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一节活动课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师自评
怎样上好一节活动课
在课程的实施教学中,我们以幼儿发展为本,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本土化
调
整和资源开发。
(一)以幼儿生活体验为基点的动态生成开发
幼儿已
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思想认识以及幼儿在学习过程的言行,如幼儿发表的意见、提出的
问题、甚至错误
的回答等,都可以转化为教学资源。贴近幼儿生活的课程资源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础。教
师要善于捕捉这
一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接下来以大班主题活动“正月里真热闹”为例,说一说以幼儿生活
体验为基点的
课程资源开发过程。
寒假开学的第一天,是正月初十,早点前,老师组织幼儿进行
晨间谈话,让他们谈一谈春节里的
开心事。孩子们说开了:穿新衣服、放焰火、收压岁钱、走亲戚等等,
有一个小男孩还说:“我知道正月十
五是元宵节,要吃团圆、看灯会的,我家已经买了一个灯笼了。”孩
子们个个眉飞色舞地说着正月里的开心
事。教师抓住孩子的开心经历和深刻体验,以“正月里真热闹”为
课程主题,开展了“放焰火——压岁钱——
拜年——美丽的服饰——做元宵——做灯笼——亲子灯谜会”
等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经验
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体验春节的快乐;互相交流思
想表达心情,描述经历;懂得过春节意味着自
己又长大了一岁;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
(二)围绕主题教育的线性开发
对以主题为线索的课程资源开发,我们采
用“预设目标——收集素材——确定内容”的步骤来进行。
如大班主题活动“叶子”,我们的做法是:确
定目标——丰富有关叶子的知识和经验,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
兴趣和愿望;体验各种叶子与我们生活的关
系;运用各种叶子造型进行艺术想象和创作,提高幼儿的审美
能力。收集素材——各种形状的叶子、有关
叶子的图片与文字介绍,联系好茶叶店、懂茶道的家长,请家
长和孩子准备各种叶子菜肴,收集一些树叶
拼贴的艺术品。生发内容——去公园采集叶子、我认识的叶子、
叶子分类、参观茶叶店、观赏茶艺表演、
叶子品尝会、叶子创意拼贴等。
(三)以区域人文资源为线索的发散性开发
区域人文资源主要指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本地文化特征,如文物古迹、风俗习
惯、自然
景观等。江阴有远近闻名的特产:刀鱼馄饨、马蹄酥、螃蜞螯、粉盐豆、黑杜酒;有历史悠久的
古迹遗址
:刘氏三兄弟、徐霞客故居;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等。对于区域人文资源的开发,我们主要采
用发散的
方式。如在大班主题活动“幸福江阴”中,在内容方面作了这样的扩展:美工区
——
利用各种美工材料表现江阴的风景、制作江阴明信片;语言区——投放景点、特产图片,让
幼儿创编“夸
江阴”的儿歌,或做小导游介绍景点;音乐区——提供“太湖美”的伴奏带,让幼儿创编歌曲“江
阴美”
;建构区——用各种积木和废旧材料建造江阴小区住宅,建造江阴长江大桥、鹅鼻嘴公园等景点的造
型。
二、课程资源的整合
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面对收集
到的丰富素材,教师要充分考虑到素材蕴含的教育价值,并根
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预期目标,对课程内容
进行精心设计,使课程资源开发落实到教育活动中,这一过程
我们称之为资源整合过程。对此,我们作了
如下尝试。
(一) 抓住要点、以点带面的集中性整合
对于一些内容
丰富、信息量大的主题,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整个主题全部展现给孩子,
这就需要抓住主题中的
要点,通过要点的突破,让幼儿“窥一斑以观全貌”,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如在中班教育活动“
汽车嘉年华”中,如果把各种汽车的全部素材融入一次教育活动中,信息量太大,幼儿
无法理解和掌握。
通过商讨,我们把着眼点放在别具特色汽车标志上。我们先让幼儿欣赏各种不同造型和
功能的汽车,然后
再重点认识汽车的各种标志,知道这些标志的不同意义。同时作为面上的扩充,设置了
相应的语言区、建
构区、表现区、认知联想区,投放了一些汽车的图片、CD资料和制作、表演等材料,
让幼儿在区域活动
中自主探究。
(二) 以主题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内容整合
以主题教育为主要形式对教学内容加以整合,就是在一个主题教育目标的统领下,以主题教育活动
来落实
教育内容,这样可以同时达到教育目标整合、教育内容整合、教育手段整合,极大提高单位时间内
的教学
效益。如中班主题活动“爱心总动员”,健康领域目标主要是让幼儿懂得爱护自己的身体;社会领域
目标
主要是让幼儿体验别人对自己的关爱,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关心周围的人,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语言
领域
的目标主要是让幼儿会讲述爱心小故事,会介绍自己的作品,清楚地表达被人帮助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科
学领域的目标是让幼儿了解身体各器官的作用,掌握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艺术领域的目标是让幼儿欣
赏
、演唱爱心方面的歌曲,并会创编,会用美工材料制**心礼物等。
(三)
以优化学习方式为目的的综合性整合
组织幼儿走出幼儿园收集学习资料、参观访问
、访问、游览、相互交流,这种开放的学习方式有
利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历,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我
们改变单一传授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走出封闭的
课堂空间,注重优化学习方式,整合课程资源。
在主题活动“风筝舞”中,如何让幼儿更好地了解风筝的种类、制作过程,感受风筝所
蕴含的艺术
美和风筝手艺人的聪明才智,体验放风筝的快乐?光靠课堂上老师教、幼儿听是不行的,必须
让幼儿去实践、
去体验。于是,我们请来了扎风筝的老艺人,让孩子们亲眼目睹风筝的制作过程;在校园
里布置了大型风
筝展,让幼儿欣赏风筝独特的艺术美;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查阅风筝的资料,了解了风筝的
历史;组织了亲
子放风筝活动,在欢声笑语中体验了放风筝的快乐。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对风筝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风筝艺术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四) 连接素材与教材知识点的拓展性整合
幼儿园教材是教师手中必不
可少的教学资源,是幼儿获取系统知识的主要材料。但教材不可能考
虑到各地的差异,所以,教师要善于
连接现实生活中鲜活的素材,与教材知识点有机结合。如在大班主题
活动“快乐六一”中,幼儿对在对比
新、旧社会的儿童生活中,对服装产生了兴趣,我们就及时增加了创意
制作活动“我设计的服装”;又如
在中班艺术活动“数高楼”中,根据幼儿对各种房子的兴趣开展了主题活动
“房子大观园”等等。这样,
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还提高了教材的教育功能。
大自然、大社会和幼儿本身就是幼儿
教育的源头活水,只要我们以现代幼儿教育观念辩证地去开发
和整合,定能做到课程资源的最优化。
在课程的实施教学中,我们以幼儿发展为本,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本
土化
调整和资源开发。
(一)以幼儿生活体验为基点的动态生成开发
幼儿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思想认识以及幼儿在学习过程的言行,如幼儿发表的意见、提出的
问题、甚
至错误的回答等,都可以转化为教学资源。贴近幼儿生活的课程资源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础。教
师要善于
捕捉这一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接下来以大班主题活动“正月里真热闹”为例,说一说以幼儿生活
体验为
基点的课程资源开发过程。
寒假开学的第一天,是正月初十,早点前,老师组织幼
儿进行晨间谈话,让他们谈一谈春节里的
开心事。孩子们说开了:穿新衣服、放焰火、收压岁钱、走亲戚
等等,有一个小男孩还说:“我知道正月十
五是元宵节,要吃团圆、看灯会的,我家已经买了一个灯笼了
。”孩子们个个眉飞色舞地说着正月里的开心
事。教师抓住孩子的开心经历和深刻体验,以“正月里真热
闹”为课程主题,开展了“放焰火——压岁钱——
拜年——美丽的服饰——做元宵——做灯笼——亲子灯
谜会”等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经验
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体验春节的快乐;互相
交流思想表达心情,描述经历;懂得过春节意味着自
己又长大了一岁;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
。
(二)围绕主题教育的线性开发
对以主题为线索的课程资源开发,
我们采用“预设目标——收集素材——确定内容”的步骤来进行。
如大班主题活动“叶子”,我们的做法
是:确定目标——丰富有关叶子的知识和经验,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
兴趣和愿望;体验各种叶子与我们生
活的关系;运用各种叶子造型进行艺术想象和创作,提高幼儿的审美
能力。收集素材——
各种形状的叶子、有关叶子的图片与文字介绍,联系好茶叶店、懂茶道的家长,请家
长和孩子准备各种叶
子菜肴,收集一些树叶拼贴的艺术品。生发内容——去公园采集叶子、我认识的叶子、
叶子分类、参观茶
叶店、观赏茶艺表演、叶子品尝会、叶子创意拼贴等。
(三)以区域人文资源为线索的发散性开发
区域人文资源主要指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本地文化特征,如文物古迹
、风俗习
惯、自然景观等。江阴有远近闻名的特产:刀鱼馄饨、马蹄酥、螃蜞螯、粉盐豆、黑杜酒;有历
史悠久的
古迹遗址:刘氏三兄弟、徐霞客故居;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等。对于区域人文资源的开发,我
们主要采
用发散的方式。如在大班主题活动“幸福江阴”中,在内容方面作了这样的扩展:美工区
——利用各种美工材料表现江阴的风景、制作江阴明信片;语言区——投放景点、特产
图片,让
幼儿创编“夸江阴”的儿歌,或做小导游介绍景点;音乐区——提供“太湖美”的伴奏带,让幼
儿创编歌曲“江
阴美”;建构区——用各种积木和废旧材料建造江阴小区住宅,建造江阴长江大桥、鹅鼻
嘴公园等景点的造
型。
二、课程资源的整合
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面对收集到的丰富素材,教师要充分考虑到素材蕴含的教育价值,并根
据幼儿的
年龄特点和预期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课程资源开发落实到教育活动中,这一过程
我们称之
为资源整合过程。对此,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一) 抓住要点、以点带面的集中性整合
对于一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主题,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整个主题全部展现
给孩子,
这就需要抓住主题中的要点,通过要点的突破,让幼儿“窥一斑以观全貌”,以达到预期的教学
目标。
如在中班教育活动“汽车嘉年华”中,如果把各种汽车的全部素材融入一次教育活动中,信息
量太大,幼儿
无法理解和掌握。通过商讨,我们把着眼点放在别具特色汽车标志上。我们先让幼儿欣赏各
种不同造型和
功能的汽车,然后再重点认识汽车的各种标志,知道这些标志的不同意义。同时作为面上的
扩充,设置了
相应的语言区、建构区、表现区、认知联想区,投放了一些汽车的图片、CD资料和制作、
表演等材料,
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探究。
(二) 以主题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内容整合
以主题教育为主要形式对教学内容加以整合,就是在一个主题教育目标的统领下,以主题
教育活动
来落实教育内容,这样可以同时达到教育目标整合、教育内容整合、教育手段整合,极大提高单
位时间内
的教学效益。如中班主题活动“爱心总动员”,健康领域目标主要是让幼儿懂得爱护自己的身体
;社会领域
目标主要是让幼儿体验别人对自己的关爱,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关心周围的人,对幼儿进行爱心
教育;语言
领域的目标主要是让幼儿会讲述爱心小故事,会介绍自己的作品,清楚地表达被人帮助和帮助
别人的快乐;
科学领域的目标是让幼儿了解身体各器官的作用,掌握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艺术领域的目
标是让幼儿欣
赏、演唱爱心方面的歌曲,并会创编,会用美工材料制**心礼物等。
(三)
以优化学习方式为目的的综合性整合
组织幼儿走出幼儿园收集学习资料、参观访问
、访问、游览、相互交流,这种开放的学习方式有
利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历,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我
们改变单一传授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走出封闭的
课堂空间,注重优化学习方式,整合课程资源。
在主题活动“风筝舞”中,如何让幼儿更好地了解风筝的种类、制作过程,感受风筝所
蕴含的艺术
美和风筝手艺人的聪明才智,体验放风筝的快乐?光靠课堂上老师教、幼儿听是不行的,必须
让幼儿去实践、
去体验。于是,我们请来了扎风筝的老艺人,让孩子们亲眼目睹风筝的制作过程;在校园
里布置了大型风
筝展,让幼儿欣赏风筝独特的艺术美;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查阅风筝的资料,了解了风筝的
历史;组织了亲
子放风筝活动,在欢声笑语中体验了放风筝的快乐。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对风筝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风筝艺术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四) 连接素材与教材知识点的拓展性整合
幼儿园教材是教师手中必不
可少的教学资源,是幼儿获取系统知识的主要材料。但教材不可能考
虑到各地的差异,所
以,教师要善于连接现实生活中鲜活的素材,与教材知识点有机结合。如在大班主题
活动“快乐六一”中
,幼儿对在对比新、旧社会的儿童生活中,对服装产生了兴趣,我们就及时增加了创意
制作活动“我设计
的服装”;又如在中班艺术活动“数高楼”中,根据幼儿对各种房子的兴趣开展了主题活动
“房子大观园
”等等。这样,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还提高了教材的教育功能。
大自然、大社会和幼
儿本身就是幼儿教育的源头活水,只要我们以现代幼儿教育观念辩证地去开发
和整合,定能做到课程资源
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