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简介.
可行性研究报告格式-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教务部
鲁迅的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
,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
。人称“文思革”。代表作:小说集《呐
喊》《阿Q正传》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等。
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
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
祖籍河南省汝南县。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
字豫才。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
手去治病救人,后因战乱
纷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
1905~1907年,参
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
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
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
留日归国,任时两级
师范(现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化学教员,兼日语助教。其讲课及所编《生理学讲义
》,深受学生欢
迎。同年冬参加木瓜之役。1918年首次以鲁迅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
新文学典范。
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成婚,生有一男,名周海婴。有3个侄女。1936年10月19
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后于
1981年出版《鲁
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
以小说、杂文为主,
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鲁迅的小说、散文、诗
歌、杂文共数十
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
成电影。北
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
、日、
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
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
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
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
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
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
常拿
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
用一种羡
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
穷了下来,
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
种态度的变化,
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
中国,人与人之间缺
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
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
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
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
,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
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
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
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
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
,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
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
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
1
互友爱。鲁迅一生都
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
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
br>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
8
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
br>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
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
国
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
部著作
,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
要想生存,
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
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
开始在
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
被庸医所害
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
但他的这种
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
受到具有军国主
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
成绩是95分,就
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
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
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
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
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
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
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
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
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
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
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
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
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
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
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留学日本
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
数的中国人所无法
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
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
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
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
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
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
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
,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
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
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
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
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
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
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
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
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
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
2
把几
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
么?
”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
,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
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
日常生
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
的不幸的人
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
表现人生、
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
林嫂、爱姑这样
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
情和怜悯、关心和爱
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
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
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
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
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
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
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
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
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
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
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
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
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
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
鲁迅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
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
《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
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
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
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
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
肥皂》中的四铭、《高
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
德,实际上他们自
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
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
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
、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
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
“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
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
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
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
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
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
深,北方的中小学生对故事中所描
写的鲁镇等江南水乡、三味书屋等风土人情还不够熟悉,对人生还没有
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
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但在我们感觉到的人物和画面中到底
潜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
我们还不可能尽数感觉到,随着我们社会经验的增加和人生体验的深化,这些人
物和画面的内涵就会
不断从中生发出来。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
说结构是多变的,
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
乙己》与《白
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
调节奏也
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
小说,
也是诗,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3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
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2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
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
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
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
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
的关心的藤野先生,
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
心的民间戏剧和民
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
是他们,滋养
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
涛翻滚的
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
术成
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
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
br>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
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最充分体现鲁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
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
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
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
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
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
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
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当中国现代
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
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
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
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
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
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
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
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
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
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
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
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
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
发展,能够壮大。鲁
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
集》、《南腔北
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
二集》、《且
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
现象,各种
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
刺,有
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
烈
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
br>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
煞的。
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
国古代神话、
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
采取了古
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
对现
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
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
4
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
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补天》
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 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
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
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
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
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
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
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
所抛弃;《铸剑》表
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
行的政治家和思
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
人物也在鲁
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
手法表
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鲁迅在短篇小说、散文
、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
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
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
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
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
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
《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
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
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
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
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
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
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
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生前,他立
下遗言:“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
掉、拉倒。三、不
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
孩子长大,倘无才能
,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
物,不可当真。七、损着
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亚说:“一
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
沉的音乐,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
其中《少年闰土》一文选进人教版
小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选自鲁迅的小说《故
乡》。
1918年起,先后发表《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小说名篇,后来收入小说集《呐喊》。
家庭背景
出生日期:清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
十八岁
,使用鲁迅为笔名。
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
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
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此时正在北京任内阁中书
。后任内阁中书。
父亲: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闲居在家。因肺结核而死。
母亲:鲁瑞(1858~1943)当地举人鲁希曾三女,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兴近郊安桥头一户官
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家庭:
5
在绍兴,周家算得上一门望族,做官经商且都不说,单是人丁的繁衍,就相当可观,
所以到鲁迅出
世的时候,周家已经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是大户了。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
做过江西
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京官。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
样既
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门上那一 钦点翰林的横匾,正明白无误
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长途的起点,就设在这样一处似乎距乐园相当近便的地方。
这就使鲁迅获得了一系列穷家小户的孩子所无法享受的条件。家里四五十亩水田
,就是周介率不从
北京汇一文钱回来,日常生计总是绰绰有余,足以将贫困从他身边赶得 远远的。周家
是讲究读书的,
周介率甚至有过让儿孙一起考取翰林,在门上悬挂着“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额的
雄心,那种书
香人家的气氛,自然相当浓厚,鲁迅家中有两只大书箱,从《十三经注疏》和《四史》,到
《王阳明
全集》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从《古文析义》和《唐诗叩弹集》,到科举专用的《经策统纂
》,
甚至《三国演义》和《封神榜》那样的小说,都挤挤地堆在其中,不但自己家里有书,众多亲戚本家
中,不少人也藏书甚丰,而且不单是那些枯燥难懂的正经书,更有许多使小孩子非常喜
欢的好玩的
书,从画着插图的《花镜》,到描写少男少女的《红楼梦》,几乎什么都有。
一次,一位亲戚甚至允许鲁迅到一间堆满杂书的小屋于里自由翻拣,他推开那房门的一刹那间,脸
上的表
情会是多么惊喜!从六岁开始,鲁迅就开蒙读书,先是随本家亲戚学,后来又被送到绍兴城内
最有名的一
家三味书屋去读经书,《论语》、《孟子》……甚至连古旧难懂的训诂书《尔雅直音》,
也在塾师的指导
下读了一遍。自然,要他自己说, 一定不觉得这样读书有什么快乐,但是,一个小
孩子初生人世,不愁
吃穿,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有博学的老师指点,能够日日读书,还能用压岁
钱自己买喜欢的书来读,
这实在是那个时代的小孩子能够享受的最好的条件了。 鲁迅全集
中国是个讲究父权的国家,独钟
那种粗暴专横,将子女认为私产的父母。你就是生在再富裕的家庭
里,倘遇上这样的父母,你的童年仍然
会被糟蹋得暗淡无光。鲁迅的运气如何呢?周介孚虽然脾气暴
躁,有时候要打骂孩子,但在教鲁迅读书这
件事上,却显 得相当开通。那时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
总是直接就读四书五经,叫一个六岁的孩子天
天去念学而时习之,他会多么痛苦?周介孚却不这
样,他让鲁迅先读历史,从《鉴略》开始,然后是《诗
经》,再然后是《西游记》,都是选小孩子比
较感兴趣的书。即使读唐诗,也是先选白居易那些比较浅直
的诗,然后再读李白和杜甫,这就大大减
轻了鲁迅开蒙的苦闷。祖母更是特别疼爱他,每每在夏天的夜晚
,让鲁迅躺在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
摇着芭蕉扇,在习习的凉风中给他讲故事,什么猫是老虎的师父啦,
什么许仙救白蛇啦,鲁迅直到晚
年,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兴味和惬意。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神态一本正经
,却比祖父更为温和。他家
教虽严,却从不打小孩子。鲁迅在《朝花夕拾》的那一篇《五猖会》中,记过
他一件事,就是在小鲁
迅那样快乐的时刻,偏偏逼他去背书。可实际上,周伯宜平时对儿子们的读书,监
督得并不紧。在日
常管教上,更常常很宽容。
有一次鲁迅和弟弟偷偷买回来一本《花经》,被周伯宜发现了,他们又
害怕又绝望,因 为这是属于闲书
,一般人家都不许小孩子看的:糟了,这下子肯定要没收了!谁
料周伯宜翻了几页,一声不响地还给了他
们,使他们喜出望外,从此放心大胆地买闲书,再不用提心
吊胆,像做贼似的。至于母亲鲁瑞,对他的挚
爱就更不必说了,几个孩子当 中,她最喜欢的就是鲁
迅。从人情来讲,父母总是爱子女的,可由于中国
人祖传的陋习,这种父母之爱竟常常会演化成对幼
小心灵的严酷的摧残。当然不能说鲁迅就没有遭过这
样的摧残,他后来会写《五猖会》,就说明内
心也有深刻的伤痕。但总的来说,他还是相当幸运的,至少
在童年,他经常都是沐浴在温和宽厚的长
辈之爱中。鲁迅曾在《野草》中写了一篇关于他小时候发生的一
件事,这篇文章叫《风筝》,初中七
年级上册有选这篇文章。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