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心理咨询师考试成绩-承包合同书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
年级下册》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
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三年级实验班第二学期使用
。在保持和发
扬前面教材特色的基础上本册教材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选文到练习设计,从
编
排结构到呈现方式,又有不少新的突破。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1篇,其
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
还编排有8篇选读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
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
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
认
的字;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以及词语表。
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
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
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
活;可贵的亲
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个专题人文
内
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每个语文园地仍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
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
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分别为“
宽
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这些栏目在八个语文园地中分别
出现两次。
二、教材的特点
(一)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
以专题组
织教材内容,体现整合,这一编写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已得到了老师
们的充分肯定。本册教材的整合性进一
步得到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本册
教材对每个单元前
的导语编写更加着力,除达到点明专题,揭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
的外,还进一步增强了教材的亲和力。如,第四组的导语:“童年,像一条弯弯
的小河。这组课文就像
小河里翻腾着的几朵浪花。浪花有时唱着欢乐的歌,有时
倾吐着烦恼,有时„„每一朵浪花里都有一段动
人的故事。让我们用心阅读本组
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这段导语概括地点出本单元的学习内
容,明
确了学习要求,读来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2、每一单元教材从导语
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不仅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
安排,而且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
整合。在精读课文与略读
课文之间,用一段流畅的文字,很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并提示略
读的方法与要求,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陶情冶趣和
训练阅读的功能
。如,学了精读课文《画杨桃》,在略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
前有这样一段话:“画杨桃告诉我们,
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下面这篇课文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
件什么事,小徒
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段话承上启下,既概括了前面精读课文所
学的内容,同时也引出略读课文所学的内容和要求。
3、联系本单元专题,继续设计听说读写的一
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加强单元
教学内容的整合。如,第八单元专题是“神话、传说故事”。本单元四篇课
文从
不同方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故事,有的包含在古诗中,有的是历史人物
传奇,还有
想象中的神人神力。为了方便课文的学习,在教材导语中指明了学习
的途径,在第一篇课文后布置了课外
收集的任务。完成了这一任务,也为语文园
地中的口语交际做了很好的准备。在第四篇课文学完后,要求
学生写感受,目的
是继续加深学生对专题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各种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密切
配合。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落实。单元内各部分内容成为了一个互
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有
利于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二)结合专题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目标
本册共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一个是调查周围环境,一个是回忆、了解父
母的关心爱护,
分别编在“爱护周围环境”和“可贵的亲情、友情”两个单元中。
这两次综合性学习涉及的范围广、针对
性很强,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和创
造性以及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口语交际、
习作有着紧密的
联系,是该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
综合性学习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为一
些听、说、写的训练创造了条件,提
供了有意义的话题,还为学生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同时加强了课堂
内外的衔接、
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综合性学习是一项充满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体现了
语
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
沟通,体现了书本学习与实
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
习方式的形成。对于综合性学习的安
排,教材不仅提出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还
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发扬合作精神
、自主开展活动,
使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
(三)大量更新课文,精心安排精读和略读两种课文类型
本册新编选的课文超过一半,更
加注意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有反映家乡美好景物的《珍珠泉》;有反映爱护动物、保护
环境的《燕子专列》;
有反映现代儿童关爱他人,化解矛盾、重建友谊和良性竞争的《检阅》《绝招》;
有反映母子相互关心和理解的《妈妈的账单》;有表现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科技
进步带来新变化
的《月球之谜》《果园机器人》。许多新选的课文角度新颖,对学
生思想方法的启蒙很有帮助。如《想别
人没想到的》。新选的课文,体裁丰富,
有散文、诗歌、神话、寓言、科学小品,语言活泼,生动有趣,
蕴涵着丰富的人
文内涵,使学生不仅学到语言,在思想上也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得到熏陶。
单元内课文继续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这是从阅读方法上对课文进行的
划分。精读要认真仔细地研读
,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
本的理解。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
而且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
言文字的能力最常用的有效途径。与精读不同,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
要求字斟句酌。教材在部分课文的后面安排了“资料袋”。资料袋一般是给学生
提供一些与课文
内容有关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着力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改进课文的导学系
统。继续灵活地在课文之前、课文之中、课文之后,
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读书、
思考,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
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 围绕课文提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种情况。
(1)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及课文内容。有的在课文的关键处提出思考的问题。
如,《荷花》
一课,在结尾段的旁边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怎么会忘记自己
是在看荷花呢?”;有的引导学生运用
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如,《寓言两则》
一课,在第一则寓言的标题旁提示“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
,我知道‘亡’和
‘牢’的意思”;有的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画面。如,《珍珠泉》文后,
学习伙伴说“我的家乡也有这样美好的景物„„”,启发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浮
现课文的情景,把语言
文字符号迅速地转换成形象,想象课文描述的美丽景色,
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较好的方
法。
(2)用感悟性、点评性的话语,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的内容。如,在《翠鸟》
的第三
自然段旁有一个泡泡:“翠鸟的动作真快啊!”用意是提醒学生注意段落
中精彩的动作描写。在《可贵的
沉默》一文中学说的那段话背下来。”让学生自
主选择积累词句。
2、继续安排适量的“小练笔”。
本册专门安排的“小练笔”共有三处,分别是:《荷花》课文后
的“作者把
荷花写得多美啊!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争吵》课文后的“读了课文,
我
也想写写和同学发生过的一件事情。”;《卖木雕的少年》课文后的“我要写
几句话夸夸那个黑人少年。
”同时,在部分课文的练习中还安排了“小练笔”的
内容,而且一般是先说后写的题目。如,“我想对贝
蒂说几句话,再写下来。”“联
系上下文想一想,医生会说些什么?再把医生说的话写下来。”这些内容
的安排,
都紧密联系学生的阅读或生活实际,力图让学生都有话可说可写。
(五)保持“语文园地”的框架结构,加强内容的整合和创新
为了更好地体现内容与训练
的整合,本册教材继续把“口语交际”和“习作”
这两个版块提前,语文园地中的内容依次为:“口语交
际”“习作”“我的发
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板块,则由以前的“展示台”“宽带网”扩充了内容,
变为“展示台”“成语故事”“趣味语文”“宽带网”这四项交叉安排,使语文
园地的学习内容
更丰富、更有趣。
1、口语交际。
全册共安排八次口语交际。分别是:“介绍家乡景物
”“我们能做点什
么”“说说我自己”“教你学一招”“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我想发明的
机器人”“丰富多彩的世界”“神话、传说故事会”。口语交际的内容安排,有
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
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和“习作”一起成为“综合性学
习”的有机部分。如,语文园地二中的“我们能
做点什么”和语文园地五中的
“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两个口语交际,都是以相应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为依
托,使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另一种是既结合专题内容又紧密结合学生生活
实际和思想
实际的话题,让学生交际得起来。口语交际教学要注意循序渐进,逐
步提高要求。听的方面,在低年级“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
容”基础上,提出“认真听,可以提问,可以
补充”。说的方面,在低年级“能
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的基础上,提出
“讲清楚,
让别人听明白”“尽量说得生动一些”“讲的时候要有感情,使听的人受到感染”
等
年段性要求。
2、习作。
在语文园地中安排八次。习作内容分别是:家乡的景物;关于
保护环境;自
我介绍,展示一个真实的你;学会一项本领中的趣事和体会;父母的爱;未来
的„
„;自由习作;假如我会变。习作在编排上努力为学生自由习作提供方便,
不规定习作的题目,一般都是
提出一个内容的范围,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可以写
的内容。题目由学生自己拟定,学生把想写的写下来,
有题目也行,没有题目也
行。在语文园地七安排了一次不限制内容的作文,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
么写就怎么写。此外,本册专门安排了两次写想象作文。
3、我的发现。
根据
中年级特点,拓展了“我的发现”的内容,由以前单纯地发现识字方法,
拓展到发现词和句的一些规律。
在语文园地中,共安排八次,分别是:反义词的
特点;比喻句的不同形式;反问句的作用;区别同音形近
字;区别音形相同的异
义词;分辨形同异音异义词;发现成语中叠词的运用;区分形近字。发现的内容<
br>是从本册或以前所接触过的一些语言现象中归纳出来。
4、日积月累,共编有三部分内容。
(1)“读读背背”系统编排了古诗、古诗中的名句、成语、名言警句、农谚
等内容。园地
一安排的是描写大自然景物的成语,园地二是描写动物的古诗佳句,
园地三是涉及思想方法的谚语,园地
四是关于勤奋、专心等内容的成语;园地五
是古诗《游子吟》,园地六是关于天气变化的谚语,园地七是
描写关爱、友谊等
内容的古诗名句,园地八是歇后语。
(2)“读读认认”和“连连认认
”。语文园地二、五、六、七中安排了四次
集中识字的内容,园地二是反义词,园地五是关于植物的儿歌
,园地六是关于调
料的俗语,园地七是形近字组词。这四组识字的安排,充分考虑汉字本身的构字
规律,采用熟字去偏旁识字、归类识字、熟字加偏旁识字、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等
方式引导学生集中识一
些字。到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这部
分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要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来识字,如熟字
减偏旁、熟字加偏旁、归类识字、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教学中可以设计多种
活动,如,字词游戏、字谜、竞赛等活动,增强学生识字的乐趣。
(3)“我会填”和“读读记记”。为了加强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教
材在语文园地一、三、四、
八分别安排了词句训练方面的题目。园地一是量词填
空;园地三是比喻句练习;园地四是定状补词语填空
;园地八是不同形式的成语。
这部分内容是对学生语文基本功的一个检测,也是对词句现象的一些规律性
总结。
5、继续编排趣味语文、成语故事等新的栏目。在语文园地中,“趣味语文”“成
语故
事”“宽带网”“展示台”这4项内容分别交叉安排两次。
(六)完善图像系统,注重图文并茂。
在语文教材中,图像系统是配合文字系统的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也是影响
学习效果优劣的
重要因素。本册教材加大创新力度,对每一篇、每一单元的图像
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和编排。这样做的目的
是增强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
给师生的审美感受创造良好条件。教学时,如果能在注意文字内
容学习的同时,
不忽视课文插图的价值和作用,就一定会有很好的教学效益。
三、总体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家乡的可爱;了解周围环境
,为保
护家乡环境出谋献计;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理解
亲情、友
情的可贵,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留心科学技术的
最新发展,增强探索和创造的意识
;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体会各国人民之间的
友好情谊;阅读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了解传统文化,丰富
想象能力。在发展语
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有所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 200个字,会写1
6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
字,用毛笔仿影。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
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
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
10、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1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
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
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
习作的快乐。
12、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
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
一件事情。
13、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
察所得。
四、预计课时:120课时(含测试及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