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诗词大会》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
四川农业大学专业-表白词
龙源期刊网 http:
浅谈《中国诗词大会》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辅
助作用
作者:李欣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21期
中国是一个重视诗歌
的国度,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古诗词承载了中国人的
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和艺术趣味,能
唤醒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温暖的的回忆。第二季《中国
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
活之美”为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
赏析,带动观众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
美,感受诗词之趣。它的热播,为这
个浮躁的快餐时代注入了一股清流,也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启
示。
一、增加诗词积累,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古诗
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
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好古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
语文素养。然而,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
的诗词教学,往往将关注点放在对个别词句的反复释义
上,专注于对各种试题的讲解,一定程度上舍弃了
诗词的美好意境和带给人内心深处的感动。
这样的传授方式,容易让学生对古诗词失去兴趣。《中国诗词
大会》以全新的舞台设计、“百
人团”和选手共同答题的节目形式,再次将古诗词推到了时代的舞台,也
引起了学生观看的兴
趣。
入选《中国诗词大会》的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
课本中的古诗词,而且很多来自课程标
准中规定的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基本上每一首都称得上耳熟能
详,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当学生看到试题里有他们学过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春日》《回乡偶书
》,而自己又能
答对相关题目时,非常兴奋,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成就感也会大大增强。对一些学生容易写
错的
字,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的“应”,该节目也通过填空的形式做了巧妙的考察。此外,一些题目的设计涉及到对诗词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如其中一道题目:“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的
“佳节”指的是哪个节日?学生只要认真看过课本中的课下注释,就能很容易答对该题,这
比教师反复强
调这一知识点有效果得多。对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中国诗词大会》也介
绍得很到位,如“可怜九
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中的“可怜”指的是什么?这是一道选择
题,有容易混淆的选项。通过跟随
选手答题,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这一知识点,而且能够通过嘉
宾老师的讲解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含义,品味
这首诗的意境。与此同时,四位嘉宾的精彩点
评,将生僻的掌故化作通俗的故事,降低了学生对诗词名句
的接受门槛,增加了节目中诗词、
诗人和历史的文化厚度,让学生了解到“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蓝”并
不是蓝色,而是“蓝草”;杜
甫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其实写的是春天等,这些知识,
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
感觉,受益匪浅。《中国诗词大会》对小学生丰富诗词积累、提高文化素养大有裨益
,看过的
学生大都愿意跟随这档节目继续领略中华诗词的美,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他们乐<
br>此不疲地采摘语文学习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