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练习题
葡萄的英语-东营市人事信息网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阅读练习题
篇一
1、课内阅读,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
从水天相接的地
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
)。③月亮起升越高,穿过
一缕一缕( )。④忽然,海面上( )了大风,(
)了巨浪。⑸月亮在
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 )……⑥
皮
鞋匠看妹妹,月亮正照在她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⑦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
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
的( )的大海……
(1)这段话是选自课文《_________ 》
(2)这段话第(
)句描写,表现了音乐节奏的徐缓,第( )句描写,
表现了乐声的增强,第(
)句描写,表现了乐声的高昂激越。
(3)在括号内填上适当词语。
2、课外阅读
①竹,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②青青翠竹,
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
又是造纸的材料;竹皮可编制竹器;
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③翠竹真不
愧是“绿色的宝矿”。④然而,我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
⑤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
人誉为“岁寒三友”,历来为诗人所题咏,
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⑥当春风还没有融尽
残冬的
余寒时,新竹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⑦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
穿过
顽石,刺破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⑧暑
往冬来,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
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
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
的品格。⑨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⑩作为我们
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
吗?
1、“息”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
A、呼吸时进出的气;B、停止;C、消息;D、利息。
文中“息息相关”中的“息”应为第
( )种解释。
2、竹子的用途有( ), 所以作者把翠竹比作 ( )。
3、文中的“岁寒三友”指的是( )、( )、( )。
4、短文重点写了竹子的( )。
A、用途 B、顽强的生命力 C、用途和顽强的生命力
5、用“
”画出表现竹子强大生命力的句子。
6、作为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
(2)
“这种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二
阅读课内语段《月光曲》,完成练习。(11分)
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过许多的乐曲。
有一年秋天,
贝多芬到外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
的钢琴声从路旁一
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驻足倾听,琴声
忽然停
下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真难弹啊!
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
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
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子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
入场券太贵了,等我多做几双皮鞋,多挣点钱,一定给你买一张票。”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
过随便说说罢了。我会弹好这首曲
子的。”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屋子里点着<
br>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一个小伙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
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面目
清秀的盲姑娘。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有什么事情
需要帮助
吗?”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
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
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
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
得多
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
没有回答,他深深地被穷兄妹对生活和音
乐的热爱打动了,胸中的感
情有如大海的波涛。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
纱,显得格外的清幽。贝多芬心中
充满了温馨和祝福,借着清幽的月
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br>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
亮越升越高,
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
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
亮的浪花,一个接一
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
照着
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
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
海……
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琴声停了,兄妹俩
还陶醉在美妙的
琴声中。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屋子。
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
了下来。传说《月
光曲》就是这样谱写成的。
1、比一比, 再组词。(2分)
盲() 育() 腊() 蜡()
2、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1分)
仿佛( )
幽静( )
3、读下面句子,
想想应分别读出怎样的语气。(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
括号里)(2分)
A、充满同情、爱意、遗憾、内疚
B、迫切
C、诚恳、热情
D、体谅、安慰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真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
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
啊!”( ) (2)一个男子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等我多做几
双皮鞋,多挣点钱,一定给你
买一张票。”( )
(3)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4)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
4、下面各句不是比喻句的是( )。(1分)
(1)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
(2)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3)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5、认真读短文第8—9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4分)
(1)贝多芬看到了
,他按起琴键来弹的是 ,他弹的和他看到的之间
的联系是: 。
(2)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 ,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皮鞋匠
想到了 。
(3)我们从文中既可以体会到贝多芬
,也可以体会到穷兄妹对音乐
的热爱,对《月光曲》的透彻
,这一段也向我们展示了故事的最后结
果: 。
6、如果用《伯牙绝弦》一文中的人物打比方,贝多芬就相当于 ,穷
兄妹就相当于
。(1分)
篇三
阅读课内语段《“扫一室”与“扫天下”》,完成练习。(11分)
没想到陈蕃却( )地说:“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
事业,要
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哪里会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一
间屋子呢?”他说得( ),很有些得意的神
气。听着陈蕃这样的回答,
薛勤心里暗想: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
成大事呢?于是他盯着陈蕃,反问道:“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
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1分)
2、把文中画线的反问句变成陈述句。(1分)
3、解释文中“扫一室”和“扫天下”的含义。(2分)
扫一室:
扫天下: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3分)
(1)西汉时期的陈蕃认为,大丈夫应该去“扫天下”。()
(2)陈蕃不仅志存高远,而且很勤劳。()
(3)薛勤认为:能“扫一室”,才能“扫天下。”()
5、写出两个同时带有“大”和“小”的成语,并选其中一个写一句话。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大事与
小事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的论断。如春秋时代的荀子
认为:“不积跬步,___________
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三国
时期的刘备曾告诫儿子:“勿以恶小而为之,_________
______ 。”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