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余年寄山水
802次浏览
2020年08月16日 12: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老乡会致辞-新年的钟声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策略
营南小学 张其春
“形成解 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
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在 “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中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提出了明
确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 (苏教版)从四年上册起,每册都编排一个“解决
问题的策略”单元,(分别有摘录与列表、画示意图、 一一列举、倒推;替换、假设、转化等
策略)。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紧扣生活,以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 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
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这样的编排为教师的教学探索提供了更广阔 的空间,同时
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要讲究一定的策略。
一、再现生活原型,唤醒策略意识。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
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策略的形 成基于解决问题,而
问题源于生活,每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在策略学习的前后 ,我们
应尽可能地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再现相关策略的生活原型,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策
略意识。
例如在学习五年下册的“倒推”策略之前,学生对“倒回去推想”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如,放学回家路上大约用了20分钟,回到家正好是5:30,学生就能推算出放学
时间 是几时几分;又如,到商店买东西,用去5.5元,口袋里还剩下4.5元,学生也能推算
出原来有多少 钱?不过,这时学生的思考还处于朴素的经验阶段,并不会主动关注到了解决
问题时所运用的策略。因此 ,我在课前谈话中设计了“倒着说话”,“小丽上学和回家的路线”
等环节(如下)再现“倒推”策略的 生活原型。
1.话题一:上课前,我们玩个文字游戏。比如:我说“水
井”,你们就说“井水 ”。试一试:蜜蜂、牛奶、故事、12345
(数字)、(唱名),妈妈爱我,我吃饭……
2 .话题二:小丽从家到学校,经过哪个地方?放学了,
她原路返回,该怎么走?(见右图-1)
小丽家
肯德基
图-1
实验小学

“话题一”让学 生通过玩文字游戏发现语言中的“倒回去想”的原型,而“话题二”则
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几处地点间 直观、清晰的往返路线的情境。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
趣,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又能引导他们主动提 出“倒回去”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形成“倒
过去想”的策略意识。


课中,在 初步掌握了“倒推”的策略后,我们将多个生活问题整合成一个“春游”的情
境串,设计了春游前买水( 一箱纯净水,买了半箱又一瓶后,还余11瓶,求原来瓶数)、倒
着推想春游时行走路线、参观时水藻生 长、返程时了解公交车各站乘客人数变化等可以运用
“倒推”策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借助“倒推”的生 活原型,应用已掌握的策略,在多层练
习后,产生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心向,形成积极、灵活的 策略意识。
二、创设冲突情境,凸显策略价值。
“策略”的原意是计策和谋略,是解决问题 的最有效手段,如何让学生体验策略使用的
独特价值是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要务之一。而策略价值 的凸显首先要让学生在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主动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的需求。
比如,四年级 上册“列表”策略是苏教版教材第一次安排的策略学习。这个策略适用于
信息复杂,信息之间关系模糊的 问题,把信息以表格形式列出来,容易观察和理顺问题的条
件,发现解题的方法。但是,教材提供的情境 图(如下图-2),情境中的信息已经比较清晰、
整齐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 知水平能很容易地先求每本6元,再
算出5本共30元,基本不用整理信息,这样列表整理的策略价值就 无从体现。要让学生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产生寻求这一策略的需求,以凸显策略的价值,很重要的教 学策略便是
有意识地创设障碍、冲突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我将教材中的分两步教学的两个问 题(小华用去多少元?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
能买多少本?)合二为一(如上图-3)。相对原来的情 境,此时呈现的情境多出一些信息,配
上人物的对话,所呈现的信息较杂乱。学生面对比较杂乱的这些信 息产生了整理清楚、恰当
筛选的需求。这样,我们既尊重教材的编排意图,恰当地呈现例题和相关信息, 又使学生更
加切实感受到“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信息”有利于解决问题的需求,以期< br>进一步加强对“列表”策略之价值的感受。
三、提供探究空间,促进策略形成。
解决 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计策与谋略,具体表现为对解决问题方法、手段的思考与
选择运用。与方法不同 ,策略不能直接从外部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体验获得,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 。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充裕的探究时间和空
间,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 经历策略的逐步形成。
比如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教材借助三道类似“ 鸡兔同
笼”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究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引导探
究过程如下:

- 2 -


1.提出假设
出示例题: “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
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 有几只?”
师:可以做哪些假设?
生:可以假设10只都是大船;也可以假设10只都是小船;还可以假设5只大船5只小
船。
师:你能用什么办法将这个假设表示出来?自己先试试,再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作品。
2.汇报交流
生①:我用画图的策略表示假设。(如下图-4)。


生②:用列表的策略表示假设。(如下表-1)



5 5 40 差2人
大船只数 小船只数 总人数 与42人比较
生③:我直接列式计算。6×5+4×3=42(人)。
生④:我觉得将列式计算放到表格的 “总人数”一栏中,能让人一目了然,既清晰地看
出怎么假设的,又能让人看出计算过程。
3.优化策略
师:现在,你能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表示“10只都是大船”的假设吗?
生①:(片刻后)我发现用列表很麻烦,要调整4步。(有不少人附和)
师:真的麻烦吗?考虑过一步调整到位吗?
(学生小组交流,一会儿……)
生②:用列表的策略一步调整到位。(如下表-2)



大船只数
10
小船只数
0
总人数
10×5=50
与42人比较
多8人
生③:用画图的策略也可以一步调整到位。(如下图-5)



- 3 -


生④:小船只数(10×5-4 2)÷(5-3)=4(只);大船只数10-4=6(只)
……
纵观本环节,当我们给学 生提供了足够宽裕的探索时空,孩子们就还给课堂一片精彩:
从直觉地假设“5只大船和5只小船”可能 离正确答案近一些,通过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进行
验证,再到理性地思考“假设10只都是大船”也能一步 调整到位的简便方法。学生深刻经历
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画 图和列表的策略,逐渐
形成、完善了假设策略。这种成功的经验还可以让学生能主动、灵活地运用策略解 决问题。
在例题后的“练一练”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对假设后的数量进行调整。第1题学生有用画图法调整,也有用列表法调整的,而第2题学生却都想到了借助列表法来调整数量,
原因是 “用图表示展板上8件标本很麻烦!”显然,在上述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个
数学问题的解决、 一种解题方法的掌握,而且还有一种探究的乐趣及探究后智慧的成长、成
功的愉悦。
四、引导应用反思,提升策略水平。
应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 ,是提升策略水平重要的、有
效的手段。回顾、反思伴随着应用策略的全过程,让学生对自身形成策略的 不同阶段有不同
的认识,从而达到不同层次的策略水平。而策略水平通常要经历模仿、拓展和灵活运用等 几
种不同的层次。
比如四年下册的“画图”策略,在例题教学后引导反思:“为什么解决问题 前要先画图?
——怎样画图?”然后初步应用策略,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是对例题的延伸和发展,但都属于
只变化其中一个条件的类型,要么长变化,要么宽变化。这个层次的应用与反思是在模仿例
题的 基础上进行的,基础层次的策略水平得到提升。
随后,设置的问题情境经过多次变化与拓展,对学生思 维提出更高的挑战,随着学习的
深入,学生对策略的运用越来越熟练、越灵活,对策略的理解也越来越深 。在拓展应用中越
来越清晰地感悟到:解决“较抽象而又可以图像化”的问题,可以“用简单的图直观地 显示
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关系;不管问题情境如何变化,我们所掌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却始
终有用——这是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灵魂。这时学生的策略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已
经形成主动运 用策略的积极心向和灵活运用、综合运用策略的能力。
总之,我们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应该尽 力挖掘生活素材,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唤醒策略意识;努力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感受策略的独特价值;引
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学习方式在解决问题中经历具体 方法的积累、

- 4 -


提炼并最终形成策略的过程,体验策略的 多元,主动并综合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同时,
在策略形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及时回顾、反思,不断加 强策略意识、提升策略水平。


- 5 -

供货-华农楚天学院


矛盾论读书笔记-贵州省国家税务局


贵阳红枫湖-毕业鉴定


中秋节月亮-描写人物的精彩片段


趣联-留学推荐信范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意思-当兵祝福语


美丽的家乡作文-悼词格式


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入党申请书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