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认为是朋友的人里,一半的人并不把你当朋友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房屋租赁协议书范本
在你认为是朋友的人里,一半的人并不把你当朋友
就友情这个主题,我们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们为什么越
长大越孤单? | 科学这样看成年人的友情,分
析了在人生的
不同阶段,友情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成年早期开始,特
别是在25岁以后,我
们的朋友就开始不可避免地持续脱落
(并且我们能够更自然地接受这一点),脱落朋友的时机往
往是人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比如恋爱、结婚、离婚等。与此
同时,我们交朋友的难度又明显地增高了。当
你年幼的时候,
在操场上玩耍时很容易就走向另一个玩伴,问Ta是否可以
和你成为朋友,但如
今,你很难想象这种事。
在成年人的定义里,友情到底是什么?当我们已经不再是孩子时,特别是在成年早期,应该如何开启和维系友情?今天
的文章会深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成年人交朋友到底有多难?
先来看一组相关的研究结果:
1. 在你认为是朋友的人里,一半的人并不把你当朋友。
当我们称一个人为自己的朋友时,往往默认这段关系是相互
的。但研究证明,有一半的人都只是
误以为自己和别人是朋
友。
2016年3月的一项研究针对同班的大学生做了调
查,让他
们给班里的每个同学分别打分,0分为“不认识”,3分以上是
“朋友”,5分为“最
好的朋友”。同时,他们也要写下对方可能
对自己的评分。有趣的是,在1353对被认为是朋友的关系
(即有一方打出了3分以上)中,94%的人认为对方也会给
自己打出3分以上的分数。然而实
际上,只有53%的人真的
会收到对方3分以上的评价。
2.
异性恋男性害怕主动与同性交友会被当成同性恋。
纽约大学教授Irene S.
Levine研究称,在成年人的世界里,
男性和女性在友情上的烦恼和压力不同。
女性会因为没有朋友而感到更大的压力,因为她们认为自己
会因此受到社会的负面评判——社会对女
性的期待是“在友
情方面更为擅长的”。
而男性不太会因为没有朋友而不开心,
但一些异性恋男性会
烦恼于如何主动向他人发出建立友谊的信号。马里兰大学教
授Geoffrey Greif分析称,这是因为他们 “不想被认为自己
很脆弱”,而且如果向同性
发出交友信号,也会害怕被误以为
有同性恋倾向。——这显然和社会对男性同性恋者的污名化
刻
板印象有关,这些异性恋男性把“同性恋”与“脆弱”以及“男
性气概不足”联系起来。
3. 智商越高的人,越不愿意花时间和朋友在一起。
2016年2月的一项英
国和新加坡学者的合作研究,基于对1
万5千名18-28岁的调查对象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
br>拥有更多亲密朋友的人会更快乐——但有一种情况除外:当
他们的智商比较高时。那些智商更高的
人需要更多独处的时
间,如果他们将更多时间花在朋友身上,会很不开心。研究
者认为,这是因
为他们需要减少社会互动来专注于长期的目
标,以及保持更多的智力上的刺激。
成年人友情的特点:复杂
1. 成年人的友情是复杂的
成年人的友情会变得非常复杂。如果说儿时友谊往往是出于
情感、彼此欣赏、玩得来;长
大后的友谊还会受到资源置换
等利益因素的影响。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Alexander Nehamas形容说,成年人的
友情很像是艺术,它
并不总是“好的”,也不是完全道德的,
相反会包含很多复杂的、不道德的部分。有时候,人们的关系甚至是亦敌亦友的,韦氏词典现在已经收录了一个新词“友
敌”(Frenemies)来形容这
种关系:就连最亲近的朋友也可
能会互相伤害,而这甚至不妨碍他们继续做朋友。但同样,
Al
exander Nehamas说,“我们喜欢朋友的方式,和喜欢艺
术的方式是相同的。”它可能包
含了很多伤人的、不平等的、
不道德的部分,但它仍然是美的、吸引人的。
2.
成年后我们在不同的朋友圈里展示不同的自己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身边不再只有一种
朋友,而是会拥
有不同的朋友,在不同的朋友面前,我们也会分别展现出不
同的状态。“成年的
我们拥有很多种特质,它们无法被容纳在
某一种关系当中。”
我们会发现,自己不同的朋友探讨的话
题是不同的,甚至在他们面前自己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
Alexander Nehamas说,正是和不同的朋友的相处过程,也
反过来使我们变得更丰富,“每一个朋友都将我们推向不同的
方向。”
如何能使成年人的友情产生和持久?
1. 开启友情:非主动接触
在上世纪5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Rebecca G.
Adams根据
一系列研究结果提出,开启一段友情需要3个条件:
一是接近性(proximity),指物理上的接近;
二是反复的、无计划性的互动,你们要有经常接触的机会;
三是能够鼓励人们放下防备、对彼此吐露真心的环境。
其中,接近性和互动使你
们得以熟识,自我暴露、对彼此吐
露真心则使你们从熟人变成朋友。1950年,社会心理学家
Festinger做了一系列相关研究。他认为,无论是在人生的哪
个阶段,大量的“非主动接触”(
passive contacts)都是一段
友情得以开始的关键。它指的是,一些人自然地反复在你
身
边出现,同学、同事、邻居等。
心理学中也用“多看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来形容这
种现象。多看效应指的是,单纯的反复暴露
就会影响你对被
暴露物的印象。实验显示,如果个体一开始对于被暴露物的
印象是正面或者中立
的,反复暴露会增强个体对被暴露物的
好感。而如果个体一开始对于被暴露物的印象就是负面的,
反复暴露则会增强个体对被暴露物的反感。
我们没有特殊印象的陌生人,一旦反复在我
们面前出现,我
们对其的好感程度就会超过那些不经常出现的人。这是非主
动接触会促使友情开
始的原因。
但在成年以后,我们可能不像小学、中学阶段那样,和身边
的人有长
期、持续、且频繁的互动;工作以后,我们经常离
职,和同事的关系不容易真的走得很近。因此,对于成
年人
来说,更有可能的交友场所是所在的社区,或者参加健身课
程、俱乐部活动。
2. 友情真正开始建立的关键:自我暴露
而当两个人由于接近性和大量的互动
而开始熟识后,他们还
算不上是“朋友”,而只是“熟人”。从熟人关系
(acquainta
nceship)走向友谊的关键,是自我暴露。
“从熟人变成朋友的一
个典型特征,就是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
度的增加。”加拿大温尼伯大学的Beverley Fehr表
示。这个
过程往往是这样的:当你们保持经常的见面后,有一方会先
冒着暴露个人信息的危险,
去“测试”对方是否会有相应的回
应。如果双方都愿意进行自我暴露,就像是一把打开友情的
钥
匙。
在青春期时,朋友间的自我暴露是非常迅速和猛烈的,但在
成年人的世界里
,如果想要交到真正的朋友,自我暴露不是
越快越好,深度和速度都需要适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br>心理学教授Arthur Aron实验了如何能在45分钟的时间内使
人们达到“人际上的亲密
”。他发现,发展出友情的关键是“循
序渐进地暴露私人信息”——即便是在短短45分钟的时间里也是如此。
“分享需要适度,过度分享会被认为是片面的、压倒性的、不
恰
当的社交。”那么,如何辨别出自己的分享是过度的呢?
Arthur Aron说,观察对方的反应是
一个好方法,如果你发现
对方有些紧张、不安,或者不知道如何接话,就说明你可能
在进行过度
的自我暴露。
Arthur Aron试验了多种沟通的模型,最终开发出了一个在短<
/p>
时间内最容易交到朋友的问题模型,其中包括3组问题,每
组12个。
第一组问题是带一点私人性质的,比如“在打电话之前,你会
预先练习将要说出的话么?”“你
上一次对自己唱歌是什么时
候?”等;
第二组则更私人,比如“你最恐怖的记忆是什么?”“
有什么事
情是你一直以来梦想做的吗?为什么你还没有做它?”等;
最后一组则是最为私人的
,比如“你上一次在其他人面前哭是
什么时候?”“在你的家庭中,谁的去世会让你最难过?”等。
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循序渐进的自我暴露,最容易使人们打开
心扉,成为朋友。
3. 维持长久的友情:懂得如何付出与索取
当你开始与另一个人建立起友情时,接下来需要面对的则是
对友情的维持。
1995年,Beverley Fehr发表了《友谊进程》
(FriendshipPro
cesses)一书,分析了友情在成年早期的发
展过程。她的研究认为,当成年人的友情进入到维持阶
段时,
我们不再需要物理上的接近和反复的互动,搬家、异地都不
是一份长久友
情的障碍;朋友的“实用性”也几乎起不到什么
作用。“实用性”指的是作为朋友能够给到你的实际的帮
助,
比如借钱、借车给你,或者帮你办一件事。这些都对于维持
友情来说无足轻重。
Beverley
Fehr发现,维持友情的关键是:建立一种成熟的、
直觉性的理解,去给予和索取亲密感。
“那些面对另一方的自我暴露时,明白该说什么样的话去回应
的人,会拥有更稳定、更令人满意
的友谊。” Beverley Fehr
说,从成年早期开始,在友情的维持中,长久的朋友是那些<
br>愿意随时提供帮助,但却很少逾越界限的人——Ta知道如何
表达接纳、忠诚和无条件的支持,什
么时候该腾出沙发给你,
什么时候该给你一个拥抱。
而那些总对我们的衣橱、伴
侣、电影和艺术品味有着太多的
意见,对我们的生活喋喋不休的人,属于过于逾越界限,他
们很
难成为我们长久的朋友。
4. 成为最亲密的朋友:支持彼此的社会认同如前文所说,朋
友也分为很多类型,在你所有的朋友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人会成为你的密友,他们几乎是你最
亲密的人,你们对彼此
的期望是“超越了一般朋友的职责”的。在成年人最亲密的朋友之间,联系他们的纽带又是什么呢?2005年,社会心理
学家Carolyn
Weisz和Lisa F. Wood研究发现,不同于青春
期,在成年以后,成为密友的关键是“支
持彼此的社会认同
(social identity)”。
社会认同,是Ta
jfel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提出的,它指的
是“个体认识到Ta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
到作为
群体成员带给Ta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社会认同可能是你
的宗教信仰、兴趣小组、特
殊经历群体(如留学生)等,而
不是来自哪个省,或者你的体重多少等。
支持彼
此的社会认同,指的是认可和支持对方对自己的社会
认同——你了解Ta认为自己属于哪些社会群体,你
了解作
为这些群体成员带给Ta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同时你认可和
支持这一切。Weisz针对
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在他们四年的大
学生涯里做了跟踪调查,重点研究友情持续时间、亲密程度
与
三个变量的关系:接近性、联络频率、以及支持对方的社
会认同的程度。结果发现,接近性、联络频率和
社会认同支
持这三个因素都能够预测友情的持续时间,即两个人越接近、
越经常联络,给对对方
社会认同的支持越多,友情都会越长
久;但只有社会认同支持一项,能够预测人们是否能成为最
亲密的朋友。
一项对乳腺癌病人互助组的研究显示,当病人康复,重新回
到自己的职业身份和家庭身份时,她们仍然会保持着和互助
组中的朋友的紧密情感联结。因为他
们了解彼此作为癌症病
人这一群体身份的感受,他们也支持彼此的这一社会认同。
对彼此的社会认同支持,可能是在双方有着一样的社会认同
的情况下发生,比如在同一个互助会或者俱
乐部里,但是也
并不一定。Weisz发现,大量的社会认同支持也往往来自那
些和你不在同一
个群体内的朋友,但他们能够对你的社会身
份进行确认,比如他们会说“你在为自闭症孩子提供志愿服务
,
太棒了”,或者“你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者”。
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
对我们社会认同的确认有助于提
高我们的自尊水平。——我们所做的事、经历、价值观等得
到了
确认、理解与支持。这或许同时也意味着,如果你觉得
自己缺少密友,可能与你没找到自己的社会认同有
关。
希望KYer能够成为你的社会认同中的一种,因你我虽素未
谋面,却早已是亲密战友。
以上,晚安。
References:
Li,
N. P., & Kanazawa, S. (2016).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 to my friends: How intelligence,
populationdensity, and friendship affect
modern happiness.
British Journal
ofPsychology.
Festinger, L., Schachter, S.,
& Back,K. (1953). The
operation of group
standards. Group Dynamics: Research
andTheory.
New York, NY: Row, Peterson and Company,
204-22.
Fehr, B. (1995).
Friendshipprocesses (Vol. 12). Sage
Publications.
Weisz, C., & Wood, L. F.
(2005). Socialidentity
support and friendship
outcomes: A longitudinal study
predicting
whowill be friends and best friends 4 years later.
Journal of Social andPersonal Relationships,
22(3),
416-432.
Reis, H. T., Maniaci, M.
R., Caprariello,P. A., Eastwick, P.
W., &
Finkel, E. J. (2011). Familiarity does
indeedpromote attraction in live 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101(3), 557.
Aron, A., Melinat, E., Aron, E. N.,Vallone, R.
D., &
Bator, R. J. (1997). The
experimental generation
ofinterpersonal
closeness: A procedure and some
preliminaryfinding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3(4), 363-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