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和澳洲有什么不同

别妄想泡我
880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09:2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上海电视大学主页-北京首师大附中


华人和澳人的观念大不同,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在澳洲生活多年,觉得中国和澳大利
亚 就是两个世界。你在中国觉得合情合理的事情,可能澳人会觉得特别奇怪,不能理解,反
之亦然。
家庭第一 金钱和工作都要给家庭让路
在中国,因赚钱和工作两地分居的人家还真不 少,即使家在一地也还可能为了工作夜
以继日,把物质的东西看得超过了一切,错过了妻子生孩子、耽误 了给孩子看病,不能给老
人送终等。在澳洲,这样做是会被别人鄙视的。在澳洲,很多人的办公桌上都摆 放着家人的
照片,其乐融融的合影透露着澳洲人的家庭观念,下班后和周末的时间都是属于家庭的,所< br>有的节日也是一家人安静地聚在-起。
一个真实的事:有一个只身在澳洲餐厅打工的 华人妇女,对一个每天靠说唱谋生的
艺人说,你为什么不去中国,我可以介绍你去做英语老师。何必在这 里那么辛苦。说唱艺人
说:我为什么要背井离乡,一份要离开我的妻子和孩子的工作好吗?我喜欢现在的 工作,每
天和自己爱的人在-起,我很幸福。
带病工作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中国内地媒体在一边倒地宣传某人时,常用的形容词就是忘我工作到了带病坚持
的程度。澳洲你会发现, 生命是第-位的,生病就应该休息,带病坚持工作是对自己不负责
任的表现,对自己都不能负责任的话怎 么指望你对他人或工作负责任呢?再说流感什么的还
有传染性,医生都会告诉你要呆在家里,需要自我隔 离多久之后才能去公共场所,这是公共
道德,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政要没什么了不起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能有一张和主席、总理、哪怕就是省长、市长的单独合影,那
一 定很了不起了,在国内这辈子应该说没啥希望了吧„这些政要多数人可能一生都没有机会
见到的,哪怕是 远远地撇上一眼。而澳洲的政府官员因为是靠自己竞选选民投票选举出。你
有很多机会在他们竟选或活动 的时候见到他们,就是总理也可在公众场合轻易地靠近。
例如,两年前时任澳洲总理的吉拉德 在墨尔本唐人街参加春节庙会活动,事先居然
还在媒体上公布总理到达的时间地点行走路线,一定也不担 心有枪手刺客(这在美国可是不
敢想象的)。若你要求与官员合影的话他们肯定笑逐颜开搂着你摆出最动 人的姿势,照完了
人家还谢谢你的支持。在澳洲,特别爱和领导及政要照相的,你会发现依然还是华人较 多,
他们习惯以此留下点印记。
离婚的男人像根草
在国内的情形就不 用说了。在澳洲离婚的话,男人什么都得拿出财产的50%到75%
分给妻子,如果妻子没有赚钱能力的 话还要支付抚养费以保证离婚后妻子的生活水准“不显
著下降”,直到妻子再嫁或死亡。孩子的抚养费更 是不能少,多数州规定要支付到18岁,
且男人支付的抚养费没有退税的优惠等等,男人离婚的话身价立 马巨幅缩水。一般的男人如
果离婚两次,可以说被剥成穷光蛋了。


在 澳洲同居是收到法律保护的。未婚同居的女方在分手时也同样可以分得男方的财产。
所以,澳洲男人鲜有 去养小三、小四的事发生,而是下班就回家,周末陪孩子老婆。因此,
在澳洲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 一等公民是女人,二等公民是小孩,三等公民是宠物,四
等公民是男人”。总体的感觉是很同意白岩松在 《你想像的澳洲其实是中国》结尾中的话:
“当下的中国,由于欲望,我们的人性处于退步的阶段”,而 相反,那些我们一直以为占据
了其道德制高点的澳洲人,他们的追求实际上与物质的关系不大,却离心灵 很近。
汽车洋房是生活必须品,不是富人专有
在澳洲说到买房,基本指的是买独立 房。也就是国人所说的别墅。这个基本就是普通
民宅,并非有钱人才有。还有一种排屋(中国叫联体别墅 )比更便宜些。这样民宅,20几
万至到千万澳元不等,产权是永久的。现在大部分中国人所理解的贵族 生活说白了就是住别
墅、买豪车、打高尔夫,财富自由,挥金如土、花天酒地,对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实际
上,这不是贵族精神。
在澳洲以貌取人是很容易犯错误的,富人不是靠名牌包 装的,也不是名车大房子,
而是在不动声色之中,一口整齐的白牙(非常重要),一身古铜的皮肤(有钱 度假晒太阳),
一副健美的身材(有闲上健身房)。最重要的是每年捐给慈善协会和教堂的大笔捐款。富 是
物质的,贵是精神的。
有钱不等于会生活
中国现在与澳洲相比更像是暴 发户社会,离贵族社会相差甚远。这个是国情决定的,
也是意识决定的。在中国,有钱人肯花几千元每一 个月保养自己的奔驰宝马,不愿花几百元
买个营养品保养下自己的身体。因为觉得开个漂亮的车,比起臃 肿的身体棒多了。住豪华的
装修,但充满甲醛的豪宅,却不愿买一个空气净化装置。直到大病临头四处求 医问药,却不
愿意平时多预防,多锻炼,均衡营养。到了澳洲才发现,越是高学历和高收入的人,生活方
式越是健康的,而中国高学历和高收入的人生活方式反而最不健康。我们不见得比那些澳洲
的所 谓成功人士更忙,只是我们意识穷乏。
读大学是一种个人养成,而不是为了出路和提高身价
从小到大听惯了考大学实现鲤鱼跳龙门的故事,现在虽然不同了,但是学历的标牌
以乎依旧是身价的砝码 。在澳洲你会发现,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做普通工作并不新鲜,我见过
印度的哲学博士开出租车、东欧的音 乐家干装修、地理系的研究生在找到教师工作以前在家
具店当服务员、工科博士在售车店做销售等。反之 ,也会有墨尔本大学的清洁工旁听拿到了
古典文学的本科学位、而大货车司机酷爱莎士比亚长途旅行的闲 暇写下让圈内人震惊的剧本
等,澳洲受过大学或更高教育的人口比例远高于中国,而这个教育追求的是一 种养成,和出
人头地没有关系。
因为喜欢和兴趣,而做了很“不合常理”的事情。 这样的追求,多少也与国情也有
关。在澳洲10-20年经验的蓝领年薪超过常春藤毕业生的水平。也有 90岁的老人活到老学
到老,继续在大学里学习。因此,澳洲在短短一百多年的历史里,已经先后有10 多位诺贝
尔奖获得者。


说了这么多,并非想吐槽国内有多么的不好而澳洲有多 么的好,只是想正三观,希望国
人早点能够提升生活质量,虽然事实上国内的环境教育等可能真的不如澳 洲,但是谁不希望
能够生活的更好呢?谁不希望给子女提供能好的呢?

世界大学500强-猫屎咖啡的由来


广东理工职业学校-湖北省大学排名


临沂人事网-中秋节是多少号


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时间-房地产年终总结


电子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感动作文800字


广东省科学技术学院-陈建宁


奇思妙想的作文-垃圾桶标语


节日送礼-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