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克强的从政之路看一个人的素质
新时代工人的力量-水浒传108将绰号
从李克强的从政之路看一个人的素质
摘要
李克强,现任中共中
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党组书记,他的从政风格有着独特的风格。也许
得益于对中国底层社会的切
身感受,也许与传统的和合思想有关,从当年的硕士论文到主政大省后的施
政方略,李克强一直注重将理
论分析与现实约束紧密贴合,找平衡,扩共识——这种务实的思路,对于
断裂、失衡普遍存在且差异巨大
的中国社会而言,虽然未必给人一时惊喜,却称得起持久的专业和负责
的考验。从李克强的学识背景和从
政之路来看,他被认为是带有强烈制度偏好、市场偏好、崇尚实事求
是的精神的改革者。
关键词:
李克强、从政之路、实事求是
一、李克强的履历
1974-1976年 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知青
1976-1978年
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8-1982年
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校学生会负责人
1982-1983年 北京大学团委书记,共青团中央常委
1983-1983年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部长兼全国学联秘书长
1983-1985年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1985-1993年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全国青联副主席(其间:
1991.09-1991.11中央
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1993-1998年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兼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长(1988-1994年北
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
业在职研究生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
1998-1999年
河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兼任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总指挥
1999-2002年
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兼任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总指挥
2002-2003年
河南省委书记、省长,兼任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总指挥
2003-2004年
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4-2005年 辽宁省委书记
2005-2007年 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7-2008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
2008-2013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党组副书记,国务院三峡工
程建设委员会
主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
2013-至今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党组书记,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
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2]
2014年5月6日,李克强访问尼日利亚获赠阿布贾城市钥匙。
2014年6月18日,李
克强在金融城发表主题为“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的演讲。他
说:“包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中
国古代思想家提倡‘和而不同’,但‘和为贵’的理
念,与欧洲同时代先哲提出的‘和谐产生正义与善’
的思想不谋而合。东西方文明虽然源
头不同,但彼此都懂得和谐相处、包容互鉴的珍贵。
”
二、李克强的从政思路
1991年,他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论文《论我国经济
的三元结构》,首次提出农业
部门、农村工业部门与城市工业部门并存的理论,挑战阿瑟.刘易斯等西方
经济学家提出
的二元经济结构。在这篇论文中,李克强特别提到了拉美一些国家的教训。他说,城市现<
br>代工业就业增长率大大低于生产力增长率,而城市中的传统部门和贫困部门,却有大量农
村人口进
入。在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间劳动力转移尚未展开时,提前开始了农村与城市间
的人口转移。这集中形成
了城市贫困社会。他说,如果中国走上述道路,后果将更加严重
——会使城市传统部门恶性膨胀,“城市
病”的特征更加显著。在论文中他提出,应把注
意力转向农村,就地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走从农业部
门到农村工业部门再到城市工业
部门的转移路线,是中国国民经济结构转换的唯一选择。而其中核心是农
村居民的现代化,
要使农村人口顺乎自然地向小城镇集中,逐步发展中小城市。
此文获得
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文奖。而李克强20年前的
分析,今天看来仍有现实意
义,并且正在落实为他力主的新型城镇化方略。
在1990年发表的一篇关于农业问题的论文中,
李克强特别提及土地产权问题:土地按
人口平均的承包制日益显露局限,产权制度模糊造成农业生产乏力
。对此,他提出了一种
思路:产权制度理论滞后,等待具有突破性的理论指导己不可能。应在稳定承包制
的基础
上,重点改革土地经营方式,允许并支持多种生产经营方式生动活泼地推进,产权制度必
然会在现实中得到新的发展。
2000年下半年,李克强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亲自主导了河
南省的“十五”规划编
制工作,从而梳理、确立了河南面向未来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据知情者回忆,
在他的
办公室、省政府会议室或是出差开会的临时住所,他经常会同有关人员,自己摁着计算器,
测算着什么产业会对全省拉动性最大,会使一些资源枯竭的城市繁荣起来;摊开地图,描
画着铁路、高
速公路的网架结构。
从酷暑难耐的盛夏,到大雪拥门的冬夜,用他的心血编就的规划,至今仍是河
南的战略
导向和战略重点:中原城市群、大中小城镇三头并举推动城镇化、交通运输大通道、文化
旅游大省、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肉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特别是他提出的两高战略——
“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在带领河南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同时,不
也开始了在全国
范围的放大版实验吗?
2002年末升任河南省委书记之后,李克强的执政方略全面亮相:提出“
中原崛起”,夹
在东南沿海和西部大开发之间的河南开始尝试走出“洼地”。以“中原城市群”概念实施
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同时力推县域经济、小城镇建设。这种城镇化发展脉络,既是李克强
在学术
研究阶段“三元结构”理论的2.0版,也与后来中央力推的思路一致。在调整经济
结构方面,李克强提
出“三化”——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几年后当他
作为副总理强调“新型四化”时,就
是在“三化”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化。作为制度配套,
李克强提出了要创新体制:深化国企改革、发展非
公经济、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建设服
务型政府。2004年底李克强转任辽宁省委书记,上任15天,
跑遍了全省12个地级市和沈
阳、大连两个副省级城市。翻检他在每一地的调研讲话,扎实而具体,小到
某家企业的人
均工资、某家钢厂的转炉规格,大到国企股份制改造、“大沈阳”、“锦州湾”、延长产业
链
条和推动资本运作。他的施政方略没有河南那么长的准备期,几乎与就任时的密集调研同
时亮
相。
三、李克强的个人素质分析
2010年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推出了一项用于
评估中国GDP增长量的新指标——克
强指数。这个以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名字命名的指数,
是三种经济指标:耗电
量、铁路运货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的结合。英国《经济学人》认为,“克强指数”
比官方
GDP数字更能反映中国经济的现实状况。评论者说,就真实性而言,“克强指数”包括的三项指标,项项涉及真金白银,几乎不存在做假的可能性。
“克强指数”反映了李克强是一名严
格的实事求是者,有着务实的作风,他力推不讲套
话、不走形式、只亮“干活”的讨论式会议;从不轻易
下一个结论观点,要求一切结论产
生于调查研究之后;不套框框、直切问题的调研方式等。李克强在总结
中概括了两条经验:
第一是抓服务,要达到教育青年的目的,根本途径是服务,团的领导机关必须眼睛向
下,
深入调查研究,不能仅仅靠下指示、发号召来开展工作;第二是抓具体,宁肯少说一点,
也
要多做一点,哪怕所做的面窄一点,也不要光说空话不做。细究李克强的为学、从政之
路,这更多地反映
了他崇尚实事求是的精神。
李克强一直注重将学理分析与现实约束紧密贴合,找平衡,扩共识——
这种务实的思路,
对于断裂、失衡普遍存在且差异巨大的中国社会而言,虽然未必给人一时惊喜,却称得
起
持久的专业和负责的考验。他不回避,不张扬,力求化解矛盾于无形,被境外媒体称为“破
解复杂难题的高手”。破解难题,不仅是一种专业能力,更是一种选择——孰重孰轻,孰
先 孰后。
2012年4月,李克强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一落座就跟左右外国政要顺畅地交
流。开幕主旨演讲流露“自信风度”,演讲开头,他脱稿说,身在博鳌就能“博览天下”、
“博 采众长”。与台湾地区代表吴敦义的会面也是亮点之一。吴敦义用“以诚相待、没有
敷衍”来评价李克强 ,说他没有用“研究研究”等模糊字眼。一位台湾随行记者则称李克
强“说话不绕弯子,有主见,有不同 意见直接表达,能做就现场点头”。这种干练睿智、
底气十足、有话直说的大国领导人形象,令中外媒体 眼睛一亮。随后是出访欧洲。行程中,
李克强在欧洲报刊连发3篇文章,被评价为是客人在用文字向主人 “抱拳行礼”。李克强
在面对媒体和大众没有丝毫拘谨,与各界要员侃侃而谈,充分显示了善于交往、谈 吐幽默、
驾驭形势、镇定自如的特点。
结束语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先导,解 放思想重在实际行动。实事求是的作风需要被普遍运用
到经济发展、行政建设当中来,只有这样,改革才 可能有更好的进展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