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作者背景介绍》

绝世美人儿
574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04: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勤俭节约的作文-雨雪天气温馨提示


【材料一】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 名张乃莹,
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1933年与萧军< br>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被誉为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 悲苦的女性,也是一
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 中,可
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
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
使她在女性 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
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 ,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
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 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
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 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应邀写下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主要有《记我们的导师》萧红讲述鲁迅生 平事迹《记
忆中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散记》《鲁迅先生生活忆略》等。
萧红的创作多 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
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 悉的一切。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
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萧红语言的直率 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
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她写的人物是 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活生生的,
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因为直率,不用伪饰、矫情,就更 显得自然质朴,直率
和自然这两种特性自然成为一体。这种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自然而然,蕴含着 一种稚
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材料二】
鲁迅与萧红
一九三四年十 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来,她立即
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 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 来一颗对未来充满憧憬
的心,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已经冰冷了。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 希望产生
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 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
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 来的一双对人间
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
爱她 ,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


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 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
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
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 慈祥老人的汗珠,
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材料三】
文学家名人故事:
萧红与恩师鲁迅的情谊
萧红,1911年6月2日出生在黑龙江省呼 兰县城内一个地主家庭。萧红本姓张,名乃
莹,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着名的女作家。萧红是其 1935年在上海出版着名长篇小
说《生死场》时所用的笔名。
1934年6月12日, 萧红离开哈尔滨,同萧军一起流亡到青岛。9月,在青岛她写完了
旨在宣扬“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 死是中国鬼”的长篇小说《生死场》。然而周围的朋
友相继被捕,他们只好又流亡到上海。1934年1 1月30日,萧红和萧军在上海终于见到了
文坛大师鲁迅先生。萧红眼中的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大师 出奇的平和并充满善意,他面
色苍白显得有些衰弱,脸颊消瘦,颧骨突出,嘴上留有浓密的唇须,头发极 富于特征,硬而
直立,眼睛喜欢眯起来,但目光却异常锐利。他们完全被先生的人格魅力所征服。
鲁迅先生喜欢萧红、萧军的纯朴爽直,而且萧红与鲁迅的夫人许广平也一见如故,甚至
淘气 的满嘴上海话的海婴,也很快和萧红混熟了。这次见面后,鲁迅为了给二萧在上海铺展
一条从事文学写作 的道路,又于12月29日以庆祝胡风的儿子满月为名,在梁园豫菜馆举行
了一次宴会,把二萧介绍给茅 盾、聂绀弩、叶紫等左翼着名作家,并指派叶紫作为二萧的向
导,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上海,加入到左翼作 家队伍中去。后来又支持他们三人结成“奴隶社”,
出版“奴隶丛书”。
从此,在鲁迅的 关怀引导下,萧红开始走入上海文坛,并与当时的许多重要人物建立了
广泛联系。而萧红与鲁迅之间的情 谊日益加深,这对其日后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
用和影响。
1935年12月, 第一次以“萧红”为笔名的成名作《生死场》,就是在鲁迅先生的帮助
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三,由上 海容光书局出版的。鲁迅先生还亲自为《生死场》一书写
了序,震动了当时的文坛。《生死场》的出版, 不仅为萧红打开了上海文坛的大门,而且使
她立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着名左翼作家之林。
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与鼓励下,萧红很快步入了上海文坛,创作也如山中瀑布,奔泻而来。
在此之后,萧红 发表了不少散文和小说。如散文《索菲亚的愁苦》,短篇小说《手》、《马


房之夜》等等 。这期间萧红写的作品大多都经过鲁迅的审阅并介绍发表。萧红是鲁迅精心培
养起来的作家。
鲁迅不仅在文学创作、出版方面鼓励、支持萧红,而且在经济、生活等方面也特别予以
关怀和帮助。鲁迅 时刻关心着萧红的成长,还经常把萧红介绍给一些外国的进步文化人士,
与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的相识 ,就是鲁迅介绍的。
鲁迅先生的人格风范、美学思想和文艺创作乃至为人处事等方面都给萧红极其深远的影
响。
一次,萧红到鲁迅家里做客,他们谈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忘了时间,当萧红要走时已
是午夜1点钟以后 了,许广平送萧红出来,外面正下着蒙蒙细雨,弄堂里的灯全都熄灭了,
鲁迅一再嘱咐许广平一定让萧红 做小汽车回去,并让许广平先付车费。后来,二萧把家搬到
北四川路,离鲁迅家住得近了,萧红就经常到 鲁迅家来,一方面排解纷杂的思想因素,一方
面聆听鲁迅先生的教诲。有时萧红也给鲁迅一家做一些饺子 、韭菜盒子、荷叶饼之类的北方
面食,即使萧红没做好,鲁迅也必定要多吃一些,似乎是对萧红的一种鼓 励,萧红看到鲁迅
先生吃了许多,心里非常高兴。
1936年夏,由于个人感情方面的原 因,在极度苦闷的心情指使下,萧红只身东渡日本
去东京疗养。临行前的7月15日,鲁迅支撑着病重的 身体,设家宴为萧红饯行,许广平亲
自下厨烧菜。鲁迅爱怜地嘱咐萧红:“每到码头就有验病的上来,不 要怕,中国人就会吓唬
中国人。”这一次相聚,竟成了萧红与鲁迅先生的永诀。
1936 年10月21日,萧红在日本东京得知了鲁迅逝世的消息,悲痛万分。为此,她写
了散文《海外的悲悼》 。
回国后,萧红怀着巨大的悲痛,拜谒了鲁迅先生墓,写下了令人泪下的《拜墓》一诗。
她用很多时间负责《鲁迅纪念集》中新闻报纸部分的剪贴、校对工作,以寄托她对鲁迅先生
的哀思。同时 也写了许多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鲁迅的深深怀念、崇敬
与感激之情。她用细腻、清 新的笔调,为读者刻画出一个特别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先生的形象。
让读者看到鲁迅家庭的和谐、生活的朴 素以及她与鲁迅全家之间的感情。
在萧红笔下,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个和蔼宽厚 的老人;他不仅是中国
文化界的思想领袖,他还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个了 解儿子的
好父亲,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与鲁迅相处的 日子,是萧红坎坷不幸的一生中少有的闪烁着灿烂阳光的日子,她对鲁迅
先生一直怀着深深的崇敬与感激 之情。鲁迅先生的早逝,对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给她留下
了难以消除的悲痛,甚至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 ,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恩师鲁迅先生。1942年1
月22日,弥留之际的萧红一再拜托守候在她床前的挚 友骆宾基说:“我死后只有一个愿望,
就是能把我的一点骨灰埋葬在鲁迅先生的墓旁……如果真有在天之 灵的话,以便在天国里也
能聆听到先生的教诲。”

中秋月亮-朝花夕拾摘抄


义卖活动-朱子家训全文


不可或缺-爱国作文600字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影评作文


美容方法-初三家长会发言稿


党章考试-大二学年总结


马来西亚货币-快乐的星期五


我发现了什么的作文-法国著名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