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小括号
湖北三峡职业学院-苏州中考总分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小括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小括号
的意义,认识它的作用,掌握带小括
号的加减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概括的能
力.
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审题
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掌握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计算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出示卡片)
3+8= 4+5=
6+7= 12-7= 12+6=
13-8= 18-7= 13-4= 15+2= 7-4=
2、说出下面各题的计算过程
5+2+8= 9-4-2= 4+6-7= 8-2+5=
师:刚才我们做的加减两步式题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从左往
右)
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你们愿意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帮小明解决
第1页共5页
一个问题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设疑引出小括号
师:星期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看望姥姥,回来的时候,姥
姥
家的小方姐姐送给小明一把糖果,小明把这些糖果按照颜
色分了类,你们看都有什么颜色的呀?【演示课
件“小括号” 】
你能帮小明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块糖吗?
学生自己算出糖果的数量以后,集体进行交流.
问: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算的?如何列式?
学生汇报,老师随之板书或继续演示课件“小括号”.
学生一:先把2块黄色的和3块绿色的
糖加起来是5块,再
把5块和7块红色的糖加起来就是12块.(板书:2+3+7=12)
问:谁和他的算法不同?
学生二:先把2块黄色的和7块红色的糖加起来是9块,再
把9块和3块绿色的糖加起来就是12块.(板书:2+7+3=12)
学生三:先把3块绿色的和7
块红色的糖加起来是10块,
再把2块黄色的和10块加起来就是12块.(板书:3+7+2=12)
师:这个算式的第二步还是2加10吗?(不是,是10加2)
怎样列式才能表示第二步是2加10呢?(把2放在最前边)
修改板书:2+3+7=12
问:连加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从左往右)
第2页共5页
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和你们刚才说的计算过程还一样
吗?(不一样了) 要按照你们刚才说的算法,又要和以前学习的加减两步式题
的运算顺序相符合,怎么办?(学生产生
疑惑)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能帮你们解决这
个问题.
这就是小括号(出示:(
)).你记住它的样子了吗?请你随老师一
起写一写(学生书空小括号的写法).
(2)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师:有了小括号,就可以改变原来算式的运算顺序了,小括
号的作用就是把先算的部分括起来.这道题我们要先算3加
7,就把3+7用小括号括起来.(板书:在
3+7处用红笔画上小
括号)
问:有了小括号,“2+(3+7)=
”这道题要先算什么?(3加7等
于10)再算什么?
板书:
2、教学例3
师:我们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如果遇到带小括号的算式,
你会算吗?
板书:15-(6+2)=
学生试着算一算,然后进行交流.
问: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6加2等于8,再算
第3页共5页
15-8=7)
3、总结运算顺序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小括号,
那么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
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它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两步式题的运算
顺序有什
么不同?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师生共同总结出: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新知
1、教材第54页的做一做
12-5+4 =
14-9–3 =
12-(5+4)= 14-(9-3)=
学生独立完成以后,集体订正: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
,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
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
意听说结
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
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
扬有
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
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
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
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
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
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
意思,
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
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
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
第4页共5页
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
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
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比较:每组的上下两
道题有什么
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
称之为“教
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
之师称“教习”。到清
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
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
br>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
正”。“教授”“学正”和“教谕”
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
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
“院长、西席、讲席”等。
强调:做计算题,一定要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
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
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
空话,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
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
目在班里朗读
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
力,同时还培养了学
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
多鸟”的效果。
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