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玛丽莲梦兔
511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07:2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中山大学国际商学院-心得体会范文


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
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
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 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
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
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
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
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
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

1

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的,
神总是“脱俗” 的。
⑷联系《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
水。
四、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感悟: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 ,李白还孤
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⑵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以“不独”写
“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五、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
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独坐敬亭 山》看似写景,实在抒发作者的感情,
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2、背诵全诗。
3、默写全诗。
六、回顾总结,受之以渔
以前,我 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
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 自己总结:晓诗题──知诗
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表面)独 (内心)不独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 如画。今天,想带大家
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你知道洞庭湖吗?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
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老师送一组词: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
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
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 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
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 ,不禁诗兴大发,
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精读会意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2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
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
起,显得非常和谐。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 过
的铜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
的铜镜。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 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
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看一看君山,登
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第三课时
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
2、齐读诗题:忆江南
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
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3、指名读。(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五、作业布置
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 绿如蓝。”这两句诗所描
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写,也可以画。)
【板书设计】
赞美
忆江南────好词
思念







2桂林山水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感情朗读课文;熟练有感情
的背诵课文;注意分号的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
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脑中想象这种美丽景色。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引 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
图像,教师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 ,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
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br>吧。
①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②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
教同学、老师。
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
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
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
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 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
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 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
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 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
作者的赞美之情。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
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③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
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 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
“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匚”。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4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
一、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②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③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
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 ,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
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 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
面、结合语句领会。
④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 ”“真险啊”。
二、山和水相映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 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
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
在画中游’”。
③引 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
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 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
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三、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四、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 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
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5


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 金华的双
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
开的季节,同 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广这
一创设的春游情境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到课文 的学习中,学生兴趣盎然。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课堂 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
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从整体上感知全 文,拟
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一)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1.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2.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
(教“粉红色的山,各色的 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
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这 么美的句
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
4.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 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
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
5.闭上眼 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
美景。(二)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 、“外洞”
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2.“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3.“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
一定不觉得拥挤” 说明外洞什么特征?
三)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
1.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合适吗?这两位同学不合适
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
2.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
3.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
验作者当时的心情。
4.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点评
朗读)
(四)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6


1.“双龙”其实是什么?(教师点学生回答)
2.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
想什么就想什么。
3.默读,找内洞特点。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一)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二)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可以
坐车回去了,请大家回 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三)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
概括写作特点)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一)双龙洞游完了,你有什么话好说,有何感想?
(二)以此文为范例,做一篇游记。












4* 七月的天山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 读懂
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
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
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 、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
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 三山五岳,一股
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著名作家碧
野描写 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
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 一看、游一游吧!
二、明确学习任务

7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 篇以描写山
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
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
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 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
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
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
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 ”“走进
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描写景物: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
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
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a. 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
b.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
c.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d.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
e.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
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a.“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b.“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c.“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d.“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e.“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 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
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8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
引发的联想。
(二)过程与方法: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
趣。
教学重难点
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句,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 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
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 ,不过需要
由大家自己来安排。
二、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 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作记
录。比如:去的时间、地点,怎么去,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 搞些什么
活动,带什么器具等等。
三、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 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得周密、妥
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 ,再由小组
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做好发言交流准备。
四、制定春游方案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
个春游
方案。

9


五、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 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
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 进行摘
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六、日积月累
自由朗 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
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得多,背得快 。
七、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邀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第二课时 习作
一、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
喜欢哪 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
(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 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得很具
体, 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二、实地观察
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 ,把观察到的景物记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
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 的事情,觉得很有
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三、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启
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四、学生完成习作
五、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10


5 中彩那天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 下面的词语:财富、修理厂、名牌、方式、赠给、拥挤、道德、
难题、彩票、存根、号码、回忆等。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
懂得“一个人只要活 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
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情感。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名言导入,直奔中心
①导入:齐读一句名言: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一位普通的母亲
朗读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除了记得这句话,还了解了哪些内
容?
(再次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明白父亲遇到了什么样的“道德难题”)
●品析词句,探究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学习三~五自然段
走向父亲的心灵深处,去细细品味这位家境贫寒的父亲,在中大奖后
的那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过程。
①自读三~五自然段,并用“──”画出描写父亲中彩后表情的句子。
②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品析词句。
a.中彩后的父亲有怎样的表情?(中彩获车──神情严肃)
b.品读句子:
“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几次兴奋地 想
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揣摩人物心理:同学们,为什么中 彩后父亲会不高兴呢?(因为父亲
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做了记号“k”,正是这张带“k ”字
标记的彩票中了奖)
比较父子间的不同态度:(我的心情与父亲的心情形成鲜明而强烈的
对比,突出父亲的不悦)
c.拓展想象,练习说话,深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
大街上人声鼎沸,只有神情严肃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车,他的心里矛盾
极了。
在这里穿插的句式练习比较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剖析父亲当时矛盾的
心里:我想留,但不能留, 。我想还,但又舍不
得还, 。这样的练习不仅揣摩了人物的内心,
更帮助理解父亲为何在领奖时毫无喜悦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学习六~八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万般无奈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奔驰车,

11


回到家里,他又做了些什么?
②学生根据有关词句汇报学习情况。
(父亲把“05102”上的“k”字擦去了,上面还留有‘k’字的痕迹)
③体会父亲当时的内心世界。
深入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启发说话。
同学们, 现在的你,就是这位家境贫寒,梦寐求车,并用自己一个人
的收入来维持一家六口人生活的父亲,你在擦 掉“k”字时,心里都想些
什么?能对同学们说说吗?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说:1.昧着良心满足个人私欲;2.对家庭的
责任感)
④品析句子,再次剖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理解句子: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2
a.出示配图朗读投影。(同学们,文中的我因百般喜爱这辆车,而又担
心失去这辆车,竞 委屈得差点流泪了)
“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
b.显 而易见,“我”的意见是留下车。理由是什么?(因为库伯是有钱
人,我们家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理 由成立吗?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再次引入情境,小组讨论。
语言引入情境;这声音强烈撞击着父亲那本想留下车的欲望。同学们,
如果你是这位贫穷而 有责任感的父亲,面对眼前的这位正在成长的儿子,
你会做出何种选择呢?
⑤深入探究心里变化,感受父亲的人格魅力。
同学们,位家境贫穷,靠自己一个人的工资来养活老 老少少一家六口
的父亲,在金钱与诚实,欲望与守信面前,经过了复杂的思想斗争,毅然
选择了 后者,这怎能不令我们对这位父亲肃然起敬呢?请大家用心来读这
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第二课时
(三)学习第九自然段
①朗读。
思考:困扰着父亲的“道德难题”终于解开了,父亲又是怎样表现的
呢?
②再次讨论,领悟父亲的高尚人格。
a.朗读思考:同学们,老师和大家一起学到这里,我也被搞 得“迷惑
不解”了,父亲是靠什么解开了这个“道德难题”的呢?请大家再读这句
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b.引导学生看投影朗读,从“诚实,有信用”中来归纳“诚信”一词。
(学生上黑板完成板书:诚信)
c.同学们,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诚信”在人们的商业
交往及生活交往中 尤为重要。让我们记住父亲的言传身教吧!请大家再读
这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12


●想象拓展
①学到这里,同学们应该注意到,文中妈妈说话了,我也 说话了,惟
有这位风格高尚的父亲在整篇课文中没说一句话,多么遗憾呀!我们能否
在文中某个 地方补出父亲可能说的话。
②同学们。车被开走了,家中的每个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他们可
能说了哪些话,请写出来。
●学习最后一段
①齐读最后一段。
(虽然文中的“我”当时不理解父母的所为,但成年以后看法变了,
请齐读最后一段)
②齐读中心句。(投影)
●总结拓展
①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②把自己口述的“收获与体会”,略做修改写下来,也让自己的体会
形成一句“名言”,并 在结尾处写上自己的名字。
如: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富有,更需要精神的的富有

6* 万年牢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8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
富更珍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万年牢》
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的是什
么?)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字词:多音字:把、闷、削。词语:走街串巷、 掉皮损伤、晾
晒、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能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3 .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细读课
文,感悟理解1.第一处的万年牢指 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出示
句子:“我的糖葫芦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 出的糖
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a.为什么叫万年牢?
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读第二小节,体会父亲十分
讲究选料;读第三、四小节,体会 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糖风等
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
不衰。
二、.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
“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

13


在是万年牢。”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
去工作”体会父亲生意认真实在)
三.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 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
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
人。
四.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懂得:产品质量好才赢
得顾客,做事讲认 真、讲实在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深入体验你是
怎么理解父亲的做人的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 例来说明。交流“做事
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7尊严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描写人 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
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能懂得什么是尊严。
学习重、难点
通过抓住哈默的言行、神态,体会他自尊的可贵品质。
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将来百分
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的含义。
学习时间:2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这位大家认识吗?课前同学们查找了关于他的资料,能用
一两句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学生会说:哈默先生是一位传奇人物,被誉为20世纪最令人不可思
议的大富翁。哈默先生 被誉为石油大王。邓小平同志称他为“勇敢的人”。
哈默先生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用智慧创造了令 世人惊叹的奇
迹。……)
二、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向大家做了介绍,你们了解的都是在他 成名
之后,人们对他的赞誉。可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在他一无所有的时候,就
有人赞美他,预见 他会取得成功。结合课前的预习,谈一谈,(1)赞美哈
默的是谁?怎么赞美他的? (师出示问题)

14


三、师:杰克逊大叔为什么会赞美他,为什么在他一无所 有时会预见
他成功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读课文,汇报。
四、师:刚才 同学们说,哈默在自己非常饥饿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先
干完活再吃饭,从这种行为,你有什么疑问吗?
1、学生提出问题。
2、师:带着这些问题,请大家认真默读2-5自然段,找一找 哈默是怎
么说的,怎么做的?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读完后同位交流一下。
3.在学生汇报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语言因素,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提升认识。如:
1、 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
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
(1)自由读一读这句话,联系前文谈一谈感受!
师:此时此刻,叮着送到嘴边的食物,他在想些什么呀?
小结过渡:是呀,此时的哈默非常的饥饿 ,可是他就是不愿意像其他
难民那样接受无偿的施舍,不愿意不劳而获。
(2)指名读。
2、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
那我不能吃您的东 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
(1)自己读一读这句话,你能读出什么来?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2)此时的哈默是那么坚定 ,那么坚决,在他的心里始终严守着做
人的信念,谁能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这句话。
读一读!
(引导学生体会哈默坚持自食其力,不依靠别人。)
3、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自由读、指名读、评读,再读。
(体会哈默态度的坚决,一定坚持要先付出劳动,才获得报酬,是多
么难能可贵!)
师:正是哈默的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赢得了杰克逊的赏识和尊重,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们这几段。
分角色朗读。
哈默的精神感神感染了你,也感动了我,此时此刻你就是那位骨瘦如< br>柴的哈默,我就是杰克逊,来我问问你:
1、师:你现在可是个逃难的人,食物对你多重要,你为什么还要坚
持先干活在吃饭呢
生:我有劳动能力,我要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
生:我虽然面对困难,我要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困难。
2、师:你先干再吃,不是一样吗?
生:靠自己的努力,不依靠别人的同情,用劳动换取的食物,我吃起
来心安理得。
3、师:什么原则?
师:年轻人,我很敬佩你。你留在我的庄园吧。我为什么把他留下来

15


那?
生回答。
这段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很好地引导了学生深入思考,探究人物的内心,
了解人物的性格及品质。
师过渡:在困境中哈默还能依靠自己的努力生存,自立自强,他是个
有尊严的人。一个有这 样品格的人,会战胜一切困难,一定是个成功的人。
因此,杰克逊大叔给了哈默这样的评价。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它有尊严!
①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是什么意思?
什么都没有,指没有金钱,财富。教师可追问:他现在有什么?
②百分之百是个富翁指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说?
体会一个自立自强,有自尊的人,才可能用自己的 劳动、聪明创造财
富。有尊严,是一个人众多品质中最基本的一种。尊严是一个人的灵魂。
五、事实证明了杰克逊大叔的话是对的,他果然是事业上的成功者。
上课之初,同学们介绍了,人们对哈 默的赞美,学习了课文,你现在想对
哈默先生说些什么?
你们不想对杰克逊大叔说点儿什么吗?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下搜集与劳动有关的名言。















8将心比心
教学时间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意
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重难点
通过与本文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体会作

16


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 br>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
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 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将学
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学完课文以后,也许你就会毫 不犹豫地告诉老
师答案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4.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1.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后,合作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
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横线
标示出来。
3.齐读第三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段的理解。
4.用波纹线勾出文中阿姨和母亲说的话,仔细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
么?
5.学完课文,你对课文中的阿姨和母亲想说些什么吗?
6.全班交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课后拓展。
1.以“将心比心”为题,写一写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
2.创设情境,补充对话。
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小朋友给抱着孩子的阿姨让座。
②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帮素不相识的老奶奶找她所需要买的东西。
③大街上,帮助一位残疾的叔叔捡他掉在地上的东西。
板书设计:
8*将心比心
阿姨 奶奶 将心比心
母亲 护士 将心比心
人 人 将心比心











17


语文园地二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
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积累 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
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例 如:别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
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 地吐
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呢?
1 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2 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二、讨论交流
1 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
法作一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2 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3 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
语言。
三、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简明的建议,一一写在黑
板上,然 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
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 里。
四、学习“我的发现”
1 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2 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 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
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的事,或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 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
不说假话。
2 思考表 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
说的话,可以是烦恼的事,可以是欢心的事… …
3 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
教师随即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4 学生动笔。
5 相互交流,修改。
二 日积月累
1 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
的道理。

18


2 逐句自读。
3 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 教师释疑。
5 熟读、背诵。
三、趣味语文
1 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2 自读。
3 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二、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 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
不说假话。
2 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
说的话,可以是烦恼 的事,可以是欢心的事……
3 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
教师随即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4 学生动笔。
5 相互交流,修改。
课后反思:







9自然之道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幼龟、沙滩、
侦察、企图、情愿”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在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
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 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
1、指名读本组的导读提示,说说本单元的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
要求。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看看大自然给了我们人
类什么启示。

19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朗读全文
2、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3、“自然之道”什么意思。
三、学习全文
1、“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是一件什么蠢事,自己读一读
课文的第3、4自然 段,一会儿我请同学上来表演一下幼龟和嘲鸫。
2、指名表演,表演后评价,引导学生抓住“欲出 而止、踌躇不前”
来评价幼龟,并理解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来评价。
3、当我们看到这种情景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自己读一下课文的
第4自然段,指名读,指导学生应抓 住哪些词来读,比赛读,指名分角色
朗读,齐读。
4、师:我想问问刚才读导游的同学, 你说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
道,就是这样的。”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5、再自由读全文,想想:我们倒底做了一件怎样愚蠢的事。
6、 比较句子,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
(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的事,好心办成坏事,说是愚不可及。
重点句子的理解: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
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7、我们来观察一下插图,图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说。
8、课文的第6、7自然段就描写了这样一幅画面,自己读一读吧。
9、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再默读课文,想象一下,指名
说一说。
如果当时你看到食肉鸟吃幼龟的那种情景,你有何感受。写几句话吧。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当食肉鸟吃饱后发出欢叫声时,我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指名说。
二、学习第8段
1、谁来读一读导游的话。
2、同学们,如果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 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
事中得到了教训受到了启示,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得到的启示。
3、学生说完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请
找出‘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 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让学生齐读这句话。
三、总结全文
自 由朗读全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事。教给学生方法,把各自
然段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本课的主要内容 。
写作方法的指导:作者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中的前后照应的
写法,例如:颓丧 ——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四、综合性学习
1、读课后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说说活动方式和要求。
2、与好友商议,如何开展这次活动。全班交流,教师提出注意事项。

20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时间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
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
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 强环保意识。
(三)情感态度于与价值观: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
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难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课前准备:查找有关黄河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扫除障碍 理清脉络
首先,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初读课文:
①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②想一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 然后讲什么?最后讲
什么?
③哪个部分是课文重点讲述的内容?你根据什么确定这一部分是重
点内容?
④把讲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的重点句子画下来。
教师通过巡堂查看,指名回答,了解学生自学情况,酌情予以指导。
二、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
1、把握重点让学生带着课后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归纳一下黄河发
生变化的两个方面的原 因,再说说这两方面原因之间的关系”
2、细读课文第三部分重点段落,用笔勾画出能说明以上问题的有关
词句。
3、然后分成四人小组议一议自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

21


课文中“一是……二是……”明确指出了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归纳
一下:一是大自然本身的变化造成水 土严重流失,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
是人为的因素,破坏植物,造成水土流失。第6自然段后面用了12 个“越”
字,具体地写出了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关系,水土流失形成的恶性循环:
土壤的肥力下 降,造成农作物减产;农作物减产了,人们就得多开垦荒地;
多开垦荒地植物遭破坏,又造成水土流失。 这样循环往复,黄河中的泥沙
越积越多,以至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就更频繁。
4、要让 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体会这种恶性循环就是前文所说
的“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解除这一 忧患的关键是什么?科学家设
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什么?”
5、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最后一段,并归纳出科学家设计的治黄方
案的要点。通过抓重点词、句的读议,使学生加深对课文重点内 容的理解。
三、回顾全文,落实重点
1、引导让学生再读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能 把黄河的变化过程揭示
得这么具体,使人读了课文就能清楚地了解这一变化过程。让学生懂得文
中主要是用了大量的数字说明,如“黄河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
“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 倍”,“从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达16亿
吨”,“4亿顿沉积在下游河道中”,“有的河段高出两岸 农田3——4米,
甚至高出10米以上”,“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
的 土壤被侵蚀”,“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这些确凿的发人深
省的数字使得文章内容具体生动 ,有很强的说服力,黄河的“表现”怎不
令人忧虑!人们再不注意保护大自然,将受到大自然更多的、更 恶劣的惩
罚。这些材料数据的获得,靠的是作者平时的观察积累。顺势引导学生做
生活的有心人 ,只要善于发现,仔细观察,注意积累,作文就有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材料。
四、结合课文 讨论交流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体会
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
(黄河的变化给我们的教育是惨重的,给我们的反思是深沉的。警醒
我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 自然的惩罚。)
3、引导学生举出人类破坏大自然而受到惩罚的例子,说说怎样才能
保护好大自然。
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以前 适宜生存
现在 忧患河 人类资源破坏










22








11、蝙蝠和雷达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 br>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与要点,理解飞机
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飞机夜航与蝙蝠飞行之间的联系。
[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蝙蝠探路,飞机上雷达导航的原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示图,认识蝙蝠,介绍蝙蝠。
2.示图,认识雷达,简介雷达。
3.引导学生 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
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 ?(不是)课题用一个“和”
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
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来弄清楚。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正音)
2.自由读课后作业题(1)中的词语,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
的可查字典。
3.处理自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三、按小组分自然段齐读课文。
要求读得比较流畅。
四、默读课文并思考:
1.初步说出课文主要内容。2.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用一句
话概括。读后边讨论,边板书。
五、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分段:
1.课文该怎样分段?说说你的根据。
2.概括段意,拟出小标题。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速读课文。(读后要求说出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

23


(一)指名读第一段。了解课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解答。
(二)阅读第二段。
思考:1.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 都是怎
样做的?试验说明了什么?给学生出示一表格,在自渎的基础上试着填:
试验次数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第二段哪句话是主要的句子。
3.简介常识性课文的一般叙述方式。
(三)阅读第三段。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围绕这句话,课文是怎样具体叙述的?再读课文。要求:
(1)读懂有关词语。
(2)说出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
3.学生口述蝙蝠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过程。
4.启发学生说出蝙蝠的嘴所具的特殊本领“发出超声”,耳朵的特殊本
领是“接收超声”。
5.科学家揭开的秘密回答了课文前面提出的这个问题?
6.练习朗读。
(四)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要求学生根据上段学习方法进行自学)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夜航的飞机是怎样靠雷达探路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填
写)
3.这段的叙述回答了前面课文提出的哪个问题?
4.练习朗读。
5.总结。同学 们学得真好,这个板书是我们师生共同完成的,课文开
始提出的问题,通过同学们的认真学习,已经完满 地解决了(边讲边擦掉“?”
号)。
(五)看课题,引导学生说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六)启发学生联系课外阅读中了解的有关仿生科学的知识进行交流。











24









12、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时间: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 能:认识8个生字。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
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
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
课前准备:仿生学小资料,动物特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本组的前三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你从这三篇课文中明白了什
么?
二、熟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同位互读,教师适当检查。
2、说说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3、自主学习:按照阅读提示来自学。(1)每篇短文主要讲什么 ?(2)
从中受到的启示。(3)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简单写出自己的感受。
三、精读,交流感受
1、交流感受深的句子,交谈受到的启示。
“原来,大自然中 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
然的生态平衡。”可请学生画生物链的图来帮助理解。
枯枝败叶(增强)土壤肥力(增多)森林、灌木、野草(增多)昆虫、
兽类、鸟类(捕食) 害虫(吃)森林、灌木、野草
2、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现在,飞机设
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性能的
优良飞机”交流相关资 料。
四、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1、朗读全文,回顾学习过程,小结学习收获和学习方法。
推荐仿生学读物,继续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25


语文园地三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
果,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 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
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教学难点: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展示事例,激发兴趣
1、2000多年前,埃及人迈克雷在尼罗河边 散步时,踢到了干乌龟壳,
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木手制四弦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
2、早先澳大利亚没有兔子,只有袋鼠、驼鸟等少数的动物。1859年
英国移民带去了2 0多只兔子,到澳大利亚。那里没有虎、豹、豺、狼等
食肉动物,兔子没有天敌,只生不死,不到三年时 间,就多得挤满了牧场
草地。到了19世纪末,兔子经过的地方,牧草,麦苗荡然无存,丰美的
草场变成了荒漠,确确实实发生了一场兔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很长时
间人们对兔子的逞区束手无策。 后来,科学家找到了一种针对兔子的粘液
瘤病毒,它通过蚊子传播给兔子,大批兔子连接死去,这样澳大 利亚的农
业和畜牧业才得以恢复。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自
然界动物与动 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它们的关系是协调统一的,哪个
环节上失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人类带 来灾害。
二、全班交流
三、我的发现
1、读一读,自己悟一悟。
2、说一说,读一读,分组感悟
第一组:“终于”说明科学家解开蝙蝠探路的秘密是很不容易的,是
经过反复实验的结果。
第二组:“根本”强调了“如果不是我们”自作聪明,这些海龟是完
全不会受伤的。
第三组:“居然”进一步强调了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相信”
朗读时注意这三个词语气要稍重一些。
3、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句子中的两个句子的意思基本是相同的,
但每组中的第二个句 子表达的语义更重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和说话时,
要注意词语在表情达义上的作用。
4、举例子:你还能再举一组这样的例子吗?
四、日积月累
1、自由读,想一想意思。
2、自主说,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理解的气象谚语,教师适当点
拨。
3、多种形式积累:自己背,互相背,齐背,指名背。

26


4、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让学生说一说。
三、展示台
展示自己办的 手抄报或自己读的有关仿生学的书。交流一下是否受到
启发,自己想根据大自然的什么发明点东西,为我 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方
便
第二课时 习作
一.自主汇报,确定习作内容
1.让学生用十分钟时间汇报本次习作想写什么。
2 .小结:本次习作,是写自己在综合学习中的发现,或活动经过,
或心得体会,你在哪方面感受最深,最 有话说就写哪些方面。
二.学生自主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同位相互修改,完善初稿。
四.习作展示,共同评议、修改。
五.再次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认真誊抄自己的习作。














13夜莺的歌声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旷、蠢、灶、蘑菇、岔。
2.新词:空旷、蠢东西、蘑菇、分岔、垂头丧气、轻蔑。
3.理解重点句:
(1)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就都跑了。
(2)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祖国,当祖国需要时,

27


随时都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
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二)难点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
这一点难于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加强朗读。
(二)整体感知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前苏联在卫 国战争中,各族人
民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详细描写。教
师要 引导出这种精神源于对祖国的热爱。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正音:削xiāo 空kòng 塞sāi
解词:轻蔑:轻视,看不起人。
沉寂: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搭拉:向下垂。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学生自悟。
(2)简介时代背景。
苏联卫国战争: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
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 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
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
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
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
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
兵。
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
消灭敌人的准备。

28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
智摆脱了敌人。
4.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
解所学字词。
5.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词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
1.文首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 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
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2.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
3.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
夜莺倒只有我一个! ”(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
沉着、机智。)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
野兽来了”。
(这句话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4.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二)阅读第二段
1.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
贪玩的样子?
(孩子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递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
任。)
2.当问孩子有无游击队时,孩子怎样回答的?画在书上。
3.讨论: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
如,毫无惧色呢?
(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
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 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
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三)指读第三段,讨论
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
(通过小夜莺的歌声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来了。)
2.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不是,小夜莺显得老练,看来在战争期间,他已是一位出色的游击
队员了。)
(四)默读第四段,思考
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小孩子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小孩

29


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警惕性。)
3.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照应了开头 并点了题,这歌声……有什
么区别,这句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写?
2.以歌声的 地方有几处?(可见这篇文章思路清楚,以歌声为线索,
另外准确的环境描写也起到了烘托中心的作用。 )
(六)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
六、布置作业
1.造句即便……也……
2.学习写人物动态的句子,画在书上。
板书设计: 13夜莺的歌声
起因:引敌发现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经过:诱敌进伏击圈 机智勇敢的
巧妙报告敌情 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教学后记:














14小英雄雨来
目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重点: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30


一、板书课题,提出自学要求。
《小英雄雨来》是一篇小说,篇幅比 较长,内容较多。学习这类课文
首先要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人物等等,因此可从以下几个
方面来阅读课文:
1、熟读全文,抓住主要内容。
2、理清结构,了解事情的情节变化。
3、抓住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思想。
二、检查自学。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2、PBS——“字词”。(读读)
三、指导读第一部分。
1、自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
句。(限时)
2、交 流。这一部分主要讲雨来游泳本领高。写得好的句子:“芦花开
的时候……在柔软的芦花里”。“每到夏 天……露在水面上”。
3.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标题可以在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概括,也可以选用课文中的语句。这一部分的小标题可以概括:游泳本领高或者“望
着妈妈笑”)
四、指导读第二部分。
1、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画出你认为写得语句。(限时)
2、交流。这一部分主要讲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写得好
的句子:“女老师走到 ……翻开书”。“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3、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小标题:上夜校或者“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五、指导读第三部分。
1、自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
句。
2、交流。这一部分主要讲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3、加小标题。(掩护李大叔或者“把缸搬回原地方”)
六、指导读第四部分。
1 、自读课文,画出描写雨来心理活动的句子,思考:敌人是怎样对
待雨来的?雨来是怎样同敌人斗争的? 这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限时)
2、交流。
板书: 敌人:盘问 哄骗 利诱 威胁 毒打
雨来:应付 不上当 不屈服
(机智勇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读课文一遍。
二、指导阅读第五部分。
1、自读课文,画出写得美的句子,想想这部分主要说的是什么,小
标题怎样概括。(限时)
2、交流。(小标题河沿上的枪声或者“有志不在年高”)
3、有感情地朗读。
三.指导阅读第六部分。
1、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水中雨来的句子,想想这部分主要说的是什

31


么,小标题怎样概括。
2、交流。(小标题机智逃脱或者“雨来没有死”)
3、有感情地朗读。
四.归纳中心。
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机智,为了
掩护 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歌颂了少年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
敌的斗争精神。
五.讨论:课文是按怎样的叙述顺序表达文章中心的?
1.课文的表达顺序是什么?板书:
雨来 游泳本领高

上夜校

掩护李大叔

智斗强敌

村民夸奖
勇敢机智 ↘
(热爱祖国) 脱险
2.“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 国”在文中出现了几次,都是在什
么情况下出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雨来有哪些优秀品质?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在抗日战争时期像雨来这样的小英雄就他一个吗?谈谈你的认识.
六.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还乡河、芦花村和小英雄雨来的句子。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要求: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信中都写了哪些内
容;积累印象深刻的词句。

32


能力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举出例 子说明“世
界并不太平”;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有感情的朗读
课文。
思想品德要求: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要
坚决反对各种战争;体 会孩子呼吁和平、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感情。
重点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
平的真挚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996年11月,一个 中国孩子给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了一
封信,你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一个中国 孩子的呼声》,
看看孩子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他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
信?
二、 联合国简介
三、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中国孩子雷利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写信?
2、 信中主要写了什么事?
四、自学生字词
1、 读准字音
2、 记清字形
3、 理解词义
五、 学习课文
1、 学习信的第一自然段,讨论:这段中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 读读这一段
六、 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继续学习课文
1、 默读课文,找出信中哪些内容是作者回忆的?从他的回忆中你体
会到了什么?
2、 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3、 点拨:爸爸的嘴张着,孩子想到了什么?
4、 读最后一个部分课文
a、 五十一年前和五十一年后各指哪一年?
b、 五十一年后是什么情况?读读课文
c、 举例说说你对这段的理解
d、 老师用现在发生身边的事实说明“世界并不太平”
5、 讨论对作者呼吁的理解
6、 带感情读课文






33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教学时间: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结构,初
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维护世 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
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画面中讲的是什么事?(战争给儿童带来了悲惨地生活。)你有什
么感想?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二、自学诗歌,完成以下要求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查阅工具书。
3、想一想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意思?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请几位学生逐节读诗歌,注意正音。注意:“茵”的读法。
2、检查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
3、诗歌主要讲了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心声,希望全 世界的儿童都能有
洁白的教室,平稳的课桌,都能在鲜花中读书,共同享受美好的春天。表
达了 人们对世界和平的期盼。
四、学习一至四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中“这究竟是为了
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2、指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读出节奏。
3、齐读第二小节,思考这一小节讲什么?
4、默读三、四小节,学生读后交流:
课文中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指导朗读一至四小节。
五、学习第五小节
学生自由读第五小节,讨论交流:作者的心声是什么?
六、总结课文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韵律和节奏。
3、“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七、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组织学生读课后阅读链接,感受呼唤和平这是世界人们的共同心
愿。

34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战争中的儿童的资料,坚定学生维护和
平,反对战争的信念。
3、组织学生办小报《战争与和平》。
4、学习读选读课文《黄继光》
板书
16﹡ 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有洁白的教室
世界和平的期盼 平稳的课桌
鲜花中读书
……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
力,并培养学生认真听 的习惯,互相交流。能发现这些比喻句表达的不同
的感情色彩。读成语,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试着运用 。
2、过程与方法:写一篇看图作文,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认真观
察图画,想象当时 的情景,想象要丰富合理。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宽带网,了解 战争带来的危害,同时,
通过课外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参观展览等形式了解为和平而战的
英雄人物。
教学重难点:口语交际、习作练习。
课前准备:收集自己准备的新闻、英雄人物的故事。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小小新闻发布会
1、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我们生活在现
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 哪些
途径知道新闻?(看电视、看报、听广播、上网等)
2、你最喜欢看什么新闻?指名说。
3、看新闻有什么好处呢?举例说一说。
4、既然新闻有这么多的好处,假如让你来讲新闻,你们认为应该讲
清楚什么呢?
5、那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

35


规则:1 、先在四人小组内讲新闻,讲后每人评议另外三人,讲得怎
样,最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到班上讲新闻。
2、各组代表在班上讲新闻,讲完后班上同学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最
后举手表决评选出三名 “最佳新闻发言人”。
6、小结延伸: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那你们打算以后
该怎么做呢?
二、我的发现
1、自由读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表达的感情。
2、同桌交流。
3、全班指名交流。
4、小结:两组带点的词表达的感情不同。
三、教学“日积月累”
1、指名读成语。全班齐读。
2、四人小组交流词语意思。
3、全班指名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说明。
4、读读记记成语。
5、读一读,注意观察每一横排有什么规律。
四、教学“宽带网”
1、朗读宽带网中的内容。
2、你在生活中还收集了哪些英雄人物的故事?
3、学生展开收集资料。
4、举办故事交流会,评选故事大王比赛。
第二课时
一、课前搜集资料交流
同学们,课前我们收集了1937年左右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背景,谁
来说一说。
二、结合图形读习作要求。
1、习作有几个要求?哪几个?
2、你认为这次习作的重难点是什么?(观察和想象)
三、根据观察,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1、这个小孩为什么要哭?
2、他的妈妈在哪里?
3、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4、这个孤独的孩子以后的命运可能会怎样?
5、……
四、根据问题自编故事。
五、方法指导
1、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图画内容介绍历史背景。
2、根据观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编一个完整的故事,写清楚故
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六、练习习作,指名交流,全班提出修改意见。
七、小组交流,评议谁讲得最精彩。
八、推选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全班评议。


36



17触摸春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 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书写“浓郁、
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花繁叶茂、多姿 多彩”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
摘 录、积累好词佳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盲童对生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
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
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已经度过了十个春秋,谁能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春天。
从同学们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大家谈得 最多的是通过眼睛所提供给我
们的视觉形象。那么一些双目失明、失去视觉的盲人心中的春天又会是怎< br>样的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没有视力的盲人虽然不能用眼睛去观察
春天,但是他们心中得春 天也同样是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的。因为他们是
在用心灵出触摸春天。
二、 检查预习,认读生字。
1、 同学们已经在课前预习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也可以谈一谈你阅读后的初步感受。
2、 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 小组合作读课文互助互学,将课文读准、读通。
4、 指名朗读,进行评议。
三、 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 自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文中的小
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默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出标注:写一写自己的感悟,画出不
懂之处。
3、 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读后感受,重点围绕“盲女安静特殊在哪
儿”来谈。
第二课时
一、 自读课文
二、 品评人物,深化认识
说说通过仔细阅读,你对盲女孩安静有了怎样的认识,或者说一说你觉
得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研读语句,深化感悟
1、 明确研读内容:上节课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交流了感悟,
这篇课文有许多词句含义深刻,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
词句,并认真揣摩言外 之意。

37


2、 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研读结果。
3、 全班交流,教师点播使学生理解引向深入。
4、 总结理解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抓
住重点词语理解)
四、 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课文之后,有什么收获?
2、可爱的小 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用
心灵触摸到。海伦.凯勒说:“世界上除了用眼睛 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
觉,那可能是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下面请同学们自渎“阅读链接”中的内容。
3、全班交流:“我”在树林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我”为
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4、 同学们谈一谈对海论凯勒的认识和了解
五、 布置作业,课下延伸
1、 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2、 课下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读后感想。









18永生的眼睛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
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
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
改变传统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
和骄傲。
三、教学难点:
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二) 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8


二 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二)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 详细地复述课文
(2) 简要地复述课文
(3) 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
(母亲——→父亲——→女儿)
(4) 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
故事)
(三) 再读课文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
略地写?
3.指名回答。
(四)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让学生组词
达( )命( )肿( )肺( )访( )
组( )勇( )敢( )骄( )拥( )
教师重点讲解:“肺”字的最后一笔是竖,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市”。
2.积累本课词语
突如其来 栩栩如生 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 才华横溢
3.按拼音填空
yì 才华横( )、文( )、回( )、容( )、翻( )、( )思、
友( )
jiāo ( )阳、( )傲、( )花、( )气、上( )、香( )
zǔ ( )挡、( )织、( )力、( )国、( )成
(五)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四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深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
上的变化。
二.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
化。

39


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忆课文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
(二) 深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母亲捐献角膜
(1) 默读课文 ,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
度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不 理解)
(2) 画出父亲说的话,并出示投影:
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以 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
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 于
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 自由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② 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③ 指导背诵这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父亲捐献角膜
(3) 自由读课文,画出父亲的心愿。
他愉快地告诉我:“我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 睛。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
栩如生的马儿,那 有多美妙!
①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 体会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愉快)
③ 指导背诵这段话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你是从哪
些地方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体现出温迪对外公的敬佩之情。)
(3) 父亲也遵照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这使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
体会最后一句话: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辉映在我女儿
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① 指名读句子
② 自己默读这句话
③ 体会“骄傲”指的是什么?(4)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二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
(1) 齐读“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来信的内容”
(2) 理解句子,并出示投影:
我那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
着骄傲的光芒。
① 指名读句子
② 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40


③ 请同学说一说
(3) 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内容,老师适时指导
(三) 回读课文内容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感想: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一定有什么感想吧,请谈一谈。
3.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四) 布置作业
将你的感想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回顾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二)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巩固、扩展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永生的眼睛”这个题目的意思
3.指名回答
(二)自由读全文,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讨论:①说说全文要歌颂的是什么精神?(歌颂了尽自己的一切
所能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②那些句子体现了这种精神?
3.指名回答
4.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扩展练习
1.请你结合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看待“死后捐赠角膜”这件事的?
2.指名说
(四)小练笔
1.请你写一件给你感触最深的事情,要求内容要有详有略。
2.学生练笔,老师巡视指导。
3.交流自己的习作,教师给予充分鼓励。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将你的小练笔读给家长听
四.板书设计:
18永生的眼睛
(捐赠角膜) 母亲 父亲 女儿
(“我”的态度) (不理解)——→(理解)——→(影响)





41


19生命生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读写“鼓动、
跃动”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
句。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三)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
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
要求。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张海迪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该书自1998 年开始创作,耗时
四年,共计35万字。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
就担 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
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 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
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 护一
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
稿后,确确实实地 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
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无独 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
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
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 br>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
有意义,更有光彩。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自主学习: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读几
遍就读几遍,达到目标为止。
2、小组合作学习,抢读生字生词卡片,比一比谁认识的生字又快又
多,请优胜者介绍自己 识记生字的方法。轮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
利。
3、全班交流:请一个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识字成果,再请一个小组
朗读课文,其他小组评议。
三、整体感知课文
1、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出示思考题: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
行不行?为什么?

42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
重哪一方面?
2、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1)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 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
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 这种表
达作用了。
2)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 br>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
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 ,生命力之强大。“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
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3)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 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
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四、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
关节 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
喊着:“生命、生命”。
第二课时
一、温故导入
1、朗读课文
2、自主品读:轻声吟读,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地方,反复读。
二、研读与赏析
1、 师: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
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 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
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 提
出了哪三个要求。
2、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生之欲望生命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3、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1)“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
不行?为什么?明 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
“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2)“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
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 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3)“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 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
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 br>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
便调换的。

43


4)“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 长,
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小瓜
苗在没有生长的条 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
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5)“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 那种难以忍受的
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
们这种 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
敢地”修饰成分。
三、体验与反思
1、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
从你 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2、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四、作业
1、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2、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五、板书设计:
飞蛾:挣扎求生——求生欲望令我震惊
生命 生命 香瓜子:砖缝冒苗——不屈向上令我(敬佩)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沉稳而有规律的心 跳给我震撼
有限的生命 无限的价值
教学后记

















20《花的勇气》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4个生字。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
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二)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4


(三)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
精妙。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收集有关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课文,归纳大意。
1、学生自 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看看这篇文
章主要讲了什么?可以把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勾 下来,有不明白的地方,
作上记号。
2、小组合作学习:轮流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交 流识记生字的方
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学生汇报,指名学生回答。注意学生对于几个要素的总结:时间、
地点、人物、发生了什么。
4、师总结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
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学生汇报
刚见草地,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扒开草丛,见到__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里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读,品味语言
1、学生自主研读
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
己的感受深刻的地方仔细体会体会。
2、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重点体会
“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绿色到处泛滥” “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
的心头怦然一震”分别体会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
为什么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
是――勇气!”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无论是奋力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的瓜苗,还是自己沉稳而在规< br>律的心跳,让作者感到生命的伟大。随着文章的层层推进,作者在文章的
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不仅是作者从自然界感受到这生活的真谛,很多
人也有着自己的感悟。交流收集的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
2、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本文及这些名人名言对你有什么启发?
写一写。


45



《语文园地五》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
行迁移,继续深化对生 命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积累关于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
(二)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认真揣摩文章中的一些句子的
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 含义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
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成语故事,讲述成语故事,激发学生
继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利用课文导入:
同学们,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抒写对生命感悟的文章,那用心去
感受春光的盲姑娘,那以帮助别人为快乐的祖孙三代人,以及那些砖缝里
顽强生长的小苗、绝境中奋力求 生的飞蛾和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的小花,
无不展示着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同学们课下还搜集了许多热爱生 命的感人
故事,相信你们对生命也一定有自己的解读。今天,我们就围绕“生命”
这一永恒的话 题来畅所欲言。
二、学习课文中的资料。
1、默读资料,想一想这些资料都讲了什么。
2、全班交流对资料的解读,搞清楚每一段资料所立足的角度。
(1)面对个体生命与更多人的生 命的时候,众多的医护工作者们用
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生命之歌,换来了更多人的生命。
(2)我们身边,有许多热爱生命的人。
(3)生物界表现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
3、交流:你还搜集了哪些关于生命的资料呢?给同学们说一说吧!
三、交流——有感于生命
1、学生自己思考、组织语言。
(1)生自己确定发言角度,选择内容,组织语言,注意围绕自己选
好的内容组织语言,切莫走题。
(2)自由组合,互说互评。说的过程中注意语言流畅、中心明确,
听的同学有不明白的地 方可以提出来,对说得同学提出修改意见,评出小
组讲得最好的同学。
2、全班交流:
四、总结: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假如生命是水船。请不要停泊,也不要随波逐流!请高高地升起风帆,向着未有人到达的海域……
五、我的发现
1、读一读,说一说。
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他们发现了哪几种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你在阅读过程中还发现了哪些方法呢?

46


2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要体会揣摩句子的含义,除了仔细想、联系
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等方法 外,还有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
文揣摩体会等方法。
3、迁移运用:学生快速阅读本组 课文,想一想,通过再次阅读,还
发现了哪些含义深刻的语句,自己是怎样读懂的。
4、总结:阅读时要认真体会、细细揣摩句子的言外之意,这样才能
领会句子的真正意思。
六、日积月累
1、学生自读三段名人名言,读准字音。
2、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三段话的理解。
3、自由背诵
4、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
七、成语故事
1、生自读故事,有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学习。
2、读通句子,读懂故事内容,并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3、交流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4、练习讲述故事。上台讲故事。
第二课时
一、确定选题。
师:在口语交际中,那些内容、观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请结
合实际,从中选择习作内容吧!
二、回忆写作方法:
师:本组几篇课文在写作上,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回答后师小节:由某件事或某一生命现象中引发思考,表达自己对
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三、学生习作
四、写好后修改自己的习作。


















47


21乡下人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掌握14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理解“时令、
屋檐”等 词语。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并体会乡村生活的诗情画
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并体会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
教学重、难点:感受并体会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描绘引入
同学们,当我们远离喧嚣的都市,步入乡村 ,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
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
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同学们,我们今天共同走进乡下人家,一起
感受田园的诗情画意吧!(揭 题)
二、初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号,音读不
准的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交流。
4、指7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5、默读课文1—6自然段,想想描写了哪几处乡村的风景。
第一自然段:屋前的瓜棚;
第二自然段:门前的花、屋后的竹;
第三自然段:房前屋后的鸡群;
第四自然段:屋后的小河;
第五自然段:傍晚吃饭的情景;
第六自然段:瓜架上的纺织娘。
二、学习生字
1、检查预习生字的情况。
2、练习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默读全文,读完后你想说点什么吗?
2、想想文中描写了哪几处乡村风景?
3、你对哪一处风景最感兴趣,找出来并读读。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4、喜欢同一处风景的同学在一起品读,交换自己的看法。
5、有感情齐读全文,并想像画面。
6、你觉得这篇乡村课文写得怎么样?(形象、生动)
二、积累好词、佳句。
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在积累本上,并读一读。
三、画。把你喜欢的一处风景的段落多读读,并展开想象把它画出来。


48



22牧场之国
学习目的:
(一 )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认识“镶”“嵌”等八个生字。积累
“膘肥体壮”“辽阔无垠”等词语和喜欢 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
面,感受异国风光)。
(二)过程与方法: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
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激发对
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学习重点:积累词句
学习难点: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发学习欲望。
师: 同学们,在咱们的地球上,有一个绿水幽幽鲜花盛开的美丽国度,
你知道是哪儿吗?对,就是有着水之国 、花之都美誉的——荷兰,它还是
一个牧场之国。
齐读课题。课前让大家查了资料,谁能说说你了解到的荷兰?
二、理解内容,感受美景。
1、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去感受异国的风
情。请几个同学来读一 读。其他同学听听他读得对吗?读通顺了没有?听
了课文后,说说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
师:谁能评一下?
2、师:谁来谈一谈荷兰留给你的整体印象。
师: 是啊!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荷兰是个牧场使国,是个美不胜收
的地方!咱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第一 段。
3、为什么称荷兰是牧场之国呢?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把能体
现荷兰是牧场之 国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充分地体会。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读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句子。
生读。师相机引导学习相应自然段。(如先说到二自然段师重点引导
学生感受牛多,牛的悠闲自在。)
师:这一段说了什么?大家也自己读一读。
出示“一条条运河间的绿草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
牛,在低头吃草。”
读句子,说说你的体会。(牛多)作者是怎样准确描写这些牛的?(体
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师板书。(牛多)
师:读读后面的句子,你还有何感受?(想象牛的神态和动作,理解
作者拟人句的准确生动。)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请带着自己的感受轻轻地美美地读一读。待会
儿咱们比赛比赛。
指名比赛,师生评价。
提出选择句子积累背诵的要求,练习背诵。

49


师小结:看来作者是通过写牛来描写荷兰的牧业。
4 、大家注意到了吗?咱们刚才是怎么学习这一段的?师引导总结学
法:初读——交流体会感受——想象、 美读——赛读——选择性积累背诵
5、分组合作根据刚才的方法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交流反馈,教师相机引导。
6、师:同桌交流一下,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你就是这 辽阔无垠的
草原上的一头牛、一匹骏马、、一只绵羊或一只小鸡,你会看到、听到、
想到些什么 呢?
同桌交流。
7、师:难怪作者说——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8、 你看出这几段哪些语句或词语特别出色呢?你能把它记住并写出
来吗?试一试,和小组的同学比一比。
三、课件展示异国风光片,欣赏完后再用一段话介绍介绍,可以用课
文中学过的词句。
作业:小组合作办一期异国风光的剪贴小报,并配以简短的说明,课
外展览并分小组评比。
















23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背诵这三首古诗
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
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
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 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
之情。
教学重点: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50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
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 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
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 的同情赞美。“少”“才”“又”
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
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 。由于词
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
自己理解,解决不了 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51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 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
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24麦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
生字,能准确认读。
(二)过程与方法: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 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
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学准备:挂图,识字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直观激趣
播放课件,观看乡村生活的场面,让学生 对乡村生活的情趣有一个直
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范读激情
教师 范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
撩”,要求每位学生至 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
字的分析(和、应),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 )。发挥学生主体性,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
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52


二、感悟文章
1、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麦哨 》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
陶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 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
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
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 什么
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
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
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
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 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
能过上“欢快、柔美”的生活。
3、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
感受。
(3)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
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经老师 的这一点拨,学生不难感受到人们“欢快、柔美”的背后,
是老人的健康长寿,是孩子的聪明可爱,是夫 妻的恩爱美满,是邻居的和
睦友好。从孩子们欢快的神情,看到人们的欢快生活;从人们的欢快生活,< br>联想到整个乡村欢快、柔美的生活。)
4、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 )教师告诉学生,有一位诗人读了《麦哨》这篇课文之后,激动
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 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
下,幸福人,乐开花。
(2)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3)同学们展开想象,课后也写一首精美的小诗。
板书:









53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
思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两个结 论的旨义。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
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过程与方法: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
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
的。
教学难点: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
结论的含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揭题,审题
1.导入谈话 :17世纪意大利有个伟大的利学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
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
从高处落地的规律。这篇课文就是介绍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
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看着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
的?
2.着(zhu6)地,是落在地上的意思。
二 初读课文,了解自学情况
1.请 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伽利略
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 果怎样?
2.根据学生的朗读,纠正字音。注意提醒着(zhuó)地更(gēng)改的读
音。
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
容。
(伽利略17世 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
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 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
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奉:相信,并照着去做。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结论:从前提推出来的结果。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寻常:平常。
5.根据课文内容,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当时研究 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
他的话当作真理,不容许更改”。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讲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从来没有人怀疑过,
而伽利略却表示了怀疑。
第四部分(第4—6自然段):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
话是靠不住的。将 四段的段意串起来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54


三 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读第—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讲什么?(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2)什么样的人叫“辩论家”?人们为什么 称伽利略为辩论家?(辩论家指
有一定辩论口才和辩论能力的人。因为伽利略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提出的
问题,有的连老师也无法解答,可见伽利略当学生时候就善于思考,有自
己独到的见解)
(3)根据老师刚才的叙述,想—想“不寻常”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不平
常,不简单。伽 利略平时肯动脑,善思考,能发现疑问,与其他同学不一
样)
2.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信奉”是什么意思?人们信奉亚里土多德表现在哪里?找出有关的
语句读一读。( 相信,并照着去做。“人们把他的话当作真理……难道要违
背人类的真理吗?”)
(2)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对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达到了什么程度?(盲
目的程度)
(3)这段话中,“不容许、更改、责备、违背”这些词语怎么理解?
不容许:不许。
更改:改换、改变的意思。
责备:批评的意思。
违背:在这里是不遵守、不服从的意思。
(4)小结:这些词集中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 绝对相信的,达
到一种盲日相信的程度,这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和伽利略的敢于怀疑的
科学态 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表现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所具
有的科学精神和勇气作了很好的反衬。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二、教具准备 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一 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亚里士多德讲 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
是怎么看的?(亚里士多德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 br>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
略对这话产生了怀疑 )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他想:
如果这句话是正 确的,……这怎么解释呢?”)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 结
论。这两个结论是什么?(①把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的两个铁球拴在
一起,如果仍然看 作是两个球,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慢。
②如果看做是一个整体,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4.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不—样,是相互矛盾的)
5.根据同一句话,会推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所以伽利略认为这

55


句话是靠不住的,值得怀疑。
6,他打算怎么做?(用试验来证明不同重量铁球落地的情况)
二 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经过多次试验来证明)
2 为什么 要进行多次试验?(一次试验,没有说服力,要经过多次试验
才能说明问题。伽利略进行了许多次试验)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
落下,总是同时着 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4.齐读这段话,加深印象。
三 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思考: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大哲学家,人们都
迷信他,而伽利略只是个25岁 的年轻人)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人们忍不住地惊讶地
呼喊起来)
4. 这说明什么?(说明伽利略试验成功了,这事实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人们为这位年轻人的大胆和聪明感到 高兴)
5 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伽利略是一位不迷信
权威,敢 于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人)
6.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 的?(①以亚里土多德的一句
话为线索,贯穿全文。②鲜明的对比,用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和伽利< br>略敢于提出问题进行对比;用试验前后人们的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
四 板书设计
3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 (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 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
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56


26全神贯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运用已学的阅读方法,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体会“全神贯注”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条理。根据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刻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全神贯注”的含义。
2、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2、根据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全神贯注》。谁回忆一下我们学习略读
课文的方法。
生: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按照阅读提示研读课文。
4、小组交流、讨论。
5、大组汇报
(二)、按照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三)、(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
1、小组1:读课文,并讲解不理解的词义。
提醒易读错的字音和易写错的生字。
2、小组2: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1,2)罗丹全神贯注修改自己已经完工的雕塑作品。
第二部分:(3,4)罗丹发现自己把茨威格忘在了一边。
第三部分:(5)茨威格对这件事很有感触。
3、按照阅读提示归纳成几个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①介绍有关罗丹的资料。
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③画出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曲线部分由老师补充。)
④理解“全神贯注”和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四)语言表达训练
谈谈你对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看法,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谈,鼓
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
作业;搜集各人全神贯注做事的故事,召开故事会。





57




27鱼游到了纸上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
茶、一丝不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作者
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聋哑青年忘我的学习态度,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与人合作的态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
识。
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27课。(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学生: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老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学生之间的争议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 位残疾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
金鱼。“鱼游到了纸上”意思是说这位青年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 ,像活
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
了一件什么事就 行了。)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来
不说一 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
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 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
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 何反
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
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

58


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致”
是翘舌音,“聋”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
“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 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
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想想第一段的哪句话引出下文?(“十几缸金鱼”。)
3.“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
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的。他“特别”的 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
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二、三、四段,思考问题:这位青年“爱鱼爱到了 忘
我的境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2.学生讨论思考题。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有时……有时 ”“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
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 ,也忘记了自己。”
“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3.提问:
(1)“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 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引起了人们围观和赞叹。说明
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合在一起的意思。他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 象自己也成了金鱼,这
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勤奋、专注。)
(3)“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
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
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 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
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 鱼形象、
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
纸上”的前提 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
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 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59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 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
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的准确描写以 及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都
能体会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 br>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
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 刻苦。从“有时……有时”可以看出
他观察时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因此,画出的金鱼才能做到仿佛在纸上 游动。)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注意 观察、积累,并说说这
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聚、聋、哑。
②写出词语的意思: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
附:板书
27.鱼游到了纸上
聋哑青年 举止特别(忘我)游到纸上 先游到心理
我”
认识 了解 敬佩
















28父亲的菜园

60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课文中的6的生字;
(二)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通过语言和行动体会父亲坚韧的优良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深厚
的感情;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认识课文中的6的生字;
教学难点: 熟读课文,通过语言和行动体会父亲坚韧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与导入
1、你们谁见过菜园?
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在哪儿见过?菜园是什么样子的?
2、那你们见过在铺满石块荒坡上的菜园吗?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父亲的菜园》,快速阅读,说出对你印象最深的感
受,或者疑惑问题;
要求:读准字音,语句流利,边读边想;
2、教师板书学生问题和感受;
三、细读课文
1、教师归纳学生感想和问题:看来同学们对父亲很敬佩。下面我们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
阅读要求:推敲重点语句和词语,语速匀畅,语调抑扬。边读边打记
号和写注释。
● 通过一件什么事情让你对父亲很敬佩?
(解决开荒的原因,菜园对父亲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开垦菜园?找出具体的语句体会
● 父亲哪些方面值得你敬佩?
(解决开荒的过程和艰辛)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
勤劳、自信、坚韧,热爱
● 你觉得父亲是怎样的人?
(系统归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父亲的形象)
四、拓展
出示荒凉的山坡和父亲的菜园图片
这是被破坏的土地,这是父亲的菜园;
对破坏土地人的行为你有什么评价?父亲和他们比起来你有新感
受?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61


学习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积累描写精神 意志的词语。写
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二) 过程与方 法: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
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 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
楚具体。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词语。阅读成语故事,大
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
习作做好准备。
2、《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 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
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醉如痴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 勤奋专注让鱼
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都让我们肃然
起敬。其 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上就有值得我们
敬佩和学习的人。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 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小组交流
1、 提出要求: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 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任务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介绍
给大家。
3、 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 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
二是评选出说得最生动具体的同学。
5、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把事例说
得清楚具体。
全班交流
1、 各组代表轮流说,劝班同学进行评价:一是评价说得内容是否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
感浑厚。
2、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建议,
重说某一部分,也可以椐理力争 ,说得真实自然。
3、 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报上,说一说他们身
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
延伸拓展
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报,把“观察记录”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
安排在报上。
二、我的发现
1、 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 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有什么作用。
3、 翻阅类似的课文找出类似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 想想课外的读物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

62


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三、日积月累
1、 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 你发现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3、 自选一个成语说说它的意思。
4、 开展读的竞赛,熟记这些成语。
四、阅读
1、 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 指名朗读。
3、 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练习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第二课时
一、激发习作兴趣
上节 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愤怒学习的人,
这节棵课,让我们把这些任务写下来, 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
作文集。
二、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 作要求,通过任务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
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 修改。
三、精彩回顾
1、 回忆口语交际时,自己在小组里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
2、 回忆在全班交流是,被老师和同学们称赞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四、习作
1、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 按照要求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五、评议
1、 把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做上记号。
2、 与组内同学互相习作,写几句评语。
3、 再次修改后在组内朗读欣赏,推选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
参加全班交流。
4.全 班交流中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内容具体、语句通
顺,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誊抄习作,编辑班级作文集《我们敬佩的人》









29《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63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 纪昌学
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
为力”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
体会人物的想法, 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
法。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
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 ,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
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 位古代
著名的射箭能手。他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
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
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 ,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
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 发百
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同 学
们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朗读课文
1、指名课文,注意随机指导读正确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 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
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之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
弓放箭?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相机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1)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一项本领 ,都要有扎实的基
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
要 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

64


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2)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
能手吗?
小结:看来,学习本领和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课文的2、3自然段。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
楚明白。二是要读好纪 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
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三 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力
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
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五、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事、虱。
2、写字、写词。
指导重点:“昌”不能写成“冒”。“妻”把上半部分与“女”连起来。
“刺”左半部分是“ ”不是“束”。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古代名医,他是
谁呢?
发下阅读资料,学生阅读,了解扁鹊其人:
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 恰好患病,病
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
国家大事 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
太子患的是“尸劂”(类似今天的休克或 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
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 苏
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
能做起来。再服二十 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
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生读短文回答: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他是什么人?
小结: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 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
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
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
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把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 词语和第6
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1)交流学生的疑问。

65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
①扁鹊是有名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
②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
③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
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 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
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 己安全的考虑。
相机指导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
结合 揣摩他们的心理读好。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恒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
又会怎么想
(2)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点拨:蔡桓公本为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已见等 道理。
3)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
想蔡桓公听了 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出来。题目可用《跨越时
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虽然你是国君,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
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
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 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
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 !我想你一定也在
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 大家从
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四、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重点指导: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
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30《文成公主进藏》
教学目的:

66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
求婚、 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章主 要内容,练习简
单地讲述故事。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
主进藏 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
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
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文的题目是《文成公主进藏》,谁能说说那些部分具体写文成
公主进藏?
从第5自然段到13自然段,写文成公主进藏。
师简要讲述“文成公主入吐蕃的”历史事件。
二、请快速浏览课文这一部分,你能简要说说文成公主进藏中发生了
几件事吗?
四件事。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她找了一段树干搭了一座桥;在沼泽地
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过去了;遇见 恶乌鸦,以为松赞干布死了,修了一
座石头房子纪念他;把乃巴山背走;遇见神鸟天鹅这件事。
三、抽学生简要概括。
师:我发现你们概括得都很简洁。如果把这部分的内容简要地讲述,
你想怎么讲呢?
1、 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河,翻过一座座山,走了一
程又一程,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 成夫妻。
2、文成公主向西藏出发,一路上,她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
鸟天鹅、移 走乃巴山,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四、一个运用故事中的话来总结,一个概括几件小 事来总结,都是好
方法。那么,文成公主进藏前几段,主要写了什么呢?你能不能用一两句
话说 一说?
五、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六、关于考验智慧一段,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一些?
“两个难题”就概括了,这样就简洁了。
七、我们来看课文最后一段,能用一句话说 说它的意思吗?这件事仅
仅是对西藏有好处吗?再读读第一句话。
八、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第一部分是求婚成功,第二部分是文成公主进藏,第三部分是文成公
主的贡献。
九、把故事简要地与同桌交流一下,抽学生复述。
十、学生交流自己读过的民间传说故事。


31《普罗米修斯》
一、教学目标:

67


(一)知识与技能: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
敬佩、违抗、驱赶”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气急败坏、驱寒取暖”
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
摩人物的心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
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三、教学难点: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有关古希腊神话,对普罗米修斯和人间为什么没有火种
有大致了解。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阅读了许多中国神话故事,比如《女娲
补天》、《猎人海里布 》等。但你们知道吗?古希腊也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
话故事,你能说说自己看过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吗?( 生介绍,师可以适机
梳理各位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
正 义之神——普罗米修斯。对这个神,你们有所了解吗?(生根据收集的
资料做简要的介绍:普罗米修斯是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提坦神,他创造了
人,同时仿造音神,终于使人类发出声来,而且教给人类知识和技 术方法。)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注意正音:“恕”是翘舌音。
3、在读文中,有没有 艰难的词或长句子不好读的,提出来当堂解决。
(生提出,可采用学生互助的方式解决)
多音字:肝脏( )
“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人名连读,引导生多练习。
4、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懂的词语,在文中标注出来。
5、生提不懂的词语,可采用师启发或众生帮助的形式解决。(以下两
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理解)
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本文指
宙斯十分恼怒。
惩罚:严厉地处罚。本文中指宙斯对普罗米修斯采取了一些残忍的手
段。
三、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讲述了普罗米修斯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答,注意引导学生说得简要一些,“抓住主次”。(普罗米修斯
为人类盗取了火种。)
3、然后呢?这部分注意引导学生:普罗米修斯所受到的折磨不用一

68


一说出来,可概括为:宙斯知道后,用残忍的手段严厉地惩罚了普罗米修
斯。
4、最后呢?(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5、把这三部分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生自己先练习一
下,再指名生说。)
四、分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
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 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众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答)
二、学习课文。
1、对 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诸神,我们以前了解得不多。读了普罗
米修斯的故事,我们接触到了几个神:普罗 米修斯、众神领袖宙斯、火神、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不知道这几位神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结合课
文有关词句谈一谈吗?(先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2、关于“普罗米修斯”:
(1)普罗米修斯很勇敢,他是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
去拿取火种。(有感情 地读读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指名读,生评,师
注意引导学生谈感受:这一句要读出普罗米修斯盗火的 决心。因为从一开
始,他就已经看到了盗火的后果———冒生命危险,但他还是毅然决定去
为人 类盗火。)
(2)普罗米修斯是个真正的英雄,他很有正义感,认为是对的事,
就义无返 顾地去做,不怕受到宙斯的惩罚。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普罗米修斯的坚定和无畏。(自
读、竞读、齐读)
(3)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勇敢的神,任凭宙斯用残忍的手段折磨他,
他也不屈服。
宙斯用了哪些残忍的手段?(指名说)
师: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 的悬崖上。
高加索山,到现在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他独自被锁在这里,既不能动,
也不能睡, 不光日夜经受风吹雨淋,凶恶的鹫鹰还每天剖开他的肚子,啄
食他的肝脏,他要忍受撕心裂肺的痛苦。结 合你的理解,再读读6、7、8
自然段。
忍受这样的痛苦,普罗米修斯也没有屈服,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
出?
(4)普罗米修斯 还是一个善良的神,当他看到人类吃生东西,在无
边的黑夜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长夜,他很同情人类,就 决定为人类盗取火
种。
(5)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值得敬佩的神,他的行为让执行惩罚的火神
都敬佩。

69


3、对别的神,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宙斯:冷酷无情,看到人类受苦 一点也不同情。而且,他还很残忍,
就因为拿了一颗火星给人类,他就用那么残忍的手段折磨普罗米修斯 。
宙斯作文众神的领袖,太霸道了,他很可怕,几乎没人敢违抗他的命
令,一旦违抗,他 就会给以最严厉的惩罚。
火神: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神,他对普罗米修斯的行为很佩服,并且他想救普罗米修斯。(指导读第三自然段)但是,他也很软弱,尽管他知道
普罗米修斯没有错,却不敢 违抗宙斯的命令。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力气很大,还很有正义感。
4、师小结:同 学们说得都很不错,我想,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之
所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大概是他为正义而战,不 屈服权势的原因吧。
在人们心中,他是真正的英雄!
三、充实所概括的主要内容。
(出示上节课概括的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能更准确地概括课文的主
要内容,在理解完了课 文的基础上,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上节课所概括的
主要内容,你可以怎样适当地添加一些词语,体现普罗 米修斯的无畏、为
人类献身的精神。(生试着添加,师作引导)
添加后的主要内容:普罗 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为人类盗取了火种,宙
斯发现后,用残忍的手段严厉地惩罚了普罗米修斯,但普罗米 修斯毫不屈
服。最后,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四、课外拓展。
1、在我们的课文中,除了普罗米修斯,还有一位正义之神——赫拉
克勒斯,他也有一番不平凡的经历呢 !有同学知道关于他的故事吗?(如
生收集到了可由生介绍,师注意提醒学生讲故事的技巧)
2、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神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课后的“资
料袋”。(了解众神,激发学生阅 读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兴趣)
















32《渔夫的故事》
教学目标:

70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民间故事情节曲折的特点,学会从人物语言、
心理描写抓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从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中领会文中人物性格。
(三)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从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中领会文中人
物性格,增强民间故事语言的赏析能力。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前几篇课文,把我们引入了故事长廊。 今天,我们再次阅读精
彩的神话故事,《渔夫的故事》,从中去获得收获。
齐读课题
二、明确阅读要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默读连接语,用“——”句出阅读要求。
2.阅读要求:把这个故事简要地讲给家人听,根据以往阅读的方法,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1)独立思考。
(2)四人小组讨论。
(3)抽说(分段,读懂每段重点内容。依次抓每段重点内容讲述。)
三、自学生字词、多音字
1.四人小组交流生字音形及词义。
2.读小黑板生字词(齐读、抽读、去掉音节读)。
3.读多音字。
撒sā 撒网 塞sāi 塞车
sǎ 撒种 sài 塞北
四、自学解决,简要讲述故事
1.自读课文,分段,并把段意写在书上。(给一定时间读书。教师巡视
与生探讨。)
第一段(1-4自然段)渔夫捕鱼捞起了一个黄铜胆瓶,用小刀撬去瓶
口锡封,一股青烟冒出变成魔鬼。
第二段(5-15自然段)魔鬼听说所罗门已死,没有惧怕,于是要杀死
救他的渔夫,并讲出了理由。
第三段(16-25自然段)渔夫引诱魔鬼再次进入瓶里,并封住瓶口,
战胜了魔鬼,转危为安。
2.生小声简述故事。
3.抽生讲述,其余认真听,等会补充,修正。(多媒体展示故事或挂图,
图书结合看,并板书。)
五、揭示中心思想
1.出示阅读要求:认真默读课文,看看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 的魔
鬼面前,渔夫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渔夫用什么救了自己?
2.默读思考(给一定读书时间,教师与生探讨)。
3.四人小组讨论(要求:组长管理,从参与,教师参与。)
4.集体讨论,充分发表意见。
渔夫放出了魔鬼,救了他,魔鬼恩将仇报反而要杀渔夫。渔夫对魔鬼
说:“我要问你一件事 ,你必须说实话。 “我没亲眼看见,绝对不能相信。”
魔鬼要让渔夫想信自己是住在瓶里,于是就钻进 瓶里,渔夫立刻封住了瓶

71


口。渔夫战胜了魔鬼,救了自己。
渔夫设计引诱魔鬼进入瓶里,就可救自己。渔夫假装不相信魔鬼是住
在瓶里,说:“我没亲 眼看见,绝对不相信。”激将魔鬼,魔鬼要让渔夫相
信自己是住在瓶里,于是钻入了瓶里。
渔夫用智慧救了自己,战胜了魔鬼。(板书)
5.读第三段。
六、读《东郭先生和狼》,认识魔鬼的本性
七、拓展
1.读资料表。
2.读《一千零一夜》。
板书设计
32* 渔夫的故事
渔夫 捕鱼捞到黄铜胆瓶 放出魔鬼
魔鬼 要杀渔夫 恩将仇报
渔夫 引诱魔鬼入瓶 用智慧战胜魔鬼



























《语文园地八》
一、教学目标

72


(一)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读好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进一步
强化学 生的读书意识。让学生认识积累一些歇后语。
(二)过程与方法:向学生讲述怎样把课文内容用自 己的话说得清楚,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认识积累一些歇后语。
(三)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我国对联语言的奇妙和人物敏
捷的才思,感悟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口语交际
1.让学生先交流一下互相都读过什么书,再介绍自己喜欢的书。(与
本年级要求阅读的课 外书结合起来,《爱的教育》《格林童话》等)
2.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介绍书的主要内容、自 己感兴趣的部分和
读书后的感想;欣赏书中有趣的插图、精彩的片段;讲述与书有关的趣话、
故 事。(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介绍整本书介绍书的部分,不拘一
格)
3.多向交流 ,听的人提出问题,介绍者回答补充。教师相机评价,
关注语言的流畅性条理性,即评即改,真正提高学 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我的发现
1.以《普罗米修斯》一文为例,让学生弄懂抓 课文主要内容最常用
的方法——弄清课文写了几部分内容,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就是课文的
主 要内容。
2.初步训练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用学过的课文或片段在抓准
上下功夫, 语言要求不一定简练,精练。
3.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多种方法,允许学生用行之有效的、适合
自己需要的方法,并给予鼓励推广。
(三)日积月累
1.熟读歇后语,让学生体会歇后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形象传神的作用。
2.请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 遇到过歇后语,教师出示几句歇后语,鼓
励学生积累歇后语,尽力背诵歇后语。
3.书上 前三句比较容易理解,后三句都包含着典故。教师相机讲述
《关羽失荆州》《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的由来 》《周瑜打黄盖》的典故。
(四)趣味语文
1.放手让学生自己熟读感悟,在熟读 的基础上体会对仗的工整,“趣”
在哪里,“巧”在何处。(第一个故事中对联巧妙之处在于运用顶真的 修辞
手法,第二个故事中对联巧妙地将“一百四十一”这个数字隐含在一些典
故和非数字的文字 中,因此称这副对联是绝妙的“数字对联”)
2.“扇”是个多音字,注意区别。注音、组词、练读。
第二课时
一、习作
1.充分交流,开拓思路,激发兴趣。习作前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最
想写什么,互相启发,打开思路。
2.指导习作,不拘一格,强调清楚。习作时确定自己最想写的内容
后,运用平时积累的语 言材料,把内容写清楚。

73


3.全班交流,欣赏评价,讨 论修改。进一步打开思路,全班评价,
以欣赏为主,发现别人的精彩之处进行点评。另选一篇缺点明显的 习作,
讨论怎样修改。引导、鼓励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74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重点-歌唱祖国的歌


日记一则-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


北京市人才网-策划案的格式


公务员调剂-记事作文大全


中国第四军医大学-纪律教育心得体会


木兰辞原文-会计个人简历


公务员考试照片-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母爱的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