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变化习题分类(初三)

别妄想泡我
967次浏览
2020年08月16日 18:4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托尔斯泰的故事-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压强变化问题分类

一.水平切与放物体,加液体,抽液体问题
1. 如图3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均匀实心正方体甲、乙对地面的压强相等。现将两物体
均 沿水平方向切去一部分,则
A.若切去相等质量,甲被切去的厚度一定小于乙
B.若切去相等质量,甲被切去的厚度可能小于乙
C.若切去相等体积,甲对地面的压强一定小于乙
D.若切去相等体积,甲对地面的压强可能小于乙

2、如图2所示,甲、乙两个质 量相等的均匀实心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铜的密度大
于铁的密度,可能使甲和乙对地面的压强相等 的方法是 ………………………( )





3. (浦东)甲、乙两个实心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且ρ





图3
A.将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分别放在甲、乙的上面
B.将体积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分别放在甲、乙的上面
C.沿水平方向截去质量相等的部分
D.沿水平方向截去体积相等的部分
。若在它们上部沿水平方向分别切去相同体积,则它们对 地面压强变化量Δp

、Δp

的大
小关系 ( )

A.Δp

>Δp



4.如图6所示,甲、乙 两个实心均匀长方体物块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现沿
水平方向切去部分甲和乙后,甲、乙对地面的压强分别 为p

、p

。则下列
做法中,符合实际的是
[来源Z#x x#kCom]
B.Δp

=Δp

C.Δp

<Δp

D.都有可能

A.如果它们原来的压力相等,切去相等体积后,p

可能大于p


B.如果它们原来的压力相等,切去相等质量后,p

一定大于p


C.如果它们原来的压强相等,切去相等体积后,p

一定小于p


D.如果它们原来的压强相等,切去相等质量后,p

可能小于p


来源学科网

5.如图2所示,盛有液体甲的薄壁圆柱形容器和均匀圆柱体乙放置在水 平地
面上,甲和乙的质量相等。现从容器中抽取部分液体甲,并沿竖直方向切去部
分乙后,甲对 容器底的压强P

′等于乙对地面的压强P

′,则原先甲对容器底
的压强P

和乙对地面的压强P

的关系是 ( )
A.P

可能大于P


C.P

可能小于P




B.P

一定大于P


D.P

一定等于 P


图2

1


6.质量分布均匀的立方体放置在水平桌面中央,如图3所示。从顶点A沿虚线将M部分
截去,关于剩下N部分对桌面压强与截去角度α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当截去角度α小于45º时,剩下部分的压强始终随α的增大而增大
B. 当截去角度α大于45º时,剩下部分的压强始终随α的增大而减小
C. 当截去角度α小于45º时,剩下部分的压强始终保持不变
D. 当截去角度α大于45º时,剩下部分的压强始终保持不变

7.如图4所示,底面积不同的 圆柱形容器A和B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
体,两液面相平,且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若在两容器中分别 加入原有
液体后,液面仍保持相平,则此时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强p
A
、p
B

压力F
A
、F
B
的关系是 ( )
A.p
A
<p
B
,F
A
=F
B
。 B.p
A
<p
B
,F
A
>F
B

C.p
A
>p
B
,F
A
=F
B
。 D.p
A
>p
B
,F
A
>F
B


8、如图2所示,三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内分别盛有A、B、C
三种液体,它们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现分别从三个容器内抽出相
同深度的液体后,剩余液 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p
A

p
B

p
C< br>的大小
关系是( )
A.
p
A
p
B
p
C
B.
p
A
p
B
p
C
C.
p
A
p
B
p
C
D.
p
A
p
C
p
B

A
B
C


A
M
N
图3
A B


二.切完了放对方头上问题

9.如图3(a)所示,在 质量、高度均相等的甲、乙两圆柱体上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厚度,
并将切去部分叠放至对方剩余部分上 表面的中央,






如图3(b)所示。若此时甲′、乙′对地面的压力、


压强分别为F甲′、F乙′、p甲′、p乙′,则





A.F甲′>F乙′,p甲′>p乙′



B.F甲′<F乙′,p甲′>p乙′
C.F甲′=F乙′,p甲′=p乙′
(a)
(b)
D.F甲′=F乙′,p甲′>p乙′

图3

10.如图1所 示,把质量为m
1
、m
2
的实心正方体铁块和铝块分别放在水平桌面上(已知 ρ

>
ρ

),它们对桌面的压强相等。若在铁块上方沿水平方向截 去一部分放在铝块上面,此
时铁块对桌面的压强变化量为⊿P
1
,铝块对地面的压强变 化量为⊿P
2
,则m
1
、m
2
及⊿P
1

⊿P
2
的大小关系为 ( )
A.
m
1
>
m
2
;⊿P
1
>
⊿P
2
B.< br>m
1
>
m
2

⊿P
1

⊿ P
2

C.
m
1

m
2
;⊿P
1
>
⊿P
2
D.
m
1

m
2

⊿P
1

⊿P
2



2


11.如图3所示,实心均匀正方体甲、乙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相 同。现沿竖直方向切去相同厚
A.p

一定大于p

B.p

可能小于p


C.p

一定等于p

D.p

可能等于p



12.如图3所示,甲、乙为两 个实心均匀正方体,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若在两个正
方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相同高度 的部分,并将截去部分叠放在对方剩余部分上,
它们对地面的压强为
p

和< br>p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p

可能小于
p


C.
p

可能大于
p







B.
p

一定小于
p


D.
p

一定大于
p


图3


图3

度,并将切去部分放置在对方剩余部分的上表面,若此时它们对地面的压强为p

、p

,则

13.水平地面上放 置均匀正方体甲、乙,它们各自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甲的边长小于乙
的边长。现在先、后将其中一个 放在另一个的上表面中央。当甲在乙的上方时,甲对乙的压
强、压力为p

′、F
′;当乙在甲的上方时,乙对甲的压强、压力为p

′、F

′,则关于它们
的判断正确的是
A.p

′=p

′,F



C.p

′,F




14.如图13所示,边长 为0.2米、质量为2.4千克的实心正方体A,
以及边长为0.1米,质量为0.45千克的实心正方 体B分别放置在水
平地面上。求:
(1)实心正方体A的密度;
(2)实心正方体B对地面的压强;
(3)为使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小芳与小丽讨 论后认为将正方体A沿水平方
向切下厚度h
1
一块后叠放到正方体B上方,或将正方体 A沿竖直方向切下厚度h
2
一块后叠
放到正方体B上方都可以达到目的,请求出h1
与h
2
之比。












3
图13
A
B
图11


B.p


′,F

′>F


D.p

′=p

′,F

′>F


三.液体中放球问题
15.两个底面积不等的圆柱形容器,分别盛有甲乙两种 不同的液体,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
分别浸入这两种液体中,小球静止时的位置如图2所示,此时两液面 刚好齐平。若将这两小
球从液体中取出,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的变化量△p

、△ p

的大小关系是( )
A △p

一定大于△p


B △p

一定等于△p


C △p

一定小于△p


D △p

可能小于△p




16.如图4所示, 两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甲和乙,容器足够高,分别盛有体积相等的
煤油和水(ρ
煤油<ρ

) ,现在甲、乙两容器中分别放入质量相等的实心铜球和实心铝球(ρ

<ρ

),并且都浸没在液体中,液体没有溢出,则两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强( )
A 甲一定大于乙。 B 甲可能大于乙。
C 甲一定小于乙。 D 甲可能小于乙。
图4



17.如图3所示,A、B两个 足够高的圆柱形容器中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液体中均浸没规
格完全相同的小钢珠若干,且两种液体 对容器底的压强相等。若经下列变化后,两容器中液体对
各容器底部的压力F

、F< br>乙
可能相等的是
①甲、乙液体中分别再浸没相同数量的小钢珠
②从甲、乙液体中分别取出相同数量的小钢珠
③从甲液体中取出小钢珠,在乙液体中加入相同数量的小钢珠
④从乙液体中取出小钢珠,在甲液体中加入相同数量的小钢珠
A.①与② B.②与③ C.①与③ D.②与④


四.加力问题

18.(杨 浦)甲、乙、丙三个实心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
已知ρ
甲< br>>ρ

>ρ

。若在甲、乙、丙三个正方体的中央分别施加一个沿竖直 方向的同方向
的力(所施加力的大小小于正方体的重力),使三个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仍大小相等,
则所施加的力的大小( )
A 一定是F

<F

<F



C

图2

B一定是F

=F

=F



D 可能是F

>F

>F


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4


19.如图13所示的甲、乙两个实心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
①若甲的质量为1千克,求物体甲的密度ρ


②若乙的质量为2千克,求物体乙对地面的压强p


③若甲、乙的质量分 别是m、2m,
底面积分别是S、nS(n>2),要使两个
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可 同
时在两个正方体上表面施加一个竖直
方向、大小相等的力F。某同学分别设
计了如右 表所示的四种方案。
选择:方案________的设计是可行的;且方案________的力F最小;
求出:可行的方案中的最小力F



方案
A
B
C
D

0.1米
图13

0.2米
设计的方法
[来源学。科。网]

加在两物体上的力方向都向下
加在两物体上的力方向都向上
甲物体上的力方向向上,乙物体上的力方向向下
甲物体上的力方向向下,乙物体上的力方向向上












1.A 2.D 3.
A
4.A 5.B 6. D 7. D 8.A 9. D 10.C 11.A 12.B 13.C
14. (1)
0.310kgm
(2)
441Pa
(3)4:5 15.A 16.B 17.B 18.A
33
19、本题共9分。
①V

=1×10
-3

3



m


V

1千克
110< br>3
千克米
3


33
110米

2分
②F

=G

=m

g=2千克× 9.8牛千克=19.6牛

S

=4×10
-2

3

p


F


S

19.6牛
490帕


23
410米

1分

2分
③B、C;C

2分
mgF

2mgF

n2


F

mg
1分

SnS
n1


5

大学生评语-近几年的热门专业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全国职称英语考试


天津招聘会-初中生手抄报


教师自我叙事-李杨璐


隋朝历史-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朝阳师专-gre网上查分


踩空间留言大全-现代诗赏析


如何给黑白照片上色-珠海女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