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玛丽莲梦兔
911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08:5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慰问敬老院-物业工程部岗位职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随着改革开放历史车轮的 启动和进展,语文教学在教材编排、
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模式等方面具有突破性成果。然而当对教改的繁华表象作全方位深层次的观照时,就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教
学患有一种严重的畸型发育症。一方 面,教改喊声四起,百花齐
放,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趋势逐一代替现实教学中的种种陈规
陋习 ;另一方面,“拿来”不善,矫枉过正,导致语文教学的变
质与走味。后者具体表现主要有这么几点:教 学实践中很多问题
由于缺乏适合国情的理论指导而未求得完善解决的办法;各种教
改范例所提供 的答案令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课堂教学在不小
范围内演化为一种舍近求远的理性分析课;知识型训练 头绪繁杂、
内容重复、劳而寡效。凡此种种,不仅从根本上拖了我们语文教
改的后腿,导致其滞 入“高原”胡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
我国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
语文教学面临着进 一步深化的问题,需要解决的深层次矛盾
涉及方方面面,这里笔者仅对中学语文教学最直接的线性过程:
上课—训练—考试作一粗浅分析,供同行指正。
上课。新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一改过去从 时代背景、作者介
绍、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八股式方式为主谋篇布局
和语言特色的 比较分析的理性规范方式。很多教师拿到一篇精彩
的课文,常常要肢解成鸡零狗碎的一段段、一块块,从 行文的“起、
承、转、合”到句子的深层意蕴作精雕细刻的理性分析,抑或是


按 “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的模式逐一分析、解答、落实。
如此不厌其烦地分析来分析去的结果是: 学生似懂非懂,真所谓
“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难怪有许多学生说,
先前不懂 这么多谋篇布局的知识,作文总是能顺当地写好,现在
学了这么多写作方法和遣词造句之类的东西,作文 反而很难写出
来了。究其原因,就是教师们所作的那些高度理性、高度规范的
分析限制,扼杀了 他们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根据学生自身的语言规律和教材范文的个性特点,语文课堂
教学的正道应该是:在老师点拨指导的前提下,学生自行去阅读、
品味、领悟、熟记,从而把握一篇篇文 质兼美的课文的真正意蕴
和表现手法。而不是靠教师喋喋不休的先入之见去诱导学生作机
械的被 动的理解、模仿。事实证明:指导和要求学生阅读、领悟、
熟记课文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准十分有效的途径 ,它不仅有助于学
生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道德休养和文化素养
的培育。试想 ,老师们身边那些作文优胜者、高考语文尖子有哪
一位不是在阅读、熟记大量范文的基础上产生?历史上 开一代诗
风的曹植,十岁左右就能背诵诗词歌赋十万余言;现代著名作家
茅盾熟读《红楼梦》, 有些章节竟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文坛泰
斗巴金少年时就能背诵《古文观止》;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著作 中经
常出现海涅、歌德、莎士比亚、但丁、塞万提斯等作家作品中的
名言诗句。这些古今中外伟 人的成就素养无疑与他们青少年时刻
苦攻读并大量积累语言材料有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r>“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十遍、其义自见”
等至理名言说的也是这一道理。


让学生多多阅读、领悟、熟记课文的教学方法并非笔者的创
举,而是我国古 已有之的传统教学思想。它和“死记硬背”有着
本质的不同,这一教学思想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遗忘规 律,又
能比较客观公正地接受各类课文丰富的教育要义,是“教育心理
学”和“接受美学”首肯 认同的科学教育方法。对此土生土长的
优秀教学经验,我们的中学语文界没有足够的认识,不能不说是< br>我们民族的悲哀!无论怎么说,我们都应当发扬这一古代诵读教
学传统,在课堂教学中少作些说教 ,多一些阅读、熟记,让学生
确确实实在认真读书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
习 的积极性,创造出更好的教学业绩来。
训练。现行中学语文课内课外的训练可谓纷繁复杂、五花八
门,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的读写听说训练,每一
项都有自己的体系和知识点。学 生除了上课就是埋头于题海中,
其结果多半食而不化、事倍功半,就是考试中得高分的学生也往
往高分低能。这种不良倾向虽然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重视,但改
进的收效微乎其微。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读写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否一定需要那么多知识点的训练?对此,
我实 不敢苟同。其实,会不会分析词语中的语素意义与能不能正
确运用词语没有必然的联系;会不会区分借代 和借喻与能不能写
出绝妙的借代和借喻语句同样没有多大关系。根据我国的教育方
针和新的教学 大纲的精神,大可删掉那些繁琐、艰深、无用的基
础知识点的训练,把语文教学的重心由漫无边际的各类 知识训练
中转移到多读多写上来。
为什么要多读多写?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 的。


语文课主要是能力课,提高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语文实践,即
在阅读中练 习阅读,在写作中练习写作。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的获得,不可能一次完成,必须是要经过多次反复的 训练,只有
具备一定“量”的语文训练才有一定的“质”。如果语文读写训
练的数量过少,教法 再好也难以求得较高的质量。
怎样进行多读多写?这里所说的多读多写不是过去语文教学
中那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简单陈旧方法,而是要讲启发,讲
学生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讲合理设计和 科学安排的阅读和写作
的方法论。其核心可归结到“数量”和“层次”两大方面。阅读
数量不能 只局限于每学期30篇左右的课文,要大大增加;阅读层
次除了课内课外两大层次外,还可以从阅读方式 方法等角度继续
分层,诸如“教读”、“助读”、“自读”,“配合阅读”、“自
由阅读”等等 。写作的量同样不能只满足于每学期六七篇的单元
性作文,要大量增多;写作的层面同样可以多样化:可 以课内作
文和课外练笔相辅相承;可以规矩文和放胆文相得益彰;还可以
是书本理论和社会服务 相得其所……不论哪种层次的作文,都要
以培养学生自改能力为宗旨,以达到既不增加师生的负担又能激
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目的。
考试。考试是最灵验的教学指挥棒,能自觉不自觉地领导教学新潮流。多少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内容到形式几乎是一种
应试教学。课文和语文知识成为各级 考试固定不变的目标和对象,
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从小学到初、高中差异无几。因之,语文教学
的 诸多环节也就变成一种纯技术性的操作。为了应付考试,教师
拼命用考试的题型、题目去训练学生,师生 均陷入题海而不能自


拔;一些教改试点的班级也因为考试的缘故而不得不中途鸣金收兵,甚至半途而废。这样为考而学、为考而考的结果,从学的方
面看,学生往往是高分者而低能力; 从教的方面看,教师大都蜕
变成不敢越“教参”雷池半步的教书匠。
为了我们民族的未来 、国家的前程,我们的教育应迅速从应
试型向素质型转轨。这得首先从“考试”上“转轨”,在这方面,
近两年的高考似是开了个好头:由原来的知识型考试转向了能力
型考试。但似乎又做得不够,不 够彻底,不够解放。如果各级语
文考试能摒除所有语文知识和课文而代之以“阅读”和“写作”
两大部分——阅读主要考学生的认读能力(迅速把握语言材料的
要点)和欣赏能力;写作主要考学生的表 达能力和认识能力(对
社会生活的观察、想象、感受),这未尝不是对我们的中学语文教
学有百 利而无一害的好举措。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国当今的语文教学“洋
为中 用”有余,“古为今用”不足。不少语文工作者以洋教条为
时尚,生吞活剥,对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不屑 一顾,从而导致语
文教学非驴非马的面目全非和语文教改的举步维艰,得不偿失!
痛定思痛,我 们的语文教学及改革不仅要“洋为中用”,更要“古
为今用,推陈出新”。唯有如此,才能找到符合国情 的适应我们
的现代化需要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真正门径。

悲伤的签名-入团志愿书范文


安全知识资料-20年后的家乡作文


经典广告口号-揭阳中考


挨打作文-欧洲国家排名


大自然的奥秘-大学学生会竞选稿


南充一中-共青团入团申请书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部门工作总结


行健文理学院-鲁迅中学柯桥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