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经典演讲稿
国防大学分数线-广西检察网
古今中外经典演讲稿
古今中外经典演讲稿
古今
中外经典演讲稿以我之见,我们印度人民为争取自由之奋
斗,以其终结言,不但对印度以及英国,而且对
整个世界有着异乎寻
常的影响。印度,她容纳了人类五分之一的人口;印度,她拥有人类最
古老
的文明的一翼;印度,她的传统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其完整性令
世人惊诧。然而,世界之广博,文化众
杂纷纭;国体之纷繁,制度不一
而足。毫无疑问,印度文明的纯正性遭受了时代的蹂躏和侵袭。
如果印度企图复兴她早已逝去的繁荣昌盛,唯有首先获取自由,
否则必将一事无成。依我所知,我邦之
奋斗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我们为自由而战。然而,它的意义却并不在于我印度人民为赢得自由
而抗争这个事实,而在于我邦为取得自由而采用了前无古人的手段。
迄今为止的历史告诉我们,世界上
还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曾采用过这样
的手段,也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曾记载有谁采用过这种手段。
我邦之手段,不是暴-力的手段,不是流血的手段,也非外交手腕
式的手段。这已为世人所理解
。非暴-力——这是完完全全、清清楚楚
的事实。毫不奇怪,世界之注意力已被引向这一尝试,这必将孕
育一
次成功的不流血的革命。迄今为止,众多的民族在为自己的命运而
战,它们给心目中的敌人
以惩罚,给人以非理性的形象。
我国人民曾研习过各个国度的国歌,发现:它们无不含有诅咒所
谓敌人的词句;它们发誓要毁灭敌人;它们毫不迟疑地以上帝的名
义,并借助天的旨意以消灭自己的敌
人。我印度之邦誓言,将颠倒世
第 1 页 共 20 页
俗陈规,
并且认为主宰天地万物非理性的法则不应该成为指导人类行
为的法则。这个法则与人类的尊严毫无共同之
处。
如果需要,我身宁愿年复一年地等待时机的到来,而不愿为使我
邦获得自由而将我民抛入
浴血之战。我积近30年来政治生活之经验,
我从内心深处以为:鲜血横流之世界已为世人所厌倦,世界
正在寻找
它自己的出路。我自以为,我们印度这场古老的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已
向这饥饿的世界展
示了一条它的出路。这是印度的殊荣。
-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讲一讲我假期读的一本名著,那就是
《红楼梦》。
我读一
本书第一个关注的焦点应该是作者,那么现在就由我来为
大家介绍一下作者曹雪芹和高鹗。曹雪芹,中国
清代小说家,字梦
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曹雪芹的先世原是汉族,
后为满洲
正白旗包衣。他的祖父是曹寅,曹寅曾经是康熙的伴读,后
来承蒙圣恩为一代宠臣,曹家从此兴起。而曹
雪芹却正好经历了曹家
由盛转衰的时代,从富家子弟一下变成了穷困潦倒的寒士。相传还有
一个
故事,说当时曹家败落以后,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
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
曹雪芹就已经打算写一本红楼
梦,写着半截,没钱买纸买墨了,有一天,他看见很多人在放风筝,
而且风筝的销量也很好,曹雪芹就想起自己小时候学过扎风筝,他就
觉得这未必不是一条赚钱的路子,
后来他扎的风筝卖得很好,赚了
钱,买了墨,写完了红楼梦。虽然红楼梦中的主人公和他的境遇一
样,但也不可以将贾宝玉看为曹雪芹,把红楼梦看作曹雪芹的自传。
我们现在一般把前八十回看成曹雪
芹写的,后四十回看成高鹗写的,
第 2 页 共 20 页
高鹗,
清代文学家。字兰墅,字云士。高鹗的写作风格和曹雪芹有些
不一样,有人说高鹗的后四十回只是把故事
的意思叙述清楚了而已,
比起曹雪芹的原著,还差得远呢!
这里是我总结的红楼梦的内容简介
:林黛玉因丧母,被外祖母贾母
接到贾府,见到贾宝玉及众姊妹,宝黛二人一见面就有似曾相识之感.不
久,宝玉的表姐宝钗也在贾府住下. 宝玉的姐姐元春被封为妃,皇帝恩
准她探家,于是贾府修
建大观园.后元春怕大观园空闲,令宝玉与众姐妹
入园居住.宝玉与黛玉感情加深,落花时节,黛玉葬花
. 后大观园成立诗
社,黛玉的错误被宝钗察觉,宝钗原谅了她,两人关系转好.
宝钗被家事
缠绕,宝玉被父亲要求上学,迎春出嫁,大观园冷清起来.
后黛玉思想终
身之事无人可求,染重病.不久,宝玉糊涂,元春死去.
贾母做主,让宝玉
娶宝钗,黛玉孤苦而死. 最后,贾家势败,宝玉出家。关于这个故事大家
普
遍看作是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三角恋情为主题,揭露了当
时政府的腐-败,无能。小说是由许多
的故事组成的,中心比较统一。
并且通过这部小说我们也从多方位了解到了,当时那个时期的佛教、道教、儒家的思想,富含神话的色彩,并且反映著作当时的政治礼
教、社会生活、经济制度及文化发
展,乃至服装穿戴、饮食药膳、建
筑亭阁、舟车行轿等等方面。
这部小说涉及的人物有共好几百人在这里我主要为大家介绍一下
薛宝钗和王熙凤
薛宝
钗,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
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会会做官的
,谈讲谈讲仕途经济 。
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
她
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在贾母、王夫人等
第 3 页 共 20 页
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
与志趣,
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
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薛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表现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
品格。比如,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
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
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
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
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
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
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
br>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
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
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
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
,
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
的邢岫烟,也都给过种种
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
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
。
王熙凤虽然是劣迹昭著,罪恶累累,但是人们都无可否认她的聪
明才智。在这个几百口人的
大家庭里,只有她能八面玲珑,四处周
旋。处理极其复杂的人事关系,也只有她能东借西挪,应付入不敷
出
的浩繁开支。她对付贾府的种种弊端及危机心明眼亮,处处表现出办
大事的魄力和本领。
按照曹雪芹的原意,这个贾门女霸的结局是很糟的。从脂批中可
以知道原稿后半部有以下情节:
一、获罪离家,与宝玉同淹留于狱神庙,原因不外乎她敛财害命
等缺德事的被揭露。如对“弄权
铁槛寺”、逼迫一对未婚夫妻自劲自
第 4 页 共 20 页
己坐
享三千两银子一节,脂批就指出:“如何消缴,造业者不知,自
有知者。”“后文不必细写其事,则知其
平生之作为,回首时无怪乎
其惨痛之态。”离家在外期间,刘姥姥还与她在“狱庙相逢”。此
外
,在狱神庙见到凤姐的还有小红、茜雪等人。
二、在大观园执帚扫雪。这当是她获罪外出,经一番周折
,重返
贾府以后的事。脂批说过:怡红院的穿堂门前,将来“便是凤姐扫雪
拾玉之处”。 三、被丈夫休弃,“哭向金陵”娘家。从第二十一回脂批看,她
发现丈夫所私藏的多姑娘头发之事是
一个导火线,丈夫借此闹翻,将
其休弃,那时凤姐“身微运蹇”,只能忍辱,这与“俏平儿软语救贾琏”时的“阿凤英气”有天壤之别。所以后半部那一回的回目叫《王
熙凤知命强英雄》。
四、回首惨痛,短命而死。尤氏对凤姐说:“明儿带了棺材里使
去。”脂批:“此言不假,伏下后文短命
。”
总之,凤姐的惨痛结局是自食恶果,并不是什么人世祸福难定。
《红楼梦》全书像座大
花园,里面每一回或二三回的故事是一个
独立的小花园。这些小花园又有曲径、回廊、小桥、清溪,互相
通
幽,互相映带,由一回发展到另一回,就像从一个院子转到另一个暗
中相通的院子。作者对于
整个小说的布局也是如此。一个读者随意游
览此书,往往可以得其大意,而忽略了他精雕细琢、颇费匠心
的部
分。——吴世昌
曹雪芹不是一位哲学家,所以《红楼梦》不是一部讨论人生哲理
的书。他的目的只在感觉和观察实际的人生,而把自己所认识的表现
出来。他对人生知道的如是清楚,自
然而然他就有相当的见解,这种
第 5 页 共 20 页
见解成为他写书时的纲领,也可以说是他的思想,他的哲学。——李
长之 我认为红楼梦这部巨著,并不是那么意义深刻,也许是因为我读
的比较浅显。李长之先生说得好,曹
雪芹并不是一位哲学家,我认为
这本书并不是在简单阐述贾宝玉,林黛玉的故事,他是也不是在向我们诉苦,说他的命运有多么悲惨,我看来,他是一个乐观主义的人,
他同样为那些后来研究清代史的
人造福了。这本书荟萃了例如礼仪,
饮食,宗教信仰等等的资料,它是为了让我们记住清朝。
红楼梦中精彩的部分很多,上个学期我们听了四班同学的诗词讲
座,所以,我特意精读了《红楼梦》的诗
词。例如:第一回金陵十二
钗的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写小说的时候有些半梦半醒,出笔随意,自如。这也就让<
br>读者感觉十分荒唐,同时也写出了作者自身的人生荒唐。在我们这个
年代很少能有人理解作者的心
情,那么能又可以真正理解他呢?
我喜欢的第二处,是诗词枉凝眉
枉凝眉
一个是
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
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
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
到冬尽
,春流到夏!
这首诗词本身很哀怨,原本林黛玉和贾宝玉很般配,可是贾母和
王夫人棒打鸳鸯
。黛玉的处境本身就很可怜,自幼丧母,现在又不能
第 6 页 共 20 页
与宝玉结缘。这首词充分体现了黛玉的凄惨,一绝望。下面情大家欣
赏一下这首曲子。 每部书,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我为大家准备的这个片
断,能充分体现出,作者的风趣来:
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
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
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
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
发怔,
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
来,林黛玉笑岔
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
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
不出话来,薛姨妈也
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
离
了坐位, 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先不看其它地方,光说刘姥姥的那句: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
,吃
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在那个时代很讲究饭桌上的礼仪,而刘姥姥能如此
打趣,难道没有可能
是在揭露封建时期的礼教弊端吗?后面描写的那些
人物很细致入微,也看出了作者抓住个体的细微动作的
描写很到位。
正想我前面说得一样,红楼梦是由许许多多的小故事组成的,那
现在我就来给大
家讲一个小片段,屏幕上有它的原文:
话说刘姥姥一进大观园,看什么事务都新鲜,东摸摸,西瞅瞅,
呦!这园子可真大!这天贾府设宴款待刘姥姥,其中有一道菜是鸽子
蛋,刘姥姥看着蛋,怎么看
,怎么俊,想要尝一个,凤姐说,这蛋可
不一般,一两银子一个呢!快些吃,凉了没有热者吃得好。刘姥
姥便拿
起筷子夹蛋,可是这蛋又小,又圆,折腾了好久才夹起一个,刚刚伸
出脖子要吃,偏偏滑
到地上了,刘姥姥赶紧趴在地上找,闹腾了好久
第 7 页 共 20 页
<
br>才知道已经被人捡走了。姥姥叹息着说:一两银子呢!还没有听个响声
就,就没了。
下面我为大家放一些图片。
这是红楼梦里出现的所有带人名的人物列表。
前不久有
一个红楼梦中人的海选,这是它官网的一些图片,黛玉
是李旭丹,宝钗是姚笛,宝玉待定,这个结果很出
乎我的意料。
这是我找的两段视频《黛玉葬花》和《宝黛初见》。
附送: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备考导航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
活动密
切相关,相互作用。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
政治事件,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及其影响,从而为现代社
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封建
社
会专制统治有利有弊,展望今后命题,很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
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民-主化进程
、反腐倡廉等热点相关联的古代
政治制度的新题型。早期政治制度对社会伦理道德影响深远,可联系全球华人祭拜黄帝陵和认祖归宗现象,认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
的意义。
二、专题知识归纳
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 8 页 共
20 页
萌芽于战国
内容:
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君主专制国家。
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
行中央集权制度。
建立于秦朝
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
衡、货币
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
起来。
巩固于西汉
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
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完善于隋唐
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
体系,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
特点:
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
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加强于北宋
第 9 页 共 20 页
内容:集中军权—
—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
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
、枢密
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
制。集中财权——在
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
了从中央到
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矗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发展于元朝
内容:在中央,健全
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盛枢密院和御史台,分
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
-藏地
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
直接管理制度。
强化于明清
内容: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
为五军都
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
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增
设军机处,大兴文-字-
狱,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结束于1912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制度。
2、中央行政制度
第 10 页 共 20 页
三公九卿
制:它是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中央
行政制度,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
其中丞相制度延续
了一千多年,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三省六部制:三
省六部制是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而创立的
一种新的中央行政制度。三省为尚书盛中书盛门下省,是
中央最高政
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
省负责执行国
家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即吏、户、
礼、兵、形、工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三省六
部既有分工,又
有合作,彼此相互监督和牵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
体系,有力
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一分为
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元、明、清各
朝官制均在此基础上
稍加变化,实质情况变化不大
★古代宰相制度的变革:秦在中央设三公九
卿制,丞相为首,协
助皇帝处理政事;西汉汉武帝改革官制,实行内外朝制度,削弱相权;
东汉
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隋唐设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
相牵制,体现了皇权的加强;北宋在宰
相下增设参政知事为副相,分割
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军权,设三司使分割财权,把宰相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元朝设中书省,置右、左丞相,行宰相
职权,为最高行政机关,另设
枢密使、御史台、宣政院分掌军事、监
察和宗教事务;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永乐朝设内阁,实行“票
拟”;
清朝设军机处,丞相制残余荡然无存,反映出皇权已达到顶峰。从变
化之中看到,皇帝对
相权分割、削弱,一步步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
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
3、地方行政制度
第 11 页 共 20 页
分封制:
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
的制度,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到春秋
战国时逐步崩溃,
被郡县制取代,在以后的某些朝代仍保留。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
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
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
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有封国制。郡
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具有
分-裂的危险。
蕃汉分治制:在辽境内,居住很多民族,汉族与契丹等族在经济
文化的发展水
平、人民的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为此实行“蕃汉
分治”的政治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
汉人”,它的特点
是民族分治,实质是阶级统治而非民族压迫,作用是促进了契丹的发
展,加速
契丹封建化进程,也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猛安谋克制:金建立后,为了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
猛安谋
克制,它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
行政组织,推进了女
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行省制:元朝是当时地域空前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对各地实行
有效的管
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它的确立,巩固了国家
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
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
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
远,
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
今天。
第 12 页 共
20 页
僧官制:明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由于藏区人民信仰藏传佛教,明政府利用宗教来统治藏区人民,但规定各级僧官由朝廷任兔,
从而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八旗制:八旗制度是明朝后期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制
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
真人编制起来,由贵族控制,具有
军事征伐、行政管理、组织生产三项职能,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
br>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管理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八旗
军为清朝统一中国起了重要作
用,但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八旗
军自身的腐-败,其战斗力逐渐下降,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兴
起的
湘军、淮军,对其冲击很大,特别清朝编练“新军”的大规模进行,
八旗军寿终正寝。 <
br>土司制: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在那里
实行土司制度,这些由当地少数民
族担任的土司官,对辖区内的行政
有自主权,且可以世袭,拥有很大的权力,逐渐演变成一种割据势力。
“改土归流”:形成与发展:明朝永乐年间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开始取消土司衙门,
改由政府派遣流官直接统治;清朝平定三藩之乱
后,雍正帝大规模实施。改土归流是我国政治发展上的一
项重大改
革,它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
闭塞和纷争的状况
,而且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认识: <
br>①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一系列行政区划分与变革,加强了对人
民的控制,将地方权力集中中央,
使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
第 13 页 共 20 页
②由分封制
到郡县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
行政任命关系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
郡县制到行省制
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分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行政区越划
越小,越划越多。
③地方官制的演变:秦商鞅变法设县,统一后推行郡县制,郡守
为地方最高
长官,掌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州刺史成为地方最高长官;
唐玄宗设节度使,有行政、财政、军事等大权
,演变为藩镇割据;北宋
削减节度使节度使权力,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集中地方财权与司
法
权;元设行中书省;明实行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
与都指挥使司互相牵制,开始改土归
流;清在各省区设总督、巡抚、将
军、办事大臣,进行管理,并大规模改土归流。
4、选官制度
世官制: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
察举
制: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是主要内
容,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西汉通过这一制度加强
了中央集权,主要依据个人才能和品德。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
科。
察举主要依据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眩随着豪强地主
势力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
据。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实行。起初家世才能并重;西晋后,注
重门第和家世,促进了
士族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随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原来的选官制度已
经无法推行
下去,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加以完善。这一制度为历
朝沿用,影响深远。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第 14 页 共 20 页
①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
展到公开考试;
②人才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
客观的原则。
5、古代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
察制有一些变化。
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级别不高,可
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
东汉:刺史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
权,东汉末年,刺史演变为地方最
高军政长官。
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须经知
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
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又增设厂卫特务
机构,监视百官与平民。
6、 军事制度
府兵制;募兵制;禁军制;更戍法;保甲法;将兵法;猛安谋克制;八旗
制。
7、少数民族创设的制度:
均田制、租调制、府兵制、蕃汉分治制、猛安谋克制、行省制、
八旗制度。
8、古代其他重要政治制度
第 15 页 共 20 页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一种制度,
是在显贵家族圈内进行的。它既是原始
公有制在政治上的反映,又是
原始社会崩溃的信号。
世袭制: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从天下为公
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
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袭制以
其鲜
明的私有化体现社会的重大进步。
宗法制:宗法制是一种西周以来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宗法制所形成的宗族制度和特权制度,对后世影响
巨大。
军功授爵:战
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大小为标准,授以
爵位和赐给田宅。在政治上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
的特权,有利
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
士族制度:士族是由豪强地主发展而来,属于地
主阶级中的特权
阶层。士族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
隋唐时消亡
。它是以门第的高低为标准选择官吏的,即“做官看门
第,通婚分士庶”,是一种腐朽的政治制度。
三、重点问题精讲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
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
度。它包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两层含义。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
决
策方式而言,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
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
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是指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第 16 页 共 20 页
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实质是地主
阶级压迫以农民为主体的
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
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
①封建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经济原因;
②主张中央集权、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和融合了法道等
各家精髓
的儒家思想为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③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
④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
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
基本矛盾:
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发展趋势:
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
的管辖;
③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④加强对官员的选拔与监督。
特点:
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
、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
性;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⑥以文化专制巩固<
br>第 17 页 共 20 页
政洽专制;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
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
始终;⑧专制主义中小央集机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评价:
积极:
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
家统一。
②经济:能
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
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
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
族国家发展。
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
的人力、物力和
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⑤文
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
文化交流,推
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消极:
①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
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③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
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④对外关系:明清实行闭关政策,阻断了与世界的联系,造成中
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科举制
发展过程:
第 18 页 共 20 页
①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十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④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⑤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
科举地位;⑥北宋考试分乡试
、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进士科
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大增加;⑦王安石
改革科
举,废明经,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⑧明代开始实行八股
取士;⑨清朝前期
承袭明代科举制,1898年戊戌变法提出废八股取士,
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度的开创,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的产
物,是一种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
的选官制度。在不同时期,其历史
作用不尽相同。
积极作用:
①开放考试,吸收了
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
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
面。
②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
力。
③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
质的文官队伍。
④读
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
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
氛围。⑤促进了文学的
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消极作用:
第
19 页 共 20 页
①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
者,使许多
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②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
极为消极的影响。
③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
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 20 页
共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