,还以“国民公
会”名义常在张园集会演讲,
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1903年7月“苏报案”发生,学社被迫解散。
其他来源:
中部同盟会:中部总会简称中部同盟会。清末革命组织,中
国同盟会的分支机构。
1910年(宣统二年)6月,宋教仁、谭人凤、赵声等人会集东京,召集11省
区同
盟会分会长会议,决定组织中部同盟会,以全力推进长江流域革命运动。1911年
7月3
1日在上海北四川路湖北小学(一说在湖州公学)召开中部同盟会成立大会,
会上推谭人凤、宋教仁等为
总务干事,并发布宣言和章程,以“推覆清政府,建设
民主的立宪政体”为宗旨,奉东京本部为主体,认
南部分会为友邦。总机关设于上
海,各省设分部。会员共20余人(一说40余人),旋分头回省发动,
在江苏、
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地设立分会,推动了革命的进行。11月上海光复后,
同盟
会总部自日本迁回上海,该会遂告结束。
宪政:
新党:人称之“统治集团内部立宪派” ,
有洋务派如袁世凯、张之洞、周馥等;出国考
察大臣:载泽、端方、戴鸿慈等;驻外公使孙宝琦、汪大燮
、梁诚等;开明的满族新贵
与汉族官僚,如善耆、锡良、赵尔巽、瑞征、岑春煊、沈家本、张百熙、唐景
崇、程德
金等人。新党党人是新政的指导者与主持者;对外了解西学,与洋人、洋书、洋货接触
广;对内与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关系密切;要求把君权专制转变为日本式的二元制,实质
上已带有资产阶级
倾向。
政闻社:由梁启超、蒋智由等在东京组织,于1908年2月本部迁沪,由马相伯主持,
成员主要是康门徒子徒孙。纲领为实行国会制度,建设责任政府;厘定法律,巩固司法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权之独立;确立地方自治,正中央地方之权限;慎重外交,保持对等权利。代表刊物为
《政论》
。
咨议局:清末设在各省省城的地方咨议机关。1908年筹备。1909年10月各省一律开办。<
br>议员都是地方官绅和资产阶级上层分子。该局有议决本省兴革事宜及公债、税法等权力,
但所议事
项必须经督抚批准才能有效。督抚有权监督局务,并可奏请皇帝将其解散。1909
年10月,除新疆奏
明缓办外,各省相继成立。 其目的在于作为省议会的“预备”,其宗
旨为“钦尊上旨,为各省采取舆论
自立,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的谘询、建议
职能。
立宪请愿运动:共分三个阶段进
行。①第1次请愿:1910年1月16日。全国有20多
万人签名,呈都察院。上谕:认为国民知识程
度不行,再要速开国会“将招致纷扰,以
致妨碍尔后立宪改革之实行”。②第2次请愿:1910年6月
16日。2月北京成立“国会
请愿同志会”。16日上书都察院,要求1911年开国会,否则全国崩溃
。27日上谕以“财
政困难、灾情遍地”,坚持九年为预备期,并禁止请愿。③第3次请愿:1910年
10月。
签名过100万,并以抗税与解散省咨议局相要挟。11月4日上谕:让步1913年开国会;
警告:“有破坏者,查拿严办”。性质上是民主运动,企图通过和平请愿的形式,迫使政
府开放
政权,迅速转入民主政治的轨道。
资政院:清末设在北京的中央咨议机关。1907年筹备,191
0年10月正式开办,由皇帝
指派的议员和各省咨议局选派的议员各一百名组成,设正、副总裁主持院务
。议员都是
皇亲贵族、官绅和其他有产者,皇族更享有特权。宗旨在于“欲立上下议院之基础”。该院虽有议决政府、决算、税法、公债,以及制定法律、弹劾政府大员等权力,但它所议
决的事项必须
奏请皇帝批准才能生效。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代表民意的法定机构,对
于长期生活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的
中国人而言起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临时约法》:全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公布。规定资产阶级共
和国的国家制度、政府组织机构及资产阶级民主权利,它具有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宪
法的
性质。该约法共7章56条,主要有两个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人民
有选
举权、被选举权,有言论、人身、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②规定了资产阶级的
民主政治制度,为行政
、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
“清末民变”:19世纪普遍出现农民起义,于20世纪初更有所发展
,并由地方问题引
起的地域性运动发展成为全国性问题的全面性运动,民变成为中国大地上最活跃与最强
大的反政府力量。其主要形式有抗捐抗税抗粮;抗租、抢米斗争
;反钉门牌、查户口
斗争(收人头税),反洋教斗争 ;工人罢工。自然环境对于民变具有很大的影响,
自然灾
害加剧了社会的震荡,成为促进革命形势渐趋成熟的重要因素之一。广大的下层群众走
上
革命的道路对革命派而言是极大的鼓舞。
预备立宪公会:清末立宪派的政治团体。1906年(光绪三
十二年)12月16日成立
于上海,会长郑孝胥,副会长张謇、汤寿潜。会员主要为江苏、浙江、福建的
官
绅和上层资产阶级分子,约270余人,主要人物有朱福诜、孟昭常、赵凤昌、温
宗尧、张元
济、刘厚生等。以“奉戴上谕立宪,开发地方绅民政治知识”为宗旨,
进行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每年开
常会一次。1908年两次电请清政府提前召开国
会。1909年(宣统元年)11月发起国会请愿运动
。武昌起义爆发后停止活动。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国有
化政策:政府排斥立宪派,在“皇族内阁”出台时在经济上又推出所谓国有化政策,
如改革币制、举办实
业与修筑铁路等,出卖牺牲地方国民权益来加强中央集权,损害了
下层平民的利益,更是直接触犯了资产
阶级和其社会集团的经济利益,加强了双方的敌
对情绪。清廷的做法触犯了人们的种族意识与爱国心,触
犯了对民主的感情和经济利益,
使得革命派成为事态发展的中心,立宪派成为革命派最接近的盟友。 <
br>二次革命: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于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1913年7月12
日
,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接着上海、南京、安徽等地相继宣布独
立,孙中山领导的“
二次革命”爆发。因这次斗争是继辛亥革命以来的又一次反对专制
统治的斗争,故称“二次革命”,因战
事集中在江西、南京,又称“赣宁之役”。
预备立宪公会:预备立宪公会于1906年12月16日于
上海成立。其宗旨为“尊谕发奋
为学,合群进化”。会员共235人,有较高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
位。新式企业投
资创办者居半数,如张謇、汤寿潜、李书平、王一平、孙多森、张元济、荣氏、徐润、<
br>虞恰卿等;也有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如孟森、曾朴、刘锦藻、徐珂、夏曾佑等。其
中120人
有科举功名,状元1人,进士7人;有120人有官衔,并有2个副省一级满族
官吏。多为江浙人士,少
数福建、广东籍。会长郑孝胥,副会长为张謇、汤寿潜。刊物
为《预备立宪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