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深度研究
刻舟求剑道理-华东交通大学招生网
物理新课程教学案例
研究作业
教育学院
姓名 马振
学号:2010251535
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马 振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大气
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大气压强的重
要前提。然而,在一些教辅资料中,错误地将大气压强
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大气受重
力造成的,并过多地强调此原因,致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造成学生在高中
学习
气体定律时的理解障碍。本文对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做出了详细的阐释,并提出
了一些合理
化建议,希望能给中学物理教学以及编写与之有关的教辅资料有所帮
助。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
四年制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材162页中,只粗略地指出:
“空气,也像液体那样能够流动,空气内部向各
个方向也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
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教材避开了对
“大气压
强是怎样产生?”的回答,尽管如此,学生在学习了液体压强知识之后,仿照液体压
强
产生的原因,顺理成章地认为大气压强是由于空气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且能流
动产生的。而在一些学习辅
导资料和一些练习题中又强调“大气压强是由于空气
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且能流动产生的”,
促使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地深
化。然而,“大气压强是因空气受重力而产生的”这个结论对吗?
我们知道,在重力场中,气体分子受到两种对立的作用:无规则的热运动使气
体分子要均匀地分
布于它们所能到达的空间;重力作用则会使气体分子聚集在地
面上。这两种作用达到平衡时,气体分子在
空间随高度作非均匀分布,分子数密度
随高度而减小。
在重力场中,单个空气分子的能量为
E = E
K
+ E
P
(其中E
K
=12m
v
2
是分子动能, E
P
是分子在力场中的势能)
一般说来分
子势能依坐标而定
,
分子在空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
所以所要研
究的
分子不仅速度应限定在一定的速度区间内
,
而且位置也应限制在一定的坐标
区间内。当
系统在力场中处于平衡状态时
,
由波尔兹曼分布规律可知
:
坐标介于区
间x~x+ dx; y~y + dy; z~z + dz内
,
同时速度介于vx
~vx+ dvx vy ~vy +
dvy vz ~vz + dvz
内的分子数为
:
dN = n0m2πkT
3 2
e
- (εk
+εp) kT
dvx dvy dvz dxdydz
式中
n
0
表示在势能:
P
= 0处单位体积内具有各种速度的分子总数。
上
式对所有可能的速度积分
,
并考虑到麦克斯韦分布函数所应满足的归一化
条件
,
则在坐标区间x~x + dx; y~y + dy; z~z +
dz内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为
:
n = n0 e
- E P kTP kT
根据玻尔兹曼分布规律
,
可以确定气体分子在重力场中按高度分布的规律
,<
br>如取坐标轴
z
竖直向上
,
设在z =
0处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为n
0
,
则不难推出在高
度为
z
处体积元dxdydz内的分子数为:
dN ’= n
0
e
- m gz kT
dxdydz 而分布在高度
z
处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
(
即分子数密度
)
则为:n = n
0
e - m gz kT
由上式可以看出,在重力场中气体
分子的数密度
n
随高度的增大按指数规律减小
,
分子的质量m越大
(
重力作用越显著
) ,
n减小的越迅速
;
气体的温度
T<
br>越高
(
分
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 ,
n减小的越缓慢
,
图1就是根据上式画出的n随高度z
分布的曲线。
应用上式
,
很容易确定气体压强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
若把
大气看作理想气体
,
则在一定温度下
,
其压强与分子数密度成正比: P =
nkT 也就是
P = n
0
kTe
- m gz kT
=
P
0
e
- m gz kT
= P
0
e
-μgz RT
式中P
0
= n
0
kT表示在z =
0处的压强,μ为气体的摩尔质量。将式用于地面
上的大气时所得到的结果是近似的,
因为大气的温度上下不均匀,没有达到平衡,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得到重力对大气的影响情况。
由前面的式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气压的大小与大气所受重力的大小无关,
只决定于所在处气体的密度
和温度。
既然大气压强不是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产生的,那么大气压强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
们可以把空气看作理想气体: ( 1)分子本身的线度比起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来可
以忽略
不计。(2)分子之间、分子与物体表面之间相碰撞的一瞬间之外,分子与分
子、分子与物体表面均无相
互作用。(3)分子之间、分子与物体表面之间的碰撞
是完全弹性碰撞,
即气体分子的动能不因碰撞而损失。设在任意形状的容器中贮
有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体积为V,共含有N
个分子,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为n =N
V,
每个分子的质量为m。分子具有各种可能的速度,为了讨论的方便,
可以把分子分
成若干组来研究。
大气压强产生的实质是由于气体分子的热运动
,导致气体分子对物体表面撞
击而产生的。重力只是导致气体分子分布在竖直方向上按指数规律递减的
原因
,
是大气压强产生的外因。
学生在学习了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中物理第二册教
科书的第二章《分子运
动理论》以后
,
知道了空气也和固体、液体一样是由大量分子
构成的
,
这些空气
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
,
空气分子必然
要对浸在空气中的物体不断地
发生碰撞
.
每次碰撞
,
空气分子都要
给予物体表面一个冲击力
(
象雨滴撞击雨伞
产生撞击的压力一样
) ,
大量空气分子持续碰撞的结果就体现为大气对物体表面
的压力
,
从而形成大气压。若
单位体积内含有的分子数越多
,
则单位时间内空气分
子对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碰撞的次
数越多
,
因而产生的压强也就越大。
另外
,
利用空气分子的热运动
产生的大气压强很容易解释大气压强受季风的
影响、受气温的影响等现象。
关于《大气的压强》的一点建议:1. 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中物理第一册
教材中
,
编者避开了对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的解释
,
但是学生不自觉地还是要思
考这
个问题。持回避的态度
,
不如直接给学生讲解清楚
,
从而也可以帮助学生对
“液体压强公式
P
=ρ
gh
只适用于液体压强的计算而不能计算气体压强的大小”
的理解;2.
现在很多教辅资料和练习题中过多地强调、强化大气压强是由于大
气的重力产生的
,
是
对学生的误导
,
对高中《气体定律》的学习造成一定的理解障
碍。希望那些编写教辅资
料的老师也能象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中物理第一册教
材的编者那样
,
避开对大气压强
产生原因的强化
,
尽可能不涉及大气压强是由重
力产生的练习题
,
避
免对学生造成错误引导。
参考文献
1.李椿.章立源.钱尚武主编,热学
[M], 高等教育出版社:P91 - 94.
2.汪志诚,热力学3 统计物理[M]
,高等教育出版社: P218 - 223.
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课体会 <
br>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
过物理实验得出。物理
概念和规律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
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
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在物理
新课实验中,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
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
调动,充
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
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要进行中学物理教学活动,首先要善于分析、归纳这些实验的设
计思想,找
出实验中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其解决的方法。有可能的话,还可探究设计者
完成
这些实验的可 能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不仅要分析整个物理教学过程的设计
思想,而且还特别要注意分析
实验中某一过程或某一方面的设计思想。设计思想
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思维的结果。因此,分析设计思想首
先要分析、判断设计思想
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能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评价设计思想的优缺点,进
而为评价物理实验实施方案的优缺点提供有实际意义的根据。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
学习活动。创设情境,精彩导入尤为重要。
从课堂座位的安排、纪律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纯正的普通话
、优美的语言和各
种教学情境的准备等,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探究教学的气氛和效果。例如:可以突
破传统教室的课桌布局,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形成开放性结构,便于学生们交
流合作;整堂课不受约
束,学生可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举手发言,无须起立等
等。教学《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
先播放各种各样学生熟悉的声音,
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声音,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这样真实
的活动情
境中,学生们满怀兴趣地通过仔细的观察、身体的触摸,去感知发声体的振动,
亲身经
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刻领会物体发声的原理。再者多采用对比教学,归
类教学,使学生即能够更好地掌
握新知识又能够复习旧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
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辨别事物
间更加细微的差异的能
力。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实践表明,新课程的实施中,创设情境,精<
br>彩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并快速
地将师生的情感融
合在一起,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参
与进科学探究中来。所以在
新课的教学中,采用以旧导新,新旧对比,即可以帮
助学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够节省
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和培养。
在实验教学之初,我们往往会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
则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若教师若指导不
到位,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
,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两者仿佛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如何处理教师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
间的关
系呢?如何在教学过程开放的同时尽量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和无序呢?针对这
些问题,我
们展开“课题”研究,在一线不断的教学尝试中,集体攻关,初步摸索
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首先
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先将新课
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再将每一个大问题分为若干个环
环相扣的小问题。从而
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交替的循环探究过程。同<
br>时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比如:对学生而言,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先
预习新课,“简阅
课文”“查询资料”“自制自带实验器具”等,将课堂上没有探究完
的内容带至课外,课后布置学生写“
探究报告”和“学习心得”等;对教师而言,课
前认真备课,课中用心教学,积极应对随机出现的课堂情
况,课后撰写教学实录
和教学反思,这一切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
br>新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教学,发展自我。其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自己在
探究活动中应该要
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
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
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要有
效地防止和避免学生随意玩耍实验器材、手足无措等现象的发生。
教学在“形散
而神聚”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再次,在教学理念上“淡化概念的严整性”。物理学
科概念的严整性有时反而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障碍”,大多数学生会觉得非常困难,
因此而产生为难情绪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在教学中“淡化概念的严整性”,降
低探究学习的难度。最后教学结束后“开展
问卷调查”,及时地沟通师生间的需求,
使进一步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
帮助学生逐步
提高思维能力。初中物理教材中并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物理学
科的学习方法。但又可以说整本教科书都在
讲述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
教材在讲述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时,就是按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步
骤在进行。
即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再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等步骤进行的。
在
教学中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方法,体会物理概念和规律
的发展过程,
体会前人的思维成果,在学习继承前人思维成果的同时,锻炼和提
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对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学习,受益匪浅,使我对中学物理教学有了更
深的认识,现将心得体
会总结如下:
1、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
人。
整合了三维目标,使得三维目标构成了“三位一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交流与合作。
2、更加注重教学过程是师生交
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
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促
进学生在教师指导
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3、特别突出了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
任感。
4
、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
且要发现、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
能。
5、使我明确了教师不在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是
课程实施中问
题的协商者、解决者。
6、新课程对教师在决策、开发、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许多要求。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
7、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作为促进者,
其角色行
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指导学
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
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
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宽容的课堂
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
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
br>8、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
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
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再课堂教学
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得机会
。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
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常常了解学生得意见,
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
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查,随时修正。
9、教师在课堂的位置,
将不在是知识传授着的固定位置——讲台,而在教
室里流动起来,将参与到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
识并获得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