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单元 第23课 纸船和风筝 部编版
先进基层党组织事迹材料-网络管理员工作总结
23 纸船和风筝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充满温情的童话故事,讲的是松鼠
和小熊用纸船和风筝给彼此带
去问候和祝福,他们因为一点儿小事吵了一架之后,又用纸船和风筝修补“
裂缝”,相互谅
解的故事。他们用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
全文
共有11个自然段,按照故事发展顺序讲述。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
然段)写松鼠和小熊
住在一座山上。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
了好朋友。因为松鼠和小熊分
别住在山上和山下,中间有一条小溪连着,所以松鼠可以通过
纸船给小熊送祝福,而小熊则通过风筝给松
鼠送祝福。松鼠和小熊传递友爱的方式充满美好
的想象和纯真的童趣。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写松
鼠和小熊吵架了,两人赌气不理对方,
但都很难过。小熊只能把风筝挂在树枝上,松鼠只能把纸船放在屋
顶上,越来越多的风筝和
纸船积攒着,也代表着他们对彼此的想念。第四部分(第10、11自然段)写
松鼠依旧用纸船
向小熊传递和好的想法,得到了小熊放风筝的回应。松鼠流下激动的泪水,相信小熊也非
常
地高兴。松鼠和小熊和好如初。山谷间又有多风筝飞扬,小船流动。
课文配有跨页的大插图
,形象地描绘了松鼠住在山顶用小溪送纸船,小熊住在山脚拉着
线放风筝的画面,生动地展现两个小伙伴
用纸船和风筝传递友情的美好场景。
本文是一篇全文不注音的课文,旨在引导学生运用一年级学习的方
法,再结合本学期学
习到的部首查字法,自主识字、自主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文这一特点,结合课后
练习,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阅读。
1.会认“筝、鼠”等生字,会写“折、张”等生字,正确读写“纸船、松果、纸条”
等词语。
2.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认字,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
3.继续学习默读,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对如何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所感悟。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生字。
2.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
教学难点
学习默读课文,感受人物内心的变化,学会如何交朋友和维护友谊。
1.字词教学
本课通篇没有标注拼音,教学时应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主动识字。初读课文时,
可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然后进行猜读。教师可安排互动交流环节,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如,
“折
、扎、抓”可结合提手旁,做动作理解字义;“鼠、哭、取”可通过观察汉字演变过程
图识记;“漂”与
“飘”在辨析字形中区分字义。
关于写字,本课要书写的生字大部分是左右结构。教师可联系前面学过
的知识帮助学生
复习巩固左右结构的汉字的书写要点。
2.默读教学
默读是本课的
教学重点。学生虽然对默读已有接触和学习,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教师不
应操之过急,提出过高要求。可
以在学生已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再次实践运用。
教师可联系《雪孩子》一课,引导学生回顾默
读要求,明确要点:集中注意力不出声。学生
第二次尝试默读,只要求不出声即可,在往后的学习中再提
出不动唇、不指读等较高的要求。
在本课学习中,默读方法可反复多次进行训练:初次默读,整体感知
,速度不宜过快;
二次默读,画出文中感人的句子或段落,体会其中的情感;三次默读,关注重点语段,
并对
其感悟、欣赏。
3.理解运用
词句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图画、想象画面
来进行。比如,“乐坏了、很难过”,
可以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结合小熊的表情和动作说一说。小熊乐坏
了,他会快乐成什么样子?
小熊很难过,他会难过成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在想象画面的同时,深入体会小
熊当时的心情。
因为这是一个童话故事,所以很适合用情景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文字、懂
得
道理。教师可以先从认识两个主人公入手,引出题目,然后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让学生先充分
感
受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美好情谊,再深入体会两个好朋友之间情感的不断变化,从而懂得当
朋友之间感情和
友谊出现问题的时候,宽容、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4.课后练习
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
猜读加点字的读音,并交流猜读的方法,旨在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
法识字。根据加点字的特点,主要可以
分成三种:第一种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如“抓”;
第二种利用插图识字,如“鼠、筝”;第三种结合
上下文和生活经验识字,如“幸、愿”。
同一个字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猜读,鼓励方法灵活多样。有的字,
如“哭”,不容易猜,可以
查字典认识。根据学情,提倡学生用这些识字方法认识其他生字,为学生创造
交流、展示的
机会。课后第三题是“读一读,比一比”,通过两组句子的比较,体现句中“漂哇漂,飘哇
飘”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教师可结合课文的学习,穿插使用这个练习,让学生在默读和想
象中
比较,体会到“漂哇漂、飘哇飘”读起来音韵变长,有过程变长的意思,更有画面感。
课后第四题是选做
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尝试着写一写。只要语句通顺,言之有物即可,
不宜对写话的字数提出硬性要求
。
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自学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
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动物图片、风筝图片、纸船图片等。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筝、鼠”等生字,会写“折、张”等生字,正确读写“纸船、松果、纸条”
等词语。
2.试着不出声,默读全文。
3.学习第1~6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
板块一 情境创设,激趣导入
1.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班上来了两个
可爱的小客人,看看他们是谁呢?(课
件出示松鼠图和小熊图)瞧,他们是活泼可爱的松鼠和憨态可掬的
小熊,让我们跟他们打个
招呼吧!(提示:“松”是平舌音,“鼠”是翘舌音)
2.课件播放松鼠折纸船、小熊扎风筝的视频。
3.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
br>4.过渡:纸船和风筝连接了松鼠和小熊的友谊,也帮助他们修补了友谊的“裂缝”。
快快走进课
文,去感受这个温馨的故事吧!
板块二 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纠正。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觉得难读的字词可以看看拼音,多读几遍。
(3)圈画标注出本课要求掌握的字词。
2.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齐读、指名读或去掉拼音开火车读,师生评议。
“但
、愿”是前鼻音,“筝、幸、张”是后鼻音。“筝、鼠、折、抓、张、祝”是翘舌
音。“扎”是多音字,
在“扎风筝”一词中读平舌音zā。注意“抓”读zhuā,不要读成zhuǎ;
“愿”读yuàn,不
要读成yuán;“漂”在文中读piāo,不要读成piào。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
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书写的规范、正
确。“折、抓、扎、但、张、祝”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折、抓”的关键在于写好右边的“斤”
和“爪”,不要写成了“斥”和“瓜”;“张、祝”书写时宜结
构紧凑,“祝”要注意部首
示字旁与衣字旁的区分,横撇的撇要稍短,竖要直。“哭”是上下结构的字,
两个“口”不
宜过大,注意下面是“犬”不是“大”,撇和捺宜写得舒展。
张:左窄右宽,第三笔竖折折钩的第二个折笔在横中线下侧,“长”的第二笔横从竖中
线左侧起
笔,第三笔竖提的竖段写在竖中线上。
祝:左窄右宽,左边略瘦长、右边稍宽短;“礻”的第四笔在横
中线下侧,“兄”的第
一笔竖写在竖中线上,“口”略扁,第四笔撇从中心点的右侧起笔。
扎:的左边长、右边短,竖弯钩沿着竖中线的右侧书写。
抓:左边的“扌”略高于右边的“爪
”,“爪”的第二笔竖撇写在竖中线左侧,第三笔
写在竖中线的右侧。
哭:上短下长,“犬”
的第一笔横略短,收笔在横中线上;撇、捺要舒展,比上面的两
个“口”略宽;点比短横收笔略靠右。
4.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纸船 松果 纸条 难过 但是
屋顶 和好
5.出示词语卡片,学生齐读或抢读词语,强化记忆。
板块三 再读课文,感受温情
1.过渡:纸船漂哇漂,风筝飘哇飘,让两个小动物成了好朋友。请同学们默读第1自
然段,想一想故
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们的家在哪儿。
2.学习第1自然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座
山的简笔画。出示“山顶”和“山脚”两个词语卡片,引导
学生思考:哪是山顶?哪是山脚?请学生走上
讲台,把词语卡片贴在简笔画的合适位置。
(2)学生发现小溪是松鼠家和小熊家之间的联系,引导学
生分别找准两个动物的家的位
置,明白这决定了他们之间交往的方式。
(3)教师小结、过渡
:同学们,松鼠住在高高的山顶上,而小熊住在山脚下,他们虽然
离得很远,可是却成了最好的朋友!那
他们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呢?
3.学习第2、4自然段,感受美好的举动。
(1)课件出示下列两组对比语段。
句段:①纸船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②风筝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2)教师在黑板上贴上风筝图、纸船图。
(3)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的意思,明白“漂”和“飘”的不同使用范围。(明确:
“漂哇漂”是说物体在水面上漂,“飘哇飘”是
说物体随风飘)
(4)比一比第一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明确:第一组的第二个句子,多了“
漂哇
漂”,写出了纸船从山顶漂到山脚的路途弯弯曲曲,说明了“漂”的过程很漫长)
(5)
学生观察第二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发现。(明确:“飘哇飘”写出了风筝飘了很久,
飘得很高,说明松
鼠所住的山顶很高)
(6)拓展训练。请学生也来学着说一说,表达出兔子跳得不容易和乌龟爬得很辛苦。
①小兔子跳到了山那边。
小兔子跳哇跳,跳到了山那边。
②乌龟爬到了终点。
乌龟爬哇爬,爬到了终点。
4.学习第3、5自然段,感受喜悦的心情。
(1)过
渡:小熊收到了纸船,松鼠收到了风筝,他们的心情怎么样?默读第3、5自然段,
说说你从什么地方感
受到了他们的心情。
句段:①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
②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
(2)教师提问:“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提
示:开心极了、高兴极了、高兴得不得
了……)
(3)创设一问一答的情境,引导学生说话。
师:小熊,小熊,你为什么这么开心呀?
生:因为我收到了松鼠折的纸船,收到了香香的松果,收到了松鼠的祝福,感觉很幸福。
师:松鼠,松鼠,你为什么这么高兴啊?
生:因为我收到了小熊扎的风筝,收到了甜甜的草莓,收到了小熊的祝福,感觉很幸福。
5.学生再次默读第1~6自然段,感受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6.教师小结:真好,纸船和风
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大家想知道他们之间后来
又发生了什么事吗?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看看吧!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学习第7~11自然段,了解故事的发展、结局。
2.懂得当朋友之间出现问题的时候,宽容、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由本课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指名说一说。
松鼠折了一只纸船,纸船沿着小溪漂到了小
熊家门口。小熊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
飘到松鼠家门口。纸船、风筝上的礼物和祝福语让小熊、松鼠
乐坏了。小熊和松鼠成为了好
朋友。
3.导入:松鼠和小熊通过纸船和风筝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对好朋友之间后来又发生
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往下读吧。
板块二
精读课文,理解友谊
1.学习第7~9自然段,感受难过的心情。
(1)过渡:每天清晨,
小小的纸船漂哇漂,把亲切的问候带给小熊;每天傍晚,美丽的
风筝飘哇飘,给松鼠送去深深的祝福。可
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架了。从那天
起,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荡的风筝(教师摘下风筝图)
,小溪里再也看不见漂流的纸船了(教师
摘下纸船图)。
(2)学生默读第7~9自然段,圈画出表现人物心情的词语(提示:很难过)。
(3)引导
学生想象松鼠和小熊的心理活动。(如,小熊想:小松鼠,你好吗?我还想和你
做朋友。小松鼠想:小熊
,你能原谅我吗?我不想失去你这个朋友……)
2.学习第10、11自然段,感受友谊的力量。
(1)过渡:松鼠和小熊吵架了,可是他们为什么还是每天扎风筝、折纸船?这是怎么回
事呢?
(2)指名读第10自然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①“再也受不了啦”,音调较高,速度稍
快,
表现出松鼠想要和小熊和好的渴望。②“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应该读
出松鼠很想和小熊
和好,很急切、很真诚的语气。
(3)齐读第11自然段。
①理解“哭”的含义:这是激动的泪水、兴奋的泪水、快乐的泪水、幸福的泪水。
②“美丽的风筝”中“美丽”说明小松鼠看见风筝很高兴、很激动、很惊喜。
(4)小结:纸
船又漂流在水上,风筝又飘荡在山顶。(教师贴上纸船图和风筝图)松鼠和小
熊和好如初了。
板块三 练习说话,拓展升华
1.课件出示问题一。
松
鼠将所有的纸船都放进了小溪,一只只纸船载着他深深的情意顺流而下,小熊看到这
些纸船向他漂来,会
怎样呢?
(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2)小组推举代表作答。(示例:小熊看到纸船向
他漂来,高兴地说:“太好了,我和松
鼠和好了。”)
2.课件出示问题二。
学完这个充满温情的童话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2
)小组推举代表作答。(示例:①以后交朋友时要注意,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和朋友吵架。
②和朋友吵了架
,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主动和朋友和好……)
3.教师归纳总结,强化学习效果:我们要学会用一
颗真诚、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呵
护友谊。当朋友之间出现问题的时候,宽容、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
板块四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成好朋友→快乐
幸福
珍惜友谊
纸船和风筝
吵架之后→伤心
难过
维护友谊
和好之后→高兴得哭了
<
br>
2.小结:课文讲述了住在山顶的松鼠和住在山脚的小熊通过纸船和风筝成为了好朋友,
可他们却因为一点儿小事闹了矛盾,最后还是纸船和风筝帮他们维护了友谊。纸船和风筝带
着问候,带
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
我们也要向松鼠和小熊
学习,学会珍惜友谊,呵护友谊,让友谊的纽带永远紧紧相连。
完成对应训练。
1.创设情境,体现童趣。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情境教学法,不
但能够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情境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努力将学生带
入一个富有色彩的童话
故事,让学生与文中的小动物打招呼,和小动物们进行心灵交流。通
过这些活动,学生们的兴趣浓厚,课
堂表现也非常精彩。
2.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在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语言文字训练。课文中出现了
“漂、
飘”二字,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教师抓住这两个音同义异的字进行
语文训练,出示两个句子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说出区别,进而理解两个字的不同之处。<
br>同时在教学的最后环节,通过设计让学生回答“你懂得了什么”这个问题,既巩固了本课所
学,又
对学生进行了口语训练,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