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液体压强》复习课教案 详案
大榕树-成都体育学院分数线
《压强 液体压强》复习课教学课例
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 李旭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十章
二、建议思考的内容
1、
“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作为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
评价及交流能力等都具有重要作
用,通过本节课环环相扣的分析过程,让学生掌握有关压强问题的基本思
考方法。
2、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改变教学内容的呈
现方式。
三、案例描述
【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压强的一些基础知识,本节课我
们进一步研究
压强的有关问题。请同学们看屏幕。
【投影展示】压力
作用效果
压强 液体压强)
师:屏幕上的框架概括了本章的主要知
识结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看看本章大体可分成几大部分。
生:本章可分成两大部分,一是压力和压强,二是液体的压强。
师: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强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p = F S
师: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p = ρ
液
g h
师:本章出现了两个压强公式,两个公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p = F S
是由压强的定义给出的定义式,固体、液体、气体的压强
都可以用p = F S来计算;而p =
ρ
体的压强才能用p = ρ
压力
液
液
g h是由p = F S推导而来的,只有液
g
h来计算。【投影展示】
压强
公
作用效果
液体压强
公
式
式
导
p = F S
推
(自评:用提问的方式回顾本章一些基础知识,列出简单的知识结构图,
既高度概括了上节课复
习的内容,又奠定了本节课的基本研究框架。)
师:虽然我们早就已经知道了这两个公式间的关系,但平时总有同学
p =
ρ
液
g h
问我: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具体应该用哪个公式来分析
?这里是否有什么
规律?比如这把水桶,如果求它对桌面的压强,该用哪个公式?里面装水
后,
如果求水对桶底的压强,又该用哪个公式?如果此时再求桶对桌面的
压强,又该用哪个公式?通过这节课
的学习,我们就会弄清这些问题。
【新课教学】
【投影展示】
例题一:假如净月
潭冰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1×10
4
Pa,一辆重6
×10
4
N
坦克,它的履带与冰面接触面积总计为3m
2
,当它开到冰面上时,
会有危险吗?
(自评:例题一的设置是为了提醒学生在分析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压强问
题时,要先分析压力后
研究压强,题中叙述的是坦克压冰面,而不是常见
的正方体放在水平桌面上,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愿意参
与讨论。)
师:从题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条件?
生:
从题中我们可以知道冰面能承受的最大压强,坦克的重力以及坦
克履带的总面积。
师:
坦克开到冰面上会不会有危险,实际上是让我们比较什么呢?
生:比较坦克对冰面的压强和冰面能承受的最大压强的大小。
师:如何求坦克对冰面的压强?
生:因为坦克在水平冰面上,坦克对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坦克的重
力,坦克与冰面的接触面积已
知,根据公式p = F S 即可求解。
师:通过对这道例题的分析,我们在研究类似固体压强时,应该注意
哪些问题呢?
生:①对于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来说,F = G,解题时要体现出来;
②分析压强问题,一
定要确定好S的大小,它不一定是物体的表面积;③
在压力一定时,p与S成正比。
师:同学
们总结的很好,我们在研究固体压强问题时,由于压力比较
容易确定,所以我们一般先分析压力,后研究
压强。(大屏幕显示练习)
【练习1】人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强与站立时相比有何变化?为什么?
【投影展示】
例题二: 有一茶壶底面积为100㎝
2
,将2.5㎏水倒入
茶壶后,水深
10㎝,则水对茶壶底的压力为多大?
(自评:例题二的安排有双重目的:一
是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确液体对
容器底的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二是对于液体来说最好先分析压强而后
研
究压力。)
师:从题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条件?
生:知道茶壶的底面积、装入水的质量和水的深度。
师:2.5㎏水的重力很容易求得,我们能不能用公式F = G 来求水对
茶壶底的压强?
生:不能,因为茶壶不是形状规则的容器,里面所装液体对壶底的压
力不等于液体的重力。
师:我们如何求水对壶底的压力?
生:可以先利用公式p = ρ
液
g
h来求水对壶底的压强,然后在根据
公式p = F S 得到 F = pS
,即可求解水对壶底的压强。
师:通过这道例题的分析和讨论,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
①对液体来说F不一定等于G;②对液体压强,一般都先分析p
后分析F;③p只与h和ρ有关。 师:我们在研究液体压强时,由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比较容易
确定,所以我们一般先分析压强
,后分析压力。
【练习2】一只底面积为200㎝
2
的玻璃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当
向容器中装入1㎏水时,容器底受到的压强增加了50Pa,继续向容器中注
入1㎏的水,容
器底受到的压强又增加了40Pa,则容器的形状可能是下列
中的哪一种 ( )
A
B
C
D
(自评:针对例题二,我自行设置了一
道与之配套的练习,通过由浅入深
的形成性练习,使学生对压强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针对不同能力
的
学生,可自行在练习2的基础上追加问题,如:若继续向容器中注入1㎏
的水,容器底受到的
压强又增加了60Pa,则容器的形状可能是下列中的哪
一种?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师:(小结)通过以上两个压强问题的讨论,我们知道分析固体和液
体压强的方法一般是不同的,固体
一般都先分析压力再考虑压强;而液体
一般都先分析压强后分析压力。但要注意,在应用两个压强公式解
决实际
问题时不能教条,不然会给解题造成困难。
【投影展示】
例题三:三个等高
圆柱形铁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在讨论谁对桌面
的压强大。它们谁的观点正确呢?
甲
我的压强最大,
因为我的压力最
大!
乙
我的压力比丙大,受力
面积比甲小,所以我的
压强最大!
丙
我的压强最大,
因为我的受力面
积最小!
(例题配备了拟人化、带有启发性
质的多媒体动画,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生:甲、乙、丙的观点都不正确,三个圆柱形铁块都放在水平桌面
上,压力等于重力,即 F
= G ,根据p = F S = G S = mg S =ρ
铁
铁
Vg
S =ρ
ghSS =ρ
铁
gh
,由于三者密度相同且高度相同,所以甲、乙、丙对水
平桌面的压强一样大。
师:(小结)通
过对例题三的分析讨论,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对
于形状规则的固体(圆柱体、长方体、立方体),它
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也
可以用公式p = ρgh来分析计算。
【练习3】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
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P,若其边长
增加到2L,则它对地面的压强:( )
A、为原来的2倍 B、为原来的4倍
C、不变
D、为原来的二分之一
【投影展示】
例题四:如图所示的容器,分别注入等质量的盐水、水
和酒精,则液
体对容器底面的压强又出现了下面的争论:
我的密度最
大,所以我的
压强最大!
我的密度比丙大,深
度比甲大,所以我的
压强最大!
我最深,所以我
的压强最大!
盐水
酒精
师:这是一道与液体压
强有关的问题,盐水、水和酒精对容器底面的
压强究竟谁的大呢?能用公式p =
ρ
液
g h来比较吗?
生:三个容器中液体的密度不同,深度也不同,所以不能在用p = ρ
液
g
h来比较,由于容器是规则的,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等于液体的重
力,即F = G,根据公式p =
F S可知三种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相同。
师:通过对例题四的分析可以知道,对于液体压强,有时用p = F S也
很方便。 【练习4】有一容积为100ml的烧杯装满了水,假如将其中30ml的水
换成盐
水,则烧杯第部受到的压强将如何变化?
师:通过对上述四道例题的分析,我们懂得了在研究压强问题
时,首
先要分清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问题。对于固体,一般都用公式p=FS来分
析,而且要先
确定出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最后研究压强;而对
于液体,一般都用公式p=ρgh来分析,而
且要先确定出压强的大小,最后
研究压力。另外还需注意的是,这些规律并不是绝对的,遇到具体问题<
br>时,哪个公式用起来更方便、更能说明问题就用哪个公式,也就是说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
(自评:通过对例题三和例题四的分析,要让学生知道,研究压强问题的
方法是灵活的,绝对不能太教
条,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实际上是
对前两道例题的补充和加深,只有这样,知识的掌握才能上升
到一个更高
的层次。)
师:请大家畅所欲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学生谈收获、体会) <
br>(自评: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
面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用
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思维挑战】一玻璃容器的底面积为200㎝
2,将8㎏水倒入玻璃容
器后,水深30㎝,求水对容器底的压力为多大?
四:课后反思
结合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及其在物理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倾向,我在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中正确地
对他们进行引导,通过加强直观教学、启发思
维、加强训练等方式,克服学生头脑中的先有观念、思维的
片面性及凝固
性等不利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保证教学顺利进行。课后学生反映习题课这
样上很有
意思。本节课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渗透做得还不够,还有待改进。
评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围绕四
道例题来展开的,能看得出,这四道题虽然都
各有不同的目的,但却环环相扣,前后承接,实质是一个有
机的整体,本
节课设计的宗旨就在这里,它符合“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的复习原
则。本节
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在整个课堂教学过
程中,设计者能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以
巩固压强的概念为主线,充分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有机地结
合到一起,进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评析人: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 黄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