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

别妄想泡我
753次浏览
2020年08月16日 13:1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黑龙江招考信息港-梯度志愿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

页 数:教学第1-2页的例1、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及练习一1-5
教学内容
题。
知识点: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导学
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 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
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光盘、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共需要 13课时为第 1 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
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
肥皂盒、 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
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出示例1:
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 么形状?哪些
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
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二 次 备 课













































得出: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
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
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指导学生观察、测量。
得出: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
顶点?
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
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
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铁丝做棱,的长方体框架,
观察一下:
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
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5、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6、出示例2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
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师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
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7、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一1-4题。
第1题引导学生说说第三个图形有什么特别之
处。你是怎样知道的?







作业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长方体与正方体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页 数:第3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及练习一6、7题。
知识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了解长方体和
正方体各个面之间的联系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 的认识。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
学思维。
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 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课时安排 共需要13 课时为第 2 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
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
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
盒剪开吗?
二 次 备 课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
要互相联在一起。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
开吗?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
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
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连线
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
要几张硬纸 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么
联系?
让学会僧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
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五、作业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作业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
页 数:教学第6页的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二1-5题。
知识点: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
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
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发
展数学思考。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
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 单的实际问题。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
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课时安排 共需要 13 课时为第 3 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前两节 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
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 个长方体纸盒
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
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
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 ?可
二 次 备 课























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
思考,根据长方体 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
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是根据学生< br>回答进行板书(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
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 的
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
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
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
做 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
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
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
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
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这题的两个问题,适当提
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
4、做练习二第5题
先让学生根据表中列述的数据进行判断,并说
明判断的理由,再 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将结果填入
表中。
最后引导学生比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正方体的
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
面积各要注意什么?
四、全课小结 同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
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
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作业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6×4×2+5×4×2+6×5×2 6×4+5×4+6×5)×2
=48+40+60 =(24+20+30)×2
=148(平方厘米) =74×2
=148(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纸盒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硬纸板。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2

教学内容

页 数:教学第7页的例5,完成练一练及练习二6-10题。
知识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

1、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根据所
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 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课件
共需要 13 课时为第 4 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
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 次 备 课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
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可以怎样计算呢?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第1题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张的商标纸的面积就是那几个面积的面积之
和?
明确就是求侧面积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集体交流。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二第6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
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
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4、完成练习二第9题
先画出台阶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
求五级台阶占地多少平方米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求铺瓷砖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10题
思考题(选做)









作业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1


页 数:教学第10-11页的例6、7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
教学内容
习三1-4题。
知识点:通过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
义、容积的意义。

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
教学目标
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光盘、大小不同的水果、玻璃杯等

共需要13课时为第 5 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前几 节课我们认识立体图形,大家
都掌握得不错。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进行几个
小实验,考考大 家的眼力,愿意接受挑战吗?
二 次 备 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6
(1)教师出示一个空杯,给空杯倒满水。
再出示一个同样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同样大,装的
水也是一样多吗?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提
问:杯子中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呢?
(2)教师出示两个水果,分别装入两个空杯,倒
满水。
你觉得倒入几号杯里的水多?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验证。
(3)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分别装入三个空
杯,倒满水。
引导学生思考: < br>这三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
的杯子里,在倒满水,哪个杯子里水占的空间大 ?
(4)师指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
积。
追问:你能举例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吗?
指名学生回答,再同桌互相举例。
2、学习例7
(1)出示两盒书
引导学生观察,那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
师:你们看,书的体积大,也就是书盒所能容纳的
书的体积大。
师:这个书盒就是一个容积。
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
器的容积”
追问:这两个书盒,谁的容积大一些?为什么?
(2)试一试
下面那个玻璃杯的容积大一些,你能想办法比一比
吗?
师:什么是玻璃杯的容积,你能想办法解决这个
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借助示意图,先由学生进行直接判断,再通过操作
演示验证。 指名说说,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
哪个物体的体积。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3、完成练习三第3题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同桌
互相检查交流。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


不同?再回答问题,集体交流。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五、作业







作业设计










体积和容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2


教学内容

页 数:教学第12页的例8,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三5-8题。
知识点:体积和体积单位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 1立方米、
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教学目标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
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际大小的观念。
教学难点
际大小的观念。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 实
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
光盘、正方体(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模型等

共需要 13 课时为第 6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你能说
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
想一想,我们学习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你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
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
二 次 备 课












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
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
位.你 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
吗?
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立方米)
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
模型,观 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
各是多少。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
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
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认识立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
想一个怎样的正方体体积 是1立方米,想象1立方
米有多大.
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
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3)说 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
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直观演示:1平方分米就等
于1 升。
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完成练习三第5题
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它们之间有
什么关系。
3、完成练习三第6题
4、成练习三第7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三 第8题
思考题











作业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长方体与正方体


教学内容
习四1—4题。


页 数:教学第16-17页的例9、10,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
1、使学生经历操作、 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
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 正确计算长
教学目标
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理解
长、正方体模型、相同的小正方体

共需要13 课时为第 7 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谁
能说一说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有哪些?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怎样求呢,这节课我们
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 次 备 课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9
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
体,并填写下表。

(2)讨论:通过拼摆,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与它的长、宽、高有
什么关系?
(3)尝试:根据刚才的发现,试一试算出发给各
组的长方体的体积.想一想,要先做什么?
各组试算后,汇报计算方法:

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正方体的个数 体积










长方体(4)
先量长方体的长、宽、高.(长8厘米、宽5厘米、
高3厘米)
8×5×3=120(立方厘米)
(4)归纳: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
你能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归纳并板书:
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宽、高的乘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做试一试第1题
(5)问: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怎样求正方
体的体积?在小组里交流。
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
3

三、巩固练习
1.求下列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1)长10厘米,宽8厘米,高3厘米
(2)棱长0.5分米
3.一块长方体石 料长3分米,宽2分米,高5分
米。已知每立方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
少千克?
4.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食品盒,长30厘米,宽20
厘米,高18厘米。做这个食品盒至少需要 硬纸板
多少平方厘米?这个食品盒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
米?
四、全课小结


问: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四1—4题







作业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

3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

教学第18页的例题,完成练一练和
练习四5—8题


1.让学生 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
步认识两种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 系。
2.使学生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
教学目标
实际问题。
3.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数学家在两千多年前就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

算方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勇超先贤的信心和决心。
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
教学重点
问题
教学难点
问题
教学准备
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
课件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

共需要13 课时为第 8 课时

课时安排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以史料引入新课
1.古代数学家求长方体体积的方法.
2.提出探究性问题.
(1)看完这段叙述,你想到什么?
(2)这段文字中描述的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底面
积指的是哪一个面的面积?
(3)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它与
我们今天掌握的计算方法相同吗?为什么?
(4)怎样将这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
它的体积怎样计算?

二 次 备 课



















二、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1.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让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上面4个问题,然后讨论(或
同桌或小组)最后全班讨论、交流、总结出长方体
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1)第(1)个问题是开放的,学生的回答会
是多角度的
(2)弄清“底面”、“底面积”的含义.
(3)推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提问:“你们掌握的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两个公式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底面积×高








2.推出正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1) 课件展示学生讨论前面第(4)个探究性问题
的答案:将长方体的高减少到和底面边长相等时,
这个长方体就变成了一个最大的正方体.
(2)让学生说出这个正方体的底面(课件随即涂
上 颜色),然后推出这个正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
方法: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 底面
积 × 高
3.归纳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用
字母表示出来.
教师指着长方体、 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提问:“这
两个公式能统一起来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写上
长方体、正方 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并用字母表
示出来.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作业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 ↓
板书设计
=底面积×
(场地设计)

高 = 底面积 × 高


长方体
(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课后反思


课题 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换算

教学内容

第19页的例12,完成练一练和
练习四9—12题


1.使学生 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
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 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会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会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课件
共需要13 课时为第9 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复习导入




提问:“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怎
么推导出来的?回忆并再次经历 1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2)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可请1~2名学生代 表
他们的小组上台述说,并将1平方分米=100平方
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 纸盒画上
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

二、探究新知
1、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猜猜看,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
你们能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
(2)展示推导过程
请1~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
(3)全班归纳总结: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将一个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1立方厘
米的过程,并板书:1立方分米=1000 立方厘米。
3.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提问:“不用操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于
多少立方分米吗?”
(2)学生独立思考。
(3)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
交流,师生 共同归纳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板书。
4.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提问:请把学过的体积单位按从高到低的顺
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 邻单
位。
(2)引导学生观察: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5.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1)让学生说 一说,到目前为止,所学的长度、
面积和体积单位各有哪些,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
什么的?
(2)提问:“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它们相邻











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同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指名说说换算思路。
2、完成练习四第9题
引导学生归纳将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相邻的低
级单位的名数的一般方法(师板书):
高级单位的名数×1000=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数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
练习四 第11、12题。








作业设计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高级单位的名数×1000=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数




















课后反思


课题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2)


教学内容

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2)

1、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
际问题。
能正确应 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教学难点
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


课时安排
共需要13 课时为第10 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谁
能说一说体积单位之 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它与面
积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13题。
引导学生思考:每堆木块的体积与它右边的容器的
溶剂有什么关系?再来进行推算。
2、做练习四的第14题。
学生独立作业时,再三提醒学生认真审题。
订正时,请学生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
率是多少.
3、做练习四的第15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是引导学生注意每一个计算结果的单位写得
是否正确。








二 次 备 课




















4、做练习四的第16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5、做练习四的第17题。
学生读题后,先集体进行分析,在引导学生独立解
答,集体订正。
6、做练习四的第18题。
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说说从里面量的数据和从外
面量的 数据分别有什么关系,然后再由学生独立解
答,集体订正。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觉得那些地方值
得我们引起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四、作业

测量自己家中一件长方体(或正方体)型的物体,
算一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作业设计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课后反思


课题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

整理与练习(1)

1、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 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
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
2、通过练习巩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知结构。
教学难点
认知结构。
教学准备 课件
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 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 p>
课时安排
共需要13 课时为第11 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口答:
1、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什么叫表面积?
3、什么是体积?
4、什么是容积?
5、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容积单位
二 次 备 课









有哪些?



6、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
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回顾本单元的有关概念.
1、填空: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 )个顶点,相对的棱长度( ),相对的面
( )。
(2)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
个顶点;它的棱( ),每个面( )。


(3)长方体或正方体( )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4)物体所占( )叫做物体的体

积。
(5)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 )叫做容器的容
积。



进一步巩固上面复习的内容。
2、在下表内填上合适的数:
a(厘米) b(厘米) 底面积
(平方厘
(厘米)h 表面积
(平方方


米) 厘米)
长方体

正方体
18
8.1
6
12



32.4

7.5






162





请学生说出填表方法;
填完后,集体订正。


3、单位的化聚:
3.6平方米=( )平方分米
3.6立方米=( )立方分米
35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8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50立方分米=( )立方米
4.3升=( )毫升=( )立方厘米
5200毫升=( )升=( )立方分米
先填空,然后指名回答;
说出填空的根据。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四、作业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

整理与练习(2)

1、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学会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更好地 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一
教学难点
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共需要13 课时为第12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总结
师: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
算方法。
教师用课件出示: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bh
教师:由上面两个体积计算公式概括成的总公式是
什么?
指名让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二 次 备 课



















二、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23页的第4题.
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
指名说说每个空格里的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2.做教科书第24页的第5题.
3、做教科书第24页的第6题.
先请一位同学读题,然后教师提问:这道题的第一
个问题实际求的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请一位同学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4、做教科书第24页的第7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交流时指名说说每一问实际上是求什么。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
可以让几个学有余力的学生共同讨论一下。
结合正方体的特征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
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四、作业

给同桌出一份本单元的检测题。
要求自己先作出答案。










作业设计










整理与练习
V=abh
板书设计

V=Sh















(场地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探索与实践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探索与实践

1、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征。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
值。
3、引导 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课件
共需要13 课时为第13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1、做第11题
二 次 备 课





可以先出示一个用橡皮泥球和小棒做成的长方体
框架,让学生观察它的特点
再结合对长方体框架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做一个
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时,应该怎样选料。
做好后组织相应的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介绍自己选
料时的思考过程。











1、做第12题

事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好相关数据,课上进行计算
和交流。









三、评价与反思

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
分内容时的表现,对自己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br>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四、作业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分数乘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29页,例1、练一练,练习五第1~5页。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 索,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知道“求几个
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 数与整数相
教学目标
乘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
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
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
教学光盘

一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例1图,标出长是1米。
3
做一朵绸花用米绸带,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这个
10
已知条件吗?
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的绸
带?
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做3朵绸花所用的米数吗?
解决问题可以列怎样的算式呢?
< br>3
求3个相加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
10
用乘法计算。从这节课起,我 们将学习分数乘法。
3
观察×3,这道乘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10
二 次 备 课






二、方法探索
1、尝试计算
3
×3。
10













3
想一想,×3的积应该是多少?你能联系已
10
39
有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说说×3积为什么是
1010
吗?
333
3+3+3
339
++===
101010101010
3
根据上面的发现你认为×3时应该怎样
10
算?
3
计算×3时,可以用3×3的结果作结果的
10
分子,分母不变。
2、小华做5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
米绸带?
尝试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指出:计算分数乘法时,可以先约分,再算出
结果。
3、比较归纳。
比较 刚才两道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你发现它
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数
与整数 相乘,可以怎样计算?
小结:分数与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
相乘,分母不变。计算时 ,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
再算出结果。
4、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2)完成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1题 你是怎么相的?
2、完成第2题。
独立完成计算,集体评价。
3、完成第3~5题。
你为什么注意列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
交流一下.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分数与整数相乘
333
3+3+3
339
++===
1010101010
10
3339
×3==
101010
353153
5×===(米)
1010102
课后反思


课题 分数乘法


页 数:教科书第29~30页,例2、练一练,练习五第6~11题。
教学内容
知识点:掌握分数与整数的计算方法。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 ,进一步完善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知道“求
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进一步理解并掌 握分数与整

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发
展合理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

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熟练掌握分数与整数的计算方法。
会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使多少”用乘法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
第2 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1、口算。
3
45
1
×5 ×3 ×10
8
56
3
×3
2、已经学习了分数与整数相乘,今天在此基础上
继续学习。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1)出示例2。
二 次 备 课













1211
这里的、表示什么?表示谁占谁的?
2522
你能求出红花有多少朵吗?
(2)出示第(2)个问题。
2绿花的朵数是几朵的,也就是把10朵平均分成
5
了几份?其中几份是绿花?
2
指出:求10朵的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5
20
2
102
10×===4(朵)
55
5
(3)小结。
1
求“红花是多少”就是求10朵的是多少?可以
2
1
用10×。
2
2
求“绿花是多少”就是求10朵的是多少?可以
5
2
用 10×。
5
2、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1
要得出“12的”,应把谁看作“1”?怎样表示呢?
3
(2)完成第2题。
1
求“根长?米”实际是求这根钢管的几分之几是
2
多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6题。
说说是怎样理解每一个问题实际是求什么的?应
怎样列式?
2、完成第7、8题。
3、完成第9题。
理解表中的分数各表示什么意思,估计这个月
哪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Ⅰ、Ⅱ级的天数最多。
4、完成第10、11题。
指出:求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
几,都可以用乘法计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说说你的
体会。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课后反思


页 数:教科书第31页,例3、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五第12~17
题。
教学内容
知识点:熟练掌握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的问题。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
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 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
教学目标
拓展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使 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
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熟练掌握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
根据题意写 出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
课件
第3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答列式。
3
1
(1)50朵的是多少? (2)60千克的
5
10
是多少?
2、我们已经知道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 几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今天我们就继续研究用这个知识来解
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练习表述数量关系。
找出数量关系,小组内互相说说。
(2)出示问题。
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图中哪个部分?
这两个数量比较时,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
“1”的?
二 次 备 课








“多的
1
呢?
10
11
”是谁占谁的呢?也就是多少朵
1010




1
是表示什么?
10
1
怎样列式呢?50×。
10
1
50是什么?是什么?算式求的是什么?
10
2、教学试一试。
2
你怎样理解“绿花比黄花少”?
5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要求“绿花比黄花
2
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独立完成解 答。
5
3、完成练一练。
(1)独立完成第1题。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想的?
11
表示谁是谁的,求○比△多多少个,实际
33
是求什么?
(2)完成第2题。
2
说说思考过程,“多”表示什么?
7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12题。
独立完成计算、填空。
每组中三个分数的大小有什么特点?所得的
结果有什么特点?
2、完成第13题。
利用第12题发现的规律直接判断。
3、完成第14题。
说说每个分数的意义,把数量关系填完整。
4、完成第 15、16题。
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说说思考过程。
5、完成第17题。
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理
解的地方吗?
50朵的







作业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116
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红花是黄花的,绿花是黄花的。
1010
10
6
把红花朵数看作单位“1”,黄花是红花的,绿花是红花的。
11
11
板书设计
1
50×=5(朵)
10
(场地设计)

答:红花比黄花多5朵。






















课后反思



课题 分数乘法

页 数:教科书第34~35页,例4、例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
教学内容
第1~5题。
知识点:掌握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形成对分数相对完

整的认识。
2、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与分数相乘计算方法的过程,进行分析、比较、
教学目标
概括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

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理解并掌握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分数与分数相乘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课件
第4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
算。这个数可以是哪些数呢?可以是分数吗? < br>1
1
求80的是多少怎样列式呢?1.8的是多少
2
3
12
怎样列式呢?的呢?
2
3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1)依次出现长方形图。
涂色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画 斜线
1
部分是的几分之几?又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
二 次 备 课













呢?

(2)完成填空。集体核对。
2、教学例5。
(1)理解算式及意义。
4
1
222
你能说说×和×分别表示的几分之几?
5
5
333
4
1
22
在图中画斜线,表示的和的。
5
5
33
你能看出斜线部分是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吗?斜线
部分就表示 什么?完成计算。
(2)讨论方法。
观察例4、例5,你发现积的分子、分母与两
个因数的分子、分母各有什么关系?
(3)小结。
分数和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
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3、教学试一试。
(1)完成第1组题。
(2)完成第2组题。
明确:实际计算分数与整数相乘时,不必要将
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照原来的方法算。
(3)统一计算方法。
演示并介绍:

2
1
5
10121
×= 4×=
6
4363
2 3

4、完成练一练。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完成计算。
独立完成,展示作业,集体核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题。
1
1
你能在图 上用斜线表示出公顷和吗?怎样列式
2
3
计算呢?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4、完成第4、5题。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一节课,又收获了什么?






作业设计







分数与分数相乘
3
11
1
13
×= ×=
8
22
8
44
4
1
2228
×= ×=
5
15
5
1533
分数和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 分母相乘的积作
板书设计
分母。

1
(场地设计)

2
5
10121
×= 4×=
6
4363
2 3



















课后反思

课题 分数乘法


教学内容

页 数:教科书第35页,例6、练一练,练习六第6~9题。
知识点:正确计算分数连乘的计算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决分数连乘的简
单实际问题, 拓展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 、比较、分析的
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分数连乘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用分数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课件
第五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6。
(1)理解题意。
8
3
这里的和分别是哪两个量 比较的结果?比较时
9
4
分别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的?
三班做的朵数和谁有关?二班做的朵数和谁
有关?
(2)画图分析。
一、复习引入
1、下面每个条件分别是以谁为单位“1”的。
3
2
A是B的 B是C的
5
3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数乘法新的内容。
二 次 备 课











画一条线段表示一班所做绸花的朵数。
可以怎样表示二班做的绸花朵数?怎样表示三
班做的绸花朵数呢?
(3)讨论方法。
要去三班做了多少朵,要先算什么呢?怎样算?
8
3
也可以列成综合算式:135××
9
4

2
15
8
3
=135××
9
4

1 1
=90(朵)
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2、完成练一练。
独立完成计算,展示作业。
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6题。
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2、完成第7题。
要求四年级去了多少人,先要算什么?为什么
要先算五年级去了多少人?怎样算?
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完成第8、9题。
理解题意,弄清解决每一个问题时要先算什
么,再算什么?
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
吗?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分数乘法

教学内容

页 数:教科书第38页,练习九第10~13题。
知识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与分数相乘的 计算方法,能熟练进行计算并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2、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
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能熟练进行分数乘法的有关计算。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课件
第六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一、基础练习
这节课我们对分数乘法的有关内容进行练习。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0题。
说说由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怎么算?
二 次 备 课



















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2、完成第11题。
独立完成计算。
每个积与方框里的分数比较大小,你有什么发
现?
指出:一个数与比1小的数相乘,积小于原数;
一个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积大于原数。
3、完成第12、13题。
说说每个分数都是以谁为单位“1”的?所求
的问题分别和哪个条件有关?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又掌握了哪些知识?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倒 数

教学内容

页 数: 教科书第36页,例7、练一练,练习六第16~19题。
知识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的 方法


1、使学生经过探索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2、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活动,进一
步发 展推理能力。通过学习激发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探索和理解倒数的意义。
课件
第七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
(1)揭示意义。
这些分数中,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

一、复习
请学生说说分数乘法计算的方法。
二 次 备 课








板书:
38
45
×=1 ×=1
83
54




710

=1
107
3
4
说说的倒数是什么?与谁互为倒数?
8
5
3
45
能不能说是倒数?和都是倒数?
8
54
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3
2
你能说出和的倒数吗?
5
3
你是怎么找到这两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

(2)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观察上面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它们分子、分母
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讨论。
根据这个发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呢?
你能说说5的倒数是多少吗?1的倒数呢?你
是怎么想的?
0有倒数吗?为什么?(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不可能得到1)
2、完成练一练。
7712
示范写的倒数:的倒数是,明确不能写成
12127
712
=。
127
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6~18题。
独立完成,说说思考过程。
2、完成第19题。
写出每组数的倒数。
说说有什么发现?
第1组中都是真分数,倒数都是大于1的假分
数。
第2组中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倒数都是真分
数。
第3组中都是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倒数都是
整数。
第4组中都是非0的自然数,倒数都是几分之
一。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说说你的体会。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倒数的认识
38710
45
×=1 ×=1

=1
83107
54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
0没有倒数。
712
的倒数是
127


















课后反思


课题 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
页 数:教科书第40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9题。


1、 使学生回顾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的
方法,以及能用分数乘法解决简单实际 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清晰本
教学目标
单元的学习内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 、通过练习与应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法的实际应用价值,感
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联系。

梳理本单元所学的内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分数乘法的有关计算。
课件
第8 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一、回顾与整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这节课我们就对
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与练习。
板书课题:整理与练习。
2、出示讨论题。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bdbd
板书:

(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acac
ba
ba



与互为倒数

ab
ab
二、基础练习
1、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2题。
独立完成计算。
分数与1相乘,积仍是原分数;分数乘0,积
为0。
在计算中,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2、完成第3题。
说说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第4题。
二 次 备 课



















1
明确:“一共喝了多少升”是求5个升是多
4
少。
5
1
“一瓶牛奶含钙多少克”是求升的是多少。
6
4
独立完成列式和计算。
2、完成第5题。
独立完成解答。
将条件改为“一列磁悬浮列车行驶的速度是它
的3.5倍”。
你还会列式计算吗?
指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一个数
的几倍是多少都用乘法计算。
3、完成第6题。
理解表格中每个分数的意义。
口答列式,说说这个算式求的是什么?
独立完成计算。


4、完成第7题。
解释“峰时段电价”和“谷时段电价”的含义。
分析题意,明确电表数学与解决问题没有直接
关系。
7
这里的表示什么?要求的钱数实际是求什
23
么?
5、完成第8、9题。
每个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为单位“1”的?所求
问题与哪个条件有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四、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对分数乘法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回< br>顾与整理,觉得自己在理解上有进步吗?在应用上
呢?还有不明白的吗?






作业设计










整理与练习
bdbd

(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acac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ba
ba


与互为倒数


b

ab

a























课后反思

课题 分数除法

教学内容

页 数:
分数除以整数
教材第43页例1,练习七第1~4题

知识点:
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计算

1、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理解:把一个分数平均分成几
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 算理。
2、使学生经历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过程,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
教学目标
算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理解、认识分数除法的意义

理解、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计算。

课件
第 1 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题,
二 次 备 课




4
2、提问:量杯里有 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
5
4
友喝,怎样列式?为什么?(板书 ÷2=)
5
3、学生讨论:



4
÷2可以怎样计算?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5
4、让学生交流想法:
(1)把4个单位一平均分成2分,用分子4÷2,
分母还是5。
引导学生用图示法表示出这样算的算理。
44
(2) 升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是求 升
55











1441
的 是多少,所以 ÷2就可以用 × 。
2552
441
除以2为什么可以用 × 来计算?
552
二、教学“试一试”。
4
(1)提问:如果 升果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喝,
5
每人喝多少升?怎样列式?
4
(2) ÷3怎么计算呢?能不能直接用分子除以整
5
数算出得数?为什么?可以怎么算?
三、总结方法。
提问:你觉得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么算?怎样算
比较方便?

四、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2) 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一练第3题。
各自练习后,指名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想怎么算
的。
(4)做练习十一第2题。
提问:每组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计算时有
什么不同?
五、小结
这 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分数除以整数怎样
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分数的分子直接除以整
数?
六、作业
练习七第1、3、4题。













作业设计









分数除以整数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分数除法


教学内容
页 数:分数除以整数 教材第56~57页例2、例3,练习十一第5~8题


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数除 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
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
教学目标
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好数学的
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进行应用


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进行应用

教学光盘
第2 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二、教学例2
1.提问:幼儿园李老师把4个同样大小的橙子分给



一、复习导入
3494
口算: ÷3 ÷4 ÷6 ÷2
85513
二 次 备 课









朋友,如果每人吃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追问:为什么用4÷2来计算?
明确:要求分给几个人,就是把4个橙子按每2个
一份进行平均分,看能分成几份。
2.出示第(2)题,指名读题,口头列式。
3、出示挂图,请根据图的意思想一想:可以怎样
1
计算4÷ ?
2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看到这个等式,你能想到什么?
4、出示第(3)题。
(1)学生读题,列式。
(2)你能在图中分一分,再想出计算结果吗?
11
(3)出示:4÷ =4×( ) 4÷ =4×( )
33
提问:从这两个式子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三、教学例3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列式。
22
2.请根据每 米剪一段 ,在图上分一分,看看结
33
2
果是多少。3.想一想:4÷ 可以怎么算,为什么?
3
4.归纳和总结:想一想,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么
算?

四、练习
1.做“练一连”第1题。
先让学生各自在书上独立填写,再指名交流。
2. 做“练一连”第2题。
提醒学生: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后,能
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3.做练习十一第5题。
先让学生看图想商是几,再计算。比较看图得
出的结果与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
4.做练习十一第7题。
先计算,再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联
系?
五、作业:
练习十一第6题和第8题。
六、全课总结











作业设计









分数除以分数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分数除法

页 数:分数除以分数 教材第46页例4,练习七第9~14题

教学内容
知识点: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

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
教学目标
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
教学重点
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总结、归纳出
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光盘
第3 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自主
预习
一、教学例4
1、出示例4,学生读题,列式。提问:这是已知什
么,要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二 次 备 课


2、引导探索:分数除以整数怎么算呢?









(1)请大家画图探索一下910÷310得多少?
各自在书上的长方形里分一分,画一画。
(2)指名到黑板上画一画,使大家清楚地看出是3
瓶。
(3)讨论:分数除以整数,能不能用被除数乘
除数的倒数来计算呢?
3、练习,验证猜想
完成练一练第1题:先再长方形中涂色表示35,
看看35里有几个15,有几个310,再计算。
你发现了什么?
4、概括方法
联系前面学习的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
的计算,你能说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二、练习
1、做“练一练”第2题。
2、完成练习十一第10-11题。




3、讨论练习十一第12题: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判断左边的式子和右边
数的大小。
各自判断后指名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三、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练习七第9、13、14题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分数除法

页 数:除法简单应用题(1)49页的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
教学内容
一练”,练习八第1~3题


1、使学生联系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 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
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
的理解。
教学目标
3、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
与他 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

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
题。

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光盘
第4 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1、出示例5中两瓶果汁图,估计一下,大 、小两
瓶果汁之间有什么关系?出示:小瓶的果汁是大瓶
2

3
。这 句话表示什么?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式吗?
二 次 备 课

如果大瓶里的果汁是900毫升,怎么求小瓶果汁里
的果汁? 自己算算看。
如果知道小瓶里的果汁,怎么求大瓶中的果汁呢?











二、教学例5
1、出示例5,学生读题。
提问: 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2、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1)用除法计算。
引导讨论: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依据是什
么?
(2)用方程解答。
讨论:用方程解答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
解:设大瓶里有果汁
x
升。
2

x
×
3
=600





让学生在教材中完成解方程的过程,并指名板演。
3、引导检验:
x
=900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呢,怎么
检验?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讨论:这里中的两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这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3)(4)交流这题可以怎么解答,自己独立完成,
并指名板演。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4、小结

三、练习
1、做“练一练”。
各自独立解答后,进行交流汇报。提倡学生用两种
方法进行解答。
2、做练习十二第1题。
(1)读题,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
2
(2)让学生说一说“一桶油用去
5
”和“黑兔是

2
白兔的
3
”各表示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说出并在书上写出数量关系式。
(4)独立解答,并指名板演。
(5)集体评议并校正。
3、小结解题策略。
四、作业:
练习八第2、3题。
五、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分数除法

页 数:分数除法应用题(2)完成练习八第4~8题

教学内容
知识点:
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1、沟通分数除法与乘法应用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
数量关系。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
的能力。
教学目标
3、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
主动 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
题。

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光盘
第5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15145141
÷ ÷ ÷ ÷
48256255

2、分析数量关系
(1)出示,
二 次 备 课









4
①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
5
2
②一桶油,用去了
3

(2)汇报交流,师板书数量关系式。
4
①男生的人数× =女生的人数
5
讨论:如果知道男生的人数,怎么求女生的人数?
如果知道女生的人数,怎么求男生的人数?
②方法同上。


二、综合练习
1、做练习八第6题。
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并说出数量关系。
根据数量关系说一说,这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怎么解答?各自解答,并指名板演。
2、做练习八第7题。





说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解答。
3、分析练习八第8题。
(1)这两题的关键句分别是什么,在书上画出来。
(2)在小组中说出数量关系式。
(3)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
三、作业:
练习八第7、8题。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分数除法

页 数: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
教材第50页的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
教学内容
知识点:正确解答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试题


“练一练”,练习八第9~12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1、结合生活中具体的情景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
法的过程。
2、能正确解答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试题。
3、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的策略,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
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 学好数学的信
心。

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光盘
第6 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二、教学例6
1.出示例6中的三个条件,引导理解题目意思。
(1)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 )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这些信息
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信息的组合,我们又可以获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分数除
法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连除 和乘除混合运
算。
二 次 备 课









得什么新的信息?
2.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1)添加要解决的问题:3盒果汁可以倒多少杯?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自己先想一想,看能
不能把结果算出来。
(3)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先算的是什么?
①如果先求3盒一共有多少升,怎么想?怎么
算?
②如果先求一盒能装几杯呢?
3.这题如果列综合算式怎么列?
(1)各自尝试列式。
(2)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让学生在书上完成计算,并指名板演。


4.教学“试一试”。
5
35
(1)出示:
8
÷
4
÷
7
,这题是分数连除,怎么算?
(2)学生在书上独立计算后讨论算法,师板书计
算过程。
5
35
5
8
÷
4
÷
7
=
8
×( )×( )=( )




5.讨论: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可以怎么计算?
(1)在小组中说一说。
(2)全班交流。
明确:计算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时,先要把其
中的除法转化为 乘法,再按照分数连乘的方法进行
计算。
三、练习
1.做“练一练”:计算。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然后评议矫正。
2.讨论练习八第10~11题中的数量关系。
(1)画出各题中的关键句。
(2)说说每题中关键句中的分数是什么意思,
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3)完成练习八第12题。
各自练习后,将计算的结果填在书上。
交流:你是分别根据什么计算出各个洲的面积
的?
四、作业
练习八第9、10、11题。








作业设计









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
4
12123
3
5
=
5
(升)
5
÷
10
=8(杯)
8
43
8
5
÷
10
=
3
(杯)
3
×3=8(杯)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认识比

教学内容
5题

教科书第53~54页,例7、例8、试一试、 练一练,练习九第1~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

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3、使学生在解决 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比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 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理解比的意义、读法和写法,求比值的方法
求比值的方法
教学光盘
第1 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例1。
对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进行比较,可以用什么
方法比?
(1)减法比价:果汁比牛奶少多少杯或牛奶比果
汁多多少杯?
(2)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或牛奶是果汁的几
倍?
二、教学新课
1、谈话。
今天我们要在除法的基础上来比较两个数量,
学习一种新的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方法。
2、探究比的意义。
二 次 备 课









(1)学习例7.
看3÷2这个算式,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牛奶和果汁比价也就是几和几比?板书:3比2记
作3 :2。
那么2÷3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什么?板书:2
比3记作2 :3。
小结:现在我 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
以说成谁和谁比,要注意谁与谁比,谁在前、谁在
后。写谁 与谁比时,位置一定不要颠倒。

那么比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又叫什么?打
开书68页自学。
(2)试一试。
(3)教学例8。
题中已知那两个数量?这两个数量能否进行
除法的比较?
路程和时间的比得到的是什么?学生填表。
概括比的意义几求比值的方法。
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
小结:两个数的比都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
系,因此,两 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
处以后项得到的商叫做比值。。
(4)完成试一试。

3、探究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1)观察:3 :5
3
=3÷5=
5





(2)区别意义。
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
是一种数。
(3)填写表格。
4、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2、3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4、完成第4题。
5、完成第5题。
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认识比
比 前项 : 后项 比值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除法
分数
被除数
分子
÷

除数
分母

分数值
32
3÷2=
2
3比2记作3 :22÷3=
3
2比3记作2 :3


















课后反思


课题 认识比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56页,例9、例10、练一练,练习九第6~8题。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用三个性质正确把比化成最简
单的整数比。

2、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
教学目标
用知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
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光盘
第2 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做比和比值?
2、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除法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
质是什么?
4、填空。
8
4
12


二 次 备 课










3
16



4÷12=8÷( )=( )÷3=16÷( )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9。
(1)出示表格,独立填写。
(2)观察表中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3)把比值相等的比填入等式。
4÷5=16 :20=40 :50
观察上面的等式中的三个比,什么变了?什么没

变?为什么这几个比的前项、后项都变了,而
比值却不变呢?前后项的变化有没有规律?
2、探究比的性质。
(1)小组讨论。
(2)交流汇报。
(3)谁能用一句话把其中的规律表达出来?
(4)上面三个相等的比,哪个更简单些?
指出: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一些比化成
最简单的整数比。
3、化简比。
(1)教学例10
化简12 :18。
这道题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该怎样化简?
板书:12 :18=(12÷6) :(18÷6)=2 :
3
3
5
化简:
6

4






这个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什么数?怎样化简
呢?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怎样把小数比化成整数比?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板书:1.8 :0.09=(1.8×100) :(0.09×
100)=180 :9=20 :1
(2)小结。
4、练一练。
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6题。
独立完成剩余题目。
2、完成第7题。
每种规格的国旗长和宽的比是一定的,都是3 :2。
3、完成第8题。
独立完成,集体核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四、课堂小结: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化简
比?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
4÷5=16 :20=40 :50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
不变。
12 :18=(12÷6) :(18÷6)=2 :3
33
55
6

4
=(
6
×12) :(
4
×12)=10 :9
1.8 :0.09=(1.8×100) :(0.09×100)=180 :9=20 :
1
(1)把不是整数比化成整数比。
(2)同时除以前后项的最大公因数,得到最简整数比


















课后反思



课题 认识比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7~58页,练习十三第9~13题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2、能够熟练地求比值和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目标
3、使学生进一步感 受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解决简单
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熟练地求比值及化简比
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光盘
第3 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一、基础练习
二 次 备 课




1、什么是比?
2、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
18 :63
3

2
1.25 :10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9题。









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2、完成第10题。
估计红色部分与绿色部分的关系。

将绿色部分看作1份,红色部分是这样的几
份?
说说红色部分、绿色部分与彩条全长的比。
3、完成第11题。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解答。
汇报交流。
4、完成第12题。
理解“盐水”的含义,弄清盐水中,盐、水、
盐水三者之间的关系。
独立解答。


5、完成第13题。
独立完成填表。





你想喝哪杯饮料?为什么?
哪杯饮料最浓?哪两杯饮料一样浓?
6、完成思考题。
说说题中两个分数的含义。
如果把重叠部分的面积看作1份,则小正方形
的面积是4份,大正方形的面积是6份。
写出比,并化简。
三:小结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认识比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例1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1~4题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目标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
探索 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这类问题的特征
教学光盘
第4 课时

备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1。
(1)说说3 :2所表示的含义。
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 :2,你能想到什
么?
指出: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
一、复习引入
白球的只数与黄球的比是1 :3。
根据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二 次 备 课












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这节课我们一起
来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2)用所学过的方法尝试解答,在小组内说
说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交流。
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 :2,也就是把30
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 :2,也就是说红色方
格有3份,黄色方格有2份,一共5份。

小结:这种方法我们 是用分数来解答的,根据
比得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用总量乘
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 几。
(4)你用什么方法来检验答案的对错呢?
(5)比较两种算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教学试一试。
如果上图的30个方格按1 :2 :3涂成红、
黄、绿三种颜色,你能算出三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
吗?
(1)说说1 :2 :3所表示的含义。
(2)尝试解答,全班交流。
观察刚才的两道题,它们有什么特点?
(4)小结方法。
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解答,用总量乘各部分量占
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出部分量。
3、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说说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 :3,你想到了
什么?
(2)完成第2题。
独立解答,集体核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第1题。
独立解答。
集体核对,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题。
计算这场比赛大约还剩多少分?
3、完成第3题。
独立完成解答,集体核对。
4、完成第4题。
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是多少?为
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感想?







作业设计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3+2=5
板书设计
(场地设计)

3
30÷5×3=18(格) 30×
32
=18(格)
2
30÷5×2=12(格) 30×
32
=12(格)
总量×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课后反思








天津公务员职位表-陋室铭全文


留学点评-泉州公务员局


乐评-激励口号


圣诞之歌-班级计划


重阳节的歌曲-初中化学教学计划


整人脑筋急转弯-恒天然事件


专题组织生活会情况报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作文-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