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9加几

温柔似野鬼°
859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03:5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四川绵阳南山中学-闲情赋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9加几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 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了解
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
算 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
的提出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
识。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97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七的第1~3题。
教具、学具准备
媒体课件,师生共同准备13根小棒。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小 朋友们,十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
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瞧,(出 示仪仗队图)
伴随着嘹亮的歌声,我们班的小朋友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
了运动场。比赛开始了 ,看运动场上多热闹哇(出示主题图)!
跑道上正在进行二年级的60米跑决赛,运动场的中央还进行着跳绳、踢毽和跳远等比赛项目。在操场四周的看台上,
1 7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同学们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加油。为了 给运动员解渴,
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
明问:还有多少盒?
[以学生亲身经历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帮助别人解决 问题的意识。]
教学例1
1.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
a.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b.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小组代表向全班学生介绍本组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发言,
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
◆点数出结果。(逐盒闪烁)
◆从9接着数。(先9盒一起闪动,再逐一闪动外面4盒。)
◆从4接着数。(先4盒一起闪动,再逐一闪动箱内9盒。)
◆推算出结果。10加4等于14,9比10少1,所以9加4
等于13。
◆用凑十法计算出结果。(课件显示放进箱内1盒的动作。)
[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主动探 索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鼓
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打破了以往凑十法的惟一思
路,培养学 生敢于探索的精神。]
c.理解凑十法。
◆组织摆小棒。
2 7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 表箱子里的9盒
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箱外的4盒饮料。
◆演示口算过程。
教 师边提问边指导操作:回忆一下,刚才的同学是怎样移动
饮料的?该怎样移动小棒呢?(指名演示)箱子 外面的四盒
饮料拿走一盒,还剩几盒?10盒再加上箱子外面剩下的3盒
饮料一共是多少盒饮料 ?所以9加4等于多少?
[让学生人人动手摆一摆,边实际操作,边对照算式进行计
算,使具 体形象的操作过程和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便
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
d.以你喜欢哪种方法为题组织学生交流。
教师简单总结学生想出的几种方法后问:在这几种方法中你
比较喜欢哪一种?让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后,老师小结:在以后的学习中,你喜欢哪一种就
用哪一种。
2.解决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a.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问题: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
多少人?
b.让学生在画面中收集数据。
问:踢毽的和跳远的各有多少人?
c.学生独立列式,并让学生讲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鼓励学
生用不同的方法算得数。
3 7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在这里允许学生用不 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
的选择,体现了准中所提倡的新理念。]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尝试提出新问题。
a.收集信息及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画 面:运动场上除了踢毽和跳远之外,还有哪
些比赛项目?参加这些项目比赛的各有多少人?
b.小组交流,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问:你还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
c.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从同学们提的问题中选取两个让全班学生进行计算
如:踢毽的和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
踢毽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全班交流,说一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切实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体验成
功。]
d.小结。
教师提问:仔细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它们的第一个加数是
几?(引出课题)
计算9加几的题目有很多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
反馈练习
4 7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1.练习十七第1题。
a.先说图意,再列式。
b.集体评议,订正,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2.练习十七第3题。
a.糖块图。
b.蚂蚁抬大青虫图
结合题目对学 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蚂蚁虽小,但它们团结
合作,就能战胜大青虫。对学生渗透团结协作精神。
c.练习十七第2题。
[通过学生独立练习,不仅巩固新知识,同时渗透思想品德
教育。]
教学设计说明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
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
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
良好的 基础。根据《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学生已有的经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争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
兴趣与动机。
新课开始, 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情境,以学生
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 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感受
5 7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
的方法进行计算。
提倡算 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 所使用
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
独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样化。 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时我注
意了让学生有自己发现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
法和自 己的选择,只提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不急于评价
每一种方法的优劣,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各种 方法,
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方法。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
部分,本节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由于一年级学生< br>年龄小,自己提出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应引导学生
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中选择信息,提 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并加以抽象,列出算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通过这一环节, 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
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 br>数学能力、意识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都得到培养和发展。
专家评析
6 7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标准》中提出的促进学 生全面、持续、
和谐的发展这一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教学中具体突出以下几
种转变:
1.教与学关系的转变。教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师的教更适 应了学生的学,
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
活动之中。
2.教学切入点的转变。教师以学生的亲身经历、熟悉的事
例引入学习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而且使学生
很自然地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给学生 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探
究、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这些学习数学的重要而有效的方
式,使学生 的学习活动真正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
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4.教学评价方式的转 变。教学中,教师进行评价时,没有
主动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而是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
的同时,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情感和态度。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 评价方法,更
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信心。

7 7

仪式的准备-民事诉讼状


因为有了期盼-英雄事迹50字


湘雅附二医院-施工工地安全标语


云南专科学校-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


山东理科状元-教学小结


自荐信模板-北京民族大学分数线


国外新闻-英文圣诞祝福语


文理分班-聊城人事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