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江苏无锡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一)(全解全析)A
安徽大学教务处网站-十二五是哪几年
2020年江苏无锡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一)·全解全析
1.【答案】D(2分)
【解析】D项错误,日积月累:形容长时间的积累,指一天天地不断积累。此处犯了望文生义
的
错误。
2.【答案】D(2分)
【解析】A.递进关系颠倒。B.“近45.6亿元左右”
中“近”与“左右”语意重复,可删去一个。C.
句
式杂糅,“的获得”与“而取得”必须删除一个。D.没有语病。
3.【答案】A(2分)
【解析】《社戏》不选自《朝花夕拾》。
4.【答案】B(2分)
【解析】B项表述错误,嫉贤妒能,多方刁难,要林冲献投名状的是王伦。
5.【答案】①不耻下问 ②悠然见南山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一
览众山小 ⑤白露为霜 ⑥受任于败军之际 ⑦先天下之忧而忧
(8分)
【解析】①②④⑤⑥⑦是机械的识记题,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填出上下句即可,要注意“悠
”
“览”“际”等字的书写;③属理解型默写题。此类题,要求根据语境联想诗文名句,其难度
较大。解答此类题容易出的错误有:对相应诗文缺乏理解;对相应诗文记忆不准确;没有注意
相关细节。
本题书写中要注意“长”“沧”等字的正确写法。
6.【答案】馨 募 赅
(3分)
【解析】考查对汉字的辨析与书写。“馨”与“磐”相区别,“募”不要写成“幕”,“赅”
不要写成“骇”。
7
.【答案】
①
孙悟空请观音菩萨将铁扇公主的儿子红孩
儿收去当了善财童子;孙悟空得到了一
把假扇子,不仅没有扇熄火焰山的火,还烧掉了孙悟空的两股毫毛
。
②
武松,不爱钱财,不恋权贵,看破红尘。
【解析】本题考查
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积累能力。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
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
。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
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
回答即可。阅读《西游记》《水浒传》,把握其人物形象
和故事情节,再根据问题进行回答即可。(1
)孙悟空还没大闹天宫的时候,牛魔王和孙悟空外
加其他五位妖王并称妖族七大圣,牛魔
王是孙悟空的大哥,孙悟空喊声嫂嫂是应该的,毕竟是
大哥的妻子。取经路上,孙悟空遇红孩儿阻挡,请
观音收了红孩儿,而红孩儿是铁扇公主的儿
子,铁扇公主就把这仇算在了悟空身上,所以说是夺子之仇。
这次借给孙悟空一把假扇子。原
文情节:孙悟空看到火把自己屁股上的毫毛都烧了,痛的
龇牙咧嘴,气得抓耳挠腮。大声骂道:
“
我上当了!好你个铁扇公主,你好大的胆子,竟然敢借
给我一把假扇子。看我怎样收拾你!
”
(
2
)选文中的
A
是
武松。从
“
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
和寺中陪堂公
用,已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哥哥造册,休写小弟进京
”
一句分析,武松是一
个不爱
钱财,不恋权贵,看破红尘之人。
8
.【答案】(1)松弛;(2)有的人;(3)佩服;(4)根本。(4分)
【解
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
重点虚词、一词
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弛”,本义即为“松弛”
;“或”,古今异义,今义为“或许”,古义为“有的人”;“服”,
一词多义,有衣服、佩服、服从等
意,这里意为“佩服”;“本”,本义即为“根本”。做题
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9
.【答案】
B
(2分)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
虚词的能力。文言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内容,要特别注意重点
虚词的用法。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把握
“之”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例句和B项
中的中“之”,意思都是“助词,的”;A项中的
“之”,意为代词;C项中的“之”,意为
“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D项中的“之”,意为“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故选B。
10
.【答案】或 指 为 生 事 格 不 下 其 后 盗 起 人 服 其 先
见。(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
了解
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
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
话词“曰
”、“云”等。本句是一个主谓句,要注意谓语动词“格”和虚词“其”都应用于句
首,另外“人服其先
见”是一个主谓句,所以应在“格”“其”和“人”前断开。
11.【答案】(1)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2分)
(2)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啬头颅来报答陛下吗?(2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
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
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
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
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
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
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1)引,拉;上,
皇上;毕,完。(2)岂,难道;首,头颅
;报,报答。
参考译文: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考中元符三年进士。天下长久太平,
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
重。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有人指责这是无端生事,
搁置起来不予批
复。后来盗贼闹事,人们才佩服他的预见能力。
当时童贯的权势越加扩张,和
黄经臣一起执掌大权,内外呼应做坏事,士大夫因畏惧而不敢正
视。陈禾说:“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啊。
我所处职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
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我的本职了。”他首先上书
直言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依仗恩宠
玩弄权势,在朝廷同列中夸耀自己。常常说诏令都出自他的手
中,说皇上将任用某人,举行某
事,不久诏书下达,都跟他所说的相同。那发号施令,是国家的重大事情
,降免昏庸官吏和提
拔贤明之士,是天子的大权,怎么能让宦官参与其中?”
陈禾论奏还没结
束,皇上就恼怒地拂衣而起。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衣袖被
撕落,皇上说:“正言撕破
我的衣服啦。”陈禾说:“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惜头颅
来报答陛下吗?这些人今天得到富贵
的好处,陛下将来会遭受危亡的祸患。”陈禾的言辞更加
激烈,皇上改变了脸色说:“你能像这样尽心进
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呢?”内侍请皇上换衣
服,皇上回绝他说:“留着破衣表彰正直的大臣。” 12.【答案】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
阵笋
香。诗人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
题意,亦表露了
诗人善于自得其乐(苦中作乐)、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4分)
【解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初到黄州,正月刚过,
又寄居僧舍,却因黄州三面为长江环绕而想到可有鲜美的鱼吃,因黄州多竹而犹如闻到竹笋的
香味,把
视觉形象立即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题意,
亦表露了诗人善
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轼这种“能从黄连中嚼出甜味来”的精神
是最应令人钦敬的,表现
出豁达、乐观的精神。
13.【答案】对自己生平事业(不幸)的自伤与自嘲;初到黄州的喜悦与憧憬
;无功受禄的惭
愧;面对逆境的平静(自适)与旷达;(2分)
【解析】这首诗语言平实清浅
,却深刻揭示出苏轼初到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情。诗以自嘲口吻
开头,“老来”,诗人当时方四十五岁,
这个年龄在古人已算不小了,苏轼作于密州的《江城
子》词中便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之句。“事业转荒
唐”指“乌台诗案”事,屈沉下僚尚可忍
耐,无端的牢狱之灾更使他检点自己的人生态度
,“荒唐”二字是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却含
有几分牢骚。面对逆境,苏轼以平静、旷达的态度对待之。
颔联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紧扣“初到”题意,亦表露了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
度。后四句为作者自嘲,
颈联写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用典自况。“为口”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
幸了,诗人却
以苦为乐,以祸为福,在扫兴的“员外置”前加了一个“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
了
一个“例作”,安之若素,自我调侃。其心胸开阔,个性旷达便跃然纸上。尾联写无功受禄的
愧怍,质朴自然。身为“员外”,却没能为国家出力办事,而又要白白花费国家的钱银,实在
是惭愧。“
压酒囊”就是工钱,虽然钱不多,可对于一个“无补丝毫事”的人来说,还要费这
工资,确实惭愧。表现
了诗人的豁达和自得。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14
.【答案】列举女排能顶住而获得金牌的事例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引出
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4本文的中心论点(观点),人生需要“顶住”;同时又作为事实论据,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开头的作用。议论文开头的作用一般有:(
1
)引出文
章的话题。
(
2
)作为论据证明论点。(
3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文第①②自然段写中国女排在第三十
一届奥运会上因为“顶住”而获得冠军这一事例提出中心论点“人
生需要顶住”,
激发读者的
阅读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同时也可以作为论据证明论点。
15
.【答案】人如果具备“顶住”(执着、毅力、定力)的精神,就会沉着稳定,稳妥前行,同
时
也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人生之路就会走得更稳更远
(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把握。此处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本体是“顶住精神”,
喻体是
“压舱石和发动机”生动形象的表现了顶住是人生能够成功的动力和稳定的根本。
16
.【答案】
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曹雪芹著《红楼梦》钱穆
著书立说的例子,有
力地论证了只有坚持不懈的执着才能成功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
服力。
(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作用
的把握,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结合“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
字字看来
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国学大师钱穆‘虽居
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一生著书立说达
1700
万言,还探索出一套独特
的治学方
法和治学门径。”分析,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的证明了“顶住”是执着,坚
持不懈。增强了说服
力。
17.【答案】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
村前景
深感忧虑的民间老艺人。(2分)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
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
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
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从“每只风筝经过他的
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可知,
鹞爷技艺精湛;从“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
一口回绝了”可知鹞爷淡
泊名利;从“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可以看出鹞爷对生存状态的
茫然。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
br>文,防止回答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
词;
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
感受人物形象的
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18
.【答案】“蚕食”形象地写出了
现代化进程中挖掘机一步步摧毁村庄院落的过程,传达出
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
4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
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
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蚕食”意思是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一步
一步地侵占,
形象地写出了挖掘机对村庄的破坏,表达了鹞爷内心的难过与失落。
19
.【答案】这一情节照应了“飘逝的风筝”这一题目;表现鹞爷复杂的内心,丰富人物形象;
促人思考
“根”是什么,深化小说主题。(
4
分)
【解析】解答
“
理解和分
析
”
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
在正确理解句
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
表述。从结构上来看,男
孩放风筝这一情节与题目相呼应;从内容上来看,这个情节引发了鹞
爷对乡村未来的思考,引发人们关注
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
20
.【答案】“飘逝的是风筝”:鹞爷给男孩放的风筝不小
心飞走了。“飘逝的不仅仅是风筝”,
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示例一: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
由于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经
济的发展,年轻人不愿学习如扎风筝一般费事的传统技艺,他们纷纷进城。美
丽乡村日渐荒芜,
老人孤单留守,传统技艺面临消失。示例二: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治力.由于城
市化的
进程,传统技艺面临消失,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小说旨在促使人们对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乡村文明的保护之间的矛盾进行思考,呼吁全社会都要关注优秀民间传统技艺
的传承
、美丽家园的守护和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
4
分)
【解析】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
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
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飘逝的是风筝”不仅指飞走
的风筝,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空
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人的后代逐步远离乡村,走
向城市,去寻找另外的一种境界,表现了作者
对传统工艺失传的无奈与伤感。
21.【答案】
这不是一件小事
记得那场雨如一盆水倾盆而下,我望着那扇紧关的门窗,团在那温暖的怀抱里……
一天,外婆
要去婶婶拿玩,因为家里没有人,她又不能把握一个人扔在家里,所以只好把
握也带过去。
我
们梳好辫子就去婶婶家了。到了婶婶家后,婶婶和外婆聊了很久,又在婶婶家吃完了饭才回
去。
就在我们已经走了一半路的时候,原本开心的“天神”却是画风一变,哭了起来。而且哭
得很伤心,豆
瓣的雨点打在我的身上,我一开始还没感觉到什么,但是雨越下越大,不一会儿,
我感到很冷了。就对外
婆说:“外婆,我有些冷了,能开快点嘛?”
“好的,好的!还有一段路就到了!”外婆说。过
了好一会,我终于到家了,可外婆一摸
口袋,大声喊道:“呀!不好了!”“什么事不好了?”我奇怪地
问。“我的钥匙望家里
了!”“不会吧!”我掸去身上的雨水惊恐地说。我虽然冷得发抖,但是为了不让
外婆担心,
还是强装镇定地站在那。可是大雨却毫不留情。果然,我还是被冷酷的暴雨给激倒了。我跌落
下来。就在这时,一双大手托住了我,我仔细一看,原来是外婆,她一边把握抱到旁边,一边
把
她的外套脱下来皮在我身上。
尽管大雨淋湿了她慈祥的脸庞。但,她还依然微笑着看着我。我顿时感到
温暖务必,肚子
里的抱怨一下子就灰飞烟灭了。过了会了,外公打牌回来,见我们俩都淋成了“落汤鸡”
,他
赶紧把我们接了回去。我一下子就钻进了温暖的被子里。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充满恐惧、不安,但又温暖的夜晚。
别看这是一件很平淡的小事,但在我看来,它却是一件充满浓浓爱意的一件大事。
【解析】作
文标题“这不是一件小事”。“这”是近指,行文时态应是现在进行时或者一般过去时,
写最近发生的事
情即可。若是远指“那”,则最好是倒叙的手法,写逝去的回忆。“小事”是和大
事相对而言的,可能是
细微的事,不太重要的事,但也不一定没有意义和价值。毕竟“小事”
和“大事”每个人的定义不一样,
有人认为学习是大事,有人认为吃饭是大事。“不是一件小事”
也有弦外之音,“不是”隐含的台词是,
自己之前误以为是,或者他人常以为只是小事。如,帮
别人指路。多小的一件事呀!但细细思索,真的是
小事吗?谁没有遇到过小麻烦特别渴望帮助
的时候?当需求或许被忽视,或许被怀疑,那
时又多需要一双援助之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爱的水滴会汇成海洋。举手之劳,这不是一件小事!雪
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我
们有责任让自己生活的世界更美好。还要在结尾处通过议论画龙点
睛,立意自然深远。
【点睛】
命题作文审题七法:(一)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
词造句”)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
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
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
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如果题
目中有代词,则指出具
体指代的内容、对象。)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
便入题旨的
目的。 (二)明确重心法(审题眼)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
字词,也
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
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 (三)探究寓意法。(比喻象征联想法)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
还有
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
性的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
是“就事论事”地写它
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
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
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
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
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
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
这一类作文,命意的关键在于抓住命题中
的核心词素,把抽象命题具体还原,再把具体概念抽象提升;或
者把大话题从小处着手,小话
题从大处引申。(四)追问法“追问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
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
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追问法”
可使考生多角度
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五)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有
些命题作
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
br>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
容易
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六)一分为二法“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
法认为,
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
到它的另一个方面;
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
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
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遇到“中性题目”时,要注意正
反思维、辩证思维)(七)巧用材料
法有的材料(提示语),蕴含着跟题目有关的丰富的信息。审题
时就是充分探究材料,分
清层次与角度,结合追问法、添枝加叶法等,明确写作的内容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