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守株待兔》精品教案
会议记录怎么写-寒假见闻500字
5 守株待兔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读4个会认字,会写9个会写
字。
2.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用
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用自
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
理解《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的
内容,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懂得
3.
理解《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不能存在希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
事的内容,体
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的侥幸心理。
懂得不能存在希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教学课时] 2课时
成功的侥幸心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你都知道哪些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 鼓励学生查字典了解“寓言”的意思。(寓言是用比喻性言故事,写出这些
的故事来寄托
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故事的题目。
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
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
2.你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学生
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评议,做补充性指导。)
3.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寓言故事,那
时的寓言是用古人的书面语写成的,也就是文言文。如《滥
竽充数》、《掩耳盗铃》等,这节
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
文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探究初成。
(一)字词教学:读准字音。
1.出示本课生字(宋sòng耕gēng释shì冀jì),读准字
音。
2.看拼音写字词,
把课文补充完整。
用“/”标出朗读
时的停顿。
2.重点指导“耒”。
(1)课件出示:
sòng
( )人有
gēng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
骨刻文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汉字演变的经过记忆字形。 耒是象
形字,金文依照农具的样子而成
,小篆的形体结构更规矩,
将这个字的上面演变成三个横,直到最后简化成楷书,就成
了现在的
字形。
(2)在桌子上写一写这个字,记住这个字的写法。
3.学习生字“冀”。
(1)与“翼”比较有什么不同?
(2)怎样记这个字?提示:“翼”有翅膀的意思。“冀
”又
是河北省的别称。使学生能根据字义的不同正确区分两个形
近字。
(3)指导书写:“冀” 汉字是方块字,观察怎样写才能把
字写成方块字?
(4)反馈。根据学情有针对地提醒。
(二)朗读教学:读通句子、读出停顿。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确定多音字读音。
3.再读课文,读出停顿。
(1)回忆如何朗读文言文?(语速缓慢,停顿多)
学生自
由练读,试着读出停顿。
(2)指名朗读,根据学情引导学生读准停顿。重点指导: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3)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文言文声断气连的读法。
宋人/
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 折颈/而死。 因/
释其耒/而守株,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
为/宋国/笑。
( )者, 田中
zhū chù
有( ), 兔走( )
jǐng
株, 折( )而
shì
死。 因( )其耒
shǒu
而( )株, 冀复
得兔。兔不可复得,
而身为宋国笑。
4.学生练读。
5.指读、评价、齐读。
三、细读课文,了解文意。
(一)回顾学法:引导学生回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看注
释,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看插图。
(二)运用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己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有不明白的在同桌间、小组内
研讨,解决不了的提出
来共同探讨。
2.小组交流学习。
3.小组派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1)汇报通过合作学习仍未解决的问题。
预设一:
3.解释加点字词的
①株:树桩。 ②触:抵,撞到。 ③走:跑。
④折:意思。
折断。 ⑤颈:脖子。 ⑥因:于是,就。 ⑦释:放下,宋人有耕者,
, 兔走触
释放。
⑧耒(lěi):古代指耕地用的农具;古代称犁上的
田中有株
..
折颈而死。因
11
得:
株,
木把。 ⑨冀(jì):希望,希冀。
⑩复:又,再。 ○
..
冀
12
为:被,表示被动。
○
13
身:自己。 ○
14
笑:笑
释其耒而守株,
得到。
○
.
柄。 复得兔。兔不可复
而身为宋国笑。
预设二:因释其耒而守株,
冀复得兔。因:于是,就。
得,
..
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
能再得到
一只兔子。
预设三: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身:自己。为:
被。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2)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宋国有个农民,
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兔子撞在了
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舍弃了他的农具,
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兔子不可以重复
得到,然而他却成为宋国人的笑柄。)
(3)师生对读,教师读翻译,学生读原文,加深对课文大
意的理解。
(4)指导朗读:除了语速慢,适当停顿,还可以把你想要
强调的意思
重读,这样就更能读出古文的韵味。
四、作业: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指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指名朗读课文,集体评议。
二、展开想象,讲述故事,感悟寓意。
1.读课文,想想可以扩充哪些内容?
2.师引导想象:
(1)兔走触株,折颈而
死。可见兔子当时跑的怎样?(特别快)。
有哪些词也表示快的意思?(快如闪电、风驰电掣、快的像离
1.根据对课文
内容的理解完
成填空。
《守株待
兔》这个成语
弦的箭) 再指名说说,用上刚才所说的词语。老师指导学生说
故事比喻不主
出:一只野兔快如闪电般跑来;一只野兔风驰电掣般跑来;一
只野兔快的像
一阵风似的跑来。
动( ),而
存万一的侥幸
(2)野兔为什么这样拼命的跑
?(有可能遇到的猛兽或者遇到心理,希望得
了猎人,正在逃命。) 师小结:正是因为特殊的原因这只
野兔
急于逃命才慌不择路跑到了种田人的地里,因为要逃命才跑的
到(
)。告诉像离弦的箭一样,才致使它一下子撞在树桩上,折断脖子而死。我们:只有通
所以,这只野兔撞死在
种田人地里的树桩上纯粹是什么?(学
生答出:意外、凑巧、偶然、巧合)
过自己的( ),才能
(3)种田的人看到撞死的野兔是什么心情?(看到撞死的野兔有所收获,否
他心
里很高兴)还有哪些词也表示高兴的意思?(心花怒放、
喜出望外、眉开眼笑、欣喜若狂等)
他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
则终将(
)获,
的?(他想这么容易就能得到一只野兔,我可以美餐一顿了。)
留下终身遗
还有哪些词也表示容易的意思?(易如反掌、轻而易举、不费
吹灰之力)
再指名说说,用上刚才所说的词语。
憾。
(4)种田的人在树桩旁?他是怎样想的?学生自由发言(不用
劳动就能有兔肉吃,我还种什么田呀!)从此以后他就每天都守
着树桩等待野兔再次撞死。(他想我这样等万一有兔子再撞到树
桩上,我就又可以吃到美味的兔肉了。 )
(5)不劳而获最终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引导说出:一无所获、
两手空空、赔了夫人又折兵或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3.观察课文插图,学生展开想象讲述故事,鼓励学生用上自己
喜欢的词语。
4.指名讲故事。
5.师总结:同学们在讲课文故事的时候加上了自己的想象,使
所讲的故事具体生动。
三、角色体验,语言转换中明寓意。
1.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看到种田的人最后一无所获,你会
对他说什么?
2.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也想对他说几句:自己不主动努力,
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是
不对的。只有通
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
遗憾。)板书:意
外收获 一无所得
通过劳动 有所收获
3.听了你们的话那个种田的人会怎样呢?(羞愧)
四、多种形式朗读,熟读成诵
1.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
2.古文是没有标点的,去掉标点读。
3.以前排版是竖着的,出示课文再读。
4.播放古筝曲,学生随着曲调读,读出抑扬顿挫。
5.试着背诵。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1.老师总结:不去幻想不劳而获,要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
br>做人,这是我们学这则寓言获得的启示,也是我对你们最大的
愿望。
2.想想这节课我们怎样学习的?
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出停顿 ——
细读,借助注释、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句
子的意思,再说说全文的意思 —— 品读,思考寓意。
3.布置作业:
(1)网上搜集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用这样
的方法自学。
(2)把《守株待兔》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课堂小结
[教学板书]
守株待兔
意外收获 一无所得
通过劳动 有所收获
[教学反思]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一则寓言故事。课文主要讲的
是
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
兔,从此丢掉锄头,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
也
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不劳动不会有收获,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文章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写了 一个饶有趣味的故
事,从而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引导学生回忆理
概括解文言文的方法——
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然
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
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
主体地位。
在字词教学方面,它仍然是教学中的重点,
教学
时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法,使他们掌握字词。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学生反复品读课文,找
出描
写守株待兔这一成语的内容,从而懂得“株”
就是指“树桩”的意思。在引导学生领会寓意时,
也是让学生从读中来感悟守株待兔背后的真正
寓意。将课堂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
自己的想象,充分的说。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乌鸦喝水 农夫与蛇 杯弓蛇影 狐假虎威
2.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 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
而守株,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树桩。
②触:抵,撞到。 ③颈:脖子。 ④因:
于是,就。 ⑤冀(jì):希望,希冀。
⑥身:自己。 ⑦笑:笑柄。
第二课时
1.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
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
留下终身
遗憾。
阅读链接:《南辕北辙》阅读指导
【内容简析】 <
br>《南辕北辙》寓言故事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
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
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告
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
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阅读目标】
1.结合课文学习“把式”、“盘缠”、“硬要”等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大意。
3.通过学习课文,明白“南辕
北辙”的寓意,能客观分析人物的主观原因,从
而指导学生健康的生活。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
【阅读重点】通过学习,明白文章的大意,体会文章的寓意。
【阅读难点】客观分析评价人物,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法指导】读中感、读中悟、以读促思。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阅读过程:
一、导入阅读:
回忆以前学过的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说这些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明白这<
br>些寓言故事让我们学到了不少做人、做事的深刻道理。
二、探究新知:
学习指导(一) 方法: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我会读:南辕北辙 提醒
把式 盘缠 硬要
3.我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把式:精于某种技术的人。本课指车夫的是一个赶车技术水平很高的人。
(2)盘缠(pán chan):路费。
(3)硬要:一定要。
学习指导(二)
方法:合作交流
1.“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南辕北辙》中那个坐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
对?
3.那个坐车的人能到楚国吗?为什么?
4.你从“南辕北辙”这个成语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目标与行动相反,只会离目
的地越来越远)
三、达标检测:
巩固:
1.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课文。
(1)分担角色 (2)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2.复述课文。
3.拓展延伸:
展示搜集的寓言故事:以羊替牛、滥竽充数、狐假
虎威、高山流水、画蛇添
足、后来居上、井底之蛙、惊弓之鸟、买椟还珠、拔苗助长、愚公移山、打草蛇
惊、纸上谈兵、惊弓之鸟……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
《守株待兔》是一则寓言故事的文言文。课文通过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
拾到一只撞死在树桩
上的兔子,从此,他就放弃农活,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
兔子,结果什么也得不到的事。生动形象、深
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不劳动是
不会有收获的,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这一道理。
在第一课
时的教学设计中,我参考了许多的教学参考,力求把文言文上好,
但是,由于“当局者迷”吧,想要太多
的东西,课堂中难以取舍,导致很多的遗
憾。
1、归类识字这一教学方法的合情合理使用 <
br>在参考教学参考时,我看到了归类识字的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归类识字这一
方法识字,但是显然在
试教过程中,就体会到归类教学在这里没有显示出它该有
的作用,反而使教学过程累赘。在课后,反思整
堂课的识字安排,也觉得有冗长
的味道。
2、寓意的体会如何才能水到渠成
《守株
待兔》的寓意是本课必须突破的难点也是重点,读寓言明白寓意也是
寓言教学的文本特色。而本寓言的寓
意“不能不劳而获”对学生来说是理解的难
点,所以我将难点分化,放在两个环节的教学中逐步突破,但
是在执教中,发现
难点突破地并不理想,我想可能在课堂情境氛围营造的不够好,让学生在情境外
徘徊,所以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并不是那么顺利。
3、朗读指导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因为这是
篇文言文,文言文对于小学生来做是一个难点,所以只能让学生多
读,再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但在课堂
教学中,我经常在朗读指导环节发生程序
的混乱,也可以说,我的关于课堂把握的基本功是不足的,没有
踏实掌握和运用
朗读指导的科学程序。
4、教师的情绪与学生的情绪关联
课堂的前
二十分钟,我个人的情绪不太投入,而明显的学生的情绪也在状况
之外。这让我想到,我的情绪收放能力
应当有所提高,尽快让自己走入文本情境,
由此才能带动学生的情绪,一起体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