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技巧

巡山小妖精
728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07:0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运动会开幕式主持词


快乐学习,尽在慧学教育
四年级语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 速读原文材料——优化阅读方法,讲求阅读实效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认真 地阅读给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
基本大意。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 有限的。因
此,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思维理解的方法,是相当有
意义 的。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严格要求,严格练习。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有许多不良 习惯,有
的喜欢小声朗读或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逐词逐
句慢慢 读,以为这样读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针对这些不良读法,在阅读
练习时,我要求他们做到:集中 注重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
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 息。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
按时按量完成。
2、教给读法,自主感悟。《语文课 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
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读法指导上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 要一气呵成读完
它,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达到在感知中认读,在速读中感知。
3、捕捉信息,重点突破。学生阅读,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
种再现或解释的 过程”,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
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真正主动 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阅读
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词或句子,以便及时解决。课 文《神童的“秘诀”》
中陈毅读书的方法,学生可以借鉴。认真地阅读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只有认< br>真地通读全篇,做题时才能胸有成竹。

(二)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 要求时,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
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在进行语文阅读理 解训练时,第二遍读文章要
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基础知识, 牢牢掌握。阅读题型多种多样,但是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
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 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摘抄
比喻句、划出中心句等等。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课堂里一 定训练过,
粗心的同学却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圈出正确的词语,有的同学
反而 把错误的词语划去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
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 原因。因此在做这些基础知识的题目时要格外仔
细,这些题目尽量不要失分。
2、生字新词, 不要着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
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① 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
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②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③ 有的生词
是故意不给注释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要学生
联系上 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例
如:实际的表现和所得到的称谓 或名声是一致的。第二种情况相对于难度小一些。


快乐学习,尽在慧学教育

3、弄清问题,巧用“原话”。对于一些题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
于利 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进行回答。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
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 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
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 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
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 理。
4、想像说话,联系生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像
写话,例如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或是:读了这个故事,
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这样的 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你喜欢主人公
的什么品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己是怎样做的。在 平时的训练中,提
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
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 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
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三) 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

语文阅读理解 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
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 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
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 接从原文或自己的
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
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
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 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
才可形成答案。就上面的三层问题的题型,我分 别举例说明。
1、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
涉 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答案一
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 ,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
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 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
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低年级较为常见)如果它没有 明
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例如:《家是什么》(节选)
家是什么?1983年在卢旺达的一个真实故事,也许能给家做一个贴切的注
解。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37岁,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
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 部离散丧生。最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
还活着,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 生骨肉。他悲喜交集,将女儿
紧紧搂在怀里,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填空:热拉尔“悲喜交集”,“悲”的是什么?(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
姐妹、妻儿几乎 全部离散丧生。)“喜”的是什么?(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
这样的题目多以“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的题型出现,可以直接从文中提取答案。找
好答案后,做好标记,以便检查核对,然后认真准确地抄写下 来。


快乐学习,尽在慧学教育
2、提取信息后概括。 有时候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
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 点或重新组织。如若它指定必
须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

例如:《父亲》(节选)

我小时候,不知什么原因,非常厌恶胡萝卜的 味道,而弟弟就是不愿吃青菜。面
对我们的挑食,父亲苦口婆心地劝过好几回,总不见效。父亲和母亲商 量后,做
出了一个决定。那天,当我和弟弟坐上饭桌时,看到的是:我的面前是一碗胡萝
卜,而 弟弟面前放着一碗青菜。我和弟弟面面相觑,谁都不肯动筷。父亲铁面无
情地说:“今天,只有这个菜, 不吃就吃白饭!”说得很干脆,毫无商量的余地。我
们把求援的目光投向母亲,母亲似乎也无动于哀。我 和弟弟埋头吃起了白饭。可
是,__________________。直到第三天晚饭时,我们姐弟 终于将筷子伸向了胡
萝卜和青菜。不久,我们就吃惯了它们。

问题:文中的“父 亲和母亲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中的“决定”是指父母每天
只烧胡萝卜和青菜,帮我们改掉挑食的 坏习惯。父母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苦心
苦婆的劝说总不见效。这个决定最终让我和弟弟吃惯了胡萝卜和 青菜。这些答案
就要认真读这个小节,提取有效的信息,然后概括出来。这种类型的题目对一般
学生来说有难度。
3、提升内涵,升华情感。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 子的隐含
信息和深层含义。如《在金色的沙滩上》一文,作者为什么要用《在金色的沙滩
上》为 课题?(理解“金色不仅指的是沙滩的颜色,更指的是小姑娘这种如同金
子般的高尚品质。)这就要求学 生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写出完美的答案了。
语文阅读理解中,回答问题要精炼,摘取原文则是关键。离 开了原材料恐怕
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紧扣关键词
句,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四)认真回答问题——掌握答题技巧,力求言之有据

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 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所以教师要正确培养和提
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第 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
二遍阅读时再做题。回答问题时也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不可 不答。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
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 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
无分。
2、不能乱答。学生不联系阅读理解问题 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
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不得分。我们在阅读理解训练中强 调学生要答满
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胡说和乱说,写一些没用的东西。答题时要抓住要点,不
能 偏离题目要求。
3、懂得取舍。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先放一放,以免影响回答别的较
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


快乐学习,尽在慧学教育
阅读理解题。在解答阅读题时,让学生千万不要慌, 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地打开思路。
4、 言之有据。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
找依据,不能只是简单的一 个词语和句子,显得理由不充分,更不能凭空瞎说。
语文阅读理解中问答题的答案现在多是 开放式的,题目得分的主动权在学生
的手中,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一名好 的教师应该
要善于用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点拨学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
体验 、见解,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这对阅读教学思想的形成有很大
益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在 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的同时,不应忽视文本的构想
和教学的价值取向,防止从一个极端(同一模式化的理 解)走向另一个极端(混
乱与文章背离的教学)。

主观性试题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
文。
例: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是总起句,在文中起到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的作用,抒发了作者对荷
兰的赞美之情。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例: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 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
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抒发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
热爱之情。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例1:“笔直的公路上,一队队灯柱,像等待检阅的仪仗队。”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灯柱的整齐地立在公路上
的特点。 例2:“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
探出头来。这句话好 在哪里?”
答: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后春笋生机勃勃的特点。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
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 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句话
好在哪里?
答: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特点。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例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
样小的小船。”这句 话好在哪里?


快乐学习,尽在慧学教育
答:这句话是设问句,它能引起读者对进入金龙洞的小船的注意,并引起读者的
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例2:难道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句话
好在哪里? < br>答:这句话是反问句,它强调了蝙蝠的特点,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也不能在漆黑
的夜里看清楚所有 的东西,并加强了语气。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 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等表现方法。答题时,
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 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 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
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 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 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
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
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咸阳师范学院分数线-实习日记40篇


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片-教务工作总结


为生命着色-重阳节慰问信


京都大学-3分钟英语演讲稿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名人传读书笔记-攀枝花招办


描写广场的作文-流行风


爱情公寓经典台词大全-台湾大学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