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灵魂人...!

绝世美人儿
687次浏览
2020年08月16日 20:4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司考真题


做一个有灵魂的人
——从善良、丰富、高贵谈起

2008-01-10 05:48 来源:光明日报
演讲人:周国平
演讲地点:上海图书馆
■主持人开场语
精神生活是人不可缺的,也与物质生活相辅相成 。有些人物质生活富裕却精神生活空虚,
没有精神的追求,在生活里只注重物质享受,没有个人修养,不 注重追求精神文明。这似乎
也成一种风气——贪图享乐,没有积极的人生观念。周国平先生对人生哲学有 自己的见解,
我们来听听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怎样的精神追求。

朋友们好! 我特别高兴能够回到我的老家来和大家交流,尤其是在上海图书馆这样一个
地方,我对上海图书馆是有着 深厚感情的。我非常喜欢图书馆的氛围,大家安安静静地看书,
周围摆满了书,给人的感觉十分神圣、高 贵,这样一种氛围对我的感染是特别大的。记得我
是十一岁时开始来上海图书馆的,现在已经五十年过去 了。回过头去看,这五十年一路走来,
我非常感谢上海图书馆,在这里我读了很多大师的书,从他们的书 中,我明白了一个人应该
成为什么样的人。通过读他们的作品,我觉得和他们的灵魂有一种交流,而他们 的灵魂的最
重要的特点就是今天我要讲的主题:善良,丰富,高贵。我决心要做像他们这样的人。但从< br>现在的社会来看,我们最缺乏的品质也是善良,丰富,高贵。现在普遍缺乏善良,很冷漠,
而且精 神贫乏,人生追求非常单一,就是物质,还缺乏高贵。如果从前的哲人复活的话,来
到我们这个时代,他 们最怀念的品质一定就是善良,丰富,高贵,他们会为今天我们缺乏这
些品质而感到遗憾。
下面我就具体谈谈对这三种品质的理解。

一、善良——生命的同情
第一点,善良。善良其实就是生命对于生命的同情。无论是东方的哲学家还是西方的哲
学家 都认为,同情心是人和动物区分的开始。有了同情心,人和动物就不一样了,同情心是
人类全部道德的基 础。孟子说的“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就是指同情心,如果没有同情心
就是“非人也”。西方的哲 学家也是这样看的,比如,亚当·斯密认为:人有利己本能,生物
总是趋利避害的,这无可非议,不管人 类如何进化,还是属于动物;但人不光有利己本能,
还有同情本能,能够推己及人,这就是同情心。同情 是人类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亚当·斯
密说,人类有两种最基本的道德,正义和仁慈。正义就是不可损人 ,用孔子的话来说即“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慈就是要帮助人,用孔子的话来说即“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这两种最基本的道德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同情心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可 以这么说,人和动物
的区分是从同情心开始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就是从同情心的丧 失开始沦为“兽”的,一个人要是没有了同情心,
那么,他什么坏事都能干。所以,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 ,就是孟子所说的“非人也”。如果一
个社会普遍缺乏同情心、缺乏善良,或者一部分人邪恶、不善良, 而又不受制裁,在这样的
环境中,善良的人反而受害,于是不敢善良,这样的社会就不是人待的地方。一 个好社会和
一个坏社会最基本的分别就是能不能给人一种安全感,如果普遍没有善良,这样的社会是没< br>有安全感的。一个优秀的灵魂,其最基本的品质就是善良,他对生命有一种感动。比如说,
如果一 个人不喜欢孩子,那么他的人性就有问题;如果一个人看见孩子是喜欢的,但别的地
方有问题,那么这个 人还是有希望的。很多大师都对生命怀有一种敬畏,比如泰戈尔,他有
一句很著名的诗,“我的主,你的 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在一个没
有生命迹象的地方,突然发现生命,人都会感 动的。有一个著名的探险家,他在荒野上看到
一朵野花,马上就跪了下来,说道,天主到这里来过。
对生命的感觉是很重要的,但又是很容易麻木的。很多年前,我曾经收到过一个女孩的
来信 ,她的信特别感动我,她说:在我眼中,你不是一个学者,也不是一个散文家,你是一
个生命,你是一个 善于聆听其它生命的生命。我读你的书,就感到是一个生命在静静地聆听
另一个生命。她最后没有落款, 而是在落款的地方写了这么一句话: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我
是,你是。我看完这封信特别感动,就想找到 这个孩子,我翻看信封,但信封上也没有她的
名字、她的地址,邮戳是河北的一个小地方。后来我写了一 篇题为《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
文章,其实,我文章的题目是抄她的,著作权是她的,但我没办法偿还她 ,因为我始终找不
到她,到现在还是找不到她。
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本没有名字 ,没有身份,没有职务,什么都没有,这些东西
都是后来附加的。可是后来,慢慢地,我们就不是作为一 个生命来生活了,而是作为一个身
份或者所谓身价。而且往往也是把自己看成这样,很少去倾听自己的生 命到底要什么东西,
自己的生命过得舒服不舒服,这种敏感没有了,更普遍的是追求物质的东西。在我们 这个时
代,似乎财富是最值得追求的,而全部的生活内容无非就是赚钱和花钱这样两件事,觉得这
就是生活。其实,中外很多哲人都认为,人的生命对于物质的需要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物
质并不能让 你的生命感到真正快乐。我认为,物质的欲望是被社会刺激起来的,并不是生命
本身所具有的,但我们往 往被这种物质的欲望所支配了,而忘记了我们的生命需要什么。一
方面对自己的生命的感觉麻痹了,另一 方面,相互之间也不是用生命对生命的态度来对待,
往往是身份和身份之间、利益和利益之间的较量。人 和人的关系成了不是生命本身的一种关
系,而是利益的关系,我觉得同情心的泯灭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生 命感觉的麻痹也是从这里
开始的。从现状来看,人们善良的缺失和对于生命感觉的迟钝确实比较普遍,这 是很可悲的。
我们的社会普遍有一种对他人的冷漠,对生命的冷漠,甚至是冷酷。
我在 北京看《新京报》,看到每天都有凶杀案,报上经常会报道发现无名尸体,而杀人
的原因和杀人的行为之 间极端不对称,很多情况下是为了一个很小的理由或者很少的钱而杀
人,这说明对生命是非常麻木的。有 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两篇报道,都是父母把孩子打死
了。一篇新闻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贪玩,没做作业 ,父亲就用铁杆打孩子,把孩子当场打死
了。另一篇是讲一个五岁的小姑娘和小朋友闹了点矛盾,人家告 状到家里,她的母亲也是当
场就把孩子打死了。我是同一天看到这两篇报道,心里很难受。
还有一件事情我想起来也很难受,据媒体报道,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一个75岁的教授,
带着他60多岁 的妻子和15岁的女儿,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西单图书大厦给女儿买书,买完
书坐车回家。在车上,售票 员说他们没有买票,其实他们买过了,就争辩了几句,女孩在旁
边说了一句,“你怎么这么事儿!”这个 女售票员就掐住女孩的脖子,女孩窒息了,当场昏迷。


女孩的母亲恳求司机快送孩子去医 院,司机不理睬,两口子只好把孩子抬下车,在好心路人
的帮助下,将孩子送到医院,但女孩很快就死了 。一个15岁的女孩,而且是老夫妇的独苗
就这么没了!前些日子法院判售票员无期徒刑。
我现在不愿意看报纸,看了就难受。前不久还有一件事情也让我很难受。一个外来的妇
女在北京借了间屋 子,开了家裁缝铺,不过这间屋子是房东搭的违章建筑。后来城管就来执
法了,要把违章建筑拆了,来了 很多车,当时这个女的一看,就特别着急,昏过去了,连小
便都失禁了。房东是学医的,一看情况就知道 非常危险,房东就恳求城管把病人送医院,城
管拒绝了,说自己是来执法的,不管这个。后来,房东老太 太上街拦出租车,一连拦了十辆
都没拦下,直到第十一辆才成功,但送到医院时,这个外地妇女已经死了 。这么多司机连这
个举手之劳的事都不愿意做!
我相信,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 人性中都有善良的种子,但为什么这么多人的善
良的种子烂在里面了呢?很多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大家都不 懂呢?我想有必要追问,这个社会
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个人分析下来,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我想追问我们的传统,其实儒家文化是很讲究同情的,孟子说,恻隐之心是
“仁 之端也”,没有恻隐之心是“非人也”。“仁”是儒家道德的核心,可是,我们想想,中国两
千年的封建 专制社会对生命是什么态度?这种善良是不是得到了发扬?没有。两千年的封建
社会对于生命其实是很残 忍的,基本上可以说,在专制权力面前,生命等于零。“君命臣死,
臣不得不死”,大臣得罪了皇帝,往 往是被满门抄斩,甚至株连九族,成百上千人被杀掉,
人命是不值钱的。
可是为什么儒 家的仁义道德在政治上、在实践上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我觉得,儒家伦
理是有问题的。西方哲学家认为 人有两个本能,一个是利己的本能,还有一个是将利己之心
推己及人,知道其他人也是爱自己的,这就是 同情。而儒家伦理在这两点上都出了问题,第
一,儒家伦理是否定利己的,儒家不让每个人爱自己的生命 ,那又如何能做到推己及人呢?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生命,那么他的同情心也是麻木的。所以 ,同情的前提是爱
自己。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利”是生物的本能,要生存,就必然趋 利避害,
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利益其实是不能否认的。关键在于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时,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而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
另外一点,我觉得儒家伦理在推己及人方面也有问题。孔 子说“能近取譬”,就是要从自
己身边开始推己及人,但是,“推”的范围局限于宗法关系之内了。于是 ,这种“仁”、“同情”
就变成了“孝”,而把“孝”放到国家的层面上来看,就变成了大臣要把皇帝当 作父母一般来孝
顺,于是就有了“忠”。本来是一个好端端的“仁”,结果蜕化成了“孝”和“忠”,全 国百姓都忠
于一个人,这个人有绝对的权力,于是就造成了其他人的生命都是不值钱的。
让善良的人得到保护,不善良的人得到惩罚,要做到这一点,我想只有一条路,就是建
立法治社会。法治 社会的出发点就是保护生命的权利,即保护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是,
如果损害别人的利益,损害别 人的权利,法律就要惩罚。如果社会保护“利己”,惩罚“损人”,
那这样的社会绝对是给人以安全感的 社会。我这样来解释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当然,我们
正在朝建设法治社会的方向走。
而走这条道的必经之路就是市场经济。我不认为现在的很多问题是市场经济造成的,一
个健康的市场经济 能产生很多好东西。我们的问题是,市场经济的秩序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市场经济不是无序状态,它应该 是有序的。
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善良。有时候,我们不敢善良,做了好事往往倒霉。前两 天
我看到一个报道,一对夫妻吵架,后来那个妻子想不开,自残了,用手敲打玻璃窗,结果玻
璃 碎了,把动脉割断了。丈夫这时急了,没想到会这样,就抱着妻子上街拦车,但很多出租
车都不停,虽然 最终还是拦到了。现在的问题是,人们看到这种情况都喜欢躲。我觉得有一


个原因是现在 人们不敢善良,因为经常有一些坏蛋利用人们的善良来设陷阱。所以,我认为,
关键是要建立一个法治健 全的社会。

二、丰富——精神的财富
第二个问题我想讲一下“丰富 ”。“丰富”是指人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这是人和动物更
重要的区别。人有精神能力,而动物只有生 存本能。“丰富”就是要让人的精神能力生长、开
花、结果,每个人都要如此,这就是精神上的丰富。
人有哪些精神能力呢?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人的精神能力分为三种,智、情、意。“智”
是指思考能力。“情”就是情感,人有情感生活,有对爱的体验,有对美的体验。“意”是指意
志,就是 能够支配自己的行为,按照道德做事,也就是对“善”的追求,这可以说就是信仰。
所以,“智”、“情 ”、“意”就是人的智力生活、情感生活和信仰生活,这三种生活组成了人的
精神生活。所谓的“丰富” 就是指人应该过这三种生活,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人应该过智力生活,头脑是上天给人的一个 恩赐,因为人有头脑,所以对世界充
满好奇心、充满兴趣,能够进行独立思考。这是人类最可贵的禀赋, 在运用这种能力的时候,
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般我们会误认为,人有头脑、会思考是为了解 决自己的衣
食等生活问题和对物质的欲望,似乎人类头脑的价值就在这里。我觉得这是本末倒置了。其< br>实,从人的享受来说,精神能力的运用和得到满足是更高级的享受,思考问题的过程充满着
快乐, 而这种快乐是任何物质享受不能比的。我相信,任何一个优秀的人都是这样的,把精
神能力的满足当做更 高级的快乐。我特别喜欢一个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他认为,一个
人要满足自己生存的欲望,但人的 精神能力是更高的快乐。如果人们只是体验物质的快乐、
身体的快乐,而没有体会过精神的快乐,那他就 不知道后者的快乐之于前者是更甚的。今天,
我们很多人就是只是沉湎于身体、物质这样低层次的快乐中 ,而觉得世界上没有更快乐的事
情了。但只要享受过两种快乐的人,都会得出精神快乐是更快乐的结论。 约翰·穆勒就说,
不满足的人比满足的猪快乐,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满足的傻瓜快乐。每个人的天性里都 有一
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但很多人的这个“苏格拉底”是沉睡的,甚至再也醒不过来了,这就很可悲了。
我想强调一点,人的智力生活的满足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价值,我们不要用物质 成果来
衡量它。社会也是如此,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发达,生活越来越富裕,人就幸福了吗?我不这
么认为。我觉得,真正幸福的生活是人们精神上非常自由,非常发展,有大量的精神财富。
每个人都对 世界有好奇心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好奇心会降低的。爱因斯坦认为,
好奇心是神圣的,因为 有好奇心,人和神就很接近了。但爱因斯坦又说,教育没有把我们的
好奇心完全扼杀掉,这简直是一个奇 迹。
对于今天中国的教育来说,更是这样。我觉得,智育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和鼓励好奇心,培养人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当今的教育往往把功利放在第一位,所谓的知识是很狭隘的,
只是为了 谋生学一点东西。大学只是一个职业培训场,中小学就是为了高考而准备。中国的
孩子很苦,被沉重的课 业压得喘不过气,很少有玩的时候。孩子的天性是需要玩的,只要我
们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他自然会学 习的。
这一点,我从自己孩子的身上看得很清楚,我女儿刚满八岁,在她四五岁的时候,已经< br>能够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了。我没有刻意去教她,也没教她认过字,只是在
每天睡 觉前,妈妈都会给她念童话,当时她感到奇怪,说:这上面都是字,故事在哪里呢?
后来有一天,我发现 她自己翻开童话书,自己在念,她识不了几个字,在那里蒙呢。但时间
长了以后,我发现她总是可以翻到 昨天妈妈给她讲的地方,看来大致能读了。有一天,她对
妈妈说:妈妈,你不要给我念了,不然我自己看 就没意思了。原来她都能看懂了,这个时候,
她还没上学呢。孩子的兴趣其实是自发的,只要保护好、引 导好,自然会发展得很好。如果


强制孩子学习,这就会让孩子感到反感,怎么可能学的好 呢?所以我很担心,觉得现在的教
育培养出来的都是单调的、不丰富的人。目前,我想写一本书,对教育 的问题发表一下自己
的看法。这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智力生活。
另一个是情感 生活,人应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对爱、对美的体验,这个我就不详细说
了。还有一个是信仰生活,对生 命意义的追求。我们可以看到,智力生活与“真”相对应,情
感生活对应的是“美”,信仰生活对应“善 ”。所以,我们讲的真善美,实际上最早是柏拉图提
出来的。从人类精神领域来说,“智”与科学相对应 ,“情”对应于艺术、文学,“意”对应哲学、
宗教。人类应该去享受这些东西,而不是单纯地生活在外 在世界上。我们的社会是非常浮躁
的,人们总是生活在外在世界,而没有自己的内在世界,或者内在世界 很单薄。我觉得这是
很可悲的,人们的全部生活仿佛就是挣钱和花钱。这就是贫乏,是与“丰富”相反的 。如果一
个人一辈子都是这样过的,只有物质,而没有精神,纵使他再有钱,我都会说,他是度过了贫穷的一生。
当然,我们可以去争取做一个物质上的富翁,这也是对的,但同时,精神上的 丰富是更
重要的。只要成为了精神上的富人,即使物质上贫穷一点,我觉得,你还是幸福的。如果把全部的幸福寄托在外在物质上,这是很不可靠的,一旦财产、地位没有了,人就垮了,因此,
精神上 要有自己的家园,即使外在再变化,都有着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我对“丰富”的要求。
怎么样去 “丰富”呢?我觉得有三个途径。首先,要养成独处的习惯。我们这个时代,能
够忍受独处的人越来越少 了,往
往把独处看成一种痛苦、一种惩罚,仿佛一个人呆着,日子就没法过了。其实,根据我< br>的体验和与精神大师的交流,他们都认为独处是一种特别的快乐,能够和自己的灵魂进行交
流,是 很快乐的。这个过程就是自己过内心生活的过程,好好回顾一下自己走过的路,立足
于人生的全局给自己 一个坐标。我认为,哲学就是起这个作用的,哲学是一种分身术,可以
把一个人变成两个人。肉身的自我 可以在社会上奋斗,但一定还要有一个更高的自我,每个
人的身上都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自我。怎样才能有 一个更高的自我呢?首先,就是要有独处的
习惯,经常反思一下自己。
我承认,能说会 道是一种能力,其实,我的口才是不好的,我也很害怕做讲座。但是我
觉得,独处是一种更重要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没有独处的能力,那么他丢掉的是灵魂,会变
得浅薄。如果没有交往的能力,丢掉的是利益, 那么,我宁可丢掉利益,而不愿丢掉灵魂。
尼采说,有的人不喜欢自己,甚至讨厌自己,所以总是要逃到 别人那里去。那么,尼采就问,
这样的人对别人有价值吗?一个连自己都讨厌的人,到别人那里无非是对 他人的干扰。一个
人必须丰富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有价值,有了独处,有了内在的东西,然后才能有高 质量
的交往。如果大家都有内在的丰富,那么这样的交往是高质量的交往,否则的话无非是利益
的交换。
第二,通过读书来形成更高的自我。读好书的过程就是接受大师熏陶的过程,自己的灵
魂也会越来越充实。所以我强调,一定要读好书。现在外面的书太多了,但很多是“垃圾书”,
畅销书不一定是好书。我的主张是少看一点畅销书,多看一点经典读物,虽然经典书大部分
是不畅销的, 但的确受益无穷。我认为,人的趣味很重要,趣味要高。而现在“快餐”太多,
追求感官刺激,但读过就 完了,对于人的精神是毫无帮助的,这样就没有读书的必要了,还
不如去卡拉OK。其实,阅读本身就应 该是精神生活,让人感到精神上的愉悦、精神上的启
迪,这样的读书才是有意义的,才是真正的阅读。阅 读的过程是人的灵魂提升的过程,多和
大师们交流,慢慢地,读者和大师的精神就接近了,能从大师的角 度去看世界了,这是多大
的愉快啊!所以我认为,读书的品位要高,这样才有意义。我们这个时代看重享 受人类的物
质财富,享受高科技的成果,但在书籍中,积累着人类的精神财富,如果不阅读,这笔财富< /p>


是不会属于你的。事实上,这些财富是向所有人敞开的,但很多人并没有去享受这笔财富,
我觉得这是很可惜的。
我很庆幸自己发现了这么一个宝库,我要感谢上海图书馆,让我 感受到书籍的魅力。于
是,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爱读书了。上高中时,我住在黄陂路,在上海中学读书 ,坐50
路车,那时的车费是5毛钱。我一周回家一次,父亲只给我5毛钱的车费,是单程的,但我还是舍不得坐车,靠步行上学放学,一次要走一个多小时,把省下来的车费买书。高中的时
候,我特 别喜欢高尔基的一段话,他说,“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当时
就是这样的感觉,感 受到莫大的快乐。我的主张就是,不要光享受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享受
得越多,越占便宜。一个优秀的人 应该养成过智力生活的习惯,让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始
终处在活跃的状态,另外,要有一种自主学习的 能力,所有的大科学家、大学者始终保持着
智力活动的习惯,这是一种高品质。第三,是通过实践完善人 的社会性。人首先是动物,所
以会有食欲、性欲、自我保存能力等自然属性。同时人又生活在社会之中, 作为集体活动的
个体,或作为社会的一员而活动时,又要表现出社会性。在哲学上,通常把一些对人类整 体
运行发展有利的基本特性称为人的社会性,如利他性、服从性、依赖性、以及更加高级的自
觉 性等。当然于此相对还有反社会性,如为了利己损人、损害公众、损害社会等等。任何一
个社会和国家都 会对其社会成员的社会性提出很具体的要求,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信奉“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次序; 西方资本主义信奉“自由、平等、博爱”的规则。要做一个精神
丰富的人,就要尽量完善自身的社会性。 怎样做呢?当然是通过实践。形象些说,医生治病、
演员表演、运动员比赛等都是实践;抽象些说,社会 调查、科学实验等等也是实践。在实践
中,人的社会性可以不断完善,还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心灵丰富 起来,脱离纯粹物质的需
求。
此外,还要保持心灵生活的习惯。我把“智力生活”和“ 心灵生活”区分开,前者是指动脑
子,后者是情感的体验、信仰、对生活意义的思考。一个人的人生目标 首先应该是让自己成
为优秀的人,我们这个时代注重成功,把成功看成是第一位的。我觉得成功应该是“ 优秀”
的“副产品”,要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智力生活要始终是活跃的,情感生活要始终是丰富的,只要给予一个合适的环境,这样的人迟早会成功的。如果不是一个优秀的人,只是工于
心计,拍 马奉承,那么这样的成功是非常平庸的,这对于人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即使在社
会意义上不成功,但如 果你是一个优秀的人,那么你的人生仍然是成功的、充满意义的。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现在 我有了点小名气,有读者爱读我的书,看似成功了,但是,
我觉得这种东西是很表面的。我大学毕业以后 ,被分配到广西的小山沟里,在那里差不多度
过了十年的时间。我喜欢读书、写作,而那是一个很闭塞的 地方,我在当地的县委做宣传干
事,我的工作就是给县委常委“讲课”,所谓的“讲课”就是读报纸,把 中央的政策宣传一下,
是很没有意思的工作。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我想出人头地应该怎么做呢?当然是 好好工作,
让领导喜欢我。当时有60多个大学生和我一起被分配到这个只有10万人口的县里,而这些
大学生中,只有我一个在县政府里工作,所以很多人都很羡慕我,如果我好好做下去,可以
走升 官这条路。这也是那个情况下唯一的出路,那时也没有从事科研的可能性,因为所有的
研究机构都瘫痪了 。但是我发现,这条路不适合我,比如说,遇到某些问题,我自己的看法
和领导相左时,我会忍不住说出 自己的意见,这就让领导很不高兴。另外,我读书的习惯也
改不了,那里书也不多,我就从县中学里找书 来读。县委的宣传部有一套《马恩全集》和《列
宁全集》,我把这两套全都通读了一遍,读完之后没有书 读了,我就到县中学里,当时,我
的同学正好被分配到县中学,我在他们的阅览室里发现了一套不全的《 万有文库》,那简直
是如获至宝啊!因为我爱读书,我的上司就找我谈话,说我太脱离群众了,应该和群 众打成
一片。他们都喜欢打牌,而我不喜欢,他们就说,周国平哪会打牌呀,他就会读书。他们特
别看不起我,这样,我就觉得自己仕途是走不成了。这不适合我的性情,那我就按照自己的

性情来做吧,所以,最后我也坚持读书和写作,尽管写的东西是不可能发表的,包括写诗、
写散文和 有关学术方面的。当时根本想不到“四人帮”会倒台,我以为自己就是一辈子待在那
里了,我写的东西也 就是自娱自乐而已,但我还是坚持这么做,因为我觉得这是在这样环境
中所能过的最有意义的一种生活了 。我本来是作为唯一的苗子被选到县政府,结果是没有培
养前途,最后被放到了离县城很远的县党校里, 我反而很高兴,因为那里没有人打扰我,我
可以整天在屋子里看书了。而原本在我下面的其他同学却开始 升官了,但我很安心,因为我
就是这样一个人,想过这样的生活。如果从成功的意义上来说,我那时是很 不成功的,但我
觉得自己比别人优秀,我在实现内心的东西,尽管没有在社会上成功。后来考上了研究生 ,
能够写一点东西了,我觉得和我那段经历是分不开的。我现在回过头去看当时写的东西,发
现 很多现在写的东西其实在当时已经开始写了,很多想法都是共同的、连贯的,而不是回到
北京后突然冒出 来的。
我觉得,一个人首先应该优秀,精神能力、智力能力和情感体验要得到发展和实现,内< br>在的优秀是更重要的。我们可以在条件合适的时候,把这内在的东西表现出来,从而使之成
为自己 的事业。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事业,但“职业”不等于“事业”。“职业”仅仅是
谋生的手段, 也许你的职业很能挣钱或者很有权力,但这还只是“职业”,不是“事业”。什么
是“事业”呢?我觉得 用人的内在能力来说,有两条标准。第一,要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
对事情本身有强烈的兴趣,而不是 因为利益,没有利益也要做,就因为喜欢。这是“事业”
的一个标准。另一个标准是,由于从事了这份事 业,而让人生意义得到了实现,做这件事要
让自己感到其中的意义之所在。人的精神能力无非有两种,一 是天生的、智力的能力,每个
人的能力品质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适合从事这方面的事,而有的人就不适合 。我觉得,这一
点很可能是老天安排好的,人的天赋能力和性格是注定的,但很多人可能没发现自己的能 力
到底在哪里,能发现自己的能力这是一种幸运。如果做一件事本身让你觉得非常快乐,那么
就 说明你的能力在这里。杜威说过,兴趣是才能可靠的征兆。如果是因为利益而产生“兴趣”,
那其实是不 算“兴趣”的,我指的是事情本身的吸引。我用这两方面的尺度来衡量我们从事的
是不是真正的事业,最 幸运的就是职业与事业合一,我感到自己就比较幸运。我认为幸福有
两点,一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 能够靠这个养活自己;二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
且让他们感到快乐。做到这两条,人生就算是幸福 了。

三、高贵——人格的骄傲
第三个问题,我来讲讲高贵。我们这 个时代很少提到“高贵”,其实“高贵”在历史上有非
常重要的价值,在古希腊、罗马时代,“高贵”被 看做是最重要的价值。但那种“高贵”不是指
地位,而是精神上的高贵,我从古希腊的哲学家身上深深体 会到这一点。尼采说过,古希腊
的哲学家是具有帝王气派的精神隐士。古希腊哲人的这种高贵有两个最著 名的故事,一个是
关于第欧根尼的,他是希腊化时代的一个哲学家。他在当时的希腊世界是非常有名的, 那时
候统治欧亚大陆的是亚历山大大帝,他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君主。第欧根尼提倡人应该过简
朴的生活,因此他也没有自己的房子,就住在一个木桶里,或者有时就露宿街头,吃的食物
也是非常简单 的,基本上靠乞讨维持生计,完全是一个乞丐的样子。一天,亚历山大大帝碰
到第欧根尼,大帝对他说, 我是大帝亚历山大。第欧根尼回答说,我是狗崽子第欧根尼。狗
崽子是第欧根尼的绰号。亚历山大顿时肃 然起敬,对他说,先生,我能帮你什么忙吗?第欧
根尼说,你能给我做一件事,就是请你走开,不要挡住 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就乖乖地走了,
他边走边对侍从说,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那我愿意做第欧根尼。第 欧根尼在物质上过着很
简单的生活,但是在灵魂上他是很骄傲的。
还有一个例子是关于 阿基米德的。当时他所在的城被罗马军队攻下来了,而他还在街头
思考他的问题,在地上画着几何图形。 罗马的士兵看到了他,就要抓阿基米德,他不肯走,


还在看着他的图形,说,你们不要破 坏我的图形。就在这个时候,罗马士兵一剑把他刺死了。
阿基米德把对智力的追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 里面就蕴涵着高贵。
我们批判奴隶主、贵族,但他们中很多人也有着高贵的品质。在法国大革命 的时候,很
多贵族被杀了,包括国王路易十六,但其中很多人在走上断头台时,确实表现得很高贵。一< br>个贵妇人在临刑前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马上向他道歉,对不起,请原谅。讲完这话之
后,就 被杀头了,她一直到死,始终保持着高贵。还有一个贵妇人,排队坐着等待行刑,因
为人很多,大家坐着 比较拥挤。她旁边的一个老太太一直在哭,她就站起来,让老太太可以
坐得舒服一点。相比之下,老太太 觉得自己太失态了,就不哭了。贵妇人的镇静,临死前所
表现的从容与优雅,是装不出来的,这就是一种 内在的高贵。我就觉得我们应该有这种高贵,
这种尊严,处处都要体现出这种尊严。在中国的社会传统中 ,人们把这种人格的高贵归结为
一种“君子之风”。千百年来,人们往往乐以君子自居或夸奖他人。孔子 说自己的学生颜回“一
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过着如此 清贫的生
活却很快乐,因为他有大志向,以胸怀天下为乐。这也符合孔子的君子行为准则——志于道,< br>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另外,在《论语·雍也》中,夫子还夸奖颜回:有颜回者好学,
不迁怒 ,不贰过。就是颜回不把怒气转移到无关的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如此看来,
无论人品,还是学品 ,颜回可堪表率。儒家管这种品行叫作“有情无累”,情感和自我分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丰富的 精神世界,自然对个人外在条件的好坏看得不重了,也因此
达到了人格的高贵。
康德认 为,人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是肉体的存在,是属于自然界的,要服从自然
规律,是不自由的,由自 然支配。另一方面,人是精神的存在,有灵魂,有头脑,从精神的
存在来说,人是自由的,并不服从自然 规律,受道德规范约束。道德不是自然界的法则,是
人的行为准则,而自然界的生物是没有道德准则的。 所以,康德说,人是自己行为的立法者。
这就是人的高贵之处。实际上,道德法则和自然法则是相违背的 。自然法则是趋利避害的,
利己的,但道德法则要考虑到别人的利益,这是人的伟大之处,是人的自由之 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康德说,人是目的,在任何情况都不能把人作为手段。所谓“人是目的”
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属性,是区别与其他生物的,是道德、精神层面上的高贵,是精神性。
而不 能把这个意义上的人作为满足物欲的手段,当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做不道德的事
情,那么这个时候 ,人就只是“手段”了,而没有把自己作为“目的”。
对待他人也应该这样,不能把他人作为满 足自己欲望的手段,把每个人都要看成是有尊
严的人,有灵魂的人,让灵魂与灵魂相对待。我觉得,我们 这个时代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没
有尊严感,道德滑坡不能光靠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其根本在于 尊严问题。真正的
道德教育应该建立在灵魂的高贵的基础上,要教导人们做高贵的人,做有尊严的人,有 尊严
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必然是道德的。最可怕的就是有尊严的人碰到没有尊严的人,有尊严的
人在精神上是有洁癖的。而没有尊严的人相互碰在一起,那就是恶斗。所以,人与人之间应
该普及尊严感 ,这样的社会才会是美好的社会。最后我想说,我从上海图书馆开始,读了很
多书,收获也很多,自己感 到,就一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善良、丰富、高贵。我们应该有
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这 样才是真正的人。我怀念这些品质,也希望现代的
人具备这些品质。
今天,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答辩开场白-护士电子化注册


上林县中学-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


专业就业排行榜-上海房地局


池州学院招生网-王俊凯高考成绩


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印刷厂实习报告


湖南矮寨-河南省人事考试中心网


中国银行江苏-中秋贺卡贺词


个人党性分析材料-自主招生推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