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3)

余年寄山水
803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00:4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华南师大研究生院-全国医学院校排名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丹凤小学 赵吉莲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0~6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
义,初步学会比 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经历尝试、失败、成功等过程,在探究中发现比较面积大 小的策略和方
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认识常用的面积 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并能运用这些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 的面积。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
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操作获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会运用。
3、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会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用具: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24厘米、宽18厘米),一张绿色纸(长30
厘米、宽12 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感知面的大小。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事 物开启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
有利于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 较为丰富的感性认
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铺垫。】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二、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 请你像老师这样,先摸一摸
数学书的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注意桌面的每个地方都要摸到。(学生 缓
慢地摸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
(2)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哪个大,大一些还是大得多?再看看课桌面与
地面,你有什么话要说?
(3)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
表面的大小,叫 做面积。(板书:面积)
(4)(师再次摸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谁能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说一说 ?那
桌面的大小就是……能摸摸,完整地说一说吗?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什么是
教室地面的 面积呢?(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黑板表面的面积小。)
(5)(师拿出数学书)刚才我们说课桌 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得多,也就是
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得多。反过来,可以怎么说?(数 学书封面
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得多。)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了物体表面的
面积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尽可能地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
组织学生参加看一 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他
所看到的和摸到的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让 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什么是物体表
面的面积。


2、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1)老师手里拿的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板书:长方形)
(2)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呢? 依次出示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图形
的面积。
(3)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是封闭图形的一种(板书:封闭图形),
它的大小也叫做面积。
(4)让学生读面积的概念两次。
(5)是解释一下”封闭’的含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将物体的“表面大小”转化为“平面图形的大小”,
这是一个数学化过程。一是帮助 学生建构正确的数学概念。通过摸、看、想、说
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感受每一个物体的面的大小 ,进而比较它们的大小,


初步形成面积的概念。之后,教师现场把物体的面画到黑板上就 是平面图形,这
一动态的转化过程使学生把对物体表面面积的认识自觉地迁移到平面图形中来,
从而获得全面、准确的面积概念。

三、自主探究,认识面积单位
(一) 认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1、(出示教具:粉 红色、绿色的两个长方形)即(1)号长方形:长24厘
米,宽18厘米;(2)号长方形:长30厘米 ,宽12厘米




师:谁的面积大?看得出吗?重叠比较呢?(教具演示)
师:用观察和重叠、割补的方法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请学具来帮忙,
好不好!
2、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发了两个长方形:一号长方形和二号长方形,另
外准备了一个学具袋,里面 有一些圆片、正方形片、长方形片。现在同学们要借
助这些学具去摆一摆,想办法比出两个长方形面积的 大小。
师:在动手操作之前,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跟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
看谁的办法 最好。现在就快快行动吧!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共同探究:怎样利用学具(不同形状、不同 大小的图
片)比较出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长方形谁大谁小。让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
参与, 各抒己见,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意
味着安排几个学生一起完成某个 任务,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习惯,
同时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师:你们比较的结果是怎样的?你们是用什么办法比较出来的?
3、 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 ,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够准确;
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 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
更简便。
4、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
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
激发认知冲 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 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二)认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
(1)师 :常用的面积单位那些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本第63
页的内容,并进行思考。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学生自学。 学习要求:
1、 阅读第63页内容,把重要的语句用笔画出来。
2、思考以下问题: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1平方厘米”有多大?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③“1平方分米”有多大?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④“1平方米”有多大?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平方米)
②认识平方厘米:
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板书)
拿一拿:从学具中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画一画:在练习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③认识平方分米:
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板书)
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
④认识平方米:
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面积是1平方米?(板书)
问: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为什么?
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
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 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我仍采用先学后教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先带
着问题自学,进而在说一说、拿一拿 、画一画、找一找、试一试等学习、实践活
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现实生活建立联系 ,从而起到帮助理
解知识,建立表象的作用。)

四、积极反馈,强化应用
1、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厘米是什么单位?1厘米有多长?平方厘米是什么单位,1平方厘米有
多大?
(2)听教师口令,学生用手势比画相应的长度和面积。
2、完成76页的第4题。
3、区别周长和面积。
①早上起来,小明跟着爸爸锻炼身体,他沿着操场的边跑了一圈。这件事情
与什么有关?
②工人师傅在足球场上铺上了草坪,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③放学以后,几个爱劳动的小朋友把教室地面全都打扫了一遍。这件事情与
什么有关?
④为了使这块黑板更加美观和牢固,装修工人在它的四周装上了铝合金边
框。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⑤假如老师在黑板上写满了字,下课后一个小朋友主动把黑板擦干净了。这
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有意设计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周长和面积的 比较这一环节,并借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一些小事,形象而生动地
诠释了这些概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 象。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完善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师:其实,有关面积的知识还 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
思考,不断地搜集有关面积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也为 以后的学习作好准备。
(设计意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让学生自我回
顾知识、总结收获,这样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
认识,并加以延伸。)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面积: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正方形边长:1厘米、 1分米、 1米
< br>(设计意图:板书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思路图,因此我将本节课
的重点知识清晰、简要地 呈现在黑板上,板书出面积的定义和常用的三个面积
单位,又用一一对应的方式罗列出正方形的面积和边 长的关系,力争最大限度
地发挥板书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点,突破难点,掌握知识,形成表< br>象。)

爱因斯坦名言-新学期畅想


网上志愿填报系统-兵团二中


美国大使馆地址-寸金桥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听课心得体会


祖国不会忘记曲谱-密苏里新闻学院


新闻学大学排名-广东注册会计师协会


肺癌的饮食-随笔200字


小学班主任教育叙事-2013北京高考理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