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玛丽莲梦兔
770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03:1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高考网上缴费-新闻两则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
识》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课本第56页~第68页,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
了10以内数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将认 数范围从10以内扩大
到20以内,10以内的数及认数的方法都将成为本单元的认
知基础。同 时,20以内的数、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是进
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 退位减
法的基础,掌握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本单元内容包括:认识11~ 20各数;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
法;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从中体会11?20各数
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 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初步知道“十位”“个位”,知道
11?20各数的组成。
3. 能认、读、写11?20各数,会用11?20表示物体的个数与
顺序。
4. 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描述20
以内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5.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6. 在与同伴合作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中产生主动学习
第1页共10页


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
教学难点:
理解数的位置值。让学生爱上学数学。
教学建议:
1. 让 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11~20各数。数在现实生
活中运用得相当广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 生的生活经
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11?20各数,掌
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有 效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2. 要依靠原有的知识经验,借助操作、观察等活动在头脑中< br>建立丰富的表象,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数。
3. 强化学生对数的位置值的理解 ,突出位置值在单元知识中
的重要作用。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是学
习难点, 也是掌握20以内数的关键所在。教学中,引导学
生在计数器上直观地理解位置值。
4. 沟 通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把认数和计算紧密地结合起
来。教学时注意在数的组成中渗透加减法的意义及其 计算等
内容,在加减计算中强化学生对数的组成的认识,从而实现
认数与计算的有机结合。
5.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
题,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2页共10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谈话法、教具导入、
等。
谈话法:同学们, 前几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指名答,回答得
好的给予鼓励或表扬。从这节课起我们来学习较大一些的
数。板书课题:“认识11~20各数”
教具导入法:师:大家看看这里,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奖品 。
猜猜是什么?有多少呢?大家先来摸一摸。
学生猜后,师打开袋子,展示铅笔,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
数到10以后,还多余几根,师问:接着怎么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给予评议。
师 :“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1~20
各数’。”板书课题,并朗读2遍。
【设计意图】学生碰到“猜一猜奖品是什么?”这种情景,心
里活动是十分积极的。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题1
师问:“刚才我们一根一根的数铅笔3是不是很麻烦 呢?”当
铅笔摆出来时,怎样让别人一眼就知道有十几根呢?你有什
么办法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第3页共10页


预设:学生可能 会有“两根两根地数、5根5根地数、把10
根放在一起数等”多种摆法。
师:“哪种方法好一些?”
生回答。
师:对,把铅笔数10支捆起来,1捆就是10支,这样好数
多了。
师:一捆就是一 个十(板书:1个十),再数数旁边有几个一
(板书: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了。比如1个十和1个一 ,
合起来就是十一。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11~19各数。
2、教学例题2.
摆一摆、拨一拨、读数。
师:请同学们拿出计数器,看一看这些数如何在计数器上表
示出来。
师出示1捆加5根,问:“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怎么
写怎么读?”
师出示1捆加7根,问:“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怎么
写怎么读?”
学生操作后,朗读数字两边。
师介绍:在计数器上不管是1个十还是1个一,都用1颗算珠表示。左边的算珠表示1个十,右边的算珠表示1个一。
师出示2捆,问:“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怎么写怎么
第4页共10页


读?”
师小结:数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不同的数值。
3、教学例题3.写11~20各数字。
(1)让学生自由读出11~20各数。(读数时, 只要求学生口
头读,不要求用汉字写出来。)
(2)教师在田字格中作书写示范,重点突出每 一个数中各
个数字的书写位置。写20时,要强调0不能丢。
(3)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教学时教师不必把所有的
数都读写完,可让学生自己在认数的基础上试着去边读边
写。 【设计意图】整个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数概念的抽象过程,
用“小棒一算珠图一计数器一读写数”这 样的教学过程,体现
了“直观一半抽象一抽象”的认知过程。学生不但认识了“十
位”“个位” 两个数位,还通过用计数器强调位置值(同一数字
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的大小不一样)在计数中的重要作 用,
深化了对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例题4,学习计算10加几。
教师课件出示例题4:请你拿出和屏幕上同样多的小棒。学
生拿出16根小棒。
教师 :你能看着1捆小棒和6根小棒,根据“1个十和6个一
组成16”写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吗?学生试写, 并抽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0+6=16或者6+10=16。教师:
第5页共10页


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写吗?
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请孩子们选一 组你喜欢的小棒图,写出加法算式。屏
幕上展示小棒图,分别为:1个十和9个一、1个十和3个
一、1个十和7个一。
学生写算式。
教师:谁能来说一说你写的加法算式?你是怎么想的?分别
抽几名学生回答。
【设计 意图】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11?20各数的组
成来写10加几的加法算式,并理解10加几的 口算方法,在
沟通知识间联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教师:观察今天大家所写出来 的加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发言。引导学生得出:这些都是10加几的算式,
结果 都得十几。
教师:是的,大家观察得很仔细,10加几得十几,根据这个
发现,我们能快速地 口算10加几的算式。
完成试一试的题目,并集体订正。
5、教学例题5, 11~20各数的大小比较
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直尺。把直尺上的数字读一读,可
从0读 到20,再从20读到0。这样能完善学生对20以内数
的认识,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师让学生观察直尺图上的数,由数与数之间的距离远近,得
第6页共10页


出“20比18大一些”和“20比1大得多”的结论。
让学生观察这些数字 在尺子上的位置,说说发现了什么?引
导学生得出右边11~20的数都比10大。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8页课堂活动第1~4题。
课堂活动第58页第1题通 过“拨”强化学生对数的认识。可安
排2人1组,我数你拨,然后交换角色。注意超过10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十位上1个算珠表示1个十。
课堂活动第58页第2题找书页、第3题打电话。
师介绍题目意思,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
课堂活动第58页第4题结合数位说数、写数。先 让学生说
出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再让学生说出这个数后才
书写。写完后师选择优秀作 业展示,并给与鼓励(表扬、奖
励)。对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作业,要学生说说问题在哪里。
四、达标反馈
(可选)课本第59页课堂活动内容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
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
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
第7 页共10页


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
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
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 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
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
当然 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
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 尊称,虽能从其
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
师”的必要条件 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学生自由
回答,再总结得出:会算10加几的算式,知道10加几得 十
几;会比较数的大小,能用“大一些”、“大得多”来进行数的
比较。教师:祝贺大家有这么 多的收获!这节课学会了10
加几的加法,20以内的其他加法怎样计算呢?这个问题留到
我们 下节课来研究。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
其相应 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
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 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
学”“ 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
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
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
国子学、太学等所设 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 br>第8页共10页


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 ,
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 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
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
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 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
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
尖锐地 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
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 语文是2749课
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
文,却是大 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
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 学生都知道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
结构: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
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 还
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
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 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
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
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
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 重要性,让学生积累
足够的“米”。【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既可以巩固
所学知识, 也能帮助学习注意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
第9页共10页


法,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10页共10页

广东专科学院-防火标语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湖北一本线


问候的短信-商务谈判策划书


植树节手抄报-低保申请书范文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公司乔迁之喜贺词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商户网关路由不存在


日本东京大学-党校学习小结


海南省委组织部-51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