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萌教学论文—《浅谈在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卫生人才网报名入口-行风评议工作总结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成果
教学论文—《
浅谈在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实践与思考 》
----
---------
浅谈在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实践与思考
——立德树人
润物无声
摘要:
教育若是一座象牙塔,小学阶段的教育则是塔下起步的基石。而语文学科的教育与
道德教育是形影不离的。 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通过语文知识的传授,
语文能力的训练以及
广泛人文熏陶,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的教育在
“润物细无声”
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的语文核
心素养。
关键词:
立德树人
重生活
重传承
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强调立德树人,创新教学理念,但新教材并没
有摒弃传统教材教学内容, 而是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融合,
力图贴近学
生生活,提升教学内容的时代感。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不仅是我们教学的
工具,也是我们教学的帮手, 为我们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导向。 因此,
只有我们了解了部编
教材,用好部编教材,才能在教育之路中,达到“立
德树人”的目的。部编教材从投入使用起已有 4
年多时间,不同于以往的
老教材,部编教材的系统性、创新性、主题性、灵活性及综
合性等方面显得更为突出。教材在变化,我们的教学理念、思路及设
计也在随其不断
变化,正所谓:“山随水而转,水随山而行。”
因此,我在使用部编教材的教学实践中, 也产生了一下几点思考:
一、重生活
著名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提出了“大语文教育”的
理念,这是一
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 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
1
----
---------
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学生的
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并把语文同教做人有
机结合。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在部编本语文教材中随处透露着
生活气息。以三年级部编教材上册第二单元的 《5 铺满金色巴掌长的水
泥道》一课为例。文章以细腻的语言及笔法描述了一个早晨上学的孩子
眼中的秋日美景。
走在雨后的水泥道, 道路被金黄的法梧桐树叶所铺
满,在这个孩子的细致观察中,一条平日里非常普通
的水泥道,此时已
变成了一条黄金大道。 文章写的很生活,
这也许是生活中一件微不足
道的小事, 或是一种我们在忙碌中无心留意的一处风景, 却在一个孩子的细心观察中,发现了大自然最新奇、最淳朴的一种美。文本材料来
源于生活,贴近于生活。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更应引领着孩子们从文
本中走出,
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和寻找生活中的美与乐趣。
无独有偶,在本课的课后小练笔中, 也有了贴近生活的作业设计: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
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这样的练笔设计, 不正是
引导着学生将目光从文本转向了自己的生活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的实践性,需要生活来体现。学
生将文本学习的方法结合生活, 又回归运用到自己的自己行间中, 使
语文学习变得学之有用。
二、重传承
2
----
---------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经典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在一代代的传
承中,经典文化也日趋变得流
光溢彩。部编教材与老教材相比,也加大
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也应随大势
,重视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例如二年级部编教材下册中《中
国美食》、《传统节日》、《田
家四季歌》等文章都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向学生展现出中国丰富多彩的饮食、节日习俗等传统文化。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框架和导向
,因而,我们在运用教材是,也应
不断地为它添砖加瓦、增姿添色。在向学生传授知识,领悟传统文化<
br>的过程中,立足教材,超越教材。
《中国美食》一课虽是以识字
为主要目标,重在认识菜名,但我们
还可再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优秀文化。
如:陪学生共同欣赏一段《舌尖上的中国》,简单介绍中国饮食
文化中“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的地域风味以及四季有别、
讲究美感、
注重情趣等文化特点,激发学生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堂课中,文化的传承就如这“清风已过新叶翠,水过岸石染绿
苔。”在悄然无息中浸润着孩子
们的心田。
三、重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它突出强调了个人修养、 社会关爱、家国情怀,
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3
----
---------
而部编教材的编者在编排教学内容时,也在不同的主题单元中,
从一条暗线贯穿着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三年级上册部编教材出现了一个阅读策略单元。
本单元教材
不同于以往的单元,这是第一个阅读策略单元
: 预测。本单元选编了
《不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篇精读课文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会叫的狗》两篇略读课文。
纵观本单元三篇文本的呈现方式,非常特别。第一篇《总也倒不
了的老屋》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根据故事的进程,我们可以在前面
的内容中找到后面内容发生的依据,
所以可以用来教给学生预测的方
法。
因此,第一课承载的任务就是习得预测方法。第二篇《胡萝卜先
生的长胡子》只呈现了故事的一半,还有一半没有呈现,就给学生留
下了想象的空间。 教材这样的编排显然是为了让我们利用这半个故事
来教会学生有依据的预测故事将还会如何发展。 这里教材承载的任务
是预测故事情节还会如何发展。而第三篇文本《不会叫的狗》的呈现
方式则是开头和故事情节都很完整, 只缺少故事的结局, 而且结局有
三个。它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 显然是要我们利用此课例教会学生
有依据地预测合理的故事结局。
当学生学完三篇文本,他们会学到什么呢 ?学习第一课,明白预测
要有依据,懂得一些预测的
基本方法;学习第二课,就学会了如何有依
据地预测故事还会如何发展; 学习第三课,
就学会了如何预测合理的
结局。第一课是第二、三课学习的基础,第二、三课的学习是为
4
----
---------
学生能独立续编故事作准备。 如果学生能有依据地续编好将还会发生
的故事情节与结尾 ,
那么续编故事也就不难完成了。
阅读策略单元,
这种预测课文的学习, 也使学生从一个读者向
参与者进行转变,融入文本,与故事的人物对话,与文章
的作者共同创
造,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创造力。同时,也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向“自主
探究式”的
模式转变。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
,才
能让其冲破“思维定式”的牢笼,在学习生活中,会思考、会灵动、
会创造、会做人。这也
是核心素养的体现。
“墨满书香路,桃李正芬芳。”我在部编教材的摸索与实践中还
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以上几点思考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还需在教学
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与反思。
参考文献:
[1]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0).
[2] 温儒敏 . 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
[J].
小学语文,2016(9).
5
----
---------
6
----
---------
专业资料 学习资料 教育培训 考试 建筑装潢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