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人教版
张家港市财政局-入党动机怎么写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液体压强的特点、液
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液体压
强的具体应用。也可以将前两部分看作通过实验探索液体压强
的规律、理论推导液体压强的
规律。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压强在液体物态中的表
现,因为该节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少,
并且还应用到了密度和力的平衡的知识,所以对学
生来说这是难点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液体压强规律,学会用压强计测量压强,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
用举例。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过程中,练习使用类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br>在整堂课的学习中,能过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
把想法说出来与
大家交流的勇气
教学重点:
探究式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类比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7分钟)
师: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小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底部有压强。
师:用钉子从袋子的四周扎上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侧面有压强。
如果塑料袋子装的是别的液体,实验现象是一样的。
拓展: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
(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
压强;液体跟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
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从而引入新课。
师生互动:(25分钟)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1、演示实验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一个烧杯装水后,水对烧杯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吗?让学生思考
回答。
然后提供器材,让学生设计并演示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判断,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结论:水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2、分组实验
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学
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使
每位学生都能够通过亲自操作
来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
(1)实验之前,先介绍液体压强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多媒体课件显
示液体压强
计的图片及各部分的名称)
(2)多媒体课件显示出实验内容,学生分组按照屏幕要求进行实验,同时填写实验记录
表。
(3)实验结束后,让每组学生代表展示本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交流,并引导学生进行
总结,
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
二、液体压强的计算
根据以上分析,深度h处的液体压强为p=ρhg。
注意事项:利用公式计算液体压强时,一
定要统一单位,即ρ用千克/米
3
,h用米,g
的单位是牛/千克,计算出的压强单位
是帕斯卡。同时要理解公式中的h是深度,即液体内
某处到液面的距离,而不是该处到底部的距离。 <
br>师:由公式p=ρhg,请大家想一想,液体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跟我们研究得出的液体内
部压
强的规律是否相一致?教师启发,由学生回答。
三、连通器
1、“连通器”是液体压强知识
的应用。在进行这一环节时,我首先出示一个连通器,让学
生猜想往里面装水后,水面最后会怎样?然后
让一名学生上台操作去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
演示得出连通器的概念及特点。
2、由连通器的
水面相平引导学生去思考连通器的原理。学生直接答出连通器的原理有些
困难,这时我通过多媒体演示连
通器原理的动画,加深学生的理解。
3、在学生清楚连通器的原理之后,提出问题:在生活中,同学们
能回忆起哪些东西和连
通器构造相同吗?让学生在讨论、思考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让他们从生
活中发现
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之后,用多媒体播放动画“连通器的应用”,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
例子。
4、船闸是最大的连通器,为了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我把船通过船闸的过程制
作
成动画模型,让学生对船闸工作过程了解清楚,加深对连通器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
物
理科学的巨大作用。并以船闸为契机,挖掘蕴藏着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培养学生的民族
自信心和自豪感
。
重典示例讲解:(10分钟)
例1: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的过程中,一些同学作了如下猜想:
猜想A: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猜想B:在深度相同时,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
大;
猜想C:同一种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某同学进行了图13-14中各图所示的操作:
图13-14
(1)比较图中代号为_________的三个图,可以说明猜想A是否正确;
(2)比较代号为_____________的两个图,可以说明猜想B是否正确;
(3)比较代号为_____________的三个图,可以说明猜想C是否正确。
分析:本题是用U形管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在研究三
个或三个
以上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应先确定研究对象的物理量(如液体压强),然后逐一研究
这个物理量和另一
物理量(如深度或液体密度)的关系。研究时要控制除这两个物理量外的其他
物理量(深度或密度)不变
,然后将这些单一关系综合起来,即控制变量的思想。
为验证猜想A是否正确,必须在同一液体中的同
一深度,转动金属盒,将橡皮膜分别转
向各个不同的方向,观察U形管两管中水面的高度差是否变化,所
以应选图中代号为A、B、
C三个图;检验猜想B是否正确,要分别将金属盒放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
观察两管中水
面的变化情况,故应选代号为E、F的两个图;为检验猜想C是否正确,要将金属盒分别放
在
同一液体的不同深度,观察两管中水面的变化情况,故应选代号为A、D、E(或B、D、E或C、<
br>D、E)。
答案:(1)A、B、C (2)E、F
(3)A、D、E(或B、D、E或C、D、E)
例2:如右图所示的水平地面上放有一个边长为30cm的正方体箱子,箱子
重50
N,其顶部有一根长20 cm、横截面积为4
cm
2
竖直的管子与箱子相通,管
子重10 N,管子和箱子都灌满水,求:
(1)箱内顶部受到水的压强和压力;
(2)箱内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和压力;
(3)水的重力;
(4)箱子对水平面的压力和压强。
分析:在运用公式时要知道:公式p=FS是压强的定义式,
同时适用于计算固体、液体、
气体的压强.而公式p=ρgh只适用于计算静止液体产生的压强大小。所
以在解答问题前应先
分清楚是固体压强还是液体压强,是先求压力还是先求压强。在求解液体对容器的压
强和压
力问题时,先求压强(用p=ρgh),再求压力(用F=pS);求解容器对支持面的压力和压
强时,
先求压力(用F=G总),再求压强(p=G总S)。
答案:(1) 箱子顶部受到
水的压强为p
1
=ρgh
1
=1×10
3
kg/m
3
×9. 8 N/kg×0.2 m=1960
Pa,
h
1
为从水的自由面(即管顶)到箱内顶部的竖直距离,也就是管子的长度。
箱顶受到水的压力为F
1
=p
1
S
1
=1960
Pa×(0.3×0.3—4×10-4)m
2
=175. 6 N,
这里S
1
是箱内顶部整个面积减管子的面积。
(2) 箱子底部受到水的
压强p
2
=ρgh
2
=1×10
3
kg/m
3×9. 8 N/kg×0.5 m=4900 Pa,
h2是指管子顶部到箱底的竖直距离。
箱子底部受到水的压力F
2
=p
2
S
2
=4900
Pa×0.3m×0.3m=441 N
(3)
水的重力G=ρgV=1×10
3
kg/m
3
×9. 8N/kg×
(0.3×0.3×0.3+4×10-4×0.2)m
3
=
265.4N
,V是箱内盛水的总体积,即管内水的体积和箱内水的体积之和。
比较(2)、(3)结果可以看出,水对箱底的压力并不等于水的总重力。
(4)
箱子对水平面的压力为
F
4
=G
水
+G
箱
+G
管
=265. 4
N十50 N十10 N=325. 4 N
箱子对水平面的压强为p
4
=F
4
S
4
=
325. 4 N (0.3m×0.3m )=3616Pa
作业布置:
1、液体内部朝
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各方向压强_____,深度增加,液体的压强
_____;液体的压
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_____。
2、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
面上的瓶子,内盛部分饮料,瓶口用塞子塞紧,
倒过来时,液体对瓶塞的压强比原来对瓶底的压强___
__,原因是_____ ;
瓶子对桌面的压强变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臂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4、随着深度的增大,液体的压强增大;
5、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大。
二、液体压强的计算
p=ρgh
三、连通器
1、特点: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平;
2、实例:
3、船闸:
教学反思
:
育星教育网
2、“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精神”的“虐杀”?
这是课堂研讨的核心部
分,宜逐步展开。
⑴紧承上一问题的探讨,得出结论:“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指二十年前“我”粗暴地
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飞风筝,具体内容指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放声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以一种怎样的心情
回忆当年的这一幕。
明确:忏悔自责。
⑵为什么把这一幕称为“精神的虐杀”?不就是毁掉一个
风筝吗?从哪些词可以感受到“我”实施的“虐杀”之“虐”?哪些词可以感受到“小兄弟”遭受到的无情的“虐
杀”?
读书、圈点,师生讨论明确:遭到粗暴践踏的不只是一只风筝,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我”:折
断、掷、踏扁、傲然;“小兄弟”:惊惶地站、失了色瑟缩着、绝望。
⑶根据文中提供的材料,发挥你的
想象,如果小兄弟的那只风筝能完工,那将是怎样的一件工艺品?请你描绘一番。
(意在通过想象,进一
步体验这种精神虐杀的残酷。)
⑷你自己有没有这种虐杀他人精神或遭受他人精神虐杀的经历?请描述一
番。
(打开“文本语文”与“生活语文”的通道,使它们互相丰富和支持。)
以上四步不应机械
进行,宜视具体情况而定。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那件事,“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对弟弟的“全
然忘却”,“我”究竟持怎样的态度?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允许发表不同观点。不
过,依照本文的具体语境,及鲁迅先生一以贯之的观念(国人的劣性──精神的健忘及其可怕的遗传)来看,“我
”的悲哀显然是典型的“鲁迅式的悲哀”,这种“悲哀”既是为当年的“精神的虐杀”而悲哀,更是为被虐杀者的
健忘而深深地悲哀。“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给“我”寒威和冷气的不仅是“严冬”,
更是那种可怕的精神健忘,那种难以拔除的集体无意识。教学时应相机阐发,不可硬性灌输。
四、联想与
扩展
推荐鲁迅先生1919年创作的《我的兄弟》一文,与课文做比较阅读。《我的兄弟》全文如下:<
br>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我的
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