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传统工艺美术的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承
会计学专业就业前景-湖北财政厅公众信息网
苏州传统工艺美术的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承
祝贺
(苏州科技学院
建筑与城规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中文摘要:
本课程从研究苏州传统
工艺产业的现状入手,分析了产业升级的背景,并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提出
了产业升级三条途径:品牌
化战略、市场化调整和精品化路线,强调了传统工艺业的文化属性,以及在市
场化条件下如何传承与发展
的新思路。
关键词:苏州传统工艺、产业升级、文化传承
作者简介:祝贺(1977-)男
,江苏苏州人,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
教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苏州的工艺传统根植于吴文化传统,依托于江南繁荣的经济,自宋元以来,不断发展创
新,建立起一
个门类齐全、风格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工艺文化产业群体。但随着科技的进
步和社会的发展,传统工艺
美术的实用功能,艺术功能在时代的洪流前已渐渐减退,再加上
作为消费主体的普通大众的审美趣味的变
化,和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的改变,苏州的传
统工艺产业正经历着一轮新的市场考验。
一、
苏州是传统与现代深刻交融的城市,比较而言,得益于深厚的地域文化积淀和坚实的经<
br>济实力支撑,苏州传统工艺产业的传统优势明显。概括起来有四点:品类多,水准高,规模
大,基
础强。
品类多:现有全国工艺美术的11个大类中拥有10个大类(按国家发改委2006年的分类),各类品种逾3000个,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水准高:苏州刺绣、檀香扇等的制作在国
内首屈一指,玉雕、红木家具等工艺也远近闻
名。苏州传统工艺品先后有100多种产品获得国际金奖、
国家金银奖、部省优质产品称号
和中国百花奖,苏州是著名的“工艺美术之都”。
规模大:
从事工艺美术品生产单位(包括非传统工艺)6000余家,年生产销售总值约
为150亿元左右,从业
人员超过15万。也就是说,将近有2.4%苏州的户籍人口正在从事着
工艺产业。
基础强:
苏州工艺美术人材辈出。先后涌现了十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十五位江苏工
艺美术大师和十六位江苏省
工艺美术名人;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工艺美术专业的正规学校4
所,业余学校6所,有着很好的人才培养
体系。
二、
但是苏州的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在看似欣欣向荣的产业繁荣背后却是产业所面临的
集体
发展困惑,以及因为原有产业优势与市场化需求不能很好地融合所导致的发展后劲的亏乏。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需求的变化反应在产品
生产上,就是
要求产品的改良、工艺的改进以及经营模式的转变。
首先是市场环境的变化会导致的产品转型。自古以
来,传统工艺生产的主要目的满足的
是人们物质生活需求,而到了现在,这一需求则在渐渐转化为满足人
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其次是技术手段的进步会带来的工艺创新,如制作檀香扇 “烙花”工艺,原是一
种用
火笔在纸、竹、木或其它材料上烙烫出图画和花纹的特种工艺。现在火笔已被电烙笔代替,
生产效率大大提
高
,同时也有了新的艺术表现力。
再次是管理体制的
变化所引起了经营方式转变。建国后,苏州的工艺美术行业管理体制
经历从小规模生产(作坊式)到合作
化生产(工厂式)再到小规模生产(作坊式),从私有
化到公有化再到私有化的变迁。近年来通过大规模
的国营集体工艺企业改制,原有的体制束
缚被逐渐打破,市场活力被激发,许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兴工艺
企业(工作室等)因运而生。
三、
实践证明过去的计划经济和政府包办做法并没
能真正保障传统工艺产业的健康发展,正
相反由于生产脱离了实际,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有些优秀工艺
传统并没有获得很好地传承,
而计划性的低质市场需求也常常会阻碍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进而是整个产
业的规模扩大,
效益低下。因此,不论是仍属国家、集体所有的大中型公司企业,还是的小型作坊式工作
室
制工艺美术私企,都应该被直接推向了市场。
苏州的传统工艺行业种类繁多,各自的市场环
境也不尽相同,因而各行业的产业升级的
途径与方式也应该是多样的。
1、
市场需求旺盛的行业的市场化产业升级:品牌化战略
在苏州的传统工艺行业里,有很多行业一直有很好
的市场需求的基础,如:刺绣、玉石
雕刻等,需求的旺盛往往会带来激烈的行业竞争。如何在激烈的市场
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能
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产品的品牌尤为重要,在欧洲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有许多手
工作坊后
来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奢侈品品牌(如路易威登,巴布瑞等),其关键并不完全是它们的工艺有多先进,设计有多时尚,而更重要的是引入了品牌化运作方式。品牌战略就是公司将品牌
作为核心
竞争力,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的企业经营战略。品牌战略是市场经济中竞争的产
物。战略的本质是塑造
出企业的核心专长。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苏州已经有很多
传统工艺企业已经开始了传统工艺品
牌的探索。如刺绣中的顾文霞艺术工作室,玉雕中的南
石玉雕工作室等。
2、
市场需求不足的行业的市场化产业升级:目标市场调整
随着时代的变迁,所用产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许多原来有很好销售市场的产品与行业,
也会因为社会需求的减少或萎缩或消失,这样例子在工艺行业里
屡见不鲜。面对这种情况,
相关的企业与行业都应做好产品市场化调整的准备。如:苏州的剧装戏具行业
,它的制作原
可上溯至明代中叶,伴随着典雅的优美的“昆曲”而生,苏州剧装戏具门类齐全、种类繁多
、
不仅是全国的发源地,也是传统的生产基地。但随着戏剧行业的衰落和多元文化娱乐方式的
兴
起,苏州剧装业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苏州剧装戏具行业适时学会在狭路中求生存,调整了
的市场化思路,
开发了影视剧业务,获得很好的发展机遇。事实上,进行市场化产品结构调
整是所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企业生存的本能。
3、 市场需求小众的行业的市场化产业升级:精品化路线
在传统工艺行
业中有一类的市场需求总是不温不火,长期以来消费的人群固定且稳定。
苏州城北陆慕镇自古生产蟋蟀罐
,又名陆慕盆,自明代以来,因其精美即蜚声国内。改革开
放后,陆慕御窑村一带村民纷纷恢复制售蟋蟀
盆,制盆户一度达到七八十家。出身于制盆世
家的袁中平也全身心加入了这一行列,但他很快意识到对于
蟋蟀盆的生产规模化实际没有意
义,只会使其工艺水平降低,做多不如做精,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走精品
化道路,主打工艺
收藏品市场。于是便有了中平澄泥堂的精品陆慕盆。
总之,不同行业,不同
工艺企业的产业升级可以有多种途径模式。但是适应市场是所有
现代企业生存的本能。对于传统工艺美术
企业而言,无论是品牌化、精品化,还是市场化的
调整,目标都是围着需求转,努力提高产品与企业的竞
争力。同时,以市场化为向导的传统
工艺企业的产业升级不能一哄而上盲目地扩张或转型。一方面,工艺
产品不比其他产业,市
场规模和产能其实都可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工艺产品也非一般
的消费品。大规模的工业
生产和粗制滥造会造成传统工艺美术的过分商品化;机械的仿制与不计后果的兜
售,会对传
统工艺美术所担负的历史文化价值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传统工<
br>艺产业升级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向导的,有序的,有规划的,尊重历史与传统文化的,遵循市
场规律
和产业特点双重标准的产业升级。
四、
近几年来在苏州许多旅游景点附近的商店
里都曾出现过一类“彩色打印+人工绣花”结合
的刺绣工艺品,虽然看上去有些粗糙劣质,但却颇受欢迎
。它的存在也许有其市场需求的合
理性:一是具有一定的本土特色,二是价格低廉,两者加起来就符合了
一般旅游纪念品的特
质。但严格说来,这类产品并不属于传统工艺的范畴,因为传统工艺既是传统制造业
,又是
传统文化,应有其自身的独特艺术语言和文化特质,失去这些因素的,用现代的替代技术和
粗劣的工艺去模仿的行为无异于低层次的山寨文化,而非有价值的技术创新。就以苏绣艺术
为例,其艺
术特色是“精、细、雅、洁”,其工艺特点是“平、齐、和、光、顺、匀”,有了
这些,苏绣艺术才能在
数百年历史中一直保持着很好艺术水准和行业竞争力。
传统工艺的核心是文化的传承,没有“根”的工
艺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山寨工艺品或
许有市场,但是它的竞争优势仅仅是价格;传统工艺品或许没有价
格优势,但是它的竞争力
却在文化的“根”,而事实上,有“根基”才是产业生存和茁壮成长的基础。世
上任何一种
艺术产品(传统工艺品)若仅是盯着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无文化艺术思想的追求,那它就会<
br>失去艺术产品(传统工艺品)的文化属性,也就没了立足文化市场需求的生存根基。从这个
层面上
讲,苏州的传统工艺的产业要发展必须保住自己文化的根。
游客或客商来到苏州,愿意购买苏州传统工
艺品,就是要买有苏州特色的。而这个文化
特色主要就是地域性的吴文化。吴文化反映在苏州传统工艺上
就是闲适静雅的艺术情调,精
致细洁的艺术特色,以及实用性与艺术性雅俗结合的“入世”文人风格。
五、
相对于把传统工艺品一个一个地搬入历史或民俗博物馆,把传统工艺一个一个地列入非<
br>物质文化名录进行保护,也许更好的传统工艺文化的传承方式应该是“活”的传承。“活”
的传承
就是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发挥地域文化和技艺传统的优势,挖掘与激发传统工艺的
产业新的活力,依靠
市场谋生存,谋发展。而“死”的保护是指把传统工艺进行静态的封闭
式的保存与收藏。实践证明任何产
业的发展都不可能脱离市场,只有紧密联系市场,产业的
发展是良性的和可持续的。
参考文献:
1、[日]柳宗悦著.日本手工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2、王卫平主编.苏州史记(古代)[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3、张国澄、胡韵荪著.苏州民间手工艺术[M].古吴轩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4、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主办.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