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新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会议主持人台词
2015新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
,一般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强学生的
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
一数的活动。分三次数数,力图通过数
一数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计数单位的关系。体会到十进制
的特点。从数数的过程中,
体会大数的意义,收集一些数据,加深对大数的理解,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的
方法。数据改写
的活动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在一定的实际情景下进行。有些数据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需
要用
与精确数不同的近似数表示,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由此使学生体会到近似数的意
义及作用,同时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
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亿以内
的数及比较它们的大
小。
3.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三、单元教学重点: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
四、单元教学难点:
1、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
2、多位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判定。
五、教学建议: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
大数的必要
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
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
数
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
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强学生的感
性认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
一数的活动。第一次数数,通过数小方块
的过程,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2、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比较大的数。
因此,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以后,可以组织学生
在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并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
意义,以加深学生对大数的理解。接着,
可以对学生收集的一些数据进行讨论,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方法
。教材中安排的“人口普查”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的一些数
据,仅表示数据在日常生活中某一方面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数据开展活动,
也可以直接讨论学
生收集的数据,然后引出读法与写法。
3、结合实际背景,帮助学生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
br>数据的改写是对数据表示形式的变化,它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对此,在改写过程中应向
学生说
明改写后为什么要写计数单位的道理。如9600000=960万,等号左边的数是以“个”为
单位,
一般以“个”为单位就不写计数单位了,而等号的右边是以“万”为单位,如果这个计
数单位不写,那么
就会变成以“个”为单位,两者之间相差很大。这些道理,可以结合的情境
加以说明,以减少学生在改写
过程中出现错误。
4、在观察比较中,引导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
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与精确数不同,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
本单元的学习是使学生在体会近似
数的作用及意义的同时,掌握(以四舍五入法为主的)求近似
数的方法。
本单元计划课时7课时。
第一课时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知道十万是
个很大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4)读出下面各数
4958、 3026、 4005、 7000
板书出各数字的数位。
(5)从右到左说出3876各数字的数位。
再说一说万以内数的读法:从高位起,
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
几,就读几百„„;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
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
比万大的数。例如,首都
北京市人口有一千二百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像
这样比较大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的数。(板书课题:数一数)
二、自主学习
认识“十万”
笑笑和淘气数小正方体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数一数下面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2)、一个大方块有
一千个小方块,十个大方块有一万个小方块,一百个大方块有多少个小
方块?
(3)、当数到九万时,如果再加上一万是多少?思考讨论,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三、反馈交流
(1)、万位满十了怎么办?(小组讨论)
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2)、说一说:你知道十万有多大吗?
(3)、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万?
四、精讲点拨
提问1:
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五、当堂训练
1. 说一说,拨一拨。
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
法。
2. 第2、3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ł;
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
数。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2.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二课时 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亿”。
2、知道亿以内数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及我国的计数习惯(四位一级)。
4、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初步感知十万等数的大小,并能在感知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数位顺序表的形成和数感的培养。
难点: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及亿以内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师:请同学们默读下面一段话。(出示主题图)
如
果把全国每年生产的一次性筷子头尾相连,相当于绕地球赤道330圈,制造这些筷子需
要砍伐2500
0000棵大树,使森林面积减少2000000平方米。据统计,我国13亿人口中在校中
小学生约2
.2亿,按每人每学期课本平均重1500克计算,如果课本能循环使用5年,可节约
5280000吨
文化纸。生产这些纸要耗费3000000亩木材、528000000吨纯净水、6335000万吨煤、1584000万吨化工原料。
师提问:这是老师搜集整理的资料,看完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都可以说一
说。
2、发现问题。
(1)小调查。会读的同学请举手,有困难的同学也请举手。(老师统计、分类)
(2)小汇
报。请有困难的学生代表上台说一说,(学生可能会指着25000000和2000000
等较大的数
说,这个数我不会读。)
(3)小交流。请会读的同学来读一读,读完后,教师提出问题:25000
000和2000000是怎
么来的,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对这两个问题是比较陌生的,比较
困惑的,此时,让
孩子们独立地去阅读教材已是水到渠成。)
3、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认识这些比较大的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
,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问题
的兴趣,诱发学生独立阅读文本(自学或预习)的
动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并
通过小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十万”
(1)提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带着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学课本第2和
第3页,边看边
思考;100000元它表示什么?1000000元呢?你还看懂了什么? (2)教师巡视。走近那些自学有一定困难的学生,适时、适度地与他们进行交流、指导。
及时地了
解大部分同学的想法,并把他们的看法进行分类,作出如何引导的策略。
(3)100000元是怎么
来的?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
只要是他们的描述有一定的理由,
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保护了
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更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愿望。
(4)如果10000可以
在计数器上这样拨(如下图),那么100000怎么拨呢?你能继续拨
下去吗?(学生可能会在万位上
拨10个珠子,也有的学生会从中发现“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的数学思想并在十万位上拨1个珠子,此
时,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是很有效
的。)
老师小结: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设计意图]利用计数器上动态拨珠的过程,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以及“
万”和
“十万”之间的关系。
(5)师出示相关数据资料:
十万名学生大约组成2000个班级。
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3层楼高。
十万步大约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
十万天大约是274年。
[设计意图
]以资料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对“十万”有更形象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十万”
的理解和运用。
2、认识“百万、千万、亿”
(1)出示汽车图并提问:
师: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生: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2)师提问: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个一千万呢?
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在计数器上拨珠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3)最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设计意图] 利用类推引出其他计数单位,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知
识
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突出规律性。
三、方法应用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
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
/p>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这里面有什么规
律吗?我
应该怎样记?)
(2)师:是啊!有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来整理数位顺序表吧!
从这个表中,你发现了
什么?
(3)生可能会从中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4)师:刚才我们提
出了许多问题,但有些还没有解决。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每人做一道,
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准
确地完成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解决刚才提出的众多问题中还
未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 给出亿以内数级和数位顺序表,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多
少,理解“位值”的概念。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能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你高兴吗?说说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能用今天学习
的知识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内容。让生再次回忆本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点,再次将
知
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板书设计:
数一数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教后反思: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三课时
人口普查(读多位数)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小组合作,讨论归纳。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昨天,我们在数学课上认识了比较大的数,还记得有几位吗?谁能说一说都有哪些计数单
位?
指名回答:我们认识了9个计数单位分别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从右往左)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我们在三年级时学过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你们还记得吗?能读出这些数吗?
742
4600 8000 10000 3215 509 5009
7010
提问:谁能说一说读这些数的方法?
你们想知道你们收集到的比万大的数如何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自主学习
1、展示收集的数据。
例如:长江
流域的面积是1807199平方千米;赤道长40076千米;马里亚纳海沟距离海平面
11034米
;2000年我国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祖国大陆
约有
1265830000人,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
1.读出上面的数据。
三、反馈交流
研究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1)介绍数位。
这些数都是由几个数字排成一横行,也就是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
起来了,各个数
字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如4958,是由4个千,9个百,5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8
个一是在右
边第一位,就是个位;5个十在右边第二位,就是十位;9个百在右边第三位,就是百位;4
个
千在右边第四位,就是千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都叫数位。
(2)展示数位顺
序表。把上面板书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分别
加上“位”字,成为一个数位顺
序表:
„
千
亿
位
百
亿
位
十
亿
位
亿
位
千
万
位
百
万
位
十
万
位
万
位
千
位
百
位
十
个
位
位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3)计数单位和数位之间的关系。
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几?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多少?万位呢?千万位呢?
小结:也就是说,几
个一就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就写在十位上,几个百就写在百位上„„
几个千万就写在千万位上。
追问: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学生答:不相同,因为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
四、精讲点拨
(1)
认识数位分级。
按照我国计数习惯,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
“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万”。
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面板书:个级、万级,制成下表:
„
„
千
亿
位
亿 级
百
亿
位
十
亿
位
亿
位
千
万
位
万 级
百
万
位
十
万
位
万
位
千
位
个 级
百
位
十 个
位 位
(2)学习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在上表的下方依次把学生分类的数据板书出来。如:
„ 千
亿
位
亿级
百
亿
位
十
亿
位
1
1
亿
位
2
2
千
万
位
9
6
1
1
万级
百
万
位
5
5
3
0
1
十
万
位
3
8
8
0
8
万
位
3
3
2
1
0
4
1
千
位
0
0
0
0
7
0
1
个级
百
位
0
0
0
0
1
0
0
十
位
0
0
0
0
9
7
3
个
位
0
0
0
0
9
6
4
指导:1265830000
先读亿级,十二亿,再读万级,六千五百八十三万,合在一起读作: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学生尝试读出:1295330000和6780000、13820000。
提问:以上这
些数中的0都在什么位置?读数时读0了吗?质疑:1807199这个数读不读
这个0呢?
同桌之间交流。
这个数读作:一百八十万七千一百九十九。所以零不读。
提问:0在什么位置时不读出来呢?
小组交流。
小结:当0在级的末尾时不读出来。
五、当堂训练
研究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指导:40076
先读万级,四万,再读个级,零七十六,合在一起读作:四万零七十六。
强调:百位上的零必须读出来。
学生尝试读出:11034、10030040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并知道从右起每四位一级
,分作个级、万级、亿级。
还学会了含有三级数的读法。
七、布置作业
1.
教材第7页第1题
板书设计:
„
„
第四课时 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位的认识,掌握较大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将某些数据单位改写的必要性,能有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比较多位数大小的方法。
2、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和不同的数打交道,现在请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
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板书5个
提问:如果将这些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你会吗?说说你是怎么样想的?
二、自主学习
1、出示例题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你会比较这些城市人口数量的
多少吗?
学生默读例题,理解题意
北京 13820000人 天津
10010000 人 香港 6780000人
澳门 440000人 大陆
1265830000人
提问:这一组数据,你能找出最大的那个数吗?为什么?
一、
反馈交流
观察例题,根据人口数量,将四个城市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理由。学生2人一组,说
一说,议一议。
千
亿
位
亿 级
百
亿
位
十
亿
位
亿
位
千
万
位
万 级
百
万
位
十
万
位
万
位
千
位
个 级
百
位
十
位
个
位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
可编辑
按数位多少进行分类:北京、天津为第一类,香港是第二类,澳门是第三类。
提问:通过这次分类,你能知道什么?
小结:我们按数位的多少进行分类后发现,数位少的这个数就小,数位多的这个数就大。
质疑:北京和天津的人口都达到了八位数,这怎么比出大小呢?
二、 精讲点拨
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板书:13820000、10010000
提问:这两个数都是八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么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数?
提问:这两个数左起第一位千万位上都是1,怎么比?
探索:看左起第二位,第一个数左起第
二位百万位上的3比第二个数百万位上的0大,所
以13820000›10010000
五、当堂训练
1、教材第9页第1题
2、练习册第6页第1题
六、课堂小结
(1)比较两个数据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的怎么比?
(2)如果位数相同怎么办?先要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国土面积
9600000>1660000>1220000>450000>100000
1=100亿
9600000=960万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近似数
教学目标 :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启发。
学法:分析思考,实践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
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
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自主学习
1、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
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结合是试
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精讲点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
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
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
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
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
的。
四、反馈交流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五、当堂训练
1、练一练1、2、4
2、从报纸中找5个精确数,5个近似数,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近似数。
六、课堂小结
1、四舍五入的方法
2、要求不同,一个数可有几个近似数。
板书设计:
近似数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方法与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六课时 数学阅读(从结绳计数说起)
教学目标:
1、
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
2、
经历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验数学一一对应的思想、化繁为简的思想。
3、
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知识的热
情。
教学重难点:
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让学生对“数”有进一步的理解认识。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活动激趣。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远古的时代,是用什么办法来计数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各抒己见。
远古时代,为了记下猎物的多少,人们用石子或结绳计数,这节课我们就从结绳计数说起。
板书课题——从结绳计数说起
二、自主学习
教材第一幅图石子计数与结绳计数都是“逐一计数”,体现了一一对应的思想。
第二幅图中对比羊群的计数是“按群计数”,体现了数学中化繁为简的思想,也是进位制的“原
形”。
第三幅图和第四幅图展示了一些古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计数符号。
三、当堂训练
书写“十进制数位顺序表”。
四、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
许多不同的进位制。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十进位制起源于古代人
们用双手十指计数的方法,成语“屈指可数
”就是这样来的。但超过十的数,双手的手指用完
时,就在地上搁一块石头或一根树枝代表十个,让手指
伸直再数。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经验,
就产生了十进制。
板书设计:
数学阅读(从结绳计数说起)
教学反思: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七课时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法与学法:
教法:组织练习,引导思考。
学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的读、写的练习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
,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
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二、多位数的改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三、读写游戏。(练习题3)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 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
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
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
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
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多位数比大小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五、结合练习册,教师可加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巩固。
六、课堂作业
教材第15页第5题。
七、课堂小结
总结这单元所学到的知识。
板书设计:
练习一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 2
6 5 8 3 0 0 0 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
3 8 2 0 0 0 0 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教学反思: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角的认识”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接触,本单元认识的角主要是平角与周
角,因此在教学
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线段、射线与直线以及平行线、垂线都是比较抽
象的
平面图形,所以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也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
图形。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
,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
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对于这些内容,教材都加强了操作
活动的练习,使运动的物
体与静止的图形结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直线、射线与线段;掌握线段的量度与表示方法。
(2)、理解与认识平面上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能画平行线与垂线。
(3)、理解与认识几何角的特征;会运用量角器量度角的大小与画角。
(4)、平移——能辩认移动的方向(上下左右);能确定移动的距离(几格)。
2、能力目标:
(1)、运用实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2)、在实际情境中,以具体图形为背景,认识较抽象的平面图形。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线段、射线、直线与平行线,垂线、角等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数学
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单元教学重点: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2、认识平行线,会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3、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4、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5、建立角的各种概念,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6、辨认各类型的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五、单元教学难点: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
2、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3、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一课时
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永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永字母正确读出直线、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
中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演示讲解。
学法:观察思考,归纳思考。
教具准备
直尺,三种不同颜色的线,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
br>出示一幅画面,师生谈话:这幅图的名字是“欢乐的世纪坛”。大家仔细看,你能从中
找到我们学
习的线段和射线吗?
学生说完后,电脑演示,抽象出不同的射线和线段。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
1、电脑出示“看一看”的三幅画。
第一幅图: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边,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什么线?电脑操作,引出两条
直线。
第二幅图:马路上的白线条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的四条边是什么线?电脑操作引出四条
线段。
第三幅图:各种城市里的灯光,灯所发出的光线又是一种什么线,和前两种线一样吗?抽
象出一
些射线。
三、反馈交流
1、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拿出三张纸分别对折,请学生观察折痕。
提问:这三条折痕是直的吗?(都是直的)
拿出一张纸,在折痕中间画A.B两点,再连接AB两点。明确告诉学生,这是一条线段。
拿
出第二张纸,同前一张一样,画出线段AB。然后问学生:如果沿着这条线段的A.B
两点向反方向无限
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直线)
拿出第三张纸,还是先画好线段AB。然后问学生,如果只沿B点
向反方向无限延伸,
会得到一条什么线?(射线)
(2)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线段、直线和射线是什么样的?
四、精讲点拨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1、三种线的读法。
直线和线段都有两种读法,而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
2、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学生尝试,感悟到过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质疑:过三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五、当堂训练
1、教材第17页“试一试”第一题。
2、教材第17页“试一试”第二题。
3、数一数有几条线段。
(1)
有( )条
(2)
有( )条
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都是哪三种?
这三种线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 射线:
线段:
无限长 无限长
有限长
无端点 只有一个端点 有两个端点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相交与垂直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操作,归纳概括。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学法:操作思考,理解运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
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
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
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
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
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二、自主学习
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
教师要引导他
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
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反馈交流
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精讲点拨
1、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
: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
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
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
过某个点。
五、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相交 垂直
教后反思: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三课时 平移和平行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2、能永三角板和支持画平行线,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3、感受教学的价值,进一步参透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的思想。
重点难点
1、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会画平行线。
2、在一些斜线中寻找平行关系,在立体图形中寻找平行线。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观察发现,动手操作。
教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方格纸,正方体,三角尺与直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见过的汽车行驶的痕迹是什么样的?对,车轮的印是互相平行的。就像这
幅图里的一样
。
出示延缓18页“看一看”左图。
请学生举例:你还能想到生活中哪些是互相平行的吗?
出示第18页“看一看”右图。边指图边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二、自主学习
1、移一移。
(1)用小棒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动前后小棒的位置关系。
准备2根小棒放在一条线段上(先重叠放在一起),然后平移其中一根小棒。
提问:这两根小棒经过平移后是什么位置关系?(平行)
如果我们把其中的一根小棒叫AB,
另一根叫CD,那么就可以AB说平行于CD或
CD平行于AB。
(2)出示第18页小鱼图。
说出小鱼图中每条线段的名称,然后说出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三、反馈交流
1、折一折。
已经认识了平行线,下面继续学习。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这是什么?
用
长方形张折两条折痕,然后打开看一看,根据这两条折痕,你能发现什么呢?请学
生汇报折纸情况。
2、说一说。
出示教材第19页“说一说”的三幅图片。
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线,想一想这些图案中哪些线互相平行,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3、画一画。
你会画一组平行线吗?
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启发:怎样画平行线更准确、美观呢?我们要用三角尺或直尺画平行线。
四、当堂训练
1、第20页“实践活动”。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2、思维训练
(1)、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
(2)、过B点画直线A的平行线。
五、课堂小结
提问:平行线由什么特点?
怎样画平行线?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平移和平行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旋转与角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归纳。
学法:观察思考,自学讨论。
教学准备: 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认识平角和周角。
1、转一转,说一说
(1)一人用活动角转出各种角,让同桌说一说是什么角?
(2)一人说一人转。
(3)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和角的组成部分。
(4)我们
可以把角看成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这个端点就是角的顶点,这
条射线就是角的边。
2、认识平角和周角。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1)师演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角?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二、试一试
1、
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
上述图案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并找找图中有哪些角。
三、练一练
1、说一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2、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让学生独立完,再小组交流。
四、你知道吗?
1、在生活中,除钟表外,还有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围绕一个点旋转。
2、
指针转到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角,让学生说说指针在什么位置时,与指针在零点时构成
了什么角。
可先画一画,再说一说
五、说说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在说平角和周
角时,要引导学生说明平角和周角是如何构成的,如
人竖直倒立后身体与单杠形成了平角。
2、说说生活中你还看到了哪些平角与周角。
六、布置作业:练一练 1、2.
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教后反思: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五课时 角的度量(一)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学法:体验感悟,发现应用。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1、出示角的图片∠A、∠B,让学生比较大小
2.、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比的:观察法、重合法。
3、自学课文,并动手做一做:剪出∠1,
用∠1分别度量∠A、∠B的大小。4、想一想认
识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角的单位“度”,用“°”表
示。
二、合作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一认
(1)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
先自己看,再小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
(2)看书自学刚才没发现的.(如:度,中心,零刻度线)。
(3)认识中心点,零刻度线,以及量角器上的数字的意思。
(4)说说1°和平角。
2.试一试,量角器上看角的度数。
(1)自学试一试,说说∠A∠B各是几度,是怎么量的?
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第一步: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
第二步: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分清是内圈的零刻度线还是外圈的零刻度线)。
第三步:从(内或外)零刻度线开始,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2)量一量
练一练的第二题的∠1、∠2: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看的 ,再指
名演示。
三、当堂训练
1、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
2、谁说得正确?(练一练1)为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来判断对还是错呢?
可先估计是锐角(小于90度)还是钝角(大于90度)
1、
量一量练一练2的∠3、∠4的度数。
2、 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
3、
你学会了什么?怎么来量出一个角的度数?得出度量的方法:点对点,边对边,读准度
数。
四、.数学游戏.1、读懂游戏规 2、同桌比赛
五、总结测量方法:强调“点与点的重合,边与边的重合”的测量方法。
六、作业:练一练
2、3
板书设计: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角的度量
测量角的单位: 测量角的方法:
教后反思:
练习
⒈填一填。
⑴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一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叫做( )。
⑵小于90度的角叫做( ),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的角叫做(
)。
⑶直角( )度,平角( )度,周角( )度。
⑷1周角 =( )平角 =( )直角。
⑸度量角的大小时,要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 ),零刻度线对准角的(
⑹一个三角板,有一个锐角是30度,另一个锐角是( )度。
⒉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³”)。
⑴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 )
⑵锐角都小于钝角。
( )
⑶两个锐角一定能拼成一个钝角。 (
)
⑷用量角器量角时,一定要读内刻度线。
( )
⒊
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⑴ ⑵
⑶ ⑷
(
) ( ) ( ) (
)
⒋写出每个钟面的时间,并量出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的度数。
:
: :
⒌量出下图中各角的度数。
∠1= ,
1 2
∠2= ,
3
∠3= ,
∠4= ,
∠5= 。
4 5
⒍先估一估下面各角的度数,再量一量。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
⑴
⑵
估计( ) 测量( ) 估计(
) 测量( )
⑶
⑷
估计( ) 测量( ) 估计( )
测量( )
⒎观察下面的图形,你能根据给出的角的度数,判断出其它角的度数吗?
∠1=55°
∠6=90°
∠2= , ∠3= ,
∠4=
, ∠5= 。
其中,哪两个角相等?∠ =∠
∠ =∠
3
4
5
2
1
6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六课时
角的度量(二)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指导操作,引导发现法。
学法: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法。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 用三角板画角
1、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一个平角。
(1)让学生独立画角,同桌交流,说说画角方法。
(2)说说各角的大小
二、画一个60度的角
1、独立画,指名说一说怎么画。还有别的画法吗?
2、用三角板画你还用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学生试画,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1)画30° ,60° ,90° ,45° 的角——说说画的方法
(2)利用三角板还能画出几度的角 (摆一摆,算一算)
反馈:可以拼成75°
,105° ,135° ,150° ,120°
(提示:拼画的顺序)
第一步可用45° 的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拼;
第二步可用等腰三角形90°
与另一个三角板的每一个角拼.)
3、 还有别的画法吗?用量角器画角。
思考讨论用量角器画一个60度 的角,该怎么画?
(1)学生尝试画角
(2)
讨论得出:画角方法
A、先画一条射线。
B、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度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C、在量角器60度的刻度线的地方记一个点。
D、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新记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夹的角就是60的
角。
三、试一试
1、画150度的角,用你喜欢的方法画学生独立画,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
2、量红领巾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画出其中一个角。
3、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面各角。30°、80°、105°、160°、
小结画角的方法,再指名
说一说怎么画的,应注意什么?
四、作业:练一练 2、3。
板书设计: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画角
用量角器画角 用三角板画特殊度数的角
五:专题练习设计:
画角 练习题
⒈谁说的正确?
⒉用量角器画出下面各角。
1
40°
75° 125° 95°
⒊ 用三角板画出下面各角。
30° 135°
60° 120°
⒋用一副三角板,你能画出哪些角?在下面试着画一画。
教后反思:
∠1是55°。
∠1是125°。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七课时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习巩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回顾,组织练习。
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合作。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
1、 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
2、 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
3、 角的度量及画法
二、练一练
1、第一题下图是北京城区地图的一部分,请你
找出两组互相平行、两组互相垂直的道路(让
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
2、第二题说一说,在
你的学校附近,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垂直的?
可以让学生画个草图。
3、第三题先估计,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思考,角的边不够长,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准确度
数,该怎么
办?(把角的一边延长)
4、第四题
(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
小组合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
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单元复习
一、填空
1.线段有( )个端点;射线有( )个端点;直线( )端点。
2.周角=( )度 直角=( )度
1个周角=( )个平角=( )个直角
3.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 )。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
4.3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 )度,是( )角;
6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 )度,是( )角;
10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 )度,是( )角。
二、判断
1.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 )
2.一个20度的角,透过放大5倍的放大镜看是100度。( )
3.用一副三角尺可以拼出105度的角。 ( )
4.十字路口的斑马线是平行线。 ( )
5.平角就是一条直线,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 )
三、选择题
1.可以量出长度的是( )。
A.直线 B.射线
C.线段
2. 图中有( )个锐角。
A.1
B.2 C.3
3.角的大小与( )有关。
A.两边张开的大小 B.两边的长短 C.顶点的位置
4.下列几个角用一副三角尺就可以拼出的是( )
A.80度
B.120度 C.170度
5.下图中( )是周角
A.
四、操作题
B. C.
1.过c点分别画直线L的垂线、平行线。
.C
—————— L
2.过a点画直线L的平行线。
.a
___________ L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三、乘 法
一、单元要点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
数的乘法,根
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数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此教
材编
排中删除了以往的机械、复杂的操练题目,增添了能使学生体验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的韪,多
让学生尝试一些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
些问题。
(二)教学内容结构安排如下:
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体育场(估算)、神奇的
计算器、探索与发现(一)有
趣的算式、数学阅读
计算工具的演变、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探索与发现(三)乘法
分配律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划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
计算方法,并
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
、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
律进行简便运算
。
三、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
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版式意义及简便条件
关键:引导观察算式特征,理解算式含义
四、培优辅差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一课时: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课文第30-32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关键:掌握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幻灯设备
教学方法:引导质疑,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用电脑课件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
(或用幻灯呈现课文主题图)。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圈、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
1、揭示课题。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圈、圈、圈需要多少时间?
(2) 学生用算式计算
(3) 反馈计算结果
(4) 114³2=228分 114³5=570(分)
114³10=1140(分)
说一说:“114³10“你是怎么算的?
(三)精彩展示
(1) 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多少时间?
(2)
列出算式表示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
114³21= (分)
(3) 估算结果
① 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
学生可以把114看亻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比2000分多
学生2:比2500分少
(4)具体计算:
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
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
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1:
114³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114³1=114
2280+114=2394
解决方法2:
114³21
=
114³7³3(用21看成“7³3”)
= 798³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 2394
解决方法3
1 1 4 (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³ 2 1
1 1 4„„114³1
2 2 8 „„114³20
2 3 9 4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四)测评反馈
课文第34页的“试一试“
(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
们掌握笔算方法
(2) 反馈运算结果
① 54³312 列竖式时的注意点:写作: 312³54
② 408³25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③ 47³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
3 1 2 4 0 8
4 7
³ 5 4 ³ 2 5 ³
2 1 0
1 2 4 8 2 0 4 0
4 7
1 5 6 0 8 1 6
9 4
1 6 8 4 8 1 0 2 0 0
9 8 7 0
(五)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多少时间?
教后反思: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二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第31-32页)
教学目标:
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巩固,归纳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口算的方法。
做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乘法估算练习
1、第3题:不用计算判断乘法计算的对错。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的方法。
2、第4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特别是两只挂钟上的时间。
学生观察后,可以让他们回答笑笑与淘气的问题。鼓励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
3、第6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上的信息。
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结果。
三、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格子;
二是,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
让学生通过自己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游戏的策略。
四、板书设计:
练习课
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
二、乘法估算练习
三、数学游戏
五、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有多少名观众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及第34页的“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第六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关键:联系实际,灵活处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质疑探讨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略。(图片可以是课文主题图,也可以自选)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提出问题。
教师:你能俦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
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
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
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
回答不可
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1:
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允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扑克台,大约
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
坐
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2000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
000个
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
的喜悦。
三、 精彩展示
(1) 幻灯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
的座位数吗?
(2) 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³6³28或72³28
(3) 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即:70³30=2100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
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
计算。
三、 测评反馈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2,4题。
题中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
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
然后相乘得
到整版的字数。
四、板书设计:
有多少名观众
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
吗?
五、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内容:
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课文第3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阈学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教具准备: 计算器、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
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
学生:认识计算器。
板书:神奇的计算器。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展示
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
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
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
提供帮助。
2、认识一些功能键。
(1) 由学生来说明。
随着计算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
经懂得了一些操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作计算器的方法以,所
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才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
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
适当的补充。
(2)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 开关及清除键。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② 运处符号键。
只要介绍“+、-、³、“键的使用方法 。
③ 数学键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 等号键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 小数点键
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
因为学生所准备的计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各计算器中配置的功
能键也不一样,
以上5种功能键是比较普遍的存在。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能键。
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三、精彩展示
(1) 计算25³4
操作过程:
输入25→³→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
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 实物投影呈现:
菜 单 酒 : 14元
凉拌豆腐: 3元
肉丝: 5元 清蒸鱼: 16元
三鲜汤:12元
甜点: 8元
青菜: 3元
②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 反馈计算结果。
四、测评反馈
(1) 呈现计算题。
①
1+2+3+4„„+98+99+100
② 999³9 9999³9 99999³9
(2) 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 反馈计算结果。
(4) 引导提问: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
进行比
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
如:
① 1+2+3+1+„„+98+99+100=101³50,只要用计算器计算101³50
② 999³9=8991
9999³9=89991
99999³9=899991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最高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
因数中的9个数
少一个。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³9
9999999³9
99999999³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
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
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工具
(1) 计算25³4
(2) 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菜
单 酒 : 14元 凉拌豆腐: 3元
肉丝: 5元
清蒸鱼: 16元
三鲜汤:12元 甜点: 8元
青菜: 3元
五、教后反思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五课时:有趣的算式
教学内容:
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课文第40、41页的“探索发现(一)”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这
一节课教师要带你去探索算式背
后的规律,你愿意去吗?请带上你的计算器,让我们地起出发。
板书: 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
实物投影呈现:1³1,11³11,111³111三个算式与答案。
(2)
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
关系。
(3) 讨论:1111³1111的结果。
(4)
反馈讨论的结果时,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说明。
1111³1111=1234321
(5) 依据规律填得数。
11111³11111=123454321
111111³111111=
1111111³1111111=21
2、 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
(2) 反馈计算结果。
142857³1=142857 142857³3=428571
142857³2=285714 142857³4=571428
(3)
观察积的结果特点及与因数的关系。
(4) 根据发现规律,写出“乘以5、6”的得数。
142857³5=714285 142857³4=857142
3、
第三关:神奇的9。
(1)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99³99=9801
999³999=998001
(2) 猜一猜:9999³9999的结果。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学生根据以上两个算式,猜测规律得出:
9999³9999=99980001
(3) 了现规律并归纳:
(4)
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99999³99999
999999³999999
9999999³9999999
99999999³99999999
4、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
板书呈现0-9十个数字。
(2) 让学生在这个十个数字中,随意选取4个数字。
教师:请你在这十个数字中,选出4个你喜欢数字。
(3)
老师也选取了4个数字:6、1、7、4。
(4) “卖关子”。
教师:你到底是好孩子呢,还是坏孩子,老师可以从你选的4个数字中,推出来,
你相信吗?
学生A:不相信!
学生B:老师怎么讲迷信呢。
学生C:感到迷惑。
(5) 运算规则。
规则:将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
如:1,2,5,0。
最大四位数:5210
最小四位数:1025
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得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数,再次
相减„„
5 2 1 0 8 5 4 1 8 7 3 0
-1 0 2 5 -1 4 5 8 -3 0 7 8
4
1 8 5 7 0 8 3 5 6 5 2
6
5 5 2 9 9 6 3 6 6 4 2 7 6 4
1
-2 5 5 6 -3 6 9 9 - 2 4 6 6
-1 4 6 7
3 9 9 6 6 2 6 4 4 1
7 6 6 1 7 4
达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你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好孩子,否则就不
是好孩子。
(6) 学生探索。
① 学生独自按照规则进行计算。
②
最终发现,计算的结果全部都是“6174”。学生发觉大家都是好孩子,笑了。
三、 测评反馈
让学生互相提供一些趣味计算题进行练习。(在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准备)
四、板书设计:
有趣的算式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第三关:神奇的9。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五、教后反思: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六、七课 练习三
教学内容:练习三(第39-40页)
教学目标:
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巩固,归纳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口算的方法。
做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乘法估算练习
1、第3题:不用计算判断乘法计算的对错。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的方法。
2、第4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特别是两只挂钟上的时间。
学生观察后,可以让他们回答笑笑与淘气的问题。鼓励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
3、第6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上的信息。
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结果。
三、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格子;
二是,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
让学生通过自己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游戏的策略。
五、板书设计:
练习课
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
二、乘法估算练习
三、数学游戏
六、教后反思: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整理与复习(一)(第42-46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大数的读写、求近似数等第一单元的内容。
2、复习线与角的有关知识。
3、复习乘法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较大数、线与角、乘法简算。
教学方法:反馈,总结,归纳
培优辅差:
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单元:认识较大数
第1、2题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大数,以提高收集数据信息的能力,使每个同学积
极参与课堂复习。
二、复习第二单元:线与角
第4、5题是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可独立完成,同桌相互检查。
第6题引导学生先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等工具来验证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还是互相垂
直。
三、复习第三单元:乘法
第7题用竖式计算
第8题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第9题,可引导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问题中蕴含有哪些数量关系。然后
解答。
四、复习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一)
1、认识较大的数
2、线与角
3、乘法
六、教后反思: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四 运算律
一单元分析:
(1)课标分析: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学
生掌握了四
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
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2)教材分析:本课是四年级上第七课,属于小学中年级的内容。在
之前已经学习过加法,
但是还没有接触过运算律,使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这对今后的学习有重要影
响。所以说
本课内容是一个过渡,既要用到以前的知识,又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主要解决学生
学会使用运算律,明白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学会应用,使用运算律可以使
计
算简便。运算律对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列举例子,再举例子中运用,使用各种方法计算
答案。 运算律首先告诉学生学习原因,帮助学生探索运算律获得的原因,其次告诉学生运算律的
好处,最重
要的是教学生学会使用运算律,从生活实际出发,把生活中的问题运用运算律来解
决。运算律有很多种,
本节课只学习加法的交换律a+b =b+c,
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课本上举男生女生跳绳踢毽子 的例子,由学生熟悉的
出发,通过不同的提问方法,最后得到相
同的答案。让学生明白加法的结合律是难点,让学生学会使用又
是一重点,难点。在检查一道
加法题是,可以使用加法交换律验证是否算的准确
(3)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中年级,已经学习加法了,掌握了简单的加法,
减法,乘法,除法,
运算,但是还没接触过运算律,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东西,新概念。运算律对于
四年级学
生来说有些抽象,他们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时期,要帮助他们完成好这个转化。<
br>既要向他们呈现具体的失事例,也要帮他们形成抽象思维的方法。
小学生对具体的事例,可爱的图片感兴趣,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一起他们的兴趣。
对于基础比
较好的学生,他们可能比较容易接受,而对于之前加法学的不好的学生,这是难
上加难,必须要注重这类
学生的需求,从最简单的开始,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
(4)教学方法与手段
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到苏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学生自主
思考,解决问题,老师在
旁进行指导,解答疑问。一到学生自己发现探索问题,在学习中发现
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小学
生一个人解决问题可能有些困难,让小组同学在一起,既有利于学习,
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与
他人一起学习。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习。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一课时 买文具 (中括号)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
2、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电脑出
示2003年2月,我国新疆喀什地区发生了6。2级的大地震,造成许多学校的房屋
倒塌,为恢复学校
的正常上课,党和政府紧急调动各地的帐篷,使灾区的学生能按时开学上课。
你能为灾区学生做什么?(
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分析处理信息,了解灾区学生的困苦。)
1、根据情景图提出问题
2、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课本实
际情景图的要求,独立列式计算完成课本提出的问题。学生大部分会列
分步算式,少数学生可能会列综合
算式,但由于他们未学[ ],所以在列综合算式后,
发现按运算顺序来算的话,得出的结果会不同,
为什么呢?学生处于“悱偾”状态,老
师适时请出[
]来帮忙,由此,学生对括号的作用印象一定非常深刻。
(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三、精讲点拨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算式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2、启发学生想一想,通过计算对比会发现什么?
3、学生通过刚才的比较总结:算式中既有
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
中括号里面的。
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你能为灾区学生做什么?引出书上的第4题:捐书
引导学生先说出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鼓励算法多样化。指出错在哪里?怎样才能改正)
一、 知识应用及拓展。
1、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
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错误,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
五、小结本课:你对中括号的作用及用法掌握怎么样?
六、作业布置: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中括号
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教后反思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二课时
练一练
1.口算。
24³5= 18³30= 200³6=
19³40=
25³40= 260³3= 14³30= 125³80=
2.填空。
(1)估计96³42时,这样想:96≈( ),42≈(
)。( )和( )相乘得( )。所以
96³42≈( )。
(2)30800³5的末尾有( )个0
(3)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一个四位数,其中一个因数是两位数,那么另外一个因数可能是
(
)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
3.判断题。
(1)370³50与3700³5的积相等。 ( )
(2)89³99+89=89³(99+1) ( )
(3)两个三位数相乘,积一定是五位数。 ( )
4.选择题。
(1)847+853这道题可以利用( )来简算。
①乘法交换律
②乘法结合律 ③乘法分配律
(2)两个因数的积是480,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扩大5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是( )
①96 ②2400 ③不能确定
(3)□÷86=240,□里应填(
)
①320 ②180 ③210
5.计算
(1)先估算,再列竖式计算。
285³48= 95³408=
360³75=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5³102
23³98+46 25³32³125
6.应用题
(1)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
要白白流掉12千克水,照这样计算,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水﹖(按
365天计算)
(2)运
动会举行大型团体操表演,一共有4个方阵,每个方阵有25行,每行25人,一共多
少人参加表演﹖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三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材分析: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通常是以集合论为依据加以证明的。此外
,
也可以用计数公理“计数的结果与计数的顺序无关”来说明:任意两个数a与b相加,不论是
a+b(相当于先数a,再数b),还是b+a(相当于先数b,再数a),结果都一样。小学数学教材
一般都不出现计数公理,但无论是通过直观还是借助具体情节内容来说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
律,无形之
中都用上了计数公理。其实,计数公理所反映的事实,儿童早就有所感悟,只是没
有明确表达出来罢了。
例1提供了概括加法交换律的具体事例。进一步,再让学生自己举例,
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然后让学生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
母来表示。这样编排,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
培养,且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
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
础。
教学目标:
1、知道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能运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也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3、渗透分类数学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
教学重点:会选择算法,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交换
师:同学们,陈老师今天想做个小调查。我们班谁家有自行车?
生:我家有。
师:那你能告诉老师你家自行车是谁骑的吗?
生:妈妈(我)骑的。
师:妈妈(我)骑自行车,老师想把妈妈和自行车的位置交换一下,你们说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交换位置之后就变成自行车骑妈妈了。 <
br>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再看下面这句话。小明在钓鱼。“小明”和“鱼”的位置可以交换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交换位置之后就变成鱼在钓小明了。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再看25这个数中的“2”和“5”的位置可以交换吗?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交换位置之后就变成52了,数字变大了。
师:刚才我们讨论的几个问题能不能交换位置啊?
生:不能。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师:在数学中也有些情况不可以交换位
置,但是,有些情况就可以交换位置的。今天我们就一
起来探究一下数学中有关交换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初探定律
1、出示:
8+18 279-17 15³4
16÷8 18+8 17-279 4³15 8÷16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8个算式,观察后您们能进行分类吗?(学生交流)
2、点名学生上黑板进行分类。
80+65 65+80 15³4
4³15 279-17 17-279 16÷8 8÷16
师:你是按什么分类的?
生:我是按加、减、乘、除法进行分类的。
师:抽生口算前4道算式, 然后请同学们观察前面4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和没有变。
生2: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的位置交换了,积没有变。
师:后面的四道题,虽然位置交换了,可是你们
现在无法计算,暂时不探究这四道题。但是
你们想不想计算这四道题?(想)那你们现在就要好好学习,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有没有
信心。(有)
(师取下这4道算式)
三、合作探究,猜想验证
1.加法交换律
师提出:在8+18=18+8这道算式
中,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是不是在所有的加法算式中
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会发生改变呢?那
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写出几道加法算
式并试着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计算它们的结果,并验
证我们的猜想。
学生交流回答,师选择算式板书:通过验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有没有找到交换加数
的位置,
和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 (没有)
师:出示算式,请同学们观察这几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抽生回答)
生1:交换加数的位置。
生2:和不变。
师总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教师板书)
师:谁愿意为这个规律起个名称?(抽生回答)
生:加法交换律。(教师板书,全班齐读加法交换律内容)
师:你们真聪明!现在谁能用字母
来表示一下加法的交换律?(抽生回答)(板书:a+b=b+a)。
其实啊!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字母
或者符号来表示,但我们一般都用a+b=b+a来表示加法交换
律.
及时练习:学生口答。(师: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口答)
20 + 30
= ( ) + ( )
524 + 678 = (
) + 524
□ + ( ) = ○
+ ( )
3 + ( ) = Y +
( )
师及时反馈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2.乘法交换律
1、 师:我们已经验证了加法交换律,那么乘法中是否也存
在着这个规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
验证一下。同样地,先请每位学生编出乘法算式并试着交换两个因数
的位置,看看它们的结
果有没有积发生了变化的这种情况?
生:没有。
师:请学生汇报情况,师板书。通过验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抽生回答)
生: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教师板书)
师:谁能给这个规律起一个名称呢?(抽生回答)
生::乘法交换律(教师板书,全班学生齐乘法交换律内容 )
师: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抽生回答)
生:(a³b=b³a)
2、及时练习。(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口答)
10 ³ 5
= ( ) ³ ( )
( ) ³ △ = (
) ³ ☆
C ³ ( ) = F
³ ( )
25 ³18 ³ 4 = 25 ³( ) ³ (
)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
究的“交换律”(板书)。下面,我们就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几个问题。
四、巩固内化,运用定律
师:利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我们可以检验计算是否正确。(出示课件),怎样进行验
算
呢?请你们完成“课堂学习单”的第一题。
1.(1) 7 4
验算:
+ 6 4 1
(2) 6 4 验算:
2 7
³ 2 7 ³ 6 4
4 4 8
1 2 8
1
7 2 8
2、运用定律计算。
⑴
比一比,谁算得快?(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将你的好方法介绍给你的同桌。)
130+86+70
25³37³4 40+35+60+265 125³23³8
3、拓展练习:32³125 25³16³125
五、总结全课 师:同学们,请把课本翻到60和61页,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交换律。你们还有什么
问题吗
?谁来说说你今天这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说一说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板书设计:
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
位置,积不变,叫做乘法
交换律。
交换加数的
两个数相加,
位置,和不变,叫做加法
交换律。
a+b=b+ a
a³b=b³a
8+18 = 18+8
15³4 =4³15
学生的例子
学生的例子
„„
„„
第四课时 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14一15页。
教材简析:
加法结合律这部
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
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
,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很有帮助。
由于加法结合律是在连加法运算顺序发生
变化结果不变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来的,同加法交换律
相比比较抽象,因此我在设计时,注重引导学生通
过实例观察尝试探究得出加法结合律的具体内
容。这样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不仅能够分散
教学难点,而且能突出教学重点,解
决了教学关键,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关键:通过实例引出规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
.同学们,暑假期间,我们学校举行军事夏令营活动,三年级一班有营员42人,二班有营
员45人,三
班有营员55人,请你计算一下,这三个班共有营员多少人?
(1)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42+45+55=142(人)
2.师:这道实际应用
题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老师这还有一道例题(出示例2),同学们看能
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说明:从近期生活实际入手,使学生置于情景之中,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为学习例2
连加法做
好铺垫。]
二、尝试探究构建模型
1.出示例2。
例2.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三个班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
解答)
(1)全班试做。
(2)指名板演。
(3)做完的同学自己先说一说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4)师: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间,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
以怎样表
示?(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如下:(48+50)+
49=48+(50+49)
2.谁能编一道像例2这样的应用题,(指2至3名学生编)然后全班同学用两种方法解答。
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投影出示)
(12+13)+14○12+(13+14)
(320+150)+230○320+(150+230)
[说明:通过编题解答,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为后面归纳概括打下基础。]
4.归纳概括加法结合律。
(1)从黑板和投影上的算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2)指名回答发现了什么规律。
(3)教师准确口述规律,然后出示加法结合律内容。三个
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
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
不变。
我们把这样的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揭示并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4)全班整体感知加法结合律。(齐读)
[说明:由小组到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发散学生的思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5.学习加法结合律字母公式。
(1)自学(a+b)+c=a+(b+c)
(2)弄清a、b、c的意思。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6.做一做。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130+(70+4)=(130+□)+□
7.探究复习题的另一种简便算法。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同学们想一想:复习题怎样计算更为简便一些?
42+45+55=42+(45+55)
[说明:学以敢用,强化简算意识。]
8.小结:加法结合律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好。
9.质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说明:清除练习中的障碍与疑点,使学生真正学懂会用。]
三、解决应用
1.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学习例3.计算480+325+75
(1)同学们观察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并指名说出这样算的根据。
3.学习例4.计算325+480+75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例4怎样算比较简便?与例3有什么不同?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说出计算时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说明:把两道例题放在解决应用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我们在以前学习过程中有什么地方应用过加法结合律?
5.练:(做一做)
137+31+63怎样算比较简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6.读:阅读教材第14一15页,看看还有什么地方不清楚?
7.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
法结合律,并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了简便运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计算时,
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运用运算
定律,使计算简便。
[说明: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教育。]
四、综合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说明:巩固结合律,打好基础。]
2.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打√号。
a+(20+9)=(a+20)+9 (
)
△+(○+b)=(△+□)+b ( )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10+20)+30+40=10+(20+30)+40 ( )
3.有一天,小明爸爸对小明说:你从1数到100,小明刚数完,爸爸便说出了这
l00个数的结果
是5050,你能帮小明说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
l+2+3+4+5+„+99+100=5050
[说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防止思维定势。]
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85+41+15+59
168+250+32135+49+65+24+11
[说明:巩固例题,打好基础。]
5.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你能很快算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和吗?
1+3+5+7+„„+17+19=
2+4+6+8+„„+18+20=
[说明: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创造性以及较高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五课时:乘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算器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假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
这
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测评反馈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
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四、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3³(5³4)=60
15³25³4=1500
(3³5)³4=60
15³(25³4)=1500
乘法结合律:(a³b)³c=a³(b³c)
五、教后反思: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六课时: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探索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课文第45页的内容,及第4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
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培优辅差: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
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
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去
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
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今天,又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呈现课文插图(实物投影或挂图)
教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2、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
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A: 6³9+4³9
=54+36
=90(块)
学生B:(6+4)³9
=10³9
=90(块)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
4、
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5、 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³25和40³25+4³25
42³64+42³36和42³(64+36)
讨论交流:
(1)
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 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
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6、 字母表示。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
(a+b)³c=a³c+b³c
7、 提示课题。
教师在未完成的板书中添上:乘法分配律。
三、精彩展示
课文第46页的“试一试”。
1、(80+4)³25
(1) 呈现题目。
(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3)
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³72+34³28
(1) 呈现题目。
(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 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四、
测评反馈
1、 课文第46页的“练一练”。
第1题,简单的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第2题,注意指导一些算式的计算方法。
99³11:可以看成(100-1)³11=1100-11
或看成99³(10+1)=990+99
38³29+38应该把算式看作:38³29+38³1
第3题,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在计算中可以应用乘法的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瓶?”
可以直接扳书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进行交流。
第二个问题“付1500元够吗?”
学生可以算出这些饮料的总价,然后与1500元进行比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³9+4³9=90
40³25+4³25=1100
(6+4)³9=90
(40+4)³25=1100
乘法分配律:(a+b)³c=a³c+b³c
六、教后反思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七课时:练习四
教学内容:练习四(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培优辅差: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简算方法。
做第3题:小组活动:比一比
看哪个小组连的又对又快,在做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适用的条件。
二、花圃中的乘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即第1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周长,第2个问
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
三、观察与思考:
本题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渗透了一些函数的思想。
先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再根据图
上给出的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
考所列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接着,可让学生再
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四、课堂总结
五、板书设计
练习四
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二、花圃中的乘法
三、观察与思考:
教后反思: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五单元 方向与位置
单元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具体的
情境,理解方向、距离两个条件对确定位置的作用,并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
定物体的位置。
3、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单元内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学段学习了前后、上下、左
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
置的知识,也学习了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
体位置打
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
br>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本单元学习内容的特点是: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教材从学生自己
十分熟悉的座位表着手,通过说一说小青的座位,引出第几组与第几个的
话题。接着,再从第几组第几个
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这一从学生的经验中,逐步抽象出
数学的表示方法,符合学生的由具体到抽象
、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
“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教材中安排
的“练一练”的内容(教材第78页)都是在方格纸上对某一点的位置用数对的
方法进行表示。在开展这
些练习时也可以分两步走。第一,分别说一说水平方向点的位置与垂
直方向点的位置。如第1题中,可以
先说一说银行在水平方向是第1格,商店在水平方向是第4
格等,然后说一说银行在垂直方向是每1格,
邮局在垂直方向是第2格。第二,当学生分别能
清楚地表示单一的位置时,接着讨论在单一位置上的两个
点。如分行与商店都在垂直方向的第1
格,那么怎样让人们知道的不同位置呢,从而引出需要从两个角度
确定位置。
2、在操作活动中,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利用方
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与第一学段不同的是:在方向方面,从8个方向发
展到任意角度的方向;在路线
方面,则从单一的路线发展到几个点的路线;同时,又将方向与
路线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综合。所以,
学习这些内容的可能比较大。为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
教材中设计了多次动手操作的活动,目的是通过这
些活动,使学生积累硬性认识的经验,以便
于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桔设计的“试一试”活动(教材
第80页),为学生提供较充分的动
手机会,教材在附页中安排了一些操作的材料,在课前学生可以剪下
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直
接进行操作。在摆的时候,先在老师的指导下,按一定的要求摆放,接着组织学
生说一说所摆
的小动物在什么位置上;然后可以由同桌的两个同学任意摆放,并交流小动物摆的位置。“
练一
练”第1题(教材第81页),两个小朋友从自己所站的位置观察对方,其方向是相对的。对于这<
br>个活动也可以请学生先摆一摆两个小朋友的位置(也可以用小动物代替),然后再说一说他们各
自
的位置。
重点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能根据方向和距
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叙
述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一课时 去图书馆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简单的描述路线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法:引导法
学法:交流探索、小组合作
教具:小黑板、坐标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方向与位置。
二、自主学习
北
小黑板出示坐标图:
2号
25°
照样子,填一填。
1号
1号检查点在 东 偏 北 45°的方向上。
45°
西 东
2号检查点在 偏
的方向上。
30° 30°
起点
3号检查点在 偏
的方向上。
3号 4号
4号检查点在 偏 的方向上。
南
三、交流与点拨 :
学生独立完成,发言并补充,老师讲评。
小芳 30° 北
四、当堂训练 :
1、(1)小芳看小敏在东偏南30°的方向上,
60°
小敏看小芳在什么方向上?
小丽
(要求学生在观察点上画出方向,再观察。)
(2)书本P81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根据上题的练习,单独完成。请学生说说结果。(同桌说说)
2、找位置,说距离。
(1)学校在小芳家 北 偏 东40°的方向上,距离是 米。
(2)学校在小芳家 偏 的方向上,距离是 米。
(3)学校在小芳家 偏 的方向上,距离是 米。
(4)学校在小芳家 偏 的方向上,距离是 米。
A.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关的问题,先同桌说说,再请
学生复述,其他补充。
B.老师小结。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3、完成81页练一练第2题。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确定位置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3、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方向与位置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法:引导法
学法:交流探索、小组合作
教具:国际象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识数对
1、明确列、行排列规则
(1)学生按座位卡找座位。
位置卡:
第
*列,第 *排
学生可能出现:
A、找不到座位。
B、两人找到了同一个座位。
(2)请同学说说找座位的方法,明确排与列的数法。
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
左往右数,引导生按列报数;横排叫做行,
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引导生按行报数。
(3)重新找自己的座位。
(4)班长坐在第几列第几行?(同时板书)
二、自主学习
1、体会学习数对的必要,认识数对
(1)用学生自己喜欢的简便的
方法表示班长的位置,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符号。(学生板
演表示的多种形式)
这么多的方法都对不对呢?你有什么意见?
(2)在数学上就有一种“统一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的表示位置。
班长的位置3列2排就可以用(3,2)来表示。
(3)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小组交流。
小结: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教室里每个人的位置。
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
2、生活中应用数对
(1)根据位置写数对
①出示哈尔滨旅游景点的分布图。
你能表示出各个景点在图中的位置吗?
②独立书写,全班交流。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2)根据数对找位置
①出示残缺的太阳岛景点分布图。
你能帮忙把地图补充完整吗?
②学生操作后交流。
三、反馈交流
表示同一行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表示同一列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
的第一个数相
同。一个数能准确说出一个地点的位置吗?数对中的两个数能帮助我们很快在平
面图上找到某个具体的地
点。
四、精讲点拨 学习了确定位置,你有什么收获?
五、当堂训练 数对在国际象棋中的运用。
1、教具展示国际象棋棋盘和棋子
(
1)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是一个正方形,等分为六十四方格。这些方格有深浅两种颜色,
交替排列。国
际象棋的八条直线分别用a、b、c、d、e、f、g、h表示,八条横线分别
用1、2、3、4、5、
6、7、8表示。每个方格便有了自己的名字。国际象棋的棋子有黑
白两色,各有一个王、一个后、两个
车、两个象、两个马和八个兵。
(2)如果白王所处的位置用国际象棋专用的方法记录为g2,你知道
是用什么方法记录棋的
位置的吗?
(3)课件出现三枚棋子在棋盘上的不同位置,问:其他棋各在什么位置?
(4)如果有一枚棋走一步记录为C6—C2,你知道是哪枚棋从什么位置走到什么位置上吗?
2、游戏:摆子连线
比赛规则:每3人一个小组,第一个学生先掷两次骰子。假如第一次是2
,第二次是4,
就将自己的棋子放在(2,4)的位置上(说明:棋子用一点来表示)。
第二个学生接着同样的操作,按所掷的点数放棋子。如果位置被其他棋子占了,可以重新再
掷。
另外的一个学生负责记录。
每放对一个棋子加1分、如果你将两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2分,3
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
3分,依此类推,将你们俩的得分记录在一张纸上、谁先得8分,谁就赢了。(学生
操作,
教师下去巡视)
五、全课总结
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总结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的?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练一练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位置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座次表、课件、方格纸、地图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先玩寻宝的游戏,l学生将“礼物”藏在同学的课桌里
,老师来找,同学提供正确的信息,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但
不能说他的名字、指他的位置等。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说“第几组第几排”,孕伏确定位置的方
法。然后老
师藏礼物,两个同学比赛“寻宝”,找到礼物后,说说为什么你找得那么快?强调要
确定一个人的位置,
必须要用两个数字:第几组、第几排。
二、自主学习
1、
让学生介绍班长、学习委员、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2、
出示座次表,让学生把自己的姓名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思考并回答,学生相互补充
3、
出示坐标图,告诉学生: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并提问:
1)在这个表格中,横线、竖线各表示什么意思?
2)指名学生上台指出自己的位置,并说出理由。
3)学生尝试着在方格纸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学生试做,进行学生作品展示,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4、数对学习
1)你
能否简要的用数字来表示你的位置?老师适时装糊涂:这里的逗号表示什么?那括
号又表示什么呢?
2)你们能给这组数字取个名字吗?学生尝试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理由。
三、巩固练习
1)在方格纸上找朋友的位置,并说出数对。
2)把地图填写完整
师生示范,然后生生示范,最后小组游戏。
四、游戏:寻找秘密点。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
在这个表格中,横线、竖线各表示什么意思?
数对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六单元
除法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
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
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编写突出题材的现实性,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选择了一些典型的问题,
让学生
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掌握除法计算的基本方法。为鼓励学生进行探索,不论是除法的计算,还是除法的运算规律以及解决简单的问题,教材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
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
习,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
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
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
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
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
数四则混合运算。
单元教学目的:
1、结合实际情境,探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
数的除法。
2、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
题。
3、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亿以内的大数,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
4、经历探索商不变规律的过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5、会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
单元教学重点:
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
单元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在探索的过程中归纳计算的方法。
●独立探索●交流归纳●尝试运用
如何进行试商?可以先交给学生讨论,然后进行归纳。
2、在实例比较中归纳常见的数量关系
●交流信息●比较快慢●归纳数量●发现关系
3、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自己设计购买的方案。
4、在数据推理中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数据推理是发现规律的重要方法。
5、在运算的过程中提高估计的意识。
每一道习题运算,都安排估一估的要求,以提高学生估计的意识。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一课时 买文具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教法:引导法
学法:交流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二、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前段时间,我班进行了班徽设计大赛,老师将对这些同学进行奖励,现在班干
部来到了文具
超市:钢笔8元一支,文具盒20元一个,书包30元一个。班费共80元,请你帮帮他们
想想,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呢?
(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三、
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电脑出示的情境图的要求,先口答:可能买多少文具盒呢?在小组
内说出自己
的想法,再独立列式计算。
(1)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2)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提出问题的同学可以选择同学来解答他的问题。
(4)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的条件,并提出数学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2、学生汇报自己的
解答方法,并说出理由。老师特别请列竖式的同学来板书,当小老师讲解,
如果学生能向他发问更好,如
果没有,老师问:“4”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如果班费有140元,又可以买几个铅笔盒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启发学生想一想,会发现什么规律。怎样商?
(由学生自己小结)
4、老师点出商的末尾“0”的问题。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
(1)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2)学生提问题学生自己解决
四、 知识应用及拓展。
1、你觉得为什么商的个位要补“0”?
让学生明白,通常具体情景,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2、完成“练一练”
(1)第1题。
学生通过口算、估算、列竖式等多种形式寻求答案。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让学生根据情境去实际靠,提出问题后指名解答。
(3)完成“试一试”第3题。
使学生感受估算与精算的区别。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四、最后小结:通过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给大家讲一讲。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买文具
通常具体情景,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正确地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2、利用上节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情境,正确地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解决一些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尝试运用法、交流探究法。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板演,说明算理。
150÷30=
130÷13= 342÷40= 600÷20=
想一想:“600÷20”商的个位为什么要补“0”?
2、引导学生回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算理。
二、自主学习、综合练习
1、括号里最大填几?
30³()<220 50³()<85
40³()<140
60³()<306 60³()<200 80³()<314
学生可口算、估算或竖式计算解答。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三、实践应用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完成“练一练”第4题。
请学生观察情境图独立思考、解答。
四、拓展练习
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五、小结:通过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给大家讲一讲。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150÷30= 130÷13=
342÷40= 600÷20=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参观苗圃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能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
2、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试商方法,学会验算。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绿色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平时,看书时间长了,眼睛觉得很累,但只要看看绿色
的植物,就
能消除眼睛的疲劳,给人以舒适的感觉。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块去参
观苗圃,那里种有很多的绿色植物
。
2、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欣赏了那么多漂亮的植物,你现在了解到苗圃的基本情况了吗?
学生汇报观察的收获。
2、你能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每种花的盆数相同”这个信息对我们解决这
个
问题有没有作用?作用是什么?缺少这个信息能不能计算?
3、你能列出算式吗?
三、反馈交流
1、 能估计一下答案吗?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估计这些答案有什么作用吗?
2、用除法竖式你会吗?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A、先自己试一试。
B、如果遇到困难你有二种求助方式:①求助课本②求助小组伙伴。
C、小组交流你的成果。
D、小组间交流你们的计算方法,说清楚你们小组是怎么想的?可以上台板书你们的竖式。
(明确:试商的时候,把22当作20来试,把154看作是150,
20×7=140,最接近150,所以商7。)
3、 请你来给园艺师帮帮忙:园艺师要
用120盆花布置广场,每个图案用18盆花,可以组成
几个图案?还剩下几盆花?
独立解决。说说你的算法和想法。你会验算吗?
四、精讲点拨、趣味练习
今天同学
们在参观苗圃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并自己探索解决了问题,学会了2位数
的除法,下面咱们就来练一练
,比一比,看你可以获得几星级?
1、说说你把除数当作几来试商?(一颗星)
70÷31= 381÷54= 272÷28= 89÷22=
2、最大能填几?(二颗星)
38³( )<243 42³(
)<213
61³( )<441 59³( )<481
3、森林医生(三颗星)P64页第四题。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作业布置:相关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四课时 练一练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同重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方法: 练习法。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做一些关于除法的练习题。比一比谁做得最准确。
二、综合练习
1、完成68页“填一填”。
2、完成68页第二题。
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333÷37 328÷42
372÷45 395÷56 294÷29 765÷74
3、完成68页第三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全班交流。
4、她开学前能看完吗?估一估,算一算。
三、拓展练习
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部分练习题。
四、学生完成作业。
教后反思: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五课时 秋 游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合作交流。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
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
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
帽子,而
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同学们都准备好了
,来到了大操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
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1)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2)
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讨论估计试商。
272÷34=
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3)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
商,初商“9”
大了,改商“8”的原因。
三、精讲点拨
1、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试商?会发现什么技巧。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时候商会小?)
2、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3、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
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小了说明
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4、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四、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改商。
2、完成“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
3、完成“练一练”,可以适当扩充。
五、小结本课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六、布置作业:教材96页试一试第1题。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六课时 练一练
教学目标:
1、运用乘除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运用乘除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运用乘除法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综合练习
1、完成73页第1题。
学生完成后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73页第2、3题。
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进行解决。
对于学生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他们将其放进问题银行中。
3、
完成74页第5、6题。
A小组内探讨、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B全班交流。
三、拓展练习 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的部分习题。
四、布置作业 教材74页第4、7题。
教后反思: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
可编辑
第七课时 练习五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掌握除法的试商、改商的算法。
2、运用中小括号进行运算。
3、能正确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方法:练习法。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比赛。
2.同桌一组完成75页第1题和76页第5题。 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二、综合练习
1.估一估,连一连,算一算。
完成75页第2题。
2.填一填。
完成76页第4题。
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对乘数、积进行比较,然后说说变化的规律。
3.想一想,算一算。
完成76页第6题。
让学生先说说这些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三、联系实际,运用数学
完成75页第3题。
(要求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写出方
案,再小组交流。每个学生的购物方法可能不同,只要
学生设计的方法合理、符合题意即可。)
四、趣味数学
学生完成76页第7题。
此题方法较多,也可以用方程解。
五、实践活动
你所在的地区最高建筑物有多高?它的高度大约相当于几个教室的高度?大约
相当
于多少个学生手拉手的长度?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形象地描述这一高度?
六、小结: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后反思: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八课时 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探索与发现商不变的规律,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先给学生们讲猴子分饼的故事,蕴涵有商不变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2、出示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的记录表,提问:你能发现什么?
3、分小组探究、分工合作完成。
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行驶距离千米
行驶时间分
行驶速度
4
2
8
4
32
16
64
32
(1)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交流发现,你能帮助同学解答他的疑惑吗?
(2)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表格中发现什么规律?
(3)
学生独立完成,再举些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4) “试一试”,启发学生想一想发现的规律。
(5) 根据你的发现,说说128分能行驶多少千米?
三、 知识应用及拓展。
1、引导学生利用规律再进行计算。
2、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0或者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四、 精讲点拨
1、完成“练一练”,找出规律:
10÷2=
20÷4=
40÷8=
600÷20=
300÷10=
60÷2=
2、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几?
3、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
4、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0或者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四、小结本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相关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九课时 速度、时间和路程
教学内容: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运用三者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
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2、电脑出示两辆汽车进行拉力赛的情境,学生猜哪辆车会取胜呢?
接着出示条件:
第一辆2时行驶了120千米,第二辆3时行驶了210千米。
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
二、自主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 <
br>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
就是1小时,那
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
(千米)60<7
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
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面包
车的速度快。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学生试着表述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
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
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关注速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
四、精讲点拨
完成“练一练”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发现规律,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可以适当扩充。
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条件,可以提出并能解决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
间的关系
。特别是用“△”在图上做标记时,要学生讨论,说说你为什么画在这
个位置上?
学生小结
四、总结谈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课堂作业:教材64页第3题
《作业本》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十课时 练一练
教学目标:
1、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尝试运用法。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这三者之间存
在什么
样的关系?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基础。)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策略意识。)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根据情境图列式计算。
(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发现规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
发展。)
3、完成“练一练”第三题。
根据第1个算式写出第2、3个算式的得数,寻找其中的规律。
(让学生自己编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巩固和延伸,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完成“练一练”第四题。
列式计算后,与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解答。
5、完成“练一练”第五题。
三、实践应用
看线段图解答,然后提问:15分、35分分别在什么位置。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四、拓展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五、教材64页第2题 作业本。
教后反思: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
可编辑
第十一课时 练习六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试商、改商的算法
2、体会发现的商不变规律,运用大小括号进行运算。
3、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热身运动”:口算比赛
学生抢答,小组完成。
二、模型练习;
1、学生根据课件,独立完成笔算,小组进行评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
好,同学们的
正确率高?。
2、引导学生观察,估一估、连一连、算一算
345÷31
商是一位数 312÷54 商是两位数
315÷35
465÷46
(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探究时要求学生说自己估算的
理由,最好不要通过列竖式来得出正确结果)
电脑出示情景图:开完运动会了,四(3)班的
同学获得了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为
此学校奖励500元给你们购买奖品,你们能帮老师设计购买方案吗
?并说明理由
3、学生独立完成运动会采购奖品,让学生大胆想,谁会有什么不同的方案?在班上交流。
4、老师点出商的末尾“0”的问题。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举例计算。
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你觉得为什么商的个位要补“0”?
2、完成“练一练”,特别是第7题,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说一说从第7题图中了解到的信息,完成书中的问题,提出新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它。
四、回顾知识:
1、各小组完成知识构架图
2、说出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提示同学。
完成实践活动:大数估算问题。
五、小结
六、作业布置:
教后反思: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七单元 生活中的负数
单元目标:
1、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负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单元学习内容:
正数和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0的再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
依据《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学习的负数主要是学生生活中一些觉的负数,并且只要求学
生会运用负数
进行简单的表示。
本单元教材中安排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一是,从每天都接触的气温中,了解表示
零下
温度的一种方法;二是,了解一些生活中觉负数的实际意义。由于负数的学习是在正数基础上
的拓展,与正数的意义相比,需要考虑相反意义与数值。在理解上的要大一些。本单元教材的
编写主要
有以下特点。
1、在数据的收集过程,认识和理解负数的意义。每天天气温度的变化情况是与日常生活
有着紧密联系的,可以从电视、广播的节目中了解,也可以从报刊等各种途径了解天气情况。
在
“温度”这节中,教材通过天气预报图介绍北京等地温度,使学生了解零下温度表示的方法,
从而概括出
生活中正负数的表示方法,并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在初步应用中,进一步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意义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
的意义,本单元教材在“试一试”和“练一练”中安排了各种不同
的具有现实背景意义的相反
意义的量的实例;要求学生用正数或负数表示。这样的编写方式符合学生理解
数学新知的认知
规律,为学生以后掌握和运用正负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时安排:
内 容
温 度
正负数
课时数
1
1
评价建议:
本单元在评价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评价要把握好难度,
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检测。如“正
负数大小的比较”的内容,教材中是结合具体量如温度的比较进行的,
没有出现抽象数之间的
比较,所以在本学段不作要求。二是增加一些学生活动性评价的内容。如让学生收
集一些日常
生活中运用负数的数据,在评价时请学生写几个自己收集的数据,并说明它们的实际意义。这
些材料需要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收集,自己理解每个数据的意义,它对学生理解正负数是委有
意
义的。对活动性的评价着重有两点:一是准确性,是否正确地说明了所收集的带负数的量的
实际意义。二
是多样性,即数据中的量是否多种多样,反映了生活中的多个方面,如-15元(表
示支出15元)、(
2±0.5)㎝(表示测量误差范围是上、下0.5㎝)、-1层(表示电梯到达楼层为地
下一层)等。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一课时 温度(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会比较两个以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重点: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含义。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具:温度计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课课前组织学生采取各种方法调查、收集、记录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情况。
2、让学生查看地图找到调查的城市的位置,帮助了解温度与位置的关系。
二、自主探索温度的读法和表示方法。
1、把学生记录的温度进行简单交流,并抽出2组数据
与零度进行比较,从中了解和掌握5℃
比零度高,零下2℃比零度还要低2℃的一些知识。
2、教师准备一份天气预报图,引导学生观察温度的表示方法。
三、反馈交流
分小组讨论怎样读温度,并读一读,写一写。
四、精讲点拨
组织大家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再写出来,增加一些直观的认识。
五、当堂训练
1、练一练。
第一题,比较温度的高低时,引导学生先从零上温度开始,逐步过渡到零下温度的比
较 。如:2℃
和5 ℃ 的比较,1℃ 和0 ℃ 的比较,0 ℃ 和 零下2 ℃ 的比较,
零下2℃
和零下5℃ 的比较等。
2、小调查。
首先鼓励学生选择某种
调查方法获取数据,然后,组织大家讨论从数据中获得了哪些
信息,并在地图找出这些信息的对应地理位
置,能从地理位置上认识各地气温的特点。
[板书设计]
温度
2℃○5℃ 1℃○0℃ 0℃〇─2℃ ―2℃〇―5℃
教后反思: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二课时
正负数
教学目的:
1、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体会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具:温度计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收集数据,激趣导入
课前安排学生调查记录
相关的数据,如储蓄卡上记录的存、取款数据,海拔高度的记
录等,了解生活中的负数,以增加一些感性
认识,激起学生探素负数奥秘的兴趣,了解数
字的作用。
二、自主探索,认识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1、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温度的知识
,通过对气温中的一组数据的比较,讨论。从中抽象出负
数的概念。
2、组织学生交流信息。
说说这些数据的意义,进一步认识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生活中负
数的表示方法。
三、反馈交流正负数的读和写。
1、组织学生读温度记录表。小组讨论归纳正负数的读法。并读出下列各数:
+5、—5、+500、—100等
2、有了读的基础后,让学生自主探素正负数的写法。同桌练习,一人读,一人写,交换轮
流。
(适当提示正数的“+”可以省略)
四、精讲点拨(试一试)
1、通过读题,
学生理解了高出海平面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从而推出低于海平面的高度和海平
面的高度的表示方法。
2、收入用正数表示的话,负数怎样表示,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说一说,写一写,本小组同
学家庭每月收支情况。
3、让学生说一说,练一练。你的周围还有那些数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如 电
梯的上升与下
降等
五、巩固与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的对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正负数读写。
(2)练一练第二题,通过填表格记录小明家的收支情况,加深了解生活中的负数。
(3)练一练第三题,此题先让学生找到开始的位置,然后按照题意在图上描出来,回答题。
六、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正负数
5、6、9、12、100、等都是正数,或记着+5、+6、+12、+100。
-2、-3、-15、-123都是负数。
5或+5读做正5, -2读作负2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三课时
练习课(补充)
教学目的: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负
数,了解负数的意义,能较熟练的
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正负数在生活中表示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用正负数表示温度的练习。
出示第1题
先比一比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然后同桌互相捡查。
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负数。
出示第2、3、题,让学生讨论生活中有那些数据可以用负数标示,同桌互相说一说,
写一写。
三、比赛中的负数。
出示第4题,比赛的胜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借助这
一情景,让学生说一说用正负
数表示胜负的方法,再写一写,算一算。
四、反馈交流,用正负数填表。
首先结合实际讨论赢利和亏本得意思,了解
每月盈利和亏本是通过和每月成本进行比
较得到的,在议一议,算一算每月营业情况后填表。
五、实践活动。
分小组调查,
对“学好数学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背出数学公式和概念,这句话的态度,
作好记
录,填入表中。让学生由此体会数用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
教后反思: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数学好玩
第一课时 滴水实验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
可编辑
第二课时编码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用数进行编码,初步
培养抽
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
生活中
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养成与人合
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
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试着学习运用数进行编码,
初步培养抽象、概括
能力。难点在于学生如何在辨析、实践中逐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
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猜看:
师:同学们,昨天老
师布置了让大家回去调查爸爸妈妈的身份证号码,现在,你们来考考
老师,你报号码让老师来猜,老师能
猜出是你爸爸或是你妈妈的身份证号码!
(学生报号码,老师猜。)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为
什么猜得这么准吗?因为这些信息就藏在这几个小小的数字里面!
这些光用数字排列的编码真的有这么神
奇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字与编码的世界去瞧瞧
吧!
2、板书课题:数字与编码
二、讨论交流,探索规律
1、身份证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那身份证的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呢?从这个号码中我们
能获得哪些信息呢?下面我们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学习提示,进行研究。
(1)仔细观察,这些身份证号码是由多少位数字组成的?
(2)讨论交流,身份证号码各个数位上的数可能代表的含义是什么?
师:学习提示明确了,
同学们在组内学习时,还要注意分工、合作和互助,如果遇到不懂的问
题,小组成员互相解决,组内解决
不了的,汇报时再向全班同学质疑。听懂了吗?现在开始。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4、师用课件补充:
(1)第1、2位上的两个数字表示省份。(如51代表四川省。)
(2)第3.4位上的两个数字表示所在的城市。(市区代码是35。)
(3)第5.6位上的两个数字表示户籍所在的县(区)。(40表示的是石柱县)
第1-6位
是地址码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4)第7—14位上的数字表示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是出生日期码
(
5)第15—17位上的数字表示同一地址码所标识的区域范围内,对同年、月、日出生的
人员编定的顺
序号,奇数分给男性,偶数分给女性,是顺序码
(6)第18位上的数字是校验码,是计算机根据一定
的公式计算出来的,也叫个人信息码。
一般用0-9表示,也有用X表示的。
三、实践运用,体会编码作用
1、师:根据这些规律,相信大家也一样能像老师一样根据号码
获得信息了!(小组交流,
说说小组其他成员收集的号码中获得什么信息)
师:身份证号码要
表达的意思能用文字表达清楚吗?既然可以用文字表达,那为什么还要
用数码来表示?
与学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编码的优越性和科学性。
师:这么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
一个人这么多的信息!它非常的简明、科学,
规范这也就是编码的优越性。
2.“小马虎”在
课前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身份证号码,但是不记得这几个号
码分别是谁的了,你们能帮帮
他吗?请用线连起来。
503542x
爷爷
5015413
奶奶
5275423
爸爸
5035412 妈妈
3.师:我们说了这么多关于身份证的知识,那么身份证到底有什么用?
学生回答。(如:登机、贷款、开户、更改户籍资料等等。)
教育学生:身份证是我国目前唯
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将来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
份证,不要随意借给他人使用。
四、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1、身份证号码是一种编码,你能说说你还了解到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编码呢?
2、师:同学
们了解到的可真多,数字编码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请看:(多媒体
展示各个地方所运用到的编码
)
五、实践运用,尝试编码
1、其实,我们班上的每个同学在学校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编
号,这也是我们身边的编码,你
们知道那是什么吗?
生:学号。
2、下面我们进行
一个“小小设计师”的评比,学校最近想给每一位学生制作一个胸牌,上面要
有一个学号。,请大家运用
所学的数字编码知识,以小组为单位,给自己编一个学号。想一想
学号中应该体现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中
哪些比较重要?(入学年份、班级、个人序号、性别)。
下面同学们就试着写一写吧。好,开始你们的设
计吧!。
3.成果大展示
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学号说说设计意图,再提问:怎样设计学号能
体现出是男生还是女生?怎
样设计学号才能保证学号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不变?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4、小结:同学们真棒!在短短的时间
里就设计好了学号,而且反映出了这么多的信息,老师一
定把你们的这些好建议、好做法转告给校长,以
后学校编排学号的时候一定采纳大家的这些方
法和建议。
六、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2、师谈话赠言:今天大家表现都很出色,老
师赠送你们几句话。不过是给你们一组数字编
码,你们要通过译码表翻译出来。
教师出示译码表:
我
11
爱
21
生
31
第一句赠言:19 19 23 24 16 17 18
小 小 数 字 用 处 大
第二句赠言:23 24 33 34 36 18 38
数 字 编 码 帮 大 家
3、在咱们的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编码向我们透露着丰富的信息。只要大
家有一双善于发现
的眼睛,一颗乐于研究的心,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们
12
好
22
活
32
上
13
数
23
编
33
要
14
字
24
码
34
去
15
学
25
天
35
用
16
习
26
帮
36
处
17
向
27
神
37
大
18
料
28
家
38
小
19
中
29
在
39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三课时 数图形的学问
一、内容概述
数线段在教材中出现在第七册,认识了线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教材在二年
级(第三
册)思考题中曾出现过两个分点的数线段。而且学生在三年级(第五册)中认识角时曾经有过<
br>数角的经验。因此本节课教学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线段计数的方法,并能清楚的表达出计数的
过程
。侧重在能运用数线段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前测:
1、在进行本课教学的设计之前,我对四年级学生作了一个测试,作为教学前的前测。
测试题目
1、 用你喜欢的方法画一画、数一数,下
图中有几个锐角?
测试人数 正确人数(率) 错误情
况、原因
分析结论
共有( )锐角
2、用你喜欢的方法画一画、数一数下图中
有共有几条线段?
共有( )条线段
结果分析:通过分析学生画的结果,发现学生在数线段时,
已经有了数线段的基本方法,能
通过以一点为起点有顺序地、不遗不漏的数出线段,已有以先数出基本线
段,在再数组合线段
的方法,证明学生有分类计数的思想。所以本节课将对计数线段的方法进行一次梳理
,锻炼学
生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计数方法和计数过程。
三、教学目标:
1、能有条理、有次序的数出线段的条数。在数线段的过程中掌握计数线段的方法。
2、能清楚、明白的表达数线段的过程和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把线段计数的方法应用到
生活中,感受到数学规律之间的普遍联系,解决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老师和你初次见面,表示友好可以握一次手,这一动作我们可以
用这样的符号表示出来:
(板书:●——●)
我们把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称为线段,这两个点
称为线段的端点。线段是可以度量的,每
两个点就可以固定一条线段的。(板书:两点之间)。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我们已经有过数线段的经验,我希望在
今天的课堂上你能清楚的表达出你计数线段的方法
和过程。
设计意图:老师和同学握一次手,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由远及近,好像两个点之间的距
离在缩短,当两手相握时形成两点一线,给学生解
决本课中的握手问题做下伏笔。板书主要是
强调线段的概念:两点决定一条线段。
(二)总结方法、发现规律
例1 数一数下列图形中各有多少条线段.
要想使数出的每一个图形中线段的总条数,不重复、不遗漏,就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按照一
定的规律去观察、分类去数.这样才会不遗不漏。
我们可以按照两种顺序去数.(教师引导、演示两种方法的计数,)
第一种方法:按照线段的
端点顺序去数,如上图中,线段最左边的端点是A,即以A为左
端点的线段有AB、AC、AD、AE四
条;
以B为左端点的线段有BC、BD、BE三条,
以C为左端点的线段有CD、CE一条。
以D为端点的线段有DE一条。
所以上图中共有线段4+3+2+1=10条.
第二种方法:按照基本线段多少的顺序去数.
所谓基本线段是指一条大线段中若有n个分
点,则这条大线段就被这n个分点分成n+1条小线段,这每
条小线段称为基本线段.如上图中,
首先有AB、BC、CD、DE四条基本线段,其次是包含有二条基
本线段的是:AC、BD、CE三条,然
后是包含有三条基本线段的是AD、BE这样二条.最后是包含
有四条基本线段的是AE一条。所以
线段AE上总共有线段4+3+2+1=10条。
例2
在下面5个点中,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一共可以画多少条线段?(请同学们在五个
点上试一试,同
时教师课件演示以上四步。)
第一种方法:按照端点顺序计数。
以A为起点分别与B、C、D、E连接共有4条线段。
以B为起点分别与C、D、E连接共有3条线段。
以C为起点分别与D、E连接共有2条线段。
以D为起点与E连接有1条线段。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二种方法:按照基本线段多少的顺序去数。
首先有AB、BC、CD、DE
四条,其次是:AC、BD、CE三条,然后是AD、BE这样二条.最后
是AE一条。所以线段AE上
总共有线段4+3+2+1=10条。
小结:例1的数线段和例2有什么异同?(共线与不共线) <
br>我们在计数时要注意要按照一定顺序、分类计数。上述研究说明:要想不重复、不遗漏地
数出所有
线段,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线段的总条数等于从1开始的连续几个自然数的
和,这个连续自然数
的和的最大的加数是线段所有端点数减1.
例如图中线段AE上所有端点数(包括两个端点A、E)共
有5个,所以从1开始的连续自
然数的和中最大的加数是5—1=4,也就是线段AE上基本线段(AB
、BC、CD、DE)的条数是4.
所以线段AE上总共有线段的条数是4+3+2+1=10(条).
如果用n表示线段的所有端点数,线段的总条数=1+2+3+„„(n-1)(板书)
设计
意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能清楚的表达出两种不同的计数顺序,并且养成分类计数,
边数边计的习惯
;能了解例1和例2在表现形式上有共线和不共线之分,在原理上是相通的。
但是,例2如果学生只有这
一种思路,则不强求学生用按基本线段的分类数法。
(三)运用原理,解决问题1、小明过生日,他邀
请了4个朋友来吃晚饭,席间小明提议每两个
人都要握一次手。他们相互握手一次,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用你喜欢的
方法解决问题,汇报)
2、体育老师的问题:
四
年级有5个班进行拔河比赛,每两个班要比赛一场,一共要组织几场比赛?(可以画线段表
示)
3、航空公司的问题:
在6个大城市之间,都有直达的航空线,一共要有多少条航空线?
4、小摄影师的问题:
妈妈和她的5个老同学聚会,每两个人都要合影一次,一共要照多少张
双人合影?(此三题请
你自己选择一个来解决。和同学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数线
段的原理应用到生活的实际问题中,用所学的画线段图形的方法或者
计数的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四)拓展延伸,引发思考
考考你:用1、2、3、4、5五个数可以组成多少个不重复的两位数?
设计意图:由课前测
试“五个人握手问题“时,学生的用数字排列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联想到
用几个数字组成不重复的两位数
。此题需要学生考虑到与数线段不同之处是:线段两点之间只
有一条不能重复计算,而组数时两个数可以
交换十位和各位的数字,像12和21是两个不同的
数,因此组成的两位数是原来的2
倍,使学生懂得考虑问题要全面。
小结:
线段的计数问题不仅有规律,而且生活中的很多问
题都可以用数线段的方法来解决。数学学习
中的许多问题之间都有联系,我们要勤于思考,发现事物中的
普遍联系。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板书:
数
线 段
两点之间 ●——●
有序 分类
1+2+3+„„(n-1)
按着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二合一、三合一……)
不重复 不遗漏 找规律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八单元:可能性
第一课时 不确定性
【教学内容】
第95、96页
【教学目标】
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
“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
确定现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
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描述。
【教具学具准备】
硬币、装乒乓球的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师:
上课之前告诉同学们一个消息,我们班马上要转来一位新同学,请同学们猜一猜,
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
”
2.学生猜:可能是男同学,也可能是女同学,不能确定,都有可能。
3.教师
小结: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可以确定它的结果,有的事情则不能确定它的结果。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不确定现象。
(1)教师:大家喜欢玩游戏吗?我们来玩一个抛硬币游戏怎么样?抛硬币
之前请同学们猜
一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呢?还是反面向上?
(2)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注意记录和观察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
(3)活动后请学生用语言描述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得出这件事是不确
定的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描述: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可能„„
也可能„„”
(板书:可能„„也可能„„)这个词语来描述这种不确定现象。
(5)教师小结:抛一枚硬币,
落地后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反面向上,在数学上,我
们把像这样的,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
使人们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
(板书:结果不止一种不确定)。
2研究确定现象
(1)展示盒子里的球——全是白球。学生可分组摸球后,记录摸球后的结果。
教师:当盒
子里全是白球时,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结果怎样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全是白球
,
都是白球„„
教师引导规范语言: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一定”这个词来说。
(板书:一定)
教师:这样放球可能从盒子里摸出黄球吗?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不可能,不会„„
教师引导规范语言: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不可能”这个词来说。
(板书:不可能)
教师:(展示盒子里的球——全是黄球)当盒子里全是黄球时,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结果
又怎样呢?
学生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摸球结果。教师小结:像这样结果只有一种,我们就用
“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确定现象。
三、猜想验证
1.(教师将两种球混装)
提问:现在盒子里装了3个黄球和3个白球,从里面任意摸出一
个,会是什么球呢?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
语言来描述摸球结果。
2.小组摸球,试验验证。
(1)试验要求。
教师:老师给每组都准备了一个盒子,里面有3个黄球和3个白球。请组长负责安排,小
朋友按次序摸球
。
要求:
①每人可以摸两次,摸之前要先想想:会摸出什么球呢?然后再摸。
②组内的记录员要将小朋友每次摸球的结果记录下来。
③每次摸出的球要放回盒子里
摇一摇,再继续摸。教师:比一比哪个小组最会合作,小组
活动开展得又快又好。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
导。
(2)教师小结:完成教科书127~128页1~3题。
2.讨论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
教师:生活中,哪些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哪些是一定要发生的事情?
教师举例,引导思考,如:“
猜中指”、“石头、剪子、布”等游戏。教师:谁来介绍一下这
些游戏?你能预测一下结果吗?
教师小结: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是事先不能确定的。
学生举例,分析游戏结果。
教师:想一想,平常你还玩过哪些游戏,或者你能不能自己来设计
这样一个游戏,使它可
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是事先不能确定的。
要求:独立思考,同桌互玩,边玩边想:这个游戏的结果是确定的吗?为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有趣的游戏,它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在玩之前是不能
确
定的,属于数学上的“不确定现象”。也正是因为结果的不确定,人们才可以反复玩,在可能
出现的结果
中去感受无穷的乐趣。
四、全课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二课时 摸球游戏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87――89《摸球游戏》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性目标:通过“猜测——实践——验证”,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
小;能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操作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和
猜测,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
自觉估计可能性的意识,以及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
3.
情感性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学会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体会到数据表示的简洁性与客观性。
教学难点:将“不可能”、“可能”、“一定”
等描述可能性的语言转化为数据表示,并能结合实
际情况进行分析;对随机思想的理解。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记录单,纸盒,硬币,,红、白乒乓球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揭示课题
师:请看,这有三个纸盒,里面都装有2个球,请三个同学上台
来摸球,每人摸5次,摸出白球次数最多者获胜。谁愿意来?
师:第一次开始,让我们把它记录下来。第二次„„
师:谁赢了?恭喜你。
问:同学们,看到这个结果,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3个学生打开盒子并拿出球举起展示给全体学生看)
逐个问:看
到这个结果,你们3位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根据盒子里球的情况分别用“不
可能”、“一定”、“可能
”等词语描述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边说边板:不可能、一定、可能)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可能性的大小。(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学习新知
1、游戏中发现知识
问:第一盒全是黄球,不可能摸
到白球,那么可以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从这个盒子里摸到
白球的可能性呢?汇报交流,说明理由(板:可
能性是0)
问:谁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0”?
师:(说到第二盒时,手
指)从这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到白球,那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可以用什
么数来表示呢?请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板:可能性是1)
问:谁来汇报?还有谁来补充?问:谁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1”?≈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问:(说到第三盒时)从第三盒子里可
能摸到白球,那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又可以用什么数来
表示呢?为什么?还有谁想说?(12 )
2、变化中找寻规律
问:如果在第三盒中加一个红球,那么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还可以这样表示吗?
该怎样表示?
你是怎样想的(盒子里有3个球,只有l个白球,所以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13)
。谁还想说?
问:在这个盒子里摸球,还有摸出其他球的可能性吗?(红球23)你是怎样想的?
问: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用小数表示方便吗?
师:像这种情况,我们一般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更简单、更准确?
3、阅书87页。
师:瞧淘气和笑笑也在研究可能性的大小,请翻开书87页,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下面我
们同桌之间与淘气、笑笑一块讨论一下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四、五两个盒中摸到
白球的可能性,好吗?
问:哪个小组来汇报?谁来补充?
结语:一种颜色的球占总数几分之几,摸到这种球的可能性就是几分之几。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导:说的真不错,下面我们轻松一下,以小组为单位来做一个摸
球游戏,好吗?(实验一
定要做到真实、科学,我们待会还要考察哪一组合作的好,实验的速度快。)
1、游戏名称叫我摸你猜,请看游戏规则(课件)
放球:盒子里装有白球和黄球共10个。
摸球:以小组为单位每次从盒中摸出一个球,在实验记
录单中,记录好颜色后,放回盒中,再摸。共计2
0次。统计:记录好摸出的白球和黄球的次数,
猜一猜盒子里有几个黄球、几个白球。注意:每次摸球时
手先在盒中搅一搅。
师:结束后组长依次汇报记录数据,猜测两种颜色球的数量,
并说明理由。把全班摸到黄
球的次数和摸到白球的次数分别加起来,看看会有怎样的结果?(师整理填表
课件展示,再次
进行猜测,然后打开盒子验证,对猜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师:(
看着课件上的数字,故作疑问状)为什么和我们推理的不相同呢?师:像这样的困惑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
真是很多,不仅摸球的时候有,抛硬币的时候也有。比如我们任意抛一枚
硬币,大家说正面朝上的可能性
是多少(12),可是就在上课前我连续抛了10次,有8次朝上。
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想不想知道?
(想)好,注意看想想是怎么回事?(课件显示)
历史上一些著名数学家做抛硬币试验的数据
试验者 投掷次数 正面出现次数 正面出现的频率
小明
30 10 0.3333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布丰 4040
2048 0.5069
德²摩根 4092
2048 0.5005
费勒 10000
4979 0.4979
皮尔逊 12000
6019 0.5016
皮尔逊 24000
12012 0.5005
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问吗?(因为我们实
验的次数太少了,当次数有足够多
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结果会越来越接近12。)
师:请同
学们议一议,皮尔逊抛了24000次后,如果他再抛一次,第24001次会是什么结
果?
2、智力问答:
导语:可能性的大小不仅仅出现在数字游戏中,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许多地方都会出现。
(1
)某种福利彩票的规则是:100万张为一组,设特等奖一个,奖品是小轿车一辆。李叔叔
买了一张彩票
,有可能中特等奖吗?中特等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2)如果天气预报说明天下雨的可能性是80100,你打算带雨具吗?为什么?
结语:这
样的事情太多了,生活中不确定的现象要比确定的现象多得多,所以我们应该用变化
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
,学会根据可能性的大小进行选择和判断。
3*、分析预测:(下面看看同学们的眼光怎么样?)
学校举行乒乓球决赛前,公布了参加决赛的小明、小强两名同学的资料。
(课件出示
比赛成绩和讨论问题)
双方交战纪录
在校队比赛成绩
小明
4胜3负
10胜5负
小强
3胜4负
14胜6负
(1)预测本次比赛决赛中谁获胜的可能性大些?与同桌说说你的理由。
(2)如果要推荐一
名选手参加市乒乓球比赛,你认为推荐谁比较合适?(学生思考讨论后,发
表看法)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今天大家学的开心吗?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何体会?
2、可能性在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希望同学们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这充满可能性的世界
中,学会
判断、学会思考、学会探索。课后找找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例子。
板书: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可能性的大小
不可能—可能性小—可能性大—一定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
可编辑
总复习
一、复习指导思想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
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提高
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
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
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1、查漏补缺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和练习,加强学生的记忆,深化认识,使所学的知识
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素养。使学
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由感性认识提升到一个理性的认识上来。2、
灵活解题,提高综合运用与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复习、练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分
类、整理,帮助学生找出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解题
规律,重新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达到举一反三、能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实
际问题应用数学能力。3、在复习、
练习过程当中,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数感和数学思维的梳理和培养
,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4、养成学生认真做题、细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操。
二、复习内容:
1、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第三单元、乘法
第四单元、运算律
第六单元、除法
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2、图形与几何 第二单元、线与角
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
3、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可能性
4、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好玩(合理安排)
三、复习目标:
1.对万级、亿级的数,十进制计数法,用“万”、
“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目以及近似数、改写
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建立有关整数概念的认知结构; <
br>2.进一步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进一步提高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以及探索规
律的操
作技能,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
3.掌握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认识角,能正确画出平行线和垂线
(过直线外一点和直
线上一点),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
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能根据给定的数据整理
制作统计图,分析结果。
5.通过整理
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
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
数学的价值。
6.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情况,以及整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
程,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四、复习重难点
1、乘、除法的计算准确性的提高和应用。
2、对角的度量和平行、垂直的认识。
3、对实际问题的理解与应用。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五、复习措施:
1、按总复习单元的顺序进行知识方块分类的疏理性复习,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2、逐单元、有重点进行复习。
提纲挈领式的对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复习。采用“看、读、想
、练、说、评”的方法进行
复习。看,看课文中有关运算方法、算理的词句。读,读这些词句,做到对本
单元心中有数。
想,通过自我反思,自查这个单元有些什么困难,及时提出,解决。练,通过作课本以及
练习
册上的有关练习,做到巩固知识。说,对于练习中有关的算理、数量关系等思维过程说出来,
理清思路。评,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加深对题的印象。
3、抓薄弱环节,进行集中练习。
针对逐单元复习中出现的比较集中的内容,采用多练精讲的策略,使学生做到巩固复习的
目的。多练精
讲中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 选择性做综合试卷,形成综合处理能力。
用做
综合试卷的方法,对学生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考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了解学
生的不足,采取
个别有针对性的复习。
5、抓住个别落后生,采取一对一的复习。
抓住落后面较大,在逐一
复习和集中复习效果不好的个别学生,采取一对一式的复习。让
落后生也能跟上步伐,巩固知识,缩小落
后面。
通过以上多种复习手段,使学生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
第一课时 大数的认识复习(一)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复习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2.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3.结合练
习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教学关键:
以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位顺序表
1.让学生回忆一下亿以内数的数位,并指名同学背诵。
2.在黑板上挂数位顺序表,问:你们还记得如何分级吗?
生:从个位到千位为个级,万位到千万位为万级。
3.师:个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万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亿级表示有几个什么?
4.师:我们还知道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讲评练习有关这方面的练习。
二、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那么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生:第一步要分级,用逗号或虚线隔开,从高位往低位读起。
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如:4005
2136(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084 3005
2019(一千零八十四亿三千零五万两千零一十九)
师:亿级多了一个亿字,万级多了一个万字。
3.复习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读法。
①每一级的末尾有零。
如:789 0000
读作:七百八十九万
45 0000 0000 读作:四十五亿
师: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②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情况。
如:4005 2136
读作: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435 0871 0532
一千四百三十五亿零八百七十一万零五百三十二
师:零放在什么位置要读?
生:每一级前面和中间的零都要读。
师: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要怎样读呢?
生:都只读一个零。
4.请同学把读法的法则在总结一遍,然后全班读一遍加深印象。
三、复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那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判断最高位是那一位,从最高位写到最低位。
七千万零五百(7000 0500)
2.师: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谁举一个例子。
生: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应该用零占位。如:五百二十一万(521 0000)
3.师: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七千万零五十。(7000 0050)
生:要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往下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六百万八千(600
8000)
4.请同学总结写法,个别请,这里比较简单,可以请中等的学生回答。
四、比较大小
师: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门应该怎么做?第一步?有几种情况?
生:第一步分级。
师:如果数位相同和不同怎么办?
看题目:20
8090>20 0809
生:数位相同时,要从最高位比较,如果最高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
,直到比出大小为
止。
生肯定,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可以请同学补充。
如:1900<2万
师:如果碰到这样的数时,应该怎么办?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生:可以先把2万化成阿拉伯数字。
师:然后在按照比较的方法。
如:3458<123456
生: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
五、省略“亿”“万”后面的尾数
1.整亿整万的数。
如:470 0000=470万 127 0000
0000=127亿
师:这样的数要怎样省略?
生: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亿的数要省略亿后面的八个零,加一个亿字。
2.求近似数
如:1292 4800≈1292万 2 7200 0000≈3亿
35 0720 0000≈35亿
师:求近似数要怎么求?
生: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万字。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亿字。
在这里要重点强调整数和近似数是不同的,要注意符号。
六、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回去好好复习。
第二课时 大数的认识复习(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
百万”、“千万”和“亿”,
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
改写
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
出它的
近似数。
3.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难点:
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关键:
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数万、整亿
的数分别改
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
数,求出
它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第一关:明辨概念。(以抢答形式出现,师给予点评)
一、填空。
⑴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
⑵从个位起,第五位是(万位),计数
单位是(万),第九位是(亿位),计数单位是(亿),第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十二位是(千亿位),计数单位是(千亿)。
⑶1702030009是(10)位数,它的最高位是(十亿位)。
⑷十万十万地数,数100次是(一千万)。
⑸一个数是由7个十万、6个万和3个十组成的,这个数写做(76?0030)。
⑹一个数千万位上是8,万位上是5,其它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8005?0000)。
⑺1个百万是(10)个十万,1个千万是(10)个百万,(100)个百万是一亿。
⑻在4和6之间填上(5)个0,这个数就万为四百万零六。
⑼30300030最高位上的
3表示(3个千万),中间的3表示(3个十万),最后的3表示(3个十)。
⑽一个六位数,最低位上是1,任意两个相邻数位上数字的和都是6,这个数写作(515151)。
⑾591000是由(59)个(万)和(1000)个(一)组成。
二、判断对错
⑴读数和写数都要从最高位读起或写起。
⑵4321>4320万
⑶9□000≈9万,□里最小填0。
⑷四万零五百写作:40000500
⑸404040读作四十万四千四十。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⑴13500000元=( )。
A、135元 B、1350元
C、1350万 D、1350万元
⑵读5000505这个数时,要读( )个零。
A、1 B、2 C、3 D、4
⑶一个数最高位是(
)位,这个数是八位数。
A、百万 B、十万 C、千万 D、亿
⑷有一个数,万级是207,个级是375,这个数是( )。
A、207375
B、2070375 C、2073750
⑸下面各数中,最接近20000的数是( )。
A、19998 B、20003 C、21000
第二关:细答基本(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一、在〇里填上“>”、“<”或“=”。
567765〇576756
3560000〇356万
二、按要求写数。
9吨=900亿吨
810000千克=81万千克
三、求近似数。
74380≈74万(四舍五入到万位)。
1309998572≈13亿(四舍五入到亿位)。
第三关:勇闯万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讲评)
一、根据数的组成填写下面各题。
(500000000)+(2000000)+(700000)=502700000
(3000000)+(800000)+(9)=3800009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二、用2、7、0、3、1这五个数组
成一个五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73210),最小的数是(10237),
约等于7万的最小的数是
(70123),约等于3万的最大的数是(32710)。
三、用5、4、7和2个0组成五位数,使这个数:
⑴只读一个零:50047,50074,40057,40075,70045,70054
⑵读两个零:50407,40507,70405,50704,40705,70504
⑵ 一个零也不读:54700,45700,75400,57400,47500,74500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三课时:复习多位数的认识练习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巩固所学
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
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重难点:提高实际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填空
1.2005年,某省的小学在校人数是九万六千八百零三人,写作(
),该省这一年的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为四十二亿零六千八百三十元,写作(
)。
2.用“四舍五入”法改写下面各数。
2830750000≈(
)亿 649086≈( )万
3.在○内填上“>”、“<”或“=”。
685439100○97325601
51986720○52001340
4.一辆小汽车每小时可行驶110千米,它的速度可记作(
)。
5.两个因数的积是936,其中一个因数是12,如果把因数12改成1200,这时积是
(
)。
6.小明给客人烧水沏茶,洗水壶要1分钟,烧开水要8分钟,洗茶杯要1分钟,
拿茶叶要1分钟,
沏茶1分钟, 客人喝上茶最少要等( )分钟。
7.2读作(
),最高位是( ),其中“4”表示( )个( )。
二、判断题
1.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 )
2.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
3.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不可能是三位数。 ( )
4.从一点引出两条直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 )
5.比最大的八位数多1的数是一千万。 ( )
第四课时:复习乘法和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除
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
关系,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重点:乘除法笔算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乘法和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乘法和除法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看书,小组合作进行归纳。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学生交流、汇报、补充。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口算
直接说结果。
2700÷30= 180÷60= 360÷40= 240÷60= =
800÷40=
420÷60= 54÷3= 60÷30= 250÷50=
130³5= 2³380= 150³6= 18³3= 23³4=
7³13= 460³2= 7³5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估算
522÷70≈ 710÷92≈ 543÷90≈ 350÷68≈
455÷70≈ 678÷80≈
59³103 ≈ 720³12≈ 315³72≈
408³18 ≈ 209³29≈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积或商。
15³39=585 792÷24=33
150³39=
396÷12=
15³390= 1584÷48=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4、复习笔算
1)948÷38= 2496÷47= 4325÷48=
3276÷84=
2)245³27 = 530³48= 509³50=
802³37=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5、解决问题
1)甲火车14小时行驶1750千米,乙火车10小时行驶1350千米,哪列火车快,快多少?
指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路程÷时间=速度
2)有26条船,每天收入78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3)总复习9、10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4——8
补充练习: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