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

萌到你眼炸
817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02:3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有眼不识泰山是什么意思-党代表述职报告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测试
九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1~4题。
书法应有正大气象,不媚俗、不取巧
①书法是 精神的外化,品位有高下。好的书法作品,必定有正大气象。让书法彰显正大气象,
体现时代精神,已经 成为当下书法界的共识。
②纵览中国书法史,历代庙堂之迹和摩崖石刻最能体现书法的正大气象。 所谓正,反映在书
法上是法度正、气韵正、思想正;所谓大,反映在书法上是气象宏阔、书风雄浑。像周 代钟鼎文、
秦泰山刻石、汉隶、魏碑、唐楷、唐草等等,在韵、法、态、势、意等方面各有开拓,但都在 特
定时代的审美风尚中呈现正大气象。
③正大气象的生成,首先在于书法家思想人格正大 。柳公权所谓的“心正则笔正”,黄庭坚
所言的“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都意味着书法创作不仅仅是舞
文弄墨之趣,还要彰显书写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襟和责任,由 此成就书法的风骨。像
平原太守颜真卿,安史之乱平定后,怀着对叛军的无比义愤、对为国献身侄儿的无 比悲痛,情不
自禁、一气呵成,终写就流芳千古的《祭侄文稿》。书法承载了书家的情感与气节。
④正大气象的生成,还在于书法家创作格局正大。作为中国精神承载体,中国画和中国书法
都不只是技术,而是文化。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大家是以邪怪小巧闻名的。像王羲之的行书、张
旭的草书 、颜真卿的楷书等,都在严守法度的基础上,于大疏大密、变化统一、平正险绝的节奏
中创造大境界,给 人积极向上的审美熏陶。
⑤随着书写群体不断扩大,书法展览层出不穷,书法的时代责任更加凸显,更 需要倡导正大
气象,并使之成为主导社会文化的精神力量,使人们感奋时代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这是书 法应
延续的传统,也是书法家应肩负的时代使命。
⑥要写出正大气象,书法家当正确认识书法 艺术、深研书法传统,认真学习先贤治学之道,
临其经典、悟其精神,即在掌握传统法度和美学意蕴的基 础上着力提振作品的“精气神”,不媚
俗、不取巧。而精气神,源自书法家对生活的感悟、对时代精神的 提炼,正如清代石涛所言“于
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 由此实现形式与内容、
意境与意蕴相统一,成就书法艺术内在精神品格。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3.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书法应延续的传统,书法家应肩负 的时代使命是书法的时代责任、倡导正大气象,并使
之成为主导社会文化的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B.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C.书法正大气象的生成不是在于书法家思想人格正大,而是在于书法家创作格局正大。
D.清代文学家刘熙载的“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可作为第四段的道理论据。
4.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自己书法中的正大气象?(3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5~9题。
飘逝的风筝(徐国平)
①三月的暖风一吹,鹞爷就一大早儿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
② 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鹞爷有个习惯,扎风筝从不重复,每年都要出新一个花
样。若在过去,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却不行了,整整折腾了半月。
不是技 不如前,是自己老了,两眼发花,双手也发抖。
③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 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
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 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④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就显得失魂落魄 ,无精打采。是啊,
一个人放风筝,还有啥意思啊?
⑤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 、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
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 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
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 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
筝,又将栖身何处?
⑥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 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没碰上一个人,甚至连一只鸡和狗都
没撞见。只有一些像是找不着窝栖落的麻雀, 唧唧喳喳在他四周焦躁不安地飞过。
⑦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倒是一些不敢寂寞的春草早
早破土,钻出一棵棵嫩芽。鹞爷站在地头,先舒展开双臂,又抻了一下脖颈 。沉重了一个冬天的
身子,都有些迈不动脚步了。
⑧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 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然觉得轻
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
⑨若在 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
鹞爷却攥紧风筝,迟 迟不肯撒手。
⑩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 只风筝。
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 ,
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⑪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 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
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 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
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




⑫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 传
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
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⑬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⑭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夭空,正专心 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
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⑮鹞爷低头 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见有人陪了,鹞
爷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 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
⑯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在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⑰男孩立 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
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 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⑱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 来,紧追了
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 和
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⑲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
吱声。 ⑳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
男孩晃 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
孩伸手指了指麦 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里面烧香焚纸。
㉑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㉒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㉓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
筝。有根线扯 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㉔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㉕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
方向 ,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㉖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
那么茫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
5.第⑨段写鹞爷又想到了过去,鹞爷想到了哪些事情?(3分)

6.赏析第(3)段中的画线句字。(3分)


7.请结合文章分析,鹞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8.文章的题目是“飘逝的风筝”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以此为题有何用意?(4分)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3页·共10页)
9.下面对小说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5段中的“蚕食”一词,形 象地写出了现代化进程中挖掘机一步步摧毁村庄院落的过
程,这些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了社会背景城镇化 ,传达出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
无奈。
B.第10-12段的插叙,补充交代 主人公以前的身份背景,暗示“风筝”曾带给主人公最光
荣的历史,这样能补充故事的情节,使情节更完 整,不突兀.同时为下文鹞爷和小男孩放风筝做
铺垫。
C.文章以一位民间艺人——鹞爷为主人公,以 即将消失的村庄 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具有
强烈现实意义的故事。
D.第17段,写出鹞爷看见小孩学放风筝的情形,只是想表达了鹞爷对儿孙的想念。

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 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
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 。召阿①大夫,语之曰:“自
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②,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③, 子不救;卫取薛陵,
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④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 耸惧,莫敢
饰诈⑤,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阿:古地名。②辟:开垦。③鄄(juàn):古地名。④烹:煮。古代的一种酷刑。
⑤饰诈 :掩饰,欺诈。
10.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是 子 厚 币 事 吾 左 右 以 求 誉 也!
A.是 子 厚 币 事 吾 左 右 以 求 誉 也!
B.是 子 厚 币 事 吾 左 右 以 求 誉 也!
C.是 子 厚 币 事 吾 左 右 以 求 誉 也!
D.是 子 厚 币 事 吾 左 右 以 求 誉 也!
11.下列句中加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毁言日至 大雪三日(《湖心亭看雪》)
B.人民给 自给自足
C. 封之万家 语之曰
D.务尽崐其情 经纶世务者(《与朱元思书》)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2)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13.下列对文本内容以及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齐国得以大治是因为齐威王不为谗言所惑、实事求是、秉公执法的结果。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4页·共10页)




B.《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迁主持编撰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C.从即墨大夫身上,我们明白了为人做事一定要刚正务实的道理。
D.文中的“大夫”属于爵位,指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大夫比卿低一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5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首两句点题。上句设问,下句作答。且用拟人手法,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
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
B.“推”字,则显得空灵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笼罩的景象。 “猜”字,不仅和起句
的诘问语气相吻合,而且还使全韵灵动活泼,声情若掬。
C.词人如此 执着地寻觅“常时相对”的青山,是因为青山是他闲居瓢泉期间的知音,也是
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实写 照。
D.这首小词格调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样热情洋溢、慷慨激昂
15.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是如何表达的?可任选两句加以赏析(3分)


16.根据提示,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
子: , 。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写战斗的激烈场面的句子:
, 。
(3)《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此事指 , 。
(4)《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因为“ , 。

三、语言文字应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23题。(本题共7小题,17分)
材料一:第七届军运会在汉胜利闭幕
本报武汉10月27日电(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梁璇)随着熊熊燃烧了10天的军
运会圣火徐徐熄灭,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今天晚上在湖北省武汉市闭 幕。对于这场由109个国
家近万名军人参加,设置27个大项、329个小项堪比“奥运会”的赛事, 国际军体主席赫尔维·皮
奇里洛表示,“武汉军运会的成功超出想象”。
本届军运会,中国军 队组建了553人的史上最大规模的体育代表团,包括406名参赛运动员。
经过10天的赛场角逐,中 国代表团最终成绩定格在133金64银42铜、共计239枚奖牌,以绝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5页·共10页)
对实力首次问鼎军运会金牌榜与奖牌榜头名。其中,在军运会最受瞩目的军事五项比拼中,八一
军事五项队共夺得5枚金牌,打破了5项世界纪录并追平1项世界纪录。
对于武汉军运会,在筹办之初 就面临突破军运会历史上“三个第一”的挑战:第一次所有比
赛全部安排在一个城市进行;竞赛项目设置 数量历届第一;以及第一次集中新建运动员村。“军
运村是本届军运会的重大挑战之一,至今取得了重大 成功。完善的接待条件既为各国运动员提供
了相遇、成长、交流的机会,又满足了顶级要求。”皮奇里洛 表示。
材料二 武汉军运会的独特价值
惊艳亮相的武汉军运会,对往届军运会既有出色传承,又有创新发展,更有着自己的独特价
值。
止戈为武的和合文化
在武汉军运会主会场的入口处,耸立着一尊中国“兵圣”孙子的高大塑
像。 。 。 。
“武”隐喻“止戈”,“汉”既蕴含着广义的 中华汉文化和狭义的“汉派”元素,又有着英
雄好汉的象征意义。 “武汉”二字浓缩了这次军运会的丰 富内涵。它既是和合文化最恰当的当
代载体,又是“创军人荣耀,筑世界和平”的舞台。从文化视角来说 ,武汉承担这一使命当之无
愧。
国庆大典的锦上添花
十月一日,北京举行了史上规 模最大的国庆盛典,它不仅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爱国
热情和昂扬斗志,而且让一个“强起来”的 中国形象前所未有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其中,宏伟
雄壮的阅兵式,排山倒海的分列式,是盛典的一笔浓 墨重彩,是中国力量的完美展示。
仍然是在这个欢乐的十月,在远离北京的长江之滨武汉,它以两江四 岸的靓丽盛装迎来了军
运会。如果说北京盛典是通过电波和网络传送给世界各地,那么,武汉军运会则是 各国友好使者
亲临中国感受盛世;如果说北京阅兵是通过长剑出鞘、刺刀闪闪( ① )我军强大战斗力和威
慑力,那么,武汉军运会释放的则是我军作为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风范与气质。
军运史上的武汉标准
以往六届军运会,都是在举办地军营里进行比赛,并且都未能在一个城市 统一组织赛事,赛
会组织、竞赛规则等都处在摸索和完善之中。第七届军运会落户中国武汉,由“军方主 导、地方
承办”,参赛国家109个,人数达9308人;比赛项目27个大项,329个小项。军运会 赛会规模
刷历史新高。
令世界耳目一新的是,本次军运会第一次走出军营走向社会,第一次集 中建设军运村,第一
次在一个城市完成全部赛事,第一次组织庞大的志愿者服务,第一次采用最先进传播 技术向全球
转播。武汉军运会被称为“永恒的经典”,昭示着军运会从此有了“武汉标准”。
武汉军运会的独特价值,是军运会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种胜硬核更恒久的“软实力”,
它值得大大 书写在城市发展史册上,更值得全体市民铭刻在心中,化作新时代继续前行的动力,
为武汉的明天再铸辉 煌,为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再添荣光。(易国祥)
材料三: 荆楚文化影响深远
叶青教授说,“荆楚”既是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荆楚文化源远流长,有史料依据 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尚书》中关于荆州的记载,传承至今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三皇五帝时期,
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活动范围就在今天的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6页·共10页)





架一带。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是华夏几大国之一,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秦汉时期, 湖北地
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云梦古泽、睡虎地和张家山汉简等都是代表性的文化资源。此外,湖< br>北名山名寺众多,武当山道教文化底蕴( ② ),形成了武当文化,大别山、武昌长春观等众
多的名山名寺也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清江流域的土家族勤劳勇敢,其婚丧习
俗、歌舞 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则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巴土文化。
作为湖北的省会,武汉早在商周时期就 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盘龙城有3500多年的
历史。在现代史上,武汉一度是中国的政治、经济 和文化中心,并逐渐形成了江城武汉文化。武
昌首义、“八七”会议等一系列的重大革命活动都发生在武 汉,这些革命事迹和历史遗迹共同构
建了荆楚波澜壮阔的现代革命文化。
荆楚大地,长江奔流 ,旖旎的自然风光、色彩班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形成
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 荆楚文化中的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编钟乐舞、老
庄哲学及屈骚文学也已成为中华民族光彩夺 目的文化名片。叶青教授说,荆楚文化既体现了毕路
蓝缕、( ③ )的进取精神,又体现了锐意进取、( ④ )的创新精神,还体现了融会南北、海
纳百川的开放精神, 更体现了崇尚武装、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附黄鹤楼馆藏书法二幅)







(一、范曾作品) (二、黄松涛作品)
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瞩目(zhŭ) 契合(qiè) 箱箧(jiǎ) 矫揉造作(jiǎo)
B.载

体( zài) 靓

丽(liàng) 睥睨



C.威

nì) 咀嚼品味(jué)
慑(shè) 追

溯(sù ) 憎恶(

zēng )

D.冶铸(

yě ) 旖旎

(yǐ nǐ ) 行


头(xíng ) 文化底

手蹑脚(niè)
蕴(yùn)
18.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旁骛 脏物 融会南北 辨伪去妄
B.扭捏 游戈 源远流长 毕路蓝缕
C.惘然 恣睢 长剑出鞘 波澜壮阔
D.豢养 带挈 色彩班斓 灿烂辉煌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7页·共10页)
19.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材料二”“材料三”括号里,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①彰显 ②丰富 ③不断开拓 ④自强不息
B.①展现 ②丰厚 ③自强不息 ④不断开拓
C.①展现 ②丰富 ③不断开拓 ④自强不息
D.①彰显 ②丰厚 ③自强不息 ④不断开拓
20.“材料三”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完善的接待条件既满足了顶级要求,又为各国运动员提供了相遇、交流、成长的机会
B.完善的接待条件不仅满足了顶级要求,还为各国运动员提供了相遇、交流、成长的机会。
C.完善的接待条件不仅为各国运动员提供了相遇、交流、成长的机会,还满足了顶级要求。
D.完善的接待条件既为各国运动员提供了相遇、交流、成长的机会,又满足了顶级要求。
21.在“材 料三”横线上依次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开幕式上,由武”分 解成“止戈”,继而演变成“和合”,形象诠释只有停止使用武器,
才是真正的武功。这一理念与军运会 的初衷主旨巧妙契合。
②而“止戈为武”最早由楚庄王提出,并成为楚文化的精髓。
③“止 戈为武”即是《孙子兵法》的重要军事思想。而“止戈为武”最早由楚庄王提出,并
成为楚文化的精髓。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①③②
22.结 合材料三中划波浪线部分,在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神话传说中选取其中的一个方面,运
用排比的修辞手 法进行描绘。要求50-80字。(3分)


23.下面是对材料三中两幅书法作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曾书法清新隽逸,大气凝重。在结构上力求方正,在方正中求险绝。。
B.范曾写竖弯钩时的钩挑外延拖出,字型还有顿挫与平缓、粗画与细画和延长与缩短的变
化。
C.第二幅作品是黄松涛的行书,笔墨苍劲朴厚,色调秀润。
D.第二幅作品是篆书,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四、写作(5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50分)
花园里的小橡树愁容满面,看到别人在开花结果,它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苹果树说:“ 你为什么不能结出一个美味的苹果呢?你太不努力了!”玫瑰也对它说:“别
听它的,你应该开出一朵玫 瑰花,你看多容易!”小橡树非常努力,可是既未结出美味的苹果,
也未开出漂亮的玫瑰花,它越来越迷 茫。
迷茫中,小橡树尝试让自己平静下来,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是一棵橡树啊,我永远 结
不出苹果,也开不出玫瑰花。我的使命应该是长得高大挺拔,给鸟儿栖息,给游人遮阴。
小橡树顿觉浑身充满力量,它快乐地生长着,很快就成为一棵大橡树。
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些什么 呢?小橡树的经历应该能引发你—些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文
体(诗歌、戏剧除外),写—篇不少于6 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8页·共10页)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9页·共10页)九年级语文试卷(第10页·共10页)

武汉电力职业学院-机械厂实习报告


幽默笑话短信-新西兰本科留学费用


武科大城市学院-每月工作总结


丘吉尔的故事-京畿大学


傅园慧采访-国庆节周记


快乐名言-运动会入场式解说词


跳皮筋儿歌-寒旱所


上班时间规定-scp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